李稻葵:从防过热到防过冷,中国宏观经济治理思路要改变

2023年6月21日

李稻葵,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6月20日,“恢复和扩大消费”调研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无党派人士代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建议释放消费潜力,推进消费升级。

此前在6月17日的第45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李稻葵也曾呼吁中央政府在短期内赶紧推出有助消费恢复的政策,恢复消费信心。本文根据发言整理而成,观察者网经主办方授权发布,未经作者审核。

李稻葵:

今天想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把我们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的主要想法,简单跟各位汇报一下。

这个报告的核心思想就是标题指出的——防过冷是新时期宏观经济治理基础性任务。其中宏观经济治理是一个新提法,不是宏观经济调控;另外,防过冷还是基础性任务,意思是恐怕相当长的时间都要防过冷。

过去几年乃至于过去十年,中国经济表现都是偏冷的。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前十年,中国的国家治理和改革的精髓,或者主要工作就是简政放权。这使得过去很长时间之内,经济过热成了时代的主题。我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老院长朱镕基总理,他当时非常高效、治理有方的一个工作内容,就是刹住经济过热、投资过热。

过去十几年,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国家治理更加有序、高效,防止了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反映在经济运行上,规范有序也带来一个负作用,那就是经济过冷。经济过冷的意思是指,实际经济运行的速度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潜力要素

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为什么?经济潜在增长速度无非就是三个要素,我称之为KPL。

K是capital,中国的储蓄率高,保守估计居民存款总额占GDP的比例是35%。高额的储蓄率,为投资提供了充分的基础。不仅是搞投资有基础,也为化解地方债提供了保障。一些过去投得不太好、没有短期商业回报的地方债,就可以用储蓄来化解。本世纪初,我们处置了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靠的就是储蓄,这个没有争议。

P是productivity,生产效率。生产效率靠研发,中国研发能力比十几年前大大提高了,研发的总支出量,按现价美元计算,跟美国非常接近了,2025年应该就超过美国了。如果按照购买力计价的实际研发支出,那比美国还多了,因为中国的工程师工资没有美国高。而且,中国一年培养357万理工类专业大学毕业生,这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多。科研人才和资金都具备了,科技研发能力上升是有很大潜力的。

L之前指的是labor,现在演变成人力资源。我们不应该有人口焦虑,原因是尽管我们人口总量可能见顶了,但是人力资源总量还在上升。

人力资源总量是考虑了人口质量的社会劳动时间储备总和,人口质量的核心因素是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平均来说,中国男性68岁以前一般都不会有慢性病,都很活跃;此外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断上升。我们的测算发现,若以2020年为基年,将人力资源总量换算成人口当量,则2050年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将从2020年的14.2亿人,升至16.4亿人,增加约15.4%。

所以不要有人口焦虑,不能把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推给人口衰减,这个我们不同意。

经济过冷的风险

我们的经济增长潜力是有的,但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速度低于潜在增长速度呢?

过去十年以来(2010-2019)中国增长速度逐年下滑,平均每年下滑0.33%,这个态势必须逆转。经济增速下滑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国家治理能力日益强大,表现在宏观经济治理上避免了大起大落,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作用,导致宏观经济的收缩,经济运行容易过冷。

所以我呼吁从现在开始,我们的经济工作包括宏观经济治理工作的思路要变,要从过去防过热变成防过冷。这个惯性的思维要改变,各种工作思维都要随之改变。

那么怎么改变呢?我们有很多具体的建议,根本之根本,我们呼吁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要改变。

我们研究院有两条腿,一条腿搞政策研究,一条腿搞学术研究。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搞得好不好,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政府的激励要搞对,就是要改变政府调控经济的思路,要从防过热变成防过冷。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种小众消费的摩托车,按照1980年代制订的法令是13年强制报废。这本质上给所有买摩托车的消费者的一个巨额的折旧,这样摩托车制造商特别是高端摩托车制造商没有积极性,消费者也不敢正常去买摩托车。

我是政协委员,我为此呼吁了很多年,但是至今还没有解决。其他抑制消费的政策,如限房和限购都很复杂。但是针对摩托车的这种限制政策长期不能解除,我反复思考,唯一的解释就是政府工作人员的思路没有改变,没有把防经济过冷,抓住一切机会稳经济这个中央精神落实到政策上去。

所以该怎么办?我再次强调,抑制消费的各种政策问题如果不解决,中国经济长期过冷,长期运行在经济增长潜力之下,我们会有重大风险,乃至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最大风险。

为什么这么讲?如果经济长期过冷,失业还会加重,社会的稳定就会遭遇挑战。如果经济长期过冷,科技研发动力会下降,科技进步也会放缓。如果经济长期过冷,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包括我们军队的装备能力提升都会放缓,我们赶超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趋势也可能都会逆转。这恐怕是一个基础性、长期的风险,必须高度重视。

预防经济过冷的两大建议

那么怎么办?有办法!我反复强调中国的百姓是有活力的,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是有的。具体说来,除了尹艳林主任提到的要阻断预期负循环提振信心,以及要真正落实促消费政策,我补充两条。

第一条,短期内我们呼吁中央政府赶紧推出有助消费恢复的政策。可以在支付环节提供补贴,比如说,不管买什么产品,政府在支付环节包括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给消费者5-10%的补贴,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偏向于任何一方,公平地对支付环节进行补贴。

有人说,这样养了懒汉,政府会吃亏。不对,不能这么讲,这是帮助老百姓恢复消费信心的重要举措。上海已经行动了,上海拿出了10个亿,对消费者进行补贴。研究已经表明,10亿的政府支出,拉动了40亿的消费。那么如果中央政府拿出5000亿补贴,根据上海的经验,最后能带动两万亿消费。

中国大陆的税收体制是以流转税为主,两万亿的消费提升马上就会带来25%,也就是5000亿的财政税收,等于政府没有增加一分钱的财政支出。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所以我们要呼吁赶紧扶持消费。

有人问,这样做是不是不公平,补贴了高收入人群,对低收入人群补贴不够?其实不然。中高收入人群缺的是时间,他们不消费主要是忙不过来,最后能用消费券的,我相信是有时间、想消费、但缺钱的中低收入人群。

第二条,要想方设法鼓励民营企业继续投资。具体怎么办?我们报告里提出一点,要明确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不仅要讲“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发展国有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民营经济,而且要从根子上讲,民营经济和国有企业一样,也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的经济基础。

这跟“三个代表”是完全一样的,民营企业家都可以入党,企业发展了,增加了就业,交了税收,对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让我们国家的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更加强大,更加健全。这个话要讲,要明确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这样可以从根子上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

我们呼吁,从现在开始整体的经济工作,包括宏观治理的工作,思路要转变。我相信,如果这个整体思路能够转变,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回到比较健康的高质量发展的道路,2035年人均GDP相比202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文章选自观察者网,2023-6-21

 

关键词 李稻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