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精神不老,梦想永存

2023年7月23日

2345

俞敏洪,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2022年,俞敏洪老师迈入了60岁的人生新阶段。这一年里,除了工作,他还用心地阅读、行走、写作,用48篇饱含生活热情的随笔,记录下日常心路历程,形成了《我的2022》这本书。

2022年,也塑造了每个人各自独特的生命记忆,寻常却珍贵。为此,总裁读书会特别选编了《我的2022》中俞老师关于人生的九段记录和感悟,愿你能从中感受宠辱不惊的智慧、生生不息的希望,收获从容前行的力量。

1. 更加自主地生活

终于进入2022年了,我一直在等待进入新的一年。2021年,太难了。也许新的一年依然会有很多的艰难和意外,但给我一个新的开端,哪怕是形式上的,总会带来新的希望,内心会涌起告别过去,走向未来的欣喜。

人生里的悲苦和沉重,是因为我们潇洒挥手的机会和勇气太少,执念和因循太多。我们很多自以为是的追求,追名逐利,并不一定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真正的欢愉。也许,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做。

在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更加自主地生活。自主,我有三个“不”:不被世俗名利牵着走,不被自己的欲望牵着走,不被别人的意志牵着走。在和他人和谐共处的前提下,过一个更加自主和自在的生活;我也希望自己过充实的生活。

充实,不是外在目标达成,不是公司预算完成或者其他什么,而是更加关注生命本身的目的,追求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满足。在不伤身的前提下,美食美景美酒也决不拒绝。多读书、多行走、多思考、多放下,尽量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修炼自己,造福他人,依然是新的一年新东方和我做人做事的底线和标准。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风雨兼程是我们不变的选择!不管遇到什么变故,只要还有时间和决心,我们就一定会有再出发的机会。

2. 每天改变一点点

过好每一天,就是过好一生!坚持把每天过好,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每天改变一点,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新年晚上,网上流传一句话:“别把今天晚上整得像分水岭一样,你原来是什么老样子,今天就是什么老样子,都这么多年过去了,你难道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德行吗?”

这句话本身听上去好像挺机智,但是恰恰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就是认为自己改变不了,所以一辈子就没有什么改变。我们往往接受命运给我们的安排,接受艰难困苦给我们的重负,我们往往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好像就是不会有成果出现。但是,恰恰是因为你这样想了,所以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改变。

其实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更不要说我们的每一个礼拜、每一个月、每一年。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经说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愿意去改变自己,愿意日日新。要为了新的生命目标去奋斗,愿意打破自己旧的生活习惯,走向新的生活状态。

所以在新的一年来到的时候,我真的希望发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每天改变自己一点点,每天向更加光明灿烂的生活走近一点点,每天突破困难的勇气增加一点点,让自己的生命随着自己的努力不断地改变,把每一天当作新的生命来看待,为每个礼拜、每个月、每一年制定自己新的生命目标。

3. 人生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行动出来的

春节放假七天,我本来想利用假期完整的时间好好思考一下工作计划,结果发现脱离了工作环境,工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人是场景的动物,只有在相应的场景下才会启动相应的神经。做白日梦的人很少成功,就是因为他并没有把自己放入场景中,让自己不得不做出选择或者不得不行动。

《荀子·劝学篇》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尽管适当的计划很重要,但人生并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行动出来的。万里长征只有走了第一步,才会有接下来的一万里。

所以我想,与其绞尽脑汁想事情,还不如理清几条主线,然后就沿着主线干下去,也许事情反而会变得更加清晰明朗。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阅读、行走、写作——已经很简单明晰,只要去做就行了。如果只是想想美好的事情,而不赋予行动,就等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然而,一个人要坚守自己对自己的承诺,真的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我对自己的要求除了“三不”,还有一个承诺是每次喝酒不超过三两。但实际上在春节就破戒了。

有一场聚会,本来不想去,但朋友一坚持,我就去了。这算是被别人的意志牵着走。朋友们喝得很开心,结果我也喝了七八两,晕晕乎乎地热闹,晕晕乎乎地回家。我就为自己找理由,比如春节一年一次,而且朋友们都很开心,你就不要扫兴了,如此等等。但人生最大的麻烦,其实是为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找理由,在心安理得的虚假安慰中,继续重复同样的错误。

4.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认知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生命太脆弱了,生死也许就在一瞬间。虽然我们不能百分之百掌控自己的生命,但平时注意休息,锻炼身体,饮食健康,生活规律,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也许能帮助我们和这个世界共处更长的时间,顺便也看更多的人间风景,体会更多的悲欢离合。尽管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是偶然,但既然来了,我们就好好珍惜吧。

一个朋友给我发来了一段话:“人确实没办法赚到自己能力和认知以外的钱,就算是偶尔撞大运赚到了,如果你没有能力,后面也会凭你的实力又亏回去。”我觉得这句话还是挺有道理的。

何止是钱呢,功名利禄,人间繁华都是如此。我们有些人想尽一切办法,投机取巧、扪隙发罅、蝇营狗苟,希冀得到功名利禄,享尽人世繁华,但最终德不配位,往往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如果真能想清楚,一个人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去积累具体的物质财富和地位,而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认知。能力和认知尽管无形,却能随身携带,随时可用,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就像快乐和幸福的能力,才是生命真实的能力一样。

最近我在学《老子》,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可能我比较愚钝,很多道理还没有想清楚。总之,人生不容易,大家好好过!

5. 意义和价值在于自己的认可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苦闷和焦虑,为个人的事情,也为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人有双重的复杂性。面向自己,要处理好内在的心情和外在的健康。而内外的满足既需要物质的满足,也需要心灵的充盈。同时,人又是社会性动物,无论如何会和其他人、社会组织打交道,于是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一旦这种关系自己不能把控、不能主导,就必然形成焦虑和痛苦。我和大家一样,自然也不能免俗。

细细想来,引起我苦闷和焦虑的,无非是如下几件事情:个人层面,身体健康状况(腰椎间盘犯病导致起坐困难,还有其他毛病)、岁月流逝的紧迫、没法主导生命状态的无助(没有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的勇气);公司层面、未来业务的探索、组织结构的调整、有限资源的利用、人事关系的重构等等;社会层面,俄乌战事的胶着、上海抗疫的进展、国际关系的错综等。这些都会激发出内心的某种焦虑。

虽然我没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但也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可能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时时刻刻念叨着,希望已经发生的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祖国一如既往繁荣昌盛,人民世世代代幸福安宁。

人是不容易满足的动物,你所希望得到的一切,在得到的同时就失去了意义。为了实现新的满足,对生命本质已经不再重要的东西,我们还会一再追求。就像剁手党,明明不再需要的东西会一买再买;就像饕餮者,明明是多余的食物依然会狼吞虎咽。

所以,我常常问自己,我还真的需要做新东方吗?它满足了我哪个层次的需求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现在既不是肯定的,也不是否定的,是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挂在意义蜘蛛网上的动物”,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不自觉地去探究背后的意义。如果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你是很难不屈不挠做下去的。

当然,如今我依然在说服自己,新东方是有意义的,我的付出和努力是值得的。其实,所谓的意义和价值,就像你穿的衣服,可能自己觉得高雅名贵,在别人看来也许俗不可耐、一钱不值。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于自己的认可。认可的最低标准,就是自己觉得愿意做、值得做,并且最好还有益于他人和社会。

6. 过好当下每一天

有朋友问我,当下和未来该怎样对待?我们到底应该活在当下,还是为未来而活?刚好我对这个话题,最近也在有意无意地思考。

是更多地活在当下,还是为未来而活,也许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年轻人也许更加应该为未来而活,像我这样六十岁的人,也许更应该活在当下。年轻人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归根到底是他们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年轻人,谁愿意为未来付出更多努力,谁就可能占据更多的先机和资源。但对六十岁的人来说,未来的时间再多也是数得过来的,不太可能再去制定一个二十年之后的人生目标,最重要的还是把当下的每一天过好。

当然,年轻人为未来努力,并不意味着要牺牲当下。最好的情况,是做的事情确实是走向未来的,比如读学位、学技能,但同时自己本身就很喜欢所做的这件事情。如果为了未来咬牙切齿做事,是不可长久的(暂时的咬牙切齿无可厚非——比如为了期末考试通宵补习——但这只是临时抱佛脚,不可持续)。老年人则更要关注当下的满足和快乐,尤其是心灵和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如果当下做的事情也能够带来更好的未来,自然很好。但即使不考虑未来,只要每天过着无忧无虑、快乐满足的生活,就是赛过神仙的日子。人总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不能一辈子忙忙碌碌、为名为利。洒脱一点的老年生活,不再计较名利得失,去留无意,也许是对自己劳累一生的最好回报。

7. 精神不老,梦想永存

做一件事情成败其实并不重要,人生最终都会归于尘土。人生一辈子是悲剧,因为没有人能够永生,死亡就是悲剧,但正因为人生是悲剧,我们就应该把每一天过成喜剧。在死亡来临之前,如何过得更加合算、更加有意义、更加开心、内心充实,就很重要。

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穷尽一生,到底应该做什么?埃及的方尖碑,竖在神庙中,一块花岗岩几百吨重,直冲云霄,方尖碑上刻着各种各样的象形文字。凿出这块碑要花几十年的时间,还得把它竖起来,整个过程常常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在埃及去看了山上没有加工完的方尖碑,觉得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我读过一篇专门写方尖碑的文章,这篇文章的结尾说了一句话:What’s the rush if we are building something for eternity。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我们正在为永恒建造点什么,那何必如此匆忙?

人的一生尽管很短,但也可以创造自己的永恒。你可以穷尽一生写一本书,像曹雪芹的《红楼梦》;你可以穷尽一生种一种水果,像褚时健。我们一生就是去寻找一点值得自己做的事情,并且锲而不舍把它做完。岁月总会流逝,生命注定老去,但是人的精神是可以不老的,人的梦想也是可以永存的。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精神不老,梦想永存。

8. 主导自己的时间就是主导自己的生命

人生成功的一大要素,就是主导自己的时间。在对待人的问题上,我们常常把时间花错了对象。我们给家人的时间很少,给狐朋狗友的时间很多;用于饭局应酬的时间很多,用于和朋友同事促膝谈心的时间很少。年轻的时候,这一切都有理由。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不应该再勉强委屈自己,去为不该花时间的人花时间了。主导自己的时间,就是主导自己的生命。

这些年,我已经减少和拒绝了很多无关紧要的应酬,也拒绝了绝大部分外部活动的邀请。任何一个饭局,我都会问自己是否必须参加。如果有些场合实在拒绝不了,那就缩短参加活动的时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喜欢独处,哪怕是燃一炷香,默默呆坐,也比在热闹中一无所获要强。何况我还是一个不能自持的人,和大家在一起热闹,常常会饮酒过度,弄得身体不适。我想,在未来,我会在时间上变成一个特别小气的人,一寸光阴一寸金,尽量远离那些虚与委蛇的事情。

直播的时候,有人问我,后面的岁月我想做什么?我打算以十年为期来安排一下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六十岁到七十岁这个阶段。我并不想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求得生命的充盈、丰富就好,如果还可以加点佐料,那就增加一些热烈。

9. 成为虚心、谦卑的人

很多朋友留言说,我这些絮叨的文字,他们还是很愿意读。我不刻意去写什么,记录下来的,都是平淡的生活和工作中,溅起的几滴水花,如果不记录下来,也许很快就会消失于无形。生活犹如飞鸟越过天空,你自以为飞过了,回头看却了无踪迹。

我一直认为,个人记录很重要,当然对别人不一定重要,但对自己一定很重要。这是你活过的证明,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把你断断续续的生命连在一起,最终成为你生命的乐章,或平静,或激越,奏响在你的灵魂深处。

晚上的月亮,又开始变圆了。这一年,我关注最多的就是月亮的阴晴圆缺。每天半夜,我走出户外,养成了仰望天空的习惯。康德说:“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我没有康德的深邃,内心的道德没有那么坚实,仰望星空也不一定充满敬畏。每个月,我都关注月亮一点点变大,从最初在西天的一弯月亮,几乎黄昏就坠入地平线,慢慢变得皓月当空,再到半夜月亮才从地平线升起,又变成弯弯的月牙,最后月亮好像不再升起,无月的天空,星星会变得更加明亮闪烁。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宇宙天地,循环往复,一切都是如此大气。每每看向夜空,我便少了一份暴戾之气,多了一份淡泊宁静。人间的一切斤斤计较、争权夺利、自大骄傲、顽固悭吝,在如此大气而深邃的星空下,都显得如此可笑和鄙薄。在月亮和星空下,我们至少应该成为虚心、谦卑的人。

文章选自微信公众号“总裁读书会”,2023年7月23日

关键词 俞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