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关汉:能源转型和数字化为贸易合作提供了积极平台

2023年9月4日

2023年9月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H.E. Graham Fletcher)发表以下观点:

早上好!今天在疫情之后首次举行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我们需要反思一下服务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可能性。随着疫情结束,经济逐渐复苏,投资和贸易对经济复苏和增长至关重要。服务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在2022年全球服务贸易价值增长了15%,达到了6.8万亿美元。尽管疫情扰乱了服务业的投资和贸易,但是它带来了服务提供方式的重大革新和变革。今天,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程度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更高,数字技术与创新正在帮助企业获取新的数据,为投资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并且支持新产品和服务的创造。

这些创新既带来了全新的经济机遇,也带来全新的挑战。投资和贸易的流动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这在确保关键技术和供应链安全的激烈竞争、对军民两用技术的担忧以及政府管理新兴安全风险方面的行动中尤为明显。各个国家政府需要在保护本国利益和鼓励生产性贸易和投资之间找到平衡,在追求自身安全的利益外,各国应该屏除不必要的限制。除此之外,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也日益增加。气候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进行经常合作,来确保贸易和投资的流动支持脱碳原则,以实现我们的净零目标。

总体来说,挑战是非常巨大的,但它们也很好地提醒了我们稳定和富有成效的国际对话的重要性,因为我们需要在应对共同挑战的过程当中,根据我们国家自身的利益找到一些解决的方案。澳大利亚非常重视投资和贸易的稳定的流动和增长,而且同中国一样,澳大利亚也是一个开放性的贸易型的国家,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驱动。去年的贸易占到澳大利亚GDP的40%以上,澳大利亚也跻身为全球十大外国直接投资的目的地之列。澳大利亚也正在全力地促进和支持稳定的贸易和投资流动。我们的贸易协定以及我们对主要的国际和区域的经济论坛的参与和支持就体现在其中,包括解决贸易障碍,提高企业的可预测性,创造优质的就业机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等。

更重要的是消除贸易障碍,并且确保商业的可预测性,这也是澳大利亚如此重视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原因。支持和维持这一体系符合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共同利益。正是基于国际规则的贸易体系支持了我们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吸引投资和支持贸易流动方面取得的历史性的成功。澳大利亚与中国是重要的投资贸易伙伴,虽然商品贸易仍然是我们经济的关键基础,但是服务贸易的增长也是一个重要驱动力,去年澳大利亚总体贸易增长6%,其中澳大利亚与中国的服务贸易增长10%,中国是澳大利亚服务出口的第二大市场。

然而,我们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服务贸易仅占贸易总额的4%,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投资流动也面临着诸多显而易见的挑战。中国在寻求从疫情中复苏的同时,也在应对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国际的阻力。作为经济伙伴,我们必须要寻找支持共同繁荣的机会。面对共同的挑战,各国都力求加强各自的经济发展动力。采取多方面投资贸易合作方式将有助于支持富有成效的经济关系。

脱碳和绿色能源转型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积极的平台。我们的愿景是让澳大利亚成为清洁能源的超级大国,澳大利亚政府设定了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的基准水平减少43%的目标,这将使我们有望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中国也制定了自己的历史性的碳达峰的综合目标。显而易见,我们都要迈向低碳的未来,但是正像我们的贸易部长所说的一样,这将需要巨大的投资。澳大利亚在三个领域也看到了机遇:清洁发电的进展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升级、低碳的工业流程的开发以及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创新和开发,此外还有投资和商业化等等。

支持数字化和创建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是另外一个合作路径。数字贸易规则为企业提供了确定性,增强了经济的弹性,并且有助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建立信任。目前促进跨境的互操作系统来促进贸易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并且需要避免保护主义的产生,共同制定稳健的数字贸易规则可以释放数字经济的全部优势,同时可以促进投资和贸易的相互联系性。比如说中国在疫情期间特别重视数字教育,并为澳大利亚的教育部门提供在线教育支持。这对中国学生是非常有益处的,他们可以通过经过认证的澳大利亚教育机构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是我们可以继续合作和创新的领域。

随着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关系不断地稳定,这些经济问题为我们发展投资和服务贸易关系提供了平台,奠定了基础。通过可持续性、建设性的对话,包括这样的论坛,我们可以利用目前的机遇支持我们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共同繁荣。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