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虎:提升碳管理能力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

2023年9月25日

2023年9月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美国环保协会(EDF)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秦虎发表以下观点:

非常感谢全球化智库组织本次分论坛的研讨。我们主要是从一个非政府组织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EDF虽然不是企业,但是我们跟企业有着密切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跟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帮助企业解决最前沿的问题,主要是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

如果时间推到20年之前,我们还在帮助向传统的企业比如麦当劳、快递公司FedEx解决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今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再看企业绿色转型,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在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背景下,我们更多要跟企业探讨如何帮助他们解决绿色低碳转型的问题。

下面我就我们做的一些实践工作分享几点经验和看法。首先,绿色转型从根本上要依托技术创新。自从“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几年里国内国际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非常大。在国际上,国际能源署(IEA)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发布了一份报告梳理主要的技术类型,分析哪些技术现在是成熟的、哪些尚不成熟的。作为非政府组织,EDF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并出版了一份技术梳理的报告,梳理了主要核心的知识和技术。

那么,在技术创新领域,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创新?我们的报告里已经介绍了哪些技术需要创新、哪些技术需要重点投资、哪些是短期已经成熟的技术,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未来我们面对一些技术创新应该怎么去做,特别对于企业来说,在进行技术研发时应该如何考虑。

第一,要瞄准气候目标。我们做的每一项技术最终的服务还是来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很多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更多是关注成本和效率,但这可能会导致我们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举个例子,氢能创新目前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热点,吸引了大量投资目光。然而,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氢本身属性的理解,氢是一种清洁能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间接温室气体,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重视它的泄漏,不仅会带来安全隐患,也会对气候造成负面影响。过去一些研究也发现,如果氢能的泄漏率过高,可能会抵消气候的正面效应。因此,企业在进行氢能的开发和相关的技术创新的时候,特别要关注相关的气候影响。

第二,能源问题是现在社会关注的重点,我们在开发能源方面的新技术时应该特别关注它的道德伦理影响、环境影响和国际社会的影响,特别是低碳或负碳技术。比如说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太阳辐射管理等技术,对于我们未来实现碳中和都非常重要,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开发这些技术的时候要关注它对气候模式的宏观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社会不同国家之间争端的问题,不同人群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技术开发的时候一定要从相关问题出发,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的最终归宿应该是解决气候问题。同时也要关注技术对社会国际和政治的影响。

第三,企业应该特别关注是人才在绿色转型中的作用。这一点我们也有切身的体会,过去主要是联合国环境署(UNEP)、UNDP等国际组织和国际NGO组织对气候人才有需求,现在气候人才也成了越来越多企业重点需要的人才,尤其是服务业。关于这一点,服贸会也有很多讨论,尤其是习总书记在开幕式提到要开发资源减排碳市场的工作,包括碳市场、绿色金融都需要相关的人才。如何加强企业自身对低碳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自身培养低碳人才外,企业也应该在更大社会层面培养低碳人才,比如帮助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培养相关人才。很多大学已经成立了低碳联盟,由我们参与开发相关的教材。我们企业也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比如说EDF有一个项目叫Climate Corps,招募了一拨优秀研究生进入企业帮助他们完成减排任务,这就是我们非政府机构跟企业一起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这些优秀研究生进入企业之后,一方面帮助企业减排,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己的实践经验。

第四,对于企业来说,绿色转型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升碳管理的能力。对此我想提两条建议。第一是积极向外看。在低碳背景下,很多国内企业同时面临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企业应该采取一个国际视角看待绿色转型的问题,因为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在积极往前推进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如果我们不把企业低碳管理的标准和模式向国际对标,可能会出现滞后或者是跟跑现象。

在与国际企业对标时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要加强供应链的管理,不仅仅要管理范围1、范围2的碳排放,更重要的是未来要进行范围3碳排放的管理。二是关于温室气体的种类,中国目前在管理温室气体时主要关注二氧化碳,而国际社会上很多企业已经开始把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也纳入到管理范畴,比如甲烷、氧化亚氮、HFC等温室气体的管理。

第二,企业要以政策为导向。目前企业管理创新是从微观层面考虑,但低碳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政策市场,重要政策的环境影响特别大,所以企业在设计自身减排路径时一定要瞄准国家和行业层面的宏观减排路径。比如说现在国家已经提出2035年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低碳是这个目标下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我们企业、行业在这个时间点上到底有哪些目标,从长远的角度会对技术创新、产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需要从进行长时间尺度来考虑的问题。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秦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