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话语建构、思想传播、人才建设是智库未来发展三大着力点

2023年10月10日

2023年8月17日,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大国智库2.0》图书发布会暨CCG15周年中国智库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明发表以下观点: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隶属于中国外事局,一家从事国际传播的机构,基于我们平常的研究,主要想谈两个大的方面,第一个就是两个变了,第二个是三个着力点。两个变了第一个就是现在的国际舆论环境的确变了,第二个我们智库建设的背景的确变了。今天见到了好多传说中的大咖、前辈,大家都是搞战略研究、宏观研究的,举三个小的案例,第一个案例是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西方动用舆论武器,全方位、全天侯、全领域对我们进行攻击摸黑,我们研究当中看到2018年《纽约时报》在一段时间之内,报道十篇有六篇都是在攻击和摸黑中国。现在这个数字,六篇这个数字肯定是有增无减的,八篇十篇都是有可能的。第二个小的案例就是新疆,新疆这个话题本身在西方舆论当中大家都喜欢去关注、喜欢去报道,但是新疆喀什前一个阶段搞的古城保护,我们院里调研组去看过了,其实这个古城保护搞了好多个性化定制,搞了很多复制,其实搞的很好的。我们邀请了国外的媒体也好,智库也好组团去新疆采访,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他们的舆论,这个基本上清一色的就是说维吾尔族的特色不见了,所以这个其实本身就是叙事的不同。

第三个小的案例,就是阿根廷前驻华大使卸任回国之后写了一本关于中国软实力影响力上升的一本书,那本书整体上基调包括表达都还是相对比较客观的,这个书的书名叫《静悄悄的入侵》,但是据这个名字来看,我们其实就能看出他的倾向和色彩已经非常明显。然后我们后来也了解了一下,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起这个名字就没有出版社给他出的,所以某种程度上刚才讲到的媒体也好、智库也好,包括一些官员也好,这就是我们整体上的一个舆论,现在的环境确实是比之前的阶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个变就是智库建设的背景变了,其实国际形势的变化包括国际舆论环境的变化,就是一个大环境,大环境之下小气候难免受到一些影响。我们现在智库建设,刚才各位专家也都提到了,智库建设确实面临新的破题需要,需要我们做新的工作。其实这疫情三年以来,我们也感觉到了,包括前一个阶段,感觉到现在其实三个群体对于中国的形象影响还是比较突出的,因为现在疫情已经放开,第一个就是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其实这个是从“一带一路”开始之后,中国企业对于我们的形象塑造影响还是很大。第二个就是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包括留学生,包括青年群体,同时也包括我们平常熟知的游客,总之方方面面,只要走出去的中国人一定会对我们的形象有所影响。

第三个我认为影响中国形象的群体就是走出国门的中国智库,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话题。前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一个调研的数据,我估计各位专家都看了,主要涉及两组十多家智库,第一组就是教育部直属高校70多所,建设的智库700多家,平均下来每所高校有10家智库,第二组就是30多个省级行政单位,布局建设新型智库,纳入省级重点或者试点,平均下来也是一个省有十多家,除了这两个十多家之外,我们中国智库体系建设当中其实还有一点,包括像徐步院长所在的国研院包括我们院,这种算是国家级的在某一领域比较突出的智库。同时还有我们今天所在的CCG智库,不管是用社会型形容它还是用民营型形容它,我总觉得(CCG)这些年其实做了很多久久为功的工作,正因为长期做了这么多工作,所以很多时候关键时期才能成为一种轻骑兵式的力量出现,而且在我们现在这种舆论环境之下需要破局的时候才能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未来还是有很大的潜力。

刚才也有老师提到了,关于我们智库遍地开花的问题,智库的概念在我们看来就是代表高大上,因为智库本身又有智又有库,就是思想,又是一个集群,我觉得这个总结的概念很好,但是又有多少智库真正能坚持下来,而且在我们需要发声的时候又有多少智库真正的走出去,这是我们智库建设当中,包括在新的形势和背景变化之下我们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我想我们今天能聚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可能这个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今天想分享的第二个大的方面,就是三个着力点,平常我们院里工作和CCG确实有很多合作,我想围绕今天的主题,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智库的着力点:

第一,建立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第二,提升智库自身及成果的传播力,及能见度。第三,要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一专一广”的人才队伍。我们通过分析西方国家智库的一些相关工作能感觉到,西方的国际传播还有舆论形成机制当中,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是因为有高水平的智库为相关的工作提供具有全球视野和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和议题设置。我们经常讲国际传播,其实现在国际传播一共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叙事,第二个是话语。对应到学生写作文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记叙文,一个是议论文,在这两个方面当中智库其实都有很多融入性工作可以做,可以开展。智库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坚持战略前瞻性、全球性和基础性,进一步扩大智库在国内研究、地区研究和本土化研究方面的学术网络和国际影响力。同时现在智库从面临的舆论破局角度来说还需要建立起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智库全立体矩阵,有助于我们在不同的国际舆论场域和话题当中及时回应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样才能以智库的方式形成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一些话语体系,和我们智库研究的一个话语边界。

第二个着力点就是要提升智库的自身成果的传播力和能见度,CCG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我们院里其实参加过CCG的很多活动,每次都是很受震撼的,我觉得他们的布局就很好,他们有一个媒体间,媒体间是以CCG的LOGO为背景的,不管任何角度都能体现出智库的角色,这种设计其实本身就已经是具备了媒介传播的意识和属性,而且他们在这种传播方面,不管是做推广还是做推介,还有传播机制加强方面,包括媒体联动方面,其实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这个其实我们还是要有效的利用媒体的传播,然后实现舆论引导的一体化。

另外智库研究成果在社交传播方面其实也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们理解智库往往都是决策咨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智库研究和决策咨询当中还是要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契合点,找到我们的特色。其实这里边有信息共享、合作研究,包括成果应用、平台建设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很多工作可以让我们去挖掘去合作,包括CCG的国际青年项目本身也是比较好的案例。

第三,加强自身建设,其实智库不仅是思想产品的生产者,也更应该是思想产品的传播和宣传者。现在总体上感觉智库在研究人才方面储备比较充沛,但是在传播人才方面还是缺乏比较专业的、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储备。在传出去和传回来这两个方面还没有实现很好的沟通和建构,这可能也是智库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才应运而生的一个话题。接下来在智库专业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可能也需要做一些工作。

本文依据嘉宾在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大国智库2.0》图书发布会暨CCG15周年中国智库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