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祥:全面认识“智库”一词的含义

2023年10月10日

2023年8月17日,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大国智库2.0》图书发布会暨CCG15周年中国智库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发表以下观点:

谢谢王辉耀,苗绿,客套话不说了。5月10号(CCG)香港委员会成立的时候,当时我很荣幸在场,并对CCG给了很高的评价。现在我想重复这个评价:近十几年来,CCG对我国的外交,对国家的智库建设,应该说贡献是非常独特的。尤其我们在体制内的研究人员,在很高程度上受益于CCG的发展。CCG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看到屠老师点头了,屠老师跟我肯定是同感。尤其我要强调CCG对体制内的研究人员的帮助是巨大的。

第二点我想说,《大国智库2.0》这本书的标题特别好,它表明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智库是大国才需要的,大国才有智库,所以我们看到美国智库应该是二战之后比较飞速的发展起来,这跟它的全球领导地位是一致的。我们中国大约是从2010年起,也就是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智库的需求问题就突出出来。我个人很荣幸,2012年我们社科院跟美国的主要智库签订了交流协议,我大概是第一位被官派到美国智库进行交流的。2012年到2013年,我在CSIS担任访问学者,有机会深入了解到美国的智库是怎么运作的,尤其是智库与所谓大国这两个字的关联度。智库作为美国实力的一部分,是人们在K街能够轻易感受到的独特存在。

第三点感慨一下大国智库2.0跟1.0的区别。我还没有看完这本书,就是刚刚别的同事在发言,我就在翻这本书,因为我着急想知道两位作者是如何定义2.0的。我先猜吧。我觉得2010年到2012年是中国智库的起始阶段,此后我们国智库从无到有,经历了1.0时代。十余年来,我国智库可以说遍地开花。但是,遍地开花之后,智库的发展情况并不是很让人乐观的。我建议大家翻到第300页,两位作者给我们的智库现状有一个很让人心忧的概括,就是“朝不保夕”“捉襟见肘”:我们智库遍地开花,但事实上能够发展下来的非常非常的少。各个高校、各个政府机构都说成立了智库机构,现在几乎每一个都想成为平台,而不想建立自己的研究部门。现在其实我看更多的所谓智库都处在转型期,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转型为咨询公司,甚至有一家我看到已转变为创业公司。

这种状况,说明我们智库的发展必须进入一个2.0时代,也就是一个寻求健康发展模式的新阶段。2.0时代可能比1.0时代更难,但是我相信CCG基于其15年来积累的实力和经验,它应该能够为2.0时代的中国智库建立一个样板。我们参加(CCG)的活动很多年了,我们知道(CCG)的生存和发展的潜力。2.0就是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我估计过去10年里面遍地开花的智库中的多数,慢慢我们听不到了,没有声音了。

其实现在(CCG)真的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刚才李成先生也说到智库在美国发展的困难,我们也了解一些情况,确实智库不容易。一家在华盛顿最好的智库如果一年能有两千万、三千万美元,这就是很大的智库了,那也就是一个多亿的人民币。以我们现在国家的实力来说,应该无论是通过民间还是国家投资,养活一个一个多亿的智库应该是不难的,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能力,就是给你这么多钱你能不能做起来,我相信(CCG)是有这个能力的。

最后想说一点点,为什么我们智库会遍地开花,这个里边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对智库这个词的理解可能还是有问题。智库这个词在美国并不天生就是一个褒义词,我记得我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拜访的第一个学者就是可能在座很多都熟悉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兰普顿教授,他批评了一下中国,然后他来了一句什么呢,他说我可不是K街那些人,我不是智库,你要相信我,意思是智库人是胡说八道,我们教授是说真话的。同样我跟智库交流的时候,我会提到某个大学教授的一个说法,他们会说那是academia学术界,那个是空谈。智库与学术界时而是有一种微妙的“敌对”关系的。那么我们是不是认清了这个智库的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有有时间,我们还可以更多的探讨,这个词有很多的特别的含义。尤其一点,它不是一个自称。我们认为现代智库起源于美国,但恰恰在美国没有一家机构自称为什么什么智库。智库不是一个指称自身的词汇,往往是一个第三人称的时候用。你看兰德公司的自我介绍里面,他说虽然我们被广泛地称为智库,但事实上我们是遵循严格的科学研究规范来进行研究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不像智库那样胡说八道。所以我觉得我们还要更全面的去理解智库到底是什么意思。刚才李成先生也提到了智库的困境。在美国,智库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独立,就是背后的政治势力的操弄。在中国,我们相信没有那样一种利益集团政治,所以我们应该有能力把智库做的更好。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本文依据嘉宾在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大国智库2.0》图书发布会暨CCG15周年中国智库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