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历史愿景与战略根基
2025年8月25日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处于百年未有之大乱局,变乱交织,内外联动,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外交格局和地缘关系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和演化,对中国提出了异常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作为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大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叠加美国把中国从假想敌变成头号战略竞争对手,中国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世界舞台中央,而且越来越成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中国不仅是拥有 5000 年辉煌文明的国家,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唯一没有干涸和中断的国家,也是把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作为影响当代世界和未来世界的最大变量——中国的和平发展,代表了 21 世纪人类新文明开始昌盛。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方式展开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着眼于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提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跃升式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抉择。
一、中国的和平发展、快速发展和不可阻挡的发展,是中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历史背景
中国为什么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历史、中国历史的伟大回归。
(一)必须认识中国在近几百年历史中伟大国度的缺位和失落,生产力水平大大落后于近现代发达国家,要抢抓时间加快补课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历史上曾经创造盛世的强大国度,在近 几百年的历史交替中,在世界格局和体系的不断重构中,一度成为了落伍者。除了西方列强通过工业优势进行殖民扩张和武装侵略(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加剧资源流失和国家贫困外,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西方完成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学技术飞跃式发展,而中国仍依赖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也是其中重要原因。欧洲通过大航海时代建立了全球贸易网络,而中国当时因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生产力发展获得技术优势,科技创新积累了资本,资本支撑了军事力量,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剥削压迫和军事侵略的绝对优势。
17—19 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逐渐崛起,大航海开启了海洋时代,构建了欧洲中心主义,欧洲成为当时历史的主角。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欧洲都位于世界舞台的中心。英国蒸汽机革命走在世界前列,当时它的殖民地在全球达到了 78 个,控制着 330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太阳升起的地方一直到太阳降落的地方,到处都有其殖民地,因此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欧洲统治者和学者为自己立论,称为世界依附论、欧洲文明论,或者叫蔚蓝色的海洋文明论。实质上,欧洲兴起是由于科技革命叠加海上贸易与通道优势,拥有了最先进的生产力。
文章选自《全球化》,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