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对话多孩“生”活|从五个孩子到100万个家庭
2025年10月9日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她是馨悦,曾是不婚不育的坚定拥护者,却在23岁遇见一个温暖的家庭后彻底改变想法,如今已是五个孩子的幸福妈妈。
从初为人母的手足无措,到轻松带娃的“育儿导师”,她靠的不仅是爱,更是方法。
她让孩子10个月学做家务,3岁独立完成所有家事,5岁准备早餐,家中无保姆无老人,却秩序井然。
她与丈夫分工协作,一个负责生活,一个辅导功课,家庭和谐高效。
她创立“简单妈妈”平台,分享“敢生会养多喜乐”的理念,帮助万千妈妈告别焦虑,轻松育儿。她的故事,是榜样,是方法,更是希望。
一位普通的80后女性,在十年间克服重重挑战,养育了五个孩子。她将孩子们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还持续拓展自我,投身于学习、创业、深造、著书、运营自媒体等多项事业中,每月为近百位妈妈提供咨询,立志帮助一百万个家庭。从自称“学渣”到带领五个孩子共同创业的“超能斜杠妈妈”,她的人生实现了跨越——这就是《超人妈妈的时间管理课》与《极简养育法0-3岁》的作者王馨悦的真实故事。
作为母婴育儿领域的自媒体人,王馨悦拥有多重身份:她是五个孩子的妈妈、“简单妈妈”品牌创始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及正面管教讲师。多年来,她与丈夫姜忠阳共同致力于母婴教育行业,研发了涵盖子女教育、家庭经营与个人成长的一系列课程。打开“简单妈妈多子女养育”公众号,可以看到内容覆盖养育的方方面面。许多曾受益于她指导的妈妈也真诚反馈了自己的成长与收获。
在这一领域,馨悦是成功样本,也是一位引领者。她的经验源于亲身实践,也来自与数万名妈妈的互动。与她的对话充满启发:从拒绝生育到成为养娃知名博主,她和丈夫实现了“敢生”,做到了“慧养”。
从不婚不育到五个孩子
馨悦坦言,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把自己归为“不婚不育”的一类人。十几二十岁时,她反复确认自己将来一定不结婚、不生孩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作为独生子女,习惯了自我独处;二是目睹父亲“在外应酬、回家缺位”的日常,让她对婚姻缺乏期待。转折发生在二十出头。她接触到了一个颠覆她既有认知的家庭:妈妈是法国留学归来的上海人,爸爸来自河南农村且身体有残疾,两人成长背景差异大,却彼此尊重、配合默契。父亲下班后积极参与家庭事务,会做饭、弹吉他,用心陪伴妻儿。这个家庭在老大出生时,就已把三个孩子的名字起好,将“三个孩子”视为自然的家庭规划。
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亲密的婚姻、明确的育儿理念和井井有条的家庭生活是可以实现的。真正让她的观念发生松动的是与未来丈夫的相识。当她将这段“榜样家庭”的经历与对方探讨时,发现另一半更希望拥有一个热闹的家庭。于是,两人在步入婚姻时便决心以榜样家庭为参照,从“三个孩子”起步。随着孩子陆续出生,方法与秩序逐步建立,家庭幸福感倍增,他们又顺利迎来了老四和老五。
找到有效养娃方法
馨悦说,一个孩子和两个孩子是质的差别,两个和三个也是质的差别,而三个以上更多是量的变化。但生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老二出生后连续数日哭闹、难以入睡,她和家人承受了极大的疲惫与压力。直到第六天,她从书架上翻出一本关于婴儿睡眠的书,按照书中的方法执行后,当晚老二一口气睡了六个小时。这一转变让她和丈夫意识到,育儿不能光靠硬扛,更要讲求方法。从此,他们开始系统摸索育儿方法:先稳定孩子的作息,再在饮食、沟通、安全等方面建立基础习惯,同时引导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照看工作,而不是始终处于被照顾的状态。
很多人好奇,五个孩子在家里会不会天翻地覆、鸡飞狗跳?馨悦表示,秩序是从老二出生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人数的增加反而促使父母尽快确立规则、落实安排。她举例说,老二两岁不到,老大就能陪妹妹去打疫苗、帮忙拿东西;孩子们从三岁起就开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个帮手。”
和丈夫分工带娃
在很多家庭叙事中,“孩子成长”等于“妈妈扛”。但在馨悦家,从第一胎开始,夫妻俩就有意识地进行分工:夜间喂奶由丈夫负责,白天她主力照看。孩子上小学后,带娃重心转向“谁更适合辅导作业”。馨悦坦言自己容易急躁,扮演“老师”角色并不顺利,因此调整为丈夫主管学习与作业,她负责接送、生活与日常管理。厨房分工也很明确——结婚17年,做饭基本由丈夫承担,她负责收尾和洗碗。随着孩子成长,家务“岗位表”也会定期调整、上墙,并通过复盘不断优化。
关于是否请保姆或月嫂,这个家庭明确选择不请,坚持由夫妻双方共同带娃。他们认为,如果把大量任务交给他人,父亲很难真正进入育儿角色。只有双方都投入,家庭运行才会更稳定。馨悦也提到,老人可以“临时搭把手”,但不能作为常规依赖。为了做好父母,他们都进行了系统的知识储备,婚后持续参加家庭相关课程,并长期得到妈妈导师的支持。
五个孩子的花销
七口之家,经济压力大吗?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幼儿园阶段,家庭现金流压力较大,两三个孩子同时上私立幼儿园,月支出较高。光吃饭一个月就要花约1万元,财政吃紧时甚至靠20张信用卡周转度日。在朋友的帮助下,这个家庭开始进行“财务规划”,学习记账、做饭,用“批发买菜”替代“外卖”。第二个月,餐费就从1万元降到了2000元。目前一家七口每月伙食费稳定在3000元左右,仍能接待朋友或小组聚会,饮食质量和营养也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
馨悦将“钱的问题”拆解为“方法的问题”:对教育和生活支出进行分层——义务教育阶段费用有限,家庭支出主要集中在兴趣与特长培养(约占1/4);衣物优先考虑二手和亲友转赠;通过社群进行课程与老师置换,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不是不花钱,而是尽量把钱花在‘有回报’的项目上。”
帮助100万个家庭
在生养多个孩子的过程中,“秩序”逐步融入日常操作,并被总结为文字与课程。她与丈夫一同创办“简单妈妈”公众号,提出核心理念:敢生、慧养、多喜乐。
·敢生:勇敢地面对生育,不再害怕。生一个、两个、三个都可以很勇敢。
·慧养:智慧地养育。育儿过程中琐事繁多,真正重要的是赋能孩子,让他们在18岁后能融入社会、成为有价值的人。
·多喜乐:享受育儿和家庭生活,不做愁眉苦脸的妈妈。育儿只有短短18年,亲密期可能更短。如果每天焦虑,一眨眼孩子长大了,就不再与你亲近,那就太可惜了。
“我们希望所有妈妈不要焦虑,我们可以有方法,可以一起抱团取暖。希望妈妈们轻松喜乐地去养育孩子。”她把0–3岁的“极简养育法”总结为六个要点:自主入睡、自主进食、基本自理、家务参与、安全意识和表达沟通;3–6岁重点放在入园适应与日常能力培养;小学阶段则强调尊重学校教育的边界,不把家庭变成“第二所学校”,而是聚焦人格塑造、习惯养成和亲子关系维系。
当被问及“为什么把这件事当作长期事业”时,她提到“幸运与责任”。早年接触到的良好家庭样本和导师支持,让她从“不婚不育”转变为拥有五个孩子的妈妈。她希望传递给他人的不是单一技巧,而是一种有秩序、有温度、可复制的家庭样本。她的丈夫更强调长期主义,认为这项事业没有“退休”一说,只要开始就会坚持一生。他们因此定下目标:至少帮助100万个家庭。如果每个家庭养育两到三个孩子,就将影响数百万下一代,从而为国家的未来积蓄希望。
“无论是普通人是专家还是权威,重要的不是他们说什么,而是他们真的怎么生活。”这是馨悦一位学员对她的评价。祝福更多的妈妈能够摆脱焦虑,实现轻松育儿,敢于生育、智慧养育,享受与孩子共度的欢乐时光。
文章选自绕梁说,2025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