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华:联合国八十华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朽丰碑

2025年10月5日

王兴华,CCG 常务理事,成都华王府集团董事长。


 

八十载风云激荡,八十载砥砺前行。2025年9月22日,联合国迎来八十周年华诞,纽约联合国总部大会厅内,各国代表与特邀观察员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古特雷斯秘书长饱含智慧与深情的演讲。这一刻,既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八十年前,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人类以理性之光刺破阴霾。。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标志着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正式诞生。宪章开宗明义:“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战祸。”这朴素而崇高的理想,自此成为指引人类走出丛林、迈向文明共治的明灯。

八十载春秋,联合国如同一艘承载全人类希望的巨轮,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破浪前行。从推动非殖民化进程打破旧秩序,到将人权保障写入全球治理议程;从斡旋地区冲突化解危机,到派遣维和部队守护和平;从倡议可持续发展勾勒共同蓝图,到凝聚全球共识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始终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最前沿。数据显示,自1948年以来联合国已开展70余项维和行动,让数百万人在战火中重获生机;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专门机构,每年向近亿人提供粮食援助,筑牢生存底线;依托教科文组织推动全球教育公平,让无数困境中的孩童重拾书本与希望。

古特雷斯秘书长在演讲中深情回望:“八十年间,我们共同见证了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见证了种族隔离的终结,见证了冷战的阴云散去。我们更见证了《世界人权宣言》如何从一纸文书变为全球共识,见证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何为全人类描绘共同蓝图,见证了《巴黎协定》如何凝聚各国应对气候危机的决心。”

诚然,联合国的前行之路从非坦途。安理会的议事厅内,曾因立场分歧回荡激烈辩论;冲突地区的硝烟中,蓝盔部队为守护和平付出过生命的代价;发展中国家的乡野间,脱贫攻坚与发展振兴的征程依然漫长。但正是这些挑战,更彰显出联合国存在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主权国家间平等协商的平台,更是人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机制性保障。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挑战的叠加效应日益凸显。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灾害频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跨境传播风险犹存,数字鸿沟加剧发展失衡,恐怖主义与难民问题牵动国际社会神经,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逆流亦不时涌动。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难题,古特雷斯强调:“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唯有坚持多边主义,强化全球治理协同,才能为人类赢得共同的未来。”

站在八十周年的历史节点,联合国的改革与焕新令人欣喜。安理会改革稳步推进,旨在更好地反映21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现实;可持续发展目标融资机制不断创新,为发展中国家注入更多动能;数字合作路线图逐步落地,搭建起技术共享的桥梁;全球疫苗分配机制日益完善,让公共卫生安全的屏障更加坚固。。这些举措,让这座历经八旬风雨的机构,持续迸发着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生机活力。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我深切感受到,联合国不仅是主权国家间的合作组织,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我们对和平的深切渴望、对均衡发展的执着追求、对人权的坚定尊重、对公平正义的不懈坚守。在联合国总部前那座“打结的枪管”雕塑下,我们读懂了“化剑为犁”的深刻寓意;在大会厅内飘扬的各国旗帜间,我们看到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与多边主义的交融共鸣。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与联合国倡导的多边主义理念不谋而合。中国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是联合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践行者。从派遣维和人员参与全球维和行动,到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从推动气候变化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到在全球抗疫中分享经验、提供物资,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强化联合国作用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展望未来,联合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必将扮演愈发不可或缺的角色。新一代年轻人以空前的热情关注全球事务,成为多边主义的新生力量;数字技术打破时空壁垒,为跨国合作开辟全新可能,文明对话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消弥隔阂,凝聚共识。在联合国的旗帜下,人类定能跨越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八十年,于人类历史长河不过弹指一挥间,于联合国却是一段充满奋斗与奉献的壮丽征程。当古特雷斯秘书长的演讲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落幕,当各国代表起身致敬,我们坚信:联合国这座照亮人类共同事业的灯塔,将继续在历史的征程中指引方向,引领我们驶向更加和平、公正、繁荣的未来。

致敬联合国八十华诞!愿这艘承载人类共同希望的方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更多属于全人类的辉煌篇章!

2025年9月29日于纽约联合国总部

 

 

 

 

关键词 王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