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研讨:中国—欧盟关系的未来50年及更远

2025年11月28日


2025年11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中国国际贸易学会(CAIT)协办的第十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在以“中国—欧盟关系的未来50年及更远——多边主义能否得到维护?”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未来五十年中欧关系的驱动因素、多边主义的前景、供应链安全、能源合作、产业竞争与互信重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充分交流。

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欧洲司原副司长韩兵

中欧建交50年来,双方关系在全球秩序深刻调整中愈发重要。面对地缘政治分裂、供应链重组、气候变化以及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中国和欧盟作为全球治理中的关键力量,肩负着维护多边主义的重要责任。

柏林全球对话论坛创始常务董事卡罗琳・阿尔布雷希特(Carolin Albrecht)

过去数十年间,中欧形成了高度互补的合作格局: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提供多元产品,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汽车等优质商品也持续进入中国市场,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互利共赢。当前,中国在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已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欧洲,这促使各方重新审视全球产业格局及贸易赤字问题。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安全领域亟需通过对话增进共识,进而保障供应链、能源体系与基础设施的持续韧性。

德国工业联合会(BDI)中国首席代表伊莉莎・赫尔哈格(Elisa Hörhager)

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正日益受到中国快速产业扩张所带来的结构性失衡影响。为恢复平衡并避免贸易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必须着手解决导致失衡的深层原因,其中包括产业补贴等因素。若中欧双方能够就公平竞争达成明确且可执行的承诺,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有韧性、平衡的伙伴关系,为双方经济发展创造互补空间并实现互惠共赢。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

能源合作是中欧关系与多边主义的重要支点。尽管欧盟在对华定位上兼具伙伴、竞争者乃至制度性对手的多重认知,使中欧能源关系更为复杂,但双方在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上拥有高度共同利益。中国与欧盟在产业结构和技术能力上优势互补,企业层面具备扎实的合作意愿与能力,已在推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形成合力。未来,双方应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气候治理体系,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并在可再生能源、投资建厂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扩大务实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稳定的制度支持。

德国柏林欧亚学会创始成员兼副主席克里斯托夫・波莱纳(Christoph Polajner)

在国际秩序加速重塑的背景下,中国和欧盟将在未来全球格局中扮演关键角色。当前世界正站在和平与冲突的“十字路口”,历史经验表明,秩序转型伴随现实风险,和平过渡并非理所当然。面对全球不确定性上升和欧洲自身冲突叠加,中欧有必要凝聚合力,形成新的理念与合作框架。

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前德国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埃伯哈德・桑施奈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

回顾过去50年中欧官方关系,自1975年建交以来,双方关系不断升级,从伙伴关系发展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欧盟亦在早期支持中国更深入融入联合国体系。以欧洲公民的视角看,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对华立场及处理中美关系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布鲁塞尔难以形成高度一致、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战略态度。当前中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政治化甚至“武器化”,但商业与经贸往来仍将持续。尽管面临挑战,中国依然是欧盟,尤其是德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孙永福

当前中欧互信有所弱化,贸易争端与系统性竞争特征渐显,但德国作为中欧四分之一贸易额的承载者,仍是修复双边经贸关系的关键纽带。长期以来,中方多将欧盟整体及布鲁塞尔层面作为对话核心,聚焦欧盟统一诉求寻求解决方案,却忽视了成员国及行业间的差异性。这种单一对话模式导致复杂问题推进受阻,增加了沟通难度。中欧需回归务实对话,摒弃 “去风险”“系统性对手” 等标签化认知,重塑伙伴关系定位,在兼顾整体与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深化合作。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欧盟 “让・莫内讲席” 教授王义桅

中欧关系发展需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原则,具体可从五方面推进:第一,从合作(cooperation)迈向共创(co-creation)。要从创造层面深度的铆合,尤其是大学科研、企业研发、青年人的投资,否则的话,原来的领域互不合作,动摇信任。传统全球化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变局。第二,从当下市场到未来市场。要从年轻人着手,不是说老年人。例如 202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已在上海设立国际 STEM 教育研究所,可依托该平台深化相关合作。第三,以地方合作为切入点,避开国家层面的分歧阻碍。大量的欧洲的城市或地区对与中国合作抱有浓厚兴趣,例如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大区。第四,从非传统领域的数据合作起步,比如旅游领域的信息共享。如果再不深入的在新质生产力领域铆合,欧洲越来越恐惧,越来越铆美。第五,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与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中国 “十五五” 规划与 “德拉吉报告” 对接、“一带一路” 倡议与欧盟 “全球门户计划” 对接,具体可落实中吉乌铁路西延、跨里海交通通道等项目,经土耳其联通欧洲。

华坚集团副总裁张芸琪

华坚集团是一家中国本土民营企业,最初在中国从事鞋类制造,近年来将部分生产工厂布局并转移至非洲。中国产品在质量与价格之间形成了高度竞争力的综合优势,这种供应链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难以替代。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视角,若在中欧关系中过度聚焦挑战,无异于自闭合作之门;双方更应秉持开放姿态,聚焦未来合作空间,方能实现互利共赢。

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代表、越南欧盟商会政策事务官黎国泰(LY Quoc Thai)

我想与大家分享中欧经济关系的三大驱动力及双方的竞争特点:第一,人力资源,中国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第二,制度效能,中国在长期战略规划制定与落地执行方面展现出显著的高效性;第三,监管体系,中欧在这一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也是双方诸多争议的核心症结所在。

-相关链接-

陈健在第十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的发言

金旭在第十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的发言

王辉耀在第十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的发言

开幕圆桌:全球治理与联合国80周年——新倡议与提升

圆桌研讨:中美关系与关税摩擦——对世界有何影响?

圆桌研讨:中国—欧盟关系的未来50年及更远

视频 | 第十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历届回顾:

■ 第十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京成功举办

■ 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圆满落幕

■ 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创新年会在京成功举办

■ 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国际知名智库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

■ 第六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汇思想,凝共识

■ 第五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聚焦智库创新合作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 第四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成功举办——大国竞争背景下的智库创新发展探索

■ 2018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落幕,百余家全球智库共论全球化挑战与智库创新

■ 20国70余家智库齐聚青岛 新旧动能转换看智库如何“出招”

■ “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在京成功举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