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玲:疫情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什么经验教训?
-
黄严忠:疫情中,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才是好的公共政策?
2020年3月25日,全球化智库(CCG)以“中国经验能否为世界所借鉴?疫情折射的全球化问题与趋势”为主题举办线上研讨会,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疫情下的中国经验与国际合作、疫情对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及其所折射出的全球化问题等话题展开交流研讨,为各国一道战胜疫情贡献智慧。会上,CCG学术委员会专家,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就中国抗疫经验是否能为世界其他国家效仿、是否是唯一值得效仿的模式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以下为黄严忠发言全文: 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刚才各位老师的分享,我就接着刚才大家讨论的问题来谈。关于中国经验,其他国家是否可以效仿,或者准确地说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效仿?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疫情在泛滥,觉得很着急,那为什么不抄作业,不效仿中国的模式?我觉得这里面实际上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说中国的模式是否可以效仿?第二个问题,是不是中国的模式是唯一值得效仿的这样一个模式? 我先谈第一个问题,中国的模式是不是可以完全照搬?中国有很多可以值得效仿的经验,最近也有一篇文章已经出来,讲为什么中国能够比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把疫情控制住?一些措施,主要是大规模的社会疏离措施,包括停掉市内公交系统,他们发现行之有效。还有方舱医院的经验,现在美国纽约也有在效仿,在贾维茨中心那边辟出一块地方,建立类似中国方舱医院的模式,收治轻症的病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抗击疫情也做了非常正面的评价,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我们也看到有专家就直接提出来,其他国家应该学习中国的经验。 但我觉得,在世界其他国家学习中国经验的时候,也要注意各个国家有不同国家的国情。如果一味的照搬的话,也会水土不服。我记得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恩师邹谠教授就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认为中国是一个全能国家,是说国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内深入到社会的底层,执行有关的政策而不遇到很大障碍。武汉封城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我们看来比较激进的这一系列措施,能够在中国比较好地贯彻,我觉得与全能政府很有关系。当然也借助于现代高科技的手段,手机、大数据,保证对人群做有效的监控。另外正好中国那时候处在一个春节期间,这样大规模的措施的执行,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比较好的配合。其他国家很少有中国这样的全能型政府,能够做到把社会政治经济活动都完全停摆。 目前在意大利,虽然已经封城封国,但基本上还是不停止基本的经济活动。在纽约我们也看到,虽然也是宣布了比较大规模的社会疏离的措施,包括10人以上的聚会都不允许。在新泽西也实行了宵禁。但是出去遛狗,出去买东西,乘坐室内交通等基本上都还没有禁止。实际上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是一个比较好的公共政策?在遇到这样一个大的疫情的时候,我们是采取一个极端措施,完全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不惜一些代价,还是像欧洲国家和美国已开始那样采取淡化疫情风险的策略,试图减轻对政治、社会经济的这种冲击? 我觉得一个好的公共政策,应该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但是平衡点不是中点,它是要随着疫情的变化,和本国实际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不断的做出调整。意大利一开始基本上允许经济活动,但后来觉得不是特别有效,还要采取更加积极的防控措施,禁止了部分经济活动。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中国的模式是否是唯一值得效仿的模式?我们也看到,在韩国、新加坡,他们更接近于这样的一个做法,就是一方面像中国一样,采取比较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测试、大规模的隔离、及时的救治。但是另一方面他又采取了比较有效的跟民众的沟通措施,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尽量降低。我觉得这些措施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韩国一开始有几天因为有点大意,疫情迅速蔓延,但是后来它立即调整,现在来看它是全世界人均做测试最高的国家,但是致死率我算了一下,大概是1.2%,还是非常低的。韩国、香港、台湾还有新加坡,我觉得他们应该是代表了另外一种我觉得比较平衡的应对模式。 另外我也想指出一点,我们通常说的要别的国家抄中国的作业,往往也忽视了,采取这种非常激进的像封城封路的措施,它本身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现在中国在一二月份的经济运行情况,制造业下降了31%,基础设施30%,房地产16%,这对经济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的。另外在一开始武汉封城的时候,由于事先没有很好的准备,所以造成了一开始的对于医疗资源的挤兑,以及二次伤害。很多不是得新冠肺炎的病人,比如说慢性病人,他们求医问药都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在这一方面,实际上也是有一些教训可以吸取的。我们不能够说,因为现在一下子把疫情都降下来,就什么都好,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科学的态度。我觉得我们国内也要认真吸取这次新冠病毒爆发的经验和教训,更不能抱着一种看笑话的态度来看待别的国家所遭遇的问题。 现在不少国家尽管在未来的这一段时间可能疫情会有一个高峰,对医疗资源会造成一定的挤兑,但是我觉得大规模的社会疏离措施差不多在三四个礼拜之内,效应应该会出来。所以也不要老是讲,为什么这些国家还不按照中国的做法来做。各个国家有各自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各个国家的国情,制定出本国应该采取的防疫措施。 (本文根据黄严忠先生在全球化智库(CCG)于2020年3月25日以“中国经验能否为世界所借鉴?疫情折射的全球化问题与趋势”为主题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0年3月30日 -
黄严忠:疫情中,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才是好的公共政策?
2020年3月25日,全球化智库(CCG)以“中国经验能否为世界所借鉴?疫情折射的全球化问题与趋势”为主题举办线上研讨会,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疫情下的中国经验与国际合作、疫情对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及其所折射出的全球化问题等话题展开交流研讨,为各国一道战胜疫情贡献智慧。会上,CCG学术委员会专家,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就中国抗疫经验是否能为世界其他国家效仿、是否是唯一值得效仿的模式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以下为黄严忠发言全文: 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刚才各位老师的分享,我就接着刚才大家讨论的问题来谈。关于中国经验,其他国家是否可以效仿,或者准确地说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效仿?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疫情在泛滥,觉得很着急,那为什么不抄作业,不效仿中国的模式?我觉得这里面实际上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说中国的模式是否可以效仿?第二个问题,是不是中国的模式是唯一值得效仿的这样一个模式? 我先谈第一个问题,中国的模式是不是可以完全照搬?中国有很多可以值得效仿的经验,最近也有一篇文章已经出来,讲为什么中国能够比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把疫情控制住?一些措施,主要是大规模的社会疏离措施,包括停掉市内公交系统,他们发现行之有效。还有方舱医院的经验,现在美国纽约也有在效仿,在贾维茨中心那边辟出一块地方,建立类似中国方舱医院的模式,收治轻症的病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抗击疫情也做了非常正面的评价,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我们也看到有专家就直接提出来,其他国家应该学习中国的经验。 但我觉得,在世界其他国家学习中国经验的时候,也要注意各个国家有不同国家的国情。如果一味的照搬的话,也会水土不服。我记得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恩师邹谠教授就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认为中国是一个全能国家,是说国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在很短的时间内深入到社会的底层,执行有关的政策而不遇到很大障碍。武汉封城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我们看来比较激进的这一系列措施,能够在中国比较好地贯彻,我觉得与全能政府很有关系。当然也借助于现代高科技的手段,手机、大数据,保证对人群做有效的监控。另外正好中国那时候处在一个春节期间,这样大规模的措施的执行,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比较好的配合。其他国家很少有中国这样的全能型政府,能够做到把社会政治经济活动都完全停摆。 目前在意大利,虽然已经封城封国,但基本上还是不停止基本的经济活动。在纽约我们也看到,虽然也是宣布了比较大规模的社会疏离的措施,包括10人以上的聚会都不允许。在新泽西也实行了宵禁。但是出去遛狗,出去买东西,乘坐室内交通等基本上都还没有禁止。实际上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是一个比较好的公共政策?在遇到这样一个大的疫情的时候,我们是采取一个极端措施,完全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不惜一些代价,还是像欧洲国家和美国已开始那样采取淡化疫情风险的策略,试图减轻对政治、社会经济的这种冲击? 我觉得一个好的公共政策,应该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但是平衡点不是中点,它是要随着疫情的变化,和本国实际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不断的做出调整。意大利一开始基本上允许经济活动,但后来觉得不是特别有效,还要采取更加积极的防控措施,禁止了部分经济活动。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中国的模式是否是唯一值得效仿的模式?我们也看到,在韩国、新加坡,他们更接近于这样的一个做法,就是一方面像中国一样,采取比较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进行大规模的测试、大规模的隔离、及时的救治。但是另一方面他又采取了比较有效的跟民众的沟通措施,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尽量降低。我觉得这些措施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韩国一开始有几天因为有点大意,疫情迅速蔓延,但是后来它立即调整,现在来看它是全世界人均做测试最高的国家,但是致死率我算了一下,大概是1.2%,还是非常低的。韩国、香港、台湾还有新加坡,我觉得他们应该是代表了另外一种我觉得比较平衡的应对模式。 另外我也想指出一点,我们通常说的要别的国家抄中国的作业,往往也忽视了,采取这种非常激进的像封城封路的措施,它本身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现在中国在一二月份的经济运行情况,制造业下降了31%,基础设施30%,房地产16%,这对经济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的。另外在一开始武汉封城的时候,由于事先没有很好的准备,所以造成了一开始的对于医疗资源的挤兑,以及二次伤害。很多不是得新冠肺炎的病人,比如说慢性病人,他们求医问药都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在这一方面,实际上也是有一些教训可以吸取的。我们不能够说,因为现在一下子把疫情都降下来,就什么都好,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科学的态度。我觉得我们国内也要认真吸取这次新冠病毒爆发的经验和教训,更不能抱着一种看笑话的态度来看待别的国家所遭遇的问题。 现在不少国家尽管在未来的这一段时间可能疫情会有一个高峰,对医疗资源会造成一定的挤兑,但是我觉得大规模的社会疏离措施差不多在三四个礼拜之内,效应应该会出来。所以也不要老是讲,为什么这些国家还不按照中国的做法来做。各个国家有各自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各个国家的国情,制定出本国应该采取的防疫措施。 (本文根据黄严忠先生在全球化智库(CCG)于2020年3月25日以“中国经验能否为世界所借鉴?疫情折射的全球化问题与趋势”为主题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0年3月30日 -
周小明:疫情之下西方国家退而拥抱G7
周小明,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原副代表
2020年3月30日 -
周晓晶:疫情全球蔓延不会阻挡“一带一路”的共建步伐
文章选自中国网,2020年3月20日
2020年3月30日 -
夏立平:中美关系越困难,越要讲友好
2020年3月19日,全球化智库(CCG)以“中美‘战疫’合作与全球经济影响”为主题举办线上研讨会,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就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中美合作展开讨论,为促进中美共同抗击疫情,抵御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冲击贡献智慧。会上,同济大学智库首席专家、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夏立平就美国新冠疫情发展和防控的趋势、新冠疫情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等话题展开分析,并就如何以协调合作稳定作为基调来推进中美关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以下为夏立平发言全文: 谢谢主持人。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侧重讲一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我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说一下美国新冠疫情发展和防控的趋势。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迅速蔓延,预计确诊病例死亡病例都会继续上升。但是因为美国硬实力和动员能力都是很强的,有一流的医学科研能力,医疗实力雄厚,所以推算美国今年七八月是可以控制住新冠疫情的。特朗普政府初期未能很好应对新冠疫情加大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危险,将成为继911事件和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在冷战结束后面临的第三场重大危机。特朗普政府在疫情和各界压力下逐渐采取防控疫情的措施。 第二部分我谈一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一是中美关系的气氛在趋于恶化,一些鹰派是借新冠病毒对中国污名化,比如一些高级官员说“武汉病毒”、“中国人病毒”之类的。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政府和国会采取一些不利于中美关系的行动。比如说1月和3月,美国军舰两次分别擅自进入中国南沙岛礁邻近海域和闯入中国西沙领海,美国国会先后通过西藏政策支持法案和台北法案。 二是中美“脱钩”的风险在加大。特朗普政府抑制中国发展的“脱钩战略”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时候仍然在推进。美国“脱钩战略”还从高科技和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和人员的交往。 三是生物安全成为中美国家安全博弈一个新的热点。这次新冠疫情使中美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博弈进一步上升。生物安全成为一个新热点。特朗普政府是认为新冠病毒来自中国武汉。但是中国方面认为这次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但是新冠病毒最初不一定是来自武汉。这是需要科学家去进行研究的。 从一分为二来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对中美关系产生一些积极影响。比如特朗普实际上与他的安全团队和国会中一些鹰派的立场还是有所区别的,并不是对中国采取完全不友好的态度。美国民众对华友好的感情仍是有很大影响力的。美国是这次对中国捐赠最多的国家,当然主要是民间捐赠。美国一些州的议会,比如犹他州议会,通过决议对中国人民抗击疫情表示支持。在经历了这次疫情之后,美国民众可能对中国的社会制度会有更多的理解。此外,美国在新冠肺炎严重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放松对华贸易摩擦,特别是不对中国进口的部分医药品加关税。 就总的来讲,中美关系在现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仍应以协调合作稳定作为基调来推进中美关系。关系越困难,越要讲友好! 我最后提几点建议: 一、中美应该停止就新冠病毒来源相互指责,并联合调查来源。现在中美就新冠病毒来源打口水战,实际上是伤害两国人民友好感情,应该尽快停止。中美两国科学家应该联合调查新冠病毒的来源。 二、在美方提出请求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向美方提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援助和帮助。现在中国一些公司、基金会和个人已经开向美国提供抗击新冠疫情的捐赠,双方医药医学界也在进行合作。中国政府对这些是允许和支持的。特朗普为了连任,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也可能会请求中国政府提供帮助。如果美国提出这样的请求,中国应该向美国提供防控疫情方面的援助和帮助。 三、中美可以在国际上就抗击疫情进行合作。在中美两国抗击新冠疫情都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两国政府可以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合作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抗击新冠疫情。中国还可以建议今年G20峰会主办国,沙特阿拉伯将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今年G20峰会主要议题,邀请世卫组织总干事列席峰会。在G20峰会举行面对面会议的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建议举行G20的视频峰会。中国在抗击疫情国际合作中必须谦虚谨慎,尊重其他国家和世卫组织,中美在这方面要相互尊重。 四、中国必须做好应对一些与疫情有关严重和复杂事件的充分准备,因为现在美国像佛罗里达州伯曼法律集团准备要对中国政府提起诉讼,指责中国未能迅速报告和遏制病毒,从而引发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中国对此必须要强烈反对,因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我的发言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夏立平先生在全球化智库(CCG)于2020年3月19日以“中美‘战疫’合作与全球经济影响”为主题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0年3月30日 -
许正中:中国要善于把自己打造成全球抗疫的“兵工厂”
2020年3月19日,全球化智库(CCG)以“中美‘战疫’合作与全球经济影响”为主题举办线上研讨会,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就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中美合作展开讨论,为促进中美共同抗击疫情,抵御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冲击贡献智慧。会上,中央党校教授许正中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世界的发展形势,并针对中美两国如何联合抗疫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下为许正中发言全文:大家上午好,在疫情期间用这样的方式和大家在一起见面很高兴,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今天只讲两点。第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第二,我们怎么办?尤其是中美怎么办?第一点,对这个世界的形势发展判断,我有六句话,第一句,疫情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显现,而且疫情引发了多只“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也就是说,形成了“灰犀牛”和“黑天鹅”共舞的形式,而这样的事件还会不断涌现。第二句,第一只拉过来的“灰犀牛”是油价的暴跌。正像刚才有的专家讲的,国际原油价格大跌甚至近24美元每桶,这势必对新兴的页岩油、页岩气产业受到重创。为什么?它的均衡点是多少?页岩油、页岩气生产成本的均衡点大致在每桶40美元多一点。我们都看到了OPEC和非OPEC国家之间的竞争,特别是沙特和俄罗斯之间的斗争白热化,围绕油价之争又引发了另一个产业危机的“蝴蝶效应”。第三句,股市多次触碰出现熔断机制,大家开始还认为是黑色星期一,到现在突然发现是黑色一星期,连续4次熔断,而且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意味着这一次的经济、股市的危机直逼08年。911、87年一直到1933年这样的状况,股灾不仅是一个“灰犀牛”事件,又变成了另一个经济危机的“蝴蝶效应”。国际上,整个欧洲乃至各个国家也发生了股灾。第四句,全球供应链被扯断的风险远远大于过去美国的脱钩。这样全球供应链导致整个世界产业布局重新洗牌。当然前四点,它都不是一个单发的事件。他们共同叠加,形成了一个多米诺的现象。导致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这就是第五句。当然本来已经纷繁复杂的疫情、股灾已经让人难以接受,但更可怕的是出现了最后一点,也就是第六点,世界出现了政治权力真空。我们大家可以回想一下,2008年那个时候的金融危机,其主导力量是二十国集团(G20),有史以来G20第一次发挥了重大作用。当下,由于美国奉行了新孤立主义和英国的脱欧导致了G20机制没有上一次的“灵光”。以上就是我对全球的形势的一个判断。那么中美两国怎么办?我非常感谢全球化智库把这个题目拿出来谈,为什么?在目前,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安全岛,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的能力”或者叫“抗议的能力”。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部署下,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响了全国抗疫的总体战、阻击战的人民战争,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省份出现零增长、重点进行湖北保卫战和武汉攻坚战之时,境外疫情在150多个国家井喷式扩散,疫情引发另一类的新大考。整个世界又到了新的历史交汇点,在这个关键时期,中美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中美两国如何联合抗疫,不仅影响中美两国,也影响全球抗疫的结果,更影响全世界新格局的重构。合作则双赢,冲突则祸及世界,中美两国必须认清这种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仅让中美两国受益,也能才能让同其他国家的抗疫能力的提升形成联动效应,相互带来正面而非负面的外溢效应。这两个国家怎么来联手?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习总书记有一个很重要的倡议,现在被全人类共同接受,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币问题也可以这样说,基本上特别是911以来,整个世界之间的抗争,之前是冷战思维,然后平面对抗,现在零和博弈,现在变成了立体的,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基本上都是共同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能够独善其身。反过来说,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美国,就全球这样,我想提出几点建议,第一点讲中国抗疫的方案,应该在世界上成为一个榜样,或者叫中国软实力的一个新的抓手。为什么?我们用短短的50天,把疫情基本上得到稍微控制的阶段,我们新增现在全国每天确诊病例是个位数。中国要善于把自己打造成全球抗疫的“兵工厂”,“后勤的仓库”。第二,中美要联手,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要为全球其他的很容易把本国的抗疫资源用尽、抗疫机构压垮的欠发达国家,伸出援助之手。第三,要建立全球互信机制,信任现在看来比黄金还重要,所以我们要联手,通过多边组织,通过联合国机构,中美要共同推动成立一个全球抗疫的世界政府。就像当时G20起到的世界经济政府一样来推动。当然了,这里边需要中美两国确确实实拿出一些真金白银,成立一些应急基金来应对。最后一点,在抗疫的过程中,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中国有句古话,“大威要可以变成打击”。特别这一次抗疫的过程中出现的非接触经济、无人经济等,包括“宅经济”的出现,这些新的经济形式我们要解决。在这百年不遇的历史性关键节点,中国如何既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又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联手美国及其他国际大国或国家集团、区域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综合施策,共同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世界大战”,并为国际公共卫生等引发的全球应急治理模式创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总的来说中美要共同推动世界治理结构和经济结构方面,就像我平时说出来,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新的世界的格局。我就讲到这里。
2020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