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无问西东,“一带一路”上的国际人才新契机 | 2019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在线视频]
2019年9月9日 -
《地球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一行再访CCG
托马斯·弗里德曼一行再访CCG 中美第13轮经贸高级别代表磋商将于10月初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为中美贸易谈判协议的达成再次投入希望的曙光。在此背景下,2019年9月5日,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专栏作家、《地球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和纽约时报上海分社社长柏凯斯(Keith Bradsher)一行再次访问CCG并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CCG秘书长苗绿博士,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CCG副秘书长唐蓓洁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托马斯·弗里德曼分析美中谈判形势 《地球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座谈中表示就中美经贸谈判而言,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限制、5G等科技发展以及贸易赤字等方面存在不满。他认为事实上在这些美中两国存在谈判空间。以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例,美国希望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付出更多努力,而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的改革方向。同样,在市场准入限制方面中国也在通过深化改革开放降低准入门槛。他表示美中谈判之所以陷入困境,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特朗普总统造成的。谈判是妥协的艺术。美中两国达成贸易协议意味着双方都要妥协,而特朗普总统的强硬态度以及其民粹主张导致他难以退让,无法形成“双赢”局面。因此,弗里德曼总结认为,美中贸易协议的达成需要更多耐心。 CCG主任王辉耀表示特朗普的“交易艺术”容易让中方产生疲乏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占交流中谈到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从大规模爆发到现在已经持续一年多,中美之间也已经进行了12轮贸易谈判。在谈判过程中,美方态度多次变化,令人难以琢磨,特别是特朗普总统多次在协议即将达成的关键时刻反复突然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交易艺术”已经令中方在一定程度上还产生了“审美疲劳”。特朗普的反复不仅对中国产生影响,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为国际多边合作释放出了消极信号。他认为在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起,国际多边合作受阻的国际形势中,更多的国家已经将区域一体化视为抵抗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手段。未来中美贸易协定是否能达成将影响全球贸易的发展。 柏凯斯认为贸易协定应尽快达成 弗里德曼一行与CCG专家进行座谈交流 在座谈中,弗里德曼一行还与CCG专家就香港问题、中国加CPTPP、“一带一路”多边化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讨论。
2019年9月9日 -
全球化智库(CCG)王辉耀:以“人才环流”促国家经济发展
观看视频
2019年9月9日 -
国际主流媒体采访中国智库专家谈中美应重回谈判桌
导 语 2019年的夏天结束了,美国股市在经历美国劳动节后又恢复了正常交易,在中美关系的跌宕起伏中,国际社会对中美贸易战和其对世界经贸格局影响的关注与讨论却从未停止。 9月1日,美国开始对清单中的125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征收15%的关税。 9月3日,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在应邀接受国际媒体的采访中呼吁中美应尽快重回谈判桌前。 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应邀接受CNBC 采访 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应邀接受Bloomberg 采访 在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关键时刻,9月3日,在繁忙的秋季开始之前, 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应邀分别接受了美国知名媒体CNBC和Bloomberg的采访,就中美贸易战、中国经济发展形势、香港问题等相关话题发出了来自中国智库的声音。随后,这些观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还被著名媒体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美国媒体Newsweek、Business NewsUpdate、Successful Farming和Market Realist, 英国媒体Currency News、TorFX News,挪威媒体E24,俄罗斯媒体RT en Español,印度尼西亚媒体Medcom.id,越南媒体Soha News等报道引用。王辉耀博士也成为在美国劳动节之后首位被国际媒体采访的中国智库专家。 CCG观点被国际各大媒体报道引用 在谈及新一轮加税时,王辉耀博士回应道,新一轮加征关税损害到中美双方的利益,而从墨西哥等案例看来,“加税威胁”已成为特朗普总统的“应对方式”。但毫无疑问的是,中美贸易战最终只会两败俱伤。双方需要冷静下来,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展开对话。 在谈到中美关系时,王辉耀博士表示,中美建交40年来,双方均在频繁的经贸往来中获益,很难想象中美“脱钩”,这将不仅对两国经济也将对世界经济带来巨大损害。双方应加强沟通和合作,为以全球价值链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而共同努力。他建议,中美应用新的思维去解决新时代带来的挑战,双方应通过合作来应对中美贸易战带来的挑战,并积极维护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被问及对美国“贸易不平衡论“的看法时,王辉耀博士说道,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中国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美国需看到中国为此而付出的努力。事实上,外商投资法将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这也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并全面实施平等待遇。美国是中国重要的商业合作伙伴,中国欢迎美国企业来华投资,双方都会从中受益。 针对近期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王辉耀博士提出,中国经济发展保持着良好态势,制造业生产总体持续保持扩张,据估测中国未来将有14亿智能手机连接率,中国当前的铁路建设发展迅速,与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欧盟(EU)和日本等经济体有着良好、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加之中国人辛勤劳动的传统美德等因素看来,中国经济未来将可持续增长。 在回应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下降时,王辉耀博士说道,在中国政府的把控下,中国经济仍会保持着平稳适度运行的基本格局。近期中国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旨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将有效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此外,中国也在不断加强吸引国际人才,推进和完善绿卡和签证政策。目前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稳中有进,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向世界经济贡献中国力量。 针对香港问题,王辉耀博士表示,当前在香港发生的暴乱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容忍的。香港和中国大陆密不可分,粤港澳大湾区将为香港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大湾区未来亦或将发展成为世界级重要经济力量。 随着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对国际秩序的影响逐渐受到世界的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带动了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外商投资法》也为来华投资外商创造了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此外,中国在教育全球化领域的影响也日益突出。然而,国际社会却仍然对中国发展目标的理解有所偏差,对中国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解。在此关键时刻,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显得尤为重要。 CCG主任王辉耀在Munk Debates上为中国发声 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社会智库, CCG近年来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CCG智库专家常年来也频频应邀在各大国际知名媒体和国际平台上就热点问题积极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观点,旨在通过沟通、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信任发挥着智库独特的推动作用。2019年5月,CCG主任王辉耀受邀参加世界知名的辩论会Munk Debates,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前顾问麦克马斯特(H.R. McMaster),美国哈德逊研究中心中国战略研究主任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联合国安理会前轮值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前院长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同台辩论,以雄辩的方式公开表达中国观点、表明中国原则,向世界展现了来自中国智库的声音,并最终赢得了该次辩论。在中美贸易摩擦再现波折的关键时期,9月5日,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双方牵头人通话释放出积极信息。双方明确了行动时间表,10月初将在华盛顿举行第十三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而就在此之前,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在本次9月3日应邀参加的采访中呼吁中美应重回谈判桌前,其发出的中国声音引起了国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对推动中美加强对话,重启谈判,增进中美间的沟通,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减少疑虑和误判起到了智库的积极作用。
2019年9月9日 -
【视频】全球化时代,青年海归如何抓住新蓝海? | 2019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印度:告别“人才殖民地”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2019年9月9日 -
【北京青年报】王辉耀:盘活农村宅基地 释放经济发展新红利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应邀为《北京青年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刊发于2019年9月8号。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土地改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导向。8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决定,为未来深入推动农村宅基地改革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这是新时期我国政府顺应发展需要、激发改革新红利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一个重大的改革和开放举措为我国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红利。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开启了中国从短缺经济向富裕经济的转变。1994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城镇住房商品化、货币化带动了之后持续多年的房地产市场繁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让整个中国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由此实现由富变强,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在逆全球化潮流冲击下推动中国农村宅基地改革,将激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为改革开放下一个十年释放新的发展红利。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管理改革是重点更是难点。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让市场这双“隐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曾经的“房改”足以体现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高效作用。然而,由于农村宅基地保持集体所有制不能改,农村宅基地的“入市”改革虽有需求,但因其复杂性而难以推动,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难题已成为不小的障碍。 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具有诸多亮点。新法明确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原则,同时保留了一些限制,使宅基地入市限于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机制的层面。 推动农村宅基地改革,允许农地农房入市,是进一步拉动内需并推进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世界平均城镇化率(55%)相比还有一定距离;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3亿,其中包括约3亿农民工。这种现状意味着,部分农村进城人口面临着住房难问题,同时农村中有大量闲置土地和闲置房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调查估算,我国村庄空置面积超过1亿亩,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量的1/18。 推动宅基地改革入市,把更多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有助于释放更多消费能力,拉动经济增长。在中美贸易谈判尚未达成、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背景下,开放宅基地入市流转、推动城镇化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内需、防止对外贸的过度依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市场调节决定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的价格,可以高效配置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盘活农民手里的“不动产”,让农民拥有进城买房的资金。如果从农村进城务工的3亿农民工都能够在城市中真正落脚安居乐业,他们将为城市贡献更多消费,在宏观意义上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内生动力。 就社会层面而言,开放宅基地流转也将从根本上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据民政部统计,2018年我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尽管社会各界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问题。放开宅基地流转,推动农村人口落户城镇,让更多留守儿童随父母一起迁入城镇,享受与城镇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有利于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拉动城镇生活消费和国内需求,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土地公有制作为我国土地制度的核心基础不能变,但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搭建,仍然能够让市场在农村宅基地经营和管理中发挥决定性作用。2018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置”,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有益实践。尽管这一模式仍停留在试点阶段,经验尚不成熟,但是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加快改革试点步伐,解决试验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在现代社会经济运转模式下,农民早已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形象。现代化农业技术在稳步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帮助农民解放了自己的双手,大力推进城镇化则为农民进城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实现宅基地市场流转,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红利的重要途径。新版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改革方向,应当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全面实现宅基地市场流转,为中国经济发展源源不断释放更多红利。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9月8日
2019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