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a Daily】IMF warns of sharp decline for Japan’s economy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aid on Wednesday that Japan’s 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could decline by over 25 percent in the next 40 years due to the aging population. The IMF said in its annual report that structural reform is essential to "navigate Japan’s demographic headwinds". "IMF staff simulations estimate that the level of real GDP will decline by over 25 percent in about 40 years due to demographics under current policies," the report said. "The rapid aging and shrinking of Japan’s population will dominate economic policymaking in coming decades," it added, noting that although Japan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s economic policies had brought some positive results in the past six years, strengthened policies are required to achieve sustained high growth and durable reflation. Among solutions to tackle the demographic issue, the IMF listed reducing wage gaps, encouraging women to join the workforce and allowing more foreign workers to help plug labor shortages. On Wednesday, the House of Councilors of Japan started the debate on a bill to accept more foreign blue-collar workers after the ruling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pushed it through the lower house of parliament despite rising concerns from the opposition. It is reported that tens of thousands of workers from other countries will be drafted into industries with staff shortages like electronics, food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and particularly nursing, if the bill is passed. Chu Yin,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said the IMF had overestimated Japan’s economic decline. "It (Japan’s GDP) will drop in the future because of a shrinking population, but it will not drop that much," Chu said. "For example, if Japan can expand its share in the Chinese market, it will significantly solve its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domestic consumption." Yoshikazu Kato,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at Asia Glob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ai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d made great efforts to deal with the population decline, including having more women in the cabinet, but there are other things can be done. "Building more internationalized universities to attract talented young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can be an effective way as the demographic trend intensifies," Kato said. "In this way, students could have time to learn skills and Japanese at the same time to fit better into local society." The IMF expected the Japanese economy to register 1.1 percent growth this year but slow down to 0.9 percent in 2019 due to the planned consumption tax increase to 10 percent from the current 8 percent in October next year. From China Daily,2018-11-30
2018年12月10日 -
CSIS费和中国研究项目副主任甘思德 CCG演讲:中美正面对着改善关系的重要机会
2018年12月10日 -
CCG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第五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论坛
2018年12月5日,由深圳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和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深港(前海)人才合作年会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论坛” 在深圳前海合作区万科特区馆举办成功举办。论坛上,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博士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 本届年会(论坛)以“智慧湾区·共创未来”为主题,立足湾区人才和企业发展需求,邀请了粤港澳三地高校校长、院士、专家,各界人才代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企业代表等嘉宾参会,通过主旨演讲、沙发论坛等环节,展开了热烈研讨。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郑轲出席活动并致辞,深圳市政府党组成员、前海管理局局长杜鹏出席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原局长吴克俭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 深圳竹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女创客协会会长董宁 大会开幕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原局长吴克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深圳竹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女创客协会会长董宁分别发表主旨演讲,从各自角度出发表达了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的支持与展望。 演讲环节后,HRoot创始人、总经理、《人力资本管理》杂志执行总编唐秋勇担任主持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原巡视员、副局长李志刚,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二级研究员吴江,亚洲通讯社社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特邀海外系列代表徐静波,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副校长(环球事务)高为元,学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前海香港创业青年代表陈升受邀参加论坛,并就如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契机,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人才合作交流,以大湾区人才合作助推大湾区发展展开了交流探讨。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在论坛上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总报告》。 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整合优化三地优势,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机遇,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此背景下,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博士在此次会议上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该报告是首个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进行系统研究的分析报告,旨在为粤港澳三地合理打造一体化的人才发展优质环境、建设湾区国际人才特区提出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的优势及机遇、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著名湾区的对比借鉴和分析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的政策与建议。报告首先根据目前最新的GDP数据,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2017年GDP表现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预测模型计算对2022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及增长率进行了预测。报告指出,依托世界级海港群和空港群,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在全球湾区中独占鳌头,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将超过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在世界四大湾区中GDP总量排名第一。经济基础与完备的产业链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基础。 其次,报告发现湾区内产业优势互补,第三产业比重正逐步增加。报告还指出,粤港澳三地丰富的高校资、粤港澳大湾区集聚的一大批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与科研机构、以广深港澳科技走廊为核心形成的产学研合作区等高端创新资源的汇聚为大湾区人才创新、创业创造了环境。此外,大湾区交通规模可观、港口群能力领先、湾区内地医疗机构的“量多质优”以及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优越的文化教育资源等宜居宜业宜游的特性为人才安居提供了保障。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指出,目前大湾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据统计,受高等教育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香港是26.18%,深圳是25.19%,而东莞只有15.74%。其次,大湾区当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具体体现为大湾区创新人才对产业发展贡献支持相对不足以及技术的输出与吸纳能力均存在明显不足。此外,报告表明,粤港澳三地合作不够紧密,抑制了人才流动的积极性。问题包括,一、税制冲突明显,影响湾区人才集聚。因为与港澳税制相比,内地仍属于高税区,这会影响港澳人才北上内地进行创新活动。二、出入境欠便利,影响湾区人才流动。三、公共服务衔接尚未建立,影响人才安居乐业。比如,湾区内地与港澳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准入标准不同,难以长期留住人才。在社会保险方面,三地居民在就业过程中未能享受同等待遇,造成人才在湾区内相互流动不畅。第四、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不紧密,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企业的联系并不够紧密,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待加强。对此,报告总结到,新一、二线城市“抢人大战”,给湾区人才引育留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先进省市超越历史力度的引才新政以及各地自由贸易港规划陆续推出,都削弱了湾区人才竞争优势。 报告分析指出,与著名的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聚集力相对较弱,大湾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仅为17.47%。而旧金山湾区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比重达到46%,纽约湾区也达到42%;东京湾区的东京都、神奈川县及琦玉县的大学和研究生院的学生数量在2010年就超过106万人,占全国的比重高达36.7%。其次,大湾区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根据联合国数据,2014年国际人才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全球平均水平为3.3%,发达国家高达10%左右。当前深圳作为湾区内地创新及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广州作为湾区发展的核心枢纽城市,其外籍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仅为0.2%和0.36%。此外,大湾区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偏低。无论从研发经费投入还是从每万人口PCT国际专利受理数来看,大湾区都落后于世界三大湾区。报告显示,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和高端产业数量都相对较低,并且在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中,广东对全球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数据显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航空市场规模领先全球,但对比发现,大湾区发达的航空交通系统并没有吸引到大批海外人才往来。 最后,报告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基于对大湾区人才发展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建议:建立大湾区人才一体化运行机制;借鉴香港人才社会化、市场化的行业协会认证模式,实行“三地”人才执业资格互认制度;建立粤港澳三地9+2政府组成的大湾区建设发展协调委员会;打造大湾区国际人才自由港,建设人才保税区;建立人才飞地;实施粤港澳三地人才流动计划,增强三地人才资源的交流合作;推动粤港澳三地人才的“社保+医疗+教育”互认互通;取消“粤港澳”人才三地来往的通行证,实现三地人才来往“无证化”;允许在港澳外籍高层次人才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借鉴香港的税收政策,降低在大湾区工作的港澳及外籍人才的税负水平;试行30天免签政策;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大湾区实习就业限制;放开大湾区大学毕业生在港澳就业的限制,实现人才流动自由化;实施假期工作签证;设立海外华侨华人交流中心,试点对海外华人发放华裔卡;制定和试行大湾区外籍人入籍归化的政策;粤港澳三方合作,共同建设湾区大学;实施全球英才招聘计划(或工程);打造大湾区全球人才大会品牌,建设“全球人才大会”永久会址;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构建高端智库集群,促进区域软实力建设。 全球化智库(CCG)是中组部人才理论研究基地,长期致力于人才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连续多年出版《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报告》等多部有影响力的蓝皮书和数十部人才研究著作,奠定了在人才研究领域的领先定位。近期发布的《人才战争2.0》一书全面分析了各国人才新政和世界各国人才吸引模式,书中还就如何将国外人才和即将流失的人才留在中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公安部2016年初出台的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新政,CCG全程参与了该项课题的研究,所提出的多项建议被采纳。CCG还常年积极开展多种人才相关活动,包括中国人才50人系列圆桌论坛、2018全球人才流动、移民与移民法研讨会、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人才发展论坛、“人才争夺战”座谈会、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论坛、中国海归创新创业成果发布会暨海归创新创业论坛、大湾区人才发展战略(南沙)峰会、海外华人政策研讨会以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等。
2018年12月10日 -
何伟文:中美谈判应回归WTO规则基础
专家简介
2018年12月10日 -
【北京青年报】王辉耀:国际化人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支柱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8年12月9日《 北京青年报》第A2版 粤港澳大湾区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九大报告以来,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全球化智库(CCG)近日举办第五届“中国人才50人论坛”圆桌会议,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聚焦国际化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大湾区未来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2017年,大湾区人口达6956.93万,GDP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1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机场旅客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在全球湾区中独占鳌头。对比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发展历史及当前发展趋势,粤港澳大湾区要达到世界级湾区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人才尤其是国际人才的作用是一大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以下优势:经济基础坚实,产业链完备;科研机构、创新机构众多,吸引人才能力强;服务人才的交通、港口群、医疗、文教等各方面保障到位;有面向国际的开放传统以及现实条件。 大湾区的国际化人才之路也面临一些挑战。大湾区人才教育基础薄弱,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较低,受高等教育人才占常住人口比例仅为17.47%(其中香港为26.18%,深圳为25.19%,东莞为15.74%)。当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创新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相对不足,技术输出与吸纳能力也相对不足。今年以来,国内多地出现“抢人大战”,也给大湾区人才引进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此外,大湾区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虽然区域内有香港、台湾和澳门三个全球开放区,临近东南亚以及东亚各国,但域内的国际人才比例很低,没有形成国际人才的规模进驻。 基于此,粤港澳大湾区应大胆探索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为国际人才引入和发挥作用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构建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建立大湾区“人才飞地”和人才保税区,推广大湾区人才执业资格互认制度,借鉴香港人才社会化、市场化的行业协会认证模式和税收政策,打造大湾区国际人才自由港。国际人才自由港可以采取“政府引导、社团牵头、企业运作”的模式,建设国际人才港物理空间、实施大规模人才引进工程和国际人才产业基金等,吸引和集聚更多高层次国际人才。 其次,对区内企业、机构设立的研发中心接受港澳台、国外捐赠,或从港澳台、国外购入的教学科研设备、仪器、用具等,取消进口上限,给予免税或保税。对技术先进、尚未列入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的企业进口境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企业需要的生产设备,给予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税收优惠。 第三,实施大湾区全球英才招聘计划。可通过与各海外社团的合作,成立一个专门在全球搜索、关注、接触、挖取人才的大湾区猎头部门,以海外高端留学人才与华裔人才为重点,外国高级人才为补充,吸纳具有战略意义和领军作用的全球顶尖人才。对于港澳招聘的全球英才,保障其在大湾区享受与在港澳同等的待遇。 第四,打造大湾区全球人才大会品牌。“全球人才大会”由政府指导,中国民间机构组织发起成立,以国际化人才交流对话为平台,广泛邀请世界各国政要、知名企业和机构参加年度会议,构建国际人才领域的“达沃斯”论坛。 第五,构建高端智库集群,促进区域软实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可试点构建智库产业集群,集聚以“企业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研究为核心的专业化高端智库,加强“储备性政策”研究,形成具有全国乃是全球示范效应的“智库产业区”。合理引进一批高端智库,实施“智库人才专项培养计划”,通过支持挂职锻炼、定向委培、跨学科培训等多形式培养中青年智库研究人才,成立智库人才研修院,设立“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等。 最后,扩大吸引海外人才,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大湾区实习就业限制。可以适度放宽应届外国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的学历限制,对已被国内单位聘雇的优秀外籍本科毕业生,允许其在大湾区合法就业。同时,向全球优秀学生放开实习机会,扩大大湾区优秀人才储备。 粤港澳大湾区的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吸引国际人才的条件,目前要更多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与国际做好对接,力求将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助力大湾区人才战略全面顺利实施。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12月9日
2018年12月10日 -
CCG与UNDP、喜马拉雅共识联合举办论坛,增进中印合作交流
2018年12月5日至6日,由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喜马拉雅共识联合举办的“中印合作构建喜马拉雅地区共同未来论坛”于北京举行。联合国驻华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协调员Nicholas Rosellini(罗世礼),印度前外交秘书、前印度驻华、驻美、驻斯里兰卡大使拉奥琦(Nirupama Rao),CCG理事长王辉耀在会议中做了主旨演讲,并与二十余位外交政策和全球治理领域的专家就中印关系、中印在多领域的合作、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增进未来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交流。会议由王辉耀博士、喜马拉雅共识研究所秘书长Sujeev Shakya以及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喜马拉雅共识研究所创始人、主任龙安志(Laurence Brahm)主持。
2018年12月8日 -
朱永新:中国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
朱永新,全球化智库(CCG)顾问,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2018年11月27-28日,由新浪网教育频道主办的新浪2018中国教育盛典在北京举行。2018对中国教育来说是“求新求变”的一年。新需求、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层出不穷,促进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而教育环境、教育政策、教育受众的升级,也给当下教育生态带来全新挑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实体教学、线上教学都已不再是“孤岛”,只有“融合”方能主导行业发展。 本届盛典聚焦新高考、K12、国际教育、教育自媒体、教育公益等领域,超过500位国内外权威教育专家,教育部及政府领导、知名高校代表、重点中学校长、新媒体负责人、各国使馆及文化教育协会官员、知名教育机构负责人共同出席活动,同时,一线跨界明星、教育公益项目代表等也将参会,共同探讨教育融合创新之道。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参与2018中国教育盛典大咖说环节,这位思想活跃、笔耕不辍的学者,有信仰的教育家做了题为《中国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主题演讲。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历史性的成就。朱永新用精确的数据证实这一情况,并总结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四条经验: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注意推进教育公平,始终坚持改革和开放。 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代,中国教育还应该进一步改革开放。朱永新对此非常有信心,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高屋建瓴地提出六点指导思想。而这六点指导思想总结为一点,恰巧与本届教育盛典的主题契合:“融”。 最后,朱永新表达了对中国教育的美好愿景:“我们期待中国的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浪潮之中,能够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作出我们的贡献。” 以下为朱永新的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有机会再次来到新浪中国教育盛典,跟大家分享“融”这个概念。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一个40年或者下一个100年,我们应该走向何方?“融”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改革开放40年,我们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我觉得中国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历史性成就,因为我们用不长的时间解决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幅度提高学前教育和高中专教育,而且很多主要的指标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有一些甚至已经到达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些具体的数据:1982年时,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2.6%,2002年还有8000多万青少年文盲,但是到了2007年开始免费农村义务教育,2008年全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在中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学前教育来说,从高等教育来说,从教师发展情况来说,都取得非常重要的成就。 第一,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地位,这些年来,国家财政投入占GDP4%,整个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前面教育数据也证明了投入取得很重要的成效。 第二,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根本任务。 第三,推进教育公平。这些年来教育公平虽然还有很漫长的路要在,但是我们有很大的经历把财政增加最主要的部分投入到边远地区、投入到农村。 第四,始终坚持改革和开放。 下一步中国教育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怎么做?就是关键词“融”,所以我提出六融: 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的进一步融合,现在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中国的教育怎么把世界教育资源统一配置,是值得研究新的话题,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其实都有一个世界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这些年来,和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在碰撞、不断引进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很多地方办起了中外合作大学,实现了不出国的留学,下一步应该进一步引进更好的世界优质教育资源,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舞台上统一考虑。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合。以前学校教育闭门造车,很少跟家庭和社会进行深度融合。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教育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特别是随着美国科尔曼报告发布,意识到家庭、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社会的教育资源更好引入学校,也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课堂和更大的活动空间,教育更需要和家庭、社会进行深度融合。 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民办教育不仅仅是教育一个补充,是整个教育资源配置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西方经验来看,特别是随着美国特许学校的发展,大家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民间力量、民间智慧教育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两个星期以前我刚刚和美国一位校长进行了对话,他本来是美国最著名公立学校的校长,后来办了美国特许学校,就是政府把相应资源交给民间去做,所以他办的学校70%的孩子是有色人种,50%的家庭是贫困家庭,13%的孩子是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但是他把这些学校办成了大家羡慕的学校,98%的学生能进入美国大学进行读书。起点不高的学校能和美国所谓优质高中进行竞争,所以民间的力量进入教育,不是可有可无,不是简单的补充,是不可抗拒的趋势。这个时候要特别提醒大家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大家现在有点感觉到民间教育好像在目前不太受鼓励。 传统教育和未来学习中心的融合。最近这几年我一直在研究未来学校的形态,未来会出现新的学习中心的概念,就是打破了传统学校一统天下的格局,也就是说教育资源的供给者,所有人和机构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比如会有很多新型课程公司出现,也就是说学校可以购买课程公司的服务,那些民办的社会机构、培训机构都可以成为让学生选择,可以用教育券采购的教育公共服务,未来新型学习中心没有寒暑假,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对所有人开放,不仅仅对学生,未来学习中心,爷爷奶奶可以带着孙子一起来上课、一起来学习,这样一个新型学习中心的格局将会出现。 知识、生活和生命的融合。这是非常重要的融合,现在教育是以知识为中心,学生要记住知识,考试要高分,教育就成功了,未来不是这样的,你学的知识对生活、生命有没有用,整个课程设计要重新设计。现在学习的东西都是天经地义的吗,我们就是应该学这些东西吗,这些东西其实还是一百年以前的学科机构,一百年以前的知识体系,其实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教育发展了。所以我正在构建一个未来学习的内容体系,比如未来基础课程是生命教育等,教育首先是为生命而奠基的,最好的教育是让生命得到最大的张扬,个性得到最大的解放,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教育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中,哪些是最需要的东西,我们要教给学生一身有用的东西,要教会学生真正自己去学习的方法。 美国那个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基本不上课了,完全以学生的项目制学习为主体,他说30%讲一点基础课,为什么要讲?没办法,州里要统一考试。我说如果没有统一考试,是不是可以不讲?他说当然可以,但老师还不太适应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未来项目制学习一定方向。 统一考试和多元评价的融合。整个中国的教育是被考试这个指挥棒拖着走。12月2号,中国教育30人论坛将举行一次重要会议,将会讨论怎么考试,现在各种各样的评价把我们绑住了,怎么去改革?需要突破。我们提出未来要建立一个学分银行体系,就是把一个人所有的学习历程从摇篮到坟墓,原生态可以记录下来,大数据、互联网已经完全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这样一来,未来考试并不是很重要。 前不久美国开全美国招生官会议,已经做成了一个决议,从2019年开始大学招生可以不再看高考分数了,美国高考分数明年开始可以不用看了。其实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消息,美国一家很著名的公司要求人力资源部门不允许看申请人的学历,也就是说申请人不允许提交学历证明,如果提交就是无效的,防止学历的标签去看人。学历标签被突破、分数被突破,还有更好的选择人、判别人的方法,这是原生态的、全景式的、过程式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所以未来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会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有成效。 这六个方面都是今天的主题——“融”。我们期待中国的教育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浪潮之中,能够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作出我们的贡献。 谢谢大家! 文章选自新浪教育,2018年11月28日
2018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