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中期选举结束: “群雄逐鹿”加剧特朗普危机感
刁大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18年11月12日 -
Here’s one thing the midterms won’t change
Some in China were hoping President Trump might be more open to a thaw in trade war discussions, given the Democrats’ election gains. Don’t count on it, says his former economic adviser.
2018年11月12日 -
CCG发布《2018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国际教育本土化”理念下的学校管理
国际学校在管理上的一个特点是外籍教师数量多,本报告着重就家长对于外籍教师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总的来说,家长们对于外籍教师的能力非常认可。首先,如图3-22所示, 分别有25.99%和56.35%的家长不同程度的认为外籍教师能够给孩子带来更优质的学生教育。而只有1.98%的家长对外籍教师能够起到作用感到一些质疑。收入一定程度影响了家长对于此问题的态度。中等收入组的家长们比高收入或低收入的家长更赞同外籍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p<0.01)。 关于“外籍教师能够开拓孩子的国际视野”的说法,是此问卷调查中是最没有疑问的说法之一(见图3-23):超过90%的家长认可外籍教师在拓宽国际视野方面的作用,仅有6.35%和不到2%的家长对此持保留或反对态度。 同样,图3-24也表明外籍教师在提高外语能力方面所受到的认可:仅有3.58%的家长选择了“赞同”(49.21%)和“非常赞同”(47.22%)之外的选项。外籍教师在家长心目中与国际化或者说英语能力之间的联系可见一斑。另外,研究团队发现,年收入在50万到100万之间的家长们相较其他家长更认可外籍教师在提高孩子外语方面的能力(p<0.05)。 在对外籍教师对孩子文化包容力的培养上,家长们也给予了相当程度的认可:除去1%与5.36%的家长对于外籍教师此项能力的不认同和中立外,超过90%的家长还是对于外籍教师培养孩子的文化适应力予以了厚望(见图3-25)。 灵活多元的教学与管理方式,促进学习兴趣”的说法,如图3-26所示,40.28%的家长非常认可外籍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53.37%的家长也支持外籍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法,仅有0.8%的家长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总的来看,外籍教师的管理与教学方式很受家长的青睐。受访中籍教师对于国际学校外籍教师评价很高。如某教师反映:“我发现国外教师在教授的时候,虽然常用国外素材,但并没有特别偏激的地方。他们主要教授的是逻辑。比如,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逻辑上有什么递进性,某人用了什么样的分析方式,论点有哪些,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另一位教师评价道:“国外的教学方式更注重个体,对孩子的特点有更多的尊重和关注。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在低幼学段,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专注度,以及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坚持的品格、战胜挫折、客服困难,或者有非常扎实的一个知识基础,在这些方面就面临着挑战”。还有一位教师提到,一些外籍教师还利用个人的国际教育人脉资源,为国际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尽管如此,在问卷调查中,有不少家长也对外籍教师对子女产生的影响表示担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关于“外籍教师会影响孩子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感”的说法(见图3-27),超过60%的家长表示赞同,而只有13.49%的家长认为外籍教师不会对孩子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在此问题上,低年龄组的家长比高年龄组的家长表现出更多的担忧(p<0.05),同时,学历越低,家长对于外籍教师在孩子价值观塑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的担忧就更大(p<0.01)。 许多家长也表达了对于外籍教师的流动性对孩子学习影响的担忧。正如图3-28所示,43.25%的家长认为外籍教工流动性高,不利于学习的连贯性,更有28.37%的家长对此观点表现了强烈的看法,仅有7.35%的家长认为外籍教师的流动对于孩子的学习不会产生具体的影响。 问卷还考察了家长们对于近期《民促法实施条例草案》(送审稿)中关于境外教材的规定和近期开展的中小学教材排查将对学校管理产生的影响。 对于目前鱼龙混杂的国际学校教育,大部分家长都期望国际学校的水平能够进一步提升。正如图3-29表现的那样,67.86%的家长认为,国际学校的教材改革会使得民办教育行业更加规范,当然也有12.3%的家长表达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在这方面,学历越低的家长,越同意国际教材改革在规范民营教育上的作用(p<0.01);高收入的家长相比其他组家长也更支持这一观点(p<0.01)。 对于家长们来说,申请国外学校的流程和要求他们知之甚少,这一点也能够反应在图3-30中。仅有8.53%的家长认为国际教材改革不会影响国外大学的申请,但有56.35%的家长对此持悲观态度,同样也有35.12%的家长对此认识不清。在录取问题上,不同家长的反应也不甚相同。高学历的家长相比低学历的家长对国际教材改革对于国外申请的影响更加担忧(p<0.05)。 国际学校的教材审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部分家长对国际学校的信心。正如图3-31所示,58.73%的家长表示国际教材改革会降低国际学校的性价比,仅有8.52%的家长表示对国际学校的价值仍有信心。另外,相比其他学历水平的家长,高学历的家长更倾向于教材改革后国际学校的性价比会降低的观点(p<0.05)。 图3-32统计了在国际学校课程教材改革后家长对于孩子未来规划的打算。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选择安于现状,对国际教材改革具体会产生的影响认识不清,比如39.29%的人选择继续让孩子完成学业;而33.53%的人表示对改革的影响不清楚,而12.3%的人没有具体想法。当然也有3.77%的家长打算转至海外的学校,同时有0.6%的家长选择让孩子转到其他国际学校。 转载或引用请注明选自全球化智库(CCG)与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
2018年11月12日 -
2018年中关村论坛闭幕论坛王辉耀演讲
王辉耀博士在2018中关村论坛闭幕论坛上做题为“国际型人才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城市”的主旨演讲 日前,2018年中关村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在本届论坛闭幕式上,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博士在论坛上发表了以《国际型人才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城市》为主题的主旨演讲。 2018中关村论坛闭幕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科技园区三十年与面向未来的创新城市”,旨在回顾中国科技园区三十年发展,借鉴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经验,展望创新发展的未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科技部党组成员夏鸣九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主持。中关村几代企业领袖共聚一堂,共同畅想创新发展的未来;中外科技园区代表热议新科技革命与创新城市。 王辉耀表示,未来的城镇化、城市创新需要大量的国际人才,需要更多的国际人才来中国创新。美国攻击中国人才吸引项目10年来吸引了几千人,其实美国是全世界人才竞争最大的赢家,每年从世界各地吸引14万技术人才和另外发放8万人才签证,远远超过中国吸引人才的比例。不光是美国,也包括德国、日本、法国、以色列、韩国等等其他国家,这些国家都加入了国际人才的竞争。
2018年11月12日 -
沈诗伟:进口货可以多些“非洲范儿”
作者 | 沈诗伟,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正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非洲8个国家如南非、摩洛哥等带来丰富展品,期待进军中国市场。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还亲自率领商界代表团,向中国推销起本国的优质农产品。相信不久,国人的餐桌上将出现肯尼亚的芒果和牛油果等。 来自世界各地优质食品可谓此次进口博览会的一大亮点,比如新西兰的奇异果、智利的车厘子等。而一些来自小众国家和地区的新鲜农副产品,实景展示了很多美食不只是来自传统印象里的那些产地。 笔者曾在非洲生活工作多年,亲自尝试非洲农副产品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比如中国市场的葡萄酒新锐——南非葡萄酒。8月份的南非正值冬季,笔者在号称南非“波尔多”的开普敦康斯坦提亚镇和斯坦陵布什镇,实地了解到南非首屈一指的葡萄酒优质产区。开普敦当地培育的酿酒葡萄皮诺塔吉,堪称南非国宝级红葡萄酒品种。 近年来,在中国和南非的贸易中,葡萄酒交易的快速增长是一大亮点。根据南非西开普省政府数据,中国在2014年成为南非第六大葡萄酒出口市场。不过,南非红酒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度还不及法国与意大利等传统葡萄酒大国,也不如澳大利亚与智利等新兴葡萄酒主产国。作为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新来者”,想要立足并拓宽中国市场的南非红酒,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长期以来,矿物燃料、矿石和基础金属原料等是中国从非洲进口的主要货物,农产品多以芝麻、花生和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与非洲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4%。在今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扩大进口非洲商品特别是非资源类产品的决定表明中非贸易结构将更加多元化。可以预见,中国从非洲扩大进口,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和粗加工产品的进口潜力巨大。 由于缺乏足够的展会平台,非洲优质农产品在华品牌价值尚未完全开发。此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更多非洲国家出口商展示并扩大对华出口的重要平台和机遇。 从中国进口商和普通消费者来看,近距离接触非洲丰富多样的优质产品,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进口来源地不是仅局限于传统的欧洲、美洲和澳新等地,从非洲进口会更加多元化,也可以更加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借助本次国际进口博览会,建立中非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以及支持设立50亿美元的自非洲进口贸易融资专项资金等,一系列利好举措表明,未来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进口货不仅种类繁多,产地还丰富多样,不仅可以走欧美范儿,也可以很“非洲范儿”。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8年11月9日
2018年11月12日 -
凤凰卫视《问答神州》专访CCG理事长王辉耀
【视频观看】 2018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中国既与世界形成了资源互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来自于贸易壁垒的挑战。 回顾过去的这两年,在一连串的小概率事件成为了现实之际,有评论就认为,“黑天鹅”乱舞的背后反映出的当前全球化动力从强转弱,进入了阶段性的调整期的现实。 在“逆全球化”之声愈演愈烈之际,全球经济经何去何从?开放的中国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凤凰卫视《问答神州》与您相约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
2018年11月12日 -
【北京青年报】王辉耀:提升中国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8年11月11日《 北京青年报》第A2版
2018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