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发布:中国国际学校“国际教育本土化”进入“新时代”
2018年11月3日,全球化智库(CCG)与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联合在大连举办的2018第三届新聚合国际教育高峰论坛上发布了《2018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该报告对中国国际学校教师以及服务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国际教育本土化”这一理念的内涵及其在践行这一理念时面临的挑战,并对中国国际学校未来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提出建议。这是CCG连续第三年发布该报告。 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院长王晓阳,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在论坛上对报告做了详细解读。 李卫锋,CCG秘书长 王晓阳,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院长 报告对“国际教育本土化”理念的内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学校与国际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对在中国北方某地国际学校工作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基于访谈内容、研究兴趣和前期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小组设计了针对中国国际学校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总结了中国国际学校“国际教育本土化”培养目标、课程实践、学校管理这三大主题下的发展状况。从而揭示了中国国际学校在践行“国际教育本土化”这一理念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为国际学校发展提供了意见和建议。此外,报告提供了以美国、加拿大为例的英语国家“国际教育本土化”情况和以土耳其为例的非英语国家“国际教育本土化”的历程,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应对世界变革,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是关键 报告调查显示,就“国际教育本土化”理念下的培养目标,78.57%的家长最希望孩子能够获得的素养是“应对世界变革与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58.53%的家长注重“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能力”;而37.5%的家长希望能够培育子女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性”;36.7%的家长希望国际学校能够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另外,受访的国际学校教师也提到“批判性思维”或“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大部分家长对于“国际教育本土化是否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振兴,实现中国梦”和“国际教育本土化应当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这两种说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收入越高的家长越重视强调中国本土知识 报告结果表明,就“国际教育本土化”理念下的课程实践,67.46%的家长表示应当在课程上更加强调中国本土知识,同时也有21.42%的家长对此持模糊态度,以及近10%的家长认为国际教育本土化并不意味着要强调本土知识,收入越高的家长,也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超过一半的家长认为国际教育的教材应当符合中国的政策法律。33.13%的家长认为国际教育本土化应当增加中文课,而32.32%的家长反对, 34.52%的家长则持中立态度,其中,低年龄组和学历越低的家长越倾向于支持的态度。此外,26.39%和43.25%的家长认为国际教育应该采取更适合中国孩子的教学方法,而7.14%与4.37%的家长表达了对该问题不同程度的忧虑。 国际学校外籍教师多方面受肯定,部分家长担心外籍教师影响民族认同感 据报告显示,就“国际教育本土化”理念下的学校管理,25.99%和56.35%的家长不同程度的认为外籍教师能够给孩子带来更优质的学生教育,只有1.98%的家长对外籍教师能够起到作用感到一些质疑。其中,中等收入组的家长们比高收入或低收入的家长更赞同外籍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超过90%的家长认可外籍教师在拓宽国际视野方面的作用,并对外籍教师培养孩子的文化适应力予以了厚望。此外,绝大多数家长对外籍教师在提高外语能力方面表示认可。40.28%的家长非常认可外籍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53.37%的家长也支持外籍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法,仅有0.8%的家长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质疑。 受访中籍教师对于国际学校外籍教师评价很高。但中籍教师也提到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效率和对于学生学习专注度、坚持的品格、战胜挫折能力和知识基础扎实度的培养上更适合低幼学段的学生。同时,超过60%的家长表示外籍教师会影响孩子的国家与民族认同感,较低年龄和学历越低的家长对此担忧越大。43.25%的家长认为外籍教工流动性高,不利于学习的连贯性, 28.37%的家长对此观点表现了强烈的看法,仅有7.35%的家长认为外籍教师的流动对于孩子的学习不会产生具体的影响。 超五成家长认为教改将提升教学质量,超六成家长认为多元文化内容将受到影响 另外,对于近期《民促法实施条例草案》(送审稿)中家长关于境外教材的规定和近期开展的中小学教材排查的看法, 55.96%的家长认为教材改革后会提升教材质量, 27.98%的家长对此问题持观望态度, 7.34%和8.73%的家长对此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担忧,收入越高的家长表现出了更加乐观的态度。同时,52.58%的家长认为国际教材审查会让国际教育更加符合教育理念,但超过60%的家长认为教材审查后,其中的多元文化内容可能会受到影响。约一半的家长认为教师需要时间才能够适应教材改革,仅有7.34%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适应教材改革带来的影响。 对于《民促法实施条例草案》(送审稿)中关于境外教材的规定和近期开展的中小学教材排查将对学校管理产生的影响,67.86%的家长认为,国际学校的教材改革会使得民办教育行业更加规范。但56.35%的家长认为国际教材改革将对国外大学的申请产生消极影响,且58.73%的家长表示国际教材改革会降低国际学校的性价比。在国际学校课程教材改革后家长对于孩子未来规划的打算,39.29%的人选择继续让孩子完成学业;而33.53%的人表示对改革的影响不清楚,而12.3%的人没有具体想法。 基于上述调查结果,《2018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针对中国国际学校未来如何走好“国际教育本土化”之路提出了以下建议: 1. 从粗放发展到精耕细作:中国国际学校发展进入“新时代”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教师和学生们认为国际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能力出众、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国际化人才,满足了一些家长在子女教育上个性化的需求;在引进国外教材的同时,积极接纳、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教材、校本教材,并不断探索中国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教育经验、敢于开拓的本土和国外教师,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和实验的平台;还为国内教育同行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经验。 随着“全球化”发展,走在“国际教育本土化”前线的中国国际学校呈现“粗放型发展”态势。从调查来看,《民促法实施条例草案》(送审稿)的出台和近期开展的中小学教材排查得到了多数家长的理解。研究团队相信接下来的改革,将是促进中国国际学校转向“精耕细作”模式的催化剂。对于中国国际学校来说,未来一段时间将是大浪淘沙、整体质量全面提升的时代。 2. 兼顾“国际性”与“本土性” 调查结果表明,子女“国际性”的养成仍是家长的主要期望和选择国际学校的首要动机。文化自信对 “国际性”与“本土性”素养的兼顾具有重要意义。包容国外事物固然重要,但正如受访教师所述,最关键的当属“判断的能力”或“批判性思维”。但是,如受访教师所建议的那样,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将批判性思维的锻炼作为高年级学段的重点教学任务。 3. 加大力度开发“中外结合”的课程组合,构建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评审方案 针对《民促法实施条例草案》(送审稿)的发布和近期开展的中小学教材排查,获得一大部分学生家长的支持。但必须指出的是,家长们对于改革的效果还存在很多担忧,据被访教师反映,很多国际学校一直在做“中西结合”课程的尝试,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中西结合”课程组合这一目的,一方面,一线教师与教育研究者应加强国家课程标准与国际课程标准的对标研究,开发符合学生需求和国家需求的衍生课程。另一方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为国家课程标准设立多样化的实施方案,特别是针对有国际教育需求的学生设立实施方案,以使课程评审更有针对性。 4. 促进中外籍教师间的交流,出台中国国际学校教师资格认证机制 本次调查显示,家长认为中籍教师与外籍教师对于国际学校“国际教育本土化”之路同样重要,纯外籍教师或高外籍教师的配比不一定符合家长期待。因此,报告建议学校管理者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促进中外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打磨出一套更适合中国学生的国际教育教学方法。 当前,对于国际学校教师资格的认定通常以是否具备国外某项证书为准,为提高中国国际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保证“国际教育本土化”道路的顺利进行,报告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出台中国国际学校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作为现行国际学校教师资质证明的补充。为保证国家标准的顺利推行,教育主管部门可与国际学校联合,对达到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双重资质的教师进行表彰、给予一定的职级评定或物质奖励。 5. 设置试验区,逐步推进各项改革 针对《民促法实施条例草案》(送审稿)的发布和近期开展的中小学教材排查引起了一些家长的担忧,以及研究团队在出入境管理相关研究中发现,外籍教师流动问题常常牵涉多个管理部门,因此,国际学校课程改革可能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过程。鉴于这些顾虑,建议循序渐进的推动国际学校课程改革。如可考虑将某个地区设为试验区,尝试进行各项改革,观测其成效与挑战,加强针对相关挑战的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各地区也应根据自身发展状况进行调整。 全球化智库(CCG)长期致力于人才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早在2012年,CCG就开始持续关注、研究国际学校,这已经是CCG连续第三年发布《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17年, CCG与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17):“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战略报告》,研究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对中国国际学校的需求,西方主要国家国际学校走出去的战略与经验,“一带一路”沿线典型国家国际学校运营与市场结构,并对中国国际学校如何“走出去”提出了政策建议。2016年, CCG与北京王府学校联合在北京举办的2016“新聚合”首届国际教育高峰论坛上发布《中国国际学校报告蓝皮书(2016)》,为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国际学校发展现状及其学生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中国国际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论指导。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面对越来越多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议题,使得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互相联通、互相依存的时代,人力、资本和信息的跨国流动日益广泛,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迫,国际学校通过提供国际化课程,为本土学生获得进入全球领先学府的国际资格,对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专业人才有着重大意义。而该报告的持续研究和发布,为中国国际学校发展、国际人才的本土化培养提供了全球视野和实践指导。 2018第三届新聚合国际教育高峰论坛由国家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指导,法政集团主办,CCG和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联合主办。以“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为主题,秉承“跨界·融合·创新·共享”的理念,集结来自中、美、英、加、澳、法、奥、阿联酋等10余国家的政、教、商等行业精英与管理领袖,共商新时代教育创新改革发展。600余位教育主管机构及部门、教育企业管理者、国际学校校长及教师、国际教育行业从业者、关注国际教育的家长及个人出席了本届论坛。 《《2018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发布》 《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17)》发布 《中国国际学校报告蓝皮书(2016)》发布
2018年11月9日 -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出席新加坡2018创新经济论坛
2018年11月7日,为期两天的首届彭博“创新经济论坛”(New Economy Forum)在新加坡闭幕。全球400多名政界领袖、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家在论坛上围绕全球贸易体系、科技与金融、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融资、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人工智能、超级城市以及美国中期选举等议题充分研讨。论坛开幕式由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致辞,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发表主旨演讲。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唯一中国社会智库代表应邀作为研讨嘉宾发言。
2018年11月9日 -
戴姆勒参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新能源技术 绘零排放愿景
● 戴姆勒此次参展阵容以新能源车技术为亮点,呈现戴姆勒零排放出行的愿景; ● 戴姆勒正加大对电动出行的投入,扩大新能源产品阵容及其生产网络,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先生(Hubertus Troska)表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促进创新和全球贸易的重要合作平台。戴姆勒将以此为契机,不断为中国客户带来创新的产品、服务及品牌体验。我们对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充满信心。”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戴姆勒携创新技术和产品亮相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面向全球企业和参展机构的大型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旨在促进全球贸易,为企业创造机会加强各领域经济合作。戴姆勒此次参展阵容以新能源车技术发展为亮点,呈现戴姆勒零排放出行的愿景。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 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先生(Hubertus Troska) “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促进创新和全球贸易的重要合作平台。戴姆勒将以此为契机,不断为中国客户带来创新的产品、服务及品牌体验。我们对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充满信心。”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先生表示:“梅赛德斯-奔驰致力于通过更高效的内燃发动机、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和纯电动车型,为实现零排放出行的愿景作好准备。在此次进口博览会上,我们带来了新一代的零排放技术,戴姆勒希望继续引领未来出行的发展。” ” 梅赛德斯-奔驰GLC F-CELL 燃料电池技术是戴姆勒在本届进口博览会上的展台亮点之一。作为该领域的开拓者,戴姆勒开展燃料电池技术研究已有30多年,梅赛德斯-奔驰GLC F-CELL在德国的量产标志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梅赛德斯-奔驰GLC F-CELL 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GLC F-CELL独特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将创新的氢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这两种动力源相结合。与前代技术相比,其燃料电池系统体积缩小30%左右,首次可置于发动机舱内,而整个驱动系统的输出功率可提高近40%。此外,本届进口博览会展出的梅赛德斯-奔驰S级轿车和全新CLS四门轿跑车搭载了带有48伏智能电机系统的发动机,提高燃油效率的同时,带来更澎湃的动力、更高的灵活性和舒适性。 戴姆勒持续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大幅加快旗下产品电动化步伐。至2022年,从smart品牌到大型SUV的整个梅赛德斯-奔驰产品阵容,都将实现电动化。为此发布的全新电动出行品牌EQ,代表着“智能电动化”,源自梅赛德斯-奔驰情感与智能的核心品牌价值。为此,戴姆勒计划在近几年投资100多亿欧元研发全新EQ产品,并投入超过10亿欧元用于构建全球电池生产网络。 梅赛德斯-奔驰EQC SUV 通往未来零排放出行的道路上,有着多种技术发展方向。梅赛德斯-奔驰计划推出的电动化产品总计超过130款,既有搭载EQ Boost的48伏智能电机系统的车型,也有EQ Power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以及动力电池或燃料电池驱动的纯电动车型。面对获得大力支持、不断加速的电动出行变革,通过多轨并行的电动化战略,梅赛德斯-奔驰可以根据不同市场、不同时期的不同条件,为不同客户提供满足其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戴姆勒高度重视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全新梅赛德斯-奔驰EQC SUV将作为首款纯电动国产车型于2019年底在华上市。 戴姆勒在华业务发展 戴姆勒深耕中国市场,不断扩大在华投入,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创新研发和本土生产等领域。其在华战略的六大支柱包括: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整合销售部门、强大的经销商网络、根植中国的本土研发、精益化的本土生产,以及灵活的汽车金融服务。戴姆勒不断丰富在华产品阵容,国产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即将增至8款,其中,梅赛德斯-奔驰GLA SUV、GLC SUV、C级车、E级车、V级车、威霆已国产上市,长轴距A级轿车将于今年上市,纯电动车型全新梅赛德斯-奔驰EQC SUV定于2019年投产。在以上国产车型中, A级轿车、C级车、E级车、GLC SUV和V级车都推出了“中国制造,专属中国”的长轴距版本,这些拥有更加宽敞后排空间的车型深受中国市场欢迎。2017年,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在华销量超过60万台,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奔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今年,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前三季度的中国销量首次同期突破50万台,梅赛德斯-奔驰将继续与经销商伙伴一道,共同为中国客户带来创新产品、优质服务和非凡的品牌体验。 文章选自奔驰新闻,2018年11月5日
2018年11月8日 -
董增军受邀参加亚太生物医药合作峰会 引发中国药企发展机会新论点
近年来,生物医药创新被广泛关注。随着中国药政药监改革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资本市场加速集中医药研发领域,全球生物技术创新成果屡获突破。2018年9月20日2018亚太生物医药合作峰会在上海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组委会也特此诚挚邀请行业内有远见卓识的业界先锋们共赴盛会,聆听并分享当前在医药合作背景下2018亚太生物医药合作峰会的新格局!作为我国生物科研界的领军人物,董增军也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2018亚太生物医药合作峰会是亚洲地区医药行业最领先最高端的聚焦“医药合作”的战略性峰会。本届大会在SAPA-美中医药开发协会、CBA-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PACRA-泛亚临床研究协会、NDFC-新药创始人俱乐部以及Taiwan Bio-台湾生物产业发展协会的鼎力支持下, 以“开放式创新 战略性合作”为主题,展示生物医药前沿技术,解读风险投资决策依据,洞悉医药研发政策环境,发掘生物医药合作机遇。峰会邀请了来自全球的大型制药企业、创新药企、生物技术公司、科研院所、药监机构、风险投资、CRO/CMO、律所、园区、医药信息技术等企业的高管和专家,共同探讨医药合作的热点和趋势,深入挖掘对接合作机会。为全球大型药企,生物技术公司,研究机构和技术创新企业建立高效沟通平台,在信息技术突破与医药研发创新不断跨界融合的今天,共同发掘技术创新时代的战略机遇,把握占领市场先机,重塑生物医药的未来! 董增军先生进行开幕演讲 峰会开始时,董增军就以“开放式创新”为焦点,表达了自己对生物医药前沿发展的独到见解。他表示:全球化已经发生,它的潮流不可阻挡;在这样的势头下,药企的IRR不断下降,中国药企如何崛起?跨国药企如何突破瓶颈,在中国寻找机会?对于中国药企,不论是IPO,在坚持研发,亦或是对外授权 (Out-licensing), 亦或是通过兼并等方式的海外扩张,都是中国药企谋求快速发展的方法;而对于跨国药企,不论是与中国CRO合作,还是向中国药企授权,积极投资、收购初期研发项目,意在维持发展势头,并不断尝试新契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跨境合作与战略创新”尤为重要。 峰会期间,特别针对“跨境合作与战略创新”展开深入探讨,由美国CST公司全球副总裁,亚太区和中国公司总经理,武汉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董增军先生担任主席,展开了六场圆桌会议,共同探讨了跨境医药合作的热点和趋势,深入解读了风险投资决策依据,洞悉了最新医药研发的政策环境。 圆桌讨论现场 董增军一直认为如何将科研成果升华为造福人类的福祉,也是我们当下的使命。为了实践这个使命,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成临床应用,将科研成果真正带进现实生活,他利用其医学专业背景和多年生命科学行业的研究与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合作,并于2017年4月成立了“精准医学战略合作中心”,真正将创新落实到实处,推动了伴随诊断和个体医疗的发展,为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再填新成果。 文章选自搜狐网,2018年10月26日
2018年11月8日 -
董增军发起首届全球华人科学家创新转化30人高峰论坛
近三十年来,数据显示,全球生物医药销售额以平均每年25%-30%的速度在增长。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大国,其产值已经占GDP的17%左右。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最具成长性产业之一,是继汽车、机械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与此同时,中国在生物医药科研领域正迅速崛起,尤其在免疫学、神经生物学、干细胞等领域,科研水平领跑全球。在中国,生物医药与医疗信息化以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同列为“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三大领域,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可期。但生物医药领域方面,我们目前仍面临顶尖人才缺乏和创新能力薄弱等挑战。 在这一大背景下,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客座教授、美国CST亚太总经理董增军,耶鲁大学癌症中心免疫学、肿瘤学和皮肤病学教授、耶鲁癌症中心免疫部主任陈列平,美国南卡医科大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系主任、肿瘤内科教授李子海,微芯生物首席科学官、总裁鲁先平,美籍华人科学家、中美冠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余国良,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兼GenEros健艾仕董事长傅新元等十人共同发起首届全球华人科学家创新转化30人高峰论坛。此次论坛会议,将对“如何提高华人科学家的影响力”和“全球华人科学家如何更好的去做创新转化”两大问题进行建设性的探讨。论坛由包括发起人在内的共30位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有担当的科学家、有情怀的企业家、有远见的投资家共同参与。 论坛开始时,进行了“2018年全球华人科学家•卓越创新转化奖”的颁奖仪式。美国CST亚太总经理董增军为获得此次奖项的美国耶鲁大学UTC癌症研究教授,免疫学、医学(肿瘤学)和皮肤病学教授,耶鲁癌症中心免疫学部联合主任陈列平教授进行颁奖。 论坛期间,美国CST亚太总经理董增军提出用“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来形容生物医药创新转化的问题:“忽视市场实际和创新原则,跟随性研究比重大;广泛合作、院企合作不足,未形成资源共享、集约化规模;原创研究型企业质、量相对薄弱等。” 据悉,董增军(外文名:Jay Dong)先生是CST公司亚太区总裁兼中国公司总经理、全球副总裁,同时也担任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客座教授等重要职务。而董增军先生目前所管理的赛信通(上海)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简称赛信通)是CST在华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并且一直致力于其中。从联合国际顶级高校复旦、MIT实现院企合作,借鉴和分享成功经验;到此次论坛集合有识之士所做的建设;再在论坛外,成立CST全球创新和转化中心,以建立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的“三家一世界”的生态系统。 会议的最后,CST公司亚太区总裁董增军总结道:“要打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预言,培养并发扬同胞之间的英雄相惜、通力合作、互为促进的精神,新药的创新转化是一个多学科,多行业的各种人力、资源互相衔接又内向的行业,需要开放自由的政策和市场奠基,需要有兴趣的科学家鼎立研究,需要有情怀的企业家保驾护航。和则创,合则达。” 30位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有担当的科学家、有情怀的企业家、有远见的投资家们及青年才俊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如何提升全球华人科学家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如何迎接华人科学家面临的全球机遇与挑战,如何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转化突破,为讲好生物医药大国崛起的故事添砖加瓦。在市场和政策的齐头辅助下,生物医药行业正迎来她的芳华时代。 文章选自中华网,2018年11月2日
2018年11月8日 -
于勇当选世界钢铁协会新一届领导人
中新网石家庄10月19日电 (李晓伟)河北钢铁集团(简称河钢集团,下同)透露,在17日日本举行的世界钢铁协会理事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当选世界钢铁协会新一届领导人。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章程,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勇担任世界钢协副会长;副会长任期结束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勇将担任新一届会长;在会长任期结束后,将再担任为期一年的副会长。 据了解,于勇自1987年从事钢铁事业,迄今已经31年。2013年12月任河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2018年出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曾出任世界钢铁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在同期举行的世界钢铁协会年会上,于勇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提出,未来钢铁工业发展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对钢铁结构调整和钢铁企业商业模式的挑战;二是资源压力加大和环保政策趋严对钢铁工业传统发展方式的挑战;三是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给行业协同发展带来的挑战。 于勇认为,这些挑战恰是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应该把握好这些机遇,充分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要素,构建以服务为导向的商业新模式,从注重钢铁制造向关注市场服务转变,更好满足客户核心价值需求;加快推进钢铁产业链向下游高端用户嵌入式延伸,持续推进钢铁制造向深加工领域和高端制造业材料服务延伸。 世界钢铁协会成立于1967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活跃度最高的行业协会之一,拥有理事会成员73家、正式成员160多家,包括钢铁制造企业以及各国(地区)的钢铁行业协会,是世界钢铁行业的权威机构,会员企业粗钢产量占世界粗钢产量的85%左右。
2018年11月8日 -
梁锦松:看好粤港澳湾区和杭州湾区将来发展
梁锦松,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香港财务司前司长,香港南丰集团董事长
2018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