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 媒体影响力广泛 关注度提升智库政策影响力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快讯】2014年1月22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办了《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国际移民研讨会。人民网、中国新闻社、新华社、中国网、中国日报、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东方卫视、中国教育报、经济观察报、香港南华早报等百家主流媒体,相继跟踪报道了蓝皮书的十八个热点问题。
2013年10月23日 -
中国教育不能提供足够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
作为世界顶尖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每年都会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以公益性的政策研究内容,提供某一领域的分析判断。其中,在近日所了解到的一份麦肯锡报告说,中国缺少人才,中国教育体制不能提供足够中国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013年10月21日 -
腾讯教育专访:王辉耀——要像当年开放经济一样开放教育
【《中国国际人才》报道】在12月5日,主题为“回归?教育梦”的2013“回响中国”腾讯网教育年度盛典上,12月5日,全国教育界泰斗、专家、学者、官员、媒体人及最知名教育机构领军人物6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中国教育十年发展历程,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活动主办方特别设立了“腾讯网十年致敬”奖项,钟秉林、朱永新、章新胜、朱清时、王旭明等分享“教育筑梦者”荣誉,王辉耀(微博)、罗崇敏、孙云晓、陈宇、王伯庆(微博)和熊丙奇则分获“教育思享家”称号。
2013年10月20日 -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参与拍摄大型纪录片《中国留学生》
【《国际人才动态》报道】2013年11月27日,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留学生》12集电视纪录片主题研讨暨开机仪式。这部即将由新华社手机电视台、新华社纪录片中心、中国先锋金融集团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联合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将全景式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以80后、90后乃至10后中国新生代海外留学生的求学历程、精神使命与成长变化。
2013年10月20日 -
国际猎头与国际人才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 ——中国企业正迎接国际人才需求时代的到来
【《中国国际人才》报道】11月11日,来自全球研究中国企业、国际猎头与国际人才的权威智囊机构的代表,聚会北京举办了首届国际猎头与国际人才发展研讨会。本届论坛由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国际猎头顾问协会、中关村人才协会主办,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承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刘延国副局长、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马胜杰副主任、国际猎头顾问协会主席Peter Felix先生和中关村人才协会理事长刘淮松,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对中国经济在创新转型期历史条件下,如何面临和解决眼下中国企业与国际人才需求时代到来等一系列问题,发表了具有前瞻性、政策性与调研性、操作性的新观点与新建议。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主持了开幕式;国际猎头顾问协会主席Peter Felix先生随后参与主持了四轮主题论坛。国际猎头顾问协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和北京中关村人才协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本次论坛围绕中国高端人才机遇、需求和挑战的主题,分享国际知名企业、猎头公司的成功经验,深入探讨和分析中国高端管理人才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对中国人才政策的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情况等重点问题的充分交流,形成高质量的讨论成果。
2013年10月19日 -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3年11月5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通过《朝闻天下》、《整点新闻》等新闻栏目数次播放,分别用时长达8分钟时间,权威而全面地重点解读了由中国高端国际化智库--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编辑出版发行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该蓝皮书编著者之一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博士在接受央视记者专访时,重点谈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海归回流现象发展地非常迅猛。目前,从回国情况来看,海归分布的就业领域,就包括了比较受青睐的像销售、像市场、像研发这一类的行业企业。特别是海归在国外这个方面的训练和国内全球化接轨的需要,成为这些海归就业的一个亮点”;“二是现在的海归不像早年的留学生出去那样,如果待不下去,就可能去打工、进餐馆、进比较低端的那种工作环境。现在这个情况显得就有些变化了。回来一方面是工作的吸引,即使在国内找不到工作,他们也愿意回来在国内,找到这种更好的就业机会”。 一、近5年来 留学回国人数近80万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出国人员人数的增加和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善,回国人数开始迅猛增加。2008年以后的两年,受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回国留学人员数量大增,其中2009年回国人数突破10万,达到10.83万人,2012年同比增长46.56%,达到历史最高值。 近十年来,留学人员回国数量93.78万人。近五年,回国人数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的3倍。按照近10年留学回国人员的平均增长估算,预计未来5年,中国从海外回国人数要大于出国人数,成为一个历史拐点。中国稳定的就业环境是吸引留学人员回流的最主要内在原因。 二、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一)、增长速度较快;(二)增速波动较小;(三)、上升期持续时间较长。中国海归发展报告指出:2003-2011年,中国GDP经济年均增长速度10.7%,高于同期世界3.9%的增速。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管理类人才、技术类人才、创新类人才,为海外人才提供了大量创业的机遇。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上升,中国采取更大举措,有效应对了风险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中国海归回国原因发生变化 人才流动格局悄然改变 蓝皮书分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海归多看重国内机遇和市场发展机遇回国原因以职业发展为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海归,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留学生与家庭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较大,因此家庭团聚原因成为中国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原因,其中90.9%的留学生因为不想远离父母而回国,78.4%的留学生因为对国内职业发展有信心而回国,66.7%的留学生因为可以享受更好的文化生活而回国。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世界人才从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国家大规模流动的潮流正在悄然改变,人才逐渐从工业化国家向亚非拉国家回归。 四、中国海归发展报告显示:超八成海归就业不难 其实,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常常用“海待”这个词,来特指从海外学成归来的留学人员,待在家里或者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的状态。而刚出版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显示:现在海归回国就业难的现象并不突出。有86%的海归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蓝皮书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后在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65.3%,3-6个月内找到工作的21.0%,6-12个月找到工作的8.2%,一年以上才能找到工作的5.5%。 海归回国就业地区已经覆盖15个省市。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等发达省市。其中有41.6%的海归在北京就业,金融及相关服务业是海归就业最多的行列,有48.5%的海归进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工作。 按人数比例从高到低,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行业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8.7%,文化创意产业7.4%,生物工程或医药7.4%,新能源新材料7.0%,政府和公共事业6.9%。海归从事的岗位以销售、市场类和研发类为主。其中,从事销售、市场类33.5%,研发类24.2%,行政工作17.7%,生产运营7.1%,人事管理6.8%,财务管理6.4%。半数以上海归就业的职位以基层岗位为主。基层岗位占57%,中层岗位占27.4%,高层次岗位仅占6.3%。 五、《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提到“海鸥”群体的国际人才重要性 还提到一个新的群体--“海鸥”。海鸥是指在国外活动绿卡或国籍的高层次人才,他们频繁来往于国内与海外,从事贸易、商务等不同项目。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一项针对加拿大海归的跨境流动的调查显示:现在“海鸥”越来越多,每年平均至少往返中加一次。82%的人往返中加1-2次,4%的人每年往返中加8次以上。 随着越来越多海归回国创业,海归人才或海归创业企业中的人才的跨境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自从2009年人社部提出“赤子回国”服务行动计划以后,海鸥们选择经商、向国内转移技术、投资以及适应自己的方式为国服务的比例,开始显著增加。
2013年10月19日 -
麦肯锡国际研究院:《城市在全球经济中的主体作用》
麦肯锡国际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报告显示,未来城市将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到2025年,世界前600个大城市将会贡献全球GDP增长的60%,而这600座城市中有七分之一在美国境内,即超过10%的全球经济由美国大型城市贡献。届时,纽约将会是全球的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将为第四大城市。2012年,美国有80%的人口生活在大城市,而欧洲只有不到60%的人口生活在大城市。2010年,美国有近85%的GDP是由259个大城市创造的,而欧洲大城市的经济贡献率还不到GDP的65%。
2013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