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陈文玲: 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创新协同机制
专家简介陈文玲,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当前,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未来世界是制造业之争、高科技之争、创新能力之争。我国要在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机制意义重大。 当前,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中心城市的格局下,以创新为动力,使粤港澳三地形成创新冲动、创新合力、创新爆发力。加快形成粤港澳协同创新优势,将创造比其他湾区更大的集成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需要放大存量资源,优化增量资源,有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协同发展,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创新协同机制,构建若干重大的创新合作平台,特别是要突破制度性壁垒,形成特别关税区全要素的资源协同,发挥四个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形成组合优势,促进人员流动、信息流动,让协同创新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要发挥创新驱动的第一动力作用,把大湾区变成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粤港澳应形成高等教育合作体系,科技创新协同体系,知识产权流动的平台和保护体系,吸引顶尖人才,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 第三,进一步推进开放,在开放中进行协同创新。要实现三地之间的相互开放,推动全要素的流动,还要实现三地向内地的开放。同时,要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起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 第四,要突出重点,广泛发力。粤港澳大湾区要通过核心城市带动三个城市板块。大湾区内还拥有南沙、前海、横琴三个重要区域,要使这些区域成为创新驱动的战略高地。文章选自《经济日报》,2018年9月27日
2018年9月30日 -
薛澜:高铁、家电等领域科技创新中国已领先于美国
专家简介薛澜,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 如果我们对中国的创新能够有清醒的认识,那么中国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到底应该做什么?首先的话就是中国的科学研究,需要进一步的去补短板。那么这个的话实际上是一个这个麦肯锡对中美科技创新实力的一个做了一个分析对比。那么这个里面的话大家可以看一下,红线是中国的这个是有各个领域,它这个把它分成几个象限,有以科学为基础的一些产业,有这个以工程为技术的一些产业,还有的话是以中效率驱动的一些产业,还有的话是以这个就是以这种客户为对象的一些产业,所以它分成这几大项线。那么这个红线的话这个红的这个是是中国,那这个蓝的话是美国。 那大家可以看到是吧?我们在有些领域,你像比如说我们在这个高铁,这个上面这个这个若亏本,那这个的话我们是确实是全世界领先的。另外我们的solo帕诺斯就是在这个太阳能这个中国也是领先的。另外我们在这个host喷丝就是我们家电,这也都是中国领先的,所以我们确实的话在若干领域我们都是领先的。 另外我们在一些传统的一些产业里面,像这个建筑材料建筑机械等等,我们也是领先的,所以我们确实有很多领域我们已经确实领先于美国。但是另外我们也不要忘记,就是我们在过去这些发展过程,我们仍然是有很多的,短板那大家可以看到以科学为基础的一些这些产业里面,就在左上角那那个那些领域,不管是制药,不管是半导体设计,还是生物医药,还是特殊的化工材料等等,在这些领域的话,我们的差距是巨大的。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中国需要去进一步的去去投入到科技去补,我们短板尤其在一些基础研究领域里面,我们需要去进一步去补。短板我们原来可以说我们原来很多科技发展,,我们都基本上是由市场由市场来决定,由科学家来决定。但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很多技术,那它背后的选择涉及到伦理问题,涉及到价值观念的问题。 那所以在这种情况有甚至有些技术有巨大的风险。所以在这些技术的选择过程中,那么也许可能我们社会各个方面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所以这个时候的话,我们讲在我们这个科技政策研究领域有一种叫社会预见的一种方式,那么也是目前很多各国政府都采用的那就是来去探讨这些技术它的未来的发展有可能哪些可能的选择,那么这些选择背后它的社会影响是什么? 然后那通过各种机制来邀请社会的各界,包括公众,包括这种科学家,社会包括社会科学家来共同来参与这些选择。所以的话呢社会意见,可能是我们首先就需要去考虑的。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去构建一种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是我们必须考虑的。文章选自腾讯视频、百家号,2018年9月
2018年9月30日 -
朱锋:贸易战挡不住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新征程
专家简介朱锋,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美国政府挑起的对华贸易战正在不断升级,华盛顿的措施越来越显示出贸易霸凌主义并非只是针对对华贸易赤字那么简单。 这标志着特朗普政府正在全力采取重组全球产业链、迫使美国高技术企业“内移”、以国家安全名义摆脱高技术行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限制中国产业高技术升级和竭力降低中国市场对美国高科技企业生产与销售影响力的综合方案。中美贸易战背后,美国涉华安全与战略考虑已经远远大于贸易和经济的因素。 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化解这场挑战,一要靠国家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步伐,二要靠中国继续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意志和信念。 两种经济体制的角力 当前的中美贸易战中,贸易逆差究竟有多大其实只是美国的借口,对华贸易战背后存在着美国深刻而又多样化的政治、安全和战略动机。华盛顿既想要中国改变产业政策,又想让中国放弃美国口中“以市场换技术”等投资规定,更想让中国的市场开发和关税规则符合美国眼中的“市场经济体”标准。这就是特朗普口中“对等”“公平”的中美经济关系需要符合的条件。 但正如《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及中方立场》白皮书所提出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遵守国际自由贸易规则之余,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美国存在区别及不同,不仅是正常的,也是中国维护主权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但此次贸易战的最大不同,是美国想要通过不断升级贸易战施压中国的同时,不断给中美公平经贸交往设置障碍,甚至想要关闭中国对美国高科技企业并购和投资的大门。 与此同时,美国还想关上中国高科技企业、特别是涉及防务发展技术和装备的企业,与美国正常交往的大门。8月12日,美国宣布对中国44家企业和技术开发机构实施制裁,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在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领域内的对华敌意,将原来只是在“出口管制制度”中的对华歧视,升级为直接针对中国军工企业和研发机构的直接“关门”。 特朗普政府在对华贸易战中“加税”和“制裁”两手的同时使用,正在给原本需要互利、共赢和开放的中美经贸关系造成自1975年中美建立成规模的贸易联系之后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需更加开放 在特朗普霸凌主义的肆虐下,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已然发生了根本变化。科技研发、创新产业、高端制造业、品牌打造和营销,以及货币、汇率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强大,将会成为中美未来战略竞争的主战场。打破美国对华四处设限的“关门”措施,中国未来更需要的是从制造业的中低端走向高端,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这对中国的发展历程来说,压力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与世界的经贸关系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的海外市场投资,从2002年占世界总额的0.5%,已经上升到2017年的13.5%。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际投资来源国。中国的发展进程,也从通过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寻找自己吸引外资和发展的方式,转变成通过推出“一带一路”倡议等对外经济合作计划,主动对接市场和资源的全球化进程。 在推进自由、公正和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建设进程中,中国的作用也举足轻重。北京从国际规则的接受者和遵从者,开始越来越多地变为国际规则的倡导者和合作制定者。尤其是从2012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中国和东盟国家不断加强经济一体化进程,这已经成为对冲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全球化体制和规则的重要力量。 中国经济的全球发展,是美国对华鹰派挡不住的历史进程。“西方不亮东方亮”,是中国继续走向世界可靠的信心来源。美国对中国歧视性、压制性的“关门”措施,已经远远超出了经贸冲突的范畴。应对美国的贸易战压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开拓和走向“非美国市场”,在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中国技术、产业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为中国赢得更多的海外商机。当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进一步突出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降低关税、促进贸易便利、对周边国家开放中国市场,同样是当前应对美国经贸霸凌必须思考的重要内容。 例如,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存量在2018年已经超过334.5亿美元,新加坡成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金融伙伴。2017年,新加坡超过美国,成为了中国海外并购的一大目的地。中国对马来西亚的投资,更从2008年占马来西亚吸引外国投资的0.8%,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14.8%。中国与越南贸易额2017年突破1000亿美元,约为中国和非洲所有国家贸易总额的60%。但越南对华贸易逆差却在不断上升。如何实现在与东盟国家互惠互利中进一步提升双边贸易额,将是一个新课题。 继续创新发展模式 美国政府现在的诸多做法,说白了,就是要通过所谓强制改变中国的经贸体制和产业政策,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力图重新拉大美国在诸多方面对中国的领先优势,保障美国单极霸权在国际体系中继续享有不受挑战的地位。 在特朗普政府一味想要以高压迫使中国就范的讹诈性增税行动面前,中国的应对措施既需要“打”、也需要“谈”、更需要“变”。但是,“谈”的前提是特朗普政府必须回归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和守信等原则,而不是一味施压,更不是幻想可以“打服”中国。对于美国将7月份500亿美元的加税规模,一下子到9月24日扩大到2000亿美元的做法,中国没有选择,我们只能“奉陪到底”。中国在贸易战前能“打”的信心不仅是我们继续向世界开放的决心,同样更考验着我们自己“求变”的眼光。只要中国实施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公司税、继续拥有最有竞争力的工人素质与工资的性价比、最佳的市场营商条件和创造力充沛的企业经营环境,中国就不必害怕美国的关税施压或者贸易战。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发展模式和企业政策能否在今天世界经济发生大变革的局面下“变”在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8年9月27日
2018年9月30日 -
【每日经济新闻】发展数字经济成为促就业主线 多部门发文推进劳动者技能数字化转型
9月26日,国家发改委等19部门发布《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就业提质扩面互促共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8)》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已达27.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2.9%;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人数达到1.71亿人。 尽管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拉动就业成效明显,但不容忽视的是,数字人才仍供不应求。《指导意见》指出,将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就业为主线,以同步推进产业结构和劳动者技能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加快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就业政策体系,大力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着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驱动力,在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现有产业劳动生产率、培育新市场和产业新增长点、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中正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指导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伴随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国民数字素养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数字人才规模稳步扩大,数字经济领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发展数字经济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大力培养数字人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煜波曾撰文指出,数字人才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人才,还涵盖能够与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具有数字化素养的跨界人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数字人才分布并不平衡,特别是大数据分析等领域人才供给缺口大。清华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LinkedIn发布《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从职能角度而言,目前中国85%以上的数字人才分布在产品研发类,而深度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职能的人才加起来只有不到5%。 上述报告指出,虽然当前网络上关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但从数字人才的分布来看,大数据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新兴技术相关职能的数字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新兴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滞后和不足。 在陈煜波看来,大力培养数字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深入跨界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指导意见》指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并且,支持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支持数字经济大型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 数字人才也将享受到政策利好。《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健全激励机制。支持引导薪酬分配政策向数字技能等高层次人才倾斜,向关键岗位急需紧缺人才倾斜,探索实行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方式。支持私募创投投资数字经济 推动数字产业发展壮大,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数字人才也能有用武之地。 《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壮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平台企业。 近年来,数字经济与传统领域的深度融合,以网约车、共享单车、网络众筹、房屋短租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例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到3.76亿,较2016年底增长7657万人,增长率为25.6%;在线旅行预订使用比例达到48.7%,较上年提升7.8个百分点。 《指导意见》明确,要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方面,要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通发展,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核心工业软件,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在提升国际竞争力、拓展产业链条中带动更多劳动力转岗就业。 对于传统服务业,《指导意见》提出,加速传统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提升精准服务、高效服务、智能服务能力,带动更多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 此外,数字经济在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还大有潜力可挖。自2017年起,农业部组织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重点开展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四类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 《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切实提升新农民新主体数字技能。 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力,《指导意见》明确,加大融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稳步扩大创新创业公司债试点规模,支持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数字经济领域,增强资本市场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能力。文章选自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9月27日 9月26日,国家发改委等19部门发布《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就业提质扩面互促共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8)》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已达27.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2.9%;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人数达到1.71亿人。 尽管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拉动就业成效明显,但不容忽视的是,数字人才仍供不应求。《指导意见》指出,将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就业为主线,以同步推进产业结构和劳动者技能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加快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就业政策体系,大力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就业创业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着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驱动力,在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现有产业劳动生产率、培育新市场和产业新增长点、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中正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指导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伴随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国民数字素养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数字人才规模稳步扩大,数字经济领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发展数字经济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大力培养数字人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煜波曾撰文指出,数字人才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人才,还涵盖能够与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具有数字化素养的跨界人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数字人才分布并不平衡,特别是大数据分析等领域人才供给缺口大。清华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LinkedIn发布《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从职能角度而言,目前中国85%以上的数字人才分布在产品研发类,而深度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职能的人才加起来只有不到5%。 上述报告指出,虽然当前网络上关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但从数字人才的分布来看,大数据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新兴技术相关职能的数字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新兴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滞后和不足。 在陈煜波看来,大力培养数字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深入跨界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指导意见》指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并且,支持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支持数字经济大型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 数字人才也将享受到政策利好。《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健全激励机制。支持引导薪酬分配政策向数字技能等高层次人才倾斜,向关键岗位急需紧缺人才倾斜,探索实行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方式。支持私募创投投资数字经济 推动数字产业发展壮大,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数字人才也能有用武之地。 《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壮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平台企业。 近年来,数字经济与传统领域的深度融合,以网约车、共享单车、网络众筹、房屋短租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例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到3.76亿,较2016年底增长7657万人,增长率为25.6%;在线旅行预订使用比例达到48.7%,较上年提升7.8个百分点。 《指导意见》明确,要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方面,要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通发展,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核心工业软件,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在提升国际竞争力、拓展产业链条中带动更多劳动力转岗就业。 对于传统服务业,《指导意见》提出,加速传统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提升精准服务、高效服务、智能服务能力,带动更多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 此外,数字经济在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还大有潜力可挖。自2017年起,农业部组织开展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重点开展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四类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 《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切实提升新农民新主体数字技能。 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力,《指导意见》明确,加大融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稳步扩大创新创业公司债试点规模,支持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数字经济领域,增强资本市场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能力。文章选自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9月27日
2018年9月28日 -
【参考消息网】外媒:中方迅速还击美第三轮加征关税 民众展示坚定决心
参考消息网9月25日报道 外媒称,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针对中国的最新一轮惩罚性关税从9月24日开始生效,与此同时,中方迅速加征关税予以回击。 美不断升级贸易战 据法新社9月24日报道,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被添加到这场笼罩全球经济前景的、不断升级的贸易争端之中,新一轮对华攻击使受到关税冲击的中国商品总值突破2500亿美元,约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一半。 报道称,单单今年,特朗普的贸易措施就冲击了美国12%的进口总额。尽管人们愈发担心美国经济受到影响,特朗普仍然态度强硬,扬言如果中国拒绝改变他所谓的损害美国产业的政策,就会对全部中国输美商品实施打击。 特朗普还警告说,他可能会升级到“第三阶段”,对另外大约267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也就是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全部商品都将成为目标。 另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9月23日报道,对华贸易战现已从特朗普的口头攻击转变为行政行动,尽管经济面临迫在眉睫的危险,特朗普及其政府却“非常乐观”。 中方迅速予以还击 据美联社9月24日报道,在特朗普总统计划开始加征最新一轮关税的时间到来后,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说,自2018年9月24日12时01分起对美国原产的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 报道称,中方这次加征关税与特朗普计划的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税的时间契合。 另据共同社9月24日报道,特朗普政府24日起对新一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此前的关税措施主要针对工业品,但最新措施覆盖了更多商品种类,很可能抬高电子产品、工具、食品、家居用品等消费品的价格。 报道称,这是自世界两大经济体爆发贸易冲突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局势升级,特朗普政府此前已经对总共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7月为340亿美元,8月为160亿美元,而中国对等值美国商品实施了针对性措施。 此外据埃菲社9月23日报道,中国对美国的关税攻势作出回应(尽管相对温和),这将是两个经济强国之间贸易战的新篇章。 报道认为,针对美国总统的步步紧逼,中国在贸易交锋中扮演了看似更为温和的角色。中国向全世界表示,它希望避免冲突,但别无选择只能自卫。中国同时强调,它正在推进西方要求的改革措施。 民众展示坚定决心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9月24日刊登记者卡里什玛·瓦斯瓦尼的一篇报道称,从9月24日开始,美国对从手提包到纺织品的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中国正对此事予以反击。当瓦斯瓦尼参观北京郊区一家管道厂时,他看到了这种坚定的决心。 虽然进军美国市场的计划被搁置,但该公司表示,它还有其他许多选择。 该公司的销售经理岳先生告诉瓦斯瓦尼,美国市场只占该工厂产量的一小部分,所以他不那么担心。 但当瓦斯瓦尼问他对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有何看法——以及他认为中国该作出怎样的回应时,瓦斯瓦尼看到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真实感受。 “(我们将)向他们展示我们的力量!”岳先生用英语说。 面对贸易战,岳先生还表现出蔑视的态度,称贸易战对美国的伤害会比对中国的伤害更大。 报道称,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美国从美中贸易中也收获了多重回报,正如全球化智库(CCG)的王辉耀所说:“看一看中美建交40年来的情况,几乎所有美国大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它们在中国都有大量业务。有些分公司甚至比美国的总公司还大,你能说这不是成功吗?” 瓦斯瓦尼参观了位于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并与那里的一些学生进行了交谈。令他感到震惊的是,贸易战带来了民族自豪感的上升。 一名男学生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迅速崛起,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这就是美国产生压制我们的强烈愿望的原因。但中国也对美国作出了强有力的回应,所以我相信我国有能力承受这一切。”文章选自参考消息网,2018年9月25日
2018年9月28日 -
【中国新闻网】中国智库在美发布报告 分析贸易争端三种结局
中新社华盛顿9月26日电 (记者 邓敏)全球化智库(CCG)26日在华盛顿的哈德逊研究所发布报告《中美贸易关系和挑战:过去、现在、将来与政策选项》,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影响和未来走向,对中美贸易争端的结果作出三种可能性预判,并对中美两国决策者提出了十条建议。 当天,全球化智库与哈德逊研究所联合举办“中美经贸关系40年回顾与展望及政策建议”研讨会。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和副主任苗绿对上述报告进行了发布,现场多位中美智库学者就报告内容和中美关系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全球化智库的报告梳理了过去4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脉络,指出中美跨太平洋的贸易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中国制造的商品也稳定了美国的低通货膨胀率,美国跨国公司也从中国的巨大市场中获利匪浅。 报告对近期中美贸易争端的前因后果及影响进行了解析,指出当前的贸易争端既有历史积累的制度性原因,也有双方的一些误解。报告称,中美贸易争端对双方的经济将产生不利影响,中国GDP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美国在中国的跨国公司、美国经济和就业也因此受损。 报告还分析和预测了未来中美贸易争端的三种可能结局。第一种最好的可能性是中美两国达成协议,终止相互间的关税制裁;第二种中等的可能性是中美贸易争端将长期存在,并持续一段时间;第三种最坏的可能性是中美持续相互增加关税直至发生全面贸易战。 基于这些分析,报告最后从维护现有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促进中美国内改革、贸易统计方法、双边基建合作、WTO改革、省州政府合作和“二轨外交”等方面,为中美两国决策者提出十条加强中美合作、促进解决贸易争端的政策性建议。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8年9月27日
2018年9月28日 -
梁建章:高铁游将撬动万亿级旅游消费市场
理事简介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 9月17日,携程上线了“高铁游”频道,并在首页“九宫格”中进行了重要呈现。这让携程成为首家专门推出高铁旅游的企业,也是旅游行业中一次非常重要的产品创新。 对旅游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来说,这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新的刺激因素,高铁游就是搅动市场的“鲇鱼”。而携程的高调参与能够发掘中国高铁的独特优势,拉动巨量的旅游消费。 中国的高铁网络愈发发达,主要城市都已无缝连接。对比运营中的高铁里程数,中国占世界总高铁里程数的一半以上,达到26000多公里。得益于中国人口多、密度大的优势,同样一条线路,由于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欧洲的2.5倍,可以服务几倍于欧美的客户群,所以就获得了远超欧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无可比拟的优势。 正是这种优势,使得中国高铁将来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益上将引领世界。不久的未来,将达到3万-4万多公里,预计会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3/4,远超其他国家。中国高铁的优势除了如此庞大的高铁网络,更重要的是中国高铁的速度更快。欧洲高铁的速度平均是每小时200多公里,而中国高铁的速度大多是每小时300多公里。另外中国高铁的票价只有欧铁和日本铁路的1/3。 其结果是,高铁使得国人活动半径比其他国家大一倍,活动范围增加了4倍,将大幅增加周末出游、家庭游及老年游的出游人次,并带动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这不仅将盘活各地的旅游资源,促进地方政府更重视旅游经济和旅游服务,也将更好地将整个旅游市场的“大蛋糕”再次做大,并最终盘活整个旅游产业链的资源。 初步估计,到2025年,高铁发展将带动十几亿旅游人次的增长,还是中长途旅游的人次,这会极大促进旅游。按照每人1000元的人均消费,就是万亿级别的旅游消费,这将额外拉动整体旅游市场20%-30%, GDP的2%左右。 中国高铁现在还处于整体亏损的阶段,未来盈利前景的好转,必须依靠旅游客人的大幅度增加。 当4万多公里高铁建成后,主要的大中城市已经连接起来了,探亲、商务等需求都解决了。这些需求基本上饱和之后,未来的需求将主要依靠旅游。据估计,到2030年,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建成以后,超过一半的高铁乘客将是旅游客人。如何满足这些客人的需求是高铁建设的关键问题。现状还是有待改进。 第一,价格市场化。当主流客人是旅游客人时,按照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变化,按照需求定价,可以合理引导需求,削峰填谷,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刺激淡季的需求。所以建议高铁票价尽快采取类似航空公司的市场化定价。 第二,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价格市场化后,可以进一步用市场化的方式与旅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各种高铁游旅游产品,包括旅游专有车厢和专列。 第三,火车站接送的便利化。现在高铁站到景区和市中心往往不是很方便,停车尤其是停放旅游巴士尤其不方便。这个需要在车站设计方面更加考虑到旅游客人的需求。 总之,高铁需要旅游,而旅游更需要高铁。如果高铁和旅游能够深度整合,将是中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我们期待相关政策的推出, 也期待像携程这样的旅游企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高铁游产品。而最终,高铁将使中国成为旅游强国。文章选自北京商报网,2018年9月24日
2018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