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朱民:新兴经济体免疫的秘密
专家简介朱民,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下月,政策制定者和专家们将齐聚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努萨杜瓦,召开IMF和世界银行年会。这个地点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印度尼西亚正是20多年前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的震中。这场危机给阿根廷、土耳其等当前面临动荡的新兴市场提供了重要的教训。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否真的会带来1997-1998年那样的危机,这个预测题我把它留给别人。尽管如此,为了更好地辨识出哪些新兴经济体最为脆弱,我们还是有必要把上代人的危机与当前的危机所面临的形势做一番比较。 最近几年发生的情况同1997-1998年危机之前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经济衰退后,美国维持了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与它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所做的一样。在那个十年的中期,美联储开始逐步收紧其政策,也像它今天所做的一样,而联邦基金利率在1995年的时候见顶。 不过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的对外借贷大量增多,从而造成货币和资产负债表的错配,引发了后来的危机。今天许多新兴经济体的情况并非如此,它们建立了充足的外汇储备,外债也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兴经济体就没有问题。毕竟,直到比索最近出现大幅贬值,阿根廷政府被迫向IMF寻求资金之前,阿根廷的外债水平也被认为是相对较低的。 事实上,并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法可以预防危机。当然,维持低水平外债,保持灵活的汇率,实施明智的宏观审慎政策,这些措施有助于避免灾难的发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的,还有显示信誉并保持市场信心的一系列难以言说的政策,用保罗·克鲁格曼的话说就是召唤“信心童话”的政策。 然而,正如病毒可以折磨最健康的人,危机也可以席卷一个有充分准备的经济体。这就是为什么各国除了预防性措施,还必须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夯实帮助经济快速复元的能力。 为了弄清楚这在实践当中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有必要考虑各国从1997-1998年经济危机中复苏的速度差别。韩国的实际人均GDP在两年内回到了危机前的水平,马来西亚和泰国花了六年时间,土耳其花了八年时间,而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则花了十年时间才恢复到危机前状态。 区别并不在于每个国家的富裕程度,阿根廷就比除韩国以外的上述所有经济体都富裕得多。相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的是生产与出口的结构及成熟度。1997年的时候,韩国在出口成熟度上排第一,接下来是马来西亚、泰国、土耳其、阿根廷和印度尼西亚,这个排序也映射了经济复苏的持续时间。 为什么更成熟的出口基础有助于经济从金融危机当中复苏呢?正如IMF的2015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所显示,尽管全球价值链兴起,但汇率对出口增长仍然十分重要。并且,更精致、更具差异性的出口产品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往往也更大,因此危机期间发生的货币贬值,对生产基础更完善的经济体的出口与增长有更大的提振作用。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韩元贬值让三星公司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公司得以扩大了其市场份额。阿根廷和印度尼西亚主要出口农产品,农产品受货币贬值的影响就小得多。 IMF的瑞达·切理夫、福阿德·哈萨诺夫和王立晨(音译)最近指出,出口成熟度是一国经济增长最稳健的决定性因素,也可能是经济复原力的强大来源。虽然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那些采用灵活汇率并限制本国外债的经济体有可能避开危机,但却无法保证它们一定能避免危机的发生。然而,拥有更为成熟的出口基础,长期衰退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文章选自中美聚焦,2018年9月18日
2018年9月25日 -
【China Daily】Wang Huiyao: The multilateral trade system must be protected
By Wang Huiyao,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In response to potential rise of industrialized trading bloc,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regional ties, improve mutual understandingWhile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emain deadlocked in an escalating trade dispute, recent signs indicate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of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is moving to resolve differences and draw up new agreements with other major trading partners. This raises uncertainty over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based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and points to the possible emergence of a zero-tariff club of select developed nations.Following this path could fragment the international trading system and harm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nations alike. At this crossroads, it is important that world leaders work to protect and reinvigorate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that has underpinned glob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It is no secret that Trump is dis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He wants to reconfigure international trade architecture to put the US in a stronger position and is impatient with the WTO, which he sees as unwieldy and inefficient. Indeed, in a recent interview, Trump threatened to withdraw unless the organization treats the US better.Rather than work through the WTO, Trump shows a preference for pursuing free trade agreements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is seen as a way to achieve faster results and take advantage of America’s considerable leverage in bilateral negotiations.This summer has seen tentative steps toward a free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the U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When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ident Jean-Claude Juncker visited Washington in late July, the US and EU agreed to step back from the brink of a trade war and work toward "zero tariffs, zero nontariff barriers, and zero subsidies on nonauto industrial goods". With this joint statement, Trump declared "a new phas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 and the EU".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is also pushing for an FTA with Japan. Tokyo would prefer that the US return to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from which Trump withdrew on his first day in office. However, the chances of this seem remote, and with Washington wielding the threat of slapping tariffs on imports of Japanese autos, some kind of compromise between the US and Japan is eventually likely.While moves toward a zero-tariff area of industrialized nations would face significant opposition in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not least from influential industries, some of the preliminary building blocks are already falling into place. The EU has an FTA with Canada and recently signed an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with Japan. Other developed nations such as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would also likely be drawn to the prospect of zero-tariff trade with such a large combined market. A zero-tariff area covering the US, EU and Japan would represent more than 60 percent of global GDP.If such a trading bloc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as to emerge, it could leave billions of peopl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ocked out of major markets and stymie the development of mutually beneficial trade ties across the world.How should China respond to the potential rise of an industrialized trading bloc? I believe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the three objectives outlined below, namely protecting the multilateral system, strengthening ties with key regions and improv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by telling China’s story to the world.First, it is important that China continues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revitalizing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Despite opposing currents that have emerged in some countries, most still see globalization as a positive force. Joint efforts by China and all concerned economies should be made to transform globalization 1.0 to globalization 2.0.The current WTO-based system needs to be updated to serve the interests of all countries and reflect structural shifts in the global economy.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 should focus on concrete issues and be open and transparent to enable the full and fair participation of all countries. While upholding the principle of consensus decision-making, the WTO should also consider increasing use of plurilateral agreements (those between more than two, but not a large number of, countries) or introducing an executive committee to make decision-making more efficient.WTO members should also be mindful of a creeping trend of invoking national security exceptions to justify unilateral imposition of tariffs. Misus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exception, such as when applied to normal products, threatens the integrity of the WTO regimen and could become increasingly misused as a pretext for unrelated protectionist objectives, if not checked.There is also a need to reform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to ensure that cases are resolved in a timely mann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ertain WTO members vetoing the appointment of appeals judges also threatens the mechanism’s ability to continue operating in its current form. In addition, under the WTO framework, China could help to build new platform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key areas such as e-commerce, cyberspace and global talent.As well as working with WTO members, we should also cooperate with other parties that share interests in protecting an open trading system, such a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se entities rely o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smooth cross-border trade and have significant interests in China in particular. Each year, US companies take in total revenues of $200 billion (171 billion euros; £152 billion) to $300 billion in China. We should increase dialogue with these companies and help them to play effective roles as advocates for free trade in their home country.Second, to supplement efforts to protect the multilateral system, China should work to strengthen relations with countries in key regions.This should start with deepening ties with our neighbors. Asian countries are already among China’s biggest trading partners, with important shared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inks. Emerging economies such as India and Indonesia have burgeoning young populations, promising growth potential and a high degree of complementarity with China.Building institutions to facilitate closer integration, as has been done in the EU, would contribute much to regional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China should strive to complete talks on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promptly and also consider joining the new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Both of these agreements represent potential pathways toward forming a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 a long-term goal to link Pacific Rim economies.Looking beyond Asia, China should build on its friendly ties with African countries to enhance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Africa. China has forged friendly links with African citizens and leaders, and Sino-African trade has grown rapidly from just over $10 billion in 2000 to $170 billion in 2017,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There are enormous potential synergies between China, with its capital and relevant expertise such a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Africa, which has great promise with a young, growing labor force, large consumer markets and eagerness for investment to overcome infrastructure gaps and unlock growth potential. The initiatives outlined in the action plan approved at the recently concluded 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summit in Beijing reflect the broad range of areas in which China and Africa can work together, from ener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to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sm.Third, at presen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re beset by widespread misgivings and misunderstandings toward the intentions of other countries. This situation can easily cause a slide toward zero-sum thinking at a time when global cooper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before.In this environment,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engage in effective dialogue with other countries, listening to concerns and speaking with a clear voice to explain China’s plans and ensure that they are not misconstrued. Think tanks such as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have a valuable role to play in these efforts by providing channels for informal communication and by generating ideas for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In this way, China can work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all humankind based on shared principle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About Author Dr. Wang Huiyao is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the largest social independent think tank in China, and also a counselor to the State Council, China’s Cabinet. From China Daily,2018-9-21
2018年9月25日 -
薛澜:城市如何定位需重新考虑
专家简介薛澜,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当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的投资已不能推动经济增长,当现有的土地财政模式难以持续、地方政府不能再单纯地依赖土地财政获得财政收入,当代工生产已无法为企业赚取高额的利润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唯有创新!”这是薛澜面对凤凰网财经提问时给出的答案。此前不久,他刚刚就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一职。 “创新”一词近年来的曝光率前所未有的高。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50余次,今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又50多次提到科技、强调创新。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抑或是企业领袖,总会提及这个词,以至于很多人听到它时已感到麻木。为什么创新如此重要?到底什么算创新?怎么去创新?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还非常低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在接受凤凰网财经专访时表示,中国已经到了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这几年,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包括各方面成本上升太快了,投入成本提高了,但产出的价值并未随之提高,那这样肯定是划不来的。面对成本上升,只有提高产出本身的价值才能保持竞争力。从这点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还是非常低,在全世界排在八九十名的位置。这就是很明显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需要去创新”。薛澜认为所谓创新,无非是怎么能够把各种知识等转化为价值。当然,这种知识一定是独特的。 中国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需要重新考虑 在研究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薛澜认为中国城市发展存在有两大问题。 第一,中国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需要重新考虑。“绝大部分城市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想要很多定位,既想成为金融中心,又想成为产业中心、物流中心等等。如果这些城市想要成为这些中心,一定需要去吸引更多的投资,这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实际来看,很多地方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一个国家能有多少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创新中心?很多中国的城市就没有真正去深入分析过城市自身的特点,到底怎么样能够更好的去确定发展目标。” “一个城市如何定位,不是某位领导说了算,到底是要重点发展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要实际考虑老百姓的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家形成共识,然后再通过创新驱动,通过科技、商业模式或去创造好的品牌,最终挖掘成一个城市的精神实体,或者它的主营化特质。” 第二,很多城市的发展规划太随意。“新来一个领导就有一个新的想法,比如说弄一个什么新区,大家要新拓展的一些地方。下一个领导又新开辟一块地,这样的话很多城市规划都是半半拉拉的。” 目前,中国一些特大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大城市病。在薛澜看来,首先各个城市最需要去做的是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另外,在城市的规模,包括交通设置方面要增加规划的科学性。“现在大家都在讲智慧城市,包括人工智能等等。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这些技术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未来中国到底应该以大的中心城市为主,还是以中小城镇为主,这个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有争议。薛澜认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两类城市都需要。与中小城镇相比,特大城市在聚焦知识、能源这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应去鼓励多样化的城市管理模式。 很多领域都能创新 不一定都是科技类别 薛澜对凤凰网财经表示,很多人说起创新首先会想到科技创新。科技领域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其他领域也存在创新,如商业模式和品牌创新。如阿里、腾讯的商业模式。他是一个整体,新的模式、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吸引客户的方式,这些都是创新。 很多包如果从它的物理功能来讲没有任何差别,但是一个奢侈品包和一个普通包的价格有天壤之别,差别在哪儿呢?其实就是品牌价值。“我觉得过去这些年,我们这方面没有太在意。所以你看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能数得出来的全世界大家一提耳熟能详的产品或者是品牌有多少?所以我们需要靠创新去驱动,而且需要持续很多年。”文章选自凤凰财经,2018年9月19日
2018年9月25日 -
金灿荣:“全球治理赤字”下,中国的学习答卷是——构建全球“伙伴”网络
金灿荣,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刚落幕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给上海带来了AI话题最密集的三天。除了“人工智能”外,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问题也是全球一直关注的话题。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将如何扩大开放,如何寻求与世界的合作空间?又将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近日,国际问题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当前全球性问题较多,像气候问题、网络发达带来的种种问题等,我们把它称之为‘全球治理赤字’,即对全球治理的需求是上升的,但全球治理的供给是下降的。”在金灿荣看来,中国要改变角色,逐渐转变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讲堂今作分享。发展与周边经济体的合作关系,RCEP或将成为未来重点问: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入世也有17个年头,您如何评价近些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金灿荣:我们的开放有不同的阶段,普遍认为2001年入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因为入世后中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改革还是开放,都是成功的,这表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在提升,我们无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问: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您认为未来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向有哪些?金灿荣:当前,无论外部环境发生什么变化,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针是不会变的。我认为未来的开放有几个关键,首先要发展与周边经济体的合作关系,中国积极推进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或许会成为未来的重点;此外还有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加速推进双边自贸区等。未来,我们还应加强对外开放,比如推进部分产业加速开放、区域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等。问:近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顺利召开,您认为未来中国与哪些区域有合作空间?▲9月3-4日,2018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金灿荣:我国对外合作有四个部分是比较固定的,分别是与大国的合作、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及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中非合作属于第三类,其实我们合作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多,不限于非洲,还包括阿拉伯国家、拉美国家等。不过,近十年来,在我们与发展中国家合作过程中,中非获得的成就非常大。目前,中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7年中非贸易额达1700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在传统国际平台发挥作用+引导建立新平台问:在全球化进程中,您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金灿荣:大家普遍认为,2015年以来,中国逐渐变成了一个提供全球治理、公共产品的角色。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强大,由我们推动的一些新的国际机制将会更为重要,比如说亚投行、金砖银行、上合组织等。▲亚投行总部大楼需要强调的是,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不再那么有效,而新体系又尚未建立起来。当今世界存在“全球治理赤字”的局面,气候问题、越来越发达的网络、极端主义,对全球治理的需求是上升的,但全球治理的供给是下降的,这种全球性问题在上升而全球治理能力在下降的状态我们把它叫作“全球治理赤字”。这种状态对世界各国都没有好处。美国以自己的利益优先,不再愿意提供全球治理;而欧洲前景堪忧,经济形势不好,难民问题突出。原来全球治理的供给者缺失,我认为,中国要改变角色,转变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虽然中国的全球治理时间很短,但提出了跟美国的全球治理哲学完全不一样的哲学。中国要构建全球伙伴网络,根据我们的设计,国家可以大小不一,意义不一,责任不一,但是身份一样——伙伴。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有哪些重要的平台?金灿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起步较晚,我个人认为是从2015年开始的。世界了解到中国的全球治理观,迄今为止刚刚三年,中国还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主要有两个渠道,首先是在传统的国际平台发挥作用,促进中国在国际组织,如联合国、WTO当中的贡献,包括中国的治理观念的贡献。此外,我们也在引导建立新的合作平台,比如“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银行等。网络技术的进步,国家现在已经从有限空间扩展到了无限空间。网络明显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问题,有问题就要治理。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既是未来国家间的一个冲突的点,也可能是合作的机会。从中国角度来讲,我们非常希望大国在网络世界当中进行合作,特别是中美合作。我们希望把网络合作变成未来中美合作的新增长点,所以中国一直提议和美国对话。如果中美能够建立起某种共识,对未来网络治理肯定有好处。希望中国的全球治理能带来一些积极的成果,并且能够延伸到网络空间。文章选自文汇网,2018年9月20日
2018年9月25日 -
知行合一 无问东西——张诗伟的法律人生
理事简介张诗伟,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一万小时定律并不能机械、片面理解为一万个小时的机械累积,机械的量的积累不必然带来质的飞跃,还必须对所从事行业有真正的热爱,更成为你的信仰、融入你的血液,才能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也才能真正的笃定、持久。你若不热爱正义,又谈何真正热爱法律,做好法律?”初见诗伟律师,话题甫从大家近年耳熟能详的一万小时定律开始,他就不落俗套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实如果我们看过丹尼尔·科伊尔原著《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我们就会明白,这种热爱就像原著里说的那样:‘在未来的某些时候,也许已经发生了--你会坠入爱河。不是和某个人,而是和某个你自己的想法--关于你想成为谁,关于你生来会成为谁。这种爱,这种激情,就是发展才能的原始燃料。’”嗯,看来这是一位有思想还比较有(nan)趣(chan)的律师。其志笃,其言中,其事恒 如果说当年那位懵懂少年在1994年选择法律是种机缘巧合,那么二十余年后现在已然成为大叔的他仍然坚持不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佳作不断,不断让人惊讶(江平语),除了热爱似乎找不到其他更为合理的解释。“如果说这二十多年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情的话,那就是法律:一直在研习法律,一直在实践法律,一直在思考法律。”在大学毕业后,张诗伟1999年开始其律师职业生涯,最早办过刑事和民事案件,很快在研究生毕业后确立了资本市场及相关投资并购业务作为其专业方向,迄今为止做律师已近20年,经办知名或不知名的项目难以计数,比如第一批市场化债转股和混改、第一批跨境换股境外收购、第一批中概股私有化并拆VIE借壳上市、第一起中国上市公司全面要约收购境外上市公司、第一起先A后H上市及第一批先H后A上市等经典、开创性项目。仅在过去的2017年,张诗伟主办及主要参与完成的就有“中信和凯雷收购麦当劳中国大陆和香港业务控股权”、“中国人寿参与中国铝业市场化债转股”以及“中国外运换股收购招商局物流集团”等代表性项目。 与此同时,张诗伟也一直笔耕不辍:从《论<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律精神》到《未来已来,初心不改:互联网+时代职业律师的变与不变》;从《败诉论》、《商法与法律环境》、《离岸公司法》、《美国风险投资示范合同》再到其参与撰写相关专章的《中国并购报告》、《中国与全球化报告》、《全球IPO报告》中英文权威报告,其中相当作品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或虽有前作,但经其妙笔,而得更上一层。 张诗伟专业上取得的成就不仅获得了客户的赞许,也获得了政府、行业和公共机构的表彰和认可。司法部、《国际金融法评论》(IFLR)、《亚洲法律杂志》(ALB)等国内外权威机构、杂志授予的金剑文化工程奖、年度中国律师、年度交易律师、最佳并购项目、最佳私募项目等诸多殊荣接踵而至。2018年3月,《亚洲法律杂志》综合所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所经办项目影响力和所提供解决方案创造性等多个维度对中国顶级并购律师进行评估,张诗伟凭借杰出的专业表现获评为该年度“ALB中国十五佳并购律师”。而客户也这样评价张律师:“兼具(中国)境内外上市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丰富经验和深厚认知,立足总体格局又不失对细节的关注把握,是资本市场并购业务的优先之选,”“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而又地地道道的中国法律专家。 同时,张律师在全国律协金融证券委员会、全球化智库(CCG)、中证中小投资者保护中心等诸多行业性组织或公益机构兼任秘书长、常务理事等相关重要职务,也曾多次参与《公司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及规范的修改、起草论证工作,为律师行业、资本市场、公益与法治事业的发展竭尽所能。 毫无疑问,张诗伟更忙碌了,而且这“有限的世俗意义上成功”背后也不无遗憾,“惭愧的是,这些年忙于俗务,已疏于提炼和抽象性创作了,希望将来没那么忙的时候能补上”,张诗伟诚恳地说道。执事忠 事思敏 修己以诚 谈到专业,张诗伟正色说道:“律师当然首先是一个职业,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一个极其强调专业精神的法律服务行业”。大前研一对何谓专业精神有着深刻的概括,即“控制自己的情感、理性行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理念,以客户为第一位,具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永无止境的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这种专业精神无疑就是近年热议的“工匠精神”。而且,律师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工程师”,是一个时刻要与人沟通打交道的职业。比如就非诉律师业务而言,尽职调查、交易架构设计、交易谈判、监管报批各方面工作都非常强调与人的有效沟通,包括对内团队的沟通,对外与客户及相对方、监管部门、同行中介等等的沟通。因此,除了专业的法律技术,律师职业尤其强调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和扎实专业基础之上良好的理性说服和人际沟通能力,后二者由感知觉、同理心、理解力、表达技等多种因素构成,其核心在“致良知”,在“诚”,唯如此,才能获得一个比较好的沟通效果,也才能真正赢得客户及他人的信任和尊敬。这就对在委托-代理框架下的律师精神层面的独立性和技术层面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商过剩的时代走心是唯一的技巧”,惟“诚”最质朴也最可贵,正因如此,其力量最强大也最恒定,往上说就近乎毛泽东的心力说和王阳明的心学了。 “诚”既是律师立身执业做事的态度,也是律师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更是律师兼容并包开放进取的心态。律师是一个时刻以说服人为己任的职业。相比较而言,律师无钱无权无势,但何以服人?其唯一可以凭借的只有法律和理性力量,尤其强调在说服别人前先说服自己。如某位贤达所言,一个优秀的律师不仅要有Legal sense,也要有common sense,还要有business sense。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时候,律师不仅要全面、审慎、精准把握相关法律规定及其背后的立法本意和法律精神和各方实际情况及其真实利益诉求,还须结合案件实际深入钻研相关行业、惯例、先例等,通常还需具备必要的金融、财务、管理等知识甚至基本的哲学、历史等人文素养,才能在时间和精力限定的约束条件下,迅速建立有解释力和实操性的分析框架,进而提供建设性、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必要时更积极引导各方以最终促成交易的达成或案件的解决。所以一个优秀的律师也应是博学多识之人,其知识结构远不应止步于法律自身。而律师工作的最大挑战在于几乎每天新的法律政策规定、新的法律案例现象、新的法律关系模式、新的法律疑难问题、新的委托人客户都层出不穷,都等待着律师去了解,去学习,去应对。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律师的真正的职业其实是终身学习。在时代剧变和信息爆炸的背景下,除了常规意义上的的经验积累和勤奋以外,深度思考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已成为律师的立身之本,更已经成为律师的核心竞争力。深度思考能力能让人迅速直抵事物的核心和把握事物的本质、重点和结构及发展趋势而不致于“雾里看花”或“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被淹没于无效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而快速学习能力则让人在刚进入一个行业或新鲜事物时把握其框架和结构而迅速获得有效的认知。二者的结合可让人直抵认知对象的核心和本质,把握其框架结构、实质及发展趋势进而迅速建立起有效的认知,否则很容易陷于一盘散沙式的认知或低效甚至无效的勤奋。 毫无疑问,深度思考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一套在方法论指导下结构化的个人知识体系,即思维认知的“底层操作系统”或“芯片”。在张诗伟看来,打造这样一个性能先进的“芯片”至少需要5-10年,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完整项目/案件的“修炼”。所谓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其实都反映了一个对大数据信息的选采、归集以及进一步提炼、加工好再整合的过程。“法律是体系化的,一个人的知识也应该做到体系化,从碎片化的知识点积累开始,进一步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位阶类型进行分门别类排序实现结构化存储管理,形成足够的数据积累并同时深度的结构化后才能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或底层操作系统。同时,这个知识体系或底层操作系统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反思性和开放性以不断与外界同步吸纳新知而不断实现对已有知识体系结构性及其具体数据内容个别、局部甚至整体性的调整、更新、迭代、优化、升级,才能不断突破乃至于超越固有经验和具体认知的局限(甚至是法律思维本身的局限)而使得个人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实现良性生长,最终不断获得有依凭的想象力和实现有根据的创新而提供高质量与高价值的智慧产品。” “不论是复盘还是空杯心态抑或归零思维,某种程度上都是对自我认知的否定,但实际上都是对个人知识体系的迭代、升级”。律师是个遗憾的职业。经常一个项目交割之后,张诗伟也都尽可能进行复盘,总结梳理一个交易中方案架构设计的宏微之间、法律文件的遣词造句以及沟通谈判的言谈举止等得失以期待下一次做得更好。“绝对完美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应该追求做到约束条件下的最佳,”张诗伟微笑着说道,“就像那句话说的,优秀不是比别人优秀,而是比昨天的自己优秀。”进学致知 行方思远 最近《原则》火遍大半个中国,书中核心观点是一个人需要通过学习、交流、反思、筛选来构建自己的原则和认知体系。在张诗伟看来,这不仅适合投资专业,也非常适合法律行业。一个优秀的律师可以也应当在执业实践中不断学习,构建并不断升级、丰富其原则和认知体系。法律作为实践理性,其生命力在于实践,因此也尤其强调法律认知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因而也是践行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绝佳行业。 张诗伟说到,知行合一本身意味着知行二者之间良性反馈和互动关系。知而不行,难得真知;行而不知,是为盲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一个优秀的律师应当通过长期的法律认知和实践,并在二者之间不断进行“目光的往返流转”(拉伦茨语)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从而不断丰富认知和生命的内涵,拓展认知和生命的边界。 “这需要时间,更需要好的身体,有一个好身体尤其是干好律师工作的前提,”张诗伟笑道,“这么多年,我就两件小事坚持得比较好,一件是读书学习,每天阅读量字数基本保持在10万+,并坚持做笔记;一件是平板支撑,每天单组分钟数基本保持在10+。”张诗伟一副云淡风轻的语气,而不为人知的却是这背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践行。看得出来,他是真正乐在其中。To do things right, first you need love, then technique ——Antoni Gaudi
2018年9月21日 -
张燕生:市场能改变佛山,制造业也能改变中国
专家简介张燕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2018年8月25日,亚布力论坛2018年夏季高峰会特邀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出席并为与会嘉宾解码“佛山样本”。什么是佛山样本?我们为什么要解码佛山样本?他说,佛山很中国,这个样本非常值得很多城市去学习和借鉴,并且都能做到。什么叫“佛山样本”?张燕生秘书长解释说,佛山虽然不是特区、不是省会,也不是国家发展重大科技、重大产业的地方,但因为佛山的发展就是靠市场经济、靠草根,在过去40年形成了佛山模式。而中国的未来就是草根的未来、民营企业的未来、中小企业的未来,所以我们研究佛山模式,我们讨论“佛山样本”。在对佛山的调查研究中,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佛山讲政府、市场,社会,没有大和小、没有强和弱、没有多和少,“我们的研究体会,政府和市场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佛山的草根能够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的作用、市场的作用、社会的作用,它形成了一个合力,来推动佛山过去40年的发展。”下一步如何发展?张燕生秘书长认为,佛山草根应该要发展现代化、高质量、全球化。但是目前草根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缺渠道、缺品牌。这种情况下,应该需要“双引擎、两个发动机”。一个发动机叫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有一个发动机叫“双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他认为双公比双创更重要。比如,企业转型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能够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员工?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个短板,张燕生秘书长认为这需要发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佛山喊的口号是对标德国和欧洲、学习德国和欧洲,它们是如何构建双元的教育体系?一半的孩子学习知识,一半的孩子学习技能。这种事情光靠企业是做不到的,它需要政府、全社会共同来做。还有一个问题是缺技术。他以德国为例进行说明。德国有一个机构,有2.2万研发工程师,在7大领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比如缺关键的零部件、缺工艺怎么办。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共性技术和公共技术的服务,对草根的发展至关重要。德国为草根服务的共性技术和公共技术的服务机构有四个,每一家都有几万名员工。钱是哪儿来的呢?1/3是财政给的,不问用途,只要能帮企业解决问题,这个钱你就花;1/3是项目的公共经费,1/3是有偿使用。“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草根的转型涉及到方方面面,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而一个好的政府,尤其在转型时期是至关重要的。”透视全球制造业的新格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2017年是全球制造业企稳向好的一年。2016年全球制造业的增速是2.1%,2017年全球制造业的增速是3.2%。因此,2017年是全球GDP企稳向好、全球贸易企稳向好、全球制造业企稳向好的一年。第二,2017年是全球制造业企稳向好的一年,哪些部分表现更好呢?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增长曲线、斜率要更陡峭。过去十年,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进行了结构调整。目前来看,应该讲开始见效。第三,在制造业当中,表现最好的制造业是哪一个部分?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长率是5.3%,显著高于中等技术的2%和低技术的3%。以上三个方面告诉我们,从全球制造业的形势看,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长态势是比较好的。对中国的制造企业来讲,怎么能够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进入到中高端,对我们来讲也是进入到增长的快车道的一个表现。从中国人的角度讲,我们希望通过中国制造2025,实现从过去40年的“代工”、“贴牌”,能够转向自主,能够让制造业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能够进入到中高端。其次,就是从过去的简单模仿走向科技创新。现在,美国以及很多国家都担心,如果中国的制造业做强、做优、做大,该怎么办?这就会涉及到,当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时,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张燕生秘书长非常认同一位优秀的佛山企业家所讲,当我们的制造业开始进入到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我们怎么能够和传统制造业强国形成一个包容发展的新模式?依靠的不是替代,而是创造。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美国比特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大幅度改善,2017年为知识产权付费370亿美元,在全球排第二。说回到佛山,佛山故事的特点是什么?他认为我们需要回顾过去40年,我国的制造业是如何发展过来的。张燕生秘书长以广东为例说明。广东有两种生产模式,一种是佛山的模式,发展内生市场经济的中小或民营企业,从制造业的最低端一点一点地往上走。还有一种模式就是代工、贴牌,传统的模式是东莞。这两种模式完全不一样。东莞的模式是招商引资的模式,其发展的模式就是营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有一个好的服务型政府,有一套好的优惠政策,然后把境外的企业或者外地的企业引到这个地方来。这种模式大部分都是代工、外资。而佛山的模式,是政府把它的权力从佛山的市下放到佛山的区,从佛山的区下放到佛山的镇,张燕生秘书长评价称,“一定要把权力下沉到最基层,才能够形成民营企业、草根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这两种模式在过去40年的发展路径是什么呢?首先看代工的出口、贴牌的出口,我们叫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重。在1993年,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超过100%,也就是说半壁江山是代工、贴牌,以外资为主、以工序分工为主、以低端为主。1993年以后,这种代工模式持续增长,一直到2008年,才开始下降。张燕生秘书长说道,“有的时候会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改革开放40年,有30年半壁江山是代工?’”过去40年为了发展市场经济,我们用小经济体的模式,也就是代工来发展我们的市场、民营、制造业。从这个角度,当我们说中兴通讯没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时候,代工贴牌怎么可能有核心技术?企业怎么可能科技创新呢?他认为,佛山模式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佛山的制造业也是一个生态发展模式,有中国制造业的“3岁、10岁、15岁、18岁”。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佛山从2012年以后开始发生实质的变化,这些草根经济开始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要从传统转向现代化,而且要从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佛山的发展,是靠政府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社会和谐的手,三只手形成的合力。在研究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的效率之后,张燕生秘书长表示,我们发现佛山制造业能有今天的发展,是和制造业、一般制造业的所有制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制造业中,民营企业占比61.2%,国有企业占比27.8%,外商投资企业占比11%。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比7成以上,形成了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只要努力,你就能够发展出来。佛山已经进入到了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广东的研发强度是2.56%,投入创新的钱超过5000亿;深圳的研发强度是4.1%,投入创新的钱超过800亿;佛山的研发强度是2.7%,投入创新的钱超过200亿。张燕生秘书长解释说,“‘研发强度’是可以衡量是否为创新驱动的重要指标,佛山一个地级市投入创新的钱超过了江西省、山西省,超过了14个省、市、自治区,而且它是在一个长期金融抑制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草根。草根创造了奇迹,内生经济创造了奇迹,中小企业创造了奇迹。”但在提到如何解决佛山草根的转型问题时,他认为,还是需要国家帮助它,像一些重大的科学装置、重大的高技术制造业项目。佛山人喊的口号是“草根转型”。怎么转?对标德国。怎么对标德国?怎么把德国的工业服务引到佛山来?佛山人怎么做的呢?把长春的一汽大众引进来,GDP算长春的,税收算长春的,然后这个企业给草根一个榜样,说跨国公司是如何生产、如何研发、如何销售的。中国人从来都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燕生秘书长称,“佛山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市场能够改造佛山,市场能够改变佛山的制造业,我相信制造业也能够改变中国。”文章选自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2018年9月16日
2018年9月20日 -
曹德旺:中美友好会推动全球经济的有效稳定发展
理事简介曹德旺,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福耀集团董事长。北京时间周日(9月16日),以“中国:改革新征程开放新境界”为主题的2018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在“全球贸易体系的挑战与未来”分论坛上,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表示,中美友好关系来之不易,双方都应该珍惜,中美在产业结构上互相依赖。他还表示,原计划在九月份退休,但中美贸易战打响之后,他认为还不易退休。他表示,中美贸易的互补性非常强,而美国提出的恢复制造业大国并非那么容易。“美国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耐克的鞋,全部搬到各国去生产了,本土没有工厂,现在说恢复制造业大国,我说你等一等吧,你去工业化是在70年代中期开始的,到现在40几年,什么都没有了。投资工厂的老板没了,工人没有了,管理干部没有了。”曹德旺坦言,现在在美国的工厂,“雇不上来人,缺几百号人,雇不到”。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曹德旺:首先跟大家声明一下,我的发言不代表任何机构,包括我从事任职的福耀集团,只代表我个人。这样的活动我很少参加,这次受大会的邀请,我感到很有兴趣,主要是想听一听中美贸易战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件事情发生,福耀已经公告了,我准备9月份退休了。这件事发生以后,我认为还不宜退休。我亲身见证了改革开放的40年,美国人现在在指控我们,当然不是全体美国人,是大多数美国人。刚刚佐利克先生讲话,我非常赞同。作为退休的人,我是想告诉那些人,你应该很认真的,本着双方能够接受的方案解决问题。中美贸易摩擦应该要有很认真负责的态度。因为中美友好是来之不易的,30年冷战换来的,后面是尼克松和邓小平两位很优秀的政治家促成这个事情。现在就整天吵这个事情,我认为没有太大的意思。我经历了这件事情,1978年提出了改革开放,那个时候中国非常贫穷,结束凭票买东西是1995年。没有几年,我们就加入世贸,2001年加入世贸。到今年为止才18年。这18年怎么过来,我们做了什么事情?中国负责任的拯救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如果那次没有中国,世界就乱起来,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会提前。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中国人义无反顾的跳出来。鲍尔森自传里就写到这一段,他来求中国政府协调,很多领导全部站出来给他呼应。2008年去救美国,中国人跳进去。中国政府对加入世贸组织有承诺。中国是转型社会国家,难免对条约意识,对13亿人的统一思想是个过程问题。我认为中方的谈判代表也应该承认这些问题是现实,应该列出来怎么改。我经常想起一个问题,中国人对美国人的研究不够,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研究也不够。我说你们不要来这一套,按GDP平均的时候,我是排100多位,既然是排100多位,不就是应该受到保护的国家吗?而且中国人个性又强,又难谈,你拿枪指着他,你问他改不改,他说我不改,你开枪吧。你怎么办?中美贸易的互补性非常强,中国从美国进口波音飞机,买飞机容易,一架飞机的零部件比飞机还贵。我们可以不买波音飞机,但零部件要不要买呢?肯定要买,不然我们飞不出去。美国需要的东西,刚才宁董事长讲的,耐克的鞋全部搬到外国去生产了,本土没有工厂。现在说恢复制造业大国,我说你等一等吧。去工业化是从70年代中期开始的,到今年40几年,什么都没有了。投资工厂的老板没有了,工人没有了,管理干部没有了。我在那边搞了23年的工厂。现在我们雇不到人,缺几百号人,雇不到。我在俄亥俄有工厂。什么问题呢?你恢复制造业大国,还要把所有政策、法律法规、思想动员到70年代的水平。如果你不把相关政策动员回去,我相信也做不起来。不是说你今天去工业化,明天就可以生产东西了。没有门。还是要双方坐下来实实在在的谈判。美国也不要把没有的东西加在中国人头上,中国人该承认的,我有承诺没有执行的要好好承诺。美国商会也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我跟艾伦说了你不要胡说八道,我们讲清楚以后跟老百姓汇报。中国人在中美贸易问题上,我希望中方要慎重考虑,珍惜美中友好关系。我去问了很多中国人,他说他不怕。因为排位排到100多位,再往后排几位也没有关系。如果他是真正这样想的话,美国肯定也完蛋,我认为是不宜这样处理的,双方都应该寻找一个进步的方向,这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这里参加这个会,我就想把我的观点说出来,寻求各国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关注,大家放下架子,不要讲气话,认真负责的为两国人民解决问题。美国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美国。中美友好会推动全球经济的有效稳定发展。在现在这个时间,用这个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危机,我认为那是不负责任的。历史会评判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文章选自学者视界,2018年9月18日
2018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