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职业培训不应限于“传帮带” 弥合供需“两张皮”
走出校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随着技术的更迭,企业员工也许开始对新的工作挑战招架乏力;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人口红利”对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不再明显……何以应对?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了答案——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将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冲击波”? 多元投入,培训不应限于“传帮带” 国际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相关报告显示,在企业吸引员工的重要因素中,“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被看重,排在第四位,仅次于“基本工资”“工作稳定性”和“医疗保健和福利津贴”。而在被调研的中国企业中,只有不到四成已实施或计划未来一到两年内实施相关技能培训计划。 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瞿研博士向科技日报记者坦言,“由于目前普遍存在技能型人才短缺,所以在招聘中很难物色到合适的人才,只能招到一些没有技能的劳务人员进行培养。但问题在于,企业本身也缺乏人员来做相关培训。” “目前公司较多开展的技能培训,仅限于企业内部‘传帮带’。”北京拓博尔轨道维护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博博士也如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要进行技能培训,肯定会增加成本。那么费用该由谁来承担? “希望政府能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根据行业特性投入资金,组织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这相当于为企业做前期培训,不仅能提高员工个人的职业技能,保障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可以缩减企业的培训成本及人员培养时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瞿研建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则表示,“补贴培训”要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正是“终身”制度的核心。在培训供给上,《意见》强化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求采取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和市场化培训,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在经费保障上,资金渠道将扩大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通过就业补助资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社会捐助、个人缴费等多种渠道来筹集职业技能培训资金。 强化供给,弥合培训供需“两张皮” “解决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目前我国的相关培训大多处于中低端,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供给数量不够,‘质’‘量’都需提高。”汤涛表示。“从发展环境方面看,社会上仍然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装备、轻技工’的现象,需要提高社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两张皮’的矛盾,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促使高校创新发展模式,遵循开放办学的基本思路,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 据了解,美国自上世纪50年代就有跨国公司与大学之间建立合作的传统做法。如IBM公司1994年建立了lBM中国公司大学合作部,在中国五所大学建立了软件工程中心;英特尔公司、SAP、微软等知名外企与中国“985”“211”高校都有合作项目。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指出,政府要制定引导促进大学与跨国公司加强合作的法规,适当给以政策扶持,加大信息服务,促进交流沟通,支持企业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大学也应在课程改革层面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的高层次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也是大学与跨国公司密切合作培养复合型、创业型、应用型人才精髓所在。 据汤涛介绍,下一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加快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职业技能培训质量评估监管机制、技能提升多渠道激励机制。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方面,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度,推动企业围绕岗位需求开展培训,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展职工培训,并面向中小企业和社会积极承担培训任务。贯穿终身,加快释放“人才红利” 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瓶颈之一。与以往的相关政策比较,此次《意见》强调“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如何理解“终身”的含义? “当今面对高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于人工淘汰率非常高,需要更多资金投入弥补其在知识、数据及技能方面存在的差距,更新人力的知识和技能。”全球化智库(CCG)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指出,对技能人才的终身培养非常重要,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深圳、东莞、珠三角成长起来的大量技术工人,到了一定时候还需要培训新的技术,政府和企业都应采取补贴,或者组织安排各种培训班,培养他们提高各种技能,上网学习,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熊丙奇则强调,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关键在于用人单位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而不只是“使用”,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每个劳动者的终身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人才的职业技能,提升单位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显然,这是对个体、单位和社会的“多赢”并举之事。 汤涛解释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下一步要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使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尽快落地,加速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此次《意见》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三大培训类型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素质培养等内容。对此,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把技术人才的自身发展需求、企业的用人需求、职业教育和培训市场的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三方都有动力去推动。” 瞿研也建议,“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对技能评价激励的活动要覆盖培训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大家的积极性。”
2018年5月10日 -
【Asia Times】In Silicon Valley, a gathering urges US to rethink view of China
Prominent scholars and Chinese-American figures at Committee of 100 conference say misperceptions are driving hostility towards ChinaFrom left, Asia Times columnist George Koo, economist Yukon Huang, China scholar Susan Shirk and former US ambassador Chas Freeman. Photo: Committee of 100At a time when reports of a “looming tech war” dominate news of US-China relations, Silicon Valley is ground zero. The Committee of 100, an organization that has worked for more than a quarter century to further US-China ties, invited experts and business leaders to America’s tech capital to tackle the tough questions facing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and the attendees had a clear message for Washington.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along with a growing number of lawmakers in Washington, have a misguided view of China and its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speakers at the event agreed. Some, including Chas Freeman, a senior fellow at Brown University’s Watson Institute, suggested that Washington’s efforts are more of a desperate attempt to bring China’s rise to a halt. That is especially true with regard to recent sanctions placed on Chinese technology firms.“This is what the multi-year ban on transactions with ZTE is about,” according to Freeman, whose experience with China stretches back as far as when he was the chief interpreter on former President Richard Nixon’s historic visit to China.There was, however, a palpable confidence among the attendees, both American and Chinese, that China’s rise was unstoppable. Any effort by the US to disrupt trading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globe would hurt America more.“China is by far the largest market for industrial components,” Freeman noted. “We may b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off that market, without much, if any, discussion of th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doing so for our own economic prosperity.”Despite the almost daily deluge of headlin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unding the alarm that China will “take the lead”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 Fei-Fei, a leader in the field, cautioned against erecting walls in fiel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Li, who is currently leading the AI and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at Google Cloud, implored that policy-makers and industry leaders frame the question of innovation in a different light.“I want to ask anyone in the audience: Do you remember which compan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owned modern physics? Which country owned modern physics?” Li asked. “100 years later, modern physics made our life better as a whole species… It’s not a company or a country.”Head of AI/ML R&D at Google Cloud, Li Fei-Fei, speaks with Yahoo Co-founder Jerry Yang. Photo: Committee of 100Echoing that emphasis on global cooperation, China scholar David Lampton, also speaking at the conference, touched on China’s push to connect economies through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Lampton, who is currently Director of Chinese studies at the Johns Hopkins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pushed back on criticism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ch aims to boost connectivity from Asia to Europe, touching Russia and the Middle East along the way.The initiative is not just some master plan in Beijing he said, drawing from his research for an upcoming book on the initiative, rather it is also driven by entrepreneurship seen in provinces throughout China. “BRI is not a plan. It is a vision,” according to Lampton, who recieved a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or his work on China at the event.CCG president Huiyao Wang at a panel discussion (the left). Huiyao Wang, founder of Beijing-based think tank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CCG), stressed that BRI is not a China project, rather, you can think of China as the “angel investor,” borrowing Silicon Valley venture capital vernacular.Criticisms of the initiative stem from the inherent 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economic change, not a nefarious self-interest in Beijing, Lampton said. North-South connectivity in Asia, for instance, will push activity towards China. If even a fraction of a proposed Kunming-Singapore high-speed railway is completed, he said, “It will transform Southeast Asia.” If fully completed, it would be longer than the first transcontinental railway in the United States.Growing hostility towards China seen among the American public, and reflected in policies and rhetoric coming out of Washington, is driven in part by misperceptions of the two countries’ economic relations, said economist Yukon Huang, former country director for China at the World Bank.“Tensions and insecurities are overblown,” Huang said. “That’s part of the reason we see US-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 tensions as a major risk in the world.”While discussions at the conference often veered toward criticism of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Susan Shirk, chair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s 21st Century China Center, said that apprehension surrounding China’s rise is a much more broad-based phenomenon. “What we see is a really strong backlash against China,” Shirk said. In a recent meeting with regulators from Japan, Canada, Germany, France, South Korea, she saw a common thread.“What really struck me, and horrified me, is that in all these countries there are moves afoot to tighten up restrictions on Chinese investment in high-tech sectors… This is not just about Donald Trump and his ignorant and nationalist views about economic relations… it’s not just about Congress. It’s not just about America. It’s about a reaction, a backlash, against China’s practices in every advanced industrial country.”When asked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allies around the globe would ever form a united front in challenging China’s economic policies, Chas Freeman told Asia Times simply, “it’s too late.”“That is to say that sufficient damage is going to be done to our relationships with Europeans and others that we will not be able to form a common front,” he said.“America is here to stay as a great power,” Freeman said in his opening keynote speech, adding, “China is back as one.” If leaders in Washington want to ensure he is right about the former, those gathered in Silicon Valley said, they have accept the latter. They also have to focus on investing in their own country’s future, not sabotaging China’s.From Asia Times,2018-5-7
2018年5月9日 -
【美国中文网】”中国制造2025″对美国是个大威胁?美中专家:贸易摩擦瞄准这个没道理!
“中国制造2025”对美国是个大威胁吗?上周美财长访华与中方就经贸问题进行磋商后,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讨论,仍是美中经贸关系的热点议题。在刚刚结束的2018百人会年会上,美中专家就中美贸易摩擦的探讨,也绕不开这个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蓝图。但显然,无论是美方抑或中方的学者,都认为“中国制造2025”并不应当成为两国双边贸易的焦点。 瞄准“中国制造2025” 美中专家直言“没道理”为了顺应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趋势和自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2015年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但这样一个世界众多国家也都曾制定过的应对新工业革命的产业规划,在两年之多后被美国对华301调查报告当作一个让彼此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依据。世界银行前驻华大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的高级研究员黄育川直言,美方提出的部分要求并不合理。他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中国在经济和企业发展上,走向更大强大的一个蓝图。黄育川:世界银行前驻华大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的高级研究员许多人认为这是“战略企业”,但他们漏了一点是,这其中很多部分是去解决效益不佳的企业,去提高全球标准。美国几乎要求中国停止创新、停止发展,这根本没有什么道理。在黄育川看来,美方需要以另外一种形式来解决当前问题,而不是通过关税、额度及制裁。美中应探讨如何提高双方的经济开放程度,促进更多商品买卖、更多海外投资。而这带来的结果将会是薪水的提高、工作机会的增多,这样才是一种“共赢”。“不要用一种冷战的思维来看‘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和全球化中心创始人兼总裁王辉耀多次强调的观点。这位常年往来于美中之间的中方智库学者解释,“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工作方式,“这么多年来,中国还是习惯有一种计划,比如我们的五年计划,我们的十年规划,我们的2025规划等等,这是中国国内管理和运行的一种方式。” 王辉耀认为,即使外部对这些规划有些误解,也可以通过像百人会这样的交流或谈判来澄清。【在线观看】图为王辉耀接受美国中文网采访美国中文网 曾祥慧 摄“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中国制造2025”不是针对国外的,更不是说到2025就要把中国封闭起来,我想包括中国领导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说过。中国总理也说过,“中国制造2025”欢迎所有的国家来参与,也对中国所有的企业开放,包括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也是中国的企业。这些理念需要讲清楚。”实际上,王辉耀进一步描绘蓝图,中国的制造业起来了,中国的技术发展了,中国也会推动新型全球化,可以进一步跟美国合作,包括开展“一带一路”,包括共同推动美国的基础设施现代化。他提到,美国过去帮助中国很多,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国帮助很大,现在中国也到了该回报的时候。两国应互通有无,达到共赢。“中国制造2025”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改进,还有空间可以改进,并不是铁板一块,王辉耀说,“通过协商,通过交流,我想这不但会让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世界来说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并不是矛盾的。”老牌“中国通”、资深外交家傅立民也特别用中文“闭门造车”来警告当前川普的策略。他指出,按照发展规划,到2025年,中国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工程师和数学家的数量将超过所有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总和。“美国试图将自己从世界上最大的STEM工作者池中分离出来,对我们来说不会有好处。”贸易战不可取 中美需合作就两国经贸关系,不少出席百人会年会的嘉宾,都谈及了此次中美磋商。4日在北京落下帷幕的中美贸易磋商,中美虽然没有达成结束贸易冲突的协议,但双方愿意保持对话进程,在谈判与贸易战之间,天平开始朝前者倾斜。未来双边贸易关系何去何从?与会各界人士达成共识,贸易战不可取,中美需合作。傅立民认为,川普政府采取的“贸易战”方式,将适得其反。他指出,这次磋商留下了一些问题,美方并没有很好地阐述清楚他们的要求。美中关系中确实存在问题,需要去做一些调整,但是我认为本届政府采取的冲突方式,会比以往更加适得其反。傅立民:资深外交家贸易战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川普总统说他将打赢这场贸易战,但很遗憾并不如此。如果你说你会打赢,那么你需要有“停战”的策略,但是目前我没有看到。我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需要包含在一个更广泛的国际政策下,认识到美国不能够单独行动,我们需要合作的国家、朋友、伙伴,而中国应该是其中的一员,而不是敌人。前驻华大使骆家辉也指出,美中两国需要尽一切努力去避免贸易战,因为在贸易战中没有赢家只有输家。中美的消费者、工人和企业都会受到影响。骆家辉同时提到在如此困难、复杂、和广泛的议题上,仅仅凭一次会晤不可能达成协议。重要的是双方继续会晤,尽全力达成共识。图为2018百人会年会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博卡斯分别接受美国中文网采访美国中文网 曾祥慧 摄也曾担任过驻华大使的博卡斯对上述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美方访华磋商所提出的要求,对于中国来说不太可能实现,因此博卡斯并不惊讶这次的结果。但是,他希望中国能够意识到,美国日益强烈的担忧。博卡斯希望两国之间能继续保持贸易往来、相互投资的态势,这毫无疑问会对双方有益。 黄育川则认为,尽管美方提出的部分要求并不合理,但本次磋商为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列出了蓝图,启动这个过程是件好事。不过,黄育川指出,需要正视的是,对双方而言都十分困难的是,美方列出要求中方解决的贸易议题。“ 黄育川世界银行前驻华大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的高级研究员“很难看出中国能不能解决美方提出的贸易议题。比如,美方表示,中国必须要在两年之内减少1000亿的双边贸易逆差,我认为这个是不可能的。因为政府不能控制贸易逆差,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和进口,是由个人来完成,不是由政府完成的。因此,美国提出了不可能实现的一个基础性要求。第二主要问题是,中国不应该交由WTO或者其他仲裁机构来解决贸易争端。这是很奇怪的要求,因为美国依据规则来执行流程是世界闻名的,要求中国不要把贸易争端交由WTO等解决争端,这是非常奇怪的。””虽然美中贸易磋商前路仍艰辛,但踏出这一步,美中愿意回归谈判桌,对双方都是好的开始。出席百人会的专家们也希望,通过更多的对话与沟通,中美两国互通有无,消除误解。文章选自美国中文网,2018年5月8日
2018年5月9日 -
陈文玲:推动中美两国迈向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专家简介陈文玲,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摘 要美国对“一带一路”态度向着正面积极方向转变,这是构建稳定、可持续的中美关系的重要契机。中美双方应共同尊重各自的重大利益和关切,共同扩大“一带一路”框架性下中美合作的存量,创造增量,寻找更多的利益交汇点和战略交汇点,推动中美关系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向前发展,更多地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中国需要积极化解美国有关方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关切和疑虑,构建可持续的新型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美超越双边对抗性博弈的新平台和新路径,构建面向新时代更可持续、更包容的新型中美合作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中美合作有可能成为新型大国关系合作的重要抓手。应该看到,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后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与奥巴马政府时期有了转变,这为中美“一带一路”合作创造了可能性和可行性,这种新共识是“一带一路”中美合作的思想基础。面向未来,中美双方应共同尊重各自的重大利益和关切,共同扩大“一带一路”框架性下中美合作的存量,创造增量,寻找更多的利益交汇点和战略交汇点,推动中美关系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向前发展,更多地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总体看美国对“一带一路”态度向积极方向转变,这是构建稳定、可持续中美关系的重要契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美国各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研判。奥巴马政府时期,由于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缺乏必要的了解,美国各界总体上持消极观望和抵制怀疑态度,美国主流媒体把“一带一路”视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中国应对美国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种应激反应,认为中国试图建立周边经济联系以谋求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利益,构建一个“去美国化”的欧亚地缘战略格局。尽管美国商界对“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带来的投资机会有所关注,但总体看,积极回应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内外政策开始调整,中美关系出现新的发展契机。2016年11月,特朗普总统的安全和外交事务顾问詹姆斯·伍尔西公开撰文称,美国应支持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寻求更大发言权,奥巴马政府反对中国倡导建立亚投行是一个“战略性”错误,希望特朗普政府对“一带一路”做出“热烈得多”的回应。2017年5月11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美中贸易“百日计划”成果简报会上宣布美方将派代表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特朗普总统助理、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波廷杰率团出席了2017年5月14日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在会上表示,美国公司准备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美国驻华大使馆和美国公司组成了美国“一带一路”工作组,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美国官方给予的最为积极的回应。2017年6月22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会见首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的中方代表时,首次表达了美国愿意就“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项目与中国合作的态度。可以看出,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出现了从消极观望到开始合作的转变。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转变“耐人寻味”,却也在“情理之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一带一路”已在全球获得广泛认同。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各方表达了强烈的参与意愿,并已经收获了不少早期成果,而美国迟迟没有回应。以亚投行为例,奥巴马政府“抵制”亚投行,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雅各布以亚投行达不到管理和贷款方面的所谓“全球最高标准”等为借口,多次劝说其盟友不要加入这一机制,但英国、德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选择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此后加拿大也申请加入了亚投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各方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特别是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得到全球众多国际组织、国家的积极响应,美国的态度顺应了这种全球性共识与期待。二是美国开始认识到中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带动贸易、投资、资金和人员的流动与流通。这一倡议所覆盖的人口、经济规模以及大规模投资带来的商机,是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美国难以拒绝的。中美除了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领域、环保领域、生物科技、医药卫生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还可以携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第三方市场共同开发和合作。三是“一带一路”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和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动力。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使得全球经济呈现出新的跨国界、多边化、多元化、多样化和网络化的链接状态。当美国越来越呈现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甚至挑战全球贸易规则时,中国却成为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有力支持者、建设者与引领者。“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合作重点,致力于将欧亚大陆分散、断裂和割裂的资源、生产、服务和消费连接起来,推动全球各国更加合理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要素,融入并共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可见,“一带一路”将成为新型全球化的动力和载体,为全球包容增长、共享增长与可持续增长和平衡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这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某个单一国家所无法阻挡的。四是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也促使美国态度转变。特朗普是作为反建制、反精英、反主流价值观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是美国国内经济、社会、政党内部矛盾冲突加剧的结果。美国要真正实现使“美国再次伟大”的目标,肯定绕不开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合作。“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美合作的前景广阔,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美国对“一带一路”战略意图疑虑下降,也促使美国态度发生重大变化。五是中美两国元首会晤是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转变的关键原因。中美两国元首均意识到中美双方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均有推动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意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展开卓有成效的对美工作,与特朗普建立顺畅的对话沟通机制,是当前中美关系向好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4月对美国进行访问期间,同美国总统特朗普达成了多项共识,成果丰硕,美国派代表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的早期收获成果之一。美国态度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发展长期、稳定、可持续中美关系的重要契机。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大国,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转变说明美国已认识到这一倡议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已经对世界上一大批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难以阻挡的影响,预示着“一带一路”合作将会更加深入发展。从全球治理角度看,美国态度转变也说明中国方案和中国倡议得到认可,中国的全球领导力正在上升。二、应有针对性地积极化解美国有关方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关切和疑虑尽管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开始朝积极方向转变,但美国各界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意图、目标以及“一带一路”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尚未形成清晰认识,各种疑虑并没有消除,我们应予以关注和重视。(一)对地缘政治的过分关注影响了美国形成对“一带一路”的整体看法美国曾经是现有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的缔造者、制定者及支持者。近年来,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力量上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实力相对下降,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力量格局,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规则进入了新旧规则的转换期、动荡期、调整期,美国国内产生了严重的“战略焦虑症”和“不适应症”。一些人认为中国崛起、中国方案和中国倡议正在挑战美国建立的现有世界秩序,过分强调中美战略竞争的一面。美国诸多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文章将重心放在分析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意图和所谓的“真正动机”上,这种思维表现出作为长期主导国际秩序的发达国家美国对崛起大国中国的担忧。尽管中国不断强调“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大合唱”,并邀请美国等国家参与,但美国各界仍普遍关注“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意图,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地缘战略,是中国谋求欧亚霸权的重要举措。目前美国政府、智库及学者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意图和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误判:一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重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战略格局,旨在建立中国主导的霸权地位,试图建立“以中国为中心”“去美国化”的世界秩序,这也是美国一些人最担忧的。二是从经济层面认为“一带一路”试图重构欧亚大陆这一全球最大的经济市场。认为“一带一路”实施将摆脱以美元为基础的全球金融体系,有孤立美国的企图。三是认为“一带一路”是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种回应。中国谋求战略上的“西向”,旨在打破美国的战略包围,还可作为扩大中国海外军事存在的借口。此外,还有一些分析则认为“一带一路”可以提高中国的能源、粮食安全和海上通道安全,破解所谓的“马六甲”困境,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可以看出,尽管美国一些学者如康纳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高度评价,写出《超级版图》等著作,认为互联互通将改写世界版图,将给全球带来巨大的好处。但美国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总体上还缺乏正确认识。对于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焦虑与不适,我们应予以理解、关注并及时化解。(二)美国智库与专家对“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示担忧在美国看来,尽管“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令人振奋,中国政府也为此采取了切实的行动,但该倡议能否顺利推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美国的一些研究指出,由于中国机构缺乏审查项目可行性的相关经验,中国投资的“一带一路”项目投资风险很大,如中国缅甸的密松水电站项目和波兰高速公路项目等。中国对国外文化和其他国家政治利益的不敏感也引起了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担忧。在美国看来,“一带一路”涉及的中东、中亚和南亚地区民族和宗教问题复杂,一些国家存在政局不稳的内患,这些都会对“一带一路”建设构成现实挑战,如“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穿过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领土争议地区,存在较大的政治风险和安全风险。此外,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担忧部分还来自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差异,美国普遍认为,“一带一路”代表了一种国家主导的经济管理模式,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政治声誉投资和担保可能会妨碍这些脆弱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是一种经济实用主义,也使我们面临着较大的政治风险。(三)美国学界和智库仍习惯用战略竞争思维来审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看法的影响“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以来,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积极响应和广泛的支持。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与7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获得了一批早期收获成果,这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很强的可行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美国国内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不断深化,呼吁美国积极回应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呼声增加。尽管如此,美国学界和智库界一些人从战略竞争思维审视“一带一路”倡议,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美国产生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挑战大于机遇。关于“一带一路”对美国产生的消极影响和挑战,美国学界和智库界的担忧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一带一路”将依托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机制挑战美国长期主导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二是认为“一带一路”有可能重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版图,将挑战美国建立的现有国际秩序,与美国形成战略竞争态势。三是认为“一带一路”若成功将导致中国发展模式挑战西方发展模式及其价值观。当前,美国国内有关中美关系零和博弈的思维根深蒂固,我们的舆论宣传和政策解释工作还存在差距,从战略竞争视角看待中国倡议和方案的思想和看法还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四)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商界对中国的绿色发展、劳工标准和环境标准等存在疑虑对于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企业界人士比联邦政府更为积极。在中国驻旧金山总领馆举行的2017年国庆招待会上,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布朗表示,加州愿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布朗在2017年6月访华期间就曾表示,加州高度赞赏并愿积极参加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期待加强同中国在经贸投资、清洁技术、低碳环保等领域合作,推进人文交流等。2017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从中国银行赢得了一项总价值30亿美元的合同,帮助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美国国际开发署贸易与监管改革办公室高级顾问吴嘉在2017年10月2日举行的中美投资研讨会上表示,过去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很快,超出了许多美国人的预期。美国商界,特别是运输、物流、能源、服务等领域的企业非常渴望参与“一带一路”项目。不过,美国学界对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开放度、标准等仍存在疑虑。美国的一些分析报告指出,过去中国的一些经济政策名义上是“双赢”的,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条款和标准对中国有利,因而对“一带一路”的互利共赢目标表示担忧。此外,由于缺乏“企业走出去”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个别企业在海外进行掠夺式经营、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尊重当地宗教文化信仰,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绿色发展、环境、劳工等标准产生了疑虑。三、构建长周期、可持续的新型中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美超越双边对抗性博弈的新平台当前,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正朝着积极方向转变,美国的这种态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带一路”自身的发展以及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作为全球第二、第一大经济体,中美关系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美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诸多利益交汇点,双方可以超越竞争,在多领域寻求合作。(一)构建面向新时代更可持续、更包容的新型中美合作关系中美关系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作为世界第二、第一大经济体,中美关系和中美合作,不仅对两国影响,而且对全世界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两国和平相处、合作共赢是两国人民之福,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之幸。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上升,美国对中国相对优势的逐渐缩小,中美关系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突出表现为中美关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一是中美权力结构性矛盾与战略竞争增强。2010 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世界实力最接近美国的国家,中国国家综合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客观上形成了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地区影响力方面同美国与欧洲的竞争局面。美国认为中国形成了对美国长期国际体系主导地位的挑战,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总统上任后,提出和实施了诸如“美国优先”、制造业回迁、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政策措施。与此同时,中国表现出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坚定信心,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旗手,这种实力结构对比下的中美在全球领导力方面竞争更加显性化。二是中美在国际体系结构性变迁中制度竞争加强。国际制度是国际体系运行的规范化表征和工具性保障,当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发生改变,国际制度与治理体系也要求变革转型。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旧的规则、制度和体系的弊端日益凸显,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凸显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不足,全球治理体系进入改革调整阶段;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实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在现有国际体系框架下,中国根据发展需要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等国际治理机制,客观上形成了中美之间的制度竞争。三是中美战略互疑加深。随着当代国际体系转型进程的逐步深入,在中美两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断上升的条件下,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的缺失将使中美关系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困难和挑战,中美关系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当前,中国的最大担心是美国试图阻挠中国的现代化,阻止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而美国的最大恐惧则是一个巨大而“去美国化”的中国以及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随着中美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有关中美“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关系担忧的声音不绝于耳。笔者认为,对于中美关系的担忧以及社会出现的中美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疑问,不能简单用历史上一些大国关系的演化来套用。中美贸易规模已经达到5580亿美元,两国人员往来每年约有500万人,这种联系的强度和交往,是历史上以往大国之间所没有过的,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这是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向效应。中美在资源、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开展合作是两国市场主体优化资源配置的自发选择。中美共同面临贫困、恐怖主义、环境、核安全、跨国犯罪、传染病流行等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中美携手合作才能解决。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中美两国合作是世界人民之福,两国对抗则是世界人民之祸。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美两国关系好,不仅对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对世界也有利。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目前,中美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未来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取决于两国之间相互交融的程度,取决于民意,更取决于决策者的态度。双方决策者应具有这种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这是保持中美两个大国关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中美双方领导人均意识到合作是中美关系的唯一正确选择,致力于超越零和博弈,规避更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风险。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取得了积极而富有成果的会晤,进一步稳固了中美关系大局,为新时期两国关系发展指明方向。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美两国元首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多方面共识,进一步明确中美关系走合作共赢之路的新定位,推动了“一带一路”中美合作和中美关系正常稳定发展。据统计,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中美两国企业共签署合作项目34个,金额达2535亿美元,涉及“一带一路”建设、能源、化工、环保、文化、医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等广泛领域。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应着眼于“一带一路”中美合作,找准两国之间的利益交汇点,找准两国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基点,找准并兼顾各自的重大关切和重大利益,扩大中美合作领域、空间和利益,使中美关系能在一个长周期内稳定、稳步发展,逐步形成面向新时代、有利于两国乃至世界的新型大国合作关系,建立更加稳定、可持续、更具包容性、具备更长周期的中美关系。(二)“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美合作的主要领域鉴于“一带一路”在中国经济外交政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中美关系对国际体系的重要性,“一带一路”倡议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被视为加强两国之间合作的重要平台与路径。中美关系有竞争的一面,更有可以合作的一面。2016年,美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5196亿美元,同年双边的投资存量额也增长到1700亿美元。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向中国的出口年均增长了11%,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年均增长了6.6%。根据荣鼎集团和美中全国关系委员会发布的《中美双边投资研究项目报告》,2016 年中国在美国当年投资超过460亿美元,约为2015年的3倍;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并无明显增长。实际上,中美两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能够展开合作,将会实现经济有力增长。特朗普提出“美国优先”“美国第一”,“一带一路”中美合作可以增加美国产品对中国的出口,可以吸引中国资金到美国投资建厂,帮助美国重振制造业和增加就业。让美国再次强大的新美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相通相融的,中美完全可以在诸多领域展开合作。第一,基础设施领域。特朗普政府正在制订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计划,据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预计,美国基础设施的实际投资需求是4.5万亿美元。中国在基础设施“硬件”方面拥有丰富经验,而美国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治理改革等“软件”建设方面具有优势,中美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第二,制造业领域。美国高端制造业遍布全球,但缺乏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已成为全世界制造业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中美两国制造业完全可以互补,重构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体系。第三,创新领域。美国在高科技、管理、治理等方面具有创新优势,在产学研结合、产品检验、规划和企业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拥有资金优势,两者结合可以实现互利共赢。此外,中美环保领域、服务业领域、医药卫生、生物科技、文化等领域互补性也很强。第四,共同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与中国相比,美国在不少沿线国家更有历史渊源,熟悉当地情况,具有丰富的人脉、运营和管理经验,中美可以携手开拓沿线国家等第三方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中美产业融合和发展。第五,全球公共领域。当前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然而全球性问题不断凸显,贫困、贫富差距、全球治理、全球恐怖主义威胁、核武器扩散、极地、空间等问题成为中国、美国和整个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难题,这是任何一个单一国家都无法解决的。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美在反恐、网络、极地、深海、太空等全球公共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前景,有利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符合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如果能够以合作思维发挥“一带一路”中美合作的合力,“一带一路”将真正成为全球公共品,成为改善全球治理的新平台。四、相关建议“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回应国际社会关切、体现中国立场主张、推进自身加快开放发展的总战略。美国加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符合中国利益,也符合美国利益,要更好地促进美国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和支持,争取双方找到更多的利益结合点。(一)发挥元首外交对两国关系的战略引领作用目前,“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持续扩大,中美关系基本平稳,以特朗普总统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正朝着积极方向转变,这是加强中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的重要契机。因此,应继续发挥元首外交对两国关系的战略引领作用,把“一带一路”中美合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探索处理中美关系的突破口与契入点,扩大中美合作领域,拓展中美合作空间和利益,推动建立更可持续、更加包容的新型中美合作关系。“一带一路”是中美合作的重要平台,应争取早日签订“一带一路”中美合作协议框架,明确“一带一路”中美合作的方向、重点和路径,明确协议落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起中美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这将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框架下中美的合作,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中美关系大局。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美国国内对中国的战略焦虑和疑虑,对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不应报以过高的期望,需积极做好转化工作,顺势而为。(二)高度重视并清晰表明我对美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开放的态度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必然会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局来看,维持中美关系稳定,避免发生大起大落的动荡,仍然是中国对美外交的主题。“一带一路”是一个面向全球开放、包容的大平台,符合新型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已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一带一路”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如何发展。因此,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把着力点放在解决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问题,以及与相关国家进一步对接中的共同利益上。对于美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态度要持开放的态度,也要保持战略定力,不急不躁,这应是我们处理“一带一路”中美关系的一种自信与风范。我们欢迎美国超越意识形态和零和博弈思维的影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但没有必要让渡更多的自身利益去获得美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也不能使美国产生错觉,认为中国不惜一切代价寻求中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三)建立中美合作与沟通对话机制动态回应美国各界的关切与疑虑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美国各界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关切和疑虑不断变化,应多维度建立推进中美合作与沟通对话机制,动态回应美国各界对“一带一路”的重大关切与疑虑。一是在“中美全面经济对话”机制下设立“一带一路”对话论坛。加强与特朗普政府进行“一带一路”政策沟通,不断提升其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意愿。二是设立中美“一带一路”智库交流合作平台。当前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看法和错误解读部分来自智库和学界,因此,应加强中美双方政策沟通与信息共享,加强中美智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共同诠释“一带一路”的理念、战略意图、目标和共同愿景,共同回答“一带一路”建设过程的重大关切与疑虑。三是建立中美省州合作平台机制。地方交流是推动美国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良好方式。地方政府能实实在在看到“一带一路”下中美合作的巨大空间,应从地方政府层面出发,逐渐改变美国社会对“一带一路”的整体认识。四是完善与美国商会、商界等民间力量的沟通对话机制。商界、企业家、从业者是中美经贸合作的先锋。商人比学者对机遇与风险有着更敏锐的嗅觉。与政客和智库不同,美国企业界有务实、创新的传统,少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禁忌。因此,应注重加大与美国商会、相关美国企业等民间力量的沟通,为美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更便利的“接口”。(四)加强中美之间的战略对接工作随着美国政府对“一带一路”态度的转变,中美“一带一路”合作开始进入务实阶段,应加强研究“一带一路”与美国的各种对接工作。一是加强研究中美之间的战略对接。近年来美国提出并推动了一些地区经济一体化方案,如“新丝绸之路”“印太经济走廊”“亚太全面能源伙伴计划”“湄公河下游倡议”等,应抓紧研究“一带一路”与美国战略的契合点,形成相向而行的战略选择。二是加强研究相关规划对接。在战略对接基础上,根据求同存异、权责明确、分布有序推进原则,抓紧深入研究区分中美之间的竞争领域和合作领域,建立识别这些领域的机制,在此基础上优先研究编制中美共同利益领域如基础设施、能源、科技、文化等的专项规划,明确落实规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三是加强研究重大项目对接。尽快落实《中美合作推进“一带一路”项目调研》首份中美合作协议,同时,应尽快满足美国地方政府、商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一批中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和优先推进项目,争取早日获得成果收获。四是加强服务能力的对接。应充分利用美国一流跨国公司在管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服务优势,与我国的产业链、基建、资金优势强强联合,共同开发拓展第三方市场。五是加强研究智力对接。大力支持中国智库与美国智库、学者、研究机构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深度合作,加强中美智库在项目调研及学术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百日计划等重要议题的正确认识,加强智库合作研究,为美国政策及商界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寻求互利共赢提供智力支持。(五)用增量思维来主动塑造和创新中美关系新格局尽管中美关系被普遍认为竞争与合作并存,不过中美政府均意识到合作是中美关系的唯一正确选择,并致力于超越零和博弈。应通过扩大中美合作领域和空间以应对竞争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并将中美经贸关系“压舱石”效应拓展到第三方市场,共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增量思维来主动塑造中美关系,为“一带一路”创造宽松的外部空间。E国际贸易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下一代贸易方式和新兴贸易业态,中国目前具备先发优势,应将E国际贸易作为推动中美合作的重要工作,摈弃传统贸易中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共同塑造引领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规则。探索中美基础设施合作方式,可以通过投资、相互持股或以我对美持有的美国国债,转化为可投资的资金,形成对美巨大的投资能力,逐步减少在美资产的风险。探索解决美对华贸易逆差的新思路,选取食品加工等在美国有综合成本优势的产业先行先试,双方共同推进“中国品牌+美国代工+返销中国”模式,破解中美贸易逆差难题。找准合作共同开放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基点,培育中美合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中美产业和发展的融合。文章选自陈文玲评说,2018年5月2日
2018年5月8日 -
[Bloomberg] U.S.-China Trade Talks End With Key Differences Still Unresolved
▶ Mnuchin leaves Beijing with little to show from trip ▶ Xinhua says sides disagree on some issues, will keep talkingTwo days of U.S.-China trade discussions ended in Beijing with an agreement to keep on talking, and little else.China’s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reported Friday afternoon that both sides reached a consensus on some trade issues while acknowledging major disagreements on some matters. It said they would continue discussions, without providing specifics for when they would start again. Neither side briefed the media, and the U.S. delegation led by Treasury Secretary Steven Mnuchin departed Beijing in the evening.While a cure-all deal was always a long shot, the discord between the world’s two biggest economies means skittish global markets will continue to face ongoing trade tensions. The immediate question -- which may not be answered until President Donald Trump takes to Twitter -- is whether the U.S. got enough wins to delay planned tariffs of up to $150 billion on Chinese imports.“A disagreement over trade practices that has built up over more than two decades will take much more than two days to resolve,” said Shane Oliver, the head of investment strategy at AMP Capital Investors Ltd. in Sydney. “A negotiated solution remains most likely but it will take time with a lot of posturing and near-death moments along the way.”Heading into the talks, both sides outlined a series of tough demands, with the U.S. focused on reducing a deficit in goods it says reached a record $375 billion last year.The U.S. delegation asked China to reduce support for high-tech industries, allow U.S. companies non-discriminatory access in China and cut the trade deficit by at least $200 billion by the end of 2020 from 2018, according to a document seen by Bloomberg. It also called on China to avoid any retaliation, drop a pair of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ases and agree to quarterly reviews of its progress in meeting targets.The Chinese side -- led by Vice Premier Liu He, President Xi Jinping’s top economic adviser -- asked the U.S. to stop its 301 investigation into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buses, drop planned 25 percent extra tariffs on Chinese goods and e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Chinese companies in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s, according to a separate document also seen by Bloomberg. China also asked the U.S. to open its e-payment market and approve 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s application for a financial license.China also warned that U.S. companies may be excluded from its domestic market, saying any of its moves to reduce investment restrictions may not be applicable to American businesses if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doesn’t agree to treat Chinese companies equally, the document said.Advantage ChinaTrump had sounded a positive note just before the talks began, saying in a tweet that his “great financial team is in China trying to negotiate a level playing field on trade!” Yet friction was evident, with the U.S. releasing a report Thursday that showed the trade gap with China surged by 16 percent to more than $91 b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this year.China had also drawn hard lines. A senior official, who asked not to be named, said Xi’s government wouldn’t accept U.S. preconditions for negotiations such as abandoning its long-term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mbitions or narrowing the trade gap by $100 billion.Reporters had little access to information in Beijing. China’s largest media outlets were banned from reporting anything on the talks beyond official press releases, while the U.S. side studiously avoided journalists staked out at their hotel in Beijing.‘Trade War’During the second day of discussions, Xi gave a speech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Karl Marx’s birth in which he said those who reject the world will be rejected by the world. It’s unclear if he met with the U.S. delegation.That may not have made much difference given the wide chasm between negotiators.“The U.S. demand of cutting the trade gap is baseless, and can’t be done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aid He Weiwen, a senior fellow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in Beijing and a former Commerce Ministry official. “It’s at least good the two sides decided to keep talking, though one can’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a trade war.”While tensions are set to increase, the economic impact would likely be limited, according to Tom Orlik, chief economist at Bloomberg Economics in Beijing.The two sides, which suspended high-level economic talks last year, sounded some notes of optimism. They agreed a “sound and stable” trade relationship is crucial, and planned to “establish a corresponding work mechanism,” Xinhua said.Still, any deal appears to be a long way off.“The U.S. has gone off the deep end by asking for too much,” said Brian Jackson, China director at Medley Global Advisors LLC, which gives policy guidance to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hey’ve asked for $200 billion off the deficit in a very short timeframe. For me that’s a deal-breaker for the Chinese. If you state such an extreme starting position, you know you can’t get somewhere reasonable.”From Bloomberg,2018-5-3
2018年5月8日 -
【China Daily】Consumption takes bigger role in fueling new growth
The service sector, consumption, value-added industries and new business models will take more proportion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growth engines of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xperts say.The transformation comes from China’s progress to enhance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consumption in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open the domestic market wider and defend free and fair trade, as the government plans to inject new impetus into the economy.Xue Rongjiu, deputy director of the Beijing-based China Society for WTO Studies, says the Chinese economy, once heavily reliant on exports and fixed-asset investment, is increasingly fueled by services, consumption and high-tech industries."Even though the low value-added goods exports and investment-led growth models have served the country well, they are certainly running out of steam," says Xue.Enabled by a competitive labor force, reforms and well-developed infrastructur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demonstrated the economy’s prowess as a producer. The country’s share of global exports, a mere 2 percent in the early 1990s, stood at close to 13 percent in 2017, according to data released by the Beijing-based China Chamber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After three decades of fast growth, China now has dominant market shares in many goods and is gradually moving up the value chain. Xue says wealth accumulation has gradually unlocked the power of consumption, as the country is now regarded by the World Bank as an upper-middle-income country.Lin Guijun, vice-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ays, "China’s role has changed from producer to consumer.Although China is "at an early stage of this uneven process, the world has already seen plenty of examples of what the country can do - from the country’s commodities that are essential for urbanization, to the power of the millennial consumers that transform entire industries", he says.Consumption contributed 58.8 percent of China’s GDP growth in 2017, data from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show."Another change is capital flows," says 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Beijing-based independent think tank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Similar to many emerging markets before it, China owes it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the growth-creating abilit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ays Wang. "While there is still a lot more potential for the economy to attract foreign capital, Chinese companies are also conducting ’going global’ strategies."During the process, Chinese companies are not only moving up the learning curve but also offering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to developing economies. In the past, the coming-of-age of an economy was often characterized by ma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debtor to creditor.However, Wang says China’s unique combination of being large and also an emerging market means it has the ability to do both at the same time. This represents an opportunity for a more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growth path, not only for China but for the global economy, too.Chen Wenling, chief economist at the 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says that, unlike China, the US has used its currency as a tool to become a global credit currency, and has taken this advantage to transfer it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o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while purchasing produc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t low prices."Such a method has helped the US to gain a large number of physical goods and commodities at low prices to support its high consumption habit and high level of support in certain sectors, including education and military services, as well as to maintain low-cost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low inflation within the country," she says.From China Daily,2018-5-6
2018年5月8日 -
【小康】人才再定义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根据各地经济结构和发展进程不同,对于 “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在吸纳人才方面,各地各显身手。 “抢人”,一夜之间成了全国各大城市的“重要任务”。 率先动手的,是二线城市。武汉去年6月份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提出“落户敞开门、就业领进门、创业送一程、服务送上门”的口号,打响了“抢人大战”第一枪。 随后,宁波大幅降低人才落户门槛,海口开展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开通高校青年引才直通车……近几个月以来,宁波、海口、郑州、西安、南京、成都等20多个城市近期也纷纷放出引进人才大招。 一线城市也不例外,广州提出进一步修订落户政策,构建以“引进人才入户为主体,积分制入户和政策性入户为有效补充”的落户政策体系。随着人才大战持续升温,仅三月份一个月内,堪称国内最难落户的城市——北京和上海,先后发出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宣言”。 “各地打响‘人才争夺战’,这是可喜的新气象,说明大家越来越重视人才、越来越重视人才引进。”在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看来,我国正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各地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在此背景下,创新思维大力引才成为必然。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根据各地经济结构和发展进程不一样,对于 “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各有不同。 出台文件广纳人才 今年2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率先拉开了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序幕,如何创新选拔人才、考核人才,是创新人才评价的关键。通读《意见》,不论是基本原则还是具体分类,体现的核心内涵都是“以实绩论英雄”。 人才就是竞争力,核心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当下,人才的重要性越发突出,要创新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拓展服务人才的渠道和途径。《意见》指出“健全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服务制度”,特别重视第三方评价和服务体系,既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又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服务。以评价重服务,以服务促保障,为深化改革的长远目的和整体愿景打下基础。 浙江省在近日公布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浙江打破学历资历限制的举措,响应的是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关于要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人才评价倾向的精神。作为地方所出台的实施意见,浙江方案思路鲜明,以“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出发点,追求对人才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此举具有积极意义。 3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提出要以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领军人才为重点支持对象,全面加强对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服务保障,提高其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水平。 众所周知,技术工人一直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长期以来,在如何有效培养及合理使用技术工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方面却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办法和措施,导致技术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工人难以得到应有的地位和报酬,不仅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员工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的积极性。 上述《意见》把高技能领军人物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提出要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无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按照《意见》所要求的去落实,真正让高技能人才能够才尽其用、技有所得、劳有所获。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也从高速增长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内容很多,范围也很广。但是,培养一大批高技能、高技术的产业“工匠”是最为重要一个方面。因为只有培育出一大批产业“工匠”,把生产和制造环节的水平提上去,把生产及制造环节的基础打扎实,产品质量才有保证,产品的技术含量、制造水准、生产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各地人才发展需求各不同 2018年的毕业季来临。据教育部统计,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但西安、南京、武汉等20多个城市却接连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送房、送钱、送户口,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人们注意到,此轮“抢才大战”除了二、三线城市“攻势”凶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不再作壁上观,纷纷放宽落户要求,提供优厚待遇,向优秀人才伸出“橄榄枝”。人才大战持续升温。北京以落户为抓手,“不唯学历唯能力,不唯职称唯贡献”,加大对金融、体育、教育卫生、高技能等七类人才的引进力度。上海则在20多年来首次开了“全市人才工作大会”,“剑指”全球性卓越人才。 郑州市委市政府表示,郑州将全力推进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引进培育5—10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聚集100名国内外顶尖人才、3000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2000名社会事业领域领军和专业骨干人才,新增4万名高技能人才,每年吸引2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郑州创新创业。 如果将本轮的人才争夺战进行区域化比较,不难发现,尽管北京和上海也加入了人才争夺行列,但细读其中的落户政策之后发现,其引才主要瞄向具备较高学历和技术等级的专业人才;而包括成都、西安在内的众多城市,则不仅希望能够吸引高校毕业生落户,也希望吸引优质人才落户。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广州站位高、方向准,直击“高精尖缺”产业人才,广纳海外高层次英才,为城市的成长积攒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本。 在新起点上,广州期盼着通过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聚合创新资源,以量质并举的姿态,在动能转换的跑道上加速奔跑。今年初,广州印发《广州市“岭南英杰工程”实施意见》提出,广州争取用5年时间,培养20名位于国际科技前沿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备人才,20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后备人才。 城市的经济活力,在于能够给不同层次的人提供机会。在人口结构性流动到来的背景下,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结构的精准匹配更加凸显。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加快建设人才高地”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围绕经济发展主战场,大力培养集聚科学家、企业家、创业家、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高层次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 此前,广州出台了《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4个配套文件。计划5年投入约35亿元,围绕航运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重大装备与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领域支持各类人才,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在人才专家看来,各地纷纷“放大招”、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引才揽才,实现了人才在各大小城市间的自由流动,有利于人才资源分布朝着更加均衡化的方向发展,这将助推我国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升级,加速形成人尽其才的良性发展格局。 人才红利 我国正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各地要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在此背景下,创新思维大力引才成为必然。文章选自《小康》,2018年5月4日
2018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