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陈启宗:中国改革开放把世界带入东西共融的新时代
5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银泰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互塑和推动--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新未来”为主题,八十位CCG理事、学者专家以及政商学界精英代表深入研讨。CCG主席,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在论坛上发表以下演讲: 当我们展望新未来时,首先必须要对历史再评估。温斯顿·丘吉尔说过,不读历史,就一定会重蹈覆辙。回望历史,不难发现中国改革开放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放在“历史大图画”之下,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两件大事之一。 简单回顾历史,从公元446年开始,罗马城被北方所谓野蛮人攻陷,之后的900年被称为黑暗时期。从14世纪开始的两件大事主要是:14世纪文艺复兴和黑死病;15世纪奥斯曼帝国攻陷伊斯坦布尔,陆路贸易受阻,海路开辟、1492年发现新大陆;16世纪宗教改革和英国打败西班牙舰队;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殖民主义;18世纪美国独立和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是帝国主义兴起和美国经济总量超过英国。20世纪的两件大事,两次世界大战和中国的崛起。 首先,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从476年至1945年,世界是混乱、多极的。从1945年到1990年,世界进入美苏两极。从1990年到现在,世界进入单极。世界从多极到双极,再到单极,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快,但当前的单极世界明显不可能持续下去。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再崛起、美国回归其“老习惯”孤立主义。 而现在美国的所作所为,是往孤立主义靠拢、回归历史轨迹而已。所以,我们必须头脑冷静地分析历史,认识今天。 第二,中国的崛起对全球最重要的意义是将世界重新带进了东西方文明共存共融的新时代。近代以来的东西方共融,中国落后、欧洲先进,并持续很长时间。近几十年来,亚洲国家的崛起,日本、亚洲四小龙等经济体都不足以把世界的经济中心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而正是中国的崛起、发展,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终于把世界经济的重心转移到太平洋。对于“一带一路”,古代有丝绸之路,今天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继承古代、恢复古代已有的经贸、文明的接触。 第三,当今世界的格局。中国不想做“老大”,但是因为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成为世界大国,也希望成为世界强国。 此外,中美两国存在经贸、科技、货币三方面的竞争。经贸竞争是各国间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刘鹤副总理访美就证明,经贸竞争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特别是当今世界的大环境下,很多问题都可以谈判。科技竞争,这是中美真正竞争的所在点。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各种科技手段层出不穷。科技的竞争带来了武器的产生和网络的竞争,这就使各国对科技的竞争日益激烈。货币竞争,美元是世界货币但并非一直如此,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不能否认,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在国际上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对于当前中国的大势,我们不能太悲观。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不愿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发生矛盾和冲突;全球仍面临环境、移民、毒品、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重大挑战,需要国际合作,特别是中美两国的合作;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都无法承受贸易战等严重对抗的后果,中国以往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足以应对面临的挑战。 未来中国一定要头脑冷静,中国领导人在过去40年来一直非常冷静,包括外交部、商务部都非常冷静。未来需要各尽所能,头脑清晰,着眼当下。(本文根据CCG主席,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在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年5月24日 -
龙永图:改革开放新阶段应以出口和进口并重 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5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银泰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互塑和推动--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新未来”为主题,八十位CCG理事、学者专家以及政商学界精英代表深入研讨。CCG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在论坛上发表以下演讲: 今年的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正值全球贸易摩擦非常敏感的时刻。论坛在此时举办意义重大,首先,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形势,特别是全球化发展的关系。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又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这40年来发生了三件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个是1978年邓小平同志主导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件事可以说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 第二个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事件加快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而且使中国迅速地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的大国。 第三个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而使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改革开放新阶段应该以出口和进口并重 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可以分成这三个阶段。现在的重点是要深入研究习近平主席提出来“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怎么走,中国的对外开放将对全球化的形势产生什么样重大的、深刻的影响,这一定非常重要。因为在新的对外开放历史阶段,我们要对很多的经济贸易政策进行重大的调整。 从习近平主席提出来“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这样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应该做一些调整:应该是以出口和进口并重,但是在进口方面应该做出更大努力。习近平主席最近在博鳌亚洲论坛也提出要主动增加进口,这个调整非常重要。 中美贸易在谈判当中取得了积极的、建设性的成果,其中一条就是中国要大量地增加从美国的进口,从而解决中美贸易的逆差问题。这是中国从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以后就遗留下的老问题。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对美国来讲是贸易逆差。中美两国长期存在庞大的贸易不平衡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地研究贸易不平衡所产生的一些历史原因、市场原因和结构性原因,也要让美方找到他们自己经济结构上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美方认识到,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所以必须要逐步地解决。特朗普有一句名言,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让美国人吃亏的”,同时他还指责美国的贸易代表谈得不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个很大的成果就是以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改革。为什么我们和美国有这样大的贸易顺差?主要是发生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做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承诺就是放开贸易经营权。过去我们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是由一二百家国有外贸公司所垄断的,放开了外贸经营权以后,就使得成千上万的,十几万、二十几万,三十几万的中国企业都能开始自己进口,自己出口,这样一下子激发了中国整个对外贸易内在的力量,使得中国的出口出现了大的井喷,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世界贸易协定出现了对中国极其有利的条件是因为开放措施激发了国内改革的力量,激发了中国长期被束缚的进出口,特别是出口的冲动。中国的出口产品大幅度地增长,而中国消费能力也强,市场庞大。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成为了中国价廉物美产品的最大受益者,成为中国市场扩大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形成中美巨大的贸易顺差。所以,应该了解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中国在整个谈判过程当中,通过对外谈判解放了国内的生产力,解决了很多改革的问题。 然而,尽管如此,中国的贸易政策确实要进行大力调整。过去注重出口创汇,当然,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要继续扩大出口。而中国的出口现在支撑了8000万人的就业,中国在全球还有很大的市场,中国还在继续扩大出口。但中国以后要有更大的力量来增加进口。这一次中美达成协议,中方扩大了对美进口,这不是对美国的让步,而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贸易政策必须进行重大调整。而且这种调整主要是因为中国老百姓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对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有更大的需求,而国家必须满足这样的需求,这不是对美国人让步。贸易政策上的调整,不仅仅是从贸易上要改变,老百姓理念上也要有改变,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和全球制造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关系,任何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都必须是全球制造,都必须在全球采购零部件和原材料,才可能成为真正具有竞争能力的制造业。所以,中国在进入到对外开放新的阶段以后,贸易政策要进行一些重大的调整,继续扩大增加进口,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讲的一部分。 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三个重要阶段:即十一届三中前会是中国改革开放启动,经过20年左右的准备、发展,其中也经过了一些曲折;第二就是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进入开放对外开放的阶段,而且显示出中国经济贸易实力增强,成为世界大国;第三是习近平主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阶段,这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最更新、更高的阶段,开始了全面改革开放阶段。“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给我们对外开放带来的深刻、巨大的影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中国应该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 就中美经贸最近的贸易摩擦而言,我们应该始终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对外开放进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这次中美贸易摩擦开始以后,美国人来势汹汹,也派了一个庞大的、史无前例的经济团队来华,很有大军压境的局面。此外,特朗普也讲了很多狠话,这次中美贸易的摩擦仿佛要演变成一场战争。还有人说期待着史无前例的贸易战,舆论上认为两国要大战一场。特朗普的美国对华战略出现了重大变化,开始以强烈的、强大的行动阻止中国的崛起,整个舆论恨不得一边倒。所以,引起了很大的焦虑。 实际上,这样的判断是非常危险的。对中国国内重要的判断就是我们是不是还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是否还要继续执行小平同志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重要战略发生了动摇。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发生动摇,那就比一场小小的中美贸易冲突影响大得多。所以,首先应该从战略高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始终要坚信习近平提出的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则和方针是不能动摇和变化的,我们要和美国实行的就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新型大国关系。此外,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我们对外开放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样才可能不动摇党和国家对重大战略问题的看法。因为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变,既然我们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就必须要韬光养晦,当然,也要有所作为,承担一定的国际责任。 最近,通过中美两国元首的指导,两国代表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取得了积极的务实的建设成果,证明了中美两国完全有智慧、有能力处理好经济贸易摩擦。因此,政府和政府官员绝对不能被舆论所绑架,一定要从党的一些既定战略和重要的原则出发,来处理一些原则的问题。绝对不能讨好舆论,讲一些违背中央的基本方针和战略的话。因为在谈判当中,强硬是最简单的。而真正的强者一定是具有非常一流的专业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这都是改革开放40年来,以及中国对外贸易谈判的一些重要历史经验。中美两国能达成共识也是符合全球化趋势的,全球化就是全球所有国家的利益绑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因为全球化两国人民把两个国家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而我们选择了一个互利共赢的道路。 (本文根据CCG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在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年5月24日 -
[CGTN] Experts and entrepreneurs speak on China-US joint statement
[VIDEO WATCHING]Hundreds of economists, entrepreneurs and investors were in Beijing on Sunday, May 20th for the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Forum. Naturally, discussions turned to the latest China-US joint statement on trade and public concern about the increase in China’s imports of agricultural and energy products from the US.Long Yongtu, Chairman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PhotoLong Yongtu, chairman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said that China’s increase in imports is not a concession to the US, but is due to Chinese people’s growing needs and the result of mutual benefit. “Public opinion needs to be shifted. We should not equate imports with concessions. Nor should we equate exports with advantages. It’s not that simple."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CCG /CCG Photo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CCG, said both countries are taking what they want from each other. He agrees it is a good idea for China to import agriculture products from the US because of China’s large population and its large needs in agriculture imports. Besides, he says the US is strong i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both in its quantities and its efficiency.Qian Jiannong, Fosun Global partner. /CCG PhotoLikewise, entrepreneurs are confident about the future of China-US trade. Qian Jiannong, a Fosun Global partner, is one of those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The cooperation and opening up of the world’s two major economies must be the future trend. In the long run, trade frictions will surely be resolved,“ says Qian.Wang Shi, founder of Vanke Group /CCG PhotoEntrepreneurs are also thinking about the next step for China’s economy. Wang Shi, the founder of Vanke Group, is cautiously optimistic. “We are proud of what we achieved in the past. But we should be cautiously optimistic towards the future. Being cautious is to be careful about possibl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head of us. But there’s no reason not to be optimistic about the coming decades."As China continues to open up, experts suggest enterprises keep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and innovation, because it is the best way to overcome unforeseen challenges.From CGTN, 2018-5-21
2018年5月23日 -
【China Daily】China fourth-largest source country of migrants
Speech by H.E. Ambassador William Lacy Swing, Director General, IOM. [Photo provided to Chinadaily.com.cn]A recent report shows China has become the fourth-largest source country of migrants, with nearly 10 million Chinese migrants living outside of China.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18,the ninth in the series since 2000, was jointly relea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IOM) and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in Beijing on Tuesday.According to the report, migrants from China make up the fourth-largest population of foreign-born migrants in the world after India, Mexico and Russia. Nearly 10 million Chinese migrants living outside of China and over two million Chinese-born emigrants resided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report added that migration is increasingly marked by significant outward and inward student mobility in Eastern Asia. In the academic year 2015/2016, China,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Japan ranked among the top 10 countries of origi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mong which more than 300,000 students were from China alone. However, Eastern Asia is not only a major origi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ut is also gradual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destin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For instance, more students from the Republic of Korea are choosing to study in China.Besid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e report also highlighted that internal migration remains a significant feature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For example, most Chinese people have migrated from Western provinces to Eastern provinces. In China, Western provinces are regarded as areas that have high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a surplus of workers and lower incomes, while the Eastern provinces have a shortage of workers, higher incomes and education levels.Mr Pӓr LILJERT, Chief of Mission, IOM Office in China, said "Migration results from couple of reason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has been one of the driving factors for migration. Usually people might choose to migrate from underdeveloped areas to developed ones for better life.""The adop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in 1978 has given rise to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the nation, particularly the coastal provinces, where the magnetic effect of migration for other parts of China, particularly the Western provinces and regions has been quite obvious," he added.From China Daily,2018-5-10
2018年5月23日 -
【人民日报海外版】新中国护照变迁记
5月9日,湖北武汉市民在市民之家出入境自助服务区办理业务。新华社记者 熊 琦摄 曾经,中国人出国办护照所需材料厚如书本,因私出国的人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中国公民普通护照只签发了21万本,年均约7000本。改革开放后,随着留学潮、旅游潮的出现,护照签发量出现井喷式增长。新组建的国家移民管理局向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到2017年,中国公民普通护照签发量达1.73亿本,年均签发1080万本。 护照,对于个人来说,是公民出入国境和在国外证明国籍和身份的证件;对于国家来说,是“门面”,是主权的象征和体现。回顾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中国公民普通护照的变迁,可以看到,审批程序逐渐简化,制证水平不断提升,“含金量”越来越高。专家表示,中国护照只用了60多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二三百年的成长路程。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越来越强的综合国力,和中国政府日益自信和开放的对外形象。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管理严格 办理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规定,中国护照分为普通护照、外交护照和公务护照。普通护照又分因私、因公两种。其中,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下称普通护照)主要发给出国探亲、旅游、学习以及前往国外定居的中国公民使用,使用面广、持有量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护照发生过十余次版本变化。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期至新世纪前、新世纪以来。每个时段的变迁都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副教授梁治寇表示,从管理体制看,上世纪50年代末,普通护照开始由外事部门转归公安机关管理。从内容看,护照文字印刷多为中俄文对照,是当时外交形势的直接反映。从制作技术看,护照需要手工填写,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改革开放前,出国人员主要为援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因私出国的绝大多数为归侨和侨眷,每年办理量不过几千本。在外交部原领事司副司长范振水看来,这主要是由当时的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关政治形势决定的。一些时段内,“出国管理处于‘三无状态’:受理无明确规定,审批无明确时间,管理无明确机构”。 改革开放初期至新世纪前 关卡减少 逐步规范 对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来说,1984年出国留学前办理护照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1982年,从广州外国语学院毕业的王辉耀来到原国家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司工作。两年后,他获得赴加拿大留学的机会。虽然是国家干部,他办理护照所需的留学邀请函、赞助、薪级条件、奖学金等材料依然很多,“所有材料加起来有一本书那么厚”。这些材料需要经过单位审批,公安部门还会核查其出身、家庭成分、海外关系、政治思想等情况。一个多月后,他终于拿到了护照。王辉耀对记者表示,“感谢改革开放政策,让我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不过,人们实际办理护照的过程并不那么顺利。“申请护照的证明材料多、前置审批多、审批单位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造成申请人来回跑路,拉长了办证时间。”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夏莉萍对记者举例说,当时办理护照需单位盖章,一些人为了出国留学,在未满服务期的情况下,需要给所在单位交一笔培养费,才能得到单位盖章。 变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随着留学、探亲、“新马泰”旅游等因私出国大潮涌起,公安部从1994年起在全国统一公民因私出国护照申请和审批程序,护照申领迈入规范化时代。 此外,为应对持用伪假护照偷渡等新问题,1992年、1997年颁发的新版护照在防伪技术方面都有新突破。改手工填写为打印;持照人像片加用防伪塑封膜;加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国徽印章;启用可供光电字符识别技术阅读的机读码……护照研制、印制水平和防伪技术含量大幅提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 立法保障 惊人跨越 经济的崛起,带动了中国首批出国旅游潮在本世纪初达到一个高峰。统计显示,2001年,中国人出境旅游突破1000万,占据了当时护照申领量的2/3。 不过,新世纪初期,跟团游是办理普通护照的重要前提。夏莉萍说,许多人参加团队旅行,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申领一本护照,方便以后出国。 2001年,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天后,全国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宣布了按需申领护照试点、取消港澳游名额限制、扩大口岸签证点等多项改革措施。时至今日,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仍十分巨大。它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护照审批时代即将结束。到2006年,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按需申领。2006年通过的护照法,2013年施行的出境入境管理法,更是从法律上保障公民依法出入境的各项权利。 新世纪以来,王辉耀的护照换发了好几次。“每次去办理都能感受到新变化。”他说,以前北京只有一个出入境管理处,后来每个区县都有了,而且异地也能办护照;申请材料逐步简化,办理时间由一两个月缩短到10天,护照年限由5年增为10年。 “在出入境时,以前要填各种表格,现在一本护照就能方便进出。2012年电子护照出现后,每次口岸通关时间只要几秒钟。这些都是进步。”王辉耀说。 相关专家对记者表示,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护照变迁呈现出4个特点。一是证件标准更规范。证件规格、栏目规划等参照国际有关标准设计制作,逐渐变得简洁实用、美观大方。二是证件防伪性能更强。新型防伪材料、防伪技术及制作工艺不断更新,特别是数字安全防伪技术应用,使证件防伪能力大幅提升。三是证件签发管理智能化程度更高。护照制作由人工手写发展到完全自动化制作,证件管理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证件签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四是证件应用更便捷安全。例如,2012年版电子护照采用内嵌非接触式集成电路芯片,存储持证人个人资料、指纹及证件签发信息等,并对芯片数据采取多种保护机制,既极大提高了通关效率,又标志着中国护照安全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护照版本从最初的单页纸、手工填写,发展到如今集成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制证技术,其跨越是惊人的。从整体看,我们已走过了西方先进国家二三百年的护照成长路程。”梁治寇说。 展望未来 简化程序 提升质量 不久前,北京市居民刘女士申请了美国某银行的工作职位,银行要求她5月14日上午准时报到并签订劳动合同,逾期则合同作废。5月9日,刘女士来到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大厅办理护照。得知需要10个工作日才能取证时,她心急如焚。值班民警了解情况后,认为刘女士的情况符合“只跑一次”制度中的加急取证条件,便协助其办理了加急手续。几天后,刘女士及时拿到了护照。激动万分的她连连称赞:“‘只跑一次’政策真是帮了大忙。” 刘女士所说的“只跑一次”制度由国家移民管理局于今年5月1日起推出,将原来办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需要的制证照片采集、指纹采集、申请材料提交、面见核查、证件缴费等5个环节,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办理;同时还为5种紧急办证情形群众开通了快速办证的“绿色通道”。 国家移民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为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国家移民管理局下一步将实施大数据战略和智慧移民出入境管理建设,拓宽网上办事范围;同时进一步强化信息共享,简化申请材料。 “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后一个多月内,推出了多项便民利民的大红利,体现了服务为民的新气象新作为。”王辉耀表示,中国公民外出旅游是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简化办证程序,将方便更多人出入境。同时,中国正从移民来源国向移民过境国和目的国多重角色转变,国家移民管理局的组建及运营,释放出中国对全球开放包容发展的明确信号。 2017年,中国出入境人数达5.98亿人次。随着中国人外出旅游数量不断增加,中国护照“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截至今年1月3日,持普通护照中国公民可免签、落地签前往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67个。夏莉萍表示,这源于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双边领事磋商的努力。 不过,衡量公民国际旅行自由度的亨氏免签指数仍然排名靠后,成为中国护照“含金量”被质疑的一个依据。夏莉萍认为,国家富强程度与亨氏签证受限指数有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很多时候,免签是相互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为了获得对方国家免签而盲目敞开国门,“三非问题”(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会更加突出。 “如何做到有效平衡,是下一步亟须考虑的。”夏莉萍说。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5月21日
2018年5月23日 -
王辉耀:做大“总量”平衡“差额”,中美经贸合作迎来新契机
王辉耀:对中美达成的贸易协议,我们不能从零和博弈的角度去看待,进而得出谁是赢家谁是输家的粗浅的结论。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当地时间5月19日,从华盛顿传来了令整个世界都欢迎的一个消息。中美两国就两国经贸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其中透露出的两国放弃“贸易战式”争端解决方案的信息让全球都松了一口气。 显然作为当今世界上第一大、第二大经济体这轮谈判的意义不仅关乎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同时也会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2017年,中美两国占到全球CDP总额的近40%,两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显而易见,中美两国之间经贸关系如果出现问题,世界经济也会受到巨大影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说过:“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共同发展。” 这次中美两国决策者就积极避免了最坏的双输对抗局面,而寻求出一个两国合作共赢的结果。对中美达成的这个协议,我们绝对不能从一个零和博弈的角度去看待,进而用19世纪“重商主义”的思维去做数学加减运算,于是得出谁是赢家谁是输家的粗浅的结论。显然这是中美双方经过一系列博弈得出的目前解决中美经贸困境的理性方案。当然中美两国面对国内的各种压力,会做出各种看似“矛盾”的自我表述和解读。但如果我们透过这些“胜利说辞”看到这个协议的底色,其实我们会意识到,这不仅为中美甚至世界的未来找到了新的经贸合作方向,开启了世界各大国之间合作共赢的新范例。 此次协议中,中方为满足自身人民需求和高质量经济发展、同时减少对美贸易差额,会积极增加进口,主要是围绕美国能源和农产品以及其他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讨论扩大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贸易合作;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双向投资,创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 基于对中美两国经贸的长期研究,我们认为,只要善加利用以上有利条件,中美之间就会释放出巨大的红利,从而造福两国以及世界人民。 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美国扩大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 长期以来,美国在对华出口上尤其是一些高科技技术和公司产品的出口上采取偏保守的政策,致使一些美方的产品无法在中国落地,此举让美国公司损失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随着中国人民消费能力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放松对华出口限制不但可以使美国的产品扩大在华销售,而且可以有利缩减中美贸易差额。 根据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17年4月的报告,如果美国将对华出口管制程度降至对巴西的水平,对华贸易逆差最多可缩减24%;如果降至对法国的水平,最多可缩减34%。 因此,美国如果需要缩减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就应当自己先积极寻求放松对华的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这样不但能够增加美国对华的收益,而且能够切实减少双方的贸易差额。 扩大中美服务贸易,增加中国人民对高质量服务供应 根据WTO官方发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全球服务贸易规模达到9.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是第一大服务贸易国,其进出口总额为1.215万亿美元。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为6560亿美元,其中有2000多亿美元的逆差。而对美国一家的贸易逆差就达到541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23.1%。从2006到2016这10年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增长了33倍,尤其以旅游、留学、文化产品、技术移民四个领域为突出代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消费升级将带来高端消费尤其是服务贸易方面的消费快速增加。可以说中美之间的服务贸易上还有快速增长的潜力。 以旅游为例,根据美国商务部2017年8月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内地游客到访美国的人数达到近300万,增长了15%,消费支出330亿美元,上升了9%。,中国内地到访美国的游客数量已连续13年增长,其中12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而且从2005年至今中国内地游客人数已经增长了十倍。而CCG《从出入境旅游看中国全球化发展》研究报告提出,2015年中国国际游客数量赤字(“旅游赤字”)逾3000万人次。2015年中国大陆游客境外人均消费达893美元,2016年境外消费总额达2610亿美元,同比增长12%,是美国游客境外消费的两倍多,基于中美双边核算,中国是仅次于墨西哥的美国第二大入境消费国,旅游项目占美国对华服务出口的56%。 中美双方加强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不仅可以减少中美整体贸易的逆差,还能增加中美两国的交流机会,为中美两国增加新的合作共同点。 中美能源合作各取所需互利共赢 中美之间展开能源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首先,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约50%以上的能源依赖进口。而且依靠中国4倍于美国的人口基数和稳健的经济增长,势必带来人均能源消费的快速提升,进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2017年,中国进口超过8100万桶的美国原油,日均22万桶,占美国原油年出口总量的20%,已成为继加拿大后美国原油的第二大买家。另一方面,随着美国页岩气生产增加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能耗降低的影响,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一份报告预计美国最早可能会在2022年成为能源净出口国。而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国际市场来接收美国的能源出口,中国恰好是美国能源出口最佳的目的地。 2015年,美国天然气产量达到了7670亿立方米的峰值。美国能源信息局预测,到2020年,美国将拥有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能力,仅次于澳大利亚和卡塔尔。而《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6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058亿立方米,近15年复合增长14%,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由2005年2.4%上升到2016年5.9%,人均年用气量140立方米。与此同时,2016年,中国进口天然气721亿立方米,占总消费量的35.0%。中国能源结构上以煤炭为主,占比64%,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使用占比不足6%,远低于俄罗斯的53%和美国的31%,不及世界平均水平24%和亚太地区的11%。 一方面中国可以进口美国能源,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新的产油产气地比如阿拉斯加和德克萨斯要么完全出口的港口和管道无法满足其出口的需求,要么就是年久失修严重老化阻碍能源出口的能力。因此美国的能源出口基础设施需要加大投入而与中方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上展开合作,发挥中方的优势成为可能。中方资本投资包括西海岸天然气设施在内的能源基础设施将大大有助于中美能源贸易的提升,从而平衡“对华贸易赤字”,也可带动美国传统产业的复兴和发展。 鼓励双向投资,中美基建合作前景广阔 中美在基础建设投资领域的合作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特朗普总统对美基础设施改造,以总额1万亿美元的“美国基础设施优先”计划拟重点加强交通路网、清洁水资源、能源、电网、远程通讯、国家安全等领域基础设施投资,是美国“经济复兴”的重要抓手,未来中美能源和基建领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国拥有较为国际化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建设团队和便利的融资条件,中车,中建、万科、上海绿地等企业已进入了美国市场。中国过去10年在基础设施领域累积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这几乎是特朗普总统1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规划的11倍。中美在基建的互补,给中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合作的基础。 通过中国企业、金融资本参与美国基础设施项目,中美贸易、投资不平衡的情况也有望得到改善。中美推进基础设施合作需要克服保护主义思路,通过加强接触,对各自的投资环境、企业能力和社会环境形成相对客观的认识。双方在企业交流、金融资本合作、政策沟通和政府互动、第三方合作、智库合作建言献策等领域加大力度,借鉴欧洲引进外资和外国企业建设基础设施的成功经验,优化美国国内的PPP项目操作环境,以重点项目、标志性项目为突破口,为中美未来合作提供务实的成果、打造良好的环境。 此次中美经贸谈判双方抓住了机遇,以面向未来的眼光,共同尝试打造未来中美贸易的合作和共赢局面。 中美两国的决策者应当拿出对两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负责的历史担当。我们不应当再纠结于“存量”贸易的一点得失,而把潜在的巨大的“增量贸易”放置不顾。中美两国的决策者应该以增加总量的方式,来对冲目前贸易差额,从而为中美经贸开创出一个新的未来。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18-5-21
2018年5月23日 -
【China Daily】Talks in U.S. ward off trade war
Chinese Vice-Premier Liu He, a special envoy of President Xi, talks to the media on Saturday after conducting "constructive consultations" with the U.S. team in Washington on Thursday and Friday. (Photo by Zhao Huanxin / China Daily)Healthy economic ties between two nations beneficial for global outlookThe consensus that there will be "no trade war" — reached during the latest round of trade talks between the world’s top two economies — means a lot, not only for the Sino-U.S. economic relationship, but also for the global economy as a whole, according to officials and analysts from both countries.A delegation led by Vice-Premier Liu He, President Xi Jinping’s special envoy, had "positive, pragmatic, constructive and fruitful" talks on Thursday and Friday with the U.S. team headed by Treasury Secretary Steven Mnuchin, following their first round of talks in Beijing early this month.The biggest achievement coming from the latest trade talks is the consensus that there will be no trade war and both sides will stop placing tariffs on one another, Liu said at a news briefing on Saturday.The achievement comes from the previous consensus reached by top lead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from both countries and the world, Liu said.The healthy China-U.S. economic and trade ties are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trend, Liu said, adding that the two countries should properly handle their differences through dialogue and treat them calmly in the future.Soybeans are loaded into a truck during harvest in Princeton, Illinois, U.S., Sept 29, 2017. [Photo/VCG]Wei Jianguo, former vice-minister of commerce, said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Washington will be conducive to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it will help fuel the world economy, as the world’s top two economies are closely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twined.Wei added that imports of high-quality goods and services from foreign markets including the U.S. will help meet the growing needs for Chinese consumers, and it will help reduce deficit in bilateral trade.The two countries agreed to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purchases of U.S. goods and services, which will help support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 the U.S., according to a joint statement issued on Saturday.They agreed on "meaningful increases" in U.S. exports of agricultural and energy products and greater efforts to increase trade in manufactured goods and services, the statement said.In answering the question about what will be followed in the coming months, Liu said the two sides 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some working groups, including the agricultural group."Maybe some ministers from the U.S. government will lead the groups to Beijing" to have deeper discussions and try to make concrete deals, Liu said.At the media briefing, Liu said China is ready to buy good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swering Xi’s call for further market reform and opening-up. Liu said China, with its huge middle-income population, will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consumption market.This market will be highly competitive, so nations eyeing for market share have to improve their products and services so that the Chinese consumers would like to buy them, he said.The consensus released after the talks shows that negotiation and collaboration, rather than unilateral trade action, is the right path forward to address economic and trade disputes, experts said.Chen Jiahe, chief strategist at Cinda Securities, said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rather than conflict are the mainstream approaches among majo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Such cooperation will not only benefit people of the two countries but also thos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around the world, all of whom are interconnected in a globalized economy.Qu Tianshi, China economist at ANZ Group, said the trade talks helped reverse global pessimism about an escalation of a large-scale trade war and it will reduce external uncertainties and create a stable environment for China to push domestic reforms.Wang Huiyao,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said the resolutions reached during this round of trade talks bode well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It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solution of any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in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Wang said."This sounds positive that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come to agreement on key issues. I’m sure there will be further discussions to finalize the details," said Rick Kimberley, president of Kimberley Farms Inc in Iowa.Vice-Premier Liu offered on Saturday a note of caution that it will take longer to resolve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in China-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While China’s import of U.S. goods, such 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nergy, will both help meet the nee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bring down the U.S. trade deficit, the U.S. side could do a lot more if it indeed intends to cut its overall trade deficit.Many economists have said that the U.S. trade deficit is a result of U.S. fiscal policy, the low personal savings rate of Americans and the role of the U.S. dollar as a global reserve currency.China has been making greater efforts to increase its imports to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growth. The inaugural 2018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to be unveiled in Shanghai in November is a major move in that regard.From China Daily,2018-5-21
2018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