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华舆】《世界移民报告2018》发布,中国接收侨汇金额位列世界第二
《世界移民报告2018》发布会近日在北京举行。 据统计,在过去近半个世纪里,国际移民人数已大幅增加。2015年,居住在出生国以外国家的人数大约为2.44亿,为1970年数量的三倍以上。 在2015年的国际移民来源国中,中国国际移民人数位居世界第四,有接近1000万中国移民在中国以外地区生活。 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侨汇流总约达5750亿美元,其中中国接收到610亿美元,这是继印度之后全世界第二大侨汇份额。文章选自华舆,2018年5月10日
2018年5月14日 -
【新华丝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小企业如何借力?
“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企业带来重大机遇。其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也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9日在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遇与合作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建议,中小企业应跟随央企以及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在细分领域做精做细,强化品牌意识,深入融入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企业带来重大机遇。其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也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9日在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遇与合作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建议,中小企业应跟随央企以及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在细分领域做精做细,强化品牌意识,深入融入全球价值链。 “过去几年,国企和央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头羊,这是符合实际需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周晓晶表示,一方面,由于“一带一路”相关各区域在发展程度和社会文化等具有多样性和巨大差别,中小企业贸然投资风险太大;另一方面,近五年主要涉及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大型项目,周期长、投资大,并不是中小企业优势所在。 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伴随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投出了“信任票”和“支持票”,海外工业园区建设“遍地开花”,工程项目迅速开展,“一带一路”为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带来了诸多机遇。 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接受分析师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非常关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但由于信息、途径、政策等不对称,“走出去”仍存焦虑、迷茫。如企业产业、产品不知道投向哪个地区,怎么“走出去”,风险如何等等。 专家建议,中小企业宜走“跟随战略”,一是在投资目的地方面选择与中国友好,政治、经济等相对稳定的区域;二是在投资项目上,尽量匹配国企、央企以及大型跨国公司已布局领域,以此降低政治、文化、法律、产业等风险。 多位专家结合实地考察认为,当前,非洲是中小企业首选目的地。“相比而言,中资企业在中亚地区面临三大难:项目落地难、退出难、法律纠纷解决机制不畅通等。”中土集团安全质量部国际部副部长曾广颜说,东南亚对中国政治以及商业“门道”太熟悉,不仅难挣钱,很多时候还是亏本买卖。 不过,中亚地区在能源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在天然气供需方面存在缺口,中亚天然气资源丰富,蕴藏巨大商机。”中国神华集团研究院研究员毕竞悦分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管道等项目由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可在专用设备、配套服务等方面积极参与其中。 中小企业如何在海外“走的更稳健”?专家认为,一是要强化海外工业园区建设,发挥其带动作用;二是中小企业要在细分领域做精做细,强化品牌意识。 “随着一大批工业园的建立,将形成中国企业‘走出去’星罗棋布式闪光的明珠,要以此扩大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优势。”魏建国说,统一的水电、硬件、服务管理等不仅可以有效整合资源、防控风险,而且这些工业园将成为所在国(地区)未来工业发展的基础,较为容易被当地政府、企业和居民接受。 专家指出,当前海外投资、经贸异常激烈,“走出去”已经不再是“腰里揣钱闯天下”的时代,企业一定要在细分领域做精做细。曾广颜举例说,在海外的中资企业在采购汽车、斗篷车等时有意愿优先选择国产车,但采购后发现,问题不断,而且还没有相关汽配和服务支撑,综合考虑成本、安全等,最后只能采购质量更好、价格更贵的欧美产品。 “中小企业‘走出去’一定要‘量体裁衣’,不能太理想化。”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储殷建议,中小企业优选投资周期短、创新见效快的领域,避免长周期、大资本项目,要特别注重渠道建设、品牌推广。 北京富爱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唐浩轩强调,企业“走出去”要强化品牌意识,讲好企业故事,逐渐改变“代工”、低附加值的尴尬。 “以改革开放40年来在我国投资的外资企业为例,现在能留下来、发展的很好的合资或独资企业,都是有品牌的企业。”唐浩轩说,作为“世界工厂”,我们的品质是有保障的,但在世界各地,国际品牌商正在用“中国制造”将中国商品打到地摊上——很多中国贸易商的产品依旧是没有品牌的低端、低价商品。因此,中国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布局“一带一路”建设一定要有品牌意识,即使仅在一定区域、某个细分领域树立品牌,也不至于因低端易替换而仅风靡一时,持久发展才能扎下跟,“走进去、走得稳”。文章选自新华丝路,2018年5月11日
2018年5月14日 -
【科技日报】国际移民数量上升 中国特色境内移民
科技日报北京5月9日电 (记者华凌)8日在北京发布的《世界移民报告2018》(中文版)显示,国际移民数量大幅上升,境内移民是中国移民的重要特征。据悉,到2015年,全球国际移民人数达2.44亿,占世界总人口3.3%。 该报告由联合国移民署—国际移民组织(IOM)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发布。由于该研究涉及对全球和区域层面移民信息的搜集调查,报告组历时两年多对2015年之前从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难民署、境内流离失所监测中心等收集数据的分析,从不同维度呈现出移民问题的复杂性,为移民领域的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等提供了针对移民问题严谨有效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 从区域来看,截至2015年,欧洲和亚洲为世界接收移民数量最多的两个大洲,接收人数占全球移民总量的62%,其中美国是最大的移民目的国,移入约4600万人;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输出1500多万人。 从收入来看,在国际移民中2/3的人生活在高收入国家,数量达1.57亿;7700万人在中等收入国家;900万人在低收入国家。处于工作年龄的移民(20到64岁)是国际移民的主体,占总数的72%。 由于拥有大量迁出劳工移民,中国成为世界上接收侨汇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2016年,汇入国内侨汇数量超过600亿美元,此外,留学生正成为迁出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往国家主要有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境内移民是中国移民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使得大量劳动力从西部流向东部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和教育水平。文章选自《科技日报》,2018年5月10日
2018年5月11日 -
【Finaical Times】China’s vice-premier DC-bound for trade talks
Liu He visit renews cautious optimism of resolution to trade impasseBeijing’s top economic adviser is to visit Washington next week, rekindling cautious optimism that China and the US can negotiate their way out of a trade impasse.The White House on Monday confirmed the visit of Liu He, China’s vice-premier, with experts saying the move suggested — despite their hardline rhetoric — that both Beijing and Washington were eager to avoid triggering a trade war.“It will be the second leg of the high-level consultation, showing that both sides hope to keep on the momentum of consultation,” said He Weiwen, a former commerce ministry official and now a senior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a Beijing think-tank.“We are working on something that we think will be great for everybody,” Sarah Sanders, White House press secretary, told reporters.The continuation of talks came after the two nations dug their heels during last week’s first round of trade negotiations.The US demanded a $200bn reduction in two years of America’s $337bn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by 2020. It also wants Beijing to halve subsidies under its Made in China 2025 plan, a key economic policy that supports domestic industrial sectors at the expense of foreign businesses, according to the US.In return, China has called for the US to drop its opposition to it being treated as a market economy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something Beijing has long insisted it became entitled to on the 15th anniversary of its entry into the WTO in 2016. Market economy status would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the US to defend its anti-dumping rulings against Chinese companies.China views the US request to effectively abandon its key industrial policy as unacceptable, stalling last week’s talks.“Simply because one country opposes [Made in China 2025] does not mean we can relinquish this kind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non-negotiable,” said Sun Yongfu, a retired Chinese diplomat and former commerce ministry official. “On core issues,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for China to yield any ground.”China also views American demands to reduce the two countries’ trade gap by $200bn as illogical given Washington’s restrictions on the export of US high-tech products to China.?“Reduce $200bn in the trade gap only through soyabeans, other agricultural products or aeroplanes is impossible,” said Mr Sun.“Anyone with common sense on economics knows that it is impossible for China to reduce such a large number in the trade deficit with the US in such a short time,” said Lu Xiang, an expert on US-China re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ina is willing to increase imports from the US, but Trump cannot just think of a number out of blue.”Mr Sun said there could be incremental progress during the upcoming talks if the US focuses on its lesser demands for China to further liberalise its foreign investment rules.Yet he cautioned that the likelihood of a breakthrough during Mr Liu’s visit to Washington next week were low: “There may be some areas that we can draw closer on, but to address all issues in one to two meetings will be impossible.”?Last month, China set a timeline for loosening restrictions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automobiles, manufactur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s. However, foreign multinationals have said the reforms are too little, too late given Chinese entities already dominate domestic market share in these sectors.From Finaical Times, 2018-5-8
2018年5月11日 -
【人民网】国际移民数量大幅上升,境内移民是中国移民的重要特征
(William Lacy Swing在做报告)2018年5月8日,国际移民组织(IOM)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发布《世界移民报告2018》中文版。通过呈现全球和区域层面的移民数据,该报告从不同维度呈现了移民问题的复杂性,并为移民领域的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等提供了针对移民问题严谨有效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发布会由国际移民组织驻华联络处主任李杰主持。国际移民组织总干事威廉·斯温发布报告发布,国家移民管理局副处长李莉、国际移民组织亚太地区高级顾问李文及国际移民组织驻华代表处资深国家项目官员丛俊出席了发布会。《世界移民报告2018》作为国际移民组织世界移民报告系列的第九本报告,着重突出了移民领域决策者面临的复杂和突发的问题,并旨在促进人们对当下和长期的移民发展动态的理解。继《世界移民报告2013:移民福利和发展》及《世界移民报告2015:移民和城市:管理人口流动的新合作》之后,这是全球化智库(CCG)第三次和国际移民组织(IOM)合作发布在国际移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报告中文版。《世界移民报告2018》呈现了全球和区域层面移民的最新数据,并对日益复杂突出的移民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数据和分析旨在帮助决策者和大众更好地理解与移民迁徙相关的问题。透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移民问题实际是一个跨领域涉及多方面的综合现象,思考移民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也成为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球移民最新趋势:国际移民数量大幅上升,大多数移民生活在高收入国家《世界移民报告2018》收集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难民署、境内流离失所监测中心等多个组织,并综合性地回顾了全球移民的数量和流动趋势,讨论了侨汇和诸如难民、境内流离失所和寻求庇护者等特殊移民群体。根据该报告的数据,至2015年全球国际移民人数已达2.44亿,远超过1990年的1.53亿,而国内移民据估计也超过7.4亿。但移民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2015年移民占世界总人口比重为3.3%。处于工作年龄的移民(20到64岁)是移民的主体,占移民总数的72%。截至2015年,欧洲和亚洲为世界接收移民数量最多的两个大洲,接收的移民数量占全球移民总人数的62%。其次为北美地区、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大洋洲。同时,截至2015年,美国是最大的移民目的国,在2015年有4600万移民,而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输出了超过1500万移民。2015年,2/3的国际移民生活在高收入国家,数量达1.57亿。7700万移民生活在中等收入国家,900万国际移民生活在低收入国家。外来务工人员构成国际移民的主体根据2013年的数据,2013年当年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达1.53亿,占当年移民总数的近三分之二(2/3)。其中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在高收入国家,去往中低收入国家的务工人员很少。同年,绝大多数务工人员从事服务业劳动。侨汇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重要的收入来源现有数据表明近几十年侨汇总体处于增长态势,从2000年的126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5750亿美元。而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侨汇数量已大大超过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官方援助项目的总额。高收入国家是侨汇的重要来源。2015年,美国、沙特阿拉伯和瑞士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侨汇汇出国。不同区域移民的显著特征差异明显非洲地区:非洲存在大量非常规移民,包括大量试图以非常规方式迁徙至欧洲的移民。冲突、政治动荡和自然灾害等造成了非洲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同时,非洲很多国家既是难民的主要输出国也是难民的主要接收国。亚洲地区:在亚洲境内进行迁徙的移民数量最为显著,其次是离开亚洲的移民数量。亚洲内部的移民特征差异也十分明显。印度和中国是亚洲迁出移民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但海湾合作委员国家的移民占人口比重远高于其他国家。如2015年,阿联酋的移民数量占总人口的88%,科威特的移民数量占总人口的74%等。亚洲地区的移民还和一系列历史事件相关,如1947年的印巴分治、苏联解体、阿富汗长年的战乱和叙利亚近些年的冲突等。此外,亚洲境内的劳工移民也是该区域移民的一个重要特征。欧洲地区:全球超过一半的移民生活在欧洲,而欧洲的区域内移民也尤其活跃。德国、俄罗斯和英国拥有欧洲最多的迁入移民数量,但瑞士、奥地利、瑞典和爱尔兰等国移民占人口的比例最高。在接收难民和寻求庇护者方面,德国是欧洲接收难民和寻求庇护者数量最多的国家,主要接收了来自叙利亚、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难民。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的重要特征是大量人口迁至北美地区。墨西哥是该地区迁出移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印度。该地区如哥伦比亚等国家长期的战乱也造成了大量流离失所者。北美地区:北美地区移民的主要特征是有大量人口迁入,其中大部分来自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其后是亚洲和欧洲。2015年该地区两个国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移民数量,而加拿大的移民数量也排世界第七。大洋洲地区:大洋洲吸引了大量来自欧洲和亚洲的移民群体。但该区域国家移民的鲜明特征在于有些国家是移民净输出国而有些国家是移民净接收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该地区移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且移民数量持续上升,其中部分移民是由来自中国、日本等国的学生组成。中国的移民动态:境内移民是中国移民的重要特征之一国际移民组织(IOM)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发布的《世界移民报告2018》中文版也记录了与中国相关的移民数据。在亚洲,中国和印度是迁出移民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2015年来自中国的移民构成印度、墨西哥和俄罗斯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移民团体,有接近1000万中国出生的移民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其中生活在美国的有超过200万人。中国拥有大量迁出的劳工移民,这意味着中国也是世界上接收侨汇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2016年,汇入中国的侨汇数量超过600亿美元。而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汇出侨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2015年,中国汇出了约204.2亿美元。境内移民是中国移民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使得大量劳动力从西部流向东部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和教育水平。此外,中国的迁出移民中,留学生组成了重要一部分。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数目不断壮大,并逐渐发展成当地人口重要的一部分。《世界移民报告2018》重点关注的移民问题除呈现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关键数据外,《世界移民报告2018》也探讨了数个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其中包括:国际移民的全球治理框架,不同跨国联结的方式和类型与移民之间的关系,移民领域的媒体报道,移民与城市的关系等。同时,该报告也从移民个体层面呈现移民问题,为政策制定者更深刻地了解移民的感受和经历提供了帮助,并以此来改进政策制定。《世界移民报告2018》肯定了移民对国家的积极影响。首先,移民带来的巨大侨汇收入对国家GDP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点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为明显。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侨汇收入已远超过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的官方援助项目的金额,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移民也能帮助改进人们的生活。通过迁徙,人们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教育和更高收入用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并因此减轻贫困。此外,移民也能促进技术、知识和劳动力的流动,并因此加速信息的分享和科技进步。《世界移民报告2018》中文版的发布也对中国社会了解国际移民问题意义重大。当下在国际迁徙和移民领域,中国社会和大众对相关议题的了解有限。这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国内对国际移民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权威研究的数量较少、社会影响力较弱等有关系。此次《世界移民报告2018》中文版的发布正是希望丰富移民领域的专业资料,提升中国社会对移民和国际迁徙问题的了解。与以往报告系列相比,从数据与趋势上看,《世界移民报告2018》记录的迁徙数据更权威、多元,而且从区域与次区域层面深入和全面地为大众展示了国际移民现象的全貌。从国际移民理论的构建与进展上看,此报告为我们介绍了国际迁徙领域的权威研究期刊与成果,并从全球治理理论架构上多层次地介绍了全球移民治理规范与制度。这不仅从理论上为中国研究全球移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土壤与养分,还为决策者、政策实践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治理思路。同时,《世界移民报告2018》还对与国际移民相关的议题与现实舆论导向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信息供给,也是人本全球化这一理念在中国推动的一个很有意义的举措。文章选自人民网,2018年5月11日
2018年5月11日 -
[People’s Daily] China, India become world’s top origin countries of migrants
China and India have overtaken the United Kingdom as the world’s top origin countries of migrants, while migrants from China made up the fourth largest population of foreign born migrants in the world after India, Mexico, and Russia, according to the 2018 World Migration Report.The results were published on Tuesday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report and jointly relea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and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in Beijing.According to the report, until 2015, there were 244 million migrants worldwide, overtopping the number in 1990 at 153 million. However,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migrants remains stable, taking 3.3% of the total world population.Outward labor migration, particularly from China, means that the subregion is one of the largest recipients of remittances in the world.In 2015, Chinese-born migrants were the fourth largest foreign-born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after Indians, Mexicans, and Russians, with nearly 10 million Chinese migrants living outside of China. Remittances worldwide in 2016 amounted to an estimated $575 billion, with China receiving $61 billion, the second largest share after India.Global migration remains a very significant feature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involving unprecedented flows of people from rural areas to urban centers, the report showed.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 stands out,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season every year—the world’s biggest migration, when Chinese people return back to home for reunion before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In 2018, 2.97 billion passengers travelled in the 40-day period.Another prominent internal migration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as more and more Chinese seniors from the northeast part of the country flock to Hainan in the south to escape the winter cold, totaling 600,000 to 700,000 every year. The migration of elderly people forms a growing trend of local tourism and housing market since 2000. From People’s Daily , 2018-5-9
2018年5月11日 -
【经济日报】《世界移民报告2018》发布
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IOM)与全球化智库近日联合发布《世界移民报告2018》中文版。该报告通过分析全球和区域层面的移民数据,从不同维度呈现了移民问题的复杂性,并为移民领域的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等提供了针对移民问题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 报告显示,至2015年,全球国际移民人数已达2.44亿,远超1990年的1.53亿,但移民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仍保持相对稳定。2015年,移民占世界总人口比重为3.3%,处于工作年龄的移民(20岁至64岁)是移民的主体,占移民总数的72%。 截至2015年,欧洲和亚洲为世界上接收移民数量最多的两个大洲,接收移民数量占全球移民总人数的62%,北美地区、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次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目的国,印度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输出了超过1500万移民。 报告指出,现有数据表明,近几十年来,由于移民数量持续攀升,侨汇总体处于增长态势,从2000年的1260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5750亿美元。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侨汇已大大超过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官方援助项目总额。高收入国家是侨汇的重要来源,美国、沙特阿拉伯和瑞士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侨汇汇出国。 报告显示,全球不同区域移民的特征差异明显。非洲存在大量非常规移民,冲突、政治动荡和自然灾害等造成了非洲大量民众流离失所;亚洲境内迁徙的移民数量最多。此外,亚洲境内的劳工移民较多也是该区域移民的重要特征;全球超过一半的移民生活在欧洲,德国、俄罗斯和英国拥有欧洲最多的迁入移民数量。在接收难民和寻求庇护者方面,德国是接收数量最多的欧洲国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的重要特征是大量人口迁至北美地区,墨西哥是该地区迁出移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也仅次于印度;北美地区移民的主要特征是有大量人口迁入,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移民数量,加拿大的移民数量排世界第七位;大洋洲吸引了大量来自欧洲和亚洲的移民群体。 《世界移民报告2018》还探讨了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包括国际移民的全球治理框架、移民领域的媒体报道、移民与城市的关系等。文章选自经济日报,2018年5月9日
2018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