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Global Times】China’s foreign trade up 9.4% in first quarter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xpands markets in Latin America, AfricaThe continuing recovery of the global economy and a stable domestic economy have given a boost to the relatively fast growth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8, although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underperformed.China’s import-export value grew 9.4 percent year-on-year to 6.75 trillion yuan ($1.07 trillion)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this year, with the trade surplus standing at 326.2 billion yuan, contracting 21.8 percent year-on-year, data from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GAC) showed on Friday.At a press briefing held in Beijing on Friday, GAC spokesperson Huang Songping attributed the growth to the modest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steady domestic economic expansi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emerging market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routes.A closer look at the data reveals that a more balanced economy is gradually taking shape in China.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remained a pillar of exports, with some high value-added products doing well. Exports of automobiles and medical equipment grew by 10.9 percent and 8.4 percent respectively, signaling the emergence of new advantage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Imports of crude oil and soybeans both in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quarter. Imports of crude oil totaled 112 million tons, up 7 percent year-on-year and imports of soybeans rose 0.2 percent to 19.57 million tons.The China-proposed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enlarged the country’s markets, and trade with nations in Latin America and Africa increased 14 percent and 12.4 percent, respectively.Sino-US trade tensionsAmid the US-China trade tensions,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underperformed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this year.Over the same period, dollar-denominated imports from the US reached $41.67 billion, up 8.9 percent year on year, while exports to the US increased 14.8 percent year-on-year to nearly $100 billion. China’s trade surplus against the US was $58.25 billion, up 19.4 percent year-on-year.China’s rising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is a result of market factors that governments cannot control, Huo Jianguo,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told the Global Times on Friday."The US economy grew 2.9 percent in the first quarter. With US’ economic recovery, demand and purchasing power have increased, and orders from US companies have naturally followed this trend," Huo said, noting that rising US demand makes it difficult for China’s exports to register a decline."We never purposely seek a trade surplu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ultimately decided by the two countries’ economic structures,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GAC’s Huang noted, adding that the trade surplus is in fact not that serious considering intermediary trade and trade in services.The direct impact of US tariffs on China’s exports and economy is limited, according to a report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sent to the Global Times on Friday."Trade has made a smaller contribution to China’s GDP growth in recent years and, combined with a changing trade structure, China’s direct vulnerability to potential trade shocks has declined," said Lillian Li, a Moody’s vice president, and author of the report.Huo said to relieve the trade imbalance, the US should relax restrictions that prevent foreign manufactures from entering the country.Expanding importIn 2018, China will "significantly" lower tariffs on vehicle imports and some other products,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said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is year’s Boao Forum for Asia held from April 8 to Wednesday."Considering China’s cargo trade surplus and trade in services deficit, its measures to expand imports is for the purpose of balancing its current account instead of appeasing the US. This is also an opportunity tha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rings to the world," Huo said.In order to facilitate customs clearance and to lower institutional costs, the GAC has made efforts to streamlin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according to Huang.Huang said that China’s foreign trade still faces pressure from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uncertainties, rising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fiercer 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on.From Global Times,2018-4-14
2018年4月18日 -
【华夏时报网】好莱坞模式是多元化模式,中国电影全球化仅有“锐实力“并不够
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由狂飙突进转入存量阶段,全球化是其必然趋势。4月10日,在全球化智库(CCG) 于北京举行的中国文化产业全球化路径研讨会上,业内人士和专家深入解析了“好莱坞模式”的历史性和局限性,并围绕21世纪的文化霸权、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挑战等发表了见解。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正在》多元媒体平台创始人刘裘蒂认为,好莱坞模式本身并不是单一的模式,中国电影很需要在现在单纯的文化环境里制造出多元的效果。中国电影输出模式单一化上世纪20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为好莱坞电影建立了国际口碑,同时,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好莱坞带去了很多国际人才,像德国著名作家保尔·托马斯·曼,好莱坞经典的8大制片厂米高梅、华纳兄弟等,当时的好莱坞以其独特的人文环境汇聚了全世界的文学及电影人才。回顾好莱坞电影的历史,刘裘蒂认为,好莱坞表面上的输出方式是非常软性的,包装得非常好,但是背后事实上也包含了很多所谓“锐实力”的运作。在好莱坞慢慢崛起的期间,美国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力迅速增强,现代技术中心从欧洲转移至美国。二次大战之后,美国国防部和外交部在对外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会将好莱坞电影的出口“捆绑销售”。好莱坞电影产业看似是非常商业化,其实它的崛起也是离不开政府推动的。通过观察每年发布的全球软实力排行榜不难发现,排名前十的国家人均GDP或者贸易总额处在全球前30名。软实力和经济实力是息息相关的。据2017年美国波特兰公关公司联合南加州大学联合发布的《软实力30强:2017年全球软实力排名》报告,中国由2016年第28位上升至2017年第25位。中国的软实力优势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通过在全球各地开设数百所孔子学院,以及为本土品牌进行广泛的国际推广,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也有所加强。而在创新与技术研发领域,中国亦发展迅猛,诸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度不断提升的中国企业皆是例证。尽管如此,国际上仍然认为,中国对于软实力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不过,在刘裘蒂看来,国际上对于软实力的评测标准还有待商榷。中国地大物博,可以比较的对象就是美国,但是中国模式不可以完全套用好莱坞模式,毕竟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来讲,中国和美国或者西方的主流思潮是有差别的。好莱坞模式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按照刘裘蒂分析,首先好莱坞的崛起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期间美国社会一直处在渐进上升的过程。反观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快的增长级,由此,中国的文化输出一方面要大力布局,一方面不能操之过急,文化的实力要和经济实力相配合。同时刘裘蒂表示,其实好莱坞模式本身并不是单一的模式,但是国内基本照搬的是单一的好莱坞模式,比如《战狼2》是《第一滴血》的中国版,《红海行动》是《黑鹰坠落》的中国版。事实上,国际上有很多不同的电影叙事语言,美国有好莱坞电影,欧洲比如法国、意大利等也有很成熟的影视制作传统。“相对而言,中国电影的输出呈现出单一化模式,特别在一些想法或者思想方面。” 刘裘蒂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国产军事片和动作片的输出会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干扰,被西方观点看成是一种“锐实力”的代表。其实好莱坞也有很多军事片,但是却能避开文化霸权的指控,因为它所输出的文化产品更多元,所以在整体上可以有一种稀释的效果。好莱坞模式的输出不只是电影,还包涵了美国科技、商业模式、美式英语、饮食甚至牛仔裤等丰富层次。“好莱坞模式反映出来的是美国的移民文化,移民文化跟世界的各种文化都有不断的联系,能够使全球各地的受众产生共鸣。所以中国很需要在现在单纯的文化环境里制造出那种效果。”刘裘蒂建议。中国故事的全球表达差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对于国际上的受众来讲会存在一个门槛,相对于美国文化而言没有那么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刘裘蒂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她觉得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比较喜欢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这在表现形式上和国际语言还是有一些差距。同时,美国的崛起使得美式英语成为了世界标准语言,看中国电影的美国观众不太能够接受有字幕的影视剧,以致中国在向美输出的影视剧中大多以动作片为主,并且到目前为止并未有所突破,这也是中国电影业全球化面临的一个挑战。针对中国电影产业全球化的路线和未来发展方向,CCG特邀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高伟,CCG 理事、国龙文产集团董事长陆兴东等分别从文化传播、战略投资以及影视制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你要逼着一个中国编剧去写一个国际剧本太难了”陆兴东认为如何向全球表达中国电影,这是要迈出的第一步。很多好莱坞电影厂想跟中国合作,我们有故事,好莱坞怎么表达,怎么让好莱坞的创作力量表达中国故事,这正是他们在做的工作。高伟认为,当前电影消费模式特点,一个是故事叙述,以讲故事为主;一个是特效奇观效果,这是两种电影的消费模式。很多好莱坞大片就有很好的灵魂和基础,讲得是人类命运普遍关注的、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过去一些中国电影人觉得资本很重要,要砸钱,要众筹,买票房,但是没有真正从内容上挖掘原生的竞争力,我们还是把故事讲成永恒的、经典的,以这种心态做电影才会走向世界舞台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表示,当前大国博弈风起云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相比较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走出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的基础。因此,文化走出去也是更加深层次的战略。与会嘉宾认为,中国电影依托着强大的文化底蕴走过百年,尽管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中国电影市场具备极大的潜力,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也需要一张软实力的名片来诉说自己的故事。文章选自华夏时报网,2018年4月13日
2018年4月18日 -
【中国新闻网】专家建言献策中国电影更好推进全球化
中新社北京4月12日电 (记者 付强)2017年,中国电影“出口”成绩亮眼,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42。53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增长11。19%。日前,全球化智库(CCG)在京举行研讨会,多位海内外专家、业者就中国电影产业如何更好推进全球化各抒己见。 “进步有目共睹,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主流社会认可程度仍然偏低,”知名华人专栏作家、媒体人刘裘蒂坦言。据她观察,《芳华》《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虽票房颇佳,但海外观影者几乎都是华侨华人,少有当地观众。 在刘裘蒂看来,一方面是文化语境的差异,“中国历史文化对适应快节奏文化的美国民众而言是一道门槛。”另一方面,出口影片较为单一化,例如动作和军事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指出,中国电影布局海外市场,中国资本虽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但在与外方合作的过程中,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在分配方式上仍处于弱势。 在英国波特兰公关公司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全球软实力研究报告《软实力排名前30》中,中国在30个上榜国家中位居第25名,较3年前稳步跃升5位。法国、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居于榜单前列。 “经济实力决定软实力,欧美发达国家在文化领域掌握话语权有其历史原因”,刘裘蒂说。 不过她同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增速堪称“奇迹”,这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奠定了基础,电影产业同样大有可为,但也任重道远。“既要大力布局,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软实力与经济实力相匹配需要长期努力。” 谈及具体举措,刘裘蒂的建议之一是把握好监管力度与创意自由的平衡;既要保证创作环境,也要根除剽窃跟风、捏造票房等恶习,形成规范的市场机制。“只有自身‘硬起来’,全球化的步伐才能更有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高伟认为,中国影片想要吸引外国观众,在主题的表达方式上必须做出改变,更加具有国际普遍性。“剥去中国文化坚硬的‘外壳’,挖掘出为外国民众所接受的‘内核’,这样的故事才能吸引当地观众,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市场。” 一直以来,好莱坞是全球电影产业的标杆。多位专家表示,借鉴好莱坞经验,不失为中国电影全球化的思路之一。 中信国安新桥影视基地总经理屈建平认为,好莱坞在产品工业化标准制定方面有独到之处,中国应尽快打造坚实的工业标准和工业基础,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的电影制作环境。国龙文产集团董事长陆兴东说,要通过合作,借助好莱坞的创作力量表达中国故事。 刘裘蒂则指出,上世纪20年代的移民大潮,为好莱坞贡献了无数人才,为其地位的奠定助力颇多。“中国本土电影专业人才较为匮乏,特别是在了解国际电影合作与制作、精通东西方文化等方面,”她表示,人才的集聚需要政府引导,同时也应打通民间电影力量向上发展的通道。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8年4月12日
2018年4月17日 -
【中国新闻网】对接国际 中国多地争揽海外人才
中新社北京4月13日电 (周乾宪)今年以来,中国20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新政,掀起“人才争夺战”,部分城市还把目光瞄向海外人才。“人才签证”“留学生创业”等招才引智利好频出。 北京率先发布措施鼓励海外人才来京发展,作用突出者可获政府50万至10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奖励。对于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海外科学家、具有重大技术革新能力的海外科技领军人才等优秀杰出人才,在人才签证、在华工作许可和永久居留等方面提供便利,提升服务效率。 上海浦东新区4月3日发布一批人才新政,外籍高层次人才可凭其持有的在华永久居留身份证,作为设立科技型企业的身份证明,与持有中国居民身份证人员创办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4月9日广东出台方案提出,支持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吸引使用国(境)外高层次人才,给予企业最高500万元资助,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并给予建站补贴等。 南京则放宽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证,规定外籍人员工资性收入和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规定标准,在当地工作满4年,每年在国内居住累计达到规定标准,经所在单位推荐,即可申请永久居留。 在杭州,“全球聚才十条”规定,外国人才可享受7项出入境便利政策,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 “中国吸引海外人才方式已逐渐对接国际标准和先进做法。”旅居加拿大的学者陶勇认为,国际上吸引高端人才有许多共性,例如,通过移民、工作许可等法律法规、政策性手段吸引高端人才,强调提供人才发展的机会和通道。 各地缘何如此看重海外人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告诉记者,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落地,各地从过去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转为更多依靠人才资源来谋求创新发展。同时,这也与中国各大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有关。 “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也被写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在中国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背景下,海外人才将迎来新机遇。”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杰对中新社记者说,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发展,既要为其提供舒畅的工作平台,也要同时解决诸如子女教育、身份认定、安置住房等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 他还提醒,关键是要将海外积累的这些智力资源用好,注意人才政策的延续性。特别是需要关注已归国的高层次人才,变短期“脉冲式”的高端人才吸引政策为长期稳定的持续投入政策,支持他们建立稳定的科研团队。 “另外,城市发展不能只靠高科技人才,有丰富经验的跨国公司中层、有经商和创业经验的海外华商等都可以是引进的对象。”王辉耀还提到,各地要注意人才竞争中的公平问题,处理好海外人才和国内人才、现有人才和引进人才、人才和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落户政策和财政补贴方面。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8年4月13日
2018年4月17日 -
陈文玲:美国用贸易战解决不了自身痼疾,只能火上浇油
专家简介陈文玲,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中国日报4月7日电(记者 钟南)美国对中国展开“301调查”只是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其真实原因就是美对华存在所谓巨额贸易逆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事实上,美国对华产生贸易逆差的根源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国利用美元成为全球信用货币的机遇,主动将本国制造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同时长期用低价格采购包括中国商品在内的大量实物商品来支撑美国的高消费、高福利、低成本、低通胀,这是对美国的巨大贡献,也是美国获得的巨大福利。如今反过来对中国进行谴责和制裁,可谓滑天下之大稽。 过去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就没有世界经济的复苏,也就没有美国的复苏。美国不仅不感谢中国,反而企图通过采取单边贸易保护主义行径缩减两国贸易逆差,解决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其实是把错了脉、开错了药,伤害的将是全球经济,伤害的也将包括美国经济自身,终将害人害己。文章选自中国日报网,2018年4月7日
2018年4月17日 -
【光明日报】共迎“百花齐放满园春”的美好时代
“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总结了成绩,也描画出愿景,令智库专家们深受鼓舞。他们坚信,站在新的起点,“一带一路”将拓展新的合作共赢模式,推动世界经济更加均衡、包容和可持续发展。奏响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进行曲”迈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 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让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深感使命光荣:“‘一带一路’是顺应和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建设成就超出预期,国际社会好评如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习近平主席此次主旨演讲,奏响了未来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进行曲”,“一带一路”将通过务实的创新性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看来,这显示出中国进一步向世界开放的决心,把中国的改革和世界的期许结合在一起,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逐步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投出了“信任票”和“支持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深受欢迎,是因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基础设施的瓶颈,而“一带一路”正是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切入点加以推进。 在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从我们的研究成果来看,衡量‘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五路’水平程度的指标都比这些国家历史上或同时期有所提升、改善和进步,这显示出‘一带一路’是一条通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赵新力表示。认知有“温差”很正常关键是下一步如何推进 花开中国,芬芳世界。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联俊强调,“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既鲜明表达了中国立场,又贡献了宝贵中国智慧;既提供了中国方案,又注入了中国力量。根植历史,面向未来;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中国奏响的“一带一路”弦歌激昂、音域宽广、和声回荡。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看来,中国开放共享的理念不仅扎根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更表现在中国愿意把改革开放的理念、机会、成果与世界分享,这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的不懈努力是一以贯之的。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健表示,“一带一路”倡导国际市场的民主和开放,与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在金鑫看来,“一带一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要照顾参与各方的意愿,不强人所难,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对此认知有“温差”很正常,关键是下一步如何稳步推进。 “面对世界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迥异的国情差异、多样的文化构成,‘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会遇到挑战和困难。对此,要在推进中扩大共识,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在解决分歧中不断寻找利益交汇点,进而使‘一带一路’倡议成为联系世界人民的纽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灵桂说。筑好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习近平主席强调,“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 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经济研究院院长关雪凌指出,全球经济当前急需走出长期低迷的困境,缩小仍在扩大的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复杂,不仅因为增长动能不足,也由于全球发展失衡。对此,习近平主席指出“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梁昊光认为,“一带一路”地缘经济发展要针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动力不足、南北发展失衡等问题,聚焦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唱响发展这个最强主旋律,推动共同发展、和平发展、包容发展、联动发展。 “在当下逆全球化和保守主义现象逐渐增多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李青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事物,更需要各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构建各国的共商机制、共建机制和共享机制。 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表示,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要以智库合作实现智慧对接,积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指出,共商共建共享,不仅是“一带一路”所应秉持的黄金法则,更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所坚守的价值导向。中国会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联通创新与繁荣,联通中国与世界,联通历史与未来,共迎“百花齐放满园春”的美好时代。文章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16日
2018年4月17日 -
【北京青年报】 国际人才政策再突破,“华裔卡”可堪大任
作者简介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引进用好外籍人才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过去五年,政府加大引智力度,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增加40%。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鼓励海外华人回国创新创业,拓展外籍人才来华绿色通道,政府工作报告为未来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来华工作,以今年2月北京市发布《关于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的若干措施》为代表,各地引才用才政策陆续出台,为进一步扩大人才对外开放,打造引进人才新优势,着力吸引集聚国际化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造了政策条件。 近年来,从上海人才政策“12条”“20条”和“30条”不断创新,到北京“中关村政策”的出台,再到《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我国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奋勇直追。这些政策牵涉到人才引进、人才培育和人才服务的各个方面,涉及面之广,改革力度之大,在我国人才制度改革史上是少见的。 如今,中国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外华人回国报效祖国。同时,随着海外华人对祖籍国的认同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华人愿意携带资金、技术等归国创新创业,并希望能扎根中国。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十九大报告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海外华人是我国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最大海外潜在人才群体,也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至关重要。 我国海外华人归国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已不断开放和完善,同时,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实行单一国籍制度的国家之一,且永久居留证申请门槛较高,永久居留证的含金量也有待提高,大多数海外华人希望顺畅地回流中国、顺利地在华创业就业、顺心地安居生活,但仍然存在一些障碍和不便。如在回流方面,海外华人便利出入境政策在全国的普惠度还不够高。在投资创业方面,注册侨资企业无异于注册外资企业,相较内资企业限制过多,程序相对复杂,导致一些华人回国均以亲属代持股份的形式创业,给日后公司股改、上市、董事会决议等都造成诸多不便。在安居生活方面,其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人参与祖国经济建设,有违中国政府吸引华人归国的本心。 笔者认为,有必要考虑设立“华裔卡”,让已经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能重新获得在中国居住、生活、工作等准国民待遇,清除海外侨胞在国内外流动、投资、工作、生活、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障碍。设立“华裔卡”可以参考“海外印度人身份证”(Overseas Indian Card)的做法,比照港澳台同胞的“回乡证”或“台胞证”待遇,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海外华人的需求,对“华裔卡”的发放对象、发放方式、权利待遇、实现路径等进行设定。 美国是世界上受益于外籍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移民已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美国获得的创新专利量占到了总量的1/3。移民创建了美国国内占总量1/4的高科技公司,美国市值前5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近一半是移民创建或共同创建的。相较之下,中国的国际人才政策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坚持人才改革的正确方向,继续创新相关人才政策机制,用好海外华人这笔宝贵的“人才财富”。应当认真研究评估“华裔卡”制度的可行性和引才用才效果,争取尽早付诸实施,促进海外华人为国家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此外,不仅要从人才政策上,还应当从顶层机构管理上进行改革,保障我国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今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由公安部管理的国家移民管理局,负责外国人停留居留和永久居留管理、难民管理、国籍管理等。以此为新起点,我国还应当加强统筹外籍人才引进,建立国际人才信息库、吸引国际人才专家,管理海外国家猎头、开展国际人才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为建立和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作出不懈努力。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4月15日
2018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