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黄亚生:特朗普,共和党“教父”
黄亚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政治经济和国际管理教授。编者按美国前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James Comey)4月17日出版了回忆录《更高的忠诚:真实、谎言与领导力》(A Higher Loyalty: Truth, Lies, And Leadership)。在书中,科米直接把特朗普比喻成“黑手党老大”。特朗普强调个人忠诚、不遗余力攻击敌人、说话信口开河并掩盖不利于自己的真相,这些做法都体现了黑手党老大的做派。你不能说这是特朗普的个人行为而不是共和党的行为。特朗普是总统,他是执政党的领袖。特朗普的行为正在使共和党逐步变成一个“黑手党”,美国的民主制度将会因此受到极大损害。全文共3681字,阅读时长约8分钟。共和党曾经是一个伟大的政党:十九世纪美国危急存亡之时,林肯总统解放黑奴,废除奴隶制,避免了美国的南北分裂;二十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挑战了垄断寡头和政商界腐败;二战后,埃森豪威尔总统主导建设了美国至今还在运营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冷战后期,尼克松总统建立了和中国的外交关系,打破了两国长期以来的坚冰……然而,这个在历史上一次次带领美国人民走出低谷、走向强大的政党已经在今天基本沦落成了一个黑手党。这个党的领袖就是特朗普。作为总统,特朗普是执政党的名义和实际的党魁和领袖。特朗普的行为和言论代表了共和党的行为和言论。美国大约有40% 公众到了今天还在支持特朗普,在这40%的人里,90%是共和党。共和党的国会领袖没有一个敢于站出来正面挑战特朗普, 对他的行径和言论放任自流。共和党的今天不一定是因为特朗普,但是特朗普的今天绝对是因为共和党。一个有效的民主制度,就像市场经济一样,需要健康的竞争支撑, 需要两党在政策、纲领和理念领域的竞争。当两党之一被黑手党式老板绑架,这不光是对共和党本身的一个威胁,而且对整个美国民主制度也是一个威胁。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前局长科米(James Comey)在4月17日发行一本标题为《更高的忠诚:真实、谎言与领导力》(A Higher Loyalty: Truth, Lies, And Leadership)的回忆录。科米在书中直接把特朗普比作“黑帮老大”。在科米笔下,特朗普领导的白宫是类似一个暴徒统治下的是非之地:特朗普不光没有起码的道德价值理念,而且是一个被自负驱使的骗子。他的领导作风更接近黑手党大哥的风格。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局长科米在4月17日发售了他的新书,书中披露了不少特朗 普内幕 图片来源:CNN要求绝对个人忠诚黑手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讲哥们义气,个人忠诚,而不是法制。黑手党有自己的一套纪律章程,被称为“七诫”,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效忠个人领导、忠于上级,并对外守口如瓶。科米在新书中说,特朗普企图混淆执法与政治之间的界线,并在科米调查俄罗斯干预美国选举的问题上,试图施加压力,干涉联邦调查局的独立性。科米是在2017年5月被特朗普解职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局长。当时他正在主持联邦调查局关于俄罗斯干预美国选举的调查,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特朗普竞选团队有无与俄罗斯方面串通和共谋。根据科米新书中披露的内容,特朗普解雇他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无法做到对特朗普的,而不是法律的,绝对忠诚。在民主制度里不是一个总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民主的根基就是司法独立,执法不受政治干扰。科米在书中描述,2017年2月14日,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特朗普要求与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单独对话,并刻意支走了司法部部长塞申斯。 “我希望你不要追究弗林了,让这件事过去吧”,科米的书中记录到,特朗普说,“他是个好人,让这件事过去吧。” 当时,科米正在就国家安全顾问弗林涉嫌通俄进行调查,然而特朗普却从中介入,向科米表达了他的要求。而司法部长塞申斯当时只是“低头看着桌子,眼珠一圈圈地转着。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我知道,他帮不了我。”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弗林在去年因为身陷“通俄门”而被迫辞职图片来源:NYT科米书中这一段描述,把特朗普黑手党老大的办事作风展露无遗。他公然袒护自己的“小弟”弗林,企图为他脱罪。而以捍卫司法独立为天职的的司法部长,只能唯唯诺诺的站在一旁,任由总统妨碍司法公正,犹如黑手党的一个打手。(当然不用说了,这位司法部长是一位具有多年党龄的老共和党员。)在特朗普看来,白宫和美国政府的要员们不是在执行宪法,而更像是他的手下,执行他的个人意志。也正因为如此,特朗普才敢公然对联邦调查局局长发号指令,并要求他表示忠心。 科米在书中还提到,2017年1月27日,特朗普向科米发出晚宴邀请,邀请他来白宫共进晚餐。科米形容当时特朗普给他的感觉是“想要建立一种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特朗普在晚餐中说,“我需要忠诚。”科米说,他当时选择了沉默。特朗普曾要求科米效忠于他图片来源:CNBC当我们了解了特朗普对于美国司法独立的藐视和不信任和他对于个人忠诚的迷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特朗普需要这么多的子女们和女婿参与白宫事务。这种将忠诚建立在一个基因的链条上而不是基于法律和法制的行为方式,就是今天共和党的运作模式。大肆进行个人攻击黑手党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热衷于人身攻击对手,甚至是威胁对方的人身安全。对于黑手党来说,威胁、恐吓和施以人身攻击是让对手闭嘴的重要手段。 而特朗普,早在竞选期间,就透过个人社交媒体账户和各大电视节目,对异见者大肆进行人身攻击,甚至是污蔑。特朗普最有名的攻击就要数其关于“假新闻”的论述了。特朗普多次在个人社交媒体账户和电视采访中,指责美国CNN等电视台编造“假新闻”来抹黑自己,并称这些电视台是新闻界的耻辱,是人民的“公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特朗普在2018年年初公然在自己的个人社交媒体上“评选”了“2017年假新闻奖“。该文章登载在美国共和党网站,共收录11个报道及事件。其中4条报道来自美国电视新闻网(CNN),两条来自《纽约时报》,美国广播公司(ABC)、《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及《时代》杂志各占一条。这些报道都是严肃的新闻报道,只不过是因为其中涉及特朗普的负面报道,特朗普就公然给他们贴“假新闻”标签,在共和党的官方网站上“颁奖”。共和党变成了特朗普黑手党的平台。特朗普曾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上评选“假新闻”奖图片来源:Twitter特朗普沉迷于攻击、打压、污蔑对手,完全是黑手党老大的作风。在特朗普眼中,一切反对他的都是需要被打压的,都是需要被攻击的。谎话连篇掩盖事实黑手党还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撒谎成性,并且为了逃脱法律的制裁,极力通过各种手段掩盖事实真相,已达到逃脱制裁的目的。 《华盛顿邮报》曾发文指出,在特朗普还没任职前,他就在各种场合有过说小谎、夸大事实、误导和假造等行为。特朗普上任工作第一天,就指示后来被开除的白宫新闻秘书肖恩·斯派塞(Sean Spicer)去公开撒谎,说前来观看特朗普就职典礼的人数是有史以来最多的,达到一百五十万人。而事实上呢?根据媒体统计,前往白宫前观看特朗普的就职典礼的人数只有二十五万人。图右是2009年奥巴马就职典礼的观众人数,图左是2017年特朗普就职典礼的观众人数,特朗普有没有撒谎,一目了然图片来源:CNN上任之后特朗普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不停的编造各种具有误导性的谎言,包括:美国已达有史以来最繁荣的股市水平;美国2017年底将会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减税;奥巴马医改是一场灾难;以及美国将会迎来17年来最低的失业率等等。特朗普不仅撒谎成性,在面对那些可能影响自己仕途和名声的丑闻,他更是选择极力掩盖。前文提到的特朗普试图干预联邦调查局“通俄门”调查,就是例子之一。而最近他否认的“封口费”事件则是另一最新例子。4月9日,联邦调查局突袭搜查了特朗普总统私人律师科恩(Michael Cohen)的办公室,并带走了与特朗普传婚外情的艳星丹尼尔斯(Stormy Daniels)封口费事件的相关资料。该艳星3月初向法院提告,要法官作废一份她2016年所签的保密协议,并称她有公开谈论自己与特朗普关系的自由。丹尼尔斯称,她和特朗普2006年有过私情,自那以后他一直试图遮掩事实,防止公众知晓。特朗普的私人律师科恩承认他向丹尼尔斯支付了13万美元的费用作为保密协议的一部分。科恩示他是用自己房屋抵押的授信额度支付这笔转账,特朗普集团和特朗普竞选团队并没有替他偿还这笔款项。也就是说,科恩自己揽下了这笔账 。科恩对于他的黑手党老大是忠诚的,而特朗普也借机努力掩盖这一段丑闻。特朗普随后表示对此并不知情,并且指责联邦调查局进行“政治迫害”,他应该早些解除独立调查官穆勒的职务。显然,特朗普并不在乎解雇穆勒会涉嫌妨碍司法公正,在他看来,法律没有他的名声重要。特朗普私人律师科恩(图左)身陷“封口费”丑闻图片来源:CNN现代的黑手党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洗钱和黑色金融。 特朗普可能也不例外。他周边的人已经有涉足洗钱及黑色金融的嫌疑。2017年10月30日, 总统特朗普的前竞选团队主席保罗·马纳福特和他的商业伙伴理查德·盖茨被控密谋反美、洗钱等12项罪名,两人已经自首。自2016年3月起,马纳福特就担任特朗普竞选团队的经理,同年8月由于其与俄国的潜在联系而离职。从检方对两人的起诉罪名来看,12条罪名主要针对两人的经济犯罪行为。然而,在公布的证据中,提到了多个二人控制的离岸账户,以及来自俄罗斯方面的资金。这很显然,倘若自身竞选团队的核心人物已被指控涉嫌洗钱,时任总统候选人的特朗普,恐怕也难以逃脱涉嫌洗钱和收受不明资金的嫌疑。特朗普前竞选团队经理保罗·马纳福特(图中)被起诉洗钱图片来源:FOX而就在今年一月份,美国国会的一份证词再度指向特朗普旗下的公司在他当选前涉嫌通过向俄出售资产而进行“洗钱“。这就是当代共和党的党魁。结语黑手党组织是效忠于个人的,而一个民主体制是效忠制度、宪法。特朗普这种黑手党大哥的做派正在悄无声息中侵蚀着美国的民主制度。特朗普要别人求对他绝对效忠、肆意攻击对手、撒谎成性、掩盖事实且视司法独立为无物。身为美国的总统,执政党的党魁,特朗普领导和代表着共和党。不幸的是,这个曾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的政党——共和党,完全接受了,甚至全面支持一个黑手党大哥的领导。这是美国的悲剧,也是民主制度的悲剧。文章选自亚生看G2,2018年4月18日
2018年4月19日 -
何亚非:全球变局的机遇与挑战
何亚非,全球化智库(CCG)联席主席,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 2018年,对中国而言是改革开放40周年,对世界而言是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历史不是线性向前发展的,跌宕起伏和曲折反复是常态。当前,世界局势愈加变幻莫测,全球化前景混沌不清,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正经历深刻变动。在混沌中找出全球化前行的轮廓并予以“再定义”,不仅需要哲学家的眼光、政治家的睿智、经济学家的判断,同样需要普通老百姓的直觉和感受。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和影响力日益上升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适应全球化新形势和世界政治经济新变局,积极引领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治理体系的调整,正是我们需要向国际社会提交的“答卷”,也是《风云激荡的世界——从全球化发展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主要思考的问题。 全球化仍是大势所趋 “历史不会终结”。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断言,美国的民主自由思想体系已经占据永久的统治地位。但现在我们看到,全球化已把各国联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等制度性安排和规范符合世界各国利益,有利于全球生产链的发展和贸易投资的扩张,故而不会因为全球化的波折而倒退或消失。换言之,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历史将继续前行。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国际力量对比。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全球治理从过去的“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转变的历史潮流不会逆转。其间会有矛盾和摩擦,甚至会出现反复和冲突,但是西方“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经济力量上升必然要求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为全球提供符合各国共同要求的“公共产品”,这是全球化新时期大国成长的必然路径。 孕育全球化、保障全球化发展的国际体制机制仍将延续。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建立起来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各种制度性安排不会倒塌,而是在调整、改革、完善的基础上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大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可预见的将来,以大国战略均衡为基础和保障的和平局面仍将得以维持,虽然局部战争和冲突难以避免,但是世界大战依然打不起来。 新时代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 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治理的本质是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竞争。如今,全球治理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全球化出现许多新变化、新发展,是历史在倒退,还是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全球化时代”?思考这个问题,有三点值得注意: 首先是全球化的普惠性。全球化不是也不应成为少数国家和利益集团的特权,必须是各国百姓普遍参与、共同富裕的进程。去年5月份,中国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进倡议的全面落地,正是想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帮助非洲发展的思路凸显了全球化的普惠性。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时提出中国帮助非洲发展“十点计划”,第一条就是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非洲国家不能延续西方强加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 其次是重视全球宏观协调、联动发展。世界经济是“一盘棋”,需要加强协调与合作,不能各干各的,相互踩脚。过去不仅发达国家难以协调自己的宏观政策,更谈不上世界范围的宏观协调。中国在这方面身体力行,早在2016年中国主办G20杭州峰会时,就确立了宏观政策协调机制,并把发展议题正式列入议程并取得实际成果,为各国经济联动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这是克服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步骤。 再次是中美两大经济体相向而行。中美在全球治理中加强合作,反对保护主义,促进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将给世界强烈的信号,提振市场信心,减少波动风险。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如此之高已经把两国经济紧紧地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动辄搞反倾销、贸易救济调查,甚至不惜打贸易战,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在全球治理中融入中国思想 在全球治理中融入“中国叙事”和中国方案,形成中国思想,逐步改变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思想的“西方叙事”独行天下的局面,使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公正,将成为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新时期的主旋律,贯穿整个历史转折期。现有国际制度和制度性安排也将发生相应的转变和转换。 从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到建设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在全球化新时期的良好愿景和理想,目的是消除由于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各异、文明文化差异、国家实力不等,而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获利不同的不平等、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还将为历史转换期大小国家和平相处,避免大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创造有利的国际大环境。 以全球伙伴关系代替军事同盟关系,以和平相处、和平竞争代替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走出一条全球化新时期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道路。亚太特别是东亚将是关键的地区,因为其中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日本、东盟这些当今大国和主要地区国家组织。欧洲、中东也面临同样的选择和挑战。 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全球化和现有国际体系的大框架内发展壮大,有望在未来几十年里成为世界强国。这是西方工业革命几百年来前所未有的现象,其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努力和坚守,也取决于国际社会能否维持和平发展的大环境。 负责任大国与负责任治理 在世界政治经济双双进入“新常态”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和全球性大国,在几十年快速发展和国内成功治理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努力提供体现中国智慧的全球公共产品,继续做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继续为国际秩序的转换和调整,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当前历史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需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 “此扛旗”并非“彼扛旗”。作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国际秩序重塑的引领者之一,需要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特别是全球治理部分领域中“扛旗”牵头,但那是在这些领域发挥建设性的引领作用,贡献中国的思想、智慧和方案,为国际新规则的制定和新制度安排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而不是放弃“韬光养晦”,满世界去“扛旗”、去替代谁当领导。中国根本无意这样做。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发挥的作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补充完善而非“另起炉灶”。整个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难题如何破解?这实际上涉及国际秩序的重新塑造,需要在更加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完善国际秩序以及全球治理体系。这自然会牵涉如何处理新秩序与现有秩序的关系、新规则与现有规则的关系、新兴大国与霸权大国的关系等等。整个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出现的问题,确实不是仅仅靠修修补补就能彻底解决的,但是这一进程必须是逐步改革、补充、完善的过程,并非“另起炉灶”,推倒重来,更不是哪个国家替代另一个国家。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涉及各国根本利益和全球化利益的分配格局,需要各国充分协商和谈判,需要建设具有合理、广泛代表性的有效平台,更需要有“同舟共济”的精神和共识。这在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调整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新时期,是个必须迈过去但同时困难重重的一道坎。通过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同努力,使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各国的共识,使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取得更大成功,将是今后几十年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历史考验。 化解地缘政治矛盾,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如何破解地缘政治的冲突和纠葛,为全球化新时期新型全球治理消除障碍、铺平道路?反过来如何通过更加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来创造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双赢和多赢局面,为化解地缘政治矛盾创造条件?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出现“逆全球化”和严重“碎片化”的同时,世界主要地区地缘政治矛盾也在加剧,两者叠加的冲击力和破坏力不小。只关注地缘政治矛盾、追求地缘政治“优势”,必然导致国际大环境的恶化和大国冲突,而一味推诿于全球化出现的负面因素,不努力解决诸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等重大问题,则有可能使全球化进程夭折,从而激化各种社会矛盾和国际冲突。一战和二战的历史悲剧虽不太可能重演,但两次战争浩劫人类付出巨大代价的深刻教训不可忘记。 目前,恐怖主义泛滥、民粹主义思潮席卷全球、移民潮汹涌而至、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矛盾加剧。这些现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各国文明之间是相互融合还是冲突的深层次问题。中华文明素来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特点,从而成为世界上历经5000多年、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和现代文明。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来化解现代世界各种文明相互竞争、相互排斥的难题,是对中国参与乃至引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重塑的严峻考验。文章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17日
2018年4月19日 -
【科技日报】发令枪响,我国对外开放开启新征程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中宣布,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将采取多项重大举措: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主动扩大进口。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发令枪响,充分展现着中国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投资环境改善,外资点赞 今年3月,丹麦格兰富(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欣喜地收到了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判处两家直接使用“格兰富”作为公司和品牌名称的企业构成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 “作为跨国公司,我们看到了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切切实实的进步!”格兰富(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杨迎芳颇为感慨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自从加入WTO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领域的规范化管理,不断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让外企在华经营有了可靠的知识产权保护。” “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此次的重大举措中提到,过去中国吸引外资主要靠优惠政策,现在更多要靠改善投资环境,并将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增强透明度,强化产权保护,坚持依法办事,鼓励竞争、反对垄断。 这些举措连同习近平主席幽默贴切的比喻赢得了不少外资企业的点赞,也让杨迎芳倍感兴奋。 “习主席的讲话不仅再次强调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持,也回应了中国在金融等领域市场准入的国际关切,无疑将大大改善中国的营商环境,获得国际企业的欢迎,形成新的巨大吸引力,从而形成新一轮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浪,也必将促成在更加开放条件下实现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中国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说。 专门协助外资资管机构在华展业的咨询机构Z-ben advisors预计,未来两三年,外资资管机构在中国的进入程度将显著提升。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资管规模居前十的巨头中,有7家在华设立独资企业。并且对于多数机构来说,中国不再只是销售窗口,中资与外资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正在加深。 放宽外资准入,科企不惧 博鳌论坛前夕,《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意见》也新鲜出炉。新政中提出,进一步放宽科学技术、互联网和信息、文化教育、金融、商务和旅游、健康医疗六大重点服务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北京,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参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外资的利用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税收优惠政策,演变到如今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 对于此次提出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说,大幅度放宽外资准入,有利于将中国发展目标和世界市场一致化,这是巨大进步。 “从观念、环境上进行转变,对外资企业不另眼相看,提供更多的国民待遇,这是一种市场的解放。”王辉耀也指出,“北京提出在这六大重点服务业领域对外放宽,非常好,可能对国内企业会带来冲击,但通过不同机制、文化的竞争,对企业发展、消费者以及未来北京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可以想见,大幅放宽的市场准入,将给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中国企业又是否有底气应对? “作为创新型企业,在国家扩大开放政策下,面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涌入,压力担忧绝对是有的,但是努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跻身世界领先行列,甚至是第一,就有十足底气,不怕来自跨国企业的激励竞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清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奇峰博士告诉记者,今年3月召开的世界外语教学最高学术会议TESOL上,他作的有关人工智能技术和创新应用如何改变中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的报告,就得到了全场的高度认可。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4项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会迎来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大幅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制造业,“对于科技企业是一个利好,我们是受益者。” 主动扩大进口,更加自信 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打开国门谋发展,开放与改革,从来就是协调统一、互促互进的关系。 “今年,我们将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努力增加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优势产品进口,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进程。”在此次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中,主动扩大进口也成为一大亮点。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分析认为,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主动扩大进口是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体现出更多的大国担当,让更多国家充分利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红利,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让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共享。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也指出,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就要有与之地位相符合的心态,而非弱国心态、小国心态。当前,我国正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挑战。与之相对应,也要求我国企业在全球化中转变思维方式,实现从投资输入国思维转向投资输出国思维,从民族工业思维上升到全球工业或全球产业思维,从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提升到全球化新安全观。 开放中改革,开放中创新。位于张江科学城的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最近一年与本土创业企业的对接很红火。GE的爱迪生创新工社、博世的汽车智能平台……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通过这个平台,与外企交流碰撞,并获得了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的注入。 “习主席阐述了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将采取四大举措,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动员,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发令枪”。目前经济全球化受到恐怖主义、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威胁,他的讲话像给全球经济这架天空中飞行有些乏力的大飞机重新‘加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文章选自《科技日报》,2018年4月18日
2018年4月19日 -
【成都日报】破解“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提出了“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的“时代之问”;立足实现人类美好梦想,着眼增进人类福祉,明确提出了共创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创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的中国方案,对于深化改革开放有什么重要意义,对于破解“时代之问”,将产生哪些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期《理论周刊》邀请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的全球化智库(CCG)专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主旨演讲蕴含的重要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本文刊于《成都日报》,2018年4月18日嘉 宾王辉耀: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苗绿: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大国的勇气和担当 成都日报:习近平总书记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您作为论坛嘉宾,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后,有什么感想? 王辉耀: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演讲,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再次强调了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并首次从国家领导人的角度给出扩大开放的重大而具体的举措。我们相信这样庄严的承诺肯定在随后的落实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效率。 成都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了“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的“时代之问”。同时,明确提出共创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的中国方案。您如何理解“时代之问”和“中国方案”? 王辉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提出的 “时代之问”和“中国方案”,不仅再次强调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持,也回应了国际关切的中国在金融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问题,表达出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不确定性增加,挑战性增强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勇气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5个“面向未来”,高屋建瓴指出了未来我们新的国际秩序中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原则、方式以及目标,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相互尊重、共担责任、合而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共赢”的世界。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但西方国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很强。通过不断地创新,西方国家很快能够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即是中国的周边环境。中国若不能恰当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任何冲突都有可能破坏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成就。因此,妥善处理周边国家带来的安全威胁对中国而言也是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以及寻求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新世界的长远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利用国际场合来表达中国领导层对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心。 苗绿:当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遭遇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面临困难。在此形势下,中国高举贸易投资自由化旗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呼吁各国寻求合作共赢,并且主动宣布扩大开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国用实际行动为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扩大开放的道路上我们也要看清前路。中国应该对自身的发展更自信,采纳更开放的观念和发展模式,引入国际力量、参与国际事务,通过运用国际平台、发展国际智库和国际组织来为自身未来全方面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开启中国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成都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宣布的重大开放政策,将对全球开放发展和多边贸易格局带来哪些更深远的影响? 苗绿: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的中国扩大开放的一系列新的重要举措,涵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四个方面,这无疑将大大改善中国的营商环境,获得国际企业的欢迎,形成新的巨大吸引力,从而形成新一轮的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浪,也必将促成在更加开放条件下实现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中国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比如,降低汽车进口以及其他特色优质产品的关税,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进程等举措,无疑将有利于促进各国扩大对华出口。让中外企业都从中国的开放中获得机会,让中外消费者都从中国扩大开放中获得实际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成都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您如何理解总书记这一讲话中的重要内涵? 王辉耀:201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中国顺应全球潮流,顺应世界大势作出的重大历史选择。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人民的这次重大历史选择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 改革开放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随着亚洲地区外贸对于美欧地区的依赖减少,中国作为亚洲地区重要市场需求方的作用稳步上升。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将为亚洲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估算,到2030年,中国每增加1%的需求,可拉动东盟五国经济规模增长33亿美元,比2015年扩大1倍;中国1%的需求对日本经济拉动效果是46亿美元,比2015年增加约60%,中国1%的需求对日本和东盟五国的经济拉动效果之和是美国产生的拉动效应的1.4倍。 成都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鲜明论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您如何理解? 王辉耀:对外开放无疑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基石,也是中国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扩大开放不仅是中国在新时代确立的新目标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其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正在越开越大。在造福本国人民的同时,中国必将会以开放为手段让世界人民受益,不断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前进。为“中国方案”贡献成都力量 成都日报:近年来,成都牢固树立“新开放观”,加快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都如何深刻把握“一带一路”重要机遇,加快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 王辉耀:成都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其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是区域性、全球性的。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新征程中,成都需利用好地缘优势和国家开发开放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全球治理的视角探索由“成都方案”向“中国方案”和“全球方案”的转化路径。成都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以更开放的姿态,代表国家迈向世界。近年来,成都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自贸区建设等为契机,加快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建设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必将推动成都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跨越。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主动担当国家使命,围绕提升区域辐射力和全球支撑力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事务,为促进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贡献成都力量。 苗绿:当前中国的对外开放正经历从“走进来”到“走出去”的观念的转变,而“一带一路”则是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标志。对成都企业而言,则要具有国际化的思维,未来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文章选自《成都日报》,2018年4月18日
2018年4月19日 -
【科技日报】房子票子“帽子”比拼 “抢人大战”赢在扎根
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新时期,对人才也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阶段。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 近日,全国各地及高校院所陆续公布应聘人才优惠政策,给钱、送房、落户口、授 “帽子”头衔已然成为“抢人”标配,掀起一场“人才争夺战”,海外高端人才更是被“抢”的重头戏。有人说,引进人才犹如找对象。如何找准那个对的人,同处屋檐下专心科研,相看两不厌;又如何让人才落地扎根结出科研硕果,琴瑟相谐过好日子? 找准对的贤才 不功力做攀比 让引进人才不为“柴米油盐”所困扰,提供的物质基础水准自然要杠杠的。今年一开春,各大学院校纷纷发布2018年海内外人才招聘计划,列出房子票子和“帽子”,一时间“抢人”大战全面爆发。 例如,山东大学面向海外招聘人才计划,除享受最高50万元年薪和绩效奖励外,最高还可获得6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安家及住房补助150万元(含国家及山东省补助)。东南大学的引人计划开出优惠条件,提供购房货币化补贴300万元(含地方政府配套)或以高于补贴的优惠购买人才特批房;申报由校方微电子学院负责在无锡主体建设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岗位,还可得到无锡政府对薪酬的1:1配套(即双倍薪酬),4月已启动在海外举行现场招聘。 有人惊呼,这么令人垂涎的引进条件,是不是给得过高? “提供丰厚待遇的目的,希望帮助引进人才解决所有不必要生活之忧,只要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真心培养好每一个学生,真意做好每一项研究。利用高的薪水挖人是每个行业都会用到最普通的一种引才方式,背后的驱动力是对所引人才的强烈需求。而就待遇而言,我们认为一直以来我国高校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既然要引进人才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且各项指标都要与国际接轨,薪资也应与之相匹配,与国际接轨。”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孙立涛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不久前,苏州某所大学校长在一次会上讲述了近期遇到的烦恼:他收到来自一位校科研人员的离职申请,原因是深圳一家大学为其提供了更好的待遇和平台。这位校长不禁皱起眉头感慨:“攀比,特别是待遇攀比,我们实在是追不上,也比不了。”这时,旁边另一位大学校长打趣道:“挖人才的问题呀,你们以前让别人难受,现在倒过来该你们难受了。”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市场竞争当然不排斥合理的‘挖人才’竞争,但是如果过于急功近利,将不利于人才建设。因此,我国高校之间应达成共识,促进办学的良性竞争。” 评价切合实际 不唯“帽子”而论 一位任教于京城名校的年轻学者想跳槽到上海高校,但经多次应聘发现头上没顶“帽子”,享受不了引进人才待遇。即便应聘成功,一年薪资仅10多万元,待遇还不及原单位。 “在我们这样的大学,有‘帽子’的才称得上人才,没有的简直有点不是人了。” 他苦笑道。 所谓“帽子”,指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单位出台的人才计划,从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千人”到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长江”,以及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初步统计,约有20多种。 目前,为对接“双一流”建设计划,许多高校在人才引进计划中比较热衷考虑招聘头上有“帽子”的学者。而有“帽”与无“帽”之间的待遇差距,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薛宇的话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据了解,像“青年千人”能够从国家直接获得较多的经费,而且身价倍涨。 那么,没“帽子”的今后还有出路么? 熊丙奇认为,有些大学将引进多少身份、“帽子”等头衔的学者,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政绩。这种以“帽子”论人才的观念,会带来人才队伍的极不稳定,也令大家心浮气躁。还会出现把人才建设的主要精力用于引进人才,而非培养、使用已有的人才,这让引进的人才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有学者提出要推动人才称号“去利益化”,切断其背后利益链,将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个人升迁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等人才称号脱钩,把人才称号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一种科学荣誉。 “‘帽子’本来就是一个评价体系,能被评到国家的相关人才计划是件很好的事,只是现在同类或同量级的“帽子”太多容易分散科研人员精力。关键前提是,指挥棒今后往哪里指引,以及如何对同类帽子进行合并或设置同类申请限制等进行优化。东南大学在对外招聘高端人才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没有唯“帽子”论,学校也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对未通过青年千人答辩、但学术水平特别优秀者,也将通过校内人才政策予以支持。例如,将其3-5篇代表作送外校专家审议,来看是否可申请到同等职位,如教授、上岗教授或副教授等。”孙立涛告诉记者。 引人贵在“引心” “金凤凰”方扎根 人们常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如何让校方与引进人才琴瑟相谐? “教学科研本身虽说辛劳艰苦,但让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感到烦恼累心的往往是其他杂事,如行政、财务及相关管理上的一些琐事。尽管我们现在硬件环境不断提升,如建了很多教学楼、实验平台等,但软环境方面,将这些硬件高质量管理、维护好,方便老师使用,以及管理体系中对老师将心比心的人文服务意识与国外尚存差距,亟待提升。”孙立涛发自肺腑地说。 据了解,目前东南大学正与无锡紧密合作共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通过建立适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与企业、国际一流大学对接,聚集海内外高端人才,计划三年后在半导体行业一线科研岗位上纵深引进及培养出100位本土化、特色化教师队伍。 从企业的角度,希望未来高校在大力引进人才之后产出什么样的人才呢? “作为创新型文创科技企业,我们需要大校能够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既要会编程又懂艺术创意;既要能写方案还得会推算法。目前,全国各地及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方面出台的优惠政策,不单是延续“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更加扩大了对人才需求的定义面,条款越来越清晰透明,希望能快速落地,长期有效。”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昊扬说。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进高层次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我国要参与全球化、建设“一带一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飞跃,就需要今后把人才强国战略提到高度,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人才联动机制。此外,不能总盯着引进大学生,还需重视培养一些娴熟的技工、工匠等技能人才。可喜的是,现在各地已有了人才战略意识,从全国到全球,通过竞争逐渐加大吸引人才力度,而通过产业、科研基础等对接,特别对人才环境的改善,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引才关键在“引心”,“金凤凰”方能栖息扎根。文章选自科技日报,2018年4月17日
2018年4月18日 -
【中国青年网】全世界都在抢人才!“中国引力”如何夺得先机?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17日电(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石倩颖)近日,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武汉、南京等20多个城市出台人才政策刷爆朋友圈,事实上,“人才争夺战”不止发生在中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在世界蔓延。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靠什么在世界范围的“人才战争”中夺得先机?“中国引力”又如何改变原有的人才流动格局? 世界“抢人才大战”战局亦正酣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人才成长路线图》和《人才战争2.0》的资料,国外“抢人才大战”的激烈程度可不比中国差: 德国:人才战略经历了从“回到德国”到“欢迎来德国”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德国启动了著名的“客籍工人计划”,1960 年至1966 年共招募了360万外籍工人前来工作。从2000 年始,由于德国IT业出现人才紧缺,德国在人才引进制度建设上做了调整,时任总理施罗德推动实施“绿卡工程”,对外国人才实行优惠移民政策。2005 年1月1日德国《移民法》正式生效。 英国:在吸引人才方面的重要转变则是在2008年,实施“计点积分制”新政。2016 年,学生签证转工作签证不再有名额数量限制,同时雇主在雇用海外员工前需将职位招聘信息放在全国性平台上至少28天来证明聘不到本地员工的要求也被取消。 日本:人才战略是出于经济“再出发”战略的选择。2012年,日本法务省制定了“高级人才积分制度”,吸引高级学术、专业技术、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三个领域类别的高级人才;2014年,日本参议院通过新修正案,规定拥有高级技术且符合资格的外国人,住满3年就可以申请永久居留权。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在《人才成长路线图》和《人才战争2.0》发布会上发言。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石倩颖 摄 以色列:在人才方面以国小才多、能量惊世著称,20世纪50年代,以色列实施《回归法》,给予世界上所有犹太人定居以色列和获得以色列公民权的权利。“移民吸收部”设立奖学金大力吸引留学生和科研人员,吸引许多大型高科技跨国公司建立分公司和研发中心,吸引犹太精英回国效力。2016年,以色列移民吸收部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未来每年移民人数突破5万人的目标。 新加坡:实施“人才立国”政策,2005年,新加坡为移民项目投资100万新币,后增加为250万新币,同时对申请人无居住要求。2016年,新加坡人口及人才署《人口简报》提出,计划每年继续引进1.5万名至2.5万名新移民。 然而,随着恐怖主义的盛行、逆全球化思潮在美国和欧洲兴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外来移民政策正在持续缩紧,更加注重引进的精英人才的质量,这无疑使得全球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 应对世界“抢人才大战”,中国有何锦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如今,随着世界互联的程度不断深入、变革迅速发展、创新要求不断提升,高附加值的智力资源成为国家间争夺的对象。改革进入新时期,中国对人才的重视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如今,中国制定了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计划,“中国引力”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凤凰归巢,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锦囊一:2008年起,中国实施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截至2017年已分13批引进7000余名高层次人才。2010年又启动实施了“千人计划”青年项目,截至2017年,2900余名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被引进,被学界誉为“中国未来的院士群体”。 知乎“作为青年千人计划的一员,回国之后是怎样的体验?”网友讨论截图。资料图 知乎等平台上,一些网友谈到“千人计划”,网友@Gue 说:“我所观察到的现状是:千人计划(以及所有的人才引进计划)也在美国教育界、媒体界和政治界产生了一些影响,我跟好几个国外老师聊过,老师说现在真的是不一样了,80-90年代出国的中国学生,几乎没有愿意回国的。但是自21世纪以来,随着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有了回国的意愿,甚至很多在美国的全职教授也举家搬回国内。我相信这与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吸引人才的政策紧密相关。” 网友@方辰 说:“记得我还在读本科的时候(2000-2004),周围有心继续做研究的同学多数认为,只要成绩好到能够去美国读研究生,就一定不考虑国内的学校。而对于找教职工作的人就更是了,那个时候如果有一个美国普通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做,报效祖国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总之,那个时候自己总觉得美国任何一个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水平都秒杀北大清华,申请出国是无脑选。这些年过去,在我要动身回国的时候,“回国还是留美”已经成为我周围的中国人(MIT的博士后为主)最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起码其中的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的普通州立大学的职位,已经比不上国内一线高校的职位的吸引力了(我当然就是这部分人的其中之一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 “千人计划”。资料图 锦囊二:2012年底中国发布《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明确了持有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员可享有的特定权利和义务。2016年,公安部发放的“绿卡”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63%,中国绿卡数目从2011年的4782张到2016年超过1万张。 2018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国务院正式向全国人大提交了机构改革方案,正式提出拟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 对此,全球化智库(CCG)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说:“目前中国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是是一个边防管理、控制的概念,而移民局更侧重于服务概念,专门设置机构统一服务外来人口,让外国人才在中国更好地安居乐业,保障外国人在华权益,是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中国引力”为何强大? 数据显示,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到48.09万人,增长11%左右,其中近23万是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十八大以来,已有约231万人学成归国,占改革开放以来回国总人数的近74%。 王辉耀解释:“如今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年龄人口出现绝对下降,这表明长期给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人口红利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中国正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的人才竞争必然愈发激烈。”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与创业有着宏观的社会经济背景。有人说,中国正经历着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海归潮,到底是什么形成了“中国引力”? 中国发展前景广阔。1999年从清华大学电子系本科毕业的方磊,毕业后选择去美国读硕士、博士、工作。而今年,已是他回国创业的第五年,他的家人也被从美国接回到北京。他说:“2013年回来时,圈子里还有人不太理解,这两年回国创业已经很普遍。当年清华本科班上的26名同学,16名出国,现在有一半多都回来了,国内发展还是空间大。” 中国在创新创业领域跑得快。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海归人才聚会活动上,蚂蚁金服计算存储首席架构师何昌华说:“感觉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的状态已经超过了许多硅谷热门公司,中国追得太快了,如果未来20年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甚至作出一些贡献,对整个人生会有很大的提升。” 中国成为最大消费和应用市场。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史宾沙中国区科技与互联网行业负责人祁瑞峰介绍,“国际型高端人才流动,都是朝最有可能发挥个人潜力的地方涌入,他们的流动趋势,折射出近些年中国国力、创新力的整体上升。此外,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应用市场,在基础研究上,全球中心还在美国,但是应用技术和应用模式上的能力,中国已经弯道超车。” 此外,我国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有6200多万,其中专业人士接近400万人,他们广泛分布在教育、金融、高新技术等行业,很多人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中的不少人已选择在中国创业安家。 除了上述优势外,不少专家指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从粗放式的量的增长逐渐转向依靠创新、科技驱动的多要素均衡增长,人才需求也从数量为主转向素质优先,对高素质、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增加。中国全球化进程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践提升了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广泛需求等,无数向好的政策和发展形势展示出中国在这场人才战争中的强大引力。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国外大力推行移民政策到中国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抢人才大战”,实际上不仅是国内各省、更是各国的人才吸引力竞争。在人口红利消退的今天,谁能抓住人才红利,谁就能掌握国家经济发展腾飞的秘密武器。当然,在扩大“中国引力”的背后,也需要不断让引进来的人才留下来、用起来,在本土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进行完善。 文章选自中国青年网,2018年4月17日
2018年4月18日 -
【The New York Times】Trump Weighs Return to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urrent members of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met in Santiago, Chile, in March. Admitting the United States could have advantages for all parties, but striking a new deal could be difficult.CreditIvan Alvarado/ReutersBEIJING — As trade tensions with China escalate, President Trump has found new appeal in a regional trade pact he once called a “rape of our country.”The pact’s members — including some of America’s most stalwart allies — might not make it so easy to come back.Officials in Japa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reacted coolly on Friday to Mr. Trump’s remarks that he would be interested in joining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fter rejecting it so publicly just a year ago.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significantly bolster the pact if it signed up, its entry would require intense negotiations — and current members will expect significant concessions from the American side.Comparing the multicountry trade agreement to “a glasswork,” Yoshihide Suga, Japan’s chief cabinet secretary, cautioned against any efforts to change it to accommodate Mr. Trump.“It’s difficult to bring part of the pact and renegotiate it,” he said, calling it a “well-balanced pact” that carefully addressed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11 member nations.“We’ve got a deal” already, said Steven Ciobo, Australia’s trade minister, who added, “I can’t see that all being thrown open to appease the United States.”An early test of the potential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rejoin could come as soon as next week, when Shinzo Abe, Japan’s prime minister and an ardent champion of the pact, is to meet with Mr. Trump at his Mar-a-Lago resort in Palm Beach, Fla.Mr. Trump’s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pact depends on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could strike a better deal than President Barack Obama did, Mr. Trump said in a Thursday night tweet. Still, negotiations with a group of longtime trading partners could hold appeal at a time of increasing tensions with China.Mr. Trump faces a growing domestic backlash from corporations, farmers and others over fears that he is igniting a trade war with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largest single trading partner. Mr. Trump has warned that he could levy tariffs on $150 billion in Chinese goods, prompting Beijing to threaten retaliatory measures aimed at American soybeans, airplanes and other products.Negotiating a new pact could take years. Still, rekindling negotiations could make it hard for China to play off the United States against its allies by promising to shift business from one to another if a trade war breaks out. It could be a way to assuage American farmers and businesses hurt by Chinese tariffs by assuring robust markets for American products in countries that signed onto the deal, like Japan, Australia and South Korea. It would give the pact a great deal more heft and help position it as an economic counterweight to China, which increasingly dominates the Asia-Pacific region.More broadly, it signals to the regio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giving up on trade, despite Mr. Trump’s sometimes harsh words. Even as officials in other countries expressed skepticism on Friday, they said they would like to hear what Washington has to offer. “Japan would like to listen to the U.S.’s view,” said Mr. Suga, the Japanese official.The barriers to a new pact are considerable. Many current members of the pact feel they already gave considerable ground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strike the original deal, particularly in sensitive areas like protections for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For its part,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worries that the partnership will become a zero-tariff backdoor for Chinese goods into the American market. It worries that companies that have moved much of their supply chains to China could make components there, ship them to a member of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for assembly, then sell them in the United States tariff-free. It wants to toughen requirements for how much of the product is made within a participating country, which could make the goods less competitive.Their worries focus largely on Vietnam, a member of the current version of the pact. It has a large population, and a few big American companies, like Intel, have already invested heavily in setting up factories there that make products practically from scratch. But many other companies that are exporting goods from Vietnam rely heavily on imports from China. Vietnam’s huge garment industry, for example, relies greatly on fabric and accessories imported from China, according to garment manufacturing executives.Vietnamese officials did not respond to requests for comment on Friday. Frederick Burke, managing partner for Vietnam at the American law firm Baker McKenzie, said that the Vietnamese government is “very aware of and focused on the issue of circumvention” in trade.Renegotiating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may not be quick. Mr. Trump’s trade negotiators already have their hands full this spring trying to complete changes to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They need to decide whether to extend temporary exemptions from the president’s new tariffs on imported steel and aluminum. Above all, they are locked in a series of increasingly acrimonious trade spats with China.China is making its own outreach efforts in the meantime. Wang Yi, its foreign minister, will travel to Tokyo on Sunday. China has played up free trade talks with Japan and with South Korea, which is not a member of the partnership.Sheila A. Smith, a Japan expert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in Washington, said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may have realized that it does not have the leverage it thought to renegotiate a new trade deal with Japan, and that embracing the regional pact may be the best fallback.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could walk right back in with the exact same deal from last year that they walked out of, and claim victory,” said Ms. Smith, who noted that the government of Mr. Abe “has been continuously and quietly encouraging the U.S. administration to take another look” at the pact.One lingering question would be how China would react. The pact’s rules were designed in part to challenge China by encouraging members to loosen state support of their economies and relax trade rules — steps Beijing would have to take if it hoped to someday join the pact and enjoy its lower trade barriers.China is not likely to be troubled by a United States move to join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s long as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is doing so for strictly trade reasons, said He Weiwen, a former Commerce Ministry official and trade specialist who is now a senior fellow at the influential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in Beijing.Bu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likely to be dismayed if the United States is reconsidering it as part of any revival o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geopolitical pivot to Asia, or as part of any attempt to isolate China, Mr. He cautioned.“That’s what we should be careful about,” he said.Some current members of the pact greeted Mr. Trump’s comments on Thursday warmly. A spokeswoman for Singapore’s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said it welcomed the American interest. “The TPP was designed to be an inclusive agreement, which is open to like-minded countries willing and able to meet its high standards,” the spokeswoman said.Still, even American allies suggest a long road ahead if Mr. Trump moves forward.“If the United States genuinely did wish to re-enter, that would trigger another process of engagement and negotiation,” Jacinda Ardern, the prime minister of New Zealand, said on television, adding that she still planned to go forward with the deal as-is. “It’s not just a matter of slotting into an existing deal.”From The New York Times,2018-4-13
2018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