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玲: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稳定锚、永动机和思想者
5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银泰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互塑和推动--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新未来”为主题,八十位CCG理事、学者专家以及政商学界精英代表深入研讨。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在论坛五发言,以下是发言全文: 全球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刻,也是一个十字路口,世界向何处去?目前,主要集中在五个大的问题上:世界是开放还是封闭?是前进还是后退?是单边还是双边?是霸道还是王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把一个国家的利益凌驾在全球利益之上,凌驾在其他国家利益之上?这些问题不容回避的摆在了中国面前,也摆在了世界面前。 那么,中国为经济全球化能够做什么?我觉得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一是可以做“稳定锚”。 1、和平的稳定之锚。现在大家可以看到,不管中国在朝核问题、南海问题、中日韩这些问题上各个突破,还是和印度元首对话,都采用和平之道解决周边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也突破了一些难点。在中美的问题上,一直是在用一种智慧的办法,以两手对两手,使中美关系保持了大的斗而不破的局面,这来之不易。特别是在特朗普执政,鹰派悉数上位、战略转向的前提下,刚才主持人也说,民主党、共和党合流,也包括社会民意合流。我今年3月25日到美国,接触了美国各个方面的学者和工作者,我们也感觉到,现在实际上中美关系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刻,15日、1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美国总商会举办了第十轮中美经济对话,对话有共识,但是更多的是交锋。现在看起来,一些以前共同的看法现在变成了有分歧的看法,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比较艰难的时刻。中美和则世界兴,中美斗则世界乱。所以,中国始终不渝地在这个方面,用智慧的办法来解决中美矛盾与冲突,处理中美之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总统这种元首引领型的外交,使总的格局还没有真正上升到硝烟弥漫的战争。但现在的这种贸易之争已经延伸到制造业之争、高科技之争。实际上我认为,也是我们的国运之争。就是我们能不能顺利地到达胜利的彼岸,实现“两个一百年”,到2035年、2050年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现在的关键是不能被外部输入性的风险打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非常大的一个难题。 2、中国还是经济“发展之锚”。中国经济发展,过去4 0年年均增速9.6%,未来10年发展速度有可能保持6%到7%。现在是改革开放40年,再持续10年应该是没有问题。这样的话,中国会持续半个世纪的高速增长和中高速增长,2008年以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源。因此,中国把经济搞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中国13.9亿人口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3、世界秩序和规则的“稳定之锚”。中国总的来说,在处理国际问题上保持了战略定力、战略耐力、战略谋划能力以及战略反制能力。这几种能力中国正在培育和加强,当然,我们是不是特别强?我觉得还有很多疏漏,还有很多问题。但习近平主席带领中国,总的来说是站在道德、道义的制高点上,保持了这几种能力。二是中国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永动机”。 比如我们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实际上给沿途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好处。比如说中国解决贫困问题,几十年脱贫人口占到全球贫困人口的76%。未来三年,中国要实现零贫困,在一个13.9亿人口的国家,使每一个人都免受贫穷之难,这是了不起的贡献,也是对于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再比如说中国现在正在拥抱未来,而美国特朗普总统正如一篇文章标题所指出则“正带领美国大踏步的迈向19世纪”。中国正在拥抱未来,面向21世纪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制造业的业态、新的服务业态、新的贸易形态,并且提出了中国的方案,中国的理论,中国的主张,也创造了中国的经验。中国所作的努力和贡献,这些都是世界发展的“永动机”。三是中国是“思想者”。 现在中国跨越了从一个国家的利益出发来思考问题的局限。习近平主席提出来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提出的核安全观,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结伴而不结盟等一系列的国际关系的主张,这些都是为面向二十一世纪人类精神新文明所提供的思想武器。思想武器我觉得是最大的公共品,现在可以看到,大国之间的博弈日益激烈,而思想是贫乏的。所以我觉得,中国作为思想的提供者,这是走在世界前面的,也是为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当然,中国面临很多本身发展中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问题,比如我们的产业如何从中低端稳步迈向中高端的问题,比如我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如何不被打断的问题,比如对中兴通讯这样一剑封喉的事件使我们深刻思考,怎么样实现核心技术是大国之重器的问题。比如面向未来,我们的商业模式的选择,我们怎么能够突破国际上的壁垒,以及原有的国际传统的贸易方式、传统的贸易规则、传统的统计方式与现在全球经济形态、经济联系方式的冲突如何解决的问题。我们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国内、国际都面临着挑战,因此,中国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出现叙利亚、利比亚、伊拉克这样的事件,不出现颠覆性的变化,不犯历史性错误,把中国自身发展好,就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本文根据作者在全球化智库(CCG)2018年5月20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年5月28日 -
【中国新闻网】专家冷思考中国人才热战 吁以全球视野吸引人才
人才大战实际反映了(城市)对人才的需求。”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吴江表示,人才大战的主要发力者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应以全球化的视野吸引人才。 当日,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召开。该论坛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聚焦“互塑和推动——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新未来”。 近来,中国多座城市相继发布人才新政,城市之间“引才引智”的话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目前,中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凸显。”吴江认为,引发城市间人才大战的原因复杂,如城市户籍人口的普遍下降等。 “现在人才的流动性不足。”吴江指出,这与就业政策缺乏弹性、就业环境欠缺包容性有关。他认为,吸引人才的主要发力者,应该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城市的品牌会形成对人才的吸引,这种吸引力是区域性的。他举例杭州的引才政策,政府将人才补贴给予企业,通过企业把补贴发放给就业者。 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指出,跨国公司在中国培养了许多跨国人才,吸引外籍人才来华工作,同时在本土培养人才,推动人才全球化流动。 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满静认为,中国人才达到了与国际人才市场同步的水平。她说,跨国企业、国际品牌投资中国市场,也是对中国的人才市场进行投资。她指出,中国人才在国企改制、民企发展的潮流中积累了经验,在互联网企业、新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成长。 满静认为,中国人才市场面临“量”与“质”的挑战。相对于整个市场的体量及人才需求,中国人才的“量”还不够。部分人才没有经历过市场波动,需要到国际企业、不同岗位上实践,以提高人才的“质”。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8年5月20日
2018年5月25日 -
【China Daily】China, US agree not to launch trade war
Chinese Vice-Premier Liu He, a special envoy of President Xi, talks to the media on Saturday after conducting "constructive consultations" with the US team in Washington on Thursday and Friday. [Photo by Zhao Huanxin / China Daily]The biggest achievement of the latest consultations between the world’s top two economies is that they agreed not to launch a trade war and to stop slapping tariffs on each other, Vice-Premier Liu H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s special envoy, said Saturday.Speaking to the media near the end of what he said was a "positive, pragmatic, constructive and productive" visit to the US, Liu said China and the US have reached consensuses on economic and trade issues, pledging not to engage in a trade war.On Thursday and Friday, at the direction of President Xi Jinping and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 Chinese delegation led by Liu conducted "constructive consultations" with the US team, whose members include Treasury Secretary Steven Mnuchin, Commerce Secretary Wilbur Ross and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Robert Lighthizer.The two countries agreed to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in goods, with China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purchases of US goods and services, which will help support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 the US, according to a joint statement issued Saturday."There was a consensus on taking effective measures to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deficit in goods with China," the joint statement reads."To meet the growing consumption nee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need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wi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 purchases of United States goods and services. This will help support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says.Soybeans are loaded into a truck during harvest in Princeton, Illinois, US, Sept 29, 2017. [Photo/VCG]They also agreed on "meaningful increases" in US exports of agricultural and energy products and greater efforts to increase trade in manufactured goods and services.The vice-premier said that it is natural for China and the US to reach consensuses this time. However, he offered a note of caution that it will take longer to resolve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in China-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US economic and trade ties i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trend, Liu said, adding that the two countries should properly handle their differences through dialogue, and treat them calmly in the future.In answering a question from China Daily about what will follow in the coming months, Liu said the two sides 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some working groups, including the agricultural group."Maybe some ministers from the US government will lead the groups to Beijing" to have deeper discussions and try to make concrete deals, he said.At the media briefing, Liu said China is ready to buy goods not only from the US but also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adding that China, with its large middle-income population, will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market.China and the US agreed not to launch a trade war and to stop slapping tariffs on each other, Vice-Premier Liu He said. [Photo/VCG]This market will be highly competitive, so nations eyeing for market share have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ir products and services so that Chinese consumers would like to buy, he said.Wang Huiyao,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a Beijing-based independent think tank, said the consensuses reached during Liu’s visit augur well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It has created a good environment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solution of any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in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Wang said.Jon Taylor, a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St. Thomas in Houston, said, "It is encouraging that China and the US worked hard to demonstrate that with mutual respect and win-win cooperation they can accomplish much."Rick Kimberley, president of Kimberley Farms Inc in Iowa, said Saturday, "This sounds positive that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come to agreement on key issues. I’m sure there will be further discussions to finalize the details."While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trade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will provide a safe and affordable supply of protein for a growing Chinese middle-class population, "This will also be good for the US farmers because it will help provide a consistent and growing market for their products," Kimberley said.From China Daily,2018-5-20
2018年5月25日 -
王石:企业要树立普世价值观 承担起节能减排的责任
万科集团创始人、董事会名誉主席、CCG资深副主席王石新浪财经讯 5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银泰中心举行,万科集团创始人、董事会名誉主席、CCG资深副主席王石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王石在演讲时提到,美国虽然退出了《巴黎协议》,但中国这方面是旗帜鲜明的,“中国原来是碳排放最大的大国,现现在我们要承担责任了。” 王石称,实际上一个企业家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尤其作为房地产商,那地位就更不高。但2008年,他率中国企业家环保代表团访问美国,受到到了鲍尔森在财政部长办公室的接待。他说,“就是因为搞环保,这是普世价值,是全世界共同认同的面对未来的价值观。” 以下为演讲全文: 王石:谢谢主持人,今天上午我进来的时候正好听到陈启宗兄在讲演,我有感而发,就全球化未来的形势是乐观是悲观谈一谈我的一点感想。 我是同意陈启宗先生说的,对未来的看法是乐观的。但我要加上两个字“谨慎乐观”。从陈启宗个人表现以及他家族企业的表现,你没有理由不乐观,我想说的是,我和启宗先生差不多是同龄人,年龄上他比我大一岁。霍振宇先生70年代后,完全是另外一代人了。 我想说的是,真正像启宗先生这样的香港出生,香港长大,国外留学,回来创业,在香港、大陆的我相信不只一个人,但现在经济上、思想上、社会组织活动还活跃的香港还有谁,可以说启宗是个例外。 我对启宗先生真正认识是故宫文化基金会,大家都不知道,只知道陈启宗家族给哈佛大学的赠送的事情,引起很大的社会事件,实际陈启宗家族十几年前就对故宫不动声色地进行捐款,修复故宫需要修复的宫殿。当时发起成立故宫文化基金会时,大家讨论时,统一都说陈启宗,所以,一个企业做活动是孤立承担责任,这是必然的。香港还包括邵逸夫先生,在中国的大学基本没有邵逸夫楼的,加上李嘉诚先生捐赠的汕头大学,做捐款、做善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香港企业家也是在其中的。 我为什么特别强调香港企业家,我想说的是,我是深圳企业家,在深圳打拼35年。我们也知道,深圳在改革开放所扮演的角色,实际深圳在开放时不仅仅是深圳,还有珠海、厦门、汕头、沿海十几个城市,深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香港的文化、香港的企业家阶层起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刚才我说到了,慈善捐款应该说我这些年也做了这样的行为,目前在中国大陆上差不多在慈善公益机构,邀请我去,当会长,当发起人的不下40个组织,所以我现在“挺忙”的。这不是重要,重点是,我们从哪儿受到影响了呢?当时大水灾时,真正动员进行捐款资助的是香港企业家,那时候感觉到香港电视台的艺人,从捐款5元到上千万的捐款在香港是成了风气的。 我们面对为的改革开放,实际香港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好在现在大湾区,中国面临未来第二个改革开放40年,大湾区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说到大湾区不仅仅是香港;还有深圳,深圳后起之秀今年是38年,真的是天翻地覆,如果大湾区,港-深-澳门联手起来,不仅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在全球历史版图上都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从陈启宗先生本人和企业家族的发展表现,我看到希望,而仅仅是靠陈启宗一家是不够的,应该把香港企业家调动起来。这几年香港和大陆的关系疙疙瘩瘩,甚至到了非常紧张的程度。但我们看到,基本上最紧张,最尴尬的时期过去了,大家心平气和地过去了,大家不要再闹“独立”了,不要再闹“自治”了,和大陆共同发展,不仅在中国发展,甚至在全球发展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香港东方明珠依然是东方明珠。 中国的未来,谨慎乐观的谨慎不用说了,为什么乐观?中国改革开放,我们非常清楚,过去的40年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我记得邓小平说,大不了我们就收回来嘛,杀开一条血海,失败了大不了我们收回来嘛,在深圳划个圈试试。 这样40年过去了,回忆过去,我想说取得的成绩想不到。面向未来,10年前我说过一句话“面向未来不确定”,但我现在想说的是“面向未来谨慎乐观”。从深圳特区到浦东,再到振兴中西部,再到现在的雄安,开始规划和决断,我认为最大的区别是,面对全球的格局,我们正在按照我们的规划,现在已经有40年的改革、经历、教训,财富已经积累起来了,说到富有远远说不到,我非常同意世锦先生的判断,我们的差距还是相当相当大,但各个方面,我们确实积累起来了,如何从容地面对这样不确定的社会。 什么叫不确定?简单举个例子,这个事情发生在2004年,中国一批企业家为了搞环保成立了阿拉善,当时说搞企业学西方,实际搞环保、搞生态,学习西方,当时和世界大自然保护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民大会堂,当时TNC主席是鲍尔森,当时高盛兼TNC主席,签了两年合同。四年之后,西方金融危机,鲍尔森就辞去了高盛,TNC主席,因为小布什请他当财政部长了。 我记得很清楚,2008年我率先中国企业家环保代表团访问美国,鲍尔森是在财政部长办公室里接待我们的,他讲的非常清楚,现在我们接待你,下午我就接待你们副总理王岐山,我印象非常清楚,我感觉到实际上作为一个企业家,在中国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尤其作为房地产商那地位就更不高。就是因为你搞环保,这是普世价值,全世界共同认同的面对未来的价值观。 一直到现在,鲍尔森退去部长,做芝加哥大学鲍尔森中心,致力于中美友好。显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环保,所谓的环保就是从田野环保到城市去,现在我个人、阿拉善和鲍尔森依然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要说全球化,《巴黎协议》之后,尤其特朗普说美国不再履行协议,退出去,现在我觉得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会看看中国,中国在这方面显然是旗帜鲜明的,全球我们承担责任,我个人全球没有疑虑,我们会改善,和国际持平。乐观很明显看到,中国原来是碳排放最大的大国,现在世界要我们承担责任,现在我们承担主要旗手的角色,这真的是意想不到的。 借这个机会,CCG是国际交流平台,反正在中国投资的跨国企业,我非常明确的建议是,你们第一把手赶快,如果不是本土大陆土生土长的人,赶快换了,一定要用本土土生土长的,当然还有受在华训练的,一定要了解中华文化。为什么说陈启宗先生是个例外呢?香港本土的孩子对大陆文化是不了解真正像启宗先生这样这么了解中国的文化,这样理解中国的文化,但又本着底线来整个按照国际水平来做的不多。很多跨国企业原来好好的,现在不行了,为什么不行了呢?因为政策不可能像40年前一样;本地竞争的企业也出来了,等等原因,如果你还不能用大陆上非常熟悉文化的,肯定发展不起来。 在美国最有名的智库之一布鲁金斯研究所,他有个中国研究中心,原来汉学家一直是用国外的,一直到2012年、2013年,那时候我还在哈佛,第一次用了中国大陆本土出去的叫李成,他是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的,到了美国伯克利读的硕士,普林斯敦读的哲学博士,之后留下来一直到今天,在布鲁金斯。我印象很深,在哈佛研究中国问题往往是研究中国问题专家的权威,把他请出来。所以,要了解中国一定是这样的。 我这些年一直在国外留学,为什么呢?西方已经开始认真地研究中国的文化,对中国,我们经济起来了,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起来了,真的了解西方马?了解欧洲吗?了解美国吗?我们是不了解的,这需要开始。万科想要成为有影响力的企业,伟大的企业,他不是一代人能解决的问题。但要解决问题就一定要在国际上了解西方,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西方,陈启宗早先解决的问题我去补课。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因为市场大,市场容易开展,要进入世界500强不是很难,但真正能发展成常青藤,真正在全球贡献出具有中国管理智慧,需要我们更长时间砥砺前行,努力学习,接受更多的教训和困难,一块儿往前走,才有可能不负使命,前40年向西方学习,后面向世界文化瑰宝学习,才不愧为发展成为优秀的中华文化民族。 谢谢!文章选自新浪财经,2018年5月20日
2018年5月24日 -
丁颖谈打造移民政策吸引力
侨外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CCG 常务理事丁颖发言人民网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 姚丽娟)5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银泰中心举行。在当日举行的“人本全球化的中国推动”分论坛上,侨外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CCG常务理事丁颖建议应更重视移民政策。丁颖表示,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一些人积累了大量财富后,希望到国外获取其他国家的身份。而我们怎么能吸引更多人长期留在中国,也像其他国家一样吸引人才,吸引财富到我们的国家来?这是一个很复杂且大的话题。丁颖认为,但就移民政策而言,我们过去没有足够重视。因为中国人很多,人口已经十几亿了,不需要太多外来人口。但当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发现我们需要有很多高科技的人才、尖端的人才,可能不需要太多人来中国,但是需要非常顶尖的人才。接下来相信这个社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未来的互联网、物联网、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等等都需要很多高科技人才。丁颖认为,CCG提出我国可以设立移民局、开放移民政策吸引更多人才进来,这是很有必要的。丁颖表示,如果中国想吸引更多外国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开放,要有一个比较自由的环境。第二是应该研究一下我们要吸引怎样的人才。不只是吸引高科技人才,可以制订不同层次的人才吸引政策,清晰地、有步骤地、一步步走向国际化,形成一个有体系的人才吸引计划。文章选自人民网,2018年5月20日
2018年5月24日 -
洪明基:“一国两制”用好,香港的出路就有了
香港洪氏集团董事会副主席、合兴集团控股行政总裁,CCG资深副主席洪明基发言。人民网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 姚丽娟)5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银泰中心举行。在当日举行的“开放40年——中国企业重塑全球经贸关系”分论坛上,香港洪氏集团董事会副主席、合兴集团控股行政总裁,CCG 资深副主席洪明基在谈到香港的定位和角色时表示,把“一国两制”用好,香港的出路就有了。洪明基在论坛中表示,很多创新技术都是从香港和大湾区出来的,说到香港的角色,很高兴中央支持香港成为科技创新中心。过去,内地的长项在于“人多好办事”。以前很多地方交通不便,没有电话和网络。现在,内地的交通和网络都是世界一流的,13亿人口调动到一块儿想问题,马上能办到。而香港是全世界最开放的城市,人财物都可以配套得更好。我们可以用科技创新中心体现我们制度的先进性,把“一国两制”用好,香港的出路就有了。中国能够在一个制高点实现我们的富足年代,把“两个一百年”目标提前完成。 文章选自人民网,2018年5月20日
2018年5月24日 -
梁建章:中国完全有能力建三四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CCG 资深副主席梁建章 新浪财经讯 5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银泰中心举行,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CCG 资深副主席梁建章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要吸引全球人才,梁建章认为中国政策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包括旅游签证、包括其他一些条件。 中国CCG做了一个报告,指出中国的签证便利程度是世界倒数,是最难进来的,旅游签证比中国还麻烦的国家只有6个,类似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中国如果看旅游这个数字的话,中国出境的人数是入境人数的一倍,而且这两年入境人数就不涨。 他希望中国签证能更宽松一些,尤其是在旅游工作签证这方面,希望问题能够尽快得到解决。 有些东西一时半时解决不了,比如说污染,房价越来越高,这牵扯到大城市发展策略、大城市要控制人,控制人的话肯定房价会越来越高,上网不方便也经常被垢病。“我们慢慢来推动这些事情。” 梁建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进一步开放,我们制造业做的很好,其他一些产业做的很好,但是这些基础的跟人力资本相关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城市的公共设施还是要进一步地开放。 开放包括几个方面: 一、我们的观念还是要转过来,我们要对城市规模更加开放。他认为目前中国城市规模的观念不对,如果中国城市规划的太少,就造成环境、交通、污染、房价会特别高。中国好像现在观念说,我们这个城市,北京、上海两千万人,已经觉得太大了,容不下了。 “我跑过很多的国家,像伊朗、土耳其、埃及,这些国家的面积都是相当于我们的大省,他们的首都都是两、三千万人口。”梁建章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去建三、四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中国省会都需要两千万左右的人口。因为中国的基础设施、中国的地铁是世界上最强的。 二、另外一个开放很重要的就是教育方面,他建议在保留高考的同时开放自主招生。“教育方面现在中国所有东西都被高考打死了,如果能够开放高考加上统招,如果开放各个学校自主招生的话就有一个多元化的招生指标,就有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可能也会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高考还可以保留。” 三、开放户籍和迁徙,因为现在我们只是吸引高端人口,不要那些低技能人口。其实,他表示一个城市还是非常需要这些低技能人口的,你要吸引外国人,吸引外地人,外地人可以做保姆等等工作,这些都作为你的生活成本,但是吸引这些人非常重要的。 “吸引中国的农村人口进城,是最有效的一个减少贫富差距的手段,这些农村人口在城市里面就会获得更好的生活。” 剩下的有人问我,老师如果这些人都到城市里面农村没有人怎么办?农村人发展的产业只能是以资源或者是旅游、或者是农业、或者是矿业,就是这些以资源为导向的产业,如果人少了、人均资本多了反而是好事。其实对大家都是好事。文章选自新浪财经,2018年5月20日
2018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