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丘成桐:中美科技竞赛,谁会赢?
专家简介丘成桐,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12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他第一次国家安全战略演说中,称中国为“对峙的政权”,认为中国试图“挑战美国的影响力、价值观和财富”。 而一份总结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新文件更进一步把中国和俄国都标签为“修正主义者”,指责它们想“塑造一个与美国价值观和利益背道而驰的世界”。特朗普对于维护美国国家安全而提出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元素点名中国:“中国的主导地位在它所处地区和其他地区,都会削弱许多国家的主权。”这个战略要求在亚洲地区打造更强有力的传统联盟和新的伙伴关系,来面对地缘政治竞争,并就此提议了一项新政策:限制签证,以防止外国人盗用知识产权,特别是前往美国学习科学、工程、数学和技术的中国人。以商业利益挂帅的特朗普政府不止一次点名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其实在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前,美国国防部已经对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大量资源投入敲响警钟,这受到了《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很多美国主流媒体的深度关注。特朗普政府在谈论对华贸易不平衡时,也经常影射中美之间的科技较劲,包括中国国务院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包括 2030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并且中国政府准备导入1000亿至1500亿美元打造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宏伟目标为实现2025年中国产业所消耗芯片的70%为国产,到2030年在各类芯片的设计、制造和封装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中美之间现在已经进入了日益白热化的科技竞赛,牵涉的不仅仅是科学研发、商业创业,更有军事和政治。在这场中美的科技竞赛里,中国能够如期“蛙跳”而赶上、甚至超越美国吗?同时,特朗普国家安全战略的导向,对于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就业、拿签证,是不是有所影响?对于“科学无国界”的理念和中美之间科学的研究交流,会不会造成打击?我想谈论这些问题,没有人比数学家丘成桐更有资格了。丘成桐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界泰斗,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概念,成为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础。丘成桐在1982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菲尔兹奖(号称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1994年得到克拉福德奖,2010年成为第二位获得沃尔夫奖的华人数学家。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我特别想听听丘成桐对于中美科学竞赛的看法,因为他目前也是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对于美国和中国科学界以及教育界,都有第一手的亲身体验。长久以来,丘成桐批评中国的大学基础科学教育薄弱,我很好奇,中美目前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多方面的竞赛,会不会由于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薄弱而受到影响?另外,中国学生现在会不会趋向于更容易套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用领域,而抛弃了基础科学中的数学和物理?这是我和丘成桐最近做的一次对谈:刘裘蒂:最近有一个很流行的名词是“中国特色”。您认为科学无国界吗?还是中国的科学界将会以一种“中国特色”发展?如何描述这个“中国特色”在科学研发中的体现?丘成桐:基础科学总是合乎自然界的规律,放诸四海而皆准,确是没有国界。至于科学的应用,因时制宜,因地而改变,可以有地方的特色。但是基础科学的范围宏大,一群科学家聚集在一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品味,在选择硏究对象的时候,会受到文化气息的影响。文化深厚的国家,往往对基础科学会有更深入的贡献,但是有些国家,例如美国,是全球菁英荟萃的地方,因此也受到其他地方文化的影响;反过来说,在美国产生的科学文化,就长期地引领世界多方面的发展。汉朝、唐朝、宋朝的科技曾经领导全球,却是以应用为主导。另一方面,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以后的英国、德国和法国,对近代科学却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因此应用科技的发达远远超过古代中国,其间的发展,受到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哲学文化的深度影响。在20世纪,中国的科学早期也深受欧美的影响,例如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钱学森、陈省身等人,都受到欧美大师的教育。解放以后,开始受到俄罗斯的影响。华罗庚和陈景润等人就受到俄国大师维诺格拉道夫的影响。中国科学界现在正在摸索自己的特色,但是还是没有完全成熟。刘裘蒂:20世纪期间原子弹的发明过程,就是一个多国之间的科学竞赛。您认为现在科学的研究,是不是避不开国防、国家安全、国际关系的敏感考虑?丘成桐:良好的基础科学,对于科技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应用,对人类文明有极大的贡献,但是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例如核子物理的学问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但是也可以去产生原子能,解决世界能源的问题。所以联合国和各国政府需要有效地控制科学在社会上可能产生的灾难。举例来说,现在很火热的人工智能以后必定会在战争上受到大量应用,可以大量地毁灭人口,必须受到控制。刘裘蒂:特朗普最近在演说中提到对于中国科学学者的防范,因为他们可能对于美国在知识产权及国家安全方面产生威胁。其中被点名的领域包括了数学,为什么基础科学如数学被点名?丘成桐:现在的特朗普政府不欢迎某些国家的科学家的政策,违背了美国开国以来立国的精神,不受到美国名校的认可,我认为他们这个立场必定会改变的。我不知道特朗普政府对数学的硏究采取什么态度,有可能注意力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不在基础数学。数学是基础科学之母。它是一切应用科学的基础,可能是因为这个缘故,特朗普政府才注意它。刘裘蒂:根据您的观察,美国现在已经收紧对于中国学者到美国求学和就业的签证吗?丘成桐:我目前还没有发现你说的现象。可能美国政府的政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哈佛大学有办法吧。刘裘蒂:我也听人说,在中国拿了“千人计划”的头衔、或是项目资金,便会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高度关注。据您了解,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情况?丘成桐:我的朋友说在网上有很多华裔学者表示有这个可能性。其实在三十年前,华裔学者和学生刚开始到美国时,美国的情报局就会问我: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每半年就问我关于我的几个学生,例如曹怀东、田刚、李骏等人在干嘛。刘裘蒂:从李文和、陈霞芬、到郗小星,不少华裔学者在美国遭到法律上的诬陷,目前在美国搞研究的中国学者,是不是人心惶惶?丘成桐:暂时还未达到人心惶惶的地步。但是大家都有所警惕。刘裘蒂:能不能谈谈您现在研究的重点?还有请您“科普”一下,这些研究的方向是不是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领域有所重叠?丘成桐:我主要硏究的对象是几何学及微分方程,它们和弦理论、广义相对论、及一些应用数学有关。刘裘蒂:您现在在中国带什么样的项目和学生?每年在中国待多长时间?丘成桐:我今年在哈佛休假,6月以来都在中国,也讲课,也带学生。刘裘蒂:在中国受到政府或是企业的赞助吗?丘成桐:最主要的精力是在清华大学的数学中心,还有科学院的晨兴所也花了我很多工夫,各有突出的成就,已经领先全国。我在浙江大学也有个所,一直以来做得很成功,十多年前就将浙江大学的数学排名提升到全国第三,但是这十年来,由于人事的变动,浙江大学只给这个所每年经费200万元,在这种微弱的经费支持下,这个所根本不可能做任何事情,现在浙江大学数学也因此排名第十以下了,甚至不入教育部的第一流标准。刘裘蒂:谈谈中国现在的双创环境,是不是“创业”多于“创新”?丘成桐:创业多过创新。刘裘蒂:在创业的环境主导下,是不是有更多的中国学子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热门、可以及时套现的“实用”领域?丘成桐:创业有多方向,没有基础科学和理论的支持,你说的国内最火红的应用科学,恐怕只是跟着欧美来发展,难以理解为中国特色。刘裘蒂:您曾经评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薄弱,现在还持同样的观点吗?这对中国在想要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蛙跳”,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丘成桐:现在还很是薄弱,但是比以前好得多了。所有具有深入和长远前景的科技,必须要有理论的支持。中国对于理论的投入还是不够。刘裘蒂:去年美国国防部针对中国的人工智能投入发布了白皮书,受到《纽约时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特朗普政府经常抨击中国政府主导的科技投资。您觉得中美已经展开全方位的科技竞赛吗?丘成桐:美国在科学上的投资和基础,已经比不上从前,但是还是远超过中国,暂时中国的科技落后美国,还谈不上竞争,我们还在学习。但是现在中国正在走正确的方向,找到大量一流的人才,不单单是中国海外留学生,还有非华裔的学者都开始到中国来工作,我相信中国在短期内会有大改变。科学研究的竞争,只要是公平的,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对大自然界的了解来进行的,没有一个国家应该去批评其他国家在科硏上的投入。刘裘蒂:所谓的中美科技竞赛,对于像您这样在两边有项目的学者,不论是在接受赞助或培育人才上,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和顾忌?丘成桐:在纯属硏究基础科学上,没有顾忌,只要有好的经费,在美国和中国一起做,应该没有问题,至少中美的高校都认可这个看法,我们认为这是双赢的事情。刘裘蒂:请您谈谈目前中国和美国进行科学竞技时的优势和劣势。在哪些领域,您认为中国更有后来居上的可能?丘成桐:美国在大部分科技上,仍然领先中国,但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很成功,基础已经打开,要迎头赶上,并不困难。要看政府用人用经费,处置得当,短期内可以在很多项目上,挑战其他国家的科技成就。至于什么项目最容易超前,杨振宁先生20多年前就提出:数学是最容易超前的,我很赞成这个看法,即使到今天,这个看法还是正确的,但是一些中国学术机构的领导人却误导了数学的硏究方向,急功近利,在基础数学还没有打好基础前,就全力去发展比较不踏实的应用数学的一些分支,结果应用数学也没有做好。这种做法和成功的美国名校的做法背道而驰。所以要超前,需要有深度的看法。要领先世界,现在的中国在很多方向是可以达到的。事实上,在某些数学的发展方向,我们在清华大学的数学所已经达到世界前茅。刘裘蒂:中国要在中美科学竞赛中超前,必须在教育和行政方面,做怎样的变革?丘成桐:要打破院士专制的传统,打破官僚做法,打破外行领导内行的作风。刘裘蒂:作为学者,您期待看到中美之间在科研方面如何地合作?丘成桐:中美友谊,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超过一个世纪。所以互相尊重,互相扶持,是个双赢的局面。希望两国领导们以这样的原则交流。其实中美在学术界上早已有密切的交流,希望不会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而停摆。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18年1月5日
2018年1月9日 -
【海外网】中国成为英美之后全球最热门留学目的地,印度学生也服气了
近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显示,随着全球化发展出现新趋势,逆全球化的兴起和美英等国的签证和移民政策收紧导致2016-2017学年赴美国际学生1,078,822人,同比增幅3.4%,与上一学年的7.1%相比降幅超过一倍。 与此同时,在全球留学和中国留学市场出现各种新态势的情况下,来华留学也呈现出新特点。据统计,2016年中国接受的来华留学人员达到442773名,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 据《印度时报》1月7日报道称,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最受留学生青睐的国家。印度赴中国留学的人数已经超过原先留学生最热门的英国。仅2016年,共18171名印度留学生前往中国留学,超过同年去往英国的18015名留学生。12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常青街道竹西社区开展“冬至饺子宴共享邻里情”活动,邀请辖区外国留学生与社区居民一起包饺子(图源:新华网) 除印度外,其他国家国际学生来华人数也日渐提升。据统计,韩国持续成为在华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和泰国,巴基斯坦和印度紧随其后。十年前,中国还不是大多数国际留学生的目标,但现在,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的突飞猛进,中国每年吸引大量留学生。“一带一路”支持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成为中国能够吸引更多国际留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公认的商业大国,也成为全球关注的创新中心,中国“智造”成为国际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据《印度时报》的报道,印度学生来华留学的热点专业也从医学逐渐向工程学科方向转移。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和中国的各项开放政策支持,来华留学生同比增速再次达到两位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发展的增长点,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为韩国、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增幅的平均值超过20%。随着更多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这一区域国家来华留学还将有较大增长。“双一流”建设护航 随着中国“双一流”学科和高校建设的推进,中国高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双一流”建设对于改善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有着积极作用,对于推动中国高校加快进入世界顶尖大学和顶尖学科“俱乐部”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THE)最新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中国有63所大学跻身前1000位,其中北大和清华更是进入前30位,充分证明中国高校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此外,众多来华留学生认为,学费问题也成为吸引国际学生的一大原因。相较于美国留学的高昂学费,进入中国顶尖大学进行学习只需要其中的一小部分费用。具体来说,2016年至2017年就读美国私立大学平均需要花费45370美元,但在清华,每年平均仅收费7500美元。同时,中国政府近年来为在华国际学生提供的留学补助,以及丰富的奖学金项目也促使众多海外留学生申请中国的高校。“文化出海”助力 谈到海外留学生来华,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原因就是中国文化和汉语在全世界影响力的提升。选择来中国读书的留学生,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吸引。近年来掀起的“汉语热”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汉语学习“大军”。中国的影视作品及网络文学的成功“出海”也让更多的外国人接触并喜欢上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今年来增长明显,大多数留学生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吸引,凭着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与热爱,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将目的地选择为中国。 除上述原因之外,“离家近”“英语教学普及度高”等原因也成为众多国际学生,特别是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来华进行学习的原因。但究其根源,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多领域交流合作是其中的根本原因。来华留学生的增长,不仅仅是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可,还为中国的经济政治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文章选自海外网,2018年1月8日
2018年1月9日 -
金灿荣:今年半岛局势会怎么变化,全看朝鲜的了
金灿荣,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新年伊始,半岛局势即迎来新一轮的风云变幻。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新年贺词中向韩国抛出一枝“橄榄枝”,表示有意就派遣代表团参加平昌冬奥会等事项与韩国举行会谈。韩方立刻积极响应,提议1月9日在板门店举行高层会谈,并于1月3日与朝鲜进行了近两年以来的第一次通话。然而,在向韩国释放友好讯号的同时,金正恩不忘以核按钮“敲打”美国,称美国全境都在朝鲜的核打击范围内,并且核按钮就在他的办公桌上,引来特朗普隔空回怼,称自家的核按钮“更大、更厉害,而且真的有用”;中方则表示始终致力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同时也致力于推动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半岛核问题。半岛局势再度变化,朝鲜对美韩的“一拉一打”究竟基于怎样的战略考量,背后是否藏着一篇大文章?眼看朝美双方已经以“核按钮”唇枪舌战,看得人胆战心惊,2018年半岛局势是否将有根本性改变,中国又将如何自处?观察者网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问题专家金灿荣教授,听听“金政委”如何解读这番动作。金正恩发表新年贺词,并表示有意参加平昌冬奥会 图/视觉中国观察者网:金老师您好。新年伊始,朝核问题似乎是有所好转,特别是朝鲜方面不断在释放善意。想请问您一下,金正恩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释放善意?金灿荣:朝鲜的态度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朝鲜确实对韩国释放了善意,但对美国是“示强”的。金正恩说了,他具有摧毁美国的能力,而且核按钮就在他的桌子上。结果大家可以看到,老特朗普憋不住了,回了一个推特:请你们转告金正恩,我也有核按钮,而且比你的更强大更可靠。所以朝鲜发出这个信号,不能简单说成是释放善意,这个不准确。实际上朝鲜是发出了复杂的信号,对韩国姿态要好一点,但对美国是很强硬的。那么发出这种信号的原因呢?第一还是想控制一下紧张局势。因为最近这半年多,半岛趋势是越绷越紧,如果再往前走,冲突的可能性就上来了。所以朝鲜就往后撤一撤,把局势往下压一压。这是朝鲜一贯的打法,所谓“战争边缘政策”。先把局势弄得很紧张,再往后退一退,朝鲜一直在用这个游戏来维持其国际上的知名度。另外发出这个信息也是经济上的需要,因为联合国今年连续通过了三个制裁议案,朝鲜现在是很困难的。还有一点就是他也看到了某种可能性,因为2017年5月9日,文在寅出任韩国总统。文在寅政府被国内称为“进步派”,对北方的态度是比较好的,所以朝鲜也看到了机会。在国际制裁统一战线当中,韩国这个环节是最脆弱的。韩国本身也是受朝鲜威胁最大的,如果发生冲突,损失会很惨重,所以韩国本身也是有恐惧感的。再加上现在韩国政府偏左,所以朝鲜会觉得这张牌比较有效。所以这是金正恩现在讲话对韩国释放善意的原因。第一就是想对紧张局势有所控制,因为紧张一直发展下去就是直接的军事冲突,这对于朝鲜是最不利的。第二就是通过定向释放善意,在韩国这个方向打开制裁的缺口。第三就是他认定现在是有机会的。但这只能说是在南北之间现在出现了一点缓和的信号,因为整个讲话对美国还是非常强硬的,所以说整个讲话释放善意是不对的。观察者网:也就是说,这次信号依旧是一个综合博弈之后的结果,为的是谋求朝鲜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控制局面?那您认为它是否能够占到主动权,或者说事情能够按照它希望的节奏来进行吗?金灿荣:应该这么说,韩国政府呼应得非常积极。金正恩1月1日讲完话,第二天韩国政府就倡议1月9日在板门店进行高层会谈,而且1月2日上午和下午连打两个电话,3日朝鲜回了个电话。所以就南北关系的情况来讲,好像事态有一点缓和,但是能不能达成比较理想的结果,现在还是没把握的。一方面,朝鲜方面对于发展南北关系的诚意如何,现在不知道。因为其实朝鲜以前老是这样的,紧张一段时间后释放一个缓和的信号,从韩国拿到一些好处以后,又搞这一套。所以这是一个老游戏,并不新鲜。此外,韩国内部现在保守派力量也很强大,也有一定的牵制作用。另一方面,美国的态度也不够清楚。现在文在寅政府提议说,至少在平昌冬奥会前后美韩能推迟军演,但是现在美国好像回答得比较犹豫,态度也比较暧昧,所以美韩之间也需要磨合。所以我们只能这么说:对半岛任何的缓和迹象,中国至少都是支持的,今天我们的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对最近的进展也表示支持,但是就过去的经验来看,又始终不敢乐观,还要再看一看吧。观察者网:整体来讲还是处于一个互相试探的阶段。金灿荣:这个说法很准确。观察者网:在这个时候朝鲜首先选择了韩国来进行试探,也就是说它认为,无论地缘也好,还是其他的角度也好,韩国是一个最好的突破口,而韩国整体来看也是比较积极的。那么您认为从韩国的角度考虑,它为什么会选择以这样一个方式来应对,或者您认为韩国现在是怎样的态度?金灿荣:正如我刚才所说,韩国是个分裂的社会,文在寅政府一直希望用谈判对话的办法来解决朝核问题,这也是他一贯的主张。因为最近局势比较紧张,战争的风险也显现出来了,所以他现在还有点忧虑。所以对任何可能导致局势缓和的动向,文在寅政府都是非常欢迎的。因为其一贯的理念如此,而且现在这种危险的局面更促使他要抓住任何机会。所以现在韩国马上给予了正面回应。观察者网: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韩国肯定是最不希望战争发生的,因为战争发生之后,不管怎么样,他肯定是首先直接接受冲击的。金灿荣:对。观察者网:您觉得朝鲜的这次释放善意,其实还是一个重复老动作,试探一下拿到他想要的东西之后就会撤回来。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您觉得这次朝鲜还能拿到它想要的东西吗?如果拿到或拿不到的话,它后续会采取一个怎么样的动作?金灿荣:我估计它能拿到一点东西,比如说,只要南北开始谈判,美国主动动武去打朝鲜的理由就会少一点,这样朝鲜的安全性就好一点。第二点就是韩国提议春节前后进行南北离散家属的见面,而一般来讲,依照过去的经验,只要进行这种见面,经济上韩国总归要给朝鲜一点好处。所以这样来看,朝鲜在安全和经济方面稍微都会有一点收入。观察者网:我们刚才提到,金正恩在对韩国释放善意的同时又喊话特朗普,跟美国说核按钮就在我办公桌上,他到底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意思,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方式来表示?金灿荣:朝鲜对美国历来是又爱又恨的。一方面它恨美国恨得牙痒痒,因为它觉得它现在这么困难,主要是美国的封锁、制裁等举措造成的;但另一方面它对美国也有相当的期待,非常希望美国能改善对它的态度。因为它知道实际上有动机也有能力打它的主要就是美国。美国的能力是摆在那的,然后因为多年的敌对又有足够的动机。另外它其实对美国还有一点内在崇拜,觉得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如果跟美国和解,朝鲜的内外困境可以全部解决。所以它对美国是一种复杂的爱恨交加的心态,非常想跟美国和好,但是出于很多原因,美国现在不喜欢它,如历史际遇、地缘政治等缘故,而美国也需要把朝鲜当作对手和敌对势力,凡此种种,最后的结果就是美国不理它,于是朝鲜就要通过发展核武,逼着美国来承认它。特朗普发推回怼金正恩,称“我的核按钮更大更厉害,而且真的有用”观察者网:所以朝鲜又想挑衅来吸引美国的注意力,然后同时又说我其实是不想跟你打架的,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个跟你交流的机会。金灿荣:可以这样理解。观察者网:朝鲜希望能够获得美国对它态度的改善,但是它似乎又首先跟美国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的分歧,同时又没有办法来完全满足美国的要求。那么这种情况下,它怎样才能获得美国态度的缓和呢?金灿荣:朝鲜其实是挺逗的一个心理,它觉得美国人吃软不吃硬,想通过发展出自己的力量,发展出能够打到美国本土的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逼着美国坐下来跟它谈。(对于美国)朝鲜没有其他的魅力,意识形态上跟美国是对立的;经济上块头又太小;从结构上讲,美国在这个地方已经有日本、韩国两个盟友了。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朝鲜正常情况之下对美国吸引力已经不大了。但是它又想跟美国好,怎么办?于是它就兵出奇招,吓唬美国。所以金正恩威慑能打到美国本土也好,核按钮也好,其实是一贯的(表达),就是想通过不断地“示强”来引起美国的关注。观察者网:所以说其实朝鲜解决问题的意愿比美国还要强烈,所以才会出现它一直去吸引美国注意力的这样一个情况。金灿荣:对。从坏的方面讲,它认为美国是唯一威胁,从好的方面,它又觉得美国是可以全面帮它的。所以它表面上真的恨美国恨得牙痒痒,认为自己混成这个样子就是美国造成的,但另一方面又喜欢得不得了;同时还有悲剧,美国人就是不正眼看他,所以它就想办法用这种捣乱的方法引起美国的注意,即发展能够威胁美国本土的核导技术。但这个东西反正现在看起来效果不一定好,特别是碰到特朗普这个家伙,算是一个小疯子碰到一个老疯子嘛。观察者网:特朗普能够看透他想要做什么,能够知道他想要什么。金灿荣:对。观察者网:实际上特朗普也没有示弱,他直接说我有核按钮,比你的更大更厉害,而且还真的有用。金灿荣:是的,金正恩这一套我觉得碰到特朗普,效果可能是零,如果是别人可能还好一点。观察者网:为什么觉得碰到特朗普就会失灵?金灿荣:第一是特朗普跟一般政治家不太一样,他属于“性情中人”,睚眦必报的。职业政治家一般都比较会装,心里恨你但脸上看不出来的。但特朗普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所以特朗普把金正恩叫做“火箭人”,包括今天在推特说,“麻烦大家转告这个贫穷、落后、封闭的国家”,转告就转告嘛,还要在句子前加这么一串挺刺激人的定语。观察者网:特朗普整体上就是攻击性很强的感觉。金灿荣:对,大家现在有点担心的地方就是两个性情中人,把游戏弄假成真了。观察者网:以特朗普的政治判断,他会犯这样一个基本性的错误吗,还是会有其他的考虑?金灿荣:不太好说,我们只能说正常情况。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同时也是战略很成熟的国家,应该不会犯特别简单的错误。但是一方面是特朗普本人很有个性,另外一方面美朝关系对抗性比较强,所以也可能有算错账的情况。像我们上面所说,本来是玩游戏,结果那个“度”没掌握好,最后弄假成真,这个危险也是有的。观察者网:您觉得这个度的临界点是什么呢?金灿荣:不知道,这个就是意外,谁都无法预测。现在朝鲜拥核是既定的,改不了的,无论怎么谈我觉得都是无效的,是一个恒量吧。因为朝鲜拥核的动机太多了。它对外宣称拥核是因为美国人吓唬我要打我,我只能拥核自保,但是实际还有深层次原因。朝鲜拥核的第一个动机是所谓安全问题,第二个动机就是政权合法性,拥核是金家维持政权合法性的来源。因为朝鲜整个国家治理都不太好,世袭制在现代社会也是很招人反感的。通过搞“两弹一星”,可以带来民族自豪感,这与其政权的威信是密切相关的。第三个动机是朝鲜希望拥核之后,在未来的半岛统一进程当中能够获得某种主导权。因为现在它与(半岛)南方差距太大了,人口上南方是它的一倍,GDP上南方是它的差不多46倍。所以无论哪个角度,朝鲜都没法跟南方抗衡。但是如果有核武器就不一样了,它可以通过战略性武器四两拨千斤,至少跟南方取得某种对等地位,至少不能让南方简单地吃掉自己。甚至有韩国保守派还说,朝鲜曾威胁过南方,声称自己拥核以后可以打到美国,美国就不可能保护韩国了,甚至还要韩国服从它,要进行(半岛)统一,韩国的财富积累一下变成它的了,所谓“人在天堂,钱在银行”。朝鲜原来真的讲过“用核武器来实现统一的圣战”。第四个动机就是通过统一和拥有核武器,它能够在东北亚的地缘政治上获得一席之地。朝鲜的三个邻居,中国、俄国、日本,都很厉害的。他要是没有核武器,即使与韩国统一了,它的地位也是二流的。但是统一了再加上核武器,那个时候他就可以跟这三位强邻平起平坐。但总的来看,就算美国跟朝鲜坐下来谈,也只能满足第一个条件即“不打朝鲜”,后面三个条件还解决不了。所以朝鲜拥核是一个恒量。朝鲜可以跟美国保证,自己不把核弹头装在洲际导弹上,并且不扩散。但是不可能放弃核武器,因为背后的动机太复杂了。而美国这边的态度分成三派,一派是老特朗普这一派,我倾向于认为这一派准备动手打掉它:你不弃核,我来帮你弃核。观察者网:您认为特朗普有这个魄力,并且他认为打完这仗之后,结果会在他的可控范围之内,或者说对他来说是有好处的。金灿荣:对,他们有评估,实际上如果打得顺利的话没什么损失。另外一派以国务院的技术官僚为代表,这一派就准备妥协了,接受朝鲜是一个有核国家(这一既定事实)。国务卿蒂勒森就代表这一派。第三派是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主席约翰•哈姆雷(John Hamre),他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主张对朝鲜既不打、又不谈。因为打的话风险很大;朝鲜是个“骗子国家”,又没法谈,谈也是瞎耽误工夫,被它羞辱。哈姆雷给出的方法是遏制,像冷战时对付苏联一样,允许朝鲜拥核,但是准备好报复手段,把美国的防御体系搞好,只要朝鲜敢动用核武就彻底摧毁它。约翰·哈姆雷发表文章截图但是哈姆雷那一派我估计不行,因为其他人会反驳,朝鲜跟苏联不一样,苏联已经是拖家带口的超级大国了,还是很有顾忌的。但朝鲜光脚不怕穿鞋的,他(对核武器)是真敢用的,所以后发制人的危险性系数更高。所以我个人估计,第三派以后会逐渐边缘化。所以真正争论的是动武派和谈判派,目前这两派看起来实力差不多。以特朗普为代表的主战派掌握了关键位置,蒂勒森等职业官僚派人数众多、势力庞大,所以目前是不相上下,下面就看朝鲜怎么出牌。出牌出得不好,就会帮主战派,出得好,就会帮主和派。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朝鲜现在因为正在受到制裁,处境相对困难,所以它可能有点时不我待,然后就会去做事情。所以要看它具体怎样去做,比如说他可能威胁(美国)要到太平洋去试爆氢弹,或者到美国的关岛东南西北大概30多公里的外海砰砰砰打几个警告弹,这样的话美国受不了的,我估计美国就会去拦截它,这就比较危险了。虽然朝鲜说你拦截我就是战争,但是如果对朝鲜搞氢弹试射和警告性射击无动于衷,美国面子上也过不去。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如果朝鲜做这种挑衅性动作,美国的主战派肯定势力大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朝鲜不挑衅,但是按部就班地继续搞它的导弹试验、核试验,来个第七次、第八次核试,那美国肯定也坐不住,美国除了继续让联合国增加制裁,下一步可能就是海上封锁了,朝鲜肯定说这也是战争。所以我现在有点悲观,我觉得朝鲜是既定的(结果):管你外面制裁不制裁,除非你直接打我,否则我就不弃核。观察者网:如果真的发生这个情况的话,中国应该怎么办?金灿荣:我认为2018年中国外交会有四大挑战,第一个是朝核危机到了临界点,无论是打还是谈判,今年都会出一个结果。战争对中国来说是很难处理的一个情况,(美朝)他们俩甩开中国直接谈判也是个挑战。观察者网:也就是说这两种情况(的结果)都不在中国的控制之内了。金灿荣:对。无论是哪个结果,对中国都不好。所以这是今年中国外交的一大挑战。还有一个挑战,现在看来中印边界也消停不了。印度方面对中国的发展有很深的疑虑,然后对自己的力量有一种迷之自信,所以在边界闹点事的可能性非常大。第三个挑战就是美国、日本、印度都有可能在打台湾牌,台湾当局也觉得时不我待。第四个问题就是,由于中国的发展势头在大国里面相对较好,以及十九大报告所体现出来的自信,以西方为核心的外部世界受不了了,所以可能正在出现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就在上个礼拜,华盛顿邮报刊出一篇文章,认为世界正在出现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就是包括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美国等国在限制中国的投资、中国的文化影响等等等等。John Pomfret发表文章截图2017年对于朝核问题,我国是高度重视的,因为我们也知道,由于朝鲜的技术进步和美国政府的态度强硬化,朝核问题已经到了临界点了,越来越难以拖下去了。应该讲去年中国加大了在朝核问题上的协调力度,表现是提出了“双暂停”这个方案。原来中国有一个“双轨道”方案,即朝鲜弃核,美国承认朝鲜的合法性。去年又加了一个“双感情”。另外一个是中国加强了和俄罗斯的政策协调,后来又加强了与文在寅政府的协调。所以应该讲去年中国对朝核问题重视度上升,而且做了大量的外交努力。今年随着形势的可能进一步恶化,中国肯定是会进一步加大外交努力,但是这个问题是相对来说比较不太好解决的。文章选自观察者网,2018年1月6日
2018年1月9日 -
郑永年: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
专家简介郑永年,CCG学术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具有了实质性的外在影响力。不管中国国内发生什么,都会对外在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举例来说,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人民币无论升值10个百分点还是贬值10个百分点都不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有实质意义的影响,但今天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2个百分点的变动都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一直紧盯着中国的变化,尤其是政府层面的重大政策调整。也正因为这样,中国近年来把让世界读懂中国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 “读懂中国”是一件既利己也利人的事情。对中国来说,一方面及时向外界传递国内的变化,以便世界了解中国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本身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发现问题之后,也可以自我调整政策。再者,中国和世界的沟通也有助于避免双方之间产生重大误判。更为重要的是,从长远看,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资料图片:2015年12月,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接受BBC采访,让英国民众更了解中国。不过,现实地说,“读懂中国”是一个长远的事业。从国际关系的历史来看,这并不容易,而是需要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努力。人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中国和世界沟通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总体上看,中国的“受众”分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两个群体尽管对理解中国都有深刻兴趣,但关切点不同。这里讨论的主要是中国和西方世界的互相沟通问题。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和西方的沟通一直很频繁,但不难发现在很多对话场合,双方还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里面,两个话语体系之间没有有效的互联互通,很多方面的沟通都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交互的地方并不很多。当然,这方面,中国并非特例,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最主要的是近代以来西方一直主导话语权这个事实。近代以来的整个社会科学体系是西方创立的,然后传播到其他国家。社会科学就是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科学。不难发现,今天世界各国所使用的解释社会现象的概念、理论和方法都始于西方,来源于西方。西方的话语体系就隐含于西方社会科学之内,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的传播,其话语体系也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其二,非西方的接受者的问题。西方的话语体系传播到非西方国家之后,非西方国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接受了西方话语体系。尽管非西方国家通过反殖民运动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在话语体系方面并非这样。▲近日,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引发世界各地反美游行示威。(路透社)很多国家的话语体系始终处于西方的“殖民”之下,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一些国家尽管试图想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但他们建立的体系不被西方所理解。 其三,西方话语已经演变成为政治意识形态。不难发现,西方国家往往把自己置于理想的一端,而把中国等国家置于非理想的一端,人为制造了不同话语之间的鸿沟和差异。西方善于把事物两分,例如“法治与人治”、“民主与专制”、“自由与不自由”等等。两分法说到底就是把世界简单分成“黑”与“白”两种,好像除了这两种颜色,世界上就没有其他颜色了。这种简单的思维使得西方自己为理解其他社会设置了无限的意识形态上的障碍。 其四,西方和其他国家的“时空错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人们对感兴趣的经验现象很不一样。例如,美国因为已经处于社会经济的高发展阶段,对社会的政治权利深感兴趣,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对社会经济权利更感兴趣,因为对这些国家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权更为重要,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前,很难实现西方式的政治权利。再如,美国对完全的经济自由感兴趣,因为西方的企业已经发展出了足够的能力而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而发展中国家往往要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赶上发达国家,为此国家很难实行西方式的自由市场经济。▲资料图片:2017年11月30日,美国宣布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企将面临巨额损失。(美国《华尔街日报》)同样,美国重法治而轻政治权威,因为它们的法治在经历了几个世纪之后已经相当完备,而发展中国家的重点仍然在如何使用政治权威去建立法治,因为这些国家往往既没有法治的传统,现实生活中也不见一套有效的法律制度。简单地说,西方希望能够在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中看到“现在的自己”,而发展中国家对西方过去的经验更感兴趣,而非西方的今天。 上述这些现象已经成为事实,不管人们喜欢与否,都不得不接受。对中国来说,人们也不能有太多抱怨。说到底,如何让世界能够理解中国,这是中国本身的责任。中国不能掌控西方如何理解中国,所能掌控的是如何创造各种条件让西方来了解自身。尽管作为建设软实力的有效方式,中国已经把“读懂中国”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但在很多方面,中国仍然不知道如何有效塑造这种软实力。西方的概念和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的经验之上的,很难有效应用到中国。如果西方是橘子,中国是苹果的话,一种解释橘子的理论很难完全用来解释苹果,尽管两者都是水果。概括地说,对中国来说,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关键在于首先理解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基础之上,才能逐步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在缺失建立在自己的发展经验上的社会科学概念和理论的情况下,要建立这样一套话语体系非常困难。作为大国,中国很难像一些小国那样可以用西方的东西来“包装”自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建设自己的社会科学和话语体系,中国责无旁贷,因为这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世界。 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必须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既了解西方社会科学和在此基础上的话语体系,更了解中国发展情况的人才。这样既可以避免自说自话,也可以避免借人家的话语来说明解释自己。▲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召开,成为中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交流沟通的典范。 现在的情况是,尽管很多人都想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但大都是自说自话,人家根本听不懂;而那些借用西方话语来解释自己的,西方也不相信,因为中西方经验存在着如此的不同。尽管培养这样一批人才是政治任务,但是这批人才并不能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性质。从意识形态出发只会对事物做一个简单的道德判断,而不能把中国的发展经验作为“社会事物”来进行科学的解释。因此,所需要培养的是一批社会科学家,他们能够客观独立地来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建立在中国经验之上的社会科学及中国话语。 可以想见,这是一个长远的任务,但对一个崛起中的、对世界事务产生越来越大影响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件不得不做的大事情。文章选自参考消息,2018年1月5日
2018年1月9日 -
【Global Times】Education can be effective channel to bring China, India closer
China receives more Indian students than the UK, according to India’s TNN. New Delhi ranks among the top 10 nations sending the highest number of students to Chinese varsities, the report claimed, adding that China has now become another most favored countr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fter the US.Although the Beijing-New Delhi relationship has been mired in difficulties following the Doklam standoff and the Indian drone’s intrusion into China’s airspace, the two countries have seen clos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destination for Indians leaving their shores for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with the adv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le the Indian government is reluctant to join the initiative, preferential policies being offered by China to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are undoubtedly appealing, attracting Indian students to study and work here. In addition,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progressing up the global rankings and thus enjoy more credibility with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an before.The number of Indian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has increased more than 20 percent, according to a survey co-commission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CCG),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 2017.As a vital channel to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is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ino-Indian ties. Moreover, many Indian students are looking to pursue careers in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and may choose to work in China, a country with advanced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 industries, after graduation. Intense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Indians to know more about China, an effective means to lower tensions in Beijing-New Delhi relations.As emerging powers, the two countries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cooperate for joint development. Last year, India’s largest IT educational compan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pened a training center in China’s Guizhou Province for big data professionals. Cooperative projects like this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supported so as to deepen mutual understandings and improve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Chines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n the other hand, should encourage and send more students to India. Some Indians complain that the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in India lags far behind their students at Chinese varsities. More preferential policies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boost two-way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the meantime, a safer environment in India may help it attract mo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which the country should invest more efforts.In general the two countries are seeing rapidly growing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these years, the effects of which on the Sino-Indian relationship are inestimable. From Global Times,2018-1-7
2018年1月9日 -
田溯宁:“万物+”新时代即将到来
理事简介田溯宁,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中国宽带资本基金董事长。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的“数字经济浙江互联网双创会”论坛上,亚信集团董事长田溯宁发表了关于“万物+”的主题演讲。田溯宁认为,随着5G的落地,将引爆万物互联的“万物+”时代到来,我们将身处在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无处不在的感知、网络和智能系统,促成万物皆可连、万物皆赋能,这将让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梦想世界,这将是新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的伟大时代。【田溯宁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分享“万物+”时代】时代在变:通信技术升级驱动世界的变革我们正处在一个加速进化、加速创新的时代。贸易模式在转变、新形态企业不断降生,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数字化,这一切都跟通信协议和技术的变革有深刻的关系。1992年,当运营商最终“二选一”选择IP网络,抛弃X.25协议时,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得以发展,但当时的技术条件仍然限制了人们对互联网发展的想象力。 今天,全球运营商确立NB-IoT标准,就像上世纪90年代IP网络成为运营商的标准之后,整个互联网才得以如火如荼的发展。这将改变“互联网”的概念,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信息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万物互联。我们经历了以PC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互联网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互联网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万物+”时代。“田溯宁认为:“不久的未来,我们将身处在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医疗、农业乃至各行各业,都将被‘万物+’重构。无处不在的感知、通信和嵌入式系统,促成万物皆可连、万物皆赋能,进而形成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生产与服务模式,这将为人类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之前,大家没想到今天会产生如此之多的创新,比如共享经济、移动电商、社交平台等,这些在没有移动互联网是很难实现的。而在“万物+”时代,充满了难以想象的机会。当每一个家电设备,每一辆汽车,每一个城市的停车场甚至我们每个人的服装、眼镜都被连接起来的时候这个世界会怎么样? 万物+:将衍生出全新的应用领域和商业模式从具体形态上看,“万物+”是以万物有芯片、万物有传感器、万物有数据、万物有智慧、万物皆在线为基础,人、数据和设备之间自由沟通,产品、流程、服务各环节紧密相连的全球化网络。各行各业将通过“万物+”打造出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尽管从4G开始,智能家居行业已经兴起,但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的智能生活,4G不足以支撑“万物互联”,距离真正的“万物互联”还有很大的距离。而5G极高的速率、极大的容量、极低的时延将能为“万物互联”提供必要条件, 未来不仅仅是电表、水表、手机接通网络,智慧城市、智慧电网、智能放牧/种植、物流实时追踪、远程驾驶、车联网自动驾驶、工业控制等等……这将是人类快速重建生存空间的过程。“田溯宁表示,“万物+”实现了从物的连接,到事与物连接,将孕育出无数个再创新机会。新材料、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可植入技术、3D打印、无人驾驶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同时,“万物+”还能打破垂直行业的“信息孤岛”,将生产者、消费者、经销者、管理者和调度者以及各种设备和服务连接起来,带动万物协同,衍生出全新的应用领域和商业模式。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ICT生产国,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进行数字化转型,为加速推动“万物+”奠定了基础,中国拥有物联网最完整和领先的产业链,有可能打造世界上最大的“万物+”社会。另一方面,国内规模化消费和应用市场的兴起,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机器人、智能硬件等逐渐推动我们进入万物互联、万物感知、万物赋能的新时代。因此,未来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要做好“万物皆运营”的商业准备。万物互联:万物皆有风险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已有超过83亿台联网设备。据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接入量将会达到260亿台,并且平均每天还有550万设备连接到整个网络中,新增的商业设备和系统中将会有超过一半会包含IoT组件。然而,数以万计的漏洞风险和持续演进的攻击手段,造成了物联网运行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用户的数字化掌控能力渐失渐远。 随着IoT多层弱点的暴露,智能设备被劫持、IoT DDoS攻击、勒索软件滋生等随之而来安全问题将会出现井喷式的爆发。在“万物+”主宰的新时期,网络安全的“木桶效应”将更加明显,包括设备制造厂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网络安全厂商乃至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共同探索协作机制。“针对万物互联的安全风险和应对措施,田溯宁表示:“安全是万物皆运营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消除用户对于安全性的疑虑。可通过云安全、AI技术、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形成大融合、大集成,为新型威胁治理提供有效工具,为‘万物+’提供可以信赖的保护力。在‘万物+’主宰的产业互联网下半场,亚信安全在做好客户运营使能的同时,更有责任让用户的数字生活可以信赖。”文章选自亚信集团,2015年12月5日
2018年1月8日 -
朱锋:2018中美大国关系前景仍值得看好
专家简介朱锋,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世界跨入新的一年,不少学者对2018年的中美关系忧心忡忡,原因是半个月前公布的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这是一份重要的美国外交与防务政策文件,其对中国的论述是2002年小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公布以来最为消极、最具有对抗性质的。然而,这份报告并不必然预示着短期内中美关系中“冲突与对抗”的成分将急剧上升,也并不必然意味着2018年中美关系的基本轨迹将出现重大变故。 2018年的中美关系有望继续在合作与竞争共存中前行。对华政策短期难有大调整 美国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表明,美国军方和战略界对“中国因素”的判断正在发生实质性转变,对中国的能力与意图的描述也很“美国化”,但报告的内容难以在中短期内转化为重大的政策调整。相反,报告的“中国认知”依然受限于特朗普政府总体的内政和外交战略思路,也难以在短期内演变成重大的对华政策调整。 首先,报告定义中国为“战略对手”并非是第一次,2002年小布什政府就将中国列为“战略对手”。2006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更是把中国直接视为美国正在面临的“最大战略挑战者”。2017年报告的最大变化,是强调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再度重现“大国竞争”。 从2002年到2015年的6份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都将“确保美国 ‘不受挑战’的、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列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2017年的报告把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战略对手”地位放到“大国竞争”的语境中,是特朗普政府在间接性地预示某种“战略收缩”——白宫不愿再一味地陶醉在“单极霸权”地位以及四处充当“世界警察”。美国主导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的做法需要更聪明,需要更多的盟友来共同承担代价。这等于变相地宣告美国以往想要确保的“不受挑战”的“单极”战略力量地位的论调,正在出现调整。 其次,2017年的报告耸人听闻地将中国这个“战略对手”的冲击,集中在经济、金融和技术领域,给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继续扣上“不正当竞争者”的帽子。将中国影响力上升的根源聚焦到经济、并将中国对美国的挑战侧重在影响力,这在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还是第一次。这一判断的根本目的,既是为了能够继续在对华经贸关系上推行特朗普政府以双边施压为主的“经济民族主义”,同时,也是为了印证这份报告第一次将“经济安全”列为美国国家安全重要目标的合理性。 第三,2017年的报告把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将中国在南海、东海的维权行动与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和在乌克兰的行动“等量齐观”,这在美国战略界并非第一次。2015年美国前防长卡特就做过类似的“比较”。在西方外交与国际关系话语体系中,“修正主义”并非是指意识形态上的改变,而是特指某些国家对领土现状不满,谋求通过包括武力手段在内的国家力量,改变规定领土划分现状背后的国际条约规定与国际法规则。美国无端给中国“扣帽子”做法其实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政策强势,然而无论是南海、还是东海领土争议,目前局势趋缓和趋稳的现状,特朗普政府不可能视而不见。美国事实上也缺乏现实的政策手段能够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大肆兴风作浪。“中国因素”并非首要议题 2017年报告的重点,并非是如何调整中国政策,而是要继续推进特朗普和他的政策团队的安全战略理念。具体来说,一是继续强化“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方针。除了2018年美国军费达到7000亿美元,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值之外,特朗普政府新的武器采购计划、美国核力量更新计划、美军官兵的待遇改善计划等等,都需要在未来几年大幅度增加美国军费支出。尤其是近期有关人工智能用于军事领域、并有可能带来新的军事变革的讨论,美国战略界许多人开始主张特朗普政府应该宣布第三次“抵消战略”,即通过增加美国的军事技术研发投入、继续确保美国在军事装备上绝对领先的技术优势。 二是为美国军事与战略力量的优势,打造更为强大和可持续的经济、财政支持。这是2017年报告第一次将经济安全列为美国的国家安全目标的根本原因。特朗普政府倾向于通过经济和金融领域内的“固本强体”,来确保美国的战略优势。 三是将短期内的军事威胁重点,明确地放在朝鲜、俄罗斯和中东问题上。这些问题在中短期内显然比“中国因素”更具有即时性的“威胁”。这份报告短期内不会导致特朗普政府的中国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相反,无论是在朝核问题、中东与伊朗问题、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问题上,特朗普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合作期待难以降低。2017年报告所揭示的美国战略界对中国因素认识的消极化,在中短期内更难以转化为以中国为优先事项的政策转向。对这一点,我们既要有战略定力,更要有战略信心。“特朗普警钟” 2018 年,中国需要继续加强主动塑造和影响中美关系的意志与能力。在今天已经难以回避的中美战略竞争中,随着中日关系的升温、中韩关系的改善以及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合作升级,美国想要在亚太地区热点问题上给中国“挑事”并非易事。2018年中美之间最为迫切的挑战其实还是在经贸、金融和货币领域。 2018年1月,特朗普政府很可能会宣布新的美联储主席的人选,现任主席耶伦将离职,更加保守和支持特朗普经济政策的鲍威尔将上任。美联储为了配合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减税法案,很可能会在2018年宣布多次升息措施,配合资金向美国的回流、实现美元贬值以及扩大美国的出口优势。2018年将很可能出现世界主要经济体间的“央行行长大战”。在美元加息或者减息频繁化,减税和美国出口增长齐飞的时刻,如何预防和回应美国的货币、金融和财税冲击,维护本国贸易、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健康活力,将是2018年中美关系真正的看点。 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开始更多地注重激活美国国内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金融活力,这份报告客观上给中国敲响了“特朗普警钟”。这就是大国竞争说到底,争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社会公平与凝聚力,以及良好的货币、税收与国家宏观调节能力。中美竞争,谁能在经济、社会与体制等问题上“笑到最后”,谁的大国地位才能真正“走得更远”。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8年1月5日
2018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