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稻葵:中国经济——新时代新思维
李稻葵,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珠海,港珠澳大桥周边城市风光。光明图片/视觉中国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大场基地的总装车间内,正在进行批量生产总装的ARJ21飞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挑战,需要用什么新思维去应对,这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新时代中国经济三大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认为,这个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有三个新特点。第一特点是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和储蓄过剩。现在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几乎是一夜之间蹦出来,它反映了中国人生产自行车的能力很强。目前,我国自行车的生产量至少占全球一半以上,而且生产能力还有余。目前,中国经济实体经济规模为5.5万亿美元,远远超过美国。2001年,本世纪初时,美国的实体经济是我们的3.7倍,日本的实体经济比咱们还高一点。但现在,我们实体经济的规模是美国的1.3倍。当今中国经济的储蓄非常多。清华大学团队花了13年时间,研究了北宋、明朝、清朝的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发现从北宋到明朝、清朝,增长速度每年也就是0.3%左右,当时储蓄好的年份是3%。储蓄非常重要,它是经济增长之源。1868年日本才开始明治维新,而在1894年就开始和中国打仗了。按照《马关条约》,清政府赔给日本的银两,相当于日本每年财政收入的6.8倍,对日本工业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增长靠的是储蓄。中国的储蓄大部分是百姓辛辛苦苦攒出来的,股民朋友也是中国储蓄的重要贡献者。另一方面,企业储蓄比重比百姓的储蓄还多。目前,中国整个的国民储蓄一半以上是企业储蓄。我们不仅储蓄高,而且这个储蓄在国内还没有用完。尽管现在中国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非常高,增长速度一般都超过了整个GDP增长速度。2016年是经济增长速度不算快的一年,但是固定资产增长速度仍然超过了8%。尽管很多人批评中国经济存在投资过度的情况,但即使这样,还是没有用完我们的所有储蓄。怎么办呢?于是就出现了资金出国,一部分钱借给我们的“穷兄弟”,比如中国去埃塞俄比亚修铁路并暂时获得经营权,这部分资金就是来源于整个中国人民的储蓄。此外,中国一年有1.2亿人次出国旅游,接近全国人口的1/11,一些人还出国去买房子,这些现象的本质也是中国储蓄的外流。按照经济学原理去分析,过剩的储蓄通过什么形式消化?一定是我们的产品自己老百姓不愿意消费了,才出国去买。这基本上也可以理解为贸易顺差。在新时代里,中国经济的第二个特点是要素相对成本的大逆转。现在的中国劳动力价格已经上涨,但资本和资金依然相对充足。一些重要的电器生产商已经开始用无人车间,在车间里见不到人,全是机器。快递业也方兴未艾,20年前送快递是蹬着三轮车,现在是汽车、厢式火车,甚至是高铁、无人机。这些变化实在不可想象。在过去十几年,中国的劳动力几乎没有增长,但是,资本存量,也就是设备,正在以300%以上的速度增长,可以发放贷款的银行资金,也就是存款,涨得更快。如果算上贷款,那就是7倍以上的增长。这说明我国的劳动力贵了,但资本已经不贵了,这就是中国经济新时代的另一个重大特点:我们已经不是一个资本和资金短缺的国家,相反我们是资金和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土地价格过去十几年翻了一番,土地价格上去了,资本的相对成本下降了。此外,获得技术已经不难,资本不再短缺。现在已经有公司在试验用无人机送货,同样说明中国经济的技术获得能力已经很强,技术不再那么昂贵,中国的发明专利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第三个特点是,国民的需求高端化、多元化。一旦国内满足不了高端需求,消费者就会出国消费。目前,宝马汽车全球最大市场在中国,超过了美国的使用量,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热卖的车型是中高端车型,在美国反而是低端车型。这证明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在升级,中国的消费已经占到了GDP的47%,而且每年能够上升0.7%至0.8%。这些年来,消费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怎么能够满足高端需求从而让经济升级,怎么能够让产业升级,把这些不断升级的需求留在国内,而不是把消费者推到国外?保证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新愿景中国经济的未来怎么样?十九大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值得期待的蓝图,我们把它翻译成经济学的语言去解释。第一个节点是2020年。经过我们的测算,按照2016年的美元计算,2020年我们人均收入应该能够达到1万美元,这个数字非常接近于世界银行所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即1.2万美元。当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不只收入水平这一项。2020年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们的人均收入将会达到美国的27%至30%左右。到了2020年,中国人也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没有拖全球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后腿,迈入了平均水平之上。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全球的发展是极其不平衡的,高收入国家的水平很高,但是有大量的地区发展水平较低,两极分化严重。所以,到2020年,当我们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时,同样可以使全球不平衡的格局大大改善。2020年绝对不只是收入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全面消灭贫困,把过去非常贫瘠的农村转变为现代化的富裕农村。2035年,十九大描绘的蓝图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层面上而言,我们就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了,发展水平进入中大型国家30强,而且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的50%。这个意义很重大,按一般的发展规律,只要人均GDP到了美国的50%,经济就会比较稳定,因为我们的人口数量是美国的4倍。折算下来,届时中国经济总量就将是美国的2倍以上。到2035年,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将跟西班牙差不多。老百姓收入水平高了,社会民主、法治、百姓的文明程度以及百姓的心态,都需要跟上。2050年,我国发展水平进入中大型国家20强,人均收入和法国差不多。人均GDP应该至少达到美国的70%,GDP总量是美国的2.8倍,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前景。2050的发展目标,绝对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社会不断进步,社会法治、民主、文明建设得更加完善。2020、 2035、2050,这些美好愿景会不会太乐观?事实上,这样的推算是保守的。比如达到前面所说的那几个标准,只要我们在前面的13年按照5.5%去增长;接下来的10年按4%增长——4%是最近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的发展速度,不算很高;再接下来最后那10年按3%增长——3%也不算什么,美国也有几年增长速度达到3%;按5.5%、4%、3%这个标准区间发展。新时代中国经济面临六大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对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一定要有艰苦付出的思想准备。哪些地方需要我们艰苦付出呢?我们未来的挑战是什么呢?新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些新思维,有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金融危机坚决不能有 国际经验证明,一旦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可能倒退十几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砸锅卖铁,老百姓连金戒指都卖了,韩国第一国民银行也被卖给了美国私募股权公司。整个金融体系元气大伤,优质企业也得不到融资。金融危机到底会以什么形式在这些国家出现呢?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自己没钱,借了很多钱。别人忽悠你,“你经济发展情况不错,我利率很低,借给你吧。”拉丁美洲国家、当年的东南亚国家、韩国都是这个情况,别人忽悠他们,借钱给他们。但是,之后债主们突然就变脸了:“你们的经济发展好像不太好,你们的企业好像竞争力量不太行,你们的政治制度没搞好,我不跟你续约了。”甚至说:“你把钱提前还给我吧!”拉丁美洲反反复复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么产生的,这叫“国际收支的危机”。中国出现这种危机的可能性不太大。中国目前是储蓄大国,同时我们从外面借钱非常谨慎。关键在于必须提防第二类金融危机。第二类金融危机有点像2008年美国式的金融危机——金融体系自身没有建设好,过分依赖贷款、投资,于是产生了一大堆不值钱的金融资产,短期内的交易一旦出现问题,大家都去抛售。这一些商品抛售资产价格下降,导致公司破产,金融体系缩水,金融体系一缩水实体经济跟着倒霉。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7年7月份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关键词也是“稳定”,不能发生风险,这是底线,坚决不能突破。目前,中国的主要金融风险是流动性太大,大量的金融资产以流动性很强的存款和现金的形式存在,约合23万亿美元,而央行只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按照现在的换汇制度,只要有5%的中国人不相信中国的金融体系,准备要出国,我们的金融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未来的十年、二十年,资金跨境的流动恐怕都需要管理,绝对不能听一些所谓的国外主流学者、经济学家的忽悠,这条线是不能碰的。如果把这些银行存款和现金逐步转换成老百姓持有的公司债和国债、地方债,使流动性下降,情况会稍微好一点。大国发展思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很多表现,包括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从经济层面来讲,我们现在集中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即使是两个相邻的省份,经济状况差距依然很大。江苏省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省份之一,人均GDP是安徽省的2倍以上;安徽省人均GDP全国倒数第六,这就是中国经济的不平衡。不平衡恰恰是经济增长的潜力,就是要让那些短期内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地区发展起来。这就是我们大国发展的潜力,归根结底怎么弥补发展不平衡?经济层面上讲,资源尤其是生产力要素,要流动起来:或者资金带着技术从江苏流到安徽,或者是人口从安徽逐步挪到江苏省。提高劳动力素质 第三个挑战可能更加长远,即劳动力素质问题。现在北京快递员的平均月收入还不错。他们也应该是最有忧患意识的群体。因为未来社会的竞争主要是劳动力跟劳动力的竞争,同样的装配线,同样的流程,中国的劳动力能不能干得比意大利强,能不能够让工厂的生产能力留在中国,而不是去意大利或者匈牙利,这是关键。说到底这是劳动力要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工作能力要提高,单位时间要效率上去,“周末不休息只加班”的模式不可持续。中国要实现2035、2050的愿景,劳动力的技能一定要提高,一定要对标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仅仅对标东南亚、印度是不行的。未来,快递小哥、工人等这部分人能不能够操纵机器,能不能够适应未来的柔性化生产,这是关键。未来还有一个竞争,就是人跟机器的竞争,会不会出现一个科技陷阱呢?快递小哥们会不会被以后的自动送快递的机器和车取代了呢?十年内恐怕很多快递工作就被机器取代了,届时上百万的快递小哥怎么就业呢?一定要依靠教育、教育、再教育,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去适应未来需要。我们现在的短板在哪里,事实上是在高中阶段的教育。现在初中毕业的一大批劳动者,收入可能很高,大量的学生初中毕业赶紧去就业,没有耐心读高中。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饭碗很快将被机器替代,必须转变工作方式,所以政府要做点对应的政策,要求他们在学校里多学几年,要多学点软的技能,包括心理学、历史、外语等内容,这才能够适应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政府与市场同向使劲,比如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在未来几年内迅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同时政府也必须给相关的家庭提供经济激励,让这些家庭和孩子有经济动力去读书,而不是在初中毕业后就进入工资日益高涨的打工大军。企业也必须有激励,多雇佣短期来看工作能力并没有迅速提高的高中毕业生,而不是简单的年轻的初中毕业生。合理应对老龄化 根据联合国2015年的预测,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6亿,约占人口的25%。要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来解决。最好的前景是,有工作能力还可以继续工作一段时间,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老有所乐也行,建议专门设置老年活动区,给老年人娱乐用。根据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到了2050年有接近1/4的家庭只有一个人。人最怕的是健康出问题,长期住院,给社会、家庭带来负担。人生应该三件事都得搞好:第一,智商要高。第二,情商要高。第三,“健商”要高,要懂得怎么管理自己的健康。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其实不容易,仅早睡早起这一件事,很多人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所以“健商”很重要。新型开放发展战略 第五个挑战来自于新型开放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储蓄高,必然要走出去投资。投资的学问很大,投资不仅不能浪费我们老百姓的血汗钱,还要获得好的回报,而且要对世界作出新贡献。“一带一路”的目的就是用好我们的剩余储蓄,支持周边沿线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兄弟国家搞建设,让他们跟中国经济一起往上走。所以2035、2050不仅仅是中国梦,也是一个世界梦。海外投资不能仅仅把储蓄配置在美国资产上,不能像当年日本一样,匆匆忙忙一窝蜂出国购置资产,那样一定会吃亏。走出去投资一定要谨慎,一定不能钱多、人傻,被世界笑话。进行商业谈判的时候,有时候多给人家钱,别人反而会瞧不起你,会认为你傻,认为你不精明。从中国故事到中国理论 中国发展起来了,世界不理解,觉得中国人占了西方人的便宜。面对误解和曲解,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但仅有中国故事还不够,还要有中国理论,理论上不去,理论立不住脚,在国际上、在政策发展问题上难有发言权。十八世纪60年代,英国人搞工业革命,1776年苏格兰人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这本书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圣经》。《国富论》的基本思想是:自由市场经济能够自我平衡。自由市场经济中,人人都能发挥效益,且人人都从中受益。亚当·斯密不仅创造了理论,还创造了一种思想,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接近一个世纪后,马克思研究当时兴起的英国资本主义市场生产方式。他的《资本论》有着非常鲜明的斗争性、实践性,充满了哲学的思考。他说,资本主义的制度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潜在的本质性矛盾。马克思的理论恰好给当时的工人运动提供了思想指导,并指导了各个国家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和理论。1933年大萧条,工人大规模失业,有人想买东西,但是工厂又不能开工。英国人凯恩斯作为那个时代顶尖的经济学家,看到了自由市场经济本身的冲突、矛盾,提出政府必须干预,政府发债券、雇佣工人从事劳动。他的思想在哲学层面实际上是继承了马克思。美国建国200多年来,绝大部分时间是搞贸易保护的,美国内战的结果是,搞贸易保护的北方战胜了支持自由贸易的南方,完全背离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基本原则。美国从内战结束以后一直到二战结束,没有出经济学的大家,没有出思想家为自己辩护。二战结束,美国要主导国际秩序,蹦出来一位米尔顿·弗里德曼,芝加哥大学自由经济的领军人物,继承了维也纳学派。这符合当时美国所主导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精神。二战之后,哈佛大学当时最有名、最有影响的教授阿尔文·汉森,把凯恩斯主义引入到了美国,美国这么强大的经济体还要到英国去学凯恩斯主义,可见当时他们的经济学思想还是落后的。阿尔文·汉森的学生萨米尔森奠定了很多经济学的基础,建立了现在整个经济学的技术体系。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萨米尔森是一个技术上的先驱者、完美者,但是并不是思想的领先者,他把凯恩斯主义跟自由市场经济混在一起,称为古典综合。这就是美国经济学的走势,一步一步地发展,总体而言,称得上成功。但是坦率地讲,思想层面有点欠缺,重大思想都是来自于欧洲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最悲情的故事发生在日本。日本的经济衰退为什么持续了将近30年?日本人非常勤奋,技术上精益求精,做一件产品几十年如一日。但是日本人的缺点是什么呢?没有学到西方的精髓,思想层面缺乏创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日本。此前,日本借了很多钱给东南亚国家,日本非常希望东南亚国家能够缓一口气,能够把这个钱还回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钱不够,日本建议由他们掏钱搞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由日本来营救亚洲国家,希望把这些国家扶起来之后他们能还钱给日本,就像美国人扶持墨西哥一样。美国人说,坚决不行,一定要按照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统一步伐行动,日本就这样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我们有责任把中国故事在理论上讲清楚,中国未来的发展,在2035、2050不仅要解决具体问题,而且要把中国的理论讲出来,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为什么我们要市场跟政府同时使劲?过去我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未来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这些经验?要把这些在理论上讲清楚,这是我们的责任。中国的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仍然要走过漫长的道路。文章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15日
2018年1月19日 -
[China Daily]Studying abroad: Wise decision or not
Columbia University. [Photo provided to China Daily]Studying abroad was seen for long as a guarantee of a great job and a promising future. But that view no longer holds. A recent survey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 Beijing-based think tank, which polled 1,821 young people who had studied abroad, found about 40 percent of the returnees’ monthly salaries to be below 6,000 yuan ($922), lower than the average monthly salary in Beijing of 9,942 yuan. Up to 68.9 percent of those polled acknowledged that their pay was below expectations.The survey also showed that while the returnees enjoyed advantages over domestic students in terms of a global view, English-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y had a hard time fitting into the local job market.Studying abroad is a universal plan B for those who don’t have a better choice, but applicants who have an overseas education don’t necessarily enjoy an edge in the job market, according to Feng Lijuan, a human resources expert at 51job.com. Some experts say in order for Chinese students to reap the benefits of studying abroad, they need to "be pushed out of their comfort zones".But others believe the advantages returnees have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Studying abroad can be a life-changing experience as the students have to deal with everything in a completely new environment."By adapting to, communicating with and understanding a different culture and people, students can change their attitude toward studying and life, which has a lasting impact on their careers and personal lives," says Xie Shaoyuan, marketing director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Group.So, should students still go abroad to further their education despite the current low-income prospects?At 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festival held in October a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in Hohhot, resident studen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alk with a Chinese visitor. [Photo provided to China Daily]YESGlobal experience outweighs the financial burden.1. Studying in a foreign country can be a life-changing experience as students hav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cultures and interact with people from various backgrounds. It is also a good way to nurture their sense of empathy and global competence.2. Today, studying abroad may not be as financially rewarding as it was a few years ago, but the connections and the new worldview developed through this unique experience is precious.3.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t will take them longer to earn what they have spent on their studies abroad, but with the right career plan they are likely to have a good future. Besides, with command of a foreign language and an international network, their salaries will see greater increase in the long run.NOCareer success not a given; opportunities at home.1. A foreign diploma is no longer a passport to a good job. Returnees do not necessarily enjoy an advantage in the local job market, compared with domestic graduates. The key to success is to work hard and have a clear goal, no matter where you study.2. Many Chinese youth pursue higher education overseas to avoid the pressure of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 or seek to cushion their landing in the fierce job market. For those who find it hard adapting to a foreign environment, studying abroad is not a wise choice.3. It costs much money to study abroad, which is a financial burden for many families. And with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students might miss some great opportunities at home if they spend years abroad.From China Daily,2018-1-17
2018年1月19日 -
黄亚生:警惕特朗普对移民进行种族选择
中国与全球化智黄亚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政治经济和国际管理教授。编者按“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海明威引用约翰·唐恩的这首诗,意在表明:没有人是孤岛,没有人可以从他人的苦难中幸免,人们不应该对他人的苦难袖手旁观。显然,特朗普的选民莫兰先生早前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在他一年前选择特朗普时,肯定认为,特朗普的反移民措施,针对的仅仅是无关的“他者”,以至于在特朗普决定驱逐二十万萨尔瓦多移民,真切损害到他自己的利益时追悔莫及。上周,特朗普被媒体曝光,将萨尔瓦多、海地称为他心目中的粪坑国家(shithole countries),并表示更希望移民来自北欧国家,这揭示了其移民政策的实质:以种族选择的方式呈现的新种族主义。本文由“亚生看G2”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全文共2022字,阅读时长约4分钟。1月15日是马丁·路德·金的纪念日,马丁·路德·金的大儿子马丁·路德·金三世在华盛顿出席纪念活动时抨击特朗普:“当一个总统坚称我们国家需要更多来自像挪威这种白人国家的移民时,我觉得我们根本不需要花费任何时间去讨论说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我们需要想办法对抗这个人(特朗普)的心。”1月15日,马丁·路德·金的儿子,马丁·路德·金三世,在其父亲的纪念日猛烈抨击特朗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马丁·路德·金三世针对的是上周四特朗普不当的言论。据多家媒体报道,当时白宫在举行一次有关移民问题的会议,当相关人员提出要恢复一些帮助海地、萨尔瓦多和非洲国家移民的项目,继续保留他们的临时保护身份(TPS)时,特朗普反对道:“为什么我们要让那些来自“粪坑”国家(shithole countries)的人来到美国?”他的这一言论曝光后,立刻遭到各方的猛烈批评,并在相关国家中引起强烈不满。当美国司法部长塞申斯(Jeff Sessions)宣布“童年抵美暂缓遣返计划”(DACA)取消时,大家都猜测接下来要被拿来开刀的移民群体可能是“临时保护身份”(Temporary Protected Status,简称TPS)的受益者。 “临时保护身份”法规于1990年获美国国会通过,主旨是为来自某些危险国家且面临生命威胁的外籍人士提供暂时工作证、免于遭受遣返的保护。危险国家的定义通常包括武装冲突、内战、天灾以及大规模传染疾病等。最新遭到特朗普种族选择政策损害的群体是萨尔瓦多人。《纽约时报》曾报道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华盛顿地区管理服务公司Total Quality的首席执行官,现年52岁的维克多•莫兰(Victor Moran)近期的遭遇。他是一位特朗普的忠实选民,支持总统的移民总体方针。而如今,他一直在担心这项名为“临时保护身份”的计划被全面取消。他的公司雇佣了228名这样具有临时保护身份的工人,他们在整个华盛顿地区清理建筑物,其中包括移民和海关执法总部,负责驱逐其工人的联邦机构以及特别检察官穆勒的办公室。在保护计划取消后,他的员工中的26%将失去留在美国的资格。那时他不得不终止一批合同,业务也将停顿下来。 华盛顿地区管理服务公司Total Quality的首席执行官维克多•莫兰心情沉重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1月8日特朗普政府向大约20万名萨尔瓦多移民下达了逐客令。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尼尔森(Kirstjen Nielsen)宣布,将终止萨尔瓦多(El Salvador)的“临时保护身份”(TPS),这些移民将不得不在2019年9月之前离开美国,否则将被驱逐出境。美国民众走上街头呼吁保护“临时保守身份”(TPS)图片来源:LA Weekly这绝非孤例,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一个又一个少数移民群体的临时保护身份被取消。先是2017年11月07日特朗普执政团队高层表示,美国2019年1月将终止让5300名尼加拉瓜移民免遭遣返的临时保护身份。美国向约8.6万名洪都拉斯移民核发的临时保护身份也将只延长6个月至2018年7月。 紧接着2017年11月20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门官员表示, 2010年因地震灾难而来到美国生活和工作的五万九千名获得临时保护身份的海地人将在2019年7之前离开美国,否则将被驱逐出境。如今,轮到了萨尔瓦多人。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特朗普对海地人的不公图片来源:Politicus USA据统计,目前在美国拥有临时保护身份(简称TPS)的外籍人士,总共约有9个国家的44万人。获得TPS的中美洲及海地人在美国出生的子女,已经达到275,000人。目前在获得TPS的人中,有些已经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这类移民分布在工作需求量大,劳动力供应不足的建筑业,餐馆和杂货店,以及园艺师和日托工作者当中。取消这几十万低技术移民的临时保护身份,必然造成美国的经济损失。移民法律资源中心的一份报告估计,剥夺萨尔瓦多人,洪都拉斯人和海地人的保护身份,十年内将剥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约69亿美元的捐款,并将使国内生产总值缩减452亿美元。图为TPS持有者的国籍分布表,萨尔瓦多人占60%,一旦特朗普驱逐出这些人,美国劳动力将大为受损图片来源:CAP必须强调的是,驱逐少数族裔的移民并不能使本土的白人获益。因为他们从事的低技术工作是美国白人不肯干的,而驱逐华人和印度人(见 黄亚生:H1B签证收紧损及华裔,“美国优先”出发点是种族而非法律 )所留下的高科技岗位空缺,又是支持特朗普的白人劳工阶层难以替代的。少数族裔的移民早就和美国本土居民之间互相依赖,他们的关系既是分工也是互补,而绝非替代(见黄亚生:特朗普反移民新政将重创美国经济)。以无证移民为例。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做过专门调查,数据显示,62%的无证移民从事服务、建设和生产等低技术含量工作,是美国出生人士数量的两倍;无证移民占美国整体劳动力的5%,却占据农林、渔业劳动力的26%,清洁、维护产业劳动力的17%,建筑和挖掘产业劳动力的14%,以及食品制造和服务行业劳动力的11%。维罗妮卡和她女儿安吉就是二十万萨尔瓦多TPS持有者之一图片来源:纽约时报特朗普此番停止临时保护身份的政策,是一种以种族划分界限,把合法身份转变为非法,从而实现种族选择的模式,至此,特朗普的种族主义终于露出了真容:作为臭名昭著的种族清洗、种族隔离政策的变种,特朗普的种族主义,是一种以国家、种族和宗教为界,对移民进行的种族选择政策。但特朗普和他的共和党显然不满足于既有战果,在加快遣返非法移民的同时,美国当地时间1月10日,几名共和党议员向众议院提交议案,主张取消美国“庇护城市”的联邦经费,限制家属移民的覆盖范围,减少年轻未注册移民加入美国国籍的途径,这意味着合法移民也陷入火力网范围。美国共和党众议员劳尔 拉波多尔在1月10日阐述他们的新提案图片来源:纽约时报纵观整个移民政策的发展,从抓捕遣送无证移民开始,演变到把部分的合法移民恢复为非法身份,再把刀砍向合法移民,分门别类,逐一清理。每一个移民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特朗普移民政策合法外衣下的种族歧视内核。也许,你今天作为少数族裔移民的一员得以幸运留下,但是你能保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不落下吗?又或许,你作为白人,是特朗普眼里受欢迎的族群,但你能保证随着少数族裔不断减少,有朝一日你的利益不会像莫兰先生一样受到波及吗?如果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是这场移民政策运动的获益者,而不去关心其他遭到歧视的同类,最终将无人替自己呐喊。 最后, 不知道莫兰先生会不会在2020年还投特朗普的票?文章选自亚生看G2,2018年1月18日
2018年1月19日 -
【The Hindu】The world’s new academic bazaar
Lakes in some of the famous university campuses in Beijing — Peking and Tsinghua among them — have frozen as sub-zero temperatures are now routine in the Chinese capital. Yet, soon after daybreak, the campuses come alive as young scholars, braving the cold, rush to the classrooms. Many of these students are foreigners, as some of the top universities, mainly in Beijing’s Haidian district, are beginning to acquire a distinct international flavour.At the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China’s premier language university, many from various global destinations — Spain, Italy, Indonesia, Brazil and India — have descended for a short-duration cours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Many of them ar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holiday season back home to do a one-month elementary stint in Mandarin.Some others are staying longer for advanced courses. “I am learning the language because I want to work in China. Jobs in Europe are drying up but China appears to be a different story,” says Andreas, a student from Spain. In tune with China’s opening up to the world, Indian students are also making their presence felt on Chinese campuses. “I have an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degree from New Delhi but I decided to explore other fields outsid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offered me the Yenching scholarship,” says Ravish Bhatia.Students qualifying for the Yenching scholarship — a Rhodes-like scholar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become part of Peking University’s well-known Yenching Academy. During their stay in China, they pursue an interdisciplinary Master’s programme on the country — 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direction. Scholars availing the fully-funded scholarship can design their own academic path, choosing from six academic clusters and a rang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Among foreign students, South Koreans comprise the highest numbers followed by the Americans. Indians are among the top five foreign nationalities pursuing higher studies in China.With jobs drying up in the West and getting a work visa becoming bothersome, a large number of Indian students are heading to China’s shores. Apparently, there are now 18,171 Indian students in China, 156 more than those residing in the U.K. A study conduct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concluded that India was among the top countries sending students to China in 2016-17.Rising deglobalisationChina seems to have benefited from the growing “populism”, especially in the U.S. and Britain, which makes these countries appear less foreigner-friendly. The CCG study, released last month, highlights that “the rising deglobalisation represented by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election victory”, along with the concerns over “Brexit”, are among the reasons that explain the outbound drop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bazaars of the U.S. and the U.K.“I think people prefer China more nowadays because the cost of education is cheaper here than the U.K. or the U.S. Many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now ranked in the top 150 globally. The infrastructure and facilities in China are wonderful. It’s very safe and as an Asian country, people value and respect each other’s culture,” CGTN Digital quoted Ashwini Deshpande, an Indian student from Pune who is currently pursuing a language degree at Ningbo University, in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 as saying.From The Hindu,2018-1-13
2018年1月18日 -
张燕生:特朗普减税可能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扩大
专家简介张燕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凤凰网财经1月14日讯(记者杨芳)“美国减税的结果是财政赤字增加,赤字增加就必须要提高利率,利率提高会导致美元升值。美元升值后,美国出口会更加困难,可能导致美国制造业就业困难。最终,美国出口减少,进口就会增加,中美贸易不平衡也会增加。美国减税后,美国可能经历很长一端痛苦和阵痛过程,可能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扩大,”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2018中国制造论坛上接受凤凰网财经专访时表示。 同时,张燕生提醒,今年贸易保护、贸易冲突可能会加剧,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下,美国基本不会对全球经济负责任,欧洲忙于脱欧也没有精力负责,若大国都不愿负责任,全球治理不能提供有效方式,可能会引起地缘性政治冲突,可能会使经济企稳向好的趋势发生逆转。警惕中美贸易不平衡扩大后引发贸易冲突 2018年1月,美国新的税收法案《减税和就业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于2017年4月26日由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后经国会和参议院几易其稿,反复商讨,最终于12月20日获得一致通过。 12月22日由特朗普签署成为法案。根据税改法案,公司税将从现有的35%下调到21%,该减税为永久减税等。该法案是1986年来美国最大规模税改行动,也是特朗普上台后共和党取得的首个重大成就。 那么,特朗普减税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张燕生表示,“美国减税的结果是财政赤字增加,赤字增加就必须要提高利率,利率提高会导致美元升值。美元升值后,美国出口会更加困难,可能导致美国制造业就业困难。最终,美国出口减少,进口就会增加,中美贸易不平衡也会增加。美国减税后,美国可能经历很长一端痛苦和阵痛过程,可能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扩大。” 张燕生提醒,美国加息、减税和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这会让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会发生一场冲击,中国要非常小心,做好应对措施,要小心中美贸易不平衡扩大后引发贸易冲突。 他建议,应对美国减税法案负面“溢出效应”,第一,中国出口应该更加多元化、原产地更加多元化。第二,中国要降低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改善我们的投资环境、营销环境,保持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警惕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的风险 去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普遍回暖,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向好态势大大超出市场预期。其中,美国经济表现良好,一、二、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分别达1.2%、3.1%、3.0%,连续两个季度达到3%的增速,消费、投资、进出口增长均好于市场预期。欧元区经济延续稳健增长势头,一、二、三季度GDP环比分别增长0.5%、0.6%、0.6%,9月失业率降至2009年1月以来最低,10月经济景气指数达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等。而在外部需求总体向好和内部改革持续推进共同作用下,2017年以来多数新兴经济体内生增长动力趋于增强,逐步摆脱持续多年的低迷状态。 在全球经济增长历经了相对健康的一年后,进入2018年,美联储计划升息三次,欧洲央行要逐渐缩减资产购买规模,中国利率也趋向上升,今年经济是否延续2017年的回暖迹象,经济学家担忧的“明斯基时刻”、“灰犀牛”和“黑天鹅”是否会出现,全球经济又将面临哪些不确定因素? 张燕生表示,未来的全球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各国政府曾经采取的有助于国家经济爬出泥潭的政策将产生外溢性,这是最值得担心的全球不确定性,如减税竞争,国际各国经济冲突对抗加剧。第二,逆全局性,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上升。第三,直接大国之间贸易不平衡或有可能加剧,引发新的不确定性。 张燕生提醒,贸易保护、贸易冲突会加剧,全球经济增长不平衡下,美国基本不会对全球经济负责任,欧洲忙于脱欧也没有精力负责,若大国都不愿负责任,全球治理不能提供有效方式,可能会引起地缘性政治冲突,可能会使经济企稳向好的趋势发生逆转。 “对于中国的影响就是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比如欧盟搞新十五条,美国不承认中国市场地位等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学会以一个开放视野和全球视野来看,每一举一动要非常小心。过去很多部门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视野程度也不高,习惯只从中国角度看,很少从全球角度来看问题。怎么能在内外经济寻求平衡,需要大格局才能够避免全球经济对中国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张燕生说。 从货币政策来看,美联储计划升息三次,欧央行此前公布2018年9月QE到期后,预计将进一步缩减QE规模,但不会急于退出QE,日本央行宣布从本周开始缩减已实行多年的购买政府债券计划规模。“各国退出QE,意味着货币政策要正常化,流动性会从泛滥变成收紧。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很多次此前流入中国的热钱可能会回流各国,进一步造成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的冲击。中国如何应对?你收紧我也收紧,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指向非常正确,预防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张燕生说。文章选自凤凰网,2018年1月14日
2018年1月18日 -
【therecord】Chinese techies flee Silicon Valley,‘bamboo ceiling’highlighted
Chinese tech workers are not only looking homeward, they’re moving back for better jobs, according to a new report.Part of the reason for the purported exodus? A perceived "bamboo ceiling" that blocks the rise of Asian techies into leadership positions.The report cites a number of factors driving Chinese workers out of the Valley and pulling them back to the nation of their birth. Aside from potential ethnicity-related handicaps to advancement, career opportunities are seen as "more abundant" in China, Bloomberg reported. "Bubbly times" for Chinese internet firms means compensation is sometimes higher in those firms than in their U.S. peer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U.S.-trained Chinese-born talent is becoming a key force in driving Chinese companies’ global expansion and the country’s efforts to dominate next-generation technologies lik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according to Bloomberg."Where college graduates once coveted a prestigious overseas job and foreign citizenship, many today gravitate toward career opportunities at home, where venture capital is now plentiful and the government dangles financial incentives for cutting-edge research."Hans Tung, a managing partner at venture capital firm GGV Capital — which has offices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on Sand Hill Road in Menlo Park, told Bloomberg that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gineers who have worked long-term in the Valley are finding it "much more lucrative" to hitch their futures to fast-rising Chinese firms."At Google, at LinkedIn, at Uber, at Airbnb, they all have Chinese engineers who are trying to figure out, ’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 back?’" Tung said.The tech industry has surpassed the financial sector as the No. 1 attraction for Chinese returning home from overseas, making up some 16 per cent of returnees, a 10 per cent jump from a 2015 poll, according to a survey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and employment website Zhaopin.com, Bloomberg reported."The number of graduates returning from overseas — mainly from the U.S. — skyrocketed to 432,500 in 2016, up 22 per cent from 2013, the survey shows," Bloomberg reported.Diversity data from major Silicon Valley tech firms gives credibility to the report’s suggestion that a "bamboo ceiling" is in play, hindering Asians from becoming tech company leaders.At Google — which led the way on reporting diversity numbers — Asians make up 39 per cent of the tech workforce but only 27 per cent of leadership. At Apple, Asian workers hold 31 per cent of tech jobs, but just 23 per cent of leadership positions. At Facebook, Asians make up 49 per cent of the tech workforce, but occupy only 21 per cent of "senior leadership" positions.From therecord,2018-1-13
2018年1月18日 -
【中国青年网】智库:警惕人才培养“错配” 中国需提升人才全球配置能力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胡云茹)“十九大报告提到要提升就业质量,但目前我们有很多‘错配’,高中缺少职业指导,大学职业指导也比较盲目,缺少规范的《职业大典》,很多劳动信息有误,虽然培养了很多博士、硕士,但‘错配’的情况不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原院长曾湘泉在近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中国人才50人论坛”暨国外人才发展丛书圆桌研讨会上说。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曾湘泉介绍,参考国际经验,比如美国《职业大典》的编制规范准确,里面涉及国内所有职位和职责的描述、受教育培训的情况、市场价格以及该职业目前的全国从业者数量、10年之后的增长趋势和数量预测,相对科学。面对我国在人才分析方面的短板,“国外人才发展丛书”应运而生。该丛书由中国人事科学院主编,是国内第一套系统的、全面的介绍国外人才发展模式的系列图书。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总编辑张阳升介绍,这套丛书系统介绍和研究国外人才政策,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具体说来,丛书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核心,系统介绍了各国人才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创新做法和实践经验,方便我们正确理解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最新精神,为借鉴国外人才工作的好做法提供了参考。例如,丛书中吴道槐的《国外高技能人才战略》分析研究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欧盟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分布、需求趋势、战略法规以及相应的培养、评价、保障政策,对提升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工作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柳学智的《技术移民制度比较》认真研究和比较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在职业清单、雇主担保、劳动力市场测试、身份转换、数量调控等方面的技术移民制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引进人才制度的对策建议。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CCG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辉耀主持论坛时表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总结全球优秀人才发展经验至关重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王晓初表示赞同,他指出,我国的人才工作从本世纪初开始,已经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提出‘聚天才英才而用之’的理念,同时提出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强国研究出版工程总主编、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介绍,我国启动“千人计划”的时间是2008年,到2018年正好10年时间。如今,十九大报告把“聚天才英才而用之”作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目标,这是我国人才工作很重大的一个变化,即从提高全球配置人才能力的角度、从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战略资源的角度来审视人才工作。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人才发展道路,未来,要从人才大国变成人才强国,还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通讯表示,更好地聚集海外高层次人才将是加快推进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局长胡建华表示,应该继续学习借鉴国外的政策和制度。“比如,我们要学习人家技术移民的做法,吸引我们需要的人才,提高我们的全球人才配置能力。现在我们的人才工作还光是‘请进来’,没有‘走出去’,要能‘走出去’,能形成对话,形成全球提升配置能力,还需要下很大功夫。”吴江说。“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是为国内人才理论研究专家、政府人才工作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界人才搭建的跨界交流平台。论坛聚焦中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为提升中国人才理论发展、推动中国人才学的建设、为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建言献策。论坛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在北京、四川和上海成功举办三届。文章选自中国青年网,2018年1月17日
2018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