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Global Times】China lags behind in global talent recruitment
Govt should provide more incentives to foreign talentChina urgently needs more qualified international talent, with Shanghai the country’s only city that enjoys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above the world’s average, a new report revealed.Shanghai is the favorite Chinese city of foreign talent, said the report, releas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on Monday, followed by Beijing, South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and 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Shanghai beat other cities and scored 65.17 out of 100 in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because of its openness, work environment, job opportunities and preferential policies."I finally chose to stay in Shanghai because it has more work opportunities than other Chinese cities, and the city’s lifestyle is more international, which makes me feel more comfortable," said Juan, a Mexican electronics engineer who has worked in several other Chinese cities.Surprisingly, East China’s Jiangsu Province has more foreign talent than Beijing, the CCG report said.Coastal province Jiangsu is home to many foreign companies because it’s relatively developed and the environment is enjoyable and pleasant, Zhang Yunling,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told the Global Times.The Jiangsu government has invested heavily to attract foreign talent, CCG vice secretary Zheng Qinglian said.For instance, a medical park in Taizhou city gives each PhD holder an additional subsidy of 20,000 yuan ($3,070) and 150,000 yuan to buy a house, Jiangsu’s official newspaper, Xinhua Daily, reported.However, Wang Huiyao, head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said China’s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still lags behind developed countries.According to the 2017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a report produced by The Business School for the World (INSEAD), China ranks 54th in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As a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faces the challenge of attrac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 because it provides less work opportunities for foreigners tha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hinese society is relatively more conservative, said Zhang, adding that foreigners also face cultural and language barriers. Providing incentives"China has a great potential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talent," said Xie Shouguang, head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China is in a reasonably robust position of talent readiness because of improvements to its educational and employment system, connectivity of stakeholders, and level of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the INSEAD report said.Many foreigners also complained that aside from cultural and language barriers, they also have a difficult time applying for a visa. Reform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to correct this problem."It is impossible for fresh college graduates to apply for a work visa because the country requires two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Jon, a Dane, who currently studies in Shanghai, told the Global Times.The Shanghai government began a pilot program in 2015 that allows foreign students with a master’s degree from Shanghai universities to start a business after graduating, the Xinhua News Agency reported. In May, the Anhui government said that high-level foreign talent, their spouse and minor children, as well as overseas Chinese with PhD degrees who work in Anhui, can apply for permanent residency.From Global Times, 2017-9-11
2017年9月13日 -
【每日经济新闻】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数:上海竞争力排名最高 四川位居中西部首位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很多国家更注重争抢国际人才,全球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那么,从我国来看,各地国际人才竞争力情况如何呢? 9月11日,全球化智库(CCG)、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下称“报告”),其中,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数及排名显示,上海竞争力指数为3.91分,成为本次评估国际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区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前九位均为东部省份,四川省位列第十,居中西部省份之首。 报告主编、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全世界大约有2.5亿到3亿人在世界各国流动,其中有大量高端人才,因此人才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目前我国国际人才数量引进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上海北京广东列前三甲 根据报告,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数体系共分为六个维度,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国际人才结构指数、国际人才创新指数、国际人才政策指数、国际人才发展指数和国际人才生活指数。 报告显示,上海成为本次评估国际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区域,北京、广东和江苏位列2~4位,与上海共同形成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 王辉耀表示,第一梯队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共性,江苏和广东长期位列中国GDP省份排名前两位。 具体而言,从分项指标来看,“国际人才规模指数”最能够直观体现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包括“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境外来华工作专家规模指数”两项指标。 报告显示,各省份“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差距相对明显,第一名上海与最后一名山西的分差达0.8分(最大区间为1分)。北京紧随上海位居第二。广东和江苏分列第三、四位,但与上海、北京差距明显。 从“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来看,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0.99)和上海(0.86),北京得分接近最大值1分。 在王辉耀看来,这与当前我国高校的分布情况,以及高校在吸引国际留学生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力度等方面有直接关系。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省域来华留学规模普遍不大,反映出我国当前来华留学工作的推进仍然存在困难。 值得关注的是,总体上看,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英士国际商学院(INSEAD)等机构公布的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2015-2016年,全球109个国家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综合排名中,中国排第48位。中国引进国际人才数量仍然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在全球大学排名中,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第11位,但中国的国际学生数量排名却在第80位。 四川竞争力领跑中西部 从中西部数据来看,报告显示,四川省的国际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为1.92,略高于平均值(1.89),在31个省份中处于第十位,而在整个中西部地区居于首位。 以成都为例,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初,在蓉常住外籍人员累计达到31056人,来自125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来自50个国家的6170人属于在蓉三资企业从业人员,其余主要为文教人员、外企驻华机构工作人员和学生。 而从国际人才政策指数来看,四川省排名第七位,仅次于江苏等东部六省份,居中西部省份首位。 记者注意到,以成都为例,近期出台了多项人才政策,吸引和集聚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今年7月,成都市政府公布的《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显示,5年内引进和培育100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和1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对“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等来蓉创新创业或作出重大贡献的本土创新型企业家、科技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金资助。 成都已经成为海归人才创业的热土。全球化智库(CCG)和智联招聘8月12日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中,成都以6.6%的占比,位列海归创业最爱选择的城市第三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文章选自每日经济新闻,2017年9月11日
2017年9月13日 -
何亚非:“一带一路”和“金砖+”,宗旨都是让世界走向共同富裕
何亚非,全球化智库(CCG)联席主席,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编者按: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金砖+”模式成为本次会晤的一大看点。对此,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推动`金砖+’的机制,旨在加强南南合作,倡导全面开放,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普惠思想,即全球化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国家掉队,还体现了`共享’精神,表明世界经济未来发展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与此同时,针对“一带一路”倡议、“金砖褪色论”、中印关系等问题,何亚非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一带一路”与“金砖+”宗旨契合NBD: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目前金砖国家响应不同,此次厦门会晤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将起到怎样的作用?何亚非:“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这几年支持的国家越来越多,响应的国家越来越多,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已经有10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参与其中。对于一个新的国际合作倡议来说,能够有如此大规模和范围的参与,进展是很快的,说明这个倡议创新了全球治理机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考虑的,也不是经济援助方案,而是希望通过中国国内成功治理的经验、技术以及发展模式的成功,能为沿线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思考,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且中国不仅提出了思路,还在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一带一路”倡议,“金砖+”模式都是为了让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能够尽早实现工业化,尽早赶上全球化的步伐,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总体来说,金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是持欢迎态度的,俄罗斯比较突出,印度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顾虑,但最终也会认识到“一带一路”的真正意义。我想只要双方沟通得当,求同存异,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双方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合作一定会更加深入。我比较有信心,通过这次厦门会晤,各国将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共识。多因素助“金砖”不可能褪色NBD: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已经走过了十年,近几年来,由于金砖国家经济面临不同挑战,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一种“金砖褪色论”。您对此持什么态度?何亚非:当前金砖国家不仅没有褪色,而且“金”的“成色”越来越足。这几年金砖五国经济发展都在往前推进,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提高,已经达到约23%,较10年前增加近一倍,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比例从11%提高到16%,对外投资从7%升至11%。当然,金砖国家也遇到一些困难,像巴西、南非,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受资本流动的影响比较大,经济会出现一些反复或波折,在基础设施融资方面也存在不足,但总体上这五国经济都在较快发展。金砖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就是五国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而建立的。与此同时,五国在能源、贸易、技术这三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发展空间和合作空间都非常巨大。俄罗斯是能源大国,而中印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作支撑。另外,金砖五国有各自的技术优势,中国制造业比较发达,但俄罗斯和印度的基础科技研究不比我们弱,巴西在航空业、飞机制造等领域有很强的优势。这些互补性加上各自的生产能力,使得各国的贸易互补性也很强。“金砖”不可能褪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现在正在积极推动“金砖+”的国际合作模式。“金砖”这个概念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确实这五国比较有代表性,代表了几大洲的新兴经济体,但毕竟数量有限,还有很多国家也想加入这一行列。发展中国家当中有一批国家走在前列,而且都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技术基础。如果这些国家能够形成合理的合作机制,运用“金砖+”,形成一个大“朋友圈”,这个群体在全球经济政治体系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发达国家不用担心这是新兴国家希望重新制定国际秩序,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并没有这层意思,中国希望在现有国际体系内进行发展,但是这个体系需要改革,特别是要给予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发言权、决策权,这样世界才能更加平等、公正、合理地发展。中印合作是唯一的选项,前景非常广阔NBD:金砖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加强合作的重要任务,作为两个重要金砖国家,日前,由于边境问题,中印关系紧张,您觉得未来中印如何谋求两国关系更好地发展?何亚非:中印合作是唯一的选项,而且合作前景非常广阔。现在两国要做的就是排除干扰,双方要采取积极向前的态度来推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合作的必要性进行深入探讨。两国有很多共同点,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力度都在世界前列。经济互补性也比较强——中国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印度信息产业比较发达,双方也有比较优势,所以双方贸易机会是很多的,有很大的合作潜力。现在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可以通过金砖机制来加强双方合作。总体来说,中印两国关系有困难,但前景看好。何亚非:如果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合理的合作机制,运用“金砖+”,形成一个大“朋友圈”,这个群体在全球经济政治体系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选自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2017年9月9日
2017年9月12日 -
【新民晚报】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排行榜:上海居首 国际人才发展指数满分
【新民晚报·新民网】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并成为衡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哪个区域最强?今天上午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在京发布的《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显示,上海以3.91分位居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排行榜榜首,北京、广东和江苏位列2-4位,与上海共同形成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图说: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情况 呈三个梯队分布整体水平不高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排名根据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得分决定的,本指标体系共分为六个维度: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国际人才结构指数、国际人才创新指数、国际人才政策指数、国际人才发展指数和国际人才生活指数,满分为6分。 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发展较快的省份构成第二梯队(综合得分为1.5-3分)。浙江以2.53的得分担任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但与第一梯队差距较大。第二梯队还包括辽宁、山东、天津、福建、四川、云南、湖北、河北、安徽、陕西、广西、湖南、江西、黑龙江、重庆和河南,得分跨度为2.31-1.51分。 第三梯队主要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化发展较慢的省份(综合得分为0-1.5分),依次为新疆、吉林、内蒙古、海南、贵州、山西、西藏、宁夏、青海和甘肃,得分分布在1.49至1.15之间。虽然其中不乏与其他国家接壤的省份,但由于深处内陆,接壤国家的人才以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现阶段并未给接壤区域带来显著国际人才红利。总体来看,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按百分制来换算,只有上海以65.17分跨过及格线。 上海拥有最好的国际人才发展环境 蓝皮书专门选取了上海作为重点研究区域,指出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凭借其科学合理的引智政策顶层设计、开放的外商投资环境、良好的对外贸易发展基础和完善的国际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度。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6个单类指标排名显示,上海国际人才竞争力出色。“国际人才规模指数”是六个维度指数中最能够直观体现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的指数,上海排名第一。国际人才发展指数是对国际人才来中国大陆开展工作的基础环境进行评估。数据显示,上海达到指数最高分值1,也是六个维度指标中唯一获得满分的区域。上海依托港口经济和良好的国际化发展背景,是外资企业落地和国际贸易往来的最重要门户。另外在国际人才结构指数、国际人才创新指数、国际人才政策指数、国际人才生活指数等其他单类指标方面,上海均排名居前。图说: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图说:国际人才发展指数 北京、上海最吸引留学生 二级指标“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中,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0.99)和上海(0.86),这与当前我国高校的分布情况,以及高校在吸引国际留学生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力度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天津在该指数以0.42分位居第三。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省域来华留学规模普遍不大。 “境外来华工作专家规模指数”反映了来中国境外专家的区域分布情况。广东是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0.82),上海(0.77)、江苏(0.64)、北京(0.63)分列2-4位。浙江虽以0.27位列第五,但与前四名评分差距显著。这与“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中各区域差异情况相似,说明当前我国国际人才分布的均衡程度相对较差。 “国际人才学历结构指数”一项,安徽及西部地区人才学历结构相对偏高,该地区引进人才针对性相对较强,且主要以普遍有较高学历的科研类人才为主。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的国际人才引进更趋市场化,具有多样性,其国际人才学历结构指数被相应稀释。 “国际人才创新贡献指数”主要反映境外来华专家对于行业的贡献预期。广东(0.75)、上海(0.65)、江苏(0.63)排名靠前。随着我国人才政策不断突破创新,国际人才在中国发展将成为新常态,区域引进国际人才的工作周期需要向中长期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新作用。(新民晚报 潘子璇)文章选自新民晚报,2017年9月11日
2017年9月12日 -
【人民网】报告显示:我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
人民网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 郝孟佳)今天,全球化智库(CCG)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在京发布的《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得分第一的上海竞争力指数也仅刚过及格线,中国国际人才比例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CCG主任王辉耀表示,与其他中等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在国际知识技能和国际人才发展这两项指标上低于平均水平。而其他指标,包括劳动力和职业技能、国际人才培养、国际人才吸引力和留住国际人才能力,中国的得分与其他国家持平。但与发达国家大规模引进国际人才相比,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则明显落后。在王辉耀看来,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力方面存在两大挑战:一是国际人才引进数量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二是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报告显示,上海竞争力指数为3.91分(六个维度,每个维度最大值为1,最大指数为6),成为本次评估国际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区域,按百分制来换算,仅以65.17分刚刚跨过及格线。北京、广东和江苏位列2-4位,与上海共同形成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为3分及以上),这一梯队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共性。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发展较快的省份构成第二梯队(综合得分为1.5-3分)。浙江以2.53的得分担任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但与第一梯队差距较大。第三梯队主要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化发展较慢的省份(综合得分为0-1.5分),得分分布在1.49至1.15之间。王辉耀说:“虽其中不乏与其他国家接壤的省份,但由于深处内陆,接壤国家的人才以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现阶段并未给接壤区域带来显著国际人才红利。”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202个国家的397635名国际学生来华学习,相比2014年的377054人,增长20581人,增幅为5.5%。2015年,约有240154名国际学生来自亚洲国家,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0.4%。相比2014年,美国、泰国、俄罗斯、日本等传统留学大国来华留学人数略有下滑,但以哈拉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等为代表的“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均超过10%。据相关统计,东盟在华留学生总数超过7万人,中亚国家在华留学生总数达到16万人,仅这两个地区的留学生就占据了在华留学生总数的近2/3。王辉耀表示,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马太效应”影响明显;广东成为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并在国际人才创新方面表现最佳。同时,江苏、广东、上海等国际人才集聚区域的国际人才职业结构相对较好。报告显示,来华留学生选择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人文社科和中医等传统专业方向,理工类专业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总体规模较小,发展也相对缓慢。而我国选择出国留学的多为专业学科内的拔尖生源,在留学专业选择上也以前景较好的理工科专业为主,地域选择则多为欧美发达国家。报告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科技教育领域在世界的声望和影响还难以吸引海外学子的广泛关注。同时由于国内的高等教育尚未与国际完全接轨,理工类专业学历教育普遍存在国际化程度不高、专业学科设置结构不合理、现行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程度较低的状况,无法满足理工类来华留学生的需求,导致了理工类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与层次发展受限。从引进境外专家的情况来看,我国从2001年到2015年的15年间大陆地区引进境外专家的人数总体呈增长态势。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引进境外专家数量由2011年的52.9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62.35万人次,引进总量达300万人次,覆盖全球范围内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我国引进的境外专家主要集中在东部省份。“境外来华工作专家规模指数”反映了来中国境外专家的区域分布情况。研究显示,广东是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0.82),上海(0.77)、江苏(0.64)、北京(0.63)分列2-4位。“这与‘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中各区域差异情况相似,说明当前我国国际人才分布的均衡程度相对较差。”王辉耀说。报告指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差,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诸多原因叠加导致这些地区在引进境外专家方面的竞争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境外专家的引进。王辉耀称,“国际人才生活指数”对国际人才在中国生活的实际需求进行比较,包括“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指数”“国际人才旅行指数”三项二级指标。总体来看,广东(0.79)、北京(0.67)、江苏(0.53)、山东(0.53)和上海(0.52)的国际人才生活指数最高。“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具体评估了区域对国际人才的医疗需求和子女教育需求的供给能力,广东、江苏、北京、山东和上海位居前五。而通过“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指数”对国际人才在区域居住的舒适度的评价,宁夏、广东、内蒙古、海南、北京位居前五。广东、北京是城市化发展与生活舒适度结合程度相对较好的区域。王辉耀说,中西部区域在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方面具有较好潜力,其空气质量和公园绿地面积等,对于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国际人才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需要进一步将这种自然吸引力转化为吸引国际人才入驻发展的能力。文章选自人民网,2017年9月11日
2017年9月12日 -
【国际商报】金砖合作机制畅享未来
专家圆桌▲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CCG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周晓晶▲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CCG高级研究员何伟文▲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贺双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长杨首国▲CCG研究员吴非 金秋九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这是继2011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后,中国再次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也是继“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后,中国的又一场主场外交。各方期待此次会晤为金砖国家注入新活力,并期望金砖国家引领全球步入第二个“黄金十年”。 在世界经济依然低迷、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之际,金砖国家间合作机制前景如何?中国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近日,全球化智库(CCG)汇聚各路专家,就此次会晤的意义及金砖国家未来合作前景进行了分析和解读。金砖是“新型全球化”的开拓力量 时殷弘:金砖是“新型全球化”的开拓者之一,使全球化、国际合作和世界增长更加宽广,形态更多,更加公正;在国际政治方面,金砖也可作为新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开拓力量。金砖五国之间的合作既有助于中国提高国际影响力,也有助于中国应对国内经济挑战。然而,目前年轻的金砖面临着体制、文化、地理、情势、世界形势等挑战。建议着手解决一定时期内有进展的问题,要听成员声音,充分磋商,仔细说服,有予有取。 第一,要建设和发展金砖体制性的安排,积极地讲求设计,真正做到共商、共建、共享,着力帮助成员解决问题,实现其关切。第二,要超出纸面协议,看纸面协议是否贯彻落实,在多大程度上贯彻,以什么速度贯彻。不能把协议、问题都停留在最初阶段而不积极推进、解决。第三,要以可行的方式、可行的速度谋求金砖扩容。“金砖+”将增强金砖潜能,增加金砖的灵活性,并促使成员达成更多协议,同时可进一步扩大金砖在世界各大区域的影响力。第四,金砖成员间要力求加强合作,减少分歧,缓解矛盾。例如对如何减少、缓解中印两国之间严峻而广泛的矛盾、分歧和竞争,要予以更多的关注。这对金砖体制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对中国今后较长时期的对外交往环境也至关重要。 吴非:此次厦门金砖峰会举办时机良好,巴西、南非等国合作意愿强烈,“金砖+”提议很有政治意义,因而本届峰会有望取得显著成果,产生极大国际影响力,成为金砖各国从务虚全面转向务实、从偏向经济转向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分水岭。挑战与机遇并存内涵与意义重大 周晓晶: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是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召开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内涵与意义重大。金砖各国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以互利共盈、共同发展为目标,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秉持团结互助精神,直面体量不同、发展水平不均的差异,分享各国理念和经验,加强政策协调,携手确定“下一个十年”的合作机制,保持金砖成色;中国也可以通过“金砖+”扩展朋友圈,进而实现全球共同繁荣。 自2006年首次金砖国家外长会议召开至今的十年里,金砖合作从无到有,实现了从概念到实现的蜕变,如今已成为国际体系中独特的金砖现象,也是全球治理中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声音。特别是涉及到与中国有关的经济贸易活动中,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狭隘的利己主义,还有民粹主义都在破坏着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尊重的基础。这损害了加强合作、互补互利的基石,金砖国家合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同时,金砖国家也存在内部分歧,文化、历史、经济因素、社会传统都存在很大差异,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但是金砖成员具有共同点,即都是新兴经济体,对全球问题有共同关切,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利用此次会晤的机会,中国和金砖其他成员国会携起手来好好研究存在的问题,确定“下一个十年”合作机制。金砖进一步合作能否保持成色,此次会议将起决定性作用。 十年来,金砖国家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效,这些成就都是金砖国家人民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然而,金砖国家要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提高抵御全球金融风险能力,指望他人恩惠是靠不住的,所以金砖国家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追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这也符合各自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金砖国家在平等对话基础上要秉持团结互助精神,分享理念和经验,加强政策协调,不断提高水平,形成凝聚力。 此次厦门会晤最大的亮点是打造“金砖+”,为促进全球发展平衡作出新贡献,并安排了金砖成员国领导人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进行对话,通过“金砖+”扩展金砖合作朋友圈,也扩大中国朋友圈,进而实现全球共同繁荣的目标。此次会议还希望中国方案能引领全球金砖国家的合作。中国现在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对外投资大国和吸引外资大国。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实现了6.9%的稳步增长;在贸易方面,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的进出口额达1.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9%,高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14.4%;出口增长28.7%,进口增长37.7%,贸易顺差247亿元,收窄48.5%;其中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同比增长了32.5%,贸易顺差2.2亿元,对印度进出口增长28.3%,对南非进出口增长33.7%,对巴西的进出口增长37.7%。但总的来看,中国对金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量比较小,贸易量仅占中国对美国贸易量的4%左右,投资约占6%,存在巨大成长空间,尚须加大努力。如果金砖国家能够带头加强贸易合作和投资,亦会拉动全球经济的增长。金砖机制:当今经济治理体系的必然产物 崔凡:金砖机制是当今经济治理体系的必然产物。金砖五国没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没有相同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差异巨大,但他们却能够走在一起?因为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点,都属于全球性或区域性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强的经济潜力,所以金砖机制本质是大型发展中国家协调的机制,它的产生是必然的。而这个大型发展中国家机制是当代全球治理演进体系的必然产物,因为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最主要的决策场所是WTO和G20,大国的协调机制非常重要。发达国家有分层的协调决策机制,如经合组织。而发展中国家协调机制——不结盟会议和77国集团都非常松散,协调成本极高,很难达成实质性一致。这种情况下,促使发展中国家大国的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发出更多声音,“金砖+”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方向。“金砖+”机制要进一步发展,建议重点吸纳G20的10个发展中国家中除目前金砖五国外的另外5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在国际社会争取更多话语权,致力于为全球经济治理作贡献,需要集中落实一些具体项目,而不要过于分散,如落地项目包括新开发银行、1000亿美元储备基金、贸易便利化方面电子口岸示范网络等。具体项目的落实要着眼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并围绕这个核心目标,不断扩大金砖国家机制的影响力。冷静看待金砖五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化 何伟文:要冷静看待金砖五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化。虽然2016年金砖五国占全球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2%提升至23%,但事实是中国担当了“火车头”。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10年增长了9.4%;印度也有所贡献,占全球GDP的比重增长了1.2%;其他三国占比则下降了0.6%,其中俄罗斯下降0.2%,南非下降0.1%。中国2006年占金砖五国的GDP比重为45%左右,2016年已增至三分之二;印度约占其余三分之一中的一半。“这会在经济和政治上增加中国的难度。” 同时,金砖机制也要适应过去10年来全球治理机制的变化,今后G20和金砖机制的关系,以及超出G20范围扩容金砖的话可加入哪些国家等需详加考虑。 首先,“金砖+”可发挥抱团作用,共同推动安全、气候变化等世界重大经济、政治问题。其次,金砖国家亦可与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的安排相结合,作为重要节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三是尽可能推动金砖贸易一体化,进而推动全球化发展。虽然金砖国家一体化不可能达到欧洲一体化那种程度,但金砖成员国间可在双边贸易安排方面下功夫,实现跨区域的合作。同时,金砖国家亦可在各自所在的区域中起到推进一体化的示范带头作用。 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推进金砖机制发展,坚定不移地推动金国家间的合作,尤其是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同时我们也要实事求是,正确处理目前金砖机制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呈现五大特点 徐秀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呈现五大特点。 第一,金砖国家基本形成了以领导人会晤为引领,以协调人和各个领域专业部长级会议为支柱,以新开发银行和实体机构为标志,以各个领域工作组协调为基础,以智库民间商界的交流与对话为配套的多层次合作机制。 第二,各国合作定位更为明确,力图共同将金砖打造为五国推动南南合作、构建一体化大市场的重要平台,实际上其合作的对象和范围已经向更多发展中国家开放。 第三,金砖国家合作是引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平台。 第四,金砖合作的动力依然强劲,各国日趋务实,经贸合作、人文交流逐渐深入,政治合作更具针对性。五个国家走在一起其实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并通过金砖机制来表达。首先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五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进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相互之间可以借鉴。其次,金砖国家有进一步拓展国际空间的需求。五国现有体系的话语权还相对微弱,金砖平台有利于他们在一起积极拓展国际关系。再次,五个国家拥有借助这个平台加强战略和政策协调的需求,即五国之间有矛盾有分歧,需要通过金砖机制来协调,也更说明了合作的必要性。 第五,金砖国家合作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之一是经济增长持续分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5年,金砖五国将分成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年增速将维持在6%~8%;第二个梯队就是巴西、南非和俄罗斯,经济年增速维持在2%左右。成员间的经济增长分化带来的是经济和政策目标的不尽一致,协调起来将更加困难。二是五个国家的战略考虑、利益诉求不尽相同。近年来,金砖各国均提出一系列战略规划、区域合作和对外经济方面的战略,包括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俄罗斯组建欧亚经济联盟等。三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一些发达国家保护主义盛行,内部倾轧不断加大,这给金砖国家合作带来了不利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金砖国家的发展也存在较大机遇。国际力量对比仍朝着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在此大背景下,金砖国家合作大有可为。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潮流和内部倾向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为金砖国家这种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供了新的国际空间。金砖国家合作仍具有相当吸引力,不少国家希望加入到此一国际机制中来。此外,从金砖国家机制上来看,“金砖+”的模式进入了新阶段。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表明,金砖机制面向了整个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金砖+”模式进一步推进可为金砖合作注入新动力。巴西对金砖立场总体积极但需关注几点变化 贺双荣:巴西作为金砖成员国之一,对金砖的立场总体积极,但需要关注几点变化。首先是巴西官方从卢拉到罗塞夫一直把金砖作为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梅尔上台后,未在政府表态中看到其把金砖作为战略合作支柱;其次,金砖是新兴发展国家合作机制,巴西也一直视自己为发展中大国,但今年提出加入经合组织,可能会对其身份认同有所改变;再次,卢拉时期把金砖作为南南合作的重心,现在南南合作目标并未实现,特梅尔政府想由传统伙伴转向发展同欧美的关系可能对南南合作造成影响。 目前巴西面临着政治、经济双重危机,对投资巴西的中国企业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虽然目前巴西的政治走向并不明朗,但经济已呈现缓慢复苏势头,无论是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还是企业和市场,都非常欢迎中国企业的投资。危机中的巴西许多资产非常便宜,是中国企业“抄底”、投资巴西的好时机。且当前巴西正大力推动私有化,搞投资伙伴关系计划,并于8月份推出第一批计划,规模和力度都非常大,这也为中国企业投资巴西创造了良好的机会。然而,在经济不景气的巴西投资最大的困难和风险是巴西的信用担保状况。凭海关副本提货而不付款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信用违约比例比较高。此外,投资巴西的企业还会面临成本、税收、劳工制度等多重障碍。虽然当前巴西政府推动深化改革的方案对未来改善经贸合作环境有益,但实际在议会获得通过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这方面能否取得进展,对巴西未来经济、环境的改善起将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首国:目前尽管巴西遇到困难,但总体来说,视金砖为确立和夯实大国地位的核心平台没有变,希望以金砖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契机没有变,视金砖为参与国际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没有变。但巴西对金砖的态度有些微妙变化:对其总体期望值降低;投入力量和热情有所下降;与“政经并举”不同,巴西集中在经济实惠及国际金融、贸易体系地位的提升;对金砖扩容不甚积极;认为设立秘书处,机制会僵化,财政负担会增加。建议从巴西利益关切入手,加强引导,增强其参与和存在感。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7年9月6日
2017年9月12日 -
【人民日报海外版】政策很有吸引力 学子归国热情高——中国迎来最大“海归潮”
近年来,中国政府支持创新创业力度空前。越来越多海外留学人员选择“海归”,投身到祖国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热潮中。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 留学高层次人才多归国 “全球化智库(CCG)”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正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达58.48%。 对于“海归潮”,常与海外学子打交道的中国驻外使馆教育处工作人员感受尤为明显。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杨进说,过去3年,每年到教育处开具《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的人员总数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留法学子越来越高的归国热情。 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秘房强也表示,越来越多的在德高层次人才选择回国发展。截至目前,共有171名留德青年学者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数量居欧洲第一、全球第二;共有403名在德优秀自费博士生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数量同样居欧洲首位,获奖者多数已学成归国。 创新创业环境好氛围浓 杨进说,教育部预计今年我国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将首次超过当年新出国留学生总数,这表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资助、支持和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除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海外人才引进平台不断成熟外,国内目前已建成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区近350个,入驻企业超过2.7万家,为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毕业于法国高等经济与商业研究学院的张书豪今年3月回国创业,从事出境定制旅游相关业务。他说,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为支持海外学子归国创业推出了大量优惠政策,包括项目孵化、资金支持、税务减免、一线城市落户等,从创业者角度来说,这些政策措施很有吸引力。 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剑桥大学博士生张岑说,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为全体留学人员指明了方向;同时,各地政府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了很多便利,帮扶政策优惠且精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也吸引不少学子归国。 国家地方引才“双轨制”形成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国家对人才的渴求让中国驻外使馆教育处工作人员感触颇深。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秘牛栋说,驻外使领馆主要通过“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这一国家级平台给希望回国的留学人员牵线搭桥;同时,国内各地区利用区域优势,根据自身经济布局需求,纷纷到国外招聘人才,他们的政策更加灵活,创业环境也很完善,国家与地方吸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双轨制”已然形成。 在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秘匡建江看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人才越来越重视,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引才力度也在加大,吸引了大量学子归国;另外,英国“脱欧”给在英人才就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也促使更多人才回流。 2016年夏,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研究员谷志杰获得浙江某地一笔500万元的扶持资金,开始回国创业,研发超薄光电转换材料。他认为,国内创业环境非常好,如在日本创业“绝不会有这样好的外部条件”。东京大学生物质能源相关专业博士生于蒙也看中了国内的创业环境,并表示毕业后要回国创业。 曾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的陈发动今年5月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8月回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工作。陈发动说,在国家重视人才的背景下,他很荣幸入选了浙江大学“百人计划”,有机会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据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11日
2017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