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郑永年:不仅要有地理上的大湾区, 还要有制度上的大湾区
专家简介郑永年,CCG学术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我们现在要建立的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湾区,还要建立一个制度上的大湾区。欧盟毕竟是由主权国家组成,各国之间利益难以协调,而我们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大湾区内部相对欧盟其实更有优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热度持续升温。6月25日,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深入阐述了他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观察和思考。南方周末:珠三角是一个多年袭用的中国区域经济概念,同样是差不多的地理位置,国家为什么要在这个地区提出一个湾区概念?郑永年:珠三角内部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行政分割,珠三角包括港澳这些城市各自分头干、重复建设,城市融合度不高。由于行政分割,在珠三角地区内部,有时候,不仅仅是“一国两制”,而是“一国十一制”,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制度,不仅珠三角9个内地城市跟港澳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珠三角9个城市之间也缺乏有效协调。广东很多年前就开始做“同城化”的努力,在交通、通讯设施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但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香港澳门更不用说了,港澳的教育、医疗、金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和珠三角其他城市没有实现顺利对接,阻碍了珠三角内部的资源合理配置。今天,广东和港澳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问题。尽管港澳和珠三角9市各有各的优势,但由于一些制度壁垒,资源融合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广州的商贸,深圳的高端科技,香港的优质金融制度和教育科研实力,珠三角腹地的传统制造业,各个城市在各自领域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各地的优势没有实现高度整合和有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打破这种行政分割,实现资源优势融合互补,产生化学反应。南方周末:最近几年,广东其实也一直有提环珠江口大湾区、粤港澳合作等概念。郑永年:对。广东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之前广东提的这些政策跟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相比,有些内容是重合的。不同的是,粤港澳湾区概念超越了广东一省,上升到了中央层面。在世界其他大湾区,企业在经济乃至社会整合方面扮演巨大角色,但在粤港澳湾区,企业面临行政分割导致的巨大制约,起不到整合作用。粤港澳大湾区还是需要政府来整合。由于涉及“一国两制”,以及港澳与广东三地,靠广东一省协调肯定会比较吃力。但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到中央层面,粤港澳三地资源协调配置的困难就不是无法克服的。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内部的整合水平远不及欧盟,例如在劳动力市场、人员流动、关卡管理、科研合作等方面。我们现在要建立的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湾区,还要建立一个制度上的大湾区。欧盟毕竟是由主权国家组成,各国之间利益难以协调,而我们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大湾区内部相对欧盟其实更有优势。南方周末:目前阻碍大湾区资源整合配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郑永年:原因很多,总的还是意识问题。比如与港澳的资源整合,一方面“一国”的意识还要继续加强,一旦涉及具体利益问题,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可能纠缠不清,谁也不让利,一点小问题可以纠缠多年而无法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两制”优势还要更充分地利用,不能各搞各的,造成重复建设和巨大的资源浪费。例如香港具有金融、教育和科研资源,澳门具有优质服务业资源,但是这些都没有和珠三角其他地方整合起来,进行通盘考虑。广州和珠海多年来发展教育,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发展效果并不符合预期。广东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香港的教育资源呢?在“一国”构架下,广东和香港的教育资源整合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人们没有这个思想意识。再比如香港的金融制度资源。这个制度在香港已很成熟。这些年,广东为了照顾香港的发展,本身没发展金融体系,但广东也没充分利用香港这个金融平台,造成巨大浪费。南方周末:您认为解决的方法是什么?郑永年:要进行体制上的整合创新,不只停留在经济层面,还要考虑社会层面的整合创新,尤其是珠三角与港澳在社会经济上的体制融合。我提出一个“单边开放”的理念。我们之间跟港澳进行合作时,强调双边开放,你给我开放一个领域,我也给你开放一个对等的领域。这种开放还是囿于“一国两制”考虑。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单边开放,广东能不能先向港澳开放,比如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再比如能不能在社保政策、医疗政策上先向港澳开放。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就一直是单边开放。因为单边开放,才有异质的东西进来,才能实现资源之间的化学反应。南方周末:现在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城市广州、香港、深圳的讨论很多,尤其是所谓哪个是核心城市的讨论。郑永年:哪个是龙头,哪个是核心,这些提法太局限了。粤港澳大湾区内11个城市,其实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关键是如何进行资源的配置。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各大城市有没有在整合过程中结构升级,不应该过分看重谁是核心。开放的本质是流动,经济要素只要动起来,经济就会变活,大家都会获得好处。南方周末: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明确提出建设的第一个湾区,为什么放在粤港澳,而不是其他地方?郑永年:国内其他地方缺少异质性。粤港澳的区位优势不仅包括经济总量、人口总量这些优势,还包括它的文化、社会、制度优势。中国要构建一个国际平台,其他地方都不存在可能性,只有在珠三角,因为它毗邻港澳。大湾区的概念不能只是看经济,也要关注社会、法制,而社会法制最终也将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互补的关系。我们要构建的湾区是要吸引国际的资本,要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胜出,这些都是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南方周末: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对香港未来有什么影响?郑永年: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香港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香港少数人开始搞“认同”政治,甚至港独运动。因此,大湾区建设不仅仅是要追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也追求粤港澳地区的进一步整合和国家的统一,加快社会经济的整合,通过社会经济方法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大湾区就是在充分发挥“两制”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一国”建设。客观地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国”建设不够。南方周末:广东在粤港澳湾区建设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郑永年:广东在中国经济版图中一直是排头兵、先锋队。现在中国大力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希望把珠三角作为突破口,因此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能不能做好,还是要靠地方。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是以广东为中心的,但这是一个国家级项目,而不仅仅是一个广东项目。广东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这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是体制创新、区域整合这个层面的概念。南方周末:粤港澳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之首纽约湾区有哪些区别和优势?郑永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港珠澳大湾区相对于纽约的优势都是显然的,现实和发展前景都优于纽约。但港珠澳大湾区这些庞大的数据能否转化成生产力呢?能否在劳动生产力方面超于纽约呢?纽约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单一城市,企业是纽约湾区的主体。港珠澳大湾区有11个城市,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都很好。问题在于政府是大湾区的主体、行政分割仍然严重、企业无力承担湾区整合的责任。因此,港珠澳大湾区建设不仅仅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体制改革和建设,通过体制变化来促进整合,谋取发展。文章选自南方周末,2017年7月6日
2017年7月11日 -
王辉耀: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化新动能
文 |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7月8日,第十二届G20峰会在德国汉堡落下帷幕。此次峰会由于各个大国间关系互动备受各界关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会晤后进行第二次碰面;东道主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对美国退出TTP和巴黎气候协定表示不满;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漫长曲折的英国脱欧之路上寻求经济伙伴。在如此复杂的大背景下,G20汉堡峰会无疑成为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舞台。做大世界经济蛋糕 汉堡峰会把“塑造联动世界”作为主题,这与杭州峰会提出的二十国集团方案——建设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一脉相承。事实上,从2016年G20杭州峰会到2017年1月达沃斯经济论坛,从6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刚举办的G20汉堡峰会,中国一直坚持全球化发展的大方向,不断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现着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当前全球经济在缓慢中复苏,势头向好,但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以及贸易保护、民粹主义带来的逆全球化挑战。习近平主席在汉堡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提出了四点意见,明确表达了中国坚持开放包容,推动联动增长的发展理念和行动决心,是中国继续坚定不移走全球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其中主要的亮点包括: 第一,坚持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大世界经济蛋糕,开放发展,互利共赢。第二,深化落实杭州峰会达成的创新发展共识,为世界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动力。第三,重视和改善经济发展失衡,加强包容性经济增长。第四,完善全球治理,加强政策协调。习近平提出,“特别是要加强宏观政策沟通,防范金融市场风险,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推动金融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当前经济增长乏力,G20应继续扮演好角色。中国以继续推动全球化的立场参与G20峰会对于欧洲来讲是强大支撑,中国也正在成为支持和推动全球化的新动能。今年法国的大选,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交锋对峙,最后支持全球化的法国新总理马克龙当选。中国支持全球化开放世界发展的立场,对于欧洲继续坚持全球化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G20峰会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家乡汉堡举办,也是对坚持全球化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支持。德国很重视全球化、贸易和气候变化等议题,在峰会期间对积极捍卫全球化的中国待以很多礼遇,尤其是默克尔在举办G20峰会前夕仍抽出时间接待习主席的国事访问,这本身也说明中德关系存在机遇和潜力。此外,法国新任总统马克龙表示支持全球化,并呼吁全体欧盟成员国保持信心、加强团结。欧盟两个主要大国的携手,为全球化在欧洲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中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坚持全球化的立场,是这次G20的一个亮点。金砖五国是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中美关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双边贸易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稳定对于推动全球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前,在海湖庄园会晤中,中美达成了经济合作百日计划,并已取得重要进展。中美两国元首三个月后再次见面,有利于把握好百日计划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促进双方进一步商谈开展一年合作计划。 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还与韩国新任总统文在寅进行了会见。多边首脑在不同的讨论环节共同探索政策方案,这种沟通交流机制的加强也有利于朝核问题的解决。 此次峰会的另一重要成果是,习近平主席7日在汉堡还主持了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就金砖五国加强团结协作、合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金砖五国是G20机制中的重要力量,也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在全球经济低迷时,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0%。习主席曾指出,“金砖国家就像五根手指,伸开来各有所长,攥起来就是一只拳头。”这次的会晤不仅有效协调了五国在本次G20峰会各项议题上的立场,还为今年9月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提前做好沟通。 2016年是反全球化风潮的旺盛之年,英国举行公投退出欧盟,特朗普总统在全球掀起政治化民粹运动热潮,意大利宪法改革公投失败后总理伦齐宣布辞职,欧洲遭遇难民危机,民粹主义党派兴起。全球化进程屡经动荡,逆全球化浪潮迅猛来袭。反观中国,其贸易额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百亿演变至现在的几万亿,这其中的巨大变量与全球化的盛行息息相关。加入WTO后的这15年中,中国迅速崛起,生产力位居全世界第一,身处在世界话语体系的顶端。作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中国应在反全球化的风波中逆势而上,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完善、捍卫和推动全球化。越开放越和平 对于世界来说,全球化的积极意义何在?纵观历史,战后70多年来,大面积的世界战争未再爆发,这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化。经济、贸易、文化各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交往为人类带来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经济、贸易、人文的互相融合确保了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避免了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越开放越安全,越开放越和平。这也是全球化的核心意义。 全球化的深远意义不可小觑,虽然其进程布满荆棘又充斥着不确定性,但其前景仍然值得期待。2017年5月的法国大选中,崇尚全球化、自由化的马克龙获胜,这象征着右翼民粹的看法回归理性,反全球化的势力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凶猛。勒庞的退潮则代表了民粹主义的失败,这为全球贸易和政治局势的稳定化增加了砝码。 在逆全球化与全球化的碰撞中,中、美、欧间的关系虽错综复杂,但良性互动也在增加。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正处在历史上的最佳时期,德国对全球化的态度是非常开放和包容的,中德关系预计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强。特朗普总统提出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对于欧洲来讲是不可接受的。对于中国来讲,早期时候,中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也并非很积极;但是空气污染使中国意识到自身正深受其害,所以中国的环保治理现在变得非常积极,有欧洲同盟军以后,再加上“一带一路”带来的与德国经济上的往来会进一步加深中德、中欧之间的关系。德国是欧洲经济火车头,中国是亚洲经济火车头,倘若中德可以建立经济合作关系,这对于稳定世界局势,促进中欧之间合作,捍卫全球化都非常重要。 欧洲在气候变化、经贸方面需要中国,而美国的振兴也需要中国,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比较有利。中国一直以来支持、捍卫全球化的举措也在国际上不断地迎来好评,增加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应加强与美国的双边了解,鼓励美国继续在全球化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求同存异,聚焦合作,管控分歧。 纵览汉堡峰会,开放、创新、包容、联动,习主席以这四个关键词再一次在国际舞台重申了中国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理念和问题解决方案,这与二十国集团的宗旨也高度契合。未来各国还需增进交流和互信,合作推动联动增长和包容性全球化,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7年7月10日
2017年7月11日 -
【澎湃新闻网】特朗普”禁穆令”和收紧人才移民是中国机遇
【编者按】7月6日,全球化智库(CCG)发布了题为《大转向:谁将推动新一波全球化?》的新书。新书发布会上,CCG主任王辉耀指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美国进入了一个不确定的时期,随着美国逐渐弱化自身在全球的角色,世界上全球化力量和“逆全球化力量”展开了激烈的博弈。纵观人类历史,没有人能逆转全球化的趋势,身处变局,中国应当抓住机遇,主动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推动者和塑造者。王辉耀指出,特朗普政府的“禁穆令”和限制人才移民就是中国的机遇。曾经美国崛起的核心竞争力是广纳英才,而现在美国移民政策收紧,中国却正在积极放开限制,在全世界70亿人中选人才。 以下是王辉耀演讲全文 《大转向:谁将推动新一波全球化?》这本书主要呈现的是我们近期的研究成果,关注点在全球化,中国和美国,中国和G20之间的关系。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原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原G20协调人,CCG联席主席何亚非先生认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应当深入了解对方的战略意图和核心利益,共同商定两国关系合作框架。中国应当鼓励美国继续扮演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积极参与联合国领导下的多边活动、G20、亚太经合组织,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自由贸易和投资,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以造福发展中国家。 特朗普上任,美国进入了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他上台后,一反之前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很多共识,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仅行政命令就有数十个之多。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今年3月份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公报甚至删除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提法。 特朗普一再提出的“美国优先”,究竟动了谁的奶酪?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这当中是否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特朗普上任伊始,就退出了TPP,如何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FTAAP会不会是一个新的机遇呢?特朗普上台后限制移民,推行“禁穆令”和在人才签证上收紧对中国有何影响?中美如何求同存异,共赢未来?这都是我们特别关注的话题。 2016年是全球化动荡的一年,是本次G20峰会的背景。英国举行“退欧”公投,退欧派获胜;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的获胜;意大利宪法公投未通过,总理伦齐宣布辞职;欧洲遭遇难民危机,多国民粹主义党派兴起,全球化遭遇严峻挑战。中国是全球化重要的推动者,加入WTO之后,不仅中国的GDP翻了7、8倍,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在去年成功举办了G20杭州峰会。 现在,战后习以为常的全球治理和全球化发展,进入了一个不确定的时代。特朗普的当选有深层次的因素,近期联邦最高法院通过禁穆令和在佐治亚州进行的参议员补选,共和党再次获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后霸权时代”的美国支配全球渐“力不从心”,后危机时代”经济弱复苏,保守主义思潮抬头,美国社会集体意识转向,都是特朗普执政的基础。特朗普的新团队中有很多商界人士,振兴经济成为重中之重,反自由贸易,反移民等“逆全球化”在美国得到了追捧。 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尚处于一个博弈过程当中。曾经的全球化主导者美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退出巴黎协定和TPP,自由贸易理论是否还有市场?逆全球化的端倪在奥巴马时期就出现,特朗普把握了潮流。那么全球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当世界都在为全球化担忧的时候,2017年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的演讲,表明了中国仍然会推动全球化的立场。全球化在欧洲,也有反复。支持全球化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因为难民政策,导致国内支持率下降;随后支持全球化的马克龙在法国大选中获胜,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这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交错进行,双方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博弈,这也是此次G20峰会的一大看点。 在过去500年全球化发展轨迹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不断细密,贸易、投资、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日益跨越国界,世界经济从而日益全球化。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后者的根本动力是科技的进步。尽管全球化的过程伴生了就业,贫富分化和金融风险三大问题,但全球化经济规律是现代生产力的必然产物,无人可以逆转。 那么,中国要如何参与和塑造全球化呢?例如维护自由贸易体系,与时俱进地完善并充实贸易规则;将全球化战略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合,推进包容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自由贸易投资规则和区域一体化,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关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中的“以人为本”原则,缓和就业与技术进步、资本效益与贫富差距中的矛盾; 全面、长期地治理国际金融体系,防范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我们要做的,是提升、改进、重塑全球化,而不是否认全球化。 美国当下的一系列政策,很大程度弱化了美国在全球的角色。中国要谨慎对待“世界领袖”与经济领袖的舆论,现在还不是时候。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及时的表态和立场,提出了很好的“中国方案”。2017年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峰会”,就是我们对“逆全球化”潮流一个很好的回应。 中国提出全球治理的主张,要重视并合理利用各种多边、区域、诸边、双边平台,打造全球治理的全天候、多平台参与机制;跳出传统国际关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分法,在符合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大胆发挥中国的世界领导力;增加对国际谈判框架、谈判范式、谈判规则的研究,充分发挥国际性智库在全球治理中的优势;通过加强二轨外交、公共外交、公众政策普及来支撑政府机构在全球治理中的行动。 “美国优先”动了谁的奶酪呢?“美国优先”的涵义,是美国首先应该以是否符合美国经济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理想作为判断敌友和指导政策制定的首要标准;美国的经济利益才是最应该优先追求的东西,而那些为维护和推广西方民主价值观而制定的国家战略是不可取的。它目前的一些政策核心是通过对部的自我修正,让它更强大,未来不一定会轻易放弃全球化,但现阶段要进行收缩。 这对中国而言,既有挑战,也有机遇。“让美国再次伟大”,“再工业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为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美国虽然退出了TPP,但前美国贸易副代表,美国TPP的谈判代表温迪·卡特勒认为,美国未来有可能回到TPP。弗里德曼上周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认为退出TPP是特朗普犯的最愚蠢的一个错误。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即使美国不回到TPP,它的某些政策,方针还是会被应用。CCG仍然认为,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参与TPP的谈判,它代表了国际上目前最新的贸易标准,特别是服务贸易。 现在,中国的服务业迅猛发展。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将占到GDP的60%,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华为、中兴、联想和在国外进行金融业,保险业对投资需要一个国际标准来保护中国企业。未来的一个小WTO正在形成,TPP仍然值得讨论。 相形之下,RCEP面临很多的差异和分歧,主要关注点仍是货物贸易,层级比TPP低很多。中国应该看到自身未来的服务业优势,抓住机遇,参与服务业标准制定,避免二次入世的危险。最理想的方案是把TPP和RCEP结合起来,做成FTAAP。中美共同参与的FTAAP将是“后TPP时代”的最佳选择,中美两国的巨大经济体量将为亚太地区国家和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红利。CCG建议,当前RCEP 谈判应注重未来“扩容”留出空间。中美应尽早达成BIT 并启动BITT 谈判。中美两国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WTO 多边贸易体系。 美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广纳天下英才,中国未来也要在全世界70亿人中选人才。特朗普政府的“禁穆令”和限制人才移民,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机遇。上个月,公安部推出了新一代绿卡,放宽了工作、移民的限制。各大城市相继出台政策,形成了良性竞争。北京表态,欢迎外国的硕士生来北京工作。接着,上海提出欢迎外国的本科生来上海工作。美国在收紧,中国在放宽。 那么,中美如何求同存异,共赢未来呢?我想,经济合作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中美两国的经贸合作是核心利益所在。美国在中国的存量投资达到了2000亿,中国在美国的存量投资达到了1000多亿美元。中美之间还有大量的旅游、留学、智库和教育合作,每天的人员往来达两三万人。中美两国都有大量的人才流动,而目前缺乏一个国际治理和资格认证的机制,CCG倡议成立人才“WTO”或者国际人才组织,来解决这一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此外,美国的基础设施,机场,公路等亟待更新,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丰富的经验,双方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坚定地支持全球化,未来中美应当携手,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新模式”。文章选自澎湃新闻网,2017年7月9日
2017年7月11日 -
张磊:我的27条教育和人才培养理念
理事简介张磊,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6月23日,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宣布向其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亿元人民币,同时作为校友代表受邀参加人大2017毕业典礼并做演讲。在题为“选择做时间的朋友,Think big, Think long”的致辞中,张磊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感悟和体会,并与7000余名人大的毕业生分享了自己对于选择的看法。该致辞原文一经发出,就以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和迭出的金句迅速刷爆朋友圈,创造了俩小时内破10万的阅读记录,被人称为“史上最牛毕业典礼致辞”。投资,教育,这是张磊先生常年挂在嘴边的两件事。他喜欢说的是“投资就是投人”,要找靠谱的、真正有格局观、有胸怀又有执行力的创业者。左手投资,右手公益,高瓴两边都做得兢兢业业,风生水起,引侧目无数。而作为300亿美金的掌舵人,张磊本人却一直低调地与媒体保持着适当距离,偶尔步入聚光灯下,一半的时间谈的都是树人之计。高瓴奉行长期价值投资,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也一直强调格局,强调长远的发展和共赢。大道至简相通。看懂了他对成功、对未来和对教育的思考,也许就理解了他的投资哲学。爱投资,爱教育 1.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风险投资很多是需要退出的,但人才,永远是不需要退出的投资。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深刻意识到,教育是对人生最重要、最明智的投资。我希望用创新的方式倡导普惠教育,以此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承担责任、创造价值。 2.高瓴的投资哲学在很多方面同样适用于教育和人生选择。第一是“守正用奇”,即是要在坚守“正道”的基础上激发创新;第二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就是要一个人在有限的天赋里做好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部分;第三则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指只要好好做自己的事,成功自会找上门来。 3.在投资方面,我喜欢“想干大事”的企业家;在教育方面,我喜欢与具有伟大格局观的企业家共同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帮助杰出的人实现更大梦想。 4. “价值投资”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现价值,第二阶段是创造价值。同样,教育也是,发现自身的天赋和价值,构建并利用自己的独特去创造新的价值,在“价值投资”的过程中造就自身的成功。 5.好的教育平台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气质与格局;与杰出商界领袖直接对话,则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境界与视野。我们应当考虑的是:如何与高质量的人花够时间,做一些高质量的事情。挣钱只属于自然而然的结果的一部分。 6.财富的意义远不止于物质和金钱,而是代表着沉甸甸的道义和责任。既然我们的财富来自于社会,我们就要善用这些财富服务和回馈社会。从小处讲,这是知识与财富之间的良性循环;从大处看,这是为了让个人价值与造福人类的终极目标相一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7.我定位自己不仅仅是一位财富捐助者,更是创新教育模式的践行者。对于企业家而言,捐款是相对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花费精力和时间,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脚踏实地引进国际一流教育思想和资源。 跨界创新,坚守人文情怀 8.跨行业、跨界、跨专业的自由思考是非常必要的。新的产业时代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来驱动,需要真正的科学上的创新,尤其是基础科学、硬科学。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才也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仅有商业管理或是金融经济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 9.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多重考核,培养学生极高的韧性,这些品质对将来的个人发展,无论是创业还是做投资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社会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培养既有商业头脑又有科学技能的跨界型人才。这是市场所提出的需求,也是社会所提出的需求。 10.我们不能只建一座桥,要有很多座不一样的桥,甚至要有摆渡船,来帮助大家以各种方式到达教育和自我认知、自我丰富的彼岸。这其实就是对教育多样性的要求,精英教育、普惠教育、职业教育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都应存在发展的空间。我希望对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 11.我一直认为,未来的构建需要无尽的想象力和踏实的执行,这两种力量汇聚在一起就是创新,而创新的核心正是人才。 12.教育也是一个很讲究情感关怀激励的领域,越是处于一个机器“横行”的人工智能时代,就越是呼唤着人性独特的同理心和情感互动等这些真正有温度的东西。科技的创新终将引领教育的创新,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挑战,但这些挑战也给了人类一个更大的重新创造历史的机会。 13.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人才培养打开了更具想象的创新空间。 投身Fintech和互联网金融创新,不一定都是‘技术背景’的同学才有机会,艺术、人文等社会学科的人才同样大有作为。 14.未来的入口是科学和教育。我们既需要有商业头脑和人文精神的科学家,也需要具有科学知识、尊重科学的企业家,能够和科学家一起去工作。 15.人本主义和精英理应结合起来,精英不应该孤芳自赏、“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应与社会发展同步,在与社会互动中实现自身价值。 16.我们不仅要掌握科学思辨的能力,还要心中长存人文精神的火种。用舍我其谁的魄力去勇敢拥抱变化;用第一性原理去不断探究世界的价值原点;用人文精神去点亮心中的灯塔,Think big,Think long!给年轻人的建议 17.不要问学校给你什么价值,而要问你自己能多创造出来什么价值。这里的创造价值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动态打造自己的过程。 18.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找一帮你喜欢的、真正靠谱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珍惜你身边的人,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说再见。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19.始终保持好奇心(intellectual curiosity)对青年人来说非常重要。世界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变化催生创新,所以我们应着眼于变化。只有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不断地迎接、拥抱创新,才能形成一种善意的价值创造,形成让蛋糕更大、开放共赢的局面。 20.真正的诚实(intellectual honesty), 是从来不要去骗别人,也不要骗自己。虽然有时候,也许有人不靠诚实也能成功,但这种成功第一是不持久,第二是最后会搬起砖头砸到自己的脚。 21.我们的教育一直都重讲堂甚于思辨,然而知识和智力的独立(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是非常重要的。能不能有独立的思辨能力实际上是你能够坚持走多远的一个基石。 22.同理心(empathy)很重要。经历得更多之后,我变化最大的是能更加理解这个世界与社会的复杂与多样性,更加宽容了。这意味着我能更容易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谅解别人,欣赏别人,考虑别人的问题。 23.一个人同时拥有好奇心、思考的独立性、诚实与同理心,并且有长期奋斗的心态,剩下的只是运气和大数法则的问题。一遍一遍做你有激情的事,并且喜欢一遍一遍的做,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24.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是一个人能力的“护城河”。要学会坚定自己的理想,珍惜自己短期内没有被看懂的窗口机会,把“护城河”做好。 25.我们应该多发扬运动员精神。运动带来的好处不仅是身体方面的,还有团队合作、竞争、以及如何面对失败等诸多方面。只要玩竞技类运动就会有失败,不可能一直赢。 26.把事情做到极致,就是现在大家所讲的匠人精神。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家要立刻做到惊天地泣鬼神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是抓住机会锻炼自己。我个人建议,再小的事情也要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大环境改变不了,争取营造小环境;小环境改变多了,就会改变大环境。 27.我希望大家选择做时间的朋友。做时间的朋友,需要极强的自我约束力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在多数人都醉心于“即时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 的世界里,懂得“滞后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道理的人,早已先胜一筹。我把这称为选择延期享受成功。有句话叫“风物长宜放眼量”,就是让我们从远处、大处着眼,要看未来,看全局。我常常给创业者建议,要学朱元璋“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这个战略在创业中有效,也同样适用于你我的生活。坚持自己内心的选择,不骄不躁,好故事都是来自于有挑战的生活;持之以恒,时间终将会成为你的朋友。文章选自北大国发,2017年6月30日
2017年7月10日 -
【Global Times】Chinese mainland sees huge deficit between inbound and outbound
Outbound tourism from the Chinese mainland has grown at an incredible rate since 2005, far outpacing the growth of inbound tourism, a report from think tank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and travel giant Ctrip group revealed Wednesda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a total of 128 million mainland tourists went abroad in 2015, a 312.9 percent increase over 2005. Yet over those same 11 years, inbound tourism only increased by 11.2 percent, an average 1 percent per year.This has created a 30 million person "deficit" for tourism to the mainland. The growth of inbound tourism also was left behind by the 81.3 percent growth of inbound tourism to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t’s very heartingbreaking to see this situation," CCG secretary general Miao Lü told the Global Times on Wednesday. "Tourism is a test of every aspect of a country," Miao said. "It’s the same as whether guests are willing to come to your house when you invite them over." She said that inconvenient visa applications, poor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lack of qualified public facilities such as nursing rooms and disabled bathrooms may lead to overseas tourists looking elsewhere for vacations. The strict rules in the mainland concerning foreigners may also be a problem, as they may make visitors feel like outsiders. Wang Huiyao,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CCG, said that the mainland’s tourism woes are more a "software" problem than a "hardware" one. Among all the issues the mainland is confronted with, visas may be the biggest. While a number of countries offer Chinese citizens multi-year travel visas to boost tourism, the mainland does not have a similar program."Another fact is that we have a small foreign resident population here, which means fewer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come to visit," Wang said. "The best time was 2008, the year of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when everyone in Beijing was encouraged to learn English," Wang said, noting that this encouragement didn’t continue after the Games and so failed to further boost tourism. Sun Bo, a senior vice president at Ctrip, pointed out another issue: The lack of tourism promotion for the mainland in other countries. He noted that tourism bureaus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ten reach out to Chinese travel agencies such as Ctrip to localize their advertisements and figure out the best means to reach Chinese customers. Sun recommended that Chinese regional travel bureaus should learn from their overseas counterparts by reaching out to other markets. He emphasized that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ince the information about different areas in the mainland that exists overseas tends to be incomplete or outright wrong.(By Li Jingjing)From Global Times, 2017- 7-6
2017年7月10日 -
薛澜: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推动中国竞逐第四次工业革命
薛澜5日在京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推行使中国有机会改变前三次工业革命中的落后情形,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与其他经济体并驾齐驱地展开竞争。专家简介薛澜,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非常重要的成果,政府的各种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我想把这些政策做一个梳理和回顾,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新的局面,我想把这个新局面也考虑一下,再提一下对下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些基本的思考。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和各个部委,还有包括省市自治区,其实出台很多政策,在我们国家层面的政策多达550多条,30多个省市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台大量的政策和支持措施,可以说这些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这里面我们也做了一些统计分析。 我们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第一个就是综合领域,综合领域一共有58条主要的一些政策和文件,然后按照领域看的话,节环保最多,因为确实综合性比较强,所以这个是遥遥领先,有184条的政策,其次是新能源,然后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等,大家可以看到这些领域,这些政策的分布。 这些政策它到底在哪些领域,我们也梳理和归纳一下,我们把它按照三大类分:一类就是所谓的供给性政策工具,就是政府的政策推动创新,给市场提供更好的技术和知识等等,包括人才培养。第二大类的政策是环境型的政策工具,不是讲的咱们物理的环境。第三就是需求型的工具,主要从市场角度考虑的。具体的领域有这么多,目标规划是最多的,确实在“十二五”时期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这个更多一点。然后就是法律规范,然后是技术支持,然后其他各方面,所以我们也把这些政策做了一个简要的分类。 这个正好前两天看到一个报告,就是关于这个基金,我想前期这个培育引导之后,现在实际上到了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所以说,实际上全国的这个产业引导基金,我看见绝大部分都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基金。最近几年有非常高速,一个是基金的数量增长非常快,一个是数量,另外一个是目标的规模,大家看到是规模非常大的。 另外就是它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分布,大家可以看到东北地区是48支基金,引导基金的规模是400多亿,这边的话是在东南沿海这一带规模非常大的,5000多亿,有300多支基金。实际上西南地区也有,应该来讲也是相当不错的,也是引导基金数量很大,尤其成都非常活跃。中南地区、西北、华北地区,可以说这些基金遍布全国各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前面的回顾我想就简要介绍一下,实际上政策的推动其实取得了非常大的作用。我想我们这个报告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报告,希望大家看一下“十二五”发展的这个报告。 新的局面其实我想大家现在看到讨论比较多的,就是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前一段刚刚在大连的这个夏季达沃斯论坛也是特别关注这方面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是一组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这样的通讯、新能源革命,包括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包括生物医药各方面的技术。这个我觉得,因为我是从2004年参加到有一个关于这次工业革命有一个叫技术、价值与政策的未来委员会。那么这个论坛也做了一些调查,我觉得很有意思,在很多地方我都讲了,这个表格不知道咱们在这里能不能做一个调研,看大家认不认可这些。 这里面就好比说,这是说到2025年其实时间不远了,10%的人穿着与互联网相连的衣服,90%都是无限和免费存储空间,美国出现第一类机器人药剂师,这个的话好像,我看也是觉得没有问题的,现在说不定已经有了。3D打印汽车,不知道什么汽车,玩具汽车还行,开的汽车就要小心。然后大数据资源替代统计调查,这个可能对统计局,对发改委,对国家信息中心这是非常深的,还有植入手机商业化实现,这个不知道怎么商业化。不管怎么样,现在我们目前看起来还比较陌生的这些技术,2025年从这些分析来讲,都几乎都是呈现的。 唯一的一个环节第一个人工职能机器担任公司的职员,大家对这个半信半疑,不到一半的人相信,我在今年年初的一个会就建议,说不定咱们BAT的公司,我觉得机器人作为董事会秘书还是可以的。不管怎么说,这整个一系列的技术应该还是提供一个基准。我觉得其实第四次工业革命,前三次的工业革命对人类进步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今天时间关系,有几张图删掉了。不管怎么说,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无缘参与,各种各样的问题。到今天,我们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应该说中国是完全有机会的,所以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中国加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应该说是起到关键的作用。 当然另外一点我觉得也是要关注的,就是我们在整个的这一轮新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的影响其实也要格外的关注。这是一个大学学院的研究,他们就发现,可能2010年的很多职业,说不定在今后十年、二十年将近一半被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所取代。我特别希望,也许在我们各方面支持下,我们能够做一个研究,到底哪些新的产业,哪些新的职业能被创造出来,这一点尤其对高校特别重要。因为我们高校培养的专业很多都是过去工业时代的专业,未来新的需要,有哪些新的工作,我们需要做准备,这方面我们需要有一点前瞻性,所以这方面的一些影响可能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关注。 前三次的工业革命中国已经在很后,那些社会影响程度我们中国没有经历过。实际上那些前沿的国家已经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影响通过各种的方式解决了,到我们更多是直接用。现在我们跟所有的国家是一起在最前沿的,这样很多社会影响对我们会是直接的,不管正面还是负面的,会直接感受到,所以想这方面需要加强一些研究。 当然新形势下需要反映的问题,也是前两个星期碰到一些,尤其是在达沃斯论坛,说你们这些搞研究的,当然其实跟我们没有关系,整天出新名词,一会儿高技术产业,这也是你们嚷嚷很久了,然后又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在又第四次工业革命,现在都搞不清楚,说的都是那些东西。我觉得其实也不错,其实背后这些产业的机理我觉得还是有一致性的。当年讨论高新技术产业,其实背后非常核心的,背后产业的研发强度比较高的我们认为是高新技术产业。那么实际上我想现在,如果大家看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的一些技术,其实它确实研发的强度比较高了。那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新的突破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确实发展到今天有很多新的社会需要,确实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满足。所以我觉得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高新技术的延展。 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尤其我们人类生活,工作方式发生改变的,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中国今天能够进入到四次工业革命,能够和很多主要的国家我们一起并驾齐驱,应该说中国极早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国在金融危机以后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做了布局。所以今天能够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能够有这样的地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这一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我们今天创造了这样的局面,我想这个也是在很多方面需要建立一个体系,这几类怎么融合,怎么区分,这方面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做。 另外一点就是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怎么协调。在前期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注重创新的政策更多一些。在产业发展政策上可能相对来讲还没有成为它的重点,但是现在可能到了壮大发展,咱们现在说“十三五”期间要成为它的支柱,这样可能在产业政策可能需要进一步地在这个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然后二者之间更好地协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调。总体来讲中国,应该说我们是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但是相对来讲,对于商业模式创新,我个人感觉可能还是重视不够,所以我们的政策有意无意对于商业模式创新,或者怎么推动引导这方面,我们可能工作做的还是不够的,所以这方面也是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另外就是颠覆性创新的收益和成本的协调,这个我觉得也是需要考虑的。大家都觉得颠覆性创新非常好,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社会收益,这一点是没说的。如果仔细分析,它对收益,主要到创业者的风险投资。但是另外一点,颠覆性创新也有相当的社会成本,对原来的这个产业的颠覆性的影响。过去这个成本很大程度被政府和社会承担下来,我想下一步其实也要考虑,怎么能够让这个成本能够更合理地分担起来。大家现在也看到,我们技术创新各方面的推进是很快的,但是另外一点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也是在加剧,所以这里怎么通过创新,不断能够给社会带来普遍的收益,同时尤其是对降低社会不公平这方面也能够做出贡献。 最后就是关于这个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些思考,我想创新的内涵刚才已经谈到了,特别要注重商业模式和文化创意。这个背后其实也有很多的数据,我们的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我们进口的额度巨大,我想在这个方面今后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 第二点就是要掌握创新规律,确保政策的精准到位。应该说我们过去政策出台了很多,但是有一次任司长我们开会,任司长也特别强调,我们现在的政策要做加法,可能有时候还要做一些减法。我们现在的扶贫讲精准到位,其实产业政策、创新政策是不是也要有所考虑。我想在创新这个领域,最近我们也做一些分析,基本创新模式,我们现在大家所熟悉的创新模式还是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总结分析这个规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等,通过研发产生专利,专利的应用提供新产品、新工具。我们传统的政策工艺也是统一研发,保护知识产权,这个仍然是我们创新政策的基石,不能动摇。 另外一点就是战略导向的创新模式,至少在中国已经看到,确实还是在一些方面很重要的,像在国防、重大基础设施、重大需求,这些领域的政策的考虑其实是另外一个模式。首先就是战略研究、战略选择,这个我想我们目前看到是比较成功的,实际上不管中国还是国外都有选择失败的。大家可能想到日本的计算机,人工智能上面我们也有很多失败的,所以明智的战略选择,这个其实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点就是稳定的公共投入,这个项目可能政府的公共投入比较大。 第三点就是高校的溢出机制,就是它投入之后,怎么对社会的影响更好地推出来,所以我想高校的溢出机制在我们目前可能还需要加强。 第三就是新经济的创新模式,这个也是我们正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服务的,互联网经济新的服务业创新产业,这方面非常关键。这方面可能需要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充足的风险投资和适应性的治理,这几个有机的结合。第三类的不同类型的创新模式,所需要的政策和政策环境还是一些差别的。所以我们怎么把这些规矩掌握的更清楚,从而使我们的政策更好地推进创新,这个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加强的。 颠覆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这部分不多讲了,颠覆性创新大家很清楚,我想我们在重视颠覆性创新的同时对间接式创新那块其实也还是要关注,因为中国实在国家太大了,我们很多的沿海地区,一些领先的企业用在第四代工业革命的技术,但是我们可能很多的一些比较落后的一些地方和产业的话,可能还在用第一代、第二代工业革命的技术。所以怎么样能够把这个技术更快地有效地推进扩散,这个我想是对中国这个大国来讲很重要的。 另外就是政府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也需要,我们推广创新的话,土地研发现在可能要考虑营造生态环境。当然我另外从我们做政策研究的角度,我们原来总是希望做成功的例子,我们做一些成功的例子,这个成功的例子怎么推广,但是现在这些年,回头来看,其实很多的例子其实是个案,真正想广泛的推广有时候很难,不是具有普遍规律的,反而是很多失败例子背后有很多普遍规律的。但是非常可惜,我们研究失败的案例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这方面怎么从普遍的,失败的案例提炼这个教训,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考虑的。另外就是怎么消除这个创新的障碍,我们简单提了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共同来推动。 另外我们注重企业和研发机构,那么也要重视这个中介机构和创新平台,这一点正好因为启迪刚刚接触,我们对他们了解的多一点,那么启迪客服他们从一个简单的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变成一个创新生态的运营商,它把很多东西都整合在一个平台下。从一些创新的服务,包括对金融各方面的支持,所以他们现在在这个方面有很多还是值得去总结的。最后一个就是怎么加强创新的规制,构建合理的创新治理体制,刚刚也谈到了实际上我们这个创新有为社会造福的,我想这一面是主流的,另外一点的话,它也是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尤其是新一代的新兴技术的应用本身有很多的风险。比如说现在的基因检测,咱们这个报告里面特别谈到,中国发展也非常快。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福音,我们治疗怎么更加有效,有时候可以做一些策略,另外一点基因检测的一套应用如果不能很好地有效的规制,包括对检测的结果合理地解读,我觉得很有可能,它的滥用,负面影响也会很大。另外这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其实有很多问题需要关注的,所以这些方面的话,就是我们的一方面引导创新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在控制这个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分配创新的各种收益方面,政府的政策可能还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外一点,刚才提到加强对社会影响的意见和评估分析。我们的技术发展,尤其是这些前沿技术肯定有很多的方向,我们怎么有一些预见性,尽可能的趋利避害,使得我们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需求有效的结合起来。 最后就是在创新治理体系里面,怎么让社会各方面有效的参与,目前看来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这个里面提高公共科学素养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我们中国科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另外一点我们还要打通这个风险交流的渠道,因为很多这些风险是要清楚的嘛,如果认识不清楚,有一些误解很有可能对科学技术的成果应用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这方面怎么样去构建一个政府科技共同参与创新创新治理体系,这个也是我们下一方面的艰巨的任务。文章选自凤凰财经,2017年7月5日
2017年7月10日 -
王辉耀:中美欧良性互动增加 期待G20峰会取得积极成果
文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2017年7月7日至8日,第十二届G20峰会在德国汉堡拉开帷幕。此次峰会备受关注,各个大国间关系微妙复杂。东道主德国默克尔曾对特朗普总统退出TTP和巴黎气候协定的决策表示不满;英国首总理相特蕾莎·梅在漫长曲折的英国脱欧之路上寻求经济伙伴;习近平主席将与特朗普总统在海湖庄园会晤后进行第二次碰面。中、美、欧间关系变化莫测,在如此复杂的大背景下,G20汉堡峰会无疑将成为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舞台。 从正在进行的G20汉堡峰会来看,全球化虽然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不定性问题,G20汉堡峰的会晤结果有望比G7明朗。中国参与G20峰会对于欧洲来讲是强大支撑,对于欧洲全球化也是一个新的支撑,俄罗斯对中国也持有支持态度。美国在G20峰会上会更多地关注朝鲜问题,但全球化问题会是中国和欧洲关注的重点。倘若中国、欧洲、包括俄罗斯能过达成共同观点支持全球化,在G20汉堡峰会上起到主导作用,那么此次会议将产生令人欣喜的积极结果。 2016年是反全球化风潮的旺盛之年,英国举行公投退出欧盟,特朗普总统在全球掀起政治化民粹运动热潮,意大利宪法改革公投失败后总理伦齐宣布辞职,欧洲遭遇难民危机,民粹主义党派兴起。全球化进程屡经动荡,逆全球化浪潮迅猛来袭。反观中国,其贸易额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百亿演变至现在的几万亿,这其中的巨大变量与全球化的盛行息息相关。加入WTO后的这15年中,中国迅速崛起,生产力位居全世界第一,身处在世界话语体系的顶端。作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中国应在反全球化的风波中逆势而上,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完善、捍卫和推动全球化。 对于世界来说,全球化的积极意义何在?纵观历史,战后70多年来,大面积的世界战争未再爆发,这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化。经济、贸易、文化各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交往为人类带来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美国有500万华人华侨,中国也很多美国的企业,中美双边投资达到峰值,经济往来使得中美均成为了利益既得者。某种意义上来看,中美通过经济领域的合作避免了地缘政治带来的种种风险。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经济、贸易、人文的互相融合确保了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避免了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越开放越安全,越开放越和平。这也是全球化的核心意义。 全球化的深远意义不可小觑,虽然其进程布满荆棘又充斥着不确定性,但其前景仍然值得期待。2017年5月的法国大选中,崇尚全球化、自由化的马克龙获胜,这象征着右翼民粹的看法回归理性,反全球化的势力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凶猛。勒庞的退潮则代表了民粹主义的失败,这为全球贸易和政治局势的稳定化增加了砝码。 在逆全球化与全球化的碰撞中,中、美、欧间的关系虽错综复杂,但良性互动也在增加。实际上,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正处在历史上的最佳时期。默克尔在举办G20峰会前夕仍抽出时间接待习主席的国事访问,这本身就说明中德关系存在机遇和潜力。德国的态度是非常开放和包容的,中德、以及中法关系预计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强。特朗普总统提出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对于欧洲来讲是不可接受的。对于中国来讲,早期时候,中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也并非很积极;但是空气污染使中国意识到自身正深受其害,所以中国的环保治理现在变得非常积极,有欧洲同盟军以后,再加上“一带一路”带来的与德国经济上的往来会进一步加深中德、中欧之间的关系。德国是欧洲经济火车头,中国是亚洲经济火车头,倘若中德可以建立经济合作关系,这对于稳定世界局势,促进中欧之间合作,捍卫全球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欧洲在气候变化、经贸方面需要中国,而美国的振兴也需要中国,因此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常有利。中国一直以来支持、捍卫全球化的举措也在国际上不断地迎来好评,增加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美、欧三国关系呈现三维状态,美国是在削弱全球化,欧洲继续推动全球化,中国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全球化。这将为中欧之间带去更多的共同语言,这无疑是未来值得期待的一个好现象。 另外一方面,中美关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双边贸易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稳定对于推动全球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应加强与美国的双边了解,鼓励美国继续在全球化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求同存异,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如何使中美关系重新回到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轨道,是中美双方在全球化背景下都应答好的一张考卷。
2017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