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王辉耀:中国推动全球化更好造福全人类
7月8日,G20峰会在德国汉堡举行。目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保守主义抬头,世界正处于后危机时代、处于一个不确定的新时代。此次G20峰会,中国继续坚定支持全球化、捍卫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给世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当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成为了全球化的重要推手。习主席强调,中方愿以汉堡峰会为契机,同各方一道努力,就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发出明确信号,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向前发展 应该看到,虽然过去的全球化有非常积极地正面作用,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目前,中国提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再工业化,继续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通过重塑全球化、改进全球化、完善全球化,推动世界实现双赢和多赢。 重塑全球化,重点在于维护自由贸易体系,与时俱进地完善贸易规则。将全球化战略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融合,推进包容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自由贸易,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改进全球化,离不开人才的推动。人力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有力支撑。应当探索建立国际性人才组织,以推动全球化的人力资源流动。 完善全球化。过去的全球化多以跨国公司主导,并以经济往来为基础。未来的全球化不仅应该包括经济往来,还应推动人文交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 推动建立多平台全球治理机制 在此次G20峰会召开前,习主席在德国发表了署名文章《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文章表达了对此次二十国集团汉堡峰会的期许,并提到希望此次二十国集团汉堡峰会能够继承并弘扬包括杭州G20峰会和以往峰会所达成的共识。 中国将继续鼓励和支持美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积极参与联合国领导下的多边活动、G20、亚太经合组织,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自由贸易和投资,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欧洲,法国新当选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都非常支持全球化,习主席的此次出访也必将会对欧洲的全球化发展起到新的支撑作用。 二十国集团汉堡峰会,更多地重视了建立一个多边、区域、双边等多平台的全球治理机制。7月3日至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了友好访问,并在G20峰会召开前到访柏林,这使得此次G20峰会对全球化的推动可以继续抱有乐观的期待。 峰会于当地时间8日下午闭幕,并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公报》,强调应对当今时代挑战、塑造联动世界是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的共同目标。承诺在杭州峰会成果基础上携手合作,推动贸易投资,发挥数字化潜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与非洲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塑造全球化,造福全人类。 可以期待,未来的全球化将会继续推动世界向着和平的方向发展,继续巩固过去由货物、资本和人才流动所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峰会的成功举办,此次习主席对俄罗斯、柏林的成功访问,表明了中国在世界上达成共识的能力不断增强,我们也因此更有理由对未来的全球化发展保持更为积极和乐观的期待。文章选自光明网,2017年7月11日
2017年7月14日 -
朱锋:中国须拒绝第二次朝鲜战争
专家简介朱锋,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知名国际关系专家朱锋对中评社指出,中美当今战略盘算与60多年前朝鲜战争时已经不同,绝大多数中国人不要第二次朝鲜战争。中美两国完全可以通过合作解决朝鲜问题,调整战略关系,提升战略互信。他呼吁中美两国应当就应对朝鲜紧急状态的计划进行政府层面的对话,希望即将举行的“习特会”能促成中美就解决朝鲜问题进行更实质性的合作。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日前来到华府,参加中美智库合作研究“中美关系现状与未来”的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正值朝鲜刚试射洲际弹道导弹,特朗普对中国施压朝鲜的结果感到失望,习特将在汉堡举行第二次峰会之际,朝鲜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议题。会后朱锋接受中评社记者的独家专访,谈中美在朝鲜问题上的分歧与合作,以及中美合作解决朝核问题的前景。 中评社记者与朱锋的访谈全文如下:问:中美双方目前在朝鲜问题上的立场有什么异同? 答:中美在朝鲜问题上的差异点首先在于,美方希望中国能够对朝鲜更多施压,但是我们认为,朝鲜问题不是简单的中国责任问题,我们不接受这种论调。我们也不接受今天只要中国施压,朝鲜问题就可以实际性改善的说法,这个逻辑不成立。朝鲜问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今天形成核扩散局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整个朝鲜半岛冷战体制没能结束,美国继续在朝鲜驻军,且有大规模的美韩联合军演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结果。第三个还有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中美在朝鲜半岛原来是宿敌,现在我们成为合作者。试想一下,如果有第二次朝鲜战争,问问中国人会参战吗?绝大多数中国人会说不,因为那将是疯狂的。如果美国对平壤发动军事打击,中国会伸手帮助他吗?答案也会是不。 朝鲜问题的解决不仅涉及中美关系的合作和调整,也涉及到朝鲜半岛局势未来的演进和变化,以及东北亚秩序未来的更新与进展。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天的朝鲜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核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政治、法律、外交、军事、安全、战略问题。中国认为解决朝鲜问题必须共同行动,共同应对,共同担责,而不是简单地由美国把朝鲜问题推给中国就行得通。 另外一个重要分歧点在于,朝鲜半岛局势缓和的钥匙到底在哪里?中方提出了“双暂停”和“停和转换机制”。我们希望中方合理的建议,美方也需要考虑。 第三点,当朝鲜问题需要各方共担责任的时候,美国更不能在国内政治和外交上对中国一味施压,这对中国来说是不公平的。多管齐下的朝核应对措施,需要中美韩日俄共同承担责任,分工协调。 当然我们有共同点,就是认为今天朝鲜核项目给地区安全稳定构成共同的威胁。朝鲜的威胁不仅是对美国,也是对中国。我们需要更加认真、严肃、全面地来思考朝鲜问题的对策,采取行动,而不是简单的一味指责和施压。 问:中美能否在朝鲜问题上有更大合作?单靠对话和谈能解决朝鲜问题吗? 答:中美在朝鲜问题上当然可以有更多合作,关键在于如何定义中方的合作。美国或许对中国的对朝政策有失望感,但中国不会完全切断与朝鲜贸易关系,因为对朝贸易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的筹码,也是中国防止朝鲜崩溃的政治上先发制人之道,因为如果朝鲜崩溃,中国将深受其害。中国很难一夜之间完全切断对朝贸易关系。 积极的一面是,中美对于朝鲜发展核导项目对于自身威胁的研判在靠近。问题在于,合作起点应当在哪里?如何超越历史遗产对于中美在朝鲜问题上合作的阻碍?确实不容易,但总的趋势是积极的。可以设定两个标准:第一,如果朝鲜进行下一次核试验,可以给他更大的一拳猛击(punch);第二,如果朝鲜无视国际社会劝阻,无休止地进行导弹试验,应当掐他一下(pinch),让他在经济上和商业上感到一点痛。 对于仅靠对话谈判能否彻底解决朝鲜问题,我相对悲观,因为平壤将核武器作为其政权安全的最后保证,也是其最高领导人想显示伟大崇高的唯一途径。对话选项当然应当保存,但除非有两个条件,仅靠对话不会成功解决朝核问题。第一是美国严肃显示打击近在眼前;二是中国严肃显示,如果朝鲜继续挑衅,北京会放弃平壤。 问:现在一些美国人说中国之所以不想完全断了朝鲜政权的生路,是因为中国认为美国在东北亚的存在,尤其是美日韩结盟关系,对于中国在战略上的消极影响可能大过朝鲜目前状况下对于中国的威胁。中国国内学界对此似乎也有争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朝鲜问题的长期化对美国来说在战略上是获利的。一方面可以拉近韩日对美韩日军事同盟的依赖,另一方面可使得美国在朝鲜半岛具有更大的主动权,因为应对朝鲜问题,现在美国的所谓安全责任义务是韩日不可缺少的。此外,朝鲜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得地缘战略效应扩散,便于美国做一些其他的战略性安排,比如萨德防导系统的部署。我将萨德系统的部署看作是今天朝核问题引发的东北亚地缘政治复杂效应在持续扩散的非常重要的恶果。 朝鲜问题今天若要解决,就需要共同行动,而不是简单互相揣摩对方的意图,而是首先要有态度和决心。第二个问题是,朝鲜问题能否在解决的过程中,为中美提升战略互信,加强地区安全合作带来机遇,那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肯定的,因为包括7月4号朝鲜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等行为,美国也感觉到来自朝鲜的核威胁在扩大,所以对美国来说也有一个利益平衡的问题--到底是容忍接受一个有实质性威胁美国的核能力的朝鲜呢,还是能够和其他国家一起合作,在相互利益协调核尊重的基础上,使得朝核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朝鲜问题已经成为华府和北京从战略上调整关系的优先点,而且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结果。今天中美两国的战略关系与60多年前的朝鲜战争时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双方对于朝鲜的判断也在接近。双方应当筹划朝鲜紧急状态的应对计划。 我觉得今天我们真的是站在一个历史的门槛上,我们需要共同的战略判断。亚太地区安全,中美之间的合作需要一种往前看的勇气和决心。朝鲜问题现在不管它多么复杂、多么艰巨,但是我相信只要中美之间有政治决心,有共同判断,合作所产生的正能量或者是合作效应,将让人们可以期待,通过朝核问题的合作,确实为中美在今天亚太地区管控安全争议和分歧创造机会和条件,缓解中美关系中的战略竞争性。 问:中美是否就朝鲜紧急状态下的联合应对计划进行讨论? 答:到目前为止,据我所知中美之间并没有就如何应对朝鲜的联合应急计划进行一轨对话,政府间还没有这样的机制和实际性接触。但是有二轨探讨,南京大学南海研究中心与美国兰德公司今年6月份就搞了一次朝鲜危机状态的联合模拟,非常有实际意义。包括在各方面如何应对,及其合理性、合法性,以及后朝鲜时代的安排等等。这个问题非常非常复杂,我个人很强烈地希望中美之间至少在二轨和1.5轨的通道上能够就朝鲜的未来危机应对作出讨论,最好达成一些共识,有一些共同的行动计划。否则的话,朝鲜的核设施、核武器、核能力,一旦发生泄露或者非法的储运,都会对整个中国东北和东北亚造成致命的危害。 另外涉及到未来朝鲜的危机应对,甚至军事反应,是非常复杂的国际法和国际政治问题,还有围绕朝鲜危机发生之后,如何调整更新东北亚的秩序,未来到底是以韩国统一为导向,还是以新的合作开放的朝鲜政府为导向?这些问题都涉及外交、安全和战略思考和规划。今天的朝鲜问题确实不能一味地拖和等,一味强调恢复对话,而是应该多管齐下,危机应对,联合行动。 问: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汉堡习特会对于朝鲜问题的讨论可以抱持什么样的期待? 答:我个人对即将在汉堡举行的中美第二轮首脑会晤是充满期待的,因为我相信对于今天中美两个大国来说,虽然各有各自的难处,各有各自国内政治议题的纠缠,但是核心问题还在于我们是两个无法分离的大国。今天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繁荣,其实很大程度上寄托于中美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我相信中美两国领导人会在汉堡展示眼光和勇气,使得中美关系不仅能够得到有效维护,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高层高密度的对话,形成共识,使得中美政策的协调能够不断前进,在朝鲜问题上有更具体和可衡量的合作。文章选自中评社,2017年7月9日
2017年7月14日 -
“看好中国”是你拥有的最佳战略 | 全球最佳华人投资者、红杉资本沈南鹏专访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先生近日接受了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The Point》“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专题采访,与观众分享了他对香港经济与科创领域未来发展的独到见解。沈南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他也是携程旅行网和如家连锁酒店的创始人。沈南鹏是福布斯2012-2017年度“全球最佳投资人”榜单中排名最高的华人投资者。他屡获殊荣,包括“投中-胡润2016年度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第一名”;投中-《金融时报》(FT)2016“中国最佳投资人”;《财富》2015-2017“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和2015及2016“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位投资人”;CB Insights -《纽约时报》2017“全球20位顶尖风险投资人”等诸多奖项。长久以来,香港一直被视为商业的桥头堡,却还不是创新、科技的中心。但这样的局面即将改变。2015年,香港特区成立创新及科技局,并在其2016年施政报告中提及要加大创新、科技领域的投资,包括一支共计2.5亿美元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初创企业。这将给未来带来哪些改变?国际投资机构又是如何看待香港的创新、科技领域的潜力?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连续5年荣膺福布斯 “全球最佳投资人”榜单,并雄踞华人投资者榜首的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先生。 刘欣作为一名知名的企业家与投资人,你过去二十多年一直都在香港生活,香港有什么地方如此吸引你呢?沈南鹏首先,香港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城市,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优美的城市环境、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完善的医疗服务。其次,香港离内地非常近,商业交流方便,只要一两个小时,最多三五个小时的汽车或飞机,你就可以到达深圳、上海、北京等内地任何一个主要城市,可以便捷地进入整个内地市场。刘欣说到商业,许多人都说你走在所有人的前面。腾讯也在投资,但无论是哪个他们关注的投资领域,你都在一两年前就已经开始投资了。以你的眼光来看,香港未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里,你会关注哪些领域?沈南鹏希望这一次我们还能走在前面。我们对香港的发展前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我们也花了很多时间去探索、发现将会涌现的创新领域。香港有许多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虽然目前香港从创业公司成长为大型企业的案例不多,但本地许多先进的技术已经开始在商业中成功应用,未来会从中产生出一些有价值的公司。刘欣你能否帮助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香港缺乏培育创业的土壤?沈南鹏香港过去主要还是作为大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创业公司不多。我想这背后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香港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包括在市场上缺乏创业指导者和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香港结构性劣势主要表现在缺乏一个庞大的本地市场。而看过去二三十年全球的创新,无论在硅谷、北京还是上海,主要是消费互联网领域成功的技术应用:如共享经济、O2O、新媒体、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领域,这些技术或者说公司的成功,无不与巨大的市场驱动有关。现在我们已经看到香港有一些结构性的优势正在显现。我们正加速迈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智能时代,不论是基于云技术的应用还是人工智能应用,这些属于企业级应用的范畴。我认为在香港发展这些领域,会有更大的机会。刘欣你刚刚说到香港的本土市场很小,但香港被很多发达城市包围着,他们在你刚刚提到的领域中都表现很好,并且有整个中国内地市场可以挖掘,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被发掘出来?沈南鹏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比如说腾讯的微信、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等等,这些应用常常和消费文化有关。事实上,香港的创业公司多年以前就在尝试“微信”这类应用,它们也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比较早做这件事情的。但是这些创业公司最终没能存活下来,因为它们无法创造出一个为内地用户所喜欢的应用,而香港市场太小,他们很难真正贴近内地市场上的用户。但在企业级应用上情况就不同。不论是基于云技术的应用、机器人技术还是生命科学,它们都和文化没有太过密切的关联,它们更多的是体现在技术创新的层面。对于拥有众多顶尖大学与优秀的教授和研究者的香港来说,将有机会通过整合前沿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刘欣这是否就是你去年建立“HONGKONG X”科技创业平台的原因?沈南鹏这确实是我们尝试在做的事情。老实说,在此之前我们就开始关注这一类的公司了。比如说大疆创新,这是一家总部设立在深圳的全球最大的商用无人机公司,它其实是可以在香港成立的,它早期就是香港科技大学的科研项目延伸出来的。刘欣当他还是香港一名学生的时候就开始这个项目了。沈南鹏是的,在香港科技大学。可惜后来项目没有很好的落地,他们离开香港并搬到了深圳,凭借深圳周边非常先进的产业链资源,公司成功做了起来。刘欣投资呢?他们是否也从中国内地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投资?沈南鹏实际上他们最初是从大学里的教授那里获得最早资金的,公司完全可以诞生于香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未来在香港能创造出下一个“大疆”。刘欣这就是你想要改变的。沈南鹏确实如此。HONGKONG X致力于帮助这些还在大学里的技术和产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这点是我们和其他当地孵化器的不同之处,我们认为这是高校资源是香港的优势之一,要更好地去发扬它。刘欣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这个平台的收获如何?迄今为止你选中并投资了多少个项目?沈南鹏项目数量是超出我们预期的。事实上,我们在去年年底才建立起整个平台,在过去六到七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评估了超过400家创业公司。其中有许多项目是通过他们主动给我们发送的邮件联系上,经我们筛选、并真正去研究的大概有100家左右的公司。截至目前,我们正在投资或已经完成投资的公司约有15家。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数字。我们感觉这个平台正在走上正轨,如果你看看今天的硅谷或北京,风险投资挑选投资对象的成功率也差不多就是这样。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面的任何一家公司,都有一位专业的教授或专才作技术指导,来助力整个公司的成长。这也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刘欣在这当中你寻找的是什么?在400家公司中你最终选择了15家,哪些领域是你愿意把钱投进去的?你又是如何判断这个项目就是该领域中的好项目?沈南鹏你可以看一下我们已经完成投资的领域:首先是机器人科技,香港在这方面的技术非常先进;其次是人工智能,香港一些大学里拥有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还有就是生命科学,包括免疫学与基因技术等,香港的教授在这些领域同样占据了相当领先的地位。我们如何选择一家好的公司,或者说什么样的公司会被我们挑中呢?最重要的就是寻找那些特别的团队。他们要充满热情,并且能够与其他的创业公司有所区别。我们所寻找的是一种差异化的技术,它领先相似领域中的其他公司。也许领先几个月,也许领先好几年,至少它要拥有成长为全球领导者的潜质。刘欣就你所做的事情来说,在未来五年或十年间你会着重关注什么?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香港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沈南鹏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打造香港的创业生态。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第一批这样的公司,感到非常兴奋。当然,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因为香港像我们这样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目前还很少,我们希望香港有一样活跃的创新生态。对香港科创发展而言,特别需要不同的机构在创业生态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基金的母基金(FoFs)、天使投资以及像我们这样的风险投资等等。只有这样完整的组合才能够帮助创业者实现他们成功的梦想。刘欣在联结中国内地与外部世界上,香港不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具备着独一无二的优势。那么现在在科技创新上,香港是否还拥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呢?沈南鹏我认为至少在某些领域里,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香港拥有全球顶尖的大学和学者,同时在地缘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与深圳相毗邻,也就意味着能够享用深圳周边那些全球领先的制造基地。比如在机器人领域,就可以利用深圳已有的资源,从而进行资源整合。大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许多其他的公司也能够采用类似的做法。刘欣许多人有这样的疑问,与中国内地的经济相比香港的地位在哪里?因为二十年前,香港的经济总量是内地的18%,但现在只有3%左右。所以有些人会说,那是因为中国内地已经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另一些人说是因为香港正在走下坡路,对此你怎么看?沈南鹏香港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同时也拥有许多很好的机会。这些机会往往来自于香港在地缘上靠近内地的优势。举例来说,金融服务市场对香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的时候,它主要表现为外汇交易、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的发达。但在过去二十年间,有一个领域变得更重要了,这就是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于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来说,透过香港对内地进行投资是一个绝佳的窗口。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全球私募股权基金都在香港设置了公司。这是在过去二十年内香港所建立的一级市场。我想还有很多领域可以说明香港的发展并不如外界所说那么悲观。比如说离岸人民币市场,香港市场抓住了这个机遇从而变得非常重要。再比如说“沪港通”与“深港通”,同样是使香港—内地资本流动的重要机制。刘欣在过去二十年间,香港人尤其是香港的年轻人,是否发生了什么改变?沈南鹏当年,我还在携程创业的时候,我的工作不少时间在香港。我的秘书不会说普通话,但她会到内地人办的夜校去学习。这个例子很好地反映出香港人的努力。和当时相比,现在香港人对内地的了解要多很多,尤其是对文化、经济发展的了解等等。当然,语言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许多香港人都学会了流利的普通话。如果二十、二十五年前你走进一家餐馆,我敢保证许多服务生都说不好普通话,但现在他们在语言上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刘欣如果要你对香港的年轻人说一些话,你会说些什么?沈南鹏我想任何一个城市能提供的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香港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去发掘。如果你是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有梦想的年轻人,就像北京、上海、纽约或伦敦的年轻人一样,只要学会利用香港独有的资源与优势,你完全能够在香港实现你的伟大梦想,比如在金融服务行业、科技产业里都还有许多空间等待你去开创。刘欣你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许多人梦想成为像你一样中国第一的投资人。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沈南鹏我想最重要的可能是,十多年前我们创立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时候,我们就非常看好中国的长期发展。虽然市场有起有落,但我们始终相信创业与创新对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许多我们投资的公司,确实超过了它们在美国的同行,成为全球领导者。如果说有什么建议的话,我想“看好中国”是你拥有的最佳战略。刘欣你常常说要“不断学习”,你现在在学些什么?沈南鹏我们所涉猎的领域,尤其是风险投资领域,市场瞬息万变。比如说六年以前,人们根本连“人工智能”的概念都没有;但在过去三年间,如果你不在这领域不断学习,你就会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你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迅速提升你的学习曲线。在过去的12个月里,我认识了许多香港的、中国内地的和硅谷的教授,对包括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在内的许多领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对我们的投资决策有很大的帮助。刘欣如果你能够重做一件事情,你会选择什么?沈南鹏二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的时候,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企业家,那时我在投资银行工作。如果现在回头看的话,当时确实有非常多的机会在我身边等待我去发现。碰巧在1999年末,互联网创新潮流到来,于是我离开投行,作为联合创始人一起创立了携程。我认为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来提升自己。如果说从城市的角度看香港在过去六十年间为什么能够成功,我认为是因为有一群企业家在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他们或许是在船运行业、房地产行业或是金融服务行业。在那个时候,这些企业家们都是创业先锋。现在香港同样需要创业的DNA与企业家精神,一起推动它走向下一个阶段。也许是在不同的领域,但还是同样的精神,这会让香港这座城市变得更好。
2017年7月14日 -
张首晟:要用科学家的思维做投资
专家简介张首晟,CCG学术委员会专家,著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代课的那一幕,他高冷的问台下的同学:“谁知道什么是拓扑绝缘体?”因为在谢耳朵看来,拓扑绝缘体是理论物理学最精深的课题之一。而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正是华裔科学家张首晟。 就在前不久,第一财经主持人王蕴媞就专访了张首晟教授,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作为科学家,你可以跟大自然对话 虽然在VC投资上也做得风生水起,但直到现在,张首晟最看重的,还是他作为科学家的这一面。“作为科学家,你可以跟大自然对话,冲在最前面,第一个去发现一些前沿科技,比如量子效应。”张首晟这样解释作为科学家的乐趣。2007年,他所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而基于他对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包揽了物理界几乎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等,他也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种子选手”。同时,张首晟还有一个身份是风险投资人,他的投资公司在创立的半年之后,就将资金规模从两千万美元扩展到近一亿美元,迅速成为了硅谷成长最快的风投公司之一。量子的世界是完美的 在谈到量子科学时,张首晟用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完美”。为什么呢?因为量子世界有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一个基本粒子,它要通过两个孔,在孔的背后形成一个干扰的条纹,一个经典的粒子要么从左边穿过,要么从右边穿过,但是量子的粒子同时穿过两个孔,便是非常神奇的一个量子的世界。这就说明量子世界有一种平行性,如果用这种量子的平行性来做一个计算,一旦形成那个量子计算机的话,它等于用了量子的平行性,一下穷举了所有的可能性,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追求的,完美的量子的世界。 本来量子计算机碰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量子的比特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张首晟和他的科研伙伴提出一个完全新的设想,把一个量子比特看作是一个最小的单位,把它拆成两半,远远的放在远处,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不可能同时朝一个方向影响,所以不可能把这个量子比特摧毁。一般大家认为量子计算机可能是今后50年才能产生,但是张首晟认为,按照他们的新思路,也许能够提前把量子计算推到应用场景。“拓扑绝缘体”:有望彻底解决续航能力 在张首晟看来,“拓扑绝缘体”的提出可以让整个信息社会继续按照“摩尔定律”的规律往前推进。 一般来说,电子在芯片层次,它的运用是杂乱无章的,电子和电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电子和周围的杂质有相互作用,在碰撞过程中使得本来的电变成了无用的热能,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散发出来的热能也是翻一次倍。而张首晟的科学研究发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量子现象,使得电子在芯片层次能够有自选轨道和达成的各分其道,互不干扰的高速公路运转,使得电子能够在芯片层次几乎没有能耗的在运动。按照这个思路继续下去,未来手机形态将会彻底改变,续航问题将会被解决。而谈到对于未来的期许时,张首晟认为,拓扑绝缘体这个材料将会在未来走出实验室,真正实现工业化。人工智能:未来需要彻底理解智能的理论基础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在采访中张首晟做了一个比喻:“比如说人类看到鸟飞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的神奇,我们也想学鸟飞,一开始想飞的办法就是模仿,也是一种仿生学,就是我们在手臂上绑两个翅膀,想着自己能飞起来,这是一个简单的仿生。”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解了飞行的科学原理,就是物理学的一个最根本的流体力学,一旦有了流体力学的理论基础的理解,我们便可以设计出来飞机,它是飞得远远比鸟好,但它并不一定像鸟,所以这个飞机的出现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对理论基础的理解,从而推动了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仿生。 在这个意义下,他觉得人工智能现在还处在一个比较简单的仿生的阶段,还是用一个神经元简单地在模仿一个大脑。而他认为人工智能下一步的发展,就像从看到鸟飞变成飞机。“在理论的基础上,未来我们会彻底理解智能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一旦理解之后,我们就能够做出一些非常神奇的新的技术。”张首晟这样阐述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展望。无人驾驶:技术路线一定要有可扩展性 对于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先行者谷歌,张首晟并不赞同谷歌的技术路线。 因为他认为按照谷歌的这个思路,发展自动驾驶需要一个高清的三维地图,一个激光雷达。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的,支持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人类驾驶的原理,人开车的时候不需要高性的三维地图,人的脑子上也不会发出激光雷达。所以作为投资人,张首晟投资了一家做自动驾驶的公司,是一个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研发团队,用一个普通的设备装在车上,不需要激光雷达和三维地图就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张首晟认为,发展无人驾驶的技术路线一定要有可扩展性,因为激光雷达和高清三维地图都是不可扩展的,人不需要这些就可以实现驾驶,所以原则上计算机视觉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以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文章选自搜狐网,2017年7月12日
2017年7月14日 -
吴江:以人才先手棋盘活京津冀整盘棋
专家简介吴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日前,由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编制的《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正式出台。这是我国人才发展史上第一个跨区域合作的人才发展规划。《规划》的出台有哪些深远意义?《规划》有哪些亮点?记者就此采访了《规划》编制起草组负责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研究员。 记者:在中央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后,为什么要制定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 吴江: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智力支撑和组织保障。具体来说,疏解非首都功能,人才是重要的疏解要素,需要根据京津冀三地的发展功能布局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三地的互利共赢,首先要实现人才的互利共赢,解决人才资源配置中的“断头路”问题;打造京津冀区域竞争力,需要克服固守“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走出一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更加开放的新路子;构建区域人才统一大市场,也需要在区域范围内联合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在京津冀率先形成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人才治理体系。 制定《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就是顶层设计、整体谋划、长远着力,提升三地人才整体竞争力,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利用和共享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联合创新,以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盘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盘棋”。 记者:京津冀三省市人才工作发展落差较大,《规划》编制中如何找到“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这一共同发展目标? 吴江:《规划》编制中面对的重要挑战,就是如何在差异化中寻求三地共同的改革方向,把人才工作融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去。 确立“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目标的基本依据,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中“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战略目标。这也是习总书记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京津冀应该成为试验区的意义所在。同时,这又是当前京津冀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三地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普遍渴求“高精尖缺”人才,以解决人才结构性的战略转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京津冀三地的共同点。“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这一目标的提出,赋予三地人才工作一个全新的定位。不排除三地常规工作各做各的,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必须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形成一体化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谁离开谁都不行。 记者:“一体、三极、六区、多城”,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是如何确立的?其内涵是什么? 吴江:根据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和三省市各自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功能定位,《规划》提出了一体、三极、六区、多城的总体布局。“一体”就是联合打造集事业(创新)平台、公共服务、人才政策、人才市场于一体的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三极”是指三省市重点发展的方向要各展所长,即北京形成原始创新人才发展极,天津形成京津冀高端制造业人才发展极,河北形成京津冀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六区”是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确立的空间布局和功能承载平台,结合区位特色,打造六个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即东部滨海产业人才发展示范区,西北部生态环保人才发展示范区,中部临空经济高端人才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示范区,南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发展示范区,通武廊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综合示范区。“多城”即以京津“双城”联动带动多城联动,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人才发展带。 这一总体布局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提出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格局遥相呼应。其中,我们根据中央部署的调整,在原有四个功能区中增加了通州副中心和雄安,形成了六个示范区的架构。也就是说,你京津冀规划的重点在哪,我就改革在哪,人才工作就率先支撑在哪、优先发展在哪,体现了人才工作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高度融合,避免了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 记者:为实现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目标,《规划》推出了哪些举措?有什么特点? 吴江:针对京津冀人才发展在人才结构、国际化水平、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规划》明确了构建区域人才发展新格局、抢占世界高端人才发展制高点等5项重点任务,和全球高端人才延揽计划、京津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工程、“圆梦京津冀”菁英计划等13项重点工程,有些工程今年就启动实施。 在设计中,我们一方面着力突出优势互补。每项任务和工程都不是平均用力,既考虑到各自特点,又能够通力协作。比如,全球高端人才延揽计划,北京延揽的高端人才,不仅是北京的资源,京津冀都能共享。另一方面,重点在“落地”上下功夫,把人才工程与三地当前的重点部署、重大项目结合起来。比如冬奥人才发展工程、沿海临港产业人才集聚工程、临空经济产业人才集聚工程,都是紧紧围绕三地现有的重大建设项目开展的,目的就是让重大项目成为集聚人才的平台。 记者: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步棋。《规划》中如何发挥新区在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吴江:雄安这篇大文章是中央在部署,《规划》主要依据中央对雄安的整体部署而设计,主要是原汁原味吃透中央精神,吃透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围绕发挥人才引领示范作用,落实雄安新区的定位,包括在六个功能区中赋予雄安新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示范区”使命;支持新区争取国家各类优质创新资源,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深度融合区;实施雄安新区人才集聚工程,助力雄安新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建设。《规划》要做的,就是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全力以赴做好人才支撑。雄安新区发展到什么地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就全力支持到什么地步,重点是要打造好新的政策环境和事业平台。 记者:作为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怎样避免《规划》在落实中“虎头蛇尾”? 吴江:我们在《规划》中推出了一个监测体系,对《规划》实施进行监测、评估、考核。同时,研究制定绩效评估的关键指标,建立第三方的规划评估机制,委托专业机构对规划实施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人才工作部门绩效考核的依据。一旦出现实施不力的情况,将由京津冀部际协调小组对责任单位问责。 人才工作是一个长期战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也是个十年磨一剑的工程,需要大家下一些慢功夫,多做基础性的工作,少做轰轰烈烈的炒作。“十三五”是打基础的时候,真正有大的突破,应该是在2020年之后,或者2020年到2030年。 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两个规律:一个是市场配置资源,一个是人才成长规律。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把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这项工作做成帽子工程,不能急功近利瞄着一亩三分地。那就是放弃了长远目标,放弃了大智慧。文章选自《中国组织人事报》,2017年7月11日
2017年7月13日 -
【荆楚网】配置全球人才资源的学校
“作为一名广东人,是什么让你选择留在湖北发展?”“报国无地域,科学无国界。”“引进高精尖人才,靠什么?”“士为知己者所用。” 昨日,东湖之滨,华创会武汉论坛上,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倩围绕“引智”话题连连发问,与会嘉宾妙语连珠、精彩作答。这是一片值得付出的热土 “华创会是湖北武汉重要的招才引智平台,引进高精尖人才,靠什么?”董倩向嘉宾求教。“士为知己者所用,湖北武汉懂行的人很多。”著名纳米专家、华工正源光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肇中坦言,回国之初,上海、浙江等地也有意引进。经过深入考察比较,最后选择了光谷。这里有志同道合的研发团队、有完整的产业链条,还有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事实证明,武汉来对了。“远见和诚心,是吸引高端人才的必备条件。”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华人食品科学家孙大文再次参会,俨然成了“主人”。去年华创会上,他受聘为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华侨华人咨询委员,并率领国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考察团来湖北交流。 虽然家乡在广东,孙大文却对湖北情有独钟。他说:“这是一片值得付出的热土,如果找到合适的项目契合点,很可能将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在湖北落地。”引进全球人才为我所用 华创会起步早,基础好,17年来吸引了2万余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回国服务。环顾周边省份,激烈的“人才之战”已经打响。对于华创会的发展方向,董倩请各位专家支招。“华创会的站位可以更高一些,不仅是吸引华侨华人归国,更应该是引进全球人才为我所用,打造一所配置全球人才的学校。”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的观点,赢得现场专家一致认可。 “湖北是科教大省,武汉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应该发挥优势,吸引全世界的大学生生源。”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建议,湖北在出台“我选湖北”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的同时,可以启动10万“一带一路”留学生来汉计划,培育一批批未来的“中国通”“武汉通”。 对此,马来西亚青年领袖黄颖新十分认同,“大学时代,是成长的关键期。在一个城市读大学,对这个城市会有特殊的情感,服务当地的可能性也很大。”逐步在世界各地开分会场 今年华创会,相对往年表现出“三多”特点:报名人数多、项目征集多、高端嘉宾多。成绩得益于会议前期,省政府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举办的6场推介活动。“一次推介,就会吸引一批粉丝。要提升华创会国际影响力,不仅要‘请进来’,更需要加快步伐‘走出去’。”王辉耀建议,华创会要逐步在世界各地开分会场,使其成为全球华侨华人创业发展的盛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下次,参加华创会的嘉宾,要带一名外国人才来,让他们实地感受湖北发展的强大气场,感受‘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发展速度,吸引更多外国人了解湖北、留在湖北、贡献湖北。” “出台配套人才政策时,可从5个方面发力:差异化、精准化、层次化、本土化、柔性化,让人才能够引进来、留下来。”孙大文建议。 王辉耀补充:“层次化,不仅包括年轻人才,也应该包括掌握高精尖技术的‘银发’专家,他们有情怀,有时间、有人脉为国奉献。建议湖北启动‘银发计划’,吸引他们前来!”文章选自荆楚网,2017年7月9日
2017年7月12日 -
[Independent Journal Review] Highly Skilled Immigrants Are Starting to Choose China Over US
In March, the Chinese search engine company Baidu set out on its first overseas college recruitment tour, which included visits to some of California’s top-tier tech schools like UC Berkeley, Stanford, and USC.But the tech giant wasn’t looking for students to join its research facility in Silicon Valley.Baidu sought to find tech-savvy students willing to decamp to Beijing to work at its headquarters, for both full-time roles and internships, according to a press release announcing the recruitment effort.While American students can intern in China, Baidu’s permanent salaried positions in Beijing were mostly aimed at Chinese citizens in the United States. Much like the rest of the world, it’s easier for Chinese companies to hire Chinese citizens rather than trying to sponsor a foreigner’s employment.It’s not just Baidu trying to repatriate Chinese talent working or studying abroad. Fewer highly skilled immigrants are choosing to work or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ensing the opening, is increasingly turning to economic incentives to lure back home their expats pursuing educations elsewhere.Chinese-born students account for 31 perc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rolled at American universities, making China the top supplier of foreigners in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But changes are afoot. There’s been a steep decline in the percentage of Chinese-born students applying to American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a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Registrars and Admissions Officers survey of 250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In the last year alone, Chinese applications to undergraduate programs dropped by 25 percent. It was an even bigger drop of 32 percent to graduate programs.Dr. Wang Huiyao, the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suggested that recent shifts in immigration rhetoric in the United States may be one of the reasons why fewer Chinese students are sta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professional opportunities after they complete their studies:"I think what Donald Trump does has a big psychological impact. A lot of students plan to go and then not go. A lot of students planning to stay will not stay to find a job. So that, I think, is damagin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last hundred years has really, that difference, is that they’ve gathered the talents of the world. ... That’s what makes America, really, number one. China’s really lacking the national talent."And so it is that China i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hift by trying to sweeten the deal for Chinese citizens abroad to join its workforce.For example, in Shanghai,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offers Chinese students abroad a fast track for highly sought-after “hukou,” essentially a household residential registration for social, medical,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in exchange for working in the city, according to Jie Zong, a policy analyst at the 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Until recently, there hasn’t been a very deliberate strategy for immigration," Zong told IJR. "Quite recently, [the government has] loosened certain requirements in terms of immigration in China.”Part of what seems to be triggering anxiety over immigrat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is that since Donald Trump was elected, the ability to obtain work visas has been uncertain.April’s “Buy American, Hire American” executive order specified that agencies will evaluate the current disbursement of H1-B visas, which are intended for highly skilled workers and academics trying to enter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Trump signed the order, the number of H1-B applications dropped in contrast to the previous year, a decrease some attributed to Trump’s campaign trail rhetoric to reform the program. Soon after the order, immigration services also suspended premium processing for H1-B visa applicants, meaning companies could no longer shell out extra bucks to put their applicants at the head of the line.Last year, Trump called the H1-B visa “very, very bad” for American workers.But with the president this week, during a listening session with technology CEOs, White House Press Secretary Sean Spicer signaled Trump could change his mind:“I think the president is going into this meeting to listen [...] But I think there’s also a worker component to this. We’ve talked a lot about visa reform in the past, and I think the president wants to make sure that he listens to the various people who have interest in this subject.”It’s not just China that’s reacting and adapting to recent immigration uncertainties.About 70 percent of H1-B visas issued each year go to Indian immigrants working in the tech sector, and following the executive order, Indian tech shares “took a steep fall.”From Independent Journal Review,June 2017
2017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