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首晟:中国“双创”为留学生提供回报祖国新机遇
专家简介张首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著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 1978年,随着中国恢复高考,当年年仅15岁的上海中学生张首晟考取了复旦大学,入校一学期后即被选派赴德国留学。如今,他已是蜚声国际物理学界的“天使粒子”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发现者。 在19日上海举行的“创新创业论坛”上,54岁的张首晟表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步让自己拥有了一个幸运的人生,当前中国政府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为广大留学生提供了回报祖国的新机遇,“我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据张首晟回忆,其发现“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正是缘于2005年回上海学术休假时的产生的灵感。这一发现被《科学》杂志评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30多年来,张首晟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基于对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等一系列重量级奖项。 几个月前,他又与中美相关专家合作,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大发现: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相关研究已在整个国际物理学界历经了80年的探索,这种最新发现的物质被命名为“天使粒子”。 2009年,张首晟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被清华大学特聘为教授,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为了促进中美在科学创新与市场开发领域的合作,四年前,张首晟发起成立了丹华基金(美元基金),一年前又设立了相关人民币基金,迄今已对70多个高科技项目进行了投资。 张首晟说,科学家的人生追求就是“寻美求真”,既需要自己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也需要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中国不仅需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实验室,还需要诞生伟大的科学思想。中国的生产制造必须提升至创新和发明层面,否则始终要跟在别人后面。这就是我对当今中国‘双创’活动的建议和期盼。”张首晟说。文章选自新华网,2017年9月20日
2017年9月22日 -
茅忠群:用仁爱之心与工匠精品,赢得世界尊重
不少见过茅忠群的人都觉得,映入脑海的第一印象不是久经商场的企业家,更像一个儒雅的书生。他从不霸气外露,而是一位沉静的领导者;他也从不指望跟风或乘势取得成功,而是坚信正确决策的积累;他虽生在家族企业,却不想“守业”,而是要“创业”。他以“不上市、不打价格战、不欺客”“三不原则”,带领方太在厨电行业连续8年稳居翘楚,被誉为现代“儒商”。从“无界”,到“有度”8月16日,一屏宽幅荧幕上写着简约的几个字--“有度,源于有爱”。 这是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正在方太2017新品发布会上致辞。他给这几个字还加了注解:创新的源泉是良知,而创新的原则是有度。 从空气净化与吸油烟功能合一的油烟机,到既能洗碗又能净化果蔬农残的水槽洗碗机,再到可同时实现微波与蒸箱的蒸微一体机,方太一直在用无界的思维创新,不断创造对用户而言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由于中国厨房面积比欧美小,煎炒烹炸的中式烹饪又让厨房成为油烟重地,在厨电功能上做加法、在空间上做减法,让每件厨电产品都物尽其用,成为方太的设计重点。这次新品发布会上,茅忠群携多款年度新品再度刷新厨电应用的风向标。其中智能升降油烟机EM7T.S的蝶翼环吸板会根据油烟大小自动升降,像“无人驾驶”一样全程智能捕捉油烟,让客户回归到专心做菜;而新一代水槽洗碗机Q7继续升级了颜值和用户体验,还实现了根据餐具油污程度自动调节清洗模式与时长,比一般手洗更省水、高效。 “只有中国企业才更了解中国的厨房需求”,说这句话时的茅忠群更像一位“产品经理”。学习电子电力技术专业的他,关注到消费者对传统油烟机外观难看、吸力不强、噪音很大、油路不畅、拆洗麻烦、不安全等问题的“忍耐”,坚持着力改善产品的工业设计,坚持精良制造。 作为首个在全线油烟机产品上实现智能化的厨电品牌,方太拥有大量全球先进的核心科技,业已成为高端厨电领导者。然而,在这些科技力量和智能化热潮面前,茅忠群却又表现出异于他人的冷静和清醒。在他看来,读取数据、遥控等“智能化”手段带给用户的并不一定是便捷,甚至会使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因为要打开app按很多键反而更麻烦,“智能不是为了智能而智能,而是站在用户角度,去为他们设计体验感更好的伟大产品。” 《中庸》里“中”的一个基本含义是“无过无不及”,与茅忠群提出的“有度”正“若合一契”。茅忠群坦言,工业4.0时代带来的压力不是没有,方太其实几年前就已经在研发布局。但做企业绝对不能跟风,一定要按照有意义、有价值的标准去做,方太不会急于去推向市场。 从2016年方太新品发布会以“有爱·无界”为主题,到2017年的“有爱·有度”,茅忠群始终以仁爱之心创新产品、完善服务,不仅打破了传统厨电的边界,还从顾客角度创造了“恰到好处”的智能厨电体验。做中国人家电行业的高端品牌 这种对品质的执念,其实从方太诞生之日起就深入骨髓。 1994年,茅忠群刚刚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当时父亲茅理翔叫他回来看怎么改善业务,因为父亲开创了点火枪企业飞翔集团后,周围的企业开始一拥而上,在广交会打起了价格战。茅忠群觉得这个行业的蛋糕本来就很小,父亲已经做到世界出口量第一,自己再去做无非是维持。通过大半年市场调研,茅忠群选择了油烟机。那时国内已有250多家厂商,而且产地都集中在珠三角和江浙地区。面对这样的竞争,茅忠群有自己的定位。 亲历了父亲点火枪事业遇到的困境,茅忠群觉得最痛苦的就是价格战。原因一是技术含量低,二是做贴牌、没有自主品牌。调研时他发现,国内家电行业的高端品牌清一色都是“洋品牌”。他当时就有一个梦想,要么就不做,要么就改变行业现状,做中国人家电行业第一个自己的高端品牌。在确定品牌名字时,尽管“飞翔”这个名字已全类注册,茅忠群说服了对它很有感情的父亲,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更有厨房感觉的品牌--方太。 通过一年多的自主研发,方太的第一款抽油烟机在1996年面世,定价为700元,比市场上仅有的一款同类产品高100元。进入市场两三年以后,方太也遇到了家电行业的价格战。作为一个入行不久的企业,加入“血拼”几乎是本能反应,然而这次,方太对于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说了“不”。茅忠群回忆,“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是一线经理的电话纷纷打过来,但是我没有让步、退步,最后挺过去了就慢慢地顺了。” 然而不想被卷入价格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定价较高的方太而言无疑是一次残酷的挑战。但茅忠群不但坚持了不降价,而且加大了研发投入和产品、服务品质的提升,并在2001年推出了新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茅忠群表现出了更高远的视野,他判断,整个家电市场进入了消费升级期,传统产品和低端市场增长乏力,而高端厨卫的市场容量将越来越大。国家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也是要做出更高品质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几乎99%的企业都会选择延伸品牌。但在2009年选择进入整体厨房和热水器领域时,茅忠群坚决表态不用方太品牌。他相信,打造一个专家型品牌远比一个覆盖全品类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更有明确的位置。 2016年,方太在油烟机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位居行业第一,超过了西门子等国际品牌,让厨房电器成为了家电领域里第一个超越外资品牌的品类。 “所以一开始就对价格战有防疫能力吧”,经受住了行业重新洗牌的茅忠群笑谈。事实上,“专业化、高端化、精品化”这三要素,至始至终都是茅忠群定义的对家电市场的正确打开方式。文化基因与家族企业 或许是相由心生,不少见过茅忠群的人都觉得,映入脑海的第一印象不是久经商场的企业家,而是一个儒雅的书生。熟悉他的人也一定知道,他是一个爱读书、能静下来学习的人。 2000年,方太遇到管理上的一些瓶颈。茅忠群决定申请中欧国际商学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来修读。两年时间完成课程后,他问自己,接下来要学习什么?茅忠群说,后来去学习传统文化就是由这个问题引发的。 因为思考这个问题时,一下子好像没找到方向。学习管理的他看到中国的商学院讲的全是西方管理,可谓全盘西化,而日本的管理则独树一帜。日本人是好的管理经验吸收一点,但自己的文化是不动的,“和混洋才”结合得很好。茅忠群突然想到,中国有五千年文明,二三十年以后难道还只讲西方的管理吗?他说,“想到这里我直冒冷汗,我自己的文化我一概不知。所以我就找课程,就想去读国学,要赶紧补课,否则来不及了。” “否则来不及了”,就是这样一种使命感,茅忠群自2004年初开始,先后读完了清华和北大两个国学班。这样一读,茅忠群对传统文化完全发生了兴趣,更发现了其中的深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茅忠群说,《大学》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人有使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人有天命。而北宋五子之一张载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就是明明德,“为生民立命”就是亲民,其实都是统一的。茅忠群说,所以我们生而为人,就要去实现人生的使命、去实现被赋予的天命,从而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恐怕企业家中对于《礼记》里面《大学》的理解,茅忠群是钻研最深的。《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修身前面其实是修身的一些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相当于是“内圣”,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有一定的顺序。圣人智慧很高,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只要把诸侯国治理好,就能治国平天下,而诸侯国如何治理好,就是要治理好里面的一个个大夫之家、大家族。 茅忠群解释到,家在古代主要以户为主,现在诞生了企业,正好可以弥补过去家族的位置,因为以前包括教育在内,很多事都是由家族来安排,而现代人有两个家,一个是小家庭,一个是工作的企业。对于企业来说,它既是家族的企业,也是全体员工的大家庭,可以对应过去的家族。按照茅忠群的话,西方人分得很清楚,厂是厂,家是家,而中国人提倡“以厂为家”,这是由我们的文化基因决定的,所以方太把企业当成员工的大家庭,或者说既是家族企业,也是企业家族。 在茅忠群看来,一个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还是社会组织,所以企业不仅要满足并创造顾客的需求,还要承担员工、社会、教育的责任,还要导人向善,让员工幸福。当真正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就会触发行动,知行合一。 茅忠群说,这是学习传统文化对他最大的改变。“人活着就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首先要修身,要内圣外王,要修己安人,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否则人来这一辈子就白活了。”方太儒道 从2008年起,传统文化就开始在方太推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茅忠群说,首先要在理想上旗帜鲜明地提出来,把传统文化中好的理念和儒家管理的思想先融入到方太的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中。 与现在很多企业想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先企业不同,方太的愿景是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这看似不可量化的描述,在茅忠群心中最细致不过。 这是2014年通过反复思考的,茅忠群说。其实方太此前就已经提出,要致力于“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在他看来,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要能够为社会注入正能量,而不是随便开发一个产品,因为有些产品不见得是导人向善的。方太之所以愿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是因为要为中国和世界的企业做一个标杆--用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把企业管理得更好。茅忠群认为,如果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句空话。 根据多年的经营和管理经验,茅忠群心中早已提炼出了伟大企业的四个特征:顾客得安心,员工得幸福,社会得正气,经营可持续。每一个特征在方太都有实实在在的标准。 很多人都记得“方太,让家的感觉更好”这句广告词,这其实就是方太的使命。它的核心有两条,一是关于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健康、环保、有品位的生活方式,让千万家庭享受更加幸福、安心地生活;二是成就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让方太这个大家庭更加美好。在茅忠群心中,只有当物质和精神平衡的时候,对员工来讲才是最好的,而且很大程度上,生命的成长比物质、职业、事业的成长更有意义和价值。 除此之外,在创立企业不久茅忠群就提出了“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的核心价值观。正是秉持这样的品牌建设理念,方太才能在充满诱惑的市场中保持“战略定力”。 “每个企业都会提炼一些思想挂在墙上,这不是太难,只是提炼的思想高低而已,最难的是核心经营理念的落地”。茅忠群觉得,进到一家企业,真正的企业文化不是看它墙上写什么,而是看它全体员工在思维和行为上的习惯。如果已经把这些理念内化到思维和行为上,理念就会很快落地。 自从将儒家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以来,方太已逐渐形成“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现代儒家管理模式。当这些探索已颇有成效,方太还不吝于将独创的经营管理哲学与行业分享。为了方便企业家交流和探讨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健康发展、永续经营,方太打造了中国商界首个探索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公开课交流平台。用工匠精品,打造国际话语权 在受到行业认可的同时,茅忠群不轻易说出口的“工匠精神”也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 在方太的水槽洗碗机精加工车间,每件手工精磨、抛光的产品上都刻有工匠的编号;在研发风魔方“四面八方不跑烟”的近吸式吸油烟机期间,研发团队为了测验爆炒油烟扩散的高度,炒掉了1000斤辣椒。不论是“物勒工名”,还是“完美主义”,或许都是关于方太的传奇频频见诸报端的原因。 在传统行业里,茅忠群觉得产业前景无限,因为驱动力就是扎扎实实围绕用户需求展开产品升级和创新,这一点都不传统。方太因此也非常注重绿色发展,获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环保专利。我国的油烟机油脂分离标准是80%,分离度越低,能够收集到油杯的油脂就越少,而大量飘散的油污会沾满油烟机,不仅降低油烟机寿命,还导致火灾隐患,油烟中还含有PM2.5和PM10的有害颗粒物。方太去年打破自己达到的95%的水平,将油脂分离度提升至了98%。这3个百分点的提升让中国这项技术超越了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而这背后,是茅忠群和工程师们进行了200多项的测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谁能主导标准制定,谁就为市场竞争赢得主动权。作为全国吸油烟机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单位,方太已参与修订/制定各项标准达71项,且已完成45项,不仅主持了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2017年6月还联合承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中的一个专项,开创了厨电行业由企业牵头、顶级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承接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的先河。 在国际标准上受制于人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去面临的困境之一。茅忠群介绍,过去七年来,方太还主导修订了一项油烟机的国际标准。由于中国厨房油烟量比国外大,且国内外灶具类型不同,原有的“吸油烟机最底部与燃气灶具锅具支承面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65cm”等标准已成为中国侧吸式吸油烟机取得上市销售认证的“技术壁垒”。如果被迫修改油烟机结构,就会降低使用效果,也会使企业的研发成果付诸东流;但如果修订标准,就必须先对国际标准进行修订,因为中国的家电安全标准为GB4706系列强制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修订的程序非常严格,周期也长。方太七年来先后向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交了六份修订方案。直到2016年,方太此前提交的解决差异化的国际标准修订案最终获得审定,作为中国的企业代表,方太牵头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机构对这一标准发布实施。这为中国吸油烟机行业在全球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2017年8月初,中国家电标准委员会联合16家油烟机生产企业成立了“中国吸油烟机标准与技术产业联盟”,以推动家电行业健康发展并走向全球,方太毫无悬念地被选为首届联盟主席单位。 茅忠群表示,家电行业研发投入一般在2%-3%,他坚持每年的研发投入不少于销售收入的5%。截至目前,方太已拥有1000余项专利,其中国际领先的环保专利22项,发明专利超过200项,比行业里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还要多。 而这一切,茅忠群看来,“要把产品做成精品的话,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儿都不为过。”青青竹简,悠悠经典 谈及慈善时,茅忠群略加思索了一会儿说,“慈善有点窄了,我想应该说社会责任。”对于传统慈善公益,方太事实上一直“义利合一”,近些年先后向NGO等组织、地震、洪涝灾区以及中小学和高校学生累计捐款近3000万元,为了让公益更加系统和持续,2010年还成立了“慈善基金会”。但茅忠群看来,这仅是整个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早在2006年,他就提出了方太的社会责任理念是“法律责任、发展责任、道义责任”这三大方面的综合。 以茅忠群的标准,如果法律责任是必须要达到的60分及格线,那么60-100分的部分就是道义责任所在。在这样的要求下,方太严格遵守纳税、产品、员工待遇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法律。尽管不是上市公司,方太的财务也非常规范,到2016年为止已经纳税将近50亿。茅忠群坚持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都要符合规范和道义,给社会注入正能量,连广告都不能“幸免”。他表示,尽管广告费很贵,但不能只是吸引人,现在的广告--“因爱伟大”就要求体现关爱家人,关爱妈妈的美丽和健康,关注小孩的孝心。 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国学素养和美善心性,茅忠群自2010年发起了“方太青竹简国学计划”,通过“国学图书馆”和“我陪孩子读经典”延续立身修行的精神。为了给更多对国学感兴趣的人群创造学习机会,方太还发起了“相约论语100”“高校国学周”“微说国学”及“年度国学论坛”等贯穿全年的活动,邀请百位教授级国学导师授课,点亮了更多人心中传统文化之光。“很多人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气质,提升能量,增长智慧,这是读经的好处”,茅忠群对这样的成效流露出满意。 为配合计划开展,方太还特别推出自己配套的国学图书,以《弟子规》《三字经》开蒙,以《诗三百》言志,以《学庸论语》立身,以《了凡四训》自省,以《日行一善》践行。虽然终端的每一平米面积都很金贵,方太也会开辟出一块专门的地方设立国学书籍。 内部推行儒家文化,外部实施“方太青竹简计划”,方太的笃实践行得到了员工、社会、业界和政府的认可。2013年方太获得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颁发的“中国家族企业社会责任奖”,2016年宁波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中心评定方太为“社会责任优秀企业”。而方太对产品和服务品质的专注也让用户心生感动。“去年(2016年)一年收到的表扬信,包括锦旗有631封,每一封信我都看过,很多信里面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茅忠群此前表示。不做500强,要做500年 很多人把茅氏父子作为家族企业交接班的典型,与其说茅忠群继承了家族企业,不如说他和父亲是联合创始人。因为从方太创立之初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到后来积淀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茅忠群都起了关键的引领作用。也正是他开拓创新的视野和淡然从容的心性,让方太不是着眼于在厨电行业里分一杯羹,而是为这个行业开辟了新的航向。要知道,油烟机行业是中国罕见的没有持续出现价格战的行业。 21年来,方太不仅在国内奠定了高端厨电品牌领导者的地位,更打开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茅忠群说,“我们对自己到海外发展也有一个很高的标准,不希望到海外市场为了一定销售额就把定位降低。所以第一,方太即使在海外市场也只打自己的品牌,不做贴牌;第二,在海外也要定位高端市场。” 茅忠群当然知道,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恐怕就是在国外打造一个高端品牌。国际上对于中国产品的高端定位还不太认可。但他认为,从真正走出去的角度讲,这个标准不能降低,但是时间可以拉长,相信总有一天方太可以做成功。 作为一位正在走出去的中国民营企业家,茅忠群感叹,对于每个中国品牌和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国家实力、国家品牌的提升。“因为如果看到一个没有见过的品牌,但写的是德国制造,你就会觉得可能质量还不错,这是国家品牌的背书。所以方太不能太急。” 高端品牌之路本来就道阻且长,在崇尚资本、规模与速度的市场环境中,不知还有多少短期加速扩张的诱惑。有人说茅忠群“有钱不赚”,错过了让财富膨胀的机会,但茅忠群心中自有选项。他甚至拒绝通过上市让企业“快速长大”,只为避免杂音干扰方太的战略。在他看来,仁爱是创新之源,至善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如果龙头企业只会打价格战,可能很快会毁掉一个行业,但如果不断创新,不断引领行业发展进步,那么它就会成就一个行业。 茅忠群曾说,“方太要做一家有信仰的企业,我要把企业做‘美’,做成500年的奢侈品”。如今,在茅忠群的带领下,方太正向着“一家伟大的企业”的愿景不懈追求。而茅忠群所传递的善爱之意,已从厨房出发,育化出更多美好。以中国智慧向全球献策 作为CCG资深副主席,茅忠群非常认同CCG“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的定位。他也更强调“中国智慧”的意义,认为如果只是全球视野,西方人也有全球视野,我们很难真正脱颖而出。而中国有五千年的智慧,有五千年唯一没有消失的文明。这里面有巨大的宝藏,有“道”,为今天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实践的中国智慧与方案。 “因为今天的世界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过去的思路已经被证明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的问题。而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唯一可行的道路--世界各国一道,共商共建共享,摒弃丛林法则,超越零和博弈,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在茅忠群的概念里,中国担当离不开中国企业家的担当。作为研讨嘉宾,茅忠群在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表示,中国企业家可以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除了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壮大企业的软硬实力,在海外发展时,中国企业家也应考虑优先到“一带一路”国家去投资,吸收当地就业,发展当地经济,依法贡献税收,弘扬中华文化,善待当地员工,让员工获得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 走出去过程中有不少国家的政局还不稳定,茅忠群也直言,可能好不容易增加了市场,但是一动荡,几年的工作就白费了,这在过去很多年也给方太增加了一些问题。“但实际上,我们也取得一些成果,比如已经在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的最高端市场占第一,超越了欧洲品牌,这花了十年时间。” 在世界局势急剧变迁的大环境下,茅忠群在CCG年度主席会议上指出,智库是影响全人类思想的绝佳途径,将发挥很大作用。他相信CCG在挖掘中国智慧,对中国和全球的献策上有更多突破和机会,也希望CCG通过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将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智慧和文化传递给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可以预见的是”,茅忠群说,“由于中华文化本身具有的无比先进性,中国在全球治理进程中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中华文化将逐渐被全世界所认同,成为主流文化,并与其它文化互相融合,和而不同。”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7年8-9月刊总69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9月22日 -
王志乐:跨国公司正在变成全球公司
专家简介王志乐,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在日前举行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新制造时代》新书发布会”上表示,全球市场出现后,跨国公司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传统的跨国公司走向现代的全球公司。 王志乐说,传统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是发达国家对外扩张、掠夺资源的工具。但是,这个理论有一个问题,无法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引进跨国公司,更没办法说明我们为什么要积极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走向世界。“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在理论上创新。冷战结束,全球市场出现后,跨国公司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传统的跨国公司走向现代的全球公司。” 王志乐认为,全球市场形成促使原有的跨国公司发生了三大变化。其一,企业发展战略全球化,即从跨国经营走向全球经营;其二,公司管理结构全球化,在股权全球化基础上形成全球性的治理机构,从中心辐射型管理结构转变为全球化的网络式管理结构;其三,企业责任理念全球化,即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到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全面和全球的责任。与原有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的跨国指数(海外资产、海外销售和海外雇员与总资产、总销售和总雇员的比例)不断提高,甚至超过50%。由于主要收入、资产均来自海外,全球公司经营管理重心越来越走向全球,形成了全球化经营的商业模式。文章选自经济参考报,2017年9月13日
2017年9月22日 -
人民日报 | 华商看中国发展
华商看中国发展“ 华商可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发挥助力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推进。广大华商应参与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借助这一平台,开展汽车、摩托车、机械、电子、化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合作,同时利用华商在所在国的产业基础和政商人脉,拓展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商会名誉会长王辉耀”“ 在全球化时代,广大海外华商应通过网络积极联结在一起。我们建立全球华商虚拟社区,使华商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落地生根贡献力量。 ——奥地利太阳鸟文化产业公司董事长牟国量”华商谈经商之道“ 中国文化也是陈氏企业文化的核心,遍布四大洲的家庭连锁企业的合作和支持,促进了家族事业的共存与发展;传统的经营思想必须同现代科学管理相结合;看清市场需求,及时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决策。 ——法国陈氏兄弟集团创办人陈克光”“ 华商不能永远只做低端商品,需要改变思维,寻找适当机会转型。比如,不管经济怎样,巴西女性群体消费能力还是蛮高的,她们喜欢精致的家居产品,对价格不敏感。对于华商来说,这是个机会。 ——巴西浙江商会副会长周莎莎”“ “一带一路”在意大利和中国联系对接的第一项就是时尚。红酒也能做得时尚,饮食也可以做得时尚,而服装本身就是时尚。时尚加上文化,文化再加上商业,有了经济基础,就有上层建筑。 ——意大利华夏集团董事长周小燕”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21日
2017年9月22日 -
环球时报 | 苗绿:中外合作办学还有巨大空间
苗绿,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兼秘书长 随着全球化发展,各国对国际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这让教育交流与合作,尤其国家间合作办学有了广阔空间。 国家间合作办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和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化发展,还能通过留住优秀毕业生实现网罗国际人才的目的。事实上,这也是目前不少国家吸引人才的通用做法。 早在2015年,我国就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留学生目的国。但国际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只有0.46%,是美国的1/9,国际化教育水平依然较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无疑有助于改变这种局面。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已有不少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比如上海纽约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但总体而言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亟待改进之处。 首先,不能只注重表面甚至经济效益,而应以培养国际人才为初衷,开展新兴学科、急需学科的合作项目,引进国内急需、国际先进的课程和教材。注意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模式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 其次,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发达国家合作办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合作办学设置独立评估体系和常规性的质量检查制度。比如美国ACICS、英国QAA等都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联盟,对各高校海外合作办学活动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不符标准的高校立即取缔跨国办学资格。这种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正是我国合作办学迫切需要补足完善之处。 第三,充分发挥海归人员作用。不少海归人员回国后遇到各种挑战,而让这些国际化人才进入中外合办学校,则可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优势。 第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实现“引进来”的同时也要注意“走出去”,加快境外办学步伐。这样不仅能增进对象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能培养当地技术与管理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机构。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7年9月21日
2017年9月22日 -
【Shanghaiist】Shanghai ranked as the most attractive place in China for expats
To literally no one’s surprise, Shanghai has once again topped yet another ranking of the most attractive places in China for expats to live and work.The survey, which was co-author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and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of the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easured how well each of China’s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d at attrac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measurements: the number of expatriate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expats.Of course, Shanghai came out on top, followed by Beijing and then Guangdong province.In the survey, Shanghai ranked first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 and second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expatriates, behind only Beijing. However, in living environment, Shanghai somehow lagged behind Guangdong province, Beijing, Jiangsu province and Shandong province.For years, Shanghai has unsurprisingly been at the top of these sort of rankings. Apart from being home to Taco Bell and White Castle locations, the report also notes that the city has continued to introduce a number of expat-friendly policies to attract top international talent.From Shanghaiist,2017-9-14
2017年9月20日 -
【新华社】把握机遇 报国圆梦——海外学子积极投身祖国创新创业热潮
即便辍学,也要回国创业。是什么让孙悦和李天驰这两名中国小伙儿如此坚决? 孙子曰:兵贵神速。2015年,面对国内潜在的巨大市场,已在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做完论文、只差答辩就能拿到学位的孙悦和李天驰一分钟也不想多等,毅然放弃学位,投入祖国新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中。如今,他们开发的“编程猫”趣味编程软件已俘获国内不少小朋友的心。 近年来,像孙悦和李天驰这样回国创新创业的海外学子越来越多。祖国良好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如磁石般深深吸引着他们,而这强大的磁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国内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对创新的关注以及对人才的重视。 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陆思嘉便是这数以百万计海归中的一员。2012年,他带着技术回国创业。如今,他参与创办的亿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已有约220名员工,年销售额达到1亿元人民币。 陆思嘉介绍,他们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遗传病的诊断与阻断、肿瘤的精准检测等,每年为超过5000对夫妇提供遗传病阻断服务,助其提高怀孕成功率,降低遗传病风险。 “我国人口众多,遗传病是个大问题,对社会和家庭本身都是很重的负担,”陆思嘉说,“我觉得能回国在这方面做一些贡献,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陆思嘉看来,回国创业可谓一举多得,不仅能够帮助更多患病同胞,还可让自己的技术成果得以应用,且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这个市场本身对我们这样的高新技术有着巨大的需求,”他说,“想要在美国把一些技术落地,再把它用到人身上,真正帮到病人,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但在国内,我们会有比较好的机会,整个国家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都比较支持精准医疗这个方向。” 除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全国上下着力营造的创新环境,也是孙悦、李天驰、陆思嘉等人回国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 孙悦和李天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在中国,创业已成为很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全社会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体现在各个方面。“对我们最有利的是国家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推动,使得全国人民对创新的接受程度空前,整个民族对创新的包容性、重视度得到提高。” 陆思嘉在创业初期也曾接受过政府扶持。他说,国内很多产业园区会为创业者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而这对于各方面资源都有限的初创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感谢政府给创业公司这方面的支持,正是这样的支持帮助孵化出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让我们走向正轨。” 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剑桥大学博士生张岑说,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各类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不少海外学子回国考察,亲身体验国内创新创业大环境。因此,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愿意加入国内创新创业的浪潮中。 目前,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员刘芳德已经组建好团队,准备回国为他们的“智能外科”项目融资。“国内现在各地政府都很重视创新创业,我们团队参加了不少国内举办的创业大赛及地方考察,搭建了人脉,也获得了更多国内市场的信息。”刘芳德说。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百人计划”“千人计划”“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央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吸引海外人才。 2015年,作为第十一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时年29岁的余达刚完成在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回到母校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担任教授。 在他看来,身为中国人,有能力为祖国做贡献,“是件很自豪、很幸福的事”,而此时,国家对人才的渴求及相关政策无疑成为他实现理想的助推剂。“我回国当教授,想教书育人做研究,当然也希望有个好的平台可以施展所学,希望有一定的资源,包括足够的经费,可以高效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更希望能影响一大批年轻人,”余达刚说,“没有‘千人计划’的支持,我定不可能做出目前的一些成果。” 浙江“80后”小伙斯康也是国家吸引人才计划的受益者。2012年从法国归国创业的他先后入选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和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如今,他参与创办的安吉云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拥有一个近30人的工程师团队,获得国内各项专利十余项。 斯康坦言,他的创业经历完全超出回国前预期。“创业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然而,我们国家对海归人才的重视及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服务都非常到位,给海归人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斯康说,“国内为我们提供的优厚政策条件是令外国学生无法想象的,这是时代的机遇,必须要把握住。”文章选自新华社,2017年9月14日
2017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