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时报】留学归来,挣多少薪水合适?
据中国教育部预测,海归人数将继续增长,预计2017年将达到66.6万人。十多年前,每出国留学的7人中,大约归国1人;现在每出国留学的7人中,大约归国8人(包括以前出国的人士,近些年也一起回国)。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飞速发展,现在的海归们已不像上世纪90年代留学黄金时期那样,凭一张海外文凭就能找到高收入的优越工作。这一现象的转变和“海归光环”的褪去,让归国毕业生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留学经历对职业生涯的价值和意义。 苦熬数年,回国却遇寒冬 香港《南华早报》17日一篇题为“当海归变成海待,中国毕业生开始反思出国留学对职业生涯的价值”的文章提到,曾就读于纽约大学纪录片制作专业的露西·刘(音)研究生毕业后,回国应聘一家知名工作室时颇受打击,她发现一年努力工作可能只有15万的收入,而她在留学期间的所有开支花费大约100万。留学生中对这样的现状表示失望的人不在少数。去年刚从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毕业回国的林林(化名)目前在西南地区的一家金融机构工作,刚入职时起薪不到5000元。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在国外4年本科期间,不仅远离家人忍受寂寞,学业上也付出许多艰辛。“每周都有看不完的Reading,各种Quiz和PaperDue,天知道我是怎么扛过来。”更别提4年里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支出了。“没想到学成归来,却在找工作时四处碰壁,在竞争上并没有多大的优势,最后找到的这份工作听上去挺体面的,但一个月的收入或许还不如在国外打零工挣得多。”林林的话语间充满失望。她告诉记者,上个月曾考虑申请出国读研深造,但在看到几个研究生同学回国的情况也不乐观后,放弃了这个想法。“其实现在回国的人这么多,竞争这么激烈,就算再花几十万读个研究生,投入与回报还是不成正比,何必呢。” “现在工资和在国外实习没区别,只是货币从美元变成了人民币,”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宁寒(化名)在接受采访时开玩笑称。她是那种出国前就决心回国发展的留学生,虽然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后悔”,但偶尔也会调侃一下“工作的苦难”。喜爱做学术研究的宁寒现在在北京一家研究机构工作,而没有户口的她当初在求职时也没少碰壁,几经折腾才勉强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本以为镀一层金就能顺利成为大款,但结果还是要不断降低薪水标准。” 海归面临竞争加大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去年有54.4万人出国留学,43.25万人学成归国。近80%的海外留学生选择毕业后回国。这些毕业生曾被称为“海归”,然而随着就业前景越来越渺茫,人们为那些回国待业的海归发明了一个不讨喜的新词:“海待”。全球化智库(CCG)和智联招聘本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有超过1/3的海归在3个月内找到了首份工作,近89%的人在半年内找到了工作,超过68%的人比预期挣得少。 现在海归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尽管出国留学投入不菲,但他们的起薪仅比国内毕业生高出一点。数据显示,44.8%的海归起薪不到6000元。在高收入者中,35.7%的人收入在6000-1万元;13.7%的人收入在10001-2万元,只有5.8%的海归月薪超过2万。这仅比国内毕业生略微高一点。 《南华早报》援引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李庆的话说,毕业生的工资因行业不同而大相径庭。IT和金融行业的人工资较高,销售或政府部门的人收入较低。很多留学生对薪水之低感到惊讶,因为现实与他们的预期差距太大。李庆说,这些学生往往自信过头,又不知道求职的最佳途径以及雇主需要的工作技能。大多数国内毕业生都是通过校园招聘和实习来找工作的,但海归在国外常常会错过关键的求职期。等他们回国找工作时,又不得不与已经有一些工作经验的人竞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当前的出国留学人群,与以往的人群构成大不相同,可以分为“3个1/3”:1/3是与以往相同的精英留学人士,即优秀的、获得奖学金出国留学的人员,他们到国外读名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1/3是新增的中层次留学,他们可以选择在国内读一所一般的本科院校,也可以选择到国外留学;还有1/3是低端留学,这些学生在国内可能考不上本科院校,最终只能选择出国留学。中层次和低端留学回国率这些年来较高,而精英留学回国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增加。 留学经历的价值 不过,对很多人来说,留学的好处不能只用经济利益来衡量。30岁的杨关曾是个“英漂”。他本科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随后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读硕士,现任职中国质量研究院汽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汽车工匠学院执行校长。 对于出国留学划不划算,杨关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看:首先,我们留学到底花了多少钱,回国后能挣到多少工资?其次,如果当初没有去留学,而是把钱用在其他地方比如说买房子,如今能增值多少? “表面上从这两方面来看,留学都不划算。”不过,在杨关看来,如果把留学作为一个经济投资,这对于留学本身来说就不太公平:“我从英国刚回来每个月只能挣1万左右,后来慢慢多了。但出去读书影响了我整个人的价值观、我对事情的看法、做事的态度,终身受益。” “留学=贴金?所谓的性价比要放长远看”。杨关在国外读本科3年,研究生1年,总共投入超过100万。他觉得这个投入还是比较划算,“我做汽车领域,现在接触很多奔驰宝马奥迪的顶尖工程师和他们先进的管理观念。如果我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可能也不会有这个机会接触到汽车领域最先进的知识,哪怕能接触到也不太可能与他们有同频交流。” 前文中提到的露西·刘在思考了一段时间后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一边找了两份长期工作保证收入,一边接一些短片摄制的工作。她的纪录片工作室经营得很成功。她表示,仅从经济回报上来计算留学收益是不公平的,她很感恩自己的留学经历。 杨关认为,留学能提高认识的宽度和广度,而不仅仅是提高收入的厚度。此外,除了提升个人的价值外,海归的增多也把一些国外的理念很自然地带回国内,这也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影响和价值。杨关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现在中国很多地方的麦当劳,顾客就餐后会主动收拾餐后盘子,跟我们在国外麦当劳见到的情形差不多,而这在20多年前的中国很难想象。 熊丙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社会将渐渐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今后评价一个人,会淡化其身份,重视其本身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每个出国留学者必须思考:我通过出国留学,可以培养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不能从功利角度分析读书的价值。”熊丙奇认为,“多读书就能多挣钱”,这种思维没有考虑到读书的非功利价值——完善受教育者个体。他表示,算出国留学账,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教育账,而现在更多家长重视的是后者。“我国家庭选择送孩子出国,相当多数是为了让他们接受更完整的教育,让其身心、人格得到健康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7年9月25日
2017年9月27日 -
朱云汉:在民粹政治下 台湾正跌落均贫深渊
专家简介朱云汉,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台湾研究基金会举行“总统直选与民主台湾”学术研讨会,“中研院”院士朱云汉在会中表示,台湾的经济增长动力早已在东亚四小龙中敬陪末座,两岸关系僵局长期无解让台湾的经济角色日趋边缘化。整体而言,台湾已经脱离迈向 “均富”的发展轨道,在民粹政治推波助澜下正加速跌落趋向“均贫”的深渊。朱云汉表示,台湾已迈向均贫的趋势。(中评社 张嘉文摄) 研讨会为期两天,为强化研讨会的权威性,主办单位特别邀请蓝绿大咖出席,包括李登辉、陈水扁,台北市长柯文哲、台中市长林佳龙,前“行政院长”张俊雄、张善政,前“监察院长”钱复、前“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苏起等人。但李登辉和陈水扁都另有原因未能出席。 朱云汉在研讨会中,以“反思台湾民主发展的困境: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分析”为题主讲。朱表示,从客观的历史条件来看,台湾的民主发展的确不是没有机会在华人社会、东亚地区乃至 于全球树立一个优质民主的范例。台湾仍享有一些特殊的有利条件,台湾有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城乡与贫富差距均较其他开发中国家小,选民的平均教育程度高,国家官僚机构的素质较高,民间社会活力蓬勃。 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大众对于民主治理的品质,也会用较高的标准来要求,来检验我们政治体制以及朝野菁英的作为与表现。坦白的说,台湾的这些有利条件并没有促成优质民主在这个岛上落地生根。亮丽的国际民主评比并不能掩盖台湾民主发展在现实上面临巨大的困境。 朱云汉指出,其实,2000 年大选之后,一个盘根错节的支配性政党体系骤然崩解了,自此台湾就反覆陷入严重的民主治理危机。从第一次政党轮替开始,台湾民众就深深的感受到,他们尚未享受到政权轮替带来的民主改革红利,却饱尝政局动荡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恶果,同时新的金权政治弊案还不断涌现。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张嘉文摄) 这二十年来,台湾民众对于民主治理品质的失望,以及与对台湾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 导致社会出现信心危机,各阶层都弥漫着迷惘、失落、与挫折感。尤其是面对中国大陆在习近平时代快速跃登世界领导大国舞台,并在全球进行全方位战略布局,包括启动“一带一路” 倡议以图深化“南南”合作与打造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开办“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与 “金砖新开银行”、藉助 G20 平台推进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利用“金砖五国峰会”引领新兴市场国家共同推进更稳定、公平与包容的国际经济秩序,这些发展完全超出台湾政治人物的想像,朝野上下不知所措,更让台湾民众普遍感到仿徨无助。 同样令人忧心的是,民主治理危机也动摇了台湾民主体制的正当性基础。有大量经验证据显示,台湾民众对于民主体制优越性的信念不断松动,民众对于民主体制内主要机构的信任度更是滑落谷底。 朱云汉说,更让人担忧的是,我们的新世代已经开始用脚投票。这几年愈来愈多的最优秀的台湾高中毕业生,他们的优异学测成绩可以让自己轻易进入台大、交大或清华这些国内顶尖大学、但他们宁可放弃这条坦途,而选择到香港去读港大、中大与科大,或直接申请北大、北京清华、 上海复旦、浙江大学等大陆名校。 他们小小年纪却愿意承受离乡背井的磨练,因为他们意识到留在台湾念大学会让他们在国际职场竞争上输在起跑点上。现在知名跨国企业在亚洲选拔新进员工都是挑选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以世界大学排名一百大为门槛,非世界百大的高校毕业生连获得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现在不仅知名欧美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普遍采行这个招聘政策,连华为、阿里巴巴、腾讯、海航、中信这些大陆知名跨国企业在海外招聘也开始采取类似的政策。 朱云汉提到,而我们最好的台湾大学这几年,在好几项世界大学排名榜上已经数次掉落百大之外,所以这几年连台大毕业生去香港、新加坡或上海应征知名跨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工作都不得其门而入,更遑论清华、交大与政大的毕业生。我们的顶尖高中毕业生年纪虽小,但对当前台湾面临的困境却看得很清楚:台湾的经济增长动力早已在东亚四小龙中敬陪末座,两岸关系僵局长期无解让台湾的经济角色日趋边缘 化,再加上政府财政资源日益短缺,以及选举考量导致教育资源不断被平均主义稀释,台湾研究型大学的资源条件与周边国家顶尖大学的差距愈来愈大。 朱云汉和其他主讲人合影。(中评社 张嘉文摄)朱云汉最后说,整体而言,台湾已经脱离迈向 “均富”的发展轨道,在民粹政治推波助澜下正加速跌落趋向“均贫”的深渊。从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任何政治体制无论在理论上多么美好,若不能提供一个政治社群它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治理能力与品质,若不能引导一个社会采取合理的对策来有效回应国际环境的挑战与机遇,若不能让一个社会维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动力,迟早会出现严重的合法性危机。 当我们新世代中最优秀的一群开始选择用脚投票,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警讯,因为这意谓着赋予我们用手投票权利的政治体制出了大问题。 文章选自中评社,2017年9月25日
2017年9月27日 -
特朗普访华会谈朝核问题吗?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这样分析
何亚非,全球化智库(CCG)联席主席,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何亚非23日在第三届复旦经济学家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当前中美还没有在战略层面上对接好,今年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这方面的沟通非常重要。 “大国之间关系的紧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世界力量格局的冲撞、变化”,何亚非认为,当今国际格局最大的变数是美国,因为美国是国际体系、全球治理的设计者、主导者,但“美国的世纪已经结束了,美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不存在了”。谈及中美关系,避不开一个话题: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战略性矛盾怎么解决?何亚非认为这需要十分关注。他指出,特朗普上台后,中美经济方面的对话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方面,可能是中美两国还没有解决好两国的战略相互对接的问题,“特朗普说今年要来访问了,我觉得,这方面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特朗普访华会谈什么问题?“很多人讲,会讨论朝鲜半岛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紧急”,何亚非认为,中美要讨论好各自处理朝鲜半岛问题的方式,因为美国只重视朝鲜问题“核的方面”,但朝鲜半岛有三方面问题:一是核问题,朝鲜半岛不能有核武器;二是地区安全问题,不能因为朝鲜核问题产生地区安全隐患,或爆发另一场战争;三是更大的问题,围绕朝鲜半岛,大国之间的战略平衡不能打破。“还有人会想,特朗普访华,肯定会谈经济问题”,何亚非提到,比如中美经济合作怎么进一步调整,中国怎么适应美国新政府,经济上能不能沿着原有轨道走。他认为,经济总体上还是双方互有妥协,需要做交易的问题,但政治上很难做交易。文章选自南方都市报,2017年9月24日
2017年9月27日 -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周边外交进入新阶段
编者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工作,努力营造国家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使中国的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维护周边环境和平稳定 在这个日新月异、风云激荡的世界,作为拥有13多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更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致力于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努力维护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地理相近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上息息相关。”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卢静表示,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实现经济上的高度交融,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国家的繁荣与发展;邻居可以选择,而邻国不能搬迁,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就必须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 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认为,周边外交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一个稳定、和平与合作的周边,不仅能让中国集中精力推进国内发展和改革事业,最重要的是,周边环境的稳定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与安全保障。中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 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出访行程,有一半是在周边国家。 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为相关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平台;2015年4月,“丝路基金”首个项目落户巴基斯坦;2015年7月21日,中国与金砖国家合作推动建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式开业;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正式启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重新启动中日韩合作;与南亚国家合作显著增强;同中亚国家实现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王玉主表示,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外交举措,之所以能够得到周边国家的支持,是因为我们实实在在地考虑到周边国家的利益,把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付诸实际行动。 近年来,尽管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海上争端、地缘政治新挑战等仍然存在。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中国诚心诚意与邻居相处,共谋合作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以一带一路为例,据统计,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贸易总额为9535.9亿美元,占中国与全球贸易额比重的25.7%。资金融通上,2016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批准贷款17亿美元;截至2016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向相关国家累计贷款达1100亿美元,丝路基金累计投资达40多亿美元,周边国家都是优先受惠对象。做好周边外交具有世界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周边外交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朱锋认为,这种历史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亲、诚、惠、容”理念引领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社会关系有了新的实质性增强;二是中国周边外交从理念、政策到战略更加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三是针对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领土、海洋权益争议,我们加强对话、沟通与合作,既强调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坚定性,又审时度势,努力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赢;四是推进周边外交相关制度与规则建设的配套发展。中国的周边外交已经进入新阶段。 卢静认为,我国周边地缘环境极其复杂,邻国众多,多样性突出,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是美、俄、印、日等大国的利益汇集地。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对于逐渐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中国来说,既是一个重要的历练,也是无法逃避的一项任务;对于中国发展与大国的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均密切相关。而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对于我国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是亚洲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具有世界性意义。”王玉主表示,中国周边的稳定和发展,将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文章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9月20日
2017年9月26日 -
吴江:新形势下天下英才如何“聚而用之”?
专家简介吴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对于地方而言,“钱财可固本、人才能强基”,人才的数量质量往往成为衡量地方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更成为吸引外界投资的首要选项。在当下城市之间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人才正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如何引才?何以留才?何处用才?正成为地方政府无法回避的问题。 9月22日,由市委组织部举办的2017年“泉城干部大学堂”第九期专题讲座,邀请到吴江作有关“我国人才引进工作的形势与任务”专题讲座。针对我市的引才工作,吴江表示,今年我市出台了“人才新政30条”,着眼于“放权松绑”,新政十分具有前瞻性。只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到位,就能起到激励人才,让人才流动的效果。面对海外人才回归潮引才要着眼为我所用 “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中国正在经历海外人才回归潮。”吴江指出,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06年,中国每送3个人出国留学,能迎回1人;如今,年度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已从2006年的3.15:1演变到2015年的1.28:1,呈现出人才加速回流的态势。 应如何来看待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战?吴江认为,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归人才回归的数量特别大,可以说超乎想象,这源于中央层面非常重视海归人才,有一定的时代感召力。同时,在一些高新技术方面,近5年我们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加,我们科研平台也做得越来越大,招才力度增强,这些人才回国的动力也随之越来越强。但同时,吴江也指出,对于留学归国人才,我们要考虑怎么样让他们派上用场,有效地使用他们。引才的目的在于用,而用就要见效益。发挥社会组织服务作用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 目前,全国各地都出台了人才新政,吸引人才落户。每个城市都认识到了人才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这一轮的人才抢夺战中,如何占得先机?对此,吴江建议在引进人才方面,理念较过去要有所转变,“要从注重引进国外智力向引进外国人才转变;从政府主导引进向市场主导引进转变;从注重引进更加注重使用转变。”同时,还要推动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打造国际品牌形象吸引人才。 “济南目前的人才工作做得不错,但对比一线城市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社会组织在其中没有发挥服务作用。”对于人才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吴江表示要形成制度优势必须把市场做活,让社会共同做人才工作,形成各种人才社区。 吴江说,人才中介、猎头、科技服务平台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人才应该通过这些机构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中关村为例,200万人力资源创造着400万亿元的价值,靠的就是200多家社会组织的服务。 此外还要加大以才引才,柔性引才力度,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健全工作和服务平台,扩大人才对外交流。文章选自网易新闻,2017年9月23日
2017年9月26日 -
金灿荣:20年后世界可能只有两个“国家”
金灿荣,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如何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近年来广受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问题。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为参照,对比中国与其他非西方国家在现代化,尤其工业化道路上的不同,或能为理解中国为何快速崛起带来一些启发。欧洲现代化样本“三部曲” 到目前为止,人类现代化最完整的样本来自欧洲。欧洲的现代化经历了一个“三部曲”:第一是社会变革,即从宗教主导的社会,转变成为适合现代化发展的世俗社会;第二是实现工业化,即从过去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机器、规模化生产;第三则是推动西方版的全球化。 欧洲最先从诸文明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它率先完成了现代化过程中最难的社会变革,即把社会从前现代转变到现代。这种转变又有三个核心内容,可归纳成3个“R”: 第一个“R”是文艺复兴(Renaissance)。在那之前,欧洲人的价值观念体系主要在于履行宗教责任。虽然社会也存在着阶级矛盾,但统治者能依靠非理性的宗教信仰维持统治。文艺复兴以及后续的启蒙运动,把“世俗的人”召回现实世界,树立了一个社会的世俗意义。 第二个R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进一步厘清了宗教与世俗的界限。 第三个R就是革命(Revolution)。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国大革命,其结果是让一个等级森严、压迫型的社会变得开放,平民获得上升空间。 完成社会变革并实现世俗化、平等化之后,欧洲国家就启动了以大机器生产和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工业化前,工业产品主要供给欧洲王室和贵族,平民百姓没有资格享用,因此需求不旺、产量不高。但转为大机器生产后,工业生产的投入增高,因此自然而然要求市场最大化。这种要求,在变革后的欧洲社会已能实现。 工业化的成功使西方的工业力量和知识水平凌驾于非西方世界之上,于是西方国家开始向全球推广西方版的全球化。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完整的现代化样本。中国实现社会结构变革 放眼非西方国家,中国可能是唯一一个完成了社会结构3个“R”变革的国家。首先,我们是古老文明中罕见的世俗文明。若以文字、金属工具和城市作为成熟文明的3个充分必要条件,则前现代化时期的世界主要有三大文明圈: 首先是环地中海文明圈、南亚文明圈和以中国为主的东亚文明圈,而东亚文明圈的特点是世俗化。 对于中国文化,世人有个历史误解,那就是认为中国文化趋于保守,但事实是,中国文化一向开放。比如我们历史上主要是农耕文化,不重视骑兵,但在春秋秦穆公跟西戎北狄打仗时就开始使用骑兵了,到战国赵武灵王时甚至有了“胡服骑射”的理论。再如价值观上,之前中国的儒、法、道等已各具优点,但仍能吸纳外来的佛教,经过交融后在维护社会运行相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如是观之,中国文化非常善于学习和借鉴。近代以来,我们也经历了大规模引进西方价值观和经验的过程,晚清更多是学器物,民国时学制度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也借鉴了不少西方的发展经验。本身底子不错,加之努力学习,这使中国的第一个“R”(“文艺复兴”)基本得以解决。 至于第二个“R”(宗教改革),我们经历了一个打破封建礼教的过程,这与欧洲“宗教革命”在内在逻辑上有所相似。 说到第三个“R”也就是革命,中国无疑做得很好。在前赴后继的革命过程中,社会结构改造非常成功,实现了平民主义化,且其程度之深世所罕见。逐步走向完整的现代化 完整实现社会结构的3个“R”变革,为中国推动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工业化的成就有目共睹,按照当前增长速度,10年后中国制造业规模将超过美日欧盟之和。从制造业的角度观之,20年后世界可能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外国”,而且中国的规模还会超过整个“外国”。 除了规模庞大,中国工业体系也极其完整。美国高盛集团今年4月发布评估报告显示,中国深圳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能力已超美国硅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过去30年来美国一直引领科技创新,但因美国的工业基本上空心化了,所以生产效率提高得很慢。这与中国不断完善工业体系、提高生产效率正好相反。 较之中国,其他大部分非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路径是被殖民,是被强行纳入西方工业体系的。比如印度就是如此,从1513年东印度公司进入印度算起到1947年独立,印度被殖民了430多年,它的独立过程也缺乏现代化所必需的一些社会结构变革。因此,直到现在,印度社会还处在前现代阶段。即便已有一些现代化成果,但基本都是外来的,其自身工业化能力依然不足。 在工业化取得成功后,中国对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越来越感兴趣。尤其以2016年G20杭州峰会为标志,中国对很多国际问题提出“中国方案”。按照这种逻辑梳理,可以说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完整的现代化。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7年9月21日
2017年9月26日 -
【Global Times】Overseas study about more than higher pay
Illustration: Liu Rui/GTThere has been some recent soul-searching over the shocking discovery that 68 percent of the returnees are frustrated with their lower-than-expected salary in the Chinese domestic market. The big question: Is overseas education still a valuable choice at all? Indeed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the 1980s and 1990s, when a diploma from a foreign university would secure you a coveted job. At that time, overseas returnees were treated like our national treasure - giantpanda. After all, there were only a few hundreds of them going overseas - 860 in 1978, and even fewer choosing to come back. Based on Education Ministry statistics, more than 3.6 million Chinese students went abroad for further studies between 2006 and 2016. Some 80 percent of them returned to China to seek jobs. For example, the number of returnees stood at over 430,000 in 2016. It is expected to shoot up to 660,000 in 2017, a sharp rise of more than 53 percent,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booming Chinese economy which grew at 6.9 perc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The fact that more and more students are coming back means fiercer competition in the job market not only for local students but among the returnees themselves. This factor is probably the major cause of lower salary. It’s hard to look for a good job. Besides, overseas education doesn’t necessarily equal excellent education. Why should the returnees automatically receive a better salary than their local counterparts unless they’re graduates of top foreign universities? After all, not every foreign university that offers a degree provides quality education. Similarly, we may conclude that not every returnee is academically competitive. For example, some returnees failed to even acquire language proficiency after years of overseas study. It is said that those who do well in China will often succeed in a foreign environment. If a student chooses to go abroad to evade tough domestic competition, he or she probably will have a hard time in a foreign country too. According to data from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and Zhilian Zhaopin, 44.8 percent of the returnees have a starting monthly salary below 6,000 yuan ($910), fewer than 36 percent receive salary between 6,000 to 10,000 yuan. Only 5.8 percent can boast of over 20,000 yuan. Some returnees are understandably further frustrated when they compare their salaries to the high investment they made in studying overseas, which ranges from hundreds of thousands to a million yuan depending on the duration of stay abroad.The tough question facing the community often is: Is overseas study a smart investment? Well, if you focus on the numbers only, it might not be the case. But what overseas study brings about goes beyond job and salary. It is a precious chance to see the world and broaden our vision. It often helps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our own culture and our own country by getting up close to a foreign one. Overseas study may continue to be a valuable experience, but is also an increasingly common practice. The returnees are gradually losing the glamour associated with overseas education, which may actually help us consider going abroad in a more rational way. To further complicate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China is in a leading position in more and more fields. For example, foreigners are often surprised at how easily digital transactions are being undertaken in China where a cashless society is being built up at an increasingly high spe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 China, given its tremendous advantage of available statistics and a huge market, is poised to even surpass that of the US in the next few years. Countries like Singapore have reacted quickly and decided to learn from China’s e-commerce experience.After spending a few years abroad, you are less likely to beat the local graduates in the job market as they tend to be more familiar with Chinese consumption habits and popular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such as WeChat and Weibo. Considering all this: Is studying abroad a wise choice? From Global Times,2017-9-24
2017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