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好:做实业的三点体会
理事简介刘永好,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做了这么多年实业,我有三点体会想要与大家分享:第一,低下头;第二,讲诚信;第三,要创新。 1980年的时候,我们曾经想过创业做音响,但因为被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没有办成。所以我们才开始到农村养猪、养鸡、做饲料。很多人认为养猪、养鸡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是最传统的、最笨的创业方向,没有出路,但我们坚持下来了,并且一做就做了35年。 35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认为农业和食品领域大有作为,因为我相信不论是现在,还是一百年甚至一万年以后,人类还是要吃肉、蛋、奶及其制成品,或许那时候已经不是猪肉、鸡肉、鸭肉了,但不管怎样,高端动物蛋白还是人类所必须摄取的能量来源,是人类的生命所求。我们在这个领域脚踏实地,认真去做,不小心就做成了——鹌鹑每年养上千万只,有人说我是鹌鹑大王;饲料每年做一两千万吨,有人说我是饲料大王;现在我们养猪、养鸡、养牛,一年产出超过300万吨的肉蛋奶产品,也居中国前列。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早年不转型做金融、做地产?如果那时候做可能早发财了。我认真地研究了一下,发现那些过去跟风或者随意转型的人,其实很多都倒下去了。我坚信,坚守农业、坚守实业是对的。目前我们拥有超过1000亿的资产规模,拥有几万名员工,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肉蛋奶生产商,在全世界也是排名前列的。实践证明,我们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为整个肉蛋奶领域的升级换代而奋斗、而拼搏,是非常有前景的。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低下头,坚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就一定会有成就。 诚信换来认同 我们是专业生产肉蛋奶的企业,而肉蛋奶关乎13亿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我们在这个领域坚持了三十多年,每年都生产那么多产品,但这些年来,负面报道并不多,食品安全事故也少,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这与讲诚信有关——诚实地面对消费者,诚实地面对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和员工,诚实地面对税务体系,坚持只做一本账,并且始终如一。 今天我们得到了市场的认同、社会的认同,能够有这样的规模是我们守诚信换来的。守诚信不单单能换来可持续的成长进步,还会换来品牌的提升、认同感的提升。只有守诚信,消费者才会放心且愿意用你的产品,大家才会愿意帮助你、支持你,合作伙伴也才愿意跟你一同走下去。无论做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诚信都至关重要,也是企业最基本的底线。 超前快半步 经济在转型,实体经济压力增大。随着用工成本的增长、环保压力的增加,出口竞争力的降低,很多传统产业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向前看。向前看就是随潮流而动,略有超前,快半步。其实半步非常重要,很多时候走一步可能会踏虚了,但如果走半步,不行还可以退回来,而一旦前进就比别人超前了。 这两年我们在创新变革方面花了很大力气。人才方面,有一批年轻的、有激情的、有闯劲的、懂互联网的人,走到我们的最高管理平台。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有所成效。有人说刘畅这个董事长做得相当不错,但我想说,这其实也是一千个、一万个年轻人的成长和进步,他们年轻、有活力,知识面更宽,更有激情,在互联网转型格局中走得会更好。 另一方面是市场升级换代要往前看。当前老百姓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高端动物蛋白供给不足。而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欧洲等地,高端牛肉、羊肉、牛奶和海洋产品比较有优势,于是我们大踏步地走出国门,在这些国家投资、收购、兼并,使得我们的高端动物蛋白需求规模得到提升,也使我们在全球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目前我们正脚踏实地地把中国的市场、中国的实力和中国的需求结合起来,在全球布局高端动物蛋白的供应链体系,这就是往前看。 只有坚持往前看,我们的企业才能够进步,才能够保持活力和健康。公司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了,但我们还在进步,甚至比前几年进步更快,因为我们一直坚持往前看。虽然经济转型期出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但我坚信实体经济大有可为,我们在这个领域还可以再走十年、二十年、一百年。文章选自新浪财经,2017年4月
2017年6月23日 -
马蔚华:非法集资动不动上百亿 投资者教育很重要
理事简介马蔚华,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原招商银行行长。 我是监管当局出来的,后来又做商业,一般来说具有猫的属性的老鼠,它比较知道创新和风险的界限在哪里,心里有数。讲了大于二三十年,做大概二三十年,尽管风险和矛盾不言而喻,天下没有没有风险的创新,没有创新谁都干了,也不能不顾风险的创新,那毫无意义。在新的形势下,金融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金融前所未有的这种变化,比如说我们过去的创新是在产品和服务的层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微观的创新。今天我们面临大的技术革命,大的体制变革,可以说在宏观上要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风险的关系,比如说现在从互联网,到现在金融科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组织、管理、监管方面,这个风险创新的矛盾比较突出。比如说现在各种各样的金融组织,横空出世,你都不知道它哪儿来的,过去还有审批,现在很多不用审批。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是粉墨登场。你也不知道它什么样的模样,各种各样的金融行为眼花缭乱,所以我们的监管当局现在应该是应接不暇,现在应该说比较头疼。所以这种条件下,创新监管非常必要。我记得十年前,那时候大家言必称互联网金融,它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机会,我们在这儿说一句实在话,没有互联网金融,我这个招行行长,也不会把招行带到后来,会出很多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使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零售银行。 今天,我觉得现在都改口了,从去年,都不说互联网金融了,说金融科技,Fintech,但是我们回顾过去十年,互联网确实来来很多的变化,但是成长中的烦恼和痛苦,也使我们非常的难受。大家记得,E租宝让多少人倾家荡产,所以今天在面临金融科技新的概念的时候,把互联网的牌一翻变成金融科技的时候,我们应该有底线,什么叫互联网金融,什么叫金融科技?我的理解,如果互联网金融解决的是客户触达和服务体验,这类的问题。科技金融更多的是,如果因为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银行或者金融服务的行为,但是科技金融,它是从底层物质上,它是从基础上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这些,高端技术,会使整个金融产品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所以是效能的提高,不是简单服务方式的改变。所以我觉得这个本质的问题,我们要抓住。 特别是我们感到它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机遇,不光对银行,对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一个新的机遇。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移动支付,现在移动支付,我前两天到西班牙,一买东西,老太太马上拿出一个二维码扫,信用卡没有用了,西班牙的老太太。所以中国这种新的支付方式,是美国的50倍,比如说现在用人工智能的方式,用大数据的方式,提供交易员的培训,智能交易或者智能投资,所以我不具体讲了。虽然现在银监会还不太让搞智能投顾,但是在一个成熟的市场,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比如说我们现在搞消费金融,我们将来要有五万亿的规模,怎么提升消费金融?那就得通过大数据,来对所有的个人消费行为进行刻画,进行画脸,然后才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说互联网征信,我们现在搞普惠金融,最头疼的是怎么样能够减少风险。这些大数据,可以使我们的成本低的情况下,给这些边远地区,低收入的人提供金融服务,因为都是平等的。包括征信也是这样,还有区块链,大家听起来都很陌生,但是它是一种新的方式,你不能做假,可以去中间化,这对于我们将来真正要想搞新的系统,包括准确地资金财产其它的账目记录,这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这些新的东西,也确实带来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说支付非线性货币虚拟货币增多了,支付量增多了,那货币政策会受到影响的。它会间接增加货币供给,完全靠货币发行,过去我们都是货币政策司的,我们都知道货币发行的问题,现在这个东西越来越不起作用了,美国的高频交易,使美联储也很头疼。所以将来货币政策是否有效? 第二个,金融监管,我觉得现在一方面是跨界,我们现在虽然还是非线管理,但是市场的发达和互联网的发达,使这个界限越来越模糊。所以法律很快要修改。 再有一个,过去银行,包括金融运行体系是封闭的,互联网出现以后,变成开放的了,但是封闭到开放,在风险方面是非常大的跨越,我们现在是不是在技术上已经能够控制,这也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现在金融监管行为,现在很多都是线上线下,表内表外,都是体制内、体制外,现有的监管体系,是不是能适应这些?我觉得这些有很多问题,我们脑子里有很多问题,所以这些东西出来,特别对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本身也是,你的产品、你的商业模式,你的思维方式都会受到冲击。所以危机也是很大的。这个危机和风险都是同时的,所以我觉得所有的只要叫金融,它都不会改变金融风险这个隐蔽性、传染性、突发性、外部性,所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这个东西既然是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社会,那这些东西我们是要支持,是要与时俱进的,但是同时带来风险,我们怎么样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衡量我们监管的艺术。所以我们刚才还在交流,我在过去当行长的时候,每天都在创新和风险之间平衡,每天哪个方面也不能高也不能低,监管当局每天也在创新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平衡,但是最重要的是防范系统性风险。我觉得现在我倒是有这样几个建议,因为对于金融创新,我们不能因为风险一笔抹煞。金融就像什么呢?特别是互联网、新金融,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迅速地到达彼岸,但是如果飞机发生坠机,那所有的都玩完了。但是没有人说因为飞机掉机就不坐飞机了,也没有因为要安全,就不坐飞机了。所以要跟上大势,特别是科技金融,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人才,怎么样吸引到监管上去。还有一条,你们现在可以跟这些高科技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不一定把人都弄去,人也不爱去,公司责任大,你可以跟这些高科技的公司建立合作,它可以给商业机构服务,也可以给你服务,你用他们制约他们。划清防火墙非常重要,金融风险往往出在防火墙上。 再有一个,就是外部的监管体系,我觉得这一点可以学习英国监管沙盒,我们把监管也可以大胆地实验,但是不能让它对现有的其它的产生冲突和系统性冲突,这一点可以试。再一个,应该金融自律,这个要有标准,互联网协会现在做了很多这方面的事。他说自律,加入这个互联网协会,你必须披露你的信息,其中有47项信息必须披露,强制性地32项,鼓励性的15项,你这样一披露以后,大家都知道你是不是非法集资,能找到你的来源。 还有公众投资者教育。一些老太太以为给她两倍的钱在网上就能产品,结果就被诈骗了。我们过去非法集资那时候,十亿八亿都是最大的,现在动不动五百亿、六百亿,因为互联网的作用。所以互联网时代,对网民投资风险教育,这种意义非常大,用案例教育他们。在创新中防范风险,在防范风险中创新发展。文章选自财新杂志,2017年6月17日
2017年6月23日 -
【China Daily】High-value future
Improving information systems in China’s traditional industries seen as crucial to upgradingCountries, like companies, have to change their business models as world circumstances change. In the early 2000s,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was based on low-wage manufacturing combined with high savings and investment rates. The very success of that model in drastically raising living standards has now l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adopt an ambitious set of policies to upgrade China’s industry, to escape the so-called middle-income trap and to support a green environment.At a meeting of the State Council, China’s Cabinet, in May 2016, Premier Li Keqiang said of the country’s industrial business model: "China is already a big manufacturing nation, but far from a manufacturing power. ...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the internet is an inevitable path of modern industry."The area for showing innovation products at an exhibition in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The Internet Plus and Made in China 2025 policies introduced by Premier Li Keqiang in 2015 aim to redirect China’s model by using technology to mov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o higher value-added products. Provided to China DailyChina has enormous manufacturing capabilities.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a’s output ranks first in the world in 220 out of 500 major types of industrial products. It also has world-leading infrastructure, which puts it in a different class from other middle-income countries.But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no longer lies with low-wage mass manufacturing. According to a study by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manufacturing costs in China rose from about 86 percent of the US level in 2004 to about 96 percent in 2014."China is being pressured from both sides," an unnamed MIIT official told Xinhua. "Advanced econom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Japan have all formulated policies supporting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manufacturing. At the same time, emerging economies such as India and Brazil are catching up with their own advantages."Over the past 15 years, China’s real wages have gone up eightfold. This is a good thing in that it raises the living standard of the people, but it forces companies to find higher value-added products.Workers at the factory plant of Gold wind in Urumqi,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Gold wind, the No 3 wind power manufacturer in the world, is currently reworking its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oftware and business processes. Photos Provided to China DailyDuring the same period, many Wester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particularly in Germany, Japan, the UK and the US, invested heavily in becoming automated and efficient. Meanwhile, fracking technology cut energy costs in the US."The government knows clearly that manufacturing is the exis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the past few years, people have been saying that China’s manufacturing is big but not that strong. Given the scale, the government is trying its best to upgrade it to a new shape. They want to do it fast because time is very constrained. In five years, 10 years at most, we will see a new structure of leading countries.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already going on," says Zhai Xi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s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The 13th Five-Year Plan (2016-20) concentrates on a set of policies to create an "optimized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that can deal with this new environment:"With a focus on carrying out deep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revitalizing the real economy, we will move ahead with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foster new industries while upgrading traditional ones, move faster to put in place a new modern industry system that has strong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provides quality services, is based on close collaboration and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The Internet Plus and Made in China 2025 traditional ones, move faster to put in place a policies introduced by Premier Li in 2015 aim to new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that has strong redirect China’s model by using technology to mov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o higher value-added products and to invest in creating new capabilities in 10 new high-tech industries.Advanced systemsHe Weiwen, senior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in Beijing, stresses the need to re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Of course we have made achievements in upgrading and new high-tech industries. But the focus should be o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because, last year,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high-tech and emerging industries accounted for only 12 percent of industrial added value. So nearly 90 percent was traditional industry," He says."Some people say that restructuring is only high-tech. That is wrong becaus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is most of the employment, and there is no sunsetting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Agriculture, husbandry, fishing, apparel, shoe-making, furniture will never die. It is thus essential to upgrad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ith high-tech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If we look at the United States, we see that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is still going pretty well."Robots are sexy, and China is making big advances in robotics. But management experts say that robotics and other high-tech components are just part of creating efficient high value-added companies.One essential el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creating a company information system that provides managers with real-time information on suppliers, input costs, production lines, finances, human resources and customers.Companies have achieved astonishing cost reductions using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or ERP, software to integrate and optimize their operations.Liu Licheng, a general manager at Chongqing An Mai Technologies Co, an industri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mpany, says, "Most US companies have implemented ERP systems, cutting their costs by 30 percent."Zhai, of Peking University, agrees: "If you look five years into the future, the percentage of costs saved could be even more than 30 percent. It takes six months, on average, to see some positive results after implementing the software. It’s usually about sorting out the data to be sure all the processes are on the same page. After three years, they start to see results o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Liu, who advises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the city of Chongqing, in Southwest China, says that the government’s industrial upgrading policies are urgently needed. He estimates that Chinese manufacturers are 10 years behind US companies in implementing ERP.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ers, especially, don’t have the money or expertise to implement these systems."Ten years ago, it was easy to make money, so the companies did not feel any pressure. Now they are suffering, but they don’t know how to reduce costs. They move from Guangdong to central China to western China to Vietnam, but they don’t know how to reduce costs. They leave money on the table," Liu says.Zhai says that some sectors are behind, but others, especially large companies, are advancing. She notes that Gold wind, the No 3 wind power manufacturer in the world, is currently reworking its ERP software and business processes."The problem is not about whether they can afford it, or whether they can decide to implement it, or how to use it. It’s more about how to connect the information, how to manage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Everybody is talking about big data now, but we need to think about small data. Some Chinese companies don’t have a clear vision of how to build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to support their decision-making," she says.However, some Chinese companies have used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to improve their business sharply. For example, Dongeejiao Group, a leading manufactur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creased its revenue by 67 percent one year after implementing an ERP system, according to a research study by Liang Huigang of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and his co-authors.According to ChenJia, former president of Dongeejiao, "Some thought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fully implementing ERP in China was zero. This statement is inaccurate. The case of Dongeejiao can serve as proof."Worldwide, the German company SAP now has 70 percent of the market for ERP software, and US-based Oracle sells another 20 percent. In China, however, SAP and Oracle together control only 21 percent of the market, as they are challenged by domestic products from Yonyou, Indpur, Kingdee and others, according to Macquarie Research. Furthermore, Chinese purchases of management software have grown by more than 15 percent each year since 2013, while worldwide sales have seen about 3 percent growth.Many Chinese companies started out as manufacturers for Western brands. Zhai stresses that many are continuously upgrading to higher value-added work."They continuously upgrade their technology step-by-step to see what cuts costs and increases efficiency," she says. "The big players are already extending their activities along the value chain. For example, the garment industry goes to designing, then procurement for all kinds of materials, then distribution and branding. They can help the brand owners realize their concept design, realize a prototype."Financing the upgradeRecognizing that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key to the future economy, the government is putting big money behind its policies, but it’s also striving to ensure a high level of market input.In August,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the creation of a $30 billion ( 26.7 billion euros; £23.3 billion) equivalent venture fund especially targeted to boo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Somewhat smaller funds have more specific targets.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mpany Merics,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Fund will insert capital worth $3 billion into industrial technology upgrading. The National Integrated Circuit Fund has $20 billion and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Investment Fund holds almost $6 billion.In addition, local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 will set up funds to support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ir regions. By comparison, the German government is devoting only $225 million, and German companies plan to spend about $12 billion over the next decade on the so-called Industry 4.0 upgrading, according to Experton Group, a business consultancy.The government funds seek to guide market investors, not to provide majority state funding. According to Chen Shaozhi, a senior journalist who heads the Made in China 2025 team at Xinhua News Agency’s Economy and Nation Weekly: "The government may lead the industrialization fund, but it is very commercialized. The government puts in a little money. Then the banks, investment companies and venture capital funds all can invest together."This type of guidance is similar to the way the government has encouraged private investment in high-tech Silicon Valley-like areas such as Zhongguancun in Beijing. The main goal in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s to help the entrepreneur make money and survive in the market."Policy and leadership"Everyone,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businesspeople, understand that industry has to upgrade. If you don’t upgrade, you will be expelled from the market. If you upgrade, it may bring some hurt. But, if you don’t upgrade, the only question is whether you die early or die late," Chen says.So, how does China plan to ensure the country succeeds in this critical upgrading period?Justin Lin Yifu,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the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at Peking University, in a recent article in the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 outlines the theoretical rationale for China’s industrial policy:"The middle-income trap is a result of a middle-income country’s failure to have faster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han high-income countries. Industrial policy is essential for the government of a middle-income country to prioritize the use of its limited resources to facilit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Similarly, Zhai, of Peking University, argues that government leadership is essential to China’s upgrading."Government-led strategy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hat’s why the government set up 10 key sectors (One Plus X) for Made in China 2025," she says. "We don’t need to succeed in each and every sector, but if we take the lead position in several of them, we win, right?"She concludes: "Why I’m optimistic is mainly because the government has the dedication to pull up the entire sector. They know which direction to go. The government is not just planning domestically, but also globally." (By David Blair)From China Daily, 2017- 6-9
2017年6月23日 -
曹德旺: 福耀跟美国工会关系融洽,对媒体片面解读感到惊讶
最近,《纽约时报》发出了一篇有关福耀美国公司的报道。其实事情并没有《纽约时报》所说的那么大,更不像国内一些“标题党”媒体渲染的那样“福耀美国公司的员工都上街游行了”。如果是那样,作为上市公司,福耀集团早就发出声明公告。而且在这个事情发生后,看看福耀集团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我们的股价在上涨呢,这说明我们的股东充分相信福耀。我并不反对工会企业中有工会组织,这在美国很正常。我并不反对美国工会的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的文化。对在美国经营的企业家来说,面对工会这是家常便饭。我在美国投资20年知道怎么应对。福耀在美国的公司中,有一家就有工会,我们跟工会的关系处理得很融洽。福耀其他公司中,有少数工会积极分子进入我们工厂的员工队伍中,他们没有闹什么事,就是悄悄发传单,我们一发现就与他们进行了交涉,并且告诉他们福耀在对待建立工会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福耀在美国新成立的公司,我们都会直接跟员工商量和讨论管理的问题。其实福耀现在遭遇的这个事情也在意料之中。我们在美国的公司普遍经营得很好,今年能实现盈利。美国当地时间18日晚上,俄亥俄州招商局的官员联系我们,需要我们提供数据。他们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告诉记者,“一些关于福耀的报道是不真实的”。我们已经把实际情况告诉他们。所以,这说明州政府在这个事情上是支持福耀的。他们希望能把这个事情的真相搞清楚。如果这件事不明不白,对俄亥俄州也是一种污蔑。 《纽约时报》目的何在为什么这个事情我没有第一时间回应?其中有一些原因。当地时间6月17日,美国举行一个大型的招商活动,中文名是“选择美国论坛”。而《纽约时报》那篇文章是6月10日发出的,中文版是6月12日发出的。这篇文章在报道中存在问题,起码有40%是道听途说的。其中主要是采用了被福耀开除的员工的一些说法,听他们发表一些议论。之所以说30%-40%的内容不真实,我们的公关部门请《纽约时报》提供采访的内容来源,有些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还有30%是历史问题,其中说福耀还因为“环保问题”,被美国联邦安全与卫生署罚款10万美元。其实从这个金额可以看出来,所谓“环保问题”不是什么大的问题,这个罚款也是福耀与有关部门协商的结果。在美国,如果一个企业真的被发现环保有问题,别提10万美元,就是1000万美元、1亿美元都没用,等待你的首先是工厂暂停生产,进入整改,直到符合标准才能复工。工会组织曾跑到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酒店,组织一场活动,就是在酒店里搞个会议,邀请了来自我们工厂的大概二三十个工会积极分子(之前应聘到我们工厂工作的人),开会完之后,高兴地对事先可能联系好的当地新闻媒体说,“我们成功地召开会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故意模糊了一个概念。按照美国当地的法律,在一家工厂成立工会,必须得到所在工厂半数以上员工的同意。但这次参加他们召集活动的人数顶多只占整个工厂的3%-4%,所以远远达不到成立工会的标准。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甚至中国在国外投资都会遇到类似问题。我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或者发声,是担心被美国媒体继续炒作、发酵。美国政府17日举行这个对华招商活动,10日《纽约时报》发出这样一篇文章,后者到底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我不太清楚。《纽约时报》是为了拆特朗普政府的台,还是为了体现美国的绅士风度,告诉被邀请来美国投资的上千家中国企业,美国有这些“阳谋”,你们还投不投?所以,在招商会的前一个星期出这样一篇文章,目的有些让人疑惑。 国内“标题党”让我惊讶另外,中国国内一些媒体的“标题党”表现,让我实在是惊讶了,也接受不了。作为一个几十年来在中国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我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应该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很多数据都是白纸黑字摆在那里的。而福耀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到美国发展也有利于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打造中国的品牌影响。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国内媒体的严肃报道和分析,而不是夸大其词和编造谣言。靠谣言来吸引眼球并赚钱,不但卑鄙,而且也太可怜了。比如,“曹德旺美国公司员工上街游行”,这个是中国一些标题党媒体在胡说八道。虽然这个事情是《纽约时报》挑的头,但中国国内的“标题党”却在利用机会大造舆论。他们可能有两个目的:一是想把一些中国企业家吓回去,二是想影响股市。福耀几天来的股票价格并没有受到这一新闻炒作的影响。如果是一家小公司,经过如此折腾,可能损失不小。从最初办厂到现在,我一直是很规矩的企业家,如果真的在美国遇到什么问题,我们的公司会马上发出正式公告。 福耀不怕被诉有媒体说,有员工或工人要起诉福耀,但是这个员工是被福耀开除在先的。他起诉我什么?根据美国的法律,如果起诉的理由不充分,会通过律师让你撤回。《纽约时报》报道中涉及的一些事情其实是在海外投资经常遇到的情况,就算被开除的员工起诉福耀,如果福耀输了的话,也只是一个劳资纠纷,因为我们购买了正规保险,保险公司将会进行赔偿。关于这次事件,保险公司也问过我们的态度,是跟这样的员工和解,还是不跟他和解。我们认为,开除他是因为他职业操守出了问题,我们并不怕他走法律途径起诉,作为一家公司,我们有我们的用人标准。而且,福耀集团在美国投资额是10亿美元,他起诉赔偿的金额加上律师费,大约几十万美元。所以,就算他告赢了官司,拿到了赔偿也不会影响福耀在美国的投资。而且,一旦他起诉,我认为我们的理由非常充分,我们会奉陪到底。如果他不起诉,我们都会考虑起诉。这个人虽然已被开除,但也必须把事情搞清楚,看他以后还敢不敢不讲诚信。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7年6月20日
2017年6月21日 -
【人民周刊】中国教育走出国门
中国教育悄然间走出国门,不仅赢得了国际声誉,而且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国际化路径。 日前,英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签订协议,将翻译出版36种上海基础教育数学教材,并于今秋开始陆续进入英国小学。这是中国教材首次成套进入到英国基础教育体系。2015年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讲述了5位上海老师将“中国式教学”带到英国中学课堂的故事,引起了中西教育方式大讨论;2016年7月,英国政府宣布投入4100万英磅在全英8000所小学引入数学教育“上海模式”。 英国对中式教育的重视和引入之举获得广泛关注。美国、芬兰、南非、马来西亚、哥伦比亚等国的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纷纷到上海“探秘”中式教学。阿联酋、肯尼亚等国相关机构也提出希望“进口”上海教师代表团。中国教育悄然间走出国门,不仅赢得了国际声誉,而且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国际化路径。推进教育国际化硕果累累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说,作为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兴起的必然产物,教育国际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国际间与教育有关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机构的国际合作以及跨国的教育活动等。互派留学生、合作办学、教学人员和教材的相互引进等是其重要表现形式。 对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评价说,通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大大加快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教育国际化进行到广泛深入探索阶段。与此同时,我国教育“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中国教辅在英国出版、英国邀请中国教师进行“中式教学”,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把我国高考成绩作为录取重要指标。我国教育培养方式与教学评价体系走出国门,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向国际提供的公益性教育产品和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品牌之一,孔子学院满足了广大汉语学习者的需求,为其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和汉语教学渠道,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欢迎,获得迅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10多所孔子学院和近1100个孔子课堂。 我国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步伐也不断迈进,不仅在本土涌现出如中欧国际商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一批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而且积极推动我国著名学府在海外拓展:2014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校区建成启用;2015年6月,由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联合创建的全球创新学院在美国西雅图正式启动。借中国概念造名校 “让美国人喝点热水,中国人吃些奶酪,相互交融,其乐融融,才能天下大同。”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育才中学校长郜晏中认为,教育需要走向国际化,其中也包括民办教育。 “公办教育保障了公平,民办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选择需求,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郜晏中告诉记者,中国有这么一个群体,不舍得孩子从小出国,又希望孩子得到国际化的教育,而杭州在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中,这部分群体会越来越大,公办学校举办国际学校有诸多制约,杭州教育国际化的任务应该由民办学校来承担。 郜晏中认为,国内民办学校普遍存在欠缺与不足,制约着学校迈向国际化的步伐。例如,生均占有的教育资源太少,教师整体的准入门槛不够高,第一梯队的学生去读师范大学很少…… “中国基础教育,应该推出中国概念、中国定义。”郜晏中对记者说,中国古代贡献给基础教育的好多概念,在全世界都是处于时代前列的,比如有教无类、德育为先、因材施教等概念,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要保存中国特色,发出中国声音。 郜晏中表示,教育最终的冲突是文化观念的冲突。他要求学校英语老师首先做好语文老师,先了解中华文化的根,再研究英国人的教材与教学方式,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教育传统,并吸纳他国的优秀教学经验,从而真正实现国际化,吸引国外学生前来求学。全球化趋势凸显中国担当 近年来,一些国家收紧留学政策,教育国际化和对外开放面临新考验。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是全球化坚定支持者,将继续奉行教育开放政策,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对此,熊丙奇指出,当前环境下,中国坚持教育开放性,将为推进国际教育融合与交流作出新贡献,其自身也将在此过程中迎来新机遇。据统计,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比前年相比增加2.08万人。各类外国在华留学人员44.27万名,比前年增加4.51万人。这双双增长的数字,昭示中国促进双向留学的不懈努力。 促进教育国际化要出实招。2010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中国主要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依规推出招收来华留学生新举措。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给国际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契机。2015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设立“一带一路奖学金”,每年向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教育国际化是个系统工程,就促进留学而言,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鼓励留学生本土就业的政策。日前出台的《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部分符合条件的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无需工作经历即可在华就业。对此,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将大大增强留学中国的吸引力。我们要逐步完善“留学-实习-工作-永久居留”链条,为有志于来华留学创业的全球人才描绘清晰的中国梦蓝图,让他们搭乘中国快速发展的列车。提升国际化水平“反哺”教改 我国教育国际化虽然发展迅速,但起步晚,基础薄弱,其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国际化还存在教师国际化水平不够、专业设置不合理、留学生校外住宿及课余打工管理不规范以及国际品牌知名度和传播力不强等问题。 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黄明东建议,通过总结中国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经验,在挖掘传统教学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吸引力,为国际教育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在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方面,《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建议,放宽限制,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建立更多国际化交流交换项目,并应适时放开国外大学在华设立分校的有关限制,留住部分优秀生源。同时,借鉴其他国家高校与我国顶尖中学合作的经验,加大知名高校与国外优秀高中的合作,提前培育优秀本科来华留学生生源。同时,鼓励高校在“走出去”方面迈出更大步伐,提高招收国际优秀生源的比例。 在打造和传播中国教育国际品牌方面,王辉耀指出,可以整合国内国外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国内有关机构和我国驻外使馆、海外孔子学院、海外社团组织等在来华留学传播方面的作用,吸引更多留学生来中国学习。 此外,我们要继续挖掘设立亚投行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教育国际化带来的重要机遇,加快推进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以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来“反哺”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我国从世界教育大国向世界教育强国的跃升。文章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第8期)
2017年6月21日 -
【CCTV新闻】中国女学生在美失联引关注 留学生安全如何保障?
近日,留美在读女博士章莹颖的失踪再度让海外留学生的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就这一议题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接受了白岩松的采访,以下是部分访谈实录: 中国在美国失踪的在读博士的章莹颖就已经失踪七天,一个星期的时间了。她是去美国读博士,但是现在的这个失踪已经被美国的警方定性为绑架,而明天上午北京时间,章莹颖的家人就要去美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她的父亲手写了一封信:“大家辛苦了,我是莹颖的爸爸章荣高,从莹颖失踪到现在这么多天,我们的心情异常煎熬,我和莹颖妈妈,还有莹颖其他家人每时每刻都在期望莹颖能够安全回来,我们家人想用最真挚的谢意来感谢大家的努力,谢谢大家”。后面还有“我们一直在进行联系,我们也知道有非常多的其他地方华人和中国留学生一起帮助我们找莹颖,我们只有深深的鞠躬感谢”。 在这封信里头“感谢”的字样非常非常多,但是让我们深刻最深刻的还是异常煎熬,何止于她的父母,她的家人,我相信很多知道这条消息的她的同学,包括我们也都非常非常的牵挂,特别期待的就是明天上午她的父母、家人在去美国之前,在关手机之前还是心里忐忑不安和异常煎熬的。但是飞行了十几个小时之后,一下飞机一打开手机,接到的第一个消息就是“莹颖找到了,好好的,一切都好好的,彻底放心”。真期望能够实现,会吗?来,咱们先祝愿,然后关注这件事情。 白岩松: 其实现在中国在海外留学的人数是连年在增长,我们看一下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总数就已经达到54.45万人,其中15到16学年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总数就达到328547人,基数变大了,自然安全事件其实也就是在增多。我们看一下仅仅是去年1月份有中国19岁的女留学生在美国被枪杀;4月成都女孩澳大利亚留学遇害;5月留德女生,8月留英女生,12月在罗马遭抢劫失踪中国女留学生遗体被发现,都是恶性的这种安全事件。 其实这自然也引发人们的关注,仅仅是因为基数增高了吗?这接下来我们要请出一位嘉宾,他是全球化智库(CCG)的主任王辉耀,这个智库其实已经连续五年出版了《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是非常权威的,同时王辉耀也是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王主任您好。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您好。 白岩松: 首先章莹颖这样的一个事件让你第一时间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你马上想到的是什么,在思考的是什么? 王辉耀: 我感觉现在说现在确实我们出去的留学生群体越来越大,而且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一块的安全也上到一个非常严峻的局面,就是说留学群体的加大。关键是我们现在出去的留学生很多家庭也比较富有,很多也是经济条件比较好,所以说包括现在低龄留学比较普遍,年轻留学比较多,对社会的关注也比较不到位。所以我就觉得这些方面都是容易引起被侵害的目标。所以我想就是说所随着群体的增加,中国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不断地扩大,中国人在外面也成为关注的目标,那么这样的话,我觉得留学安全可能要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白岩松: 没错,王主任,您最后这句话非常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一直在想到很多孩子出去留学的时候选什么专业,去哪个国家,去哪个大学、排名多少等等,花多少钱都是关注的重点,但是没有安全这一切全是零。可是现在这种安全的局势跟你们那个时候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这方面的看法和提醒是什么? 王辉耀: 我觉得确实是这样,我们那个时候留学确实因为人也比较少,而且很多也是访问学者,包括那个时候经济条件比较差,包括旅游出门也比较少,网络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现在完全不太一样,一个是大家经济条件比较好,另外一个可能网络沟通这些,各种网上的信息便捷能力也没有那么大。所以我觉得现在就是说,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自我防范的意识,包括保护我们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要提升法律意识,包括还有交通,包括财产安全等等。所以我觉得现在对于家长、学校来讲,包括社会,包括整个留学中介等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安全来保证学生不出问题。 白岩松: 你看王主任,我这里有一个相关的调查,结果是针对,如果是在海外遭遇抢劫,或者是绑架,你是否知道如何应对,不知道的达到40%,然后再接着看,你曾从那些渠道获取海外安全知识?电视和网络节目和文章居然占到了82.8%,而专业的培训其实只有15.9%,然后在留学前您是否考虑过参加过针对留学生安全的培训?都没有,达到了55.6%。透过这样的一些数据,您觉得今后,不管是在出发之前,还是到出去了之后,我们该补一些什么样的短版。 王辉耀: 我觉得您提的这个非常重要,这确实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现在的留学就像您刚才谈到,很多人都关注出去什么学校,什么排名,什么校区等等。但是实际上这个留这个安全我觉得可能要由于群体的增大,包括现在中国在美国的留学已经占到三分之一以上,所以说我觉得这个就是需要,比如说我们社会,包括学校,包括留学人员联谊会,也包括我们在出国前,包括我们留学的这些相关的机构,包括中介,甚至学校,我觉得都有义务来普及一些留学方面的知识,安全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话才能够提升我们留学思想准备,包括自我防范的意识,都是非常关键的。而且我觉得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留学培训机构,实际上我觉得也应该把这个留学的安全作为一个培训内容放在里面。包括到了国外以后,还有社会组织,包括这些非政府组织,包括这些我觉得也是这种公益组织等,其实都可以发挥作用。 白岩松: 非常感谢您带给我们的解读,也希望很多的提倡能变成必须,另外我们的记者告诉我们当地大学已经计划着手对访问学者进行安全培训。文章选自央视网,2017年6月17日
2017年6月21日 -
徐小平回忆高考往事:我坐在养猪场的卡车里去参加复试
“我当时在拉小提琴卖艺,最大的理想就是到工厂做个工作轻松的宣传干部,25岁的时候结婚生孩子,过完我的一生。”这是发生在著名投资人徐小平身上39年前的高考往事。对于如今这个全中国人都知道的投资人来说,1978年他参加高考,驱动他的力量就是对外面世界的神往。6月17日,全球化智库举办的“那三届”圆桌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徐小平、孟晓苏、陈平原等多位77、78、79级高考参与者代表聚集在了一起,共同回忆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高考往事。6月17日, 全球化智库举办的“那三届”圆桌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徐小平:这一生驱动我的力量就是对外面世界的神往1978年,徐小平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那一年,他22岁。“那年我用五毛钱买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招生简章。”虽然已经过去39年,当年参加高考的那段记忆对于徐小平来说依然历历在目。“当年音乐系全国就招十个人,我一想我的机会来了。”之后徐小平奔赴上海,历时三天,考了六门课。“初试之后是复试,我根本不认为我有机会能考上。”徐小平把家里的地址留给了一起考试的朋友。“我跟他说,放榜的时候如果看见我的名字就通知我。”放榜那天,徐小平从下午一点开始坐立不安,等到下午五点终于来了通知他去复试的消息。“当时没有汽车了,我爸就去找了辆养猪场的卡车,然后到江边坐了船,五等舱,我身边左边一群鸭右边一群鸡,前面还有一群猪娃娃。”“我们的命运被‘那三届’改变了,而中国的未来也因为这代人而改变了。”回忆高考往事,徐小平感慨不已。“希望能够在未来的三十年,能够继续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最终不负这个时代。”孟晓苏:考上北大前在工厂抡了十年大锤“高考恢复那年我在工厂当工人,抡了十年的大锤,被评为先进的优秀工人”。被称为“中国房地产之父”、汇力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晓苏在1977年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孟晓苏考上北大那年28岁,他至今还记得自己考试前的忐忑感。 “当时有老师给我了一套世界地理的复习提纲,好多压中的题,可惜我没看。”而令孟晓苏记忆深刻的是第一场的政治考试,为了让他有好状态,母亲特别为他准备了两杯牛奶。“结果这东西憋尿,我憋着尿把第一场的政治考试考完。那时候就不想怎么得分,只能想怎么不丢分。”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孟晓苏的母亲都乐哭了。“她特别怕因为两杯牛奶,耽误了我的一辈子。”孟晓苏说,这段历史对于他们这代人来说历历在目,直至今日他们依旧不忘初心。集结了徐小平、孟晓苏、饶毅等77、78、79“那三届”的高考往事,已集结成了一本厚厚的《那三届》公开出版。名流大咖们当年的高考往事,现在看来依然让人唏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他们这一代如果一定要表扬,那可以总结两个优点:一个是能够从那么低的起点,克服一切困难,得到今天的成就;另一个就是在农村底层的经历让他们更有韧劲。“可能我们也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但这一代的精神依旧要传承下去。”文章选自红星新闻,2017年6月17日
2017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