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光明网】人工智能:要为人类美好智能生活做贡献
光明网讯(记者 张胜)8月12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举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移动研究院原院长、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晓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要为人类美好生活做出贡献。 黄晓庆介绍,当前,移动内联网云服务解决方案(MCS)引领了新一代的移动信息化安全标准。而智能导盲机器人的出现,代表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民用化、实用化领域的重要突破,被业界称为人工智能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之一。 对于云端智能,黄晓庆表示,这是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他解释说,因为人类大脑由上千亿神经元构成,模拟出来需要100万倍体积的电子元器件才能勉强做到。这意味着人类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把如此巨大“机器大脑”放在机器人肩膀上,只有将数据与计算放在云端运算才是解决办法。 据黄晓庆介绍,他所创立的达闼科技重点关注在云端融合智能、高速安全网络以及安全智能终端和机器人控制技术等前沿领域。达闼科技创建了结合人工辅助和机器学习的云端融合认知计算平台(HARI),融合正在智能运营的百万级机器人,目前已经应用到了导盲等领域;目前并且正在部署的全球覆盖的高速安全骨干网(VBN),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软件定义边界(SDP)以及区块链技术,为智能设备以及机器人提供高速安全的网络服务。 在黄晓庆看来,云端智能技术已逐渐成熟。目前,达闼科技正在打造一个包括云端、网络、智能终端的产业链和生态环境。一方面,打造一套安全、高效、完整的架构为无数机器人终端服务,即“机器人控制单元”;另一方面,在云端建立一套“人工增强机器智能”架构,实现“云端大脑”的自我迭代、增强,当机器人面对的环境过于复杂时,人工干预并告诉“大脑”正确答案。 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黄晓庆充满信心——未来,达闼科技将放眼全球资本市场,与更多的企业合作连接更多的移动终端、智能设备,为人类美好的智能生活做出贡献。文章选自光明网,2017年8月13日
2017年8月15日 -
【南方周末】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海归创业首选北京
8月12日,《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 “我呼吁更多的海归能够到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各种社会组织来工作,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更多空间让海归人员在公共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8月12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公共部门的改革,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建设,特别需要有多年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留学回国人员(以下简称“海归”)共同推动发展。 论坛当日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目前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私营/民营企业,占比为47.4%;其次为外商/港澳台独资、国有企业,分别占16.7%和15.9%,合资企业占比为10.8%;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仅有5.2%。 截至2016年底,我国海归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而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相比2016年增加30万人,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家庭因素成归国重要原因 报告由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此次调查共收到问卷3032份,其中有效问卷1821份。 报告表明,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照顾父母、家庭团聚等因素将成为留学人员中的独生子女归国发展的重要原因,“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成为归国两大主因,分别占比70.6%和63%。 全球化智库(CCG)研究一部总监李庆解释:“(样本中)90后占到半数,独生子女和未婚群体的比例超过七成……对于80后、90后以及00后这个群体的孩子来说,出国留学后再回到祖国,家庭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同时,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国外经济形势不利、国内生活丰富等亦是海归回国的重要原因。 而比较国内外发展状况时,65.8%的海归认为“国内外发展情况不好说,因人而异”,19.2%认为“国外发展比国内更难”,认为“国外发展比国内容易”的占15%。 调查还发现,三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留学收益大于成本,不到二成的受访者认为收益成本相当。另外,认为收益小于成本的占27.3%,说不清的占18.3%。 半数受访者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国内职务提升。44.8%的受访者认为基本没有影响,5.1%则认为留学经历不利于晋升。 九成海归半年内找到第一份工作 报告显示,50.5%的海归能顺利融入国内生活与工作;44.7%的人认为虽有困难,但能逐渐克服;剩余的4.8%则表示回国后始终无法完全融入。 “现在,超过九成的海归能够融入社会,在2015年这个数据只有87.1%,说明海归在回国之后适应能力越来越强。”李庆说。 回国后,89.2%的海归能够在半年内找到国内第一份工作。海归就业单位所处行业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和金融业,就业单位规模以500人以下为主。 海归就业单位的类别呈现多样化,但主要集中在私营/民营企业,占比为47.4%。其次为外商/港澳台独资、国有企业,分别占16.7%和15.9%。与2015年相比,海归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明显增加,选择外资企业的有所缩减。 对此,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博士预测:“未来会有更多的海归进入民营企业,这是与中国民营企业的走出去、国际化相关的。” 在海归就业的工资分布上,调查显示,6000元及以下的占比最多,为44.8%;6001—8000元的占22.7%,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分别占比为13%和13.7%。 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相较而言,认为高于期望的仅为1%,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的占68.9%。 海归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 在调查对象中,七成以上的创业海归初始创业时间在2015年以后。报告认为,与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密切相关。初始创业时间在2006-2014年占比为18.7%,2005年之前的仅为4.9%。 在行业分布上,海归们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其中,创业者创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近五分之一。紧随其后的是服务业和文体教育/工艺美术,占比分别为14.7%和11.8%,选择金融业的占10.3%。 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这五所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创业海归。其中,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集聚,对海归的吸引力较大。选择创业城市的理由呈多样化特征,其中经济发展、人脉关系、环境舒适、文化多元包容性强、资源集中五类原因的认同度均超过三分之一。 报告还显示,海归创业者在创业中最需获得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辅导、财政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帮助,仅27.2%的人认为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基地和平台对创业企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文章选自南方周末,2017年8月14日
2017年8月15日 -
【人民网】逾八成留学人员归国 可更好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
人民网北京8月12日电 “中国在全球化过程当中更多地推动全球规则的制订或者要参到全球治理,留学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8月12日,在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如是说。 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出发,马骏认为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参与全球化。一个是从企业层面参与,比如进出口贸易是全球化,对外投资是全球化,或者在跨国公司工作对中国进行投资也是全球化 ;还有一个层面是国际组织,例如金融领域的世界银行、IMF、亚投行等等机构,在其工作人员做的工作基本上是执行国际规则;第三个层面是推动制订国际规则,主要在政府的层面,因为很多议题、很多规则还没有形成,需要各个国家主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的人坐下来共同探讨。 面对当前中国发展状况和参与国际规则制订的现实需求,马骏总结,参与国际规则制订需要有四方面的能力: 提出议题的能力。要让提出的一些议题使得大部分国家都能接受,而且提出议题之后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构思就是如何来解决。而且解决方案,也需要大部分国家都接受。 讨论形成共识。一些国家不一定有明确的想法,议题提出过程当中对议题的意义较模糊,所以要去引导,组织讨论,把正面积极的意义宣传出去。 此外还要有能力来担任临时一些机构的领导。最后一个重要的能力是要形成文字,要做政治宣誓。每个国家的诉求不同,一句话可以在80个人的小组里面讨论3小时,出来五个十个版本,但是最后要选择一个让大家都能够达到共识的文字版本。 对于海归人才在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马骏认为海归人员在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国企人脉等方面都有足够的经验,可帮助中国在参与国际治理、推动国际的规则制订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54万,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达36.26%;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从1978年到201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其中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比例逾八成,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海归人员对于国家发展成为一股重要力量。(林婷婷)文章选自人民网,2017年8月14日
2017年8月15日 -
何亚非:“后美国时代”来临是历史必然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的上升,使世界力量“大趋同”从量变逐渐走向质变,这不仅说的是经济实力的趋同,更为重要的是思想的竞争。
2017年8月15日 -
鲁白: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专家简介鲁白,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人工智能对教育有什么冲击?首先,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冲击。未来当人们有任何重复性的需要,有大量数据积淀的事情,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当重复性的教育被 AI 取代,教师怎么办?当 AI 可以随时随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方法来教学时,老师还有什么用?所以我认为“老师”或者“教授”要思考的是:我们是不是会被取代?我们怎么来抵抗人工智能取代我们的工作?其次,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冲击。如今信息的来源是多元化的,时间是碎片化的,学生为什么要坐在课堂听两小时或者一小时得到他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所以,人工智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可能。再次,对学校、教育体制的冲击。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为未来的职业做准备的,这些职业一旦不存在了,我们的学校怎么存在?我们曾在清华大学做过一次较大的全校范围内的讨论,最后得出了一个共识,就是所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的价值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也不是单纯的“能力的培养”,它还包括了“价值观的塑造”。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有全球视野、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人才。关于这样的一个目的,AI可能会给我们一个服务、一个帮助,而不是形成一个对垒,因此我们的定位必须要精准。去年,我们在清华大学开了一门课——《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首先,我希望通过这个课程,自己也能够学习;在联网时代,我们想实现一种所谓的“翻转课堂”。上课主要是了解最前沿的研究,以及学生与讲课者的互动;同时,我们想通过学习斯坦福大学,把企业家请到校园的课堂来。AI 领域与其他领域不太一样,很多科学家是在企业中,我们请了很多企业界从事 AI 的领军人物来给学生上课,这是新的尝试,我们的目的是想培养下一代人才将来能够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视野,因为他能够直接与企业界的最前沿的研究接轨。人工智能为什么今天会有这么大的发展?李开复曾说过,一是因为深度学习,二是因为有高质量的大数据的存在。另外,还因为有高性能计算能力的存在。高质量的大数据如何应用教育?是从学校(大学、中学、小学)入口,还是从技术(比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入口,我个人比较看好的是社交网络(像微信)。另外,教育也需要有一种模式的创新。 人工智能究竟怎么样应用于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教育行业该如何面对? 清华大学曾做过全校讨论,也邀请了麦肯锡公司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以下四个方案竟怎么样应用于教育?一是全球化。人才的流通、资本的流通,各方面的流通非常紧密、迅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有高表达能力、有社交能力、全球视野、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二是人类社会深刻转型。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环境污染、资源约束、贫富差别等等现象出现。新的领域层出不穷,人才需求也在改变。特别是今天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成长方式都会有改变。三是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崛起对于未来的领军人才有特殊的需要,需要有新的价值观和新的能力,新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崛起的时代,我们要如何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四是快速发展,科技革命。我们需要有创造性、有想象力的科技领军人才,而且需要有企业家的精神。这是在人工智能、脑科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认识,就是人脑跟机器脑的差别。我们教育如何来应对呢?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时代生活。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留下数据,所有的衣食住行现在都受到了影响。而从一个大学,从一个教授、学者的角度看,一个时代真正的崛起,一定是伴随新的文化,新的思想。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人机之间有没有伦理?我们现在面临着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一定是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文化及思想,这将会冲击人类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本文根据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鲁白在 " 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报告整理)文章选自中国教育网络,2017年8月7日
2017年8月14日 -
【中青在线】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举行
中青在线北京8月12日电(实习生王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晨赫)“《战狼》横空出世还是非常成功的,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满血的民族主义的作品”,而更“以极大的能量推动世界的进步,这是我们海归的一个课题。”凤凰新媒体CEO、执行董事、凤凰卫视有限公司运营总裁刘爽在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这样说。8月12日,这场论坛在北京举行,众多嘉宾围绕海归在创新创业中的探索展开了研讨。 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与“一带一路”的倡议为留学群体大显身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人社部留学人员专家与服务中心的副主任李璟说,中国正在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在构建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为国服务的政策体系和优化服务方面都有积极举措。 那么,新时期中国的留学人员究竟应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呢?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海归群体在国外获得的最高学历中商科与应用科学占六成以上,与2012年相比,选择商科为主修科目的海归群体上升了12.1%。人文科学与应用科学均为10%左右,而自然科学仅为7.4%。海归群体主修学科所占比例差距较大,而未来这一差距也许会持续扩大。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留学群体选择回到中国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逾8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留学回国与出国人数的逆差逐渐缩小。教育部原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认为,先出国留学再回国发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人生发展的轨迹。 刘爽谈到很多华人在美国的困境,即“你可能有很好的收入、很好的受人尊敬的工作职位,但是你没有进入主流社会的核心圈子”,刘爽说,这种难以描述的失落感让他决定“往回走了”。 对于海归群体来说,中华民族就是根。从海归媒体人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作用出发角度出发,刘爽认为中华情怀、全球视野、包容开放、进步理论是新时期海归的使命。《报告》的调查结果似乎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影响成为海归群体回国最大的原因,而海归群体的优势体现在国际视野、语言优势以及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在海归群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完成自己的使命方面,刘爽说,面对现实,海归群体不应该气馁、急躁,而要以坚毅和理性形成极大的能量推动世界的进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薛澜表示“一代代海归都是推动中国变革的一股力量”。“海归带来变革的意义”,但推动变革的同时也需要坚守,薛澜说,变革需要长时间的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推动,海归要更加理性的思考和选择。 而现在,改革开放已近40个年,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需要在全球问题上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我们要拿出中国的立场、中国的方案”,薛澜表示,这一解决方案必须以天下情怀来考虑,海归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领导作用。 留学人员如何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从自己参与G20绿色金融议题推动的经历出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推动国际规则的制订需要提出普适性的议题和解决方案,需要讨论形成共识,并形成文字和继续推动落实,还要具备担任临时机构的领导能力。在马骏看来,这些能力和特质海归都具备,这个群体所具有的语言能力、专业能力、人脉和经验,“有可能在帮助中国参与国际治理、推动国际的规则制订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选自中青在线,2017年8月12日
2017年8月14日 -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留学回国人才超265万 中国迎来史上最大规模“归国潮”
国策君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高层次留学人员正逐渐成为践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领跑者和生力军。8月12日,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在京举行。该论坛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围绕“全球化发展”、“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环保健康”等议题,探讨留学人员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发挥更大的作用,吸引近800位来自社会各界的海归精英参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负笈求学志,拳拳报国心。 全球化智库(CCG)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迎来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根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54万,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达36.26%;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从1978年到201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其中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比例逾八成,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显示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人才磁铁”效应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勇立潮头,人才加速回流彰显爱国心、报国志 “要将国际视野和知识对接国内实际,发挥专业特长,让所学真正落地生根。”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戴均良勉励留学人才扎根中国,矢志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如果说我们第一轮的‘请进来’是招商引资,我们没有赶上的话,当下作为第二轮‘请进来’的人才引进,为我们创造了新的历史机会。”国务院侨办副主任郭军指出,广大留学人员应当在新旧动能转换、“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机遇面前,勇立潮头,成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主力军。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国家重点项目带头人超过7成是海归,两院院士中超半数是海归。”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表示,留学人才为祖国建设发挥重大作用,今天人才加速回流的态势彰显留学人员爱国心、报国志愈发强烈,能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人才回归离不开政策支持。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璟表示,2008年以来,我国国共分13批次引进‘千人计划’专家超过7000人,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5.39万人。他介绍道,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已出台和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60多项文件,初步完成留学人员回国的政策体系构建。海归调查:2016年新增海归人数超过国内高校毕业生 论坛当天,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在京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相比2016年(765万)增加30万人。另一方面,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以下简称“海归”)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报告认为,海归群体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半数以上海归认为5年内可收回留学经济成本,海归融入国内生活工作状态明显好转;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海归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私营/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海归创业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二线特色城市成为海归创业新的发力点。与此同时,海归群体的快速增长使其就业压力更甚从前,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注。文章选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年8月12日
2017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