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卫视】北上深等城市进入非物质吸引力榜单
【视频观看】 《201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热门城市非物质吸引力榜单》20日在北京发布,在16个大学毕业生就业热门城市中,大学毕业生为了到北京、深圳和上海这三大城市就业,接受研究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在同等效用下,愿意每月放弃1120元、1070元和1003元的物质回报,来享受这三个城市为其工作和生活带来的非物质便利。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接受广州卫视记者采访时指出,有些大学生为了到北京、深圳和上海这三个城市就业,大学毕业生甚至愿意每月放弃上千元的工资待遇,这就给我们其它城市管理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的角度。我们如何打造我们的软实力和非物质吸引力,来吸引大学生到各个城市工作。文章选自广东卫视,2016年12月23日
2016年12月27日 -
郑永年: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门罗主义”?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01中国并不想把美国赶出本区域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领导层很快就放弃了毛时代对东南亚国家推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把重心放到了发展经济贸易关系上。正是这一战略转移完全改变了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国东盟关系进入了一个被称之为黄金发展的时期。中国和东盟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受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的影响,东北亚的其他两个国家,即日本和韩国也分别和东盟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在自由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10+1”机制,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10+3”机制。尽管这期间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但中国和东盟能够互相调适,不断提升双边的关系。在西方,甚至在一些东盟国家内部,中国的崛起经常被视为对东盟的威胁。很早就有人预测,一个崛起的中国迟早会和东盟国家发生冲突甚至战争。但中国把重点置于发展经贸关系的战略,不仅打破了这种西方式的预言,更取得了中国东盟双边关系上的实质性的进步。中国考虑到一些东盟国家传统上和美国具有战略关系这个事实,容许这些国家在和美国保持战略关系的同时和中国发展出深层的经贸关系。再者,中国也考量到美国在本区域的实际存在这个事实,没有出台自己版本的“门罗主义”,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区域;相反,中国希望美国继续在本区域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在冷战之后的数十年里,美国所卷入的很多区域(主要是南欧和中东),冲突和战争不断,但唯独亚洲保持着和平发展的势头。在很大程度上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和平是双方互相调适的结果,而中国的“重经贸、轻战略”的战略为这种和平提供了前提。02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紧张但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不仅导致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导致了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尤其是那些和中国有南海主权纠纷的国家)之间的高度紧张。美国明言,其“重返亚洲”是针对中国的崛起的。尽管中国并没有要把美国赶出亚洲,但中国的崛起被视为对美国的亚洲霸权构成威胁。这一(抱有恶意的)意向从一开始就决定了“重返亚洲”不会成功,因为这是美国西方国际关系“零和游戏”逻辑的延伸,并不符合中国本身的国际关系逻辑。首先,鉴于中国的国家规模和其文明的特点,中国具有不可围堵的特点,并不是美国可以围堵和遏止的。历史上,中国曾经被北方少数民族所“征服”,但征服者最后反被中国文明所驯服,成为中国文明的一部分。近代以来,西方殖民地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唯独征服不了中国。中国没有成为西方的殖民地,如毛泽东所言,中国是“半殖民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曾经想围堵中国,但即使在很穷的情况下,西方仍然围堵不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也并不是不想围堵中国,只是有心无力罢了。诚如李光耀先生生前所说,西方围堵不了中国;西方的围堵只能给中国制造一些困难,拖延中国的崛起,但很难遏止中国的崛起。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大国,更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围堵中国了。其次,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设计过于仓促,呈现病态。美国这一战略本身没有能够做到经济和军事之间的平衡。理论上说,美国的战略由经济和军事两部分组成,但这两方面都出了问题。具体地说,经济上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美国并非是TPP的发起国。当新加坡等国家发起TPP时就邀请区域所有国家都来参与,只不过是没有多少国家感兴趣。但一旦美国进来成为主角时,TPP就具有了排他性,主要是把中国排挤在外,并且美国也明确扬言,TPP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尤其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因此,美国接手TPP之后,至少对美国来说,这更多的是一个政治协定而非经贸协定。也正因为此,TPP没有对美国内部的因素有足够的考量,遭到美国国内的强烈反弹。尽管从经济上说,人们对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退出TPP感到可惜,但从政治上说,美国的退出是必然的。03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失误从军事上说,美国为“重返亚洲”战略寻找到了一个错误的基点,那就是南海问题。南海是中国和东南亚相关国家(而不是整个东盟)的古老历史问题。中国在南海的行动(包括人造岛礁)仅仅是对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同样行为的有限反应。但美国“错误”地估计局势,不仅把这个问题搞成了中国和东盟的关系问题,而且也搞成了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美国的出发点是典型的美国逻辑,即要通过南海问题把中国塑造成东盟的“敌人”。不管怎样,尽管美国的政治经济力量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强大,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而这个事实促成了美国战略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经济“重返”很难,但航母军舰很轻易地在本区域耀武扬威。也就是说,经济不行了,美国就过分强调军事上的“重返亚洲”。而这必然导致中国军事上的强烈反应,南海局势因此加剧。再次,美国有意或者无意地向东盟国家传达出极其错误的信息。对中国的崛起,美国有恐惧,因此一直要防止各种来自中国的“威胁”。但同时,美国也有现实主义的一面,在逐渐缓慢地向中国的崛起作调整。很简单,无论在双边关系上还是在国际层面,中美两国一直在合作,也需要合作。不过,对东南亚国家,美国所传达出的信息则完全错误。美国对东南亚国家说:“你们可以大胆地对抗中国,而美国必将站在你们这一边。”美国的这种错误信息也导致了一些东南亚国家的错误判断。04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带来的挑战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因此对亚洲区域的和平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尤其动摇着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很多年来,尽管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因为南海问题而呈现紧张关系,但双方的经贸仍然进行。即使与越南和菲律宾,中国也没有中止和这两个国家的经贸往来。中国毕竟不是美国,没有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制裁的传统。不过,在话语方面,安全问题则成为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主流话语,而经贸话语消失了。反映在实际层面,人们越谈安全,越感觉到不安全。很显然,如果美国把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关系重点脱离经贸而引导到战略上,那么不仅中美之间而且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冲突,从长远来看就会不可避免。经验地说,安全(尤其是基于军事之上的安全)往往是零和游戏,而经贸则是双赢游戏。或者说,军事安全是绝对的,一个国家的绝对安全就是另一个国家的绝对不安全;而经贸关系则是相对的,是钱多赚少赚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版的“再平衡”战略,意在把中国和东盟关系的重点再从安全方面拉回到经济贸易上。通过这些年中美两国的较量,不难看出中美战略之间的巨大差异。简单地说,美国是军事为主,经济为辅;而中国则是经济为主,军事为辅。美国军事为主是因为经济相对衰落,而军事仍然强大。中国经济为主、军事为辅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总是商贸大国,而没有军事扩张主义的文化基因,其军事发展仅仅维持在有效的国防水平上。在南海问题上,对美国军事上的“重返亚洲”,中国在进行了有效的反击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管控,防止发生公开的冲突。这些年来,中国的重点是“一带一路”,即经贸战略。在今天看来,这一战略在有效抵消了美国“(军事)再平衡”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双赢局面创造了条件。05东盟地缘政治将有大变迁中国近年提出提升中国东盟现有的自由贸易水平,在过去“黄金十年”的基础上再创造“钻石十年”。这既符合中国本身的利益,也符合东盟的利益。就中国本身来说,需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不仅要在今后数年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且要尽快把自己提升为高收入的发达社会。这需要国际经济合作。在西方经济走下坡路的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一带一路”针对的就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就东盟来说,大多数国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有些甚至是低度发展国家,它们的要务也是发展社会经济。这些国家的很多政治问题都是因为社会经济的不发展而产生的。而中国所具有的产能、资金和技术等要素,都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在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的情况下,这些国家的经济很难发展起来。“一带一路”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为自己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发展而精心打造的。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金砖银行、东盟基金等等都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工具。随着围绕“一带一路”的各种项目的落实,这个战略正在给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人们对“一带一路”沿岸、沿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也同样重要的是,正如很多观察家已经指出的,“一带一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本区域的地缘政治的变迁。不过,由经贸发展促动的地缘政治变化,可望避免西方从前通过军事手段而实现的地缘政治变迁。至少可以如下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中国通过经济再平衡来化解美国安全再平衡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可以预见,在特朗普时代美国还是会凭借其军事优势对中国构成压力。但是,从近年双方的较量来看,中国的经济再平衡会大大抵消美国的军事再平衡。一个显然的原因就是,没有经济实力支撑的军事再平衡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是虚假的。再者,对东盟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而非军事。其实,对美国本身来说,也是如此。今天美国所出现的内部困局就是因为经济因素。第二,中国通过经济再平衡把和美国的竞争再次引导到经济上来。在军事上,从历史上看,中国从来没有军事帝国主义传统,也就是说,中国不会有意图和美国搞军事竞赛。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军事竞赛不仅不利于两国关系,也不利于区域其他国家。中国当然会发展军事进行有效国防建设,但中国所能使用的更有效的办法就是把美国拉回到经贸轨道上。经贸轨道上的竞争也不可避免,但经贸竞争不是零和游戏。第三,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经济再平衡而追求自身和他国的安全。这和西方美国传统上通过军事扩张的道路全然不同。经贸关系促成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互相依赖,而互相依赖则有助于和平。文章选自IPP评论,2016年12月21日
2016年12月27日 -
王缉思:美国认为世界只有一个老大 没有老二
专家简介王缉思,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 除了一些中国问题专家以外的多数美国人并不这么看。美国认为世界只有一个老大,没有老二这个说法。当年日本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时,美国也没有认为日本是世界“老二”。如果有老二,那老三、老四在哪里? 【编者按】当下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家关系错综复杂。中美关系作为焦点之一,其博弈合作,未来走向备受外界关注。中美两国领导人提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在此背景下,中美关系又会如何发展?对世界格局带来哪些影响? 作为著名美国问题学者,王缉思曾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著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美国霸权的逻辑》、《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和中国的崛起道路》、《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战略大三角”》等文。其中,2012年,他与美国学者李侃如共同发表的《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报告在两国学界和媒体引起关注。 访谈恰逢美国东部遭遇暴风雪之际,但这丝毫没有遮掩住普林斯顿大学这座美国古老学府的魅力。在这里,凤凰财经驻华盛顿特约记者张璐与王缉思畅谈了二个多小时,除中美关系话题,王缉思教授更透露了很多外界鲜味人知的外交插曲,向外界展示出中美间大国外交的错综复杂。 奥巴马的外交特色:“不干蠢事(DDSS)” 凤凰财经: 您能谈一下奥巴马自2009年上台后,外交战略,对华政策的走向和未来二年趋势吗? 尤其是近五年中美关系的变化? 王缉思: 奥巴马上台后,主要将经济振兴和社会变革计划置于首位。奥巴马执政六年来最重要的外交调整,是将对外战略的关注点从以反恐,防扩散为中心的军事安全议题,转移到以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促进美国国内经济发展,并带动世界经济经济复苏为中心的经济安全议题。奥巴马真正的外交特色,是奉行一项简明的外交原则,用奥巴马本人的话来说,叫做“不干蠢事”(Don’t do stupid stuff,或者Don’t do stupid shit,简称DDSS)。奥巴马所摒弃的“蠢事”,包括布什政府发动的伊拉克战争。 为展示其重塑美国国际形象的决心,奥巴马上任总统后立即宣布在一年内关闭关塔那摩监狱,将对外援助增加一倍等,并决心切除布什政府遗留下的“战争肿瘤”,“负责任地”从伊拉克撤军和打赢阿富汗战争。 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后,中国力量是有很大上升的。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削弱了美国力量,因此,中国在美国的整个战略棋盘上所占的重要性也是在上升的。 在奥巴马的第二个任期内,2013年和2014年,奥巴马政府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战略“中规中矩”,既接受了中国关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也没有忽略亚太周边其他伙伴关系。 未来二年,如果没有大的意外,这种外交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 美国的国家实力在继续上升 凤凰财经:刚刚您提到了奥巴马的“DDSS”的外交特色,您怎样看待美国国内对奥巴马“不作为”“平庸”的负面评价? 王缉思:奥巴马的批评者认为, 所谓“不干蠢事”,实质上是一种“无所作为”的保守思想。但实际上,我认为,美国并没有放弃它的全球领导地位,而是“从背后领导”,以及动员盟国和伙伴国家采取集体行动,分担风险和责任。在我看来,其实,这是美国式的“韬光养晦。在英文里, 叫”keep a low profile”。至于美国二党的评价不一,这也属于正常。 美国的“对冲”策略 希望中国担更多国际责任 凤凰财经:奥巴马政府2016年结束任期后,您认为新的政府可能对华政策有哪些改变? 王缉思:我认为,不出很大的意外,基本不会有太大改变。经贸上,美国希望保持和中国更多合作,比如气候变化,能源方面与中国达成更多合作;同时,欢迎中国到美国投资。 另一方面,在国际安全事务上,比如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中东伊斯兰国崛起问题等等,美国希望崛起的中国担任更多的国际责任,期望中国担当起美国所希望担当的角色。 但同时,美国对中国也会继续提高警惕,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军事力量的上升,美国也是高度防备和警惕的,并且在某些领域,美国是希望“抑制”甚至“牵制”中国的。这也是美国国内所说的对华“Hedge”对冲政策。既要利用中国影响力的上升共同合作,也要警惕防范中国的崛起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就是所谓的又要约束,又要平衡。这也是你一开始提到的中美战略”互疑这个问题。之后我会详细说到这个问题。 凤凰财经:就您刚刚说的中国军事力量的上升。让我想起上周布鲁金斯的一场关于中国崛起对美国国防战略影响的研讨会上,提到了中国军事力量的上升,包括海洋军事的布局和预算增加。这是否说明中国已逐步调整了过去“韬光养晦”的战略,在地区内甚至世界舞台上,主动谋求担任大国领袖的角色? 王缉思:从研究国际政治理论上说,一个国家对外政策取决于国家力量,国家实力上升了,谋求世界格局中的利益也上升了,同时,国家的外交策略势必也会随之改变。自然而然,这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中寻求利益的诉求也会增多,同时也会去担当更多国际责任。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也明显增强,在某些方面已经可以傲视周边甚至美国,如果还继续奉行“韬光养晦”策略,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中国外交战略做出调整,似乎势在必行。 另外,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也在上升。爱国主义,老百姓的民族情结也在上升。政府需要给予民众相对的回应。 美国的政治影响力和控制力在下降 凤凰财经:中美在世界格局中是否发生了变化? 王缉思:美国的国家力量还是在上升。美国的经济当下也在复苏,甚至复苏的速度是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的,特别是2014年的经济增长,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可以这么说,美国的硬实力还是在上升。另外,美国的军事实力,科学技术力量, “软实力”-比如高等教育质量,吸引人才的能力等等都是在上升的。和过去的美国比较,美国还是在上升的。 横向比,中国总体实力上来了,但如果和俄罗斯,日本,欧洲国家比,美国的实力还是在上升。只有中国,印度和少数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是超过美国的。关键还是看参照物,和谁比较。实际上,美国力量没有下降,这是很多舆论的误区。 但我需要补充,并且强调的是,美国的全球政治影响力和控制力在下降,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和新兴大国力量的上升,相对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下降了。 第二,美国的盟国力量的下降。我主要说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实力在相对下降。 西方世界总体实力下降,美国作为西方世界霸主,单个来看,就显得孤立无援。 第三,世界格局的变化,新的话题越来越多,包括气候变化,能源问题,网络安全,太空安全,反恐等等,这些议题的出现,美国掌控世界局势的能力在下降,甚至很多事件都不是美国所能控制的,比如斯诺登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第四,世界政治模式多样化,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第五,美国不想去管太多世界上的事了。比如911以后美国参与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问题等等。而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希望盟国或者新兴国家参与的更多,希望盟国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也就是美国不想再做唯一的“世界警察”。这里美国有力不从心的原因,也有心不从力的一面。 美国认为世界只有一个老大,没有老二 凤凰财经:美国的领导者对于中国的崛起一直有不安。美国国内的媒体一直在讨论,美国的日趋衰落和自省。美国向来是务实的国家。您认为美国真的做好了准备,愿意中国和它共同来承担世界领导者的角色么?中国具备了“领导世界”的能力了么?中国的“软实力”差距到底在哪里? 王缉思:没有,我认为美国没有做好准备。美国也不愿意中国和它共同来承担世界领导者的角色。中国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并不代表美国愿意承认中国作为世界“老二”。中国很多人自己这样认为我们是世界第二,这个想法有问题。 除了一些中国问题专家以外的多数美国人并不这么看。美国认为世界只有一个老大,没有老二这个说法。当年日本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时,美国也没有认为日本是世界“老二”。如果有老二,那老三、老四在哪里? 世界秩序包括二部分:一是世界各国力量的比较,另一个是设立什么样规则办事,比如美国制定核不扩散规则。而中国在很多问题上对规则没有想清楚,比如网络安全的规则,太空安全规则,能源定价标准等。 除了没想清楚,中国还不并熟悉和明白如何去制定这一系列规则。还有市场经济规则,包括贸易规则,投资规则等,我们还都不具备很大发言权。因为中国很多规则和世界不接轨,并且这些问题是长期存在的。 我们有那么多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运行制度和西方私营企业运行制度是有巨大差异和矛盾的。所以,美国对中国的很多疑虑就产生在这里。难道说,让中国运营国有企业的体系来掌管美国的私营企业么?说到底,还是美国对中国价值观的不认可。美国不信任中国的这套制度和游戏规则能成功,即使成功了,美国认为这套规则也是对美国产生威胁的。所以,美国不认可中国国企的“市场化”竞争规则。 中国在科技创新,人均GDP, GDP的质量,经济实力还是远远不如美国的,还有包括生态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都涉及到“软实力”。更大的“软实力”体现是国家的宽容度,包容度。中国往往强调的都是自己的特色,自己的特性。所谓的软实力,是能够彼此协同具有共性的。而目前中国仅仅停留在,传达的价值和特色都是仅仅适用于中国的,比如我们谈论的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特色”。这些都不具备普遍意义, 不是真正的“软实力”体现。 中美最大的战略互疑是“两个秩序” 凤凰财经:您刚刚提到了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互疑”“猜忌”“不信任”,在2012年,您和美国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合著《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时隔二年,您觉得目前中美之间存在哪些分歧,哪些冲突?中美最大的不信任点在哪里? 王缉思: 中美各自都有各自的不安,各自的疑虑。 根本上,我认为中美最大的战略互疑是“两个秩序”,即:中国国内的秩序是否会挑战美国所倡导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美国是否会尊重中国国内的秩序,美国是否会破坏中国的政治秩序。 除此之外,美国对中国军事力量上升的疑虑比起过去更大了(比如中国在南海加大了军事部署,美国对此有更多猜想),网络安全问题也更加突出,以及美国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疑虑。也就是说,美国对中国政治意识形态产生了更大的疑虑。 中国对美国的疑虑,本质是担心美国要在世界上搞颜色革命,担心美国是不是用西方价值观来影响改造中国。比起二年前,这种怀疑是更加深刻的。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雷声大,雨点小 凤凰财经:美国对“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否会继续延续? 中国官方在许多场合表示,美国不应该涉足亚洲事务。您如何看待? 王缉思:中国没有说美国不属于亚太,中国说美国不属于亚洲。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观念 ,是亚太还是亚洲。美国认为美国是太平洋国家。奥巴马说自己是历史上第一个太平洋总统(PACIFIC PRESIDENT)。美国濒临太平洋,这是真的。而中国认为美国是一个域外国家。 美国喜欢参合到亚洲事务,从没把自己当外人,这就是矛盾。 历史上如此,1898年美国同西班牙打菲律宾战争,把菲律宾掠为自己的殖民地。同年,美国占领了夏威夷。然后美国打了三场太平洋战争,第一次和日本,第二次朝鲜半岛,第三次和越南,非常惨烈。美国一直认为自己是太平洋霸主,是亚太国家。中国说它是域外国家,它是不会接受的。 我认为“亚太再平衡”战略很难真正实施和继续。我认为 “亚太再平衡”是雷声大,雨点小。 第一个重点,美国是真正的全球性大国,他的战略不可能仅仅只是在单一的地区。战略也是根据形势发生改变的。历史上,美国自己都很难说清自己真正的战略重点。美国作为一个大西洋国家,又是一个太平洋国家,同时又是美洲国家,包括南美洲是美国传统势力范围。 比如冷战时期,很多观察家认为美国战略重点是欧洲,也确实在欧洲设置了很多军队。但是真正打的二场战争是在亚洲。所以如果认为战略重点在欧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海湾战争时期,很多人认为战略重点是中东。随后又发生了911,虽然在中东发生了很多事情。但美国为什么又在科索沃进行战争了呢? 如果今天说战略重点是在亚洲,美国又在乌克兰和俄罗斯发生矛盾。伊斯兰国的问题,巴以冲突等等这些问题,美国都在处理,甚至伊拉克还没有平静下来,叙利亚问题也没解决。所以,美国的战略布局是全球性的。它想转移重点,但中东和乌克兰的事情把它缠住了。 另一个重点是,亚洲是相对平静的地区。亚洲国家并不爱“惹事”。但我需要说的是,“亚太再平衡”中,TPP协议是一个实际的事情。亚洲的经济增长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东南亚,韩国,印度,日本的增长还是很快的。所以,我认为TPP主要不是针对中国的,是美国考虑自己的利益来设定的。 今日中国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上的全球定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间国家”(MIDDLE STATE) 我们不仅仅是东方国家 ,我们现在的地缘地位有很大改变,中国应该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中介和桥梁”,因此中国没有必要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反应过度。中国战略上也不应该仅仅把眼光放在东亚地区。 美国制定TPP这些标准,目前就是没有想让中国加入 凤凰财经:刚刚您提到了 TPP, 您认为是美国制定了高的标准,故意刁难中国?还是确实目前中国不具备实力?现在对于中国不是一个最佳时机? 您认为TPP会在最近的二年内达成协议么? 王缉思:美国目前没有想让中国加入,这是一个经济和政治的综合考虑。 首先,美国制定这些标准,对美国的利益肯定是有利的。其次,这样的标准也确实有牵制中国的想法。同时,中国目前自身确实不符合有些标准,比如劳工标准,环保标准,人权标准,包括对国有企业是有歧视。但不是说中国不想朝这个标准去发展。中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劳工标准的改革,都是在努力中。 TPP从长远来说,是符合中国的意愿的,中国也是在往这个标准靠拢。换言之,美国制定了这些标准,目前就是没有想让中国加入。美国的高标准本质是提高了市场高准入,设置有利于美国自己的市场规则。 我认为TPP在最近二年内达成协议还是比较困难的。谈判的艰难程度是高出美国想象的,特别日本 ,日本对本国的农业保护等等都让谈判比预计难了很多。 TPP从政治考虑上来说,美国也的确有“刁难”中国的意图,比如美国同越南谈判加入,而没有同中国谈判,这里面或多或少有政治意图,但更多还是从经济利益出发,考虑美国自己的经济利益,才设定这些标准。 中国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释放何种信号? 凤凰财经:中国领导人上台后,一个重大的外交举措就是提出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我在采访包道格(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时,他提到,中美对新型大国的认识和官方解读是不同的。中国方面所指的新型大国关系,具体来说,内涵是什么?中国想透过此构思传达什么样的外交信息? 王缉思: 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内涵包含了十四个字:“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美国对此,是选择性的作为回应,但并没有把 “新型大国关系”像中国一样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 我个人是这么理解:过去三十年中美关系都是在不冲突,不对抗中,平稳过渡的。显然这个时候提出,反而正说明中美有潜在的冲突和对抗的因素存在,或者说明中美近一段时间的关系和气氛比起过去的三十年,存在冲突的风险系数变高了。中国想传达的信息是,中国不想对抗,不想冲突。这就是我之前谈到的中美之间的“互疑”表现。 作为一个构想提出,这正是说明,中美之间互相存在的不信任,也就是两国战略意图上的互相怀疑。奥巴马说答应不冲突,不对抗。中国担心的是:美国国会能通过么?2016年后新上任的总统认可么?这代表了中国对此的疑虑。所以,中美用这样的一个“共识”,以此加强中美对“不冲突,不对抗”的双方认可。 中国不会与俄罗斯结盟 凤凰财经:中美俄三大国,从地缘政治,您如何评价目前的三国关系? 中国是否会联合俄罗斯抑制美国的亚太布局 ? 王缉思:战略上,中国是希望借力俄罗斯,对美国有所约束,但和俄罗斯不可能有战略同盟关系,俄罗斯也没有这个意图。中国是军事不结盟国家。在这样一个三角关系中,中国目前处在一个有利位置。 凤凰财经:您研究中美关系三十年,作为中国顶级学者,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些外界所不知,但在中美关系中,又极富有戏剧性或者比较微妙特殊的事件? 王缉思:我在这里就说一个,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当时中国的媒体一致认为这个事件是美国故意谋划的,是出于美国长远利益摸中国底牌的“战略侦察”。但是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曾担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也是奥巴马政府的中国问题顾问之一,在“炸馆事件”发生时是克林顿政府国安会亚太事务主任)一直在解释说明这个事件属于误炸,不是美国故意所为。当然这个至今还是个谜。 我个人认为,中美关系中的类似突发事件很难设想是一方出于战略考虑而操纵出来的,更大的可能性是美国的中低层官员做出的私自决定。可能他们认为中国大使馆内藏有不可告人秘密,所以决定了这样一个行动。有的突发事件则是“误操作”的结果。但是在媒体和公众眼中,却往往把所有事件都串起来加以猜测,说成是有某种长远战略意图的。想要公众去了解细节本来也不可能,因为外交和国家安全事务中有很多事情不适合公开,有的永远不会为公众所知。 凤凰财经驻华盛顿特约记者张璐报道,刘静/编辑文章选自凤凰财经,2015年6月18日
2016年12月27日 -
【新华网】“2016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榜单”发布
发布会现场 2016年12月22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以下简称“CCG”)举办的“中国海归创新创业成果发布会暨海归创新创业研讨会” 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上,CCG与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联合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榜单”。 据CCG秘书长苗绿博士介绍,CCG“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榜单”是课题研究组通过开展调研、实际走访和举办研讨会等方式,收集整理近200位正在从事创新创业的中国留学 人员案例。通过分析、研究相关案例资料,综合考虑创新性、影响力、代表性、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因素,最后评选出来。 据悉,2016年的入选人物涉及学术、科研、政界、商界、文艺、创业、投资、国际组织等多个领域,在过去的2016年中,他们站在所属行业的前沿,具有开创性与前瞻性地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为表彰和推介2016年中国留学精英在不同领域的突出贡献,引领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风潮,CCG特评选“2016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并发布榜单,这也是CCG连续第二年在留交会上发布该榜单。 CCG主任王辉耀表示,中国留学人员在海外求学历练,拓展了广阔的国际视野,拥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商业经营模式,富有创新精神,饱含创业热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创新创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名单陈 峰 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 竺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陈吉宁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十一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崔维成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方洪波 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郝景芳 80后科幻作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黄 维 现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黄晓庆 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 黄亚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 矫 勇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长、原水利部副部长井贤栋 蚂蚁金服CEO 郎 平 中国女排主教练、世界女排名将 李彦宏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梁建章 携程旅行网执行董事会主席 林 东杭州畅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 爽 凤凰网CEO 刘利民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柳 青 滴滴出行CEO 龙永图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逯高清 英国萨里大学校长鹿 晗 演员、歌手 毛大庆 优客工场、共享际创始人兼董事长 潘建伟 中国科协第九届副主席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饶 毅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沈南鹏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施一公 清华大学副校长、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石 勇 中国科大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谭铁牛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汪潮涌 信中利国际控股公司创始人及总裁王 兴 美团大众点评网CEO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振耀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徐小平 真格基金主管及创始合伙人 许 琳 国务院参事、原国家汉办主任薛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 薛其坤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印 奇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袁 明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燕京学堂院长张 磊 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CEO 张 雷 远景能源创始人、CEO张首晟 斯坦福大学J.G. Jackson和C.J. Wood讲座教授、丹华资本创始人张懿宸 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飞 云洲智能科技董事长 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周 灏 量化派CEO 周成刚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 朱 嘉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 朱 民 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副总裁 文章选自新华网,2016年12月22日
2016年12月27日 -
【中国网】刘科:如何把优秀的海归吸引回国
中国网12月2日讯(记者王琳)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三亚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加强合作,多元并存”。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自2014年以来已经成功的举办了两届。国内外知名人士学术界经营,商界和企业界代表共聚一堂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建言献策,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南科大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环球资源公司合伙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刘科针对如何把优秀的海归吸引回国作了如下发言: 我在美国工作了20多年,回国之后感觉到全球化,全球化人才真的不足,其实国外的机会很多,中国企业在外面赚钱的机会很多。去年参加第六届中美关系的研讨会,会后做了一项调查发现美国的石油价格、天然气价格、大豆价格、玉米价格包括高端的人才今天都比北京上海便宜,唯一贵的就是低端人才,那边随便招一个工人几万美金,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出去,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我们的民营企业的人才准备不够。 我责千人计划政府关系委员会这一部分的工作,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不定不承认中国优秀大学一部分的优秀人出国了,现在国家希望把人才吸引回来。 我觉得现在这个世界尤其今年变化速度很快,包括刚才讲的特朗普的选举,包括英国的脱欧,大家关注一点这两天看新闻,明天意大利公投可能黑天鹅,如果意大利公投玩乐也是脱欧,整个欧洲后面整个欧盟势不可当,这一块其实是一个危机,但是对于企业家中国也是一个机会,中国到底有没有智库研究这个,欧盟整个欧元解体之后,欧洲的技术人才资源还是有的,中国怎么样利用这个机会走出去,在那边把一些优秀企业拿过去,美国由于页岩气的革命发生,整个电力价格能源价格比较低,中国怎么样利用这些优秀的价格优势去下一步布局好,所有的这些个人觉得还是需要一批人才,国际化的人才研究,刚好全球化智库也是常务理事副主任,我们海归有一个很大的使命,之所以参与这个智库,我觉得中国海归前三十年的使命把跨国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一些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带进来,其实知道的成功李彦宏都是拷贝过来的,但是今后三十年还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是怎么样把中国企业带出去,这是一个海归的另外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 其实现在尽管千人计划回来几千人,但是真正的海外非常优秀的人还有很多没有回来,我们还在推怎么样把一些优秀的中国人比较好的国际机构里面任职,我们有些人60岁退休的人才怎么样推过去,还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没有回来怎么样利用起来,去年全球化智库推荐的一位我们这一代第一个当到英国大学校长,一个中国人留学出去,在英国前十名大学可以做到正校长还是人才,这些人都是中国长大还是爱国的,怎么样把这批优秀的人吸引过来,哪个企业把这个人才抓住你的企业就可以发展,海外回来的还是少数大部分还是海外,这个希望各位企业家挖掘。谢谢大家!文章选自中国网,2016年12月2日
2016年12月27日 -
【中国新闻网】专家:“双创”环境下,海归回国创业正当时
中新社广州12月23日电 (周欣嫒)“要不要回国、何时回国?”在刚刚落幕的2016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上,诸多海外人才都在“伺机而动”。对此,多位专家给出“定心丸”,称海归回国创业正恰逢其时。 傅晓岚是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牛津大学社科领域华人终身教授。她表示,当前各国市场潜力最大的当属中国。“世界经济正处于周期性的萧条阶段,欧洲情况尤为严重,即使美国也需努力复苏。这样的局势下,2015年中国全年GDP增速还能达到6.9%,足见中国市场的实力与空间。” 另外,她强调,政治稳定对经济至关重要。“中国的政治环境向来稳健、有序,相应的,经济也不会出现重大波动。这种稳定非常有利于创业者专注做实并发展企业,而不必有太多对大环境的担忧。”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中国目前不光有市场,还对人才有强烈需求。他称,中国要从第二大经济体向前迈进,要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等收入国家,就必须有更多原创性创新,而原创性创新不同于模仿性创新,门槛偏高,这就为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着全球最新科学技术的海外人才提供了机会。 王辉耀指出,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起,国家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做好留学回国人员自主创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一些长期束缚创新创业的障碍得以消除,行政、市场、融资、司法、公共服务等综合环境越来越好。 “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信息科学与技术专委会主任、达闼科技CEO黄晓庆曾在美国工作二十多年,2015年选择回国自主创业。他表示,“以亲身经历,我可以负责任地讲,中国如今的创业环境是超过美国的。一方面,中国在创新领域的资本投资规模相当可观,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人才质量与基础设施也极具实力,整体算下来,国内绝不比国外差,甚至更好。” 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主要以小微企业和早期创业者为投资目标的天使投资额达到约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了200%,初创期投资项目占比超过60%。活跃的投资,给有真才实学的创业者以更多成功的机会。 然而,环境再利好、政策再优惠,也不代表所有海归回国创业都能成功。“千人计划”化学化工专委会主任、中国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刘科提醒,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要准确判断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些人天生是做生意的,有些人天生是搞科研的。后者不适合做CEO,却可以把技术拿出来,通过合作实现共赢,这也是一种创业。” 除此之外,创业还需摆正心态。“千人计划”专家、精进电动首席技术官蔡蔚指出,他听过一些海外人才提到诸如“国家有新项目我不知道,知道时别人都拿完了”,或“政策说可以补贴,补贴却一直没下来”等各种理由。“不要因为是海归就理所当然地‘不知道’”,蔡蔚强调,“主观能动性是创业的核心驱动力,资金也好、政策也罢,馅饼不会白白掉进口袋里。” 此次回国参加大会,全英学联主席李琦感触颇深。“中国的发展速度太惊人了,政府的政策、社会的观念、流行的文化以及创新创业的势头,无论哪方面都能看出朝气与潜力。”谈及未来,李琦称相信回国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创业,就要从社会资源最强大的地方开始。”(完)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6年12月23日
2016年12月27日 -
[China Daily]He Yafei: Engaging with US to make globalization great again
He Yafei, the Co-chair of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and former vice-minister of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ddresses the 3rd Conference of China Outbound Investment Forum in Sanya city of South China’s Hainan province, December 2, 2016.[Photo provided to chinadaily.com.cn]There have been unprecedented upheavals in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governance in recent years culminating first in the British referendum to withdraw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recent election of Donald Trump to be the nex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se upheavals are gaining momentum in Europe too, from Italy to France and to Germany and beyond, affecting their political eco-systems and causing a social division so deep that it could override almost all the other traditional rifts along racial and gender lines.This ripple effect is still being felt far and wide across the globe, baffling many, especially elites in US and other Western nations, as to how it happened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future of US with its liberal democracy and economic neo-liberalism as well a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globalization.Is America going into an isolationist mode and a continued worldwide retrenchment? Will American under Trump lead an anti-globalization movement that will cripple global free trade and investment? Will all this combine to induce or produce a roll back in globalization per se or rather usher in a new era of globalization with new paradigms?At the same time, China is maintaining its fast growth momentum and its development model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many nations. With its expanding global influence China has taken on global governance with enthusiasm and determination.In this regard, the G20 Summit in Hangzhou last September produced a shining report card with many new ideas for furthering globalization while overcoming its "negative impact" on social justice and fairness.President Xi Jinping recently delivered a much welcomed speech at the Lima APEC Leaders Meeting outlining China’s continuous efforts to promote global free trade and investment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quicken the pace of negotiation on an APEC Free Trade Agreement, in view of a possible abandonment of TPP by Trump.The US is no doubt a major moving force in the future of globalization as one American once commented that "globalization is Americanization".There are two things that appear to be influencing the American engagement in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governance. The feeling that globalization is no longer on the track of "Americanization" is one, hence Trump’s "America First" clarion call, presaging the new US administration to further change the rules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including jettison multilateral FTAs and renegotiate bilater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to have manufacturing return to America. It is a different story whether such efforts will succeed as advocated by Trump and Novarra.The other is a continuation of overall American strategic retrenchment focusing on domest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genda with an inward-looking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at started in early 2009 with Barack Obama and will supposedly continue under Trump.On a positive note, we can rest assured that globalization per se will not disappear overnight or be rolled back at one stroke across the board because fo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globalization has promoted global economic growth for all to an unprecedented degree and knit nations into an interlocked and interconnected web of networks with ever greater interdependence and common interests.The question ought to be about "re-globalization" or "make globalization great again", rather than about the demise of globalization.In other words, with Trump in power the world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globalization wherein global free trade and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tackle global challenges will face new paradigms and conditions. The US for all the talk by Trump can’t wriggle itself out of the closely knit web of common interest with its partners bo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o be fair, we do need to spend more efforts to address "global governance deficiency" in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 and fairness, such as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both domestically and among nations. Also, we need to start thinking in real earnest what to do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 as suggested in the famous book "The Capital of the 21st Century" by French economist Pickety.With possible continuation of American retrenchment and partial withdrawal from global engagement and the resultant shifting paradigm for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governance, China’s role therein becomes more prominent and decisive. Expectations are on the rise as to what should and could China do to "make globalization great again". This will not only be an onerous task for China, but also have a great deal of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globalization. Therefore among other things a few suggestions may be in order for China to play a greater role in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governance.Let’s turn our attention to China-US bilateral relations under Trump Administration.We can draw up a list of what can possibly happen once Trump is in. They will include:First, With "America First" and Trump’s efforts to move manufacturing back to American soil, more trade and investment frictions, including 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cas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will loom large on the horizon. Traditional bilateral trade will dip further, but not too much.Second, In the same vein, when Trump withdraws US commitment to climate deal, implementation of Paris Agreement will face more headwinds and so will negotiations of multilateral trade regimes.Third, As Trump is less ideological and more commercial than any other president in American history, China-US differences on human rights and other ideology-related differences will be less a trouble in bilateral relations.Fourth, Geo-politically, with Trump’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and his determination to increase US military spending, "rebalance to Asia-Pacific" will probably continue in particular with more concentration of US military power as deterrence to China.If that is the case,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issues will not only remain, but tensions will even rise contrary to what many experts in China are predicting.What can and should China do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First, China c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use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of a new president coming into office 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policy reviews to engage the US in a discussion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s strategic intentions and core interests.Second,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encourage the US to co-lead global governance through the United Nations, G20, APEC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platforms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promote free trade and investment as well as implement the UN 2030 SDGs for the benefit of developing nations.Third, With G20 Hangzhou Summit under the belt, China needs to consult proactively with the US and other members of G20, in particular the Troika, to continue providing new ideas about global governance including new model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 sum, globalization is always an evolving process with inevitable ups and downs and not moving in a linear fashion. So is China-US relations in the last 37-38 years.What we are witnessing today is not "the toss out of globalization" or "breaking down of China-US relation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exist hand in hand.Therefore we need concerted efforts more than ever before to ascertain the big trends as well as individual difficulties and work out consensus and sol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s to "make globalization great again". Here both China and the US will be playing a key role.The author is Co-chair of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and former vice-minister of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FROM CHINA DAILY,2016-12-16
2016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