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网】大学毕业生就业热门城市非物质吸引力榜单:京深沪列前三
中新网北京12月20日电(吕春荣)20日下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麦可思研究院共同发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热门城市非物质吸引力榜单(2016)”显示,北京、深圳、上海位列前三。 据了解,本研究基于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展开,借鉴了国内外人口、就业与城市发展等领域专家的理论研究,通过对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抽样调查数据回归,计算出大学毕业生在城市的收入与在城市间因工作迁移所获得(或失去)的物质消费差距,在控制通货膨胀影响的基础上,得出大学毕业生在各个城市愿意降低的收入,即各城市的各非物质吸引力。 该研究从中国147个百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中筛选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16个热门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厦门、南京、天津、宁波、郑州、武汉、苏州、成都、青岛、重庆、西安,并对16个就业热门城市的非物质吸引力进行分析。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麦可思研究院联合研究发现,2015年,北京、深圳、上海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非物质吸引力位列前三。 在16个大学毕业生就业热门城市中,大学毕业生为了到北京、深圳和上海就业,每月愿意放弃的物质消费超过1000元。广州、杭州、厦门、南京分别位列大学毕业生热门城市非物质吸引力榜单的第四到第七位,大学毕业生为了到这些城市就业愿意每月放弃100-500元的物质回报。而其他大学毕业生就业热门城市,需要通过提高相应金额的物质回报来吸引大学毕业生就业。 研究也指出,北京、深圳、上海三大城市非物质吸引力远高于其他主要城市,即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在同等效用下,愿意每月放弃1120元、1070元和1003元物质回报,来享受这三个城市为其工作和生活带来的非物质回报。 此外,具有较大非物质吸引力的城市还有广州、杭州、厦门、南京。非物质吸引力相对较弱的城市需要依靠增加相应的物质回报,才能补充因城市非物质吸引力不足而未达到理想情况下的个人效用实现,即需要增加一定的可支配收入,才能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选择该城市作为就业发展的目标。(完)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6年12月20日
2016年12月21日 -
【中国青年报】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学生对留学成本考虑最少
本报讯(记者 解丽)近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著、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发布。报告指出,2015年度,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有126万人,中国留学生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4。而在留学学校的选择上,中国留学生更注重学校的声望,对学费考虑最少。 蓝皮书指出,2015年度,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有126万人,约占世界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5%,这意味着每四个国际留学生中,就有一个是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中国既是美、加、英、澳等英语国家的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也是日、韩、新等汉语文化圈国家的最大留学生来源国。数据显示,我国在美留学本科生首超研究生,本科阶段的留学生增速明显快于研究生阶段。2014-2015学年,赴美攻读本科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赴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数,其中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达124552人,较上一年增长12.7%,攻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达120331人,较上一年增长4%。 蓝皮书指出,职业发展前景是大部分国际留学生择校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约58%的印度留学生将职业发展前景作为首要考虑目标,40%的欧洲留学生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学生认为职业发展前景为重要考虑因素。相比于职业发展,中国和中东的留学生则更注重学校的声望,约47%的中国留学生和34%的中东留学生认为学校的声望非常重要,而认为职业发展前景重要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对学校/项目的影响力考虑。 CCG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学生,中国学生和中东学生对留学成本的考虑最少。其中,仅29%的中国学生和26%的中东学生认为学费非常重要。而对生活费的考虑,仅14%的中国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这些现象反映了随着中产阶层的不断壮大,中国中产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加重视,但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留学生留学更多依赖家庭资助的问题。 同时,一方面出国留学人员增速放缓,一方面留学回国人数增长加速,目前留学回国人数已超过累积出国留学总人数的一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研究显示,1978-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404.21万人。其中,126.43万人处于学习研究阶段,221.86万人选择学成回国,学成回国学生占已完成学业学生群体的79.87%。 CCG秘书长苗绿表示,良好的工作机会和国际化的薪酬待遇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对留学回国人员吸引力较大的措施主要包括提供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机会、提供国际化的薪酬待遇。其次是放开出入境限制、支持重大科研项目、取消户籍限制、解决回国养老等问题。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13日
2016年12月20日 -
【凤凰网】内地智库:留学人员需提高安全意识
【视频观看】 近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京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报告以全球视角对2015到2016年的中国留学现状、问题与发展进行了探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就留学生出国安全以及包括社会管理、慈善和创新创业等在内的新兴专业领域接受了凤凰卫视记者的采访。文章选自凤凰卫视,2016年12月12日
2016年12月20日 -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发挥新型智库”最强大脑”作用 专家学者支招智库治理
【视频观看】 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被称为"最强大脑"。新型智库该如何更好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最强大脑"的作用?今天,来自全国智库研究界的近700名专家学者汇聚南京,展开研讨。 根据中国智库索引收录的489家智库数据,我国每家智库全职研究人员不足10人,平均每位研究成员每年产出2.4项研究成果。虽然智库总数从2008年的全球第12位跃居目前的第2位,但普遍存在研究深度不够、主体地位不明、缺乏内容创新等问题,对此,专家学者们给出不少建议。 光明日报智库版主编、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王斯敏:“体制机制的改革,是智库建设、智库发展的一个‘牛鼻子’。在实质性的研究力量上要高度地提升,把平时我们这种浅表化、快速化、碎片化的研究习惯,来转化成一种要有深度,更加地对接现实的研究。”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我觉得社会智库更多的可能国家需要扶持他们,更多地开辟建言献策的渠道,给予更多资金上的鼓励,很多数据是需要更多地开放给智库,进行研究的。” 目前,江苏的智库建设位于全国前列。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人才优势明显,高校智库成为江苏智库的"主阵地",但也面对研究成果同质化、转化难等困境,不少专家认为,高校研究应当立足实际,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新型智库。 经济学家洪银兴:“我是不太赞成另起炉灶来建智库,应该把现有的我们高校的科研机构,现有的一些专业,能够从事智库的研究。”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首席专家李刚:“不能把自己的功能理解为为政府出点子,这些政策、研究的建议,必需建立在一个长期的,或者说一个扎实的,建立在一个实证调查基础之上的。”文章选自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2016年12月17日
2016年12月20日 -
【新华社】业界专家:我们要对多边贸易体制抱有充分的信心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戴臻、任锋)“我们要对多边贸易体制抱有充分的信心,虽然在建立适应21世纪新形势的贸易规则上,WTO有些滞后,但在近两年困难时期仍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绩,更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中国首任驻WTO大使孙振宇近日表示。 孙振宇是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五届WTO与中国学术年会上作主旨演讲时说这番话的。本次大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中国法学会WTO法研究会、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办,中国WTO研究院承办,年会是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讨论WTO问题和多边贸易体系的重要平台,为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信息。 会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做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推进多边贸易制度建设》报告。王辉耀认为,近几十年来国际经济治理体制由三大国际组织主导向区域经贸合作高速推进,在WTO多边框架下无法达成协议的内容,转而以诸边、区域方式加以推进。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国际经贸格局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从多边贸易体制的跟随者转变为推动者,往后可能还是引领者。 与会者回顾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改革的历史并指出,中国通过自己的改革开放做出表率,能更大发挥国际影响力,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寻求参与全球竞争的主动性。 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说,实践告诉我们,多边贸易体制下的约束力和压力,对于推动国内的改革和高水平的贸易开放更加有效。 孙振宇指出,在当前局势下,中国应高举多边贸易的大旗,与其他成员共同推进剩余议题的谈判,在进行国际谈判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推进国内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文章选自新华社,2016年12月16日
2016年12月20日 -
【欧洲时报】法国《回声报》:中国仍是留学生最大输出国
【欧洲时报】2015年,在国外读书的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共计126万,几乎相当于在其它国家攻读高等院校学生总数的25%。《回声报》的报道指出,中国常被形容为世界加工厂,在201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因而多了一个修饰词。 《人民日报》率先披露的一份官方报告的数字显示,中国的确名符其实。去年共有126万名中学生、大学生出国留学,几乎占留学生总数的25%。在1978到2015年底这段时间,共有四百多万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上学。报告指出,这个现象不仅仅涉及大学生。选择出国学习的中学生人数也在增加,2012年以来,中学生出国留学的人数比例从17%增至目前的27%。 超过半数学生希望去美国留学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这份报告,中国提供留学生的数量最大,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是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地。美国和加拿大30%以上的外国留学生是中国人。前往亚洲其它国家留学的学生,主要选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在韩国的外国留学生中,中国学生的比例已经升至62%。 这个机构11月底发布的另一份报告重点调查了中国留学生青睐的留学国家。美国以61.3%的比例占居首位,远远超过英国(10.5%)、加拿大和澳大利亚(5.6%),以及希望去法国、新西兰、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留学的学生比例。 光明网披露,美国国际教育协会近日发布了2016年度New Open Doors Data(即:门户开放报告),对2016年全美教育门户数据做了全面统计。2015/16学年度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注册的中国学生人数从304040人增加到了328547人,比上一年度强劲增长了8.1%。在全部留美学生输出国当中,中国留美学生人数连续七年保持第一位,占国际学生总数的31.5%。 2016年的《门户开放报告》还显示,留美中国本科生的人数连续第二年超过了研究生人数。在2015/16学年,中国本科生的数量是135629人,比上一年度增长8.9%。研究生数量达到123250人,比上一年度增长2.4%。来自中国的非学位生和选择性实习训练(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OPT)学生总数为69668人,较上年分别增长了5.3%和21.1%。 学成回国人数增加 法媒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但是尽管政府出台了鼓励留学生回国的措施,大多数人学成之后并不选择回国生活和工作,去年仅有221860人回国。一般而言,仅有五分之二的学生确实回国。 尽管有人强调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但首要原因还是缺少机会。有43.7%的留学生解释回国的原因是“想家”,有37%的留学生认为中国政治环境更加稳定,职业发展机会更佳。事实上,60%以上回国的留学生从事基础岗位,对工资并不满意。 BBC中文网披露,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出国留学人口中有79.87%选择回国工作,对这些“海归”来说,北上广深的吸引力已经下降,愿意回到自己家乡工作的人愈来愈多。调查显示,具有博士学位的海归月薪主要集中在人民币5000至1万元,而近5成硕士海归月薪不足5000元。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回国处处长齐默表示,留学人员回国比例持续增加,主要是因为国内发展环境更具吸引力。而女“海龟”较多,主要是由于在海外找工作、户籍、解决个人问题都相对困难。文章选自欧洲时报,2016年12月16日
2016年12月20日 -
【中国国资报道】厉害了,中国企业全球化50强!
2016年11月23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在北京发布了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同时,蓝皮书以多项指标构建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价体系,以跟踪收集的300家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量和质的全面考察,推出“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50强”榜单、“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锐50强”榜单、“2016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十强”榜单、“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研发十强”榜单和“2016年‘一带一路’十大先锋企业榜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对外投资首超吸引外资,开始步入资本净输出阶段,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黄金期”。在投资地域分布上,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欧及北美地区,比重分别为30%、29%和25%。从单个国别来看,对美国投资热情不减,2015年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案例129起,投资总金额达到482.67亿美元,与2014年相比分别同比增长了24%和94%。报告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与环境利好,是对外投资激增的主要因素。在政策方面,自2014年开始,中国在对外投资的审批环节上大幅简政放权,形成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境外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登记改成由银行直接审核办理,一系列的政策开放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的潜在活力。在资金方面,2015年下半年,中国信贷与社融投放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实体经济资金面整体趋于宽松。受国内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加之全球经济尚处于复苏期,优质低估值企业较多,促使优秀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此外,报告还显示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其它主要特点: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强劲复苏,达到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二、国际投资政策继续趋于自由化与便利化。三、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其次为制造业。四、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中,跨国并购大幅增长,绿地投资小幅上升。五、中国企业投资亚、欧及北美地区较多,2015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从国别角度来说,美国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大的目的国。六、美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讯科技、化学品及金属、能源等方面,中国在美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房地产及酒店、信息通讯科技等方面。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为绿地投资,而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为并购。七、中企海外投资行业呈多元化发展,在传统的资源、能源行业和制造行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高新技术、房地产、文化产业也频繁活跃于国际舞台之上。八、中企海外并购攻势强,产业链全球化布局加速。跨国并购不断攀升,绿地投资显著增长。九、中企形成“抱团模式”,跨产业扶持“走出去”。十、企业对“一带一路”乐观展望,未来投资力度有望加大。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榜单中企全球化发展50强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介绍,按“走出去、走进去、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海外发展路径,以中国企业与当地社会的共创、共赢为原则,甄选了五项评价要素,即绩效全球化、战略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化,以德尔菲法赋予各要素权重,综合评选了“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50强”。列入前三名的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其余名单附后)。在2016年的推介榜单中,行业分布呈多元化发展。在传统的资源、能源行业和制造行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高新技术、房地产、文化产业也频繁活跃于国际舞台之上。例如,在高新技术行业,阿里巴巴除投资电商之外,与软银、富士康联合为软银旗下机器人公司SBRH注资了145亿日元,该公司研发出全球第一款具备情感引擎的机器人Pepper。美的投资30多亿欧元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准备在工业上精耕细作。在房地产行业,复星投资纽约曼哈顿中城的麦迪逊大道、绿地集团投资马来西亚的地不佬湾海滨城等,都备受关注。此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攻势强,产业链全球化布局加速。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十分耀眼,无论是并购宗数还是并购金额都创历史新高。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海外并购方式,对加速技术、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开拓全球市场渠道,对冲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有重大意义。这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加速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方面,有很强的意识。例如,美的一路高歌三次发起海外并购,4.73亿美元收购了东芝白色家电业、40亿欧元要约收购德国库卡,之后又收购了意大利中央空调Clivet的80%股权(未披露金额)。海尔55.8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创下了中国家电产业迄今为止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单。中企全球化新锐50强该智库通过收集和研究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案例,根据新闻性、创新性、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等多项标准评选,通过专家评审,甄选出“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锐50强”(名单附后)。这些企业在所属行业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在过去一年中成功运作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海外投资项目,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生力量。它们积极走出国门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将鼓励并带动更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该智库介绍,中国企业全球化新锐50强榜单中的安邦保险集团是中国保险行业大型集团公司之一,2015年共完成了三笔海外投资,包括并购荷兰VIVAT保险集团、东洋人寿、美国信保人寿保险公司,交易总额近300亿元。通过一系列海外并购,安邦保险集团已初步搭建起横跨欧美亚大陆的网络体系,并形成跨国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新锐50强企业中另一代表是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国内重要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滴滴打车、滴滴专车等,2015年9月参与印度打车服务商Ola的融资,滴滴快的通过此次并购可以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联通双方企业的金融和市场资源,以构成合作型的世界出行生态圈。滴滴快的已在东南亚、美国等多个地区开拓市场,将继续贯彻国际化战略。中企跨国并购十强该智库根据各个上市公司公告及其他公开资料的数据,通过企业的跨国并购金额以及跨国并购的影响力这两项指标,评价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由此评选出“2016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十强”榜单。入榜企业分别为:海航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海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海航集团、中国化工集团、腾讯控股分列前三甲。2015年7月,海航以28亿美元全资收购全球最大航空地面服务及货运服务供应商瑞士空港公司(Swissport)100%股权;9月,海航集团旗下渤海租赁正式公告斥资25.55亿美元并购爱尔兰飞机租赁公司Avolon Holdings Ltd. 100%股权。2016年2月,海航集团以60亿美元收购美国科技公司英迈(Ingram Micro);4月,海航集团宣布以15亿美元收购瑞士航空服务公司佳美集团(Gategroup)。紧随其后的中国化工集团、腾讯控股在统计期间的海外并购额也达90.40亿美元和88.56亿美元。中企海外研发十强在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研发十强评选中,该智库通过分析中国“走出去”企业在海外设立产业研发中心、研发机构以及科技产业园情况;企业投资产业创新、科研项目资金比重;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以及国际、国家标准研发制定情况等指标,评选出“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研发十强”。榜单分别为海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车集团2015年的研发支出达99.5亿美元,主持制定IEC等国际标准5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42项;获得授权专利3188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06件;申请海外专利 158 件,授权海外专利23件,是“研发十强”中的典型代表。‘一带一路’十大先锋企业该智库还通过分析企业对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加快“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度,以及“一带一路”投资带来的中国企业在亚洲的影响力提升度,从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企业中评选出“2016年‘一带一路’十大先锋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开辟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版图,而且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带动性和引导性,是走进“一带一路”的先锋力量。上榜企业分别为: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华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材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优联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优联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曾投资柬埔寨七星海特区项目,2015年该项目成为柬中综合投资开发试验区项目,规划了国际经济产业合作区、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特区和海洋经济产业区以及临空、临港物流及保税贸易区等7个板块。该项目是柬埔寨首个大型滨海旅游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36000公顷,为柬埔寨提供了超过3000个就业机会。优联预计2030年前将特区建成新兴产业为一体的东南亚新兴城市、智能现代化的国际滨海特区,是“走出去”投资旅游项目的中国民营企业典型代表。文章选自中国国资报道,2016年11月25日
2016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