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网】学者:中国高铁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创新体系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电 (孙翔)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多年居世界第一位,且发展速度、集成能力、在建规模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什么中国高铁能够在十余年间实现从引进到原创的技术更迭?这种发展模式能否复制? 13日下午,多位学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同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中国高铁的发展有一个强大的创新体系”,《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作者之一、西南交通大学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CCG学术委员会专家高柏给出自己的答案。 高柏把打造出高铁的中国模式称为“中国高铁创新体系”。他认为这个体系不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政府、企业、高校三大行动主体和技术、资金、人力资本三大要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建军认为高铁自主创新的成功证明了产业政策——尤其是技术、组织两类政策——在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作用。此外,中国从上到下的动员体制已经超越了既有的产业政策框架,有必要拓展产业政策概念。 高铁创新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孰轻孰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认为两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高铁技术是“开放式创新”,如果没有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中国高铁完全依靠自己的研发“不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CCG理事长王辉耀认为中国高铁的开放式创新——多元碰撞、多元结合——可能也是在全球化时代最容易成功的一种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吕铁思考高铁创新体系的局限性时,提出疑问:“高铁创新到底是什么意义上的成功?”他认为应该从不同角度衡量高铁的辉煌,高铁技术创新获得成功,但经济效益方面,特别是国际市场的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第二作者李国武表示,要谨慎对待中国高铁创新体系代表的创新模式,应根据产业特点来采取合适的创新模式。(完)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 ,2016年12月15日
2016年12月19日 -
【FT中文网】何亚非:中国将深刻影响全球化未来
何亚非:鉴于美国可能延续的战略紧缩和部分撤出全球参与,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将越来越突出和具有决定性。作者简介何亚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顾问,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前副主任,中国前G20特使、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特聘教授。 近些年来,全球化与全球治理进入到了空前的剧变时期,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中两位总统候选人对TPP的反对,本质上都是“去全球化”的表现。“去全球化”浪潮也波及到欧洲一些主要国家,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社会分化严重,甚至盖过了原有的种族矛盾、性别歧视等社会矛盾。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述当前美国的现状:“美国可能要进入一个像卡尔?马克思描绘的那个阶级社会”。 “去全球化”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仍然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这些连锁反应在不断困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精英阶层:“去全球化”为什么会产生?“去全球化”对美国的未来、自由民主制度和经济新自由主义有什么影响?未来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未来美国是否会向孤立主义的发展模式演变?特朗普所支持的反全球化运动是否会削弱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发展在未来会遇到一个衰退期还是会进入一个新阶段? 近几年来,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中国的发展模式吸引了很多国家的关注和讨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的影响力给中国政府在全球治理中的行动提供了更大的决心和信心。今年九月在中国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为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这些建议将有助于克服“逆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促进社会公正、公平。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在2016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中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中国将持续支持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鉴于特朗普可能会放弃TPP,中国将大力推动并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等多边贸易机制合作,推动亚太地区一体化发展。 美国无疑还是全球化最主要的力量,但有两件事情在影响着美国参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一位美国人曾经评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但是当前美国社会中的很多人认为全球化已经不再是“美国化”的全球化,因此特朗普提出了“美国第一”的口号,号召新一届美国政府改变全球经济治理的规则,包括抛弃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和重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鼓励制造业重返美国等等。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战略紧缩将会给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专注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始于2009年初,这种趋势会在特朗普任期内继续延续。 历史不会重演,但相似的情形时常发生。世界将目睹美国的另一轮部分战略紧缩,它会进一步减少美国需要出钱出力的国际参与。如果特朗普执意要实现“美国第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举动将会给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发展带来新的范式和框架。为了实现“美国第一”,从军事角度来讲,美国需要加强它的军事力量以抗衡俄罗斯和中国,美国对于中俄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待全球化的态度有待进一步关注和跟踪。 可以大胆预测的是,美国在特朗普的领导下将毫无疑问在全球治理中的关键领域中发生变化,这包括美国退出对巴黎气候协定的承诺。在应对未来全球变暖以及气候变化的问题上,美国已表现出很多的不确定性。一些专家建议如果特朗普提出退出气候变化协定,中国可以独自扛起应对全球变暖挑战的大旗。但若如此做,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需要坚定,也许要谨慎。争取美国的参与仍然是较佳方案。 从积极方面来看,全球化本身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前所未有地使不同国家产生利益交织,各个国家在这个相互联通的网络里形成了更大的相互依赖和更多的共同利益。全球化问题的讨论关键应该是“再全球化”或者“优化全球化”,而不是全球化的消亡。换句话说,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世界将进入一个新全球化的时代,全球的自由贸易和投资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国家合作也将受全球性挑战而开辟出新的范式和条件。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不可能颠覆与美国建立紧密关系国家的联系,美国与它的战略同盟有很多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共同利益。公正地讲,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解决“全球治理不足”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缩小富人与穷人以及国与国的差距。同时,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 鉴于美国可能延续的战略紧缩和部分撤出全球参与,以及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模式的转变,中国在其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突出和具有决定性。世界对于中国的期待在不断上升,通过什么手段可以使全球化更加优化,这个问题不仅仅对中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对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就目前来看,中国将深刻地影响全球化的未来,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将让中国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应当继续与美国沟通交流,以加强双边和多边的合作共赢,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例如贸易、投资、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反恐。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基本共识是,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两国都是全球化必不可少的关键大国,两国双边关系决定了全球化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方向。 特朗普执政后中美关系走向 从历史观点看,我们可以说,中美双边关系的基本面并不取决于谁入主白宫。“钟摆摇动”理论还是常态,选举过程中候选人的说辞,有些候选人乐于抨击中国,但一旦入主白宫,美国的对华政策将摆向中间。克林顿和小布什就是两个例子,尽管特朗普在竞选中发表过很多过激的言论,但上任后不会无视美国利益。以下是对特朗普上任后的一些预测,包括: 1. 如果特朗普努力将美国的加工制造业迁回本土,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倾销和反倾销案件将会增加。传统的双边贸易可能下降。中国将不得不与美国重新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从积极的角度来讲,特朗普希望修复美国基础设施的意愿为中国企业的投资提供了机遇。 2. 如果特朗普撤回在巴黎协定中作出的承诺,巴黎协定将岌岌可危,中国与美国如何在全球治理方面加强合作将成为未知数,各国对大国合作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信用会产生怀疑。 3. 特朗普领导的美国,很可能降低意识形态在外交中的分量,务实地发展国内经济,因此中美之间在人权等方面的分歧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将不会过多困扰中美双边关系。中美之间的政治摩擦有可能通过双方积极的磋商而有效减缓。 4. 地缘政治上,基于特朗普提出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以及增加美国军事开支的决心,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将会更加以用增强军事力量震慑中国为目的。美国仍将继续增加和它的同盟的关系,尽管美国会要求军事同盟国承担更多的安全开支。如果这样的话,中国东海和南海的紧张局势不太可能得到缓和。很多中国专家学者预测特朗普是一个商人,因此不会受太多地缘政治的影响,但实际情况正如正如老话所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朋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美国的全球战略不会改变。 中国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首先,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应当深入了解对方的战略意图和核心利益,共同敲定两国关系合作框架。其次,中国应当鼓励美国继续扮演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并积极参与联合国领导下的多边活动、G20、亚太经合组织,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自由贸易和投资,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以造福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中国要更积极地领导讨论和谈判,维护全球治理系统,同时倡导改革,使治理体系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新时代的需要。比如特朗普上任后,美国应当继续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如果不履行承诺,美国将会成为国际社会的坏榜样。从杭州G20峰会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需要积极地与美国和其他G20成员国展开磋商、合作,共同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开创国际合作新模式。 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符合这个框架,“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字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在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方面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态度有所改变。有专家建议特朗普政府不要完全拒绝“一带一路”,而是要仔细地研究美国在其中可能获得的利益。美国学者提供了两方面标准去判断,一是“一带一路”不能动摇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地位,二是必须有利于美国盟友的经济发展。符合的就接受支持,否则就反对。 总之,全球化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波折和起伏,中美建交近40年来也是如此。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全球治理中,我们需要同其他国家尽可能多去寻找利益共同点,追求更多、更深层次的合作。中国不要被美国竞选中的一些言论所“蒙蔽”,我们要看它以后的政策和实际行动,同时,双方要努力增加互动和对话,塑造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全球化、全球治理的未来。中国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付出更大的努力,优化全球化。这里也需要中国和美国共同发挥作用。文章选自FT中文网 ,2016年12月15日
2016年12月19日 -
【中国教育报】2016 留学那些“想不到”
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区域集中于一线城市,位居前3名的是北京、上海、广州,分别占比29.1%、11.5%、6.1%。编者语 2016年12月12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著、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在北京发布。报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反向留学、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主要特点、从政意愿等亦是本报告关注的重点。本版对报告进行解读,以为中国学生留学及回国就业提供参考。。 “目前,全球国际学生数量持续上升。”发布会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博士指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目前全球有超过500万学生在其祖国以外的国家接受教育,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67%,跨国流动程度明显加快,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增长较为明显。 反向留学潮兴起,亚太等地区大力吸引国际学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新兴市场的不断拓展,反向留学(即传统留学目的地国家学生到其他国家留学)潮苗头初显。反向留学兴起的原因之一是欧美等传统留学目的地国家大多面临本国学生选择去留学的数量太少,远远低于外国留学生的数量。政府、高校、留学和交换生组织努力提供更多的留学选择和更好的服务吸引学生,并且通过奖学金和更加灵活的资助转移政策减轻学生的留学成本。例如,欧盟委员会组织的伊拉斯谟(Erasmus)计划,为欧洲及第三国国家学生、教师等提供留学、访问和实习资助。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统计,在2013至2014学年,共有27.2万名学生和超过5.7万名教职员工参与该项目。 虽然欧美国家在留学市场上始终占据强势地位,但值得计划留学的中国学生关注的是,亚太、东盟及拉美国家和地区也在试图改变“冷门留学国家”的现状,根据自身优势,推出留学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学生前往该国学习。 高科技人才短缺,STEM专业领先十大高薪专业排行榜 目前,全球范围内高科技人才短缺现象明显,故而对国际学生的专业选择也有一定影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专业也越来越热门,2015至2016学年,数据挖掘工程成为仅次于石油工程的第二高薪专业。据名为“Glassdoor”的美国招聘网站分析,目前美国的数据科学家平均年薪为118709美元,而且相关领域的人才正越来越抢手。 调查显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STEM)几乎包揽了英、美两国毕业生十大高薪专业排行榜的前10名。工程学专业,像化学工程、通用工程、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等,毕业生的入行年薪远超其他专业。在英国,只有经济学毕业生跻身前10位。而在美国,2015至2016学年前10位毕业生高薪专业全是理工科,其中石油工程更是以绝对的年薪优势排名第一。具体而言,英国毕业生十大高薪专业分别为牙医、医药、化学工程、通信工程、辅助医学、经济学、机械工程、兽医、电气与电子工程、物理学和天文学,而美国毕业生十大高薪专业分别为石油工程、数据挖掘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工程、核工程、系统工程、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电气工程、航空工程。 留学成本受忽视,美国高校亚裔歧视依然存在且维权难 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学生,中国学生和中东学生对留学成本的考虑最少。其中,仅29%的中国学生和26%的中东学生认为学费非常重要。而对生活费的考虑,仅14%的中国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这些现象反映了随着中产阶层的不断壮大,中国中产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加重视,但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学生留学更多地依赖家庭资助的现实。 据2016年8月美国《世界日报》的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华裔学生赵睿达(Hubert Zhao)向美国教育部提出申诉,抗议长春藤名校录取不公。原因是虽然他在学术、社会活动方面都很优秀,但仍然被全美排在前20名的大学拒收。巧合的是,赵睿达的父亲赵宇空恰恰是美国亚裔教育联盟(AACE)主席。赵宇空怀疑因为自身长期为亚裔遭遇高校歧视维权而招致录取官对儿子的区别对待。虽然赵睿达父亲背景具有特殊性,但像赵睿达一样的亚裔学生遭遇美国高校歧视,却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不争的事实。 有学者研究表明,相对于申请者人数,在3所常春藤名校耶鲁大学、布朗大学以及达特茅斯学院录取的学生中,亚裔在所有族裔中的录取率最低。这是因为,美国是移民国家,为了保护少数族裔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招生时候会向非洲裔、拉美裔族群倾斜。2016年8月,据新华社报道,美国洛杉矶华人朋友圈一篇《加州告急,同胞们请伸出援手》的文章迅速被转发。该文章呼吁华裔群体联合抗议一项“亚裔细分法案”。该提案旨在将亚裔和夏威夷岛屿的少数族裔细化,分为中国人、孟加拉人、苗族人、印尼人、马来西亚人、台湾人等21个族群。有专家直言,这样做是在用种族配额的方法限制亚裔人口在接受高等教育、公司录取和政府雇用三个层面的机会。 政治因素是导致亚裔学生申请名校受阻的重大原因——亚裔虽然也是少数族裔,但参政意愿较低、在竞选政治中受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美国政客们为了获得拉丁裔和非洲裔数量庞大的选票,不得不将亚裔录取率降低,挤出部分名额给予其他选举中更有影响力的族裔。美国《华尔街日报》波士顿分社副社长丹尼尔·金著作的《大学潜规则—谁能优先进入美国顶尖大学》,通过3年多对美国知名高校的跟踪调查,揭露了美国100多所高校偏向权贵家庭学生招生的双重标准,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常青藤名校。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强大社会背景与资源的亚裔希望进入名校更是不易。 海归多走向基层,留学回国人员参政议政意愿较高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针对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发现,留学回国人员就业方面存在如下特征:第一,就业区域集中于一线城市,位居前3名的是北京、上海、广州,分别占比29.1%、11.5%、6.1%。第二,就业较为集中的行业是金融业、传统制造业、教育科研、电子信息,分别占比19.4%、11.5%、10.8%、9.6%。第三,超过6成的留学回国人员在基层岗位工作,实际薪酬低于其期望薪酬,所学专业与工作匹配度、工作满意度均较低。其中,仅有26.4%的被调查者第一份工作起薪高于一同进入单位的国内学生。16.5%的留学回国人员在所学专业与实际从事工作的匹配度方面选择“非常匹配”。对当前工作持“非常满意”态度的仅为3.5%,选择“满意”的为27.1%。 同时,调查数据显示,留学回国人员参政议政意愿较高,互联网媒体成为其了解国情的重要通道。2017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公告中就明确提出,京籍海归可以报名参加考试。蓝皮书研究显示,23.9%的留学回国人员表示有参政议政的意愿。进一步调查发现,“80后”“90后”留学回国人员中,男性参政议政意识高于女性,表现为27.4%的男性、14.2%的女性有参政议政的意愿。接受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有32%计划或曾经报考过国内公务员,总体而言,留学回国人员报考公务员的比例高于国内大学毕业生,回国后成为公务员的比例(1.5%)略高于公务员与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0.9%)。通过媒体或者互联网发表言论成为留学回国人员参政议政的最重要渠道,选择该渠道的被调查者占比55.3%。 留学服务须加强,家庭在留学生适应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结合报告调查数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认为,我国留学生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全球化进程中,留学虽然能够培养出全球化人才,但也应充分认识到留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海外求学中面临跨文化适应、语言学习等各种压力,同时要考虑到留学生尤其是中小留学生在海外的生存状况以及心理成长中面临的种种矛盾。 为此,王辉耀建议,社会、家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以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首先,留学之前做好规划,特别是要打好语言基础,通过参加夏令营、培训班等方式磨炼意志,培养独立性与适应性;其次,中小学留学生需要寻找可靠的监护人或寄宿学校进行监管,帮助其快速融入当地文化,减少所处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冲击,提高保险系数;再其次,保持留学生与家人(监护人)、留学生组织、中国驻外使领馆等的密切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最后,充分了解所在国法律法规,尊重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同时,政府作为外部环境的营造着,可以通过加强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的建设,发挥其作用。具体而言,一是统筹整合外事部门力量,加强留学行前法律意识、基本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二是加快建设并整合出国留学数据库,加强与留学生的联络;三是充分发挥中国海外留学生组织的纽带和服务作用,建议通过驻外大使馆加强与海外留学生组织的联系,使之成为整合国内外资源、服务海外留学生的重要平台。文章选自《中国教育报》 ,2016年12月16日
2016年12月19日 -
【科技网】中国速度日日新
中国科技网讯(记者李钊)12月13日,为助力中国高铁外交,让高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交通大学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CCG北京总部举办了“‘中国速度’日日新--《高铁创新》发布暨研讨会”。 CCG主任王辉耀表示,这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研讨会,汇集了来自产业界、学术机构、大学、媒体以及智库各个方面的中国高铁研究专家。高铁在中国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开放式创新,这种开放式创新和中国特殊的高铁高速发展的环境结合起来,产生了独特的效果,可以称为开放式创新的典范,是科技含量高且被世界接受的创新成果。 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这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产学研打通,创造了中国高铁的辉煌。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要投资5000亿到30000亿美元到基础设施建设,高铁也是其中之一。不难预见,高铁就像美国的波音飞机或者欧洲的空客,会成为中国高科技的名牌。通过这场研讨会,政界学界互相交流经验,碰撞智慧,形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建言献策,将有力助推高铁全球化、高铁“一带一路”,必将有力助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化。 《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研究》是国内首部从中国高铁创新的三大行动主体--政府、企业和高校以及三大要素投入--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本等方面,全方位深入研究中国高铁创新体系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也是由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高柏先生领衔的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首部成果。此书将中国高速列车的创新分为技术积累、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三个历史时期,全景式追溯了中国高速列车创新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并对这三个历史时期中国高速列车创新体系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比较。 高柏表示,中国高铁创新是中国经济史上少有的创新过程。它的成功对中国的经济转型、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有重大的启示。首先,它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典范。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引进外国高铁技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自主开发的技术积累确保了对外国高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其次,它是企业创新能力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典范。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发展是高铁创新的重要基础。政府的产业政策则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并通过鼓励行业内的寡占竞争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保持了创新活力。再次,它诠释了现阶段的工科院校在中国经济转型、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西南交通大学和中南大学等工科院校积极地参与高铁的创新过程,不仅在观念上引领产业的发展,在理论上提供正向设计的依据,通过试验验证为制定产业标准提供技术参数,甚至在早期还直接帮助企业改进制造工艺。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认为,高铁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关键是有一个国家铁路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引进了国外很多先进的东西。大一统的铁道系统,单一采购的用户,单一的决策主体这个非常重要。不在于自主的部分或者国有的部分占了多少,而在于谁能组织定价权和控制权。换言之,有了顶层设计,成果转化和应用就比较快。这本书提供了有关举国体制的一些理论框架,值得思索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吕铁表示,正向设计能力非常重要,缺少这个能力,就难以真正掌握创新能力。根据调研总结,中国的高铁装备产业形成一个正向设计能力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强调工程化和商业化能力建设的思路,这是前提;第二是长期积累的人力资源以及有效利用这个资源的战略合作机制,这个创新体系强调原有的行业特色,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一致的;第三是日益完善的、高效运转的实验体系;第四是高密度实验大批量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不断磨炼。通过产业政策来强化这四个方面,进一步扶强、培优,也是今后高铁以外其他高端复杂装备产业正向设计能力的形成要注意的问题。 国资委副研究员周建军认为,产业政策在当下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尤其是在系统集成这种高度复杂的创新活动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即便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也有大量的产业政策。从1952年到2012年,60年的时间里美国联邦政府投入了4万多亿美元用于研发,这是美国产业政策最生动的说明。当下国内之所以有这么多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还是源于对产业政策的研究不够,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讲寡占竞争,给人诸多启示。当然产业政策不是完美的,还要完善和提高产业政策的效率,创新产业政策新的形式。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院长李国武表示,中国高铁的引进跟其他产业的引进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没有采用合资的方式,而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自主品牌。同时,中国高铁的引进非常重视消化,为中国后来新产品的系统集成和完全地设计自主创新产品非常重要。这本书研究的是中国高铁创新体系,但也不要认为中国高铁创新体系有广泛的适用性,要谨慎对待中国高铁创新体系代表的一种创新模式。实际上这几年在创新上虽然有所成就,但基本上都是买方垄断的产品。因此,应该根据产业特点来采取合适的创新模式。 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甄志宏指出,应该基于中国经济实践而不是教科书来讨论产业政策,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传统的教科书无法完全解释的,应该提出自己的“中国经验”、“中国解释”。其次,在产业政策的讨论中我们通常把政府和市场分开来,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作为支点和杠杆,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我们的政策机制需要促进“产学研”合作。最后,中国铁路相关部门经过一系列合并以后,对“产学研”的合作和企业竞争还有没有推动价值,边界在哪,政府在其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暸望周刊》经济部主任王健君表示,高铁自主创新体现了“以我为主”的态度和建设思路,更加体现了“高铁人”不畏艰险、攻克难关的精神状态。同时他认为,中国向来注重“国产化率”,实际上高铁并不能算是引进和自主创新结合的典型。高铁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项目,我们应该如何拿捏产业政策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度,如何更加市场化的运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财经》宏观部主编王延春首先肯定了《高铁创新》一书将我们对高铁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并指出,从理论上,的确很难找到具体的框架来定义。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学者和专家从案例或者从区域的角度去了解企业的转型,或许这样会对产业政策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王延春提出了自己几点思考。后高铁时代的我们面对的变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是否会更多从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高铁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这是否又是一个特例,在自主创新充分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缺少开放创新的理念;后高铁时代的合并是否会减少竞争,从而降低创新的动力。 《轨道世界》新媒体主编王召元从六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高铁创新的认识。第一,从技术层面看,速度是高铁最有价值的指标。第二,应加快“一带一路”中铁路国际化的进程。增加预科和商务的功能,逐渐走向智能化。第三,加强商业模式和运营体制的创新,从集约化向区域化发展。第四,高铁是“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的抓手,应将目标投向东北亚地区,形成东北亚“高速铁路通道网”,促进东北亚互联互通。第五,人才培养是重点,加大培育国际化、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第六,我们要形成自己的铁道文化,加大文化影响力。文章选自科技网 ,2016年12月15日
2016年12月19日 -
【论道】创新驱动打造对外投资新格局
2016年在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开幕论坛上《论道》邀请了前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龙永图,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顾问何亚非,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海航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李先华,华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荣,百度公司总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张亚勤、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赵勇,一起来谈谈国际化道路上的中国企业“创新”这个筐里到底该装些什么?文章选自《论道》、腾讯网,2016年12月15日
2016年12月19日 -
【China Daily】The China Reflex
Modern trade deals should move to a more sophisticated version 2.0, which includes globalization, center’s president saysWang Huiyao insists that, in light of the impending withdrawal of the US from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rade treaties need to deal better with the complexities of globalization.Wang, who is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hina’s largest independent think tank, says the deals now need to be more version 2.0 than 1.0."The old concept of free trade was to have no tariffs, and everything to be free within a group of countries.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hina’s largest independent think tank, sees the likely collapse of TPP due to US non-particip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reshape Asia-Pacific trade."We now need to come up with something more complex than that, which maybe sets a few boundaries and adds some new rules," he says."The US could enter into a treaty with China, for example, where there is a condition that China has to invest in manufacturing in the American Rust Belt, which would help Trump provide jobs there."Wang, who was speaking in his offices in Hanwei Plaza in Beijing’s Chaoyang district, sees the likely collapse of TPP due to US non-particip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reshape Asia-Pacific trade."There is more hope of this under Trump than with Hillary (Clinton). With her we would still be on 1.0. But now we can go on to 2.0."Appointed a counsellor on the Chinese State Council, or cabinet, last year by Chinese Premier Li Keqiang, Wang says one of the fault lines of the TPP was that it did not include China and was seen as being part of President Barack Obama’s pivot to Asia strategy, of which Clinton was a leading architect as secretary of state.He believes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for a new trade agreement that includes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Why don’t they just do another trade deal and write the rules? Here i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clever politicians to demonstrate some capacity for leadership and get a new deal approved," Wang says."China and the US are the two largest trading nations in the world, and they have one of the largest bilateral trading relationships as well. So any major trade agreement for the Asia-Pacific without China or the US can’t really be complete or workable."Wang believes the new administration might be open to a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despite Trump’s threatening during his campaign to impose a 45 percent tariff on Chinese imports.He says a recent article by Trump’s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James Woolsey, in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which argued that Obama’s opposition to China’s Asia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was a mistake - was encouraging."I think this alone sends an enormous signal to China that there may be movement on a lot of issues. It might be that China might invite the US to join it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re might be a lot more flexibility about these things," he says.Wang, 57, founded the globalization center in 2008. It now has more than 100 staff members, 50 in Beijing and the rest in offices in Guangzhou, Shenzhen, Qingdao and Shanghai. There are also representative offices in Washington, New York and Europe.The center publishes special reports in a number of areas, including Chinese enterprises expanding overseas, developing talent and global governance.Wang believes the vehicle for taking trade negotiations forward could be the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 or FTAAP, which was first discussed at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meeting in Hanoi in 2006.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gave fresh impetus to it in his keynote address at the APEC meeting in Lima, Peru, in November.Such a free trade agreement would likely involve the 21 Pacific Rim members of APEC, including both China and the US."With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TPP, it could now succeed. I also think Donald Trump, who is both a businessperson and pragmatist, would also see it as a good way of engaging with China and the Pacific countries," Wang says.He believes that the TPP is effectively now dead in the water."It still exists, but as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said it is now irrelevant," he says.Wang, who grew up in Sichuan, had his education interrupted b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76). He was among the gener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that returned to university studies in 1978.He studied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t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before going on to do an MBA at the University of Windsor in Ontario, Canada.He became chief trade representative to the Quebec government in Hong Kong and China, returning to China in 1993.Wang, who has a PhD from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 has taught at Peking University’s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at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is also a visiting fellow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and a senior fellow at the Harvard Kennedy School. He has also held a number of key business positions.He attended the official opening ceremony of a new factory of Chinese auto glass maker Fuyao, which will be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in Moraine, Ohio, in October. The plant currently employs 2,000 but this is expected to grow to as much as 2,500 by the end of next year."More than 800 people attended - governors, congressmen, people from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also from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and other such bodies. I think it is a really good example of how trade and invest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can be maintained," Wang says."If Donald Trump really wants to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this is how he can do it: by encouraging more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US. It is a way of delivering good jobs and better incomes for people in these areas of the US were people feel their living standards have fallen behind."He is confident Trump as president will be open to such arrangements and will not impose barriers on imported Chinese goods, which he believes are unworkable."He was talking tough during the campaign but we have seen he is a flexible man," Wang said. "He said he was going to jail Hillary and now he is not. He said he was going to build a wall (along the Mexican border) and now its is only a fence. He was going to scrap Obamacare and now he is only going to modify it. What you see is a businessman’s flexibility," Wang says.Wang believes there is a need to move away from the anti-China rhetoric that underpinned the TPP.Obama said when he wanted congressional backing for the treaty that it was important China did not "write the rules"."We still have a Bretton Woods system of governance that was established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War II," he says. "The US has to accept that China is no longer a follower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ut needs to be a participant in the rule-making. The blunt language from Obama was not helpful. We now have an opportunity to reshape world trade." (By Andrew Moody)From China Daily,2016-12-4
2016年12月19日 -
【新民晚报】最新英美留学毕业生年薪排行榜发布,第一高薪是啥专业?你绝对猜不到!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今天下午联合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中国留学生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4,作为留学生大国影响着国际留学态势,但出国留学人员增速放缓,留学回国人数增长加速,目前留学回国人数已超过累积出国留学总人数的一半。>>>留学低龄化明显 高中出国人数增多研究显示,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同比增长13.9%。但增速有所减缓。留学热有所放缓。但留学低龄化现象更加明显。2015年,在高中阶段就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掀起高中生出国留学的热潮。2014-2015学年,在美中国留学生中,本科生达到了124552人,较前一学年增长12.7%,首次超过同期在美研究生。同时,赴美就读本科的学生越来越多倾向更早的走出去。出国就读高中的学生比例从2012年的17%上升到2015年的27%,还有超过1/3的学生打算出国就读高中或预科及语言学校。>>>欧美毕业生高薪排行榜 理工科很抢手目前全球范围内高科技人才短缺现象明显,CCG研究显示,美国每年电脑专业的毕业生只有4万多人,但有400万个与电脑有关的就业空缺岗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几乎包揽了在英美两国的毕业生十大高薪专业排行榜的前十名。工程学专业,化学工程、通用工程、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等,毕业生的入行年薪远超其他专业。在英国,只有经济学的毕业生跻身前十位。在美国,2015-2016学年前十名毕业生高薪专业全是理工科,其中石油工程更是以绝对的年薪优势排名第一。>>>留学生留在英美发展越发艰难然而,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就业面临的竞争正在加剧。中国留学生群体数量庞大,随着国际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各国收紧工作签证制度,国际留学生完成学业后在留学所在国留学继续工作的可能性在变小。>>>国内薪资竞争力上升 蓝领越发受欢迎一方面是在国外工作越发艰难,另一方面说国内工作的薪资越发吸引人。高收入已不仅仅只存在于高新科技产业。快递员收入过万、送餐员收入过万、育儿嫂收入过万……越来越多的“蓝领”收入也正在逐渐上升。目前,2016城市服务业高薪榜发布,位列top10的高薪职位分别为按摩师、健身教练、月嫂、汽修工、美容师、空调安装工、快递员、送餐员、司机、厨师。>>>留学生回国工作趋势明显 竞争压力增大随着国内外收入差距的缩小。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倾向于回国工作。CCG秘书长苗绿生指出,学成归国留学生总人数的明显增加,与出国留学人数的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良好的工作机会和国际化的薪酬待遇,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对留学回国人员吸引力较大的措施主要包括提供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机会、提供国际化的薪酬待遇,其次是放开出入境限制、支持重大科研项目、取消户籍限制、解决回国养老问题。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考虑回国发展。到2015年底,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达到40.91万人,他们的就业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留学回国人员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更加激烈。各位留学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文章选自新民晚报,2016年12月14日
2016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