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国际商报】《全球治理指数2016年报告》发布
本报讯“发达国家仍是当前全球治理的主体力量,新兴大国正成为全球治理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力量。”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全球治理指数2016年报告》如是指出。 报告由机制、绩效、决策、责任四个部分及各自具体指标构成,旨在衡量世界各国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和贡献情况。报告从全球数据出发,客观反映世界189个国家(地区)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和贡献度。在此基础上,报告结合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的相关共识,以“全球治理转型的中国方案”为主题,系统性地提出了全球治理改革的中国方案,以期促进和引导全球治理发展及创新。 报告显示,在选定国家中,对全球治理参与度和贡献度最高的前5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法国、英国、中国和日本。从排名来看,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有4个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受经济及国际关系因素影响,俄罗斯位列第六。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4个区域大国和经济强国则紧随其后居第七至第十位。大国和经济强国在总排名中位居前列,大多数国家得分在平均线上下。美国在全球治理中仍居主导地位,绝大多数G7/8及G20等国际组织成员位于前30名内,但南非及肯尼亚等部分区域大国排名低于预期。从地理分布上看,美、英、法、中位于第一梯队,加、俄、印及几个西欧国家位于第二梯队,北非、东欧、南美诸国组成第三梯队,第四梯队国家多为太平洋及加勒比岛国、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东和中亚国家。《报告》展示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心目前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地区,二是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三是以英法德等西欧及北欧国家组成的欧洲区。相对而言,非洲、中东和中亚地区由于历史、民族、宗教及地缘政治的关系,得分和排名相对靠后。“以中国、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大国正成为全球治理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力量。”报告指出,新兴国家在某些领域的表现极为抢眼。如中国以亮眼的“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度”数据,在“经济治理绩效”项中获得很高分数。受益于其庞大的联合国维和人员派遣数量,印度则在“全球责任承担”方面获得较高分数。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处于极速变动之中,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形成。孤立主义、民族主义逐渐抬头。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改革中的地位凸显,已经成为改革的助推器。在这一背景下,探索新的方向,建构一个具有代表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的全球治理体系尤为关键。鉴于此,报告从评估结果出发,将“中国方案与全球治理的未来”定为主题,分别以“2020年计划”、“2030年规划”和“2050年愿景”为切入点,提出了全球治理机制改革的近期、中期和远期方案。其中,近期方案重点放在推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强化G20等国际和多边组织地位和功能,以及促进中国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期方案的重点是推动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增长、鼓励新兴国家的参与以及进一步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远期方案则以推动联合国改革为首要目标,力图促进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影响,建立完善的全球治理机制。 CCG主任王辉耀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出现曲折和反复,包括经济、投资、金融、移民、发展合作等在内的多个全球议题都亟待全球治理的方案,今天的全球治理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表示,报告不但直观反映了世界各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情况,而且能够促进各国完善全球治理协调机制,引导各国应对全球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何芬兰)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6年9月29日
2016年10月9日 -
【Xinhua】Globalization to continue with rising cross-border investment
BEIJING, Sept. 20 (Xinhua) -- Globalization will continue to progress, despite shrinking global trade, as companies accelerate cross-border investment to widen their industrial reach, according to researchers.A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connect the world, and a rising middle class demands better products and services, globalization will not stop and trade will be revitalized, said Long Yongtu, chairman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at a globalization conference.Long, once the chief negotiator for China’s WTO accession, said that in essence globalization is created by companies investing overseas and the growth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Glob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grew 38 percent in 2015, due to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 fastest growth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China has been a strong overseas investor in recent years. China recorded 118 billion U.S. dollars of non-financial 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 into about 6,000 companies in 160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first eight months of the year, up 53.3-percent year on year, official data showed.Twenty years ago,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benefited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it is time now for growing Chinese companies to invest overseas to move up the global industrial value chain, said Lu Jinyong, a professor with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It is a natural process for companies to go global, but it is crucial to have sound support to offer financial and legal services in overseas investment, said Hu Yuandong, chief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vestment Technology Promotion Office China at the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It is about obeying global game rules and, more importantly, improving those rules," Hu added.From Xinhua,2016-9-20
2016年10月9日 -
【人民网】改革开放不是“一时之举” “中国进程”为世界“遮风挡雨”
6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题为《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的重要演讲。 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1978年12月,寒冬中透露着暖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 38载,砥砺磨练;38载,攻坚克难。 这期间,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超乎想象的勇气和速度,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称赞的“中国奇迹”,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每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人。 全球化背景下,与世界迅速融为一体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推动力,世界也从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获得增长红利。正如习近平在G20会议上所指出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迎来新嬗变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三周年。 三年前,上海浦东,一块2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烙印上了改革、开放、试验三个标签,激发出巨大活力。从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从首批入驻的25家企业到截至今年7月底入驻的790家持牌金融机构和约7700家各类金融服务企业,上海自贸区的飞速发展,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生动缩影。 三十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向世界敞开。而今,站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迁的节点,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新的嬗变。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中国,穿荆度棘、破冰前行的路上,对外开放的决心却愈加坚定。正如,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复苏乏力、外需不振;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何为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要素,进一步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推进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顶层设计在步步完善,秉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的原则,以开放型经济为酵母,中国的对外开放由内至外、由东至西,沿海内陆沿边协作互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正在逐步构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标志格外醒目 柏可林摄 自贸试验,中国的开放,向着更宽的领域拓展。 经过“播下良种”、“精心耕种”后,自贸区建设由“试验田”升级为“高产田”。在自贸区改革的带动下,2015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增长9.1%,比上海全市高2.2个百分点。 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在上海之后,自贸区在天津、广东、福建开花,第三批自贸区也正在酝酿,外资入华比任何时候都领域更宽、门槛更低、待遇更公。 制度保障,中国的开放,向着更深的层次延伸。 “引进来”、“走出去”,开放的土壤培育开放的经济。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一系列新机制体制的保障下,迈上了新台阶。2015年3月,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出台,外商投资限制性措施大幅减少;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发布,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有了顶层设计。2016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加强构建更加开放的投融资体制。 “一带一路”,中国的开放,向着更高的维度递升。 “一带一路”实施3年来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新华网制图) 俯瞰中国,东南西北,纵横交错的路网既是经济发展大动脉,也是由内至外开放的大纽带。今年9月和10月,是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提出三周年。3年来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2015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流量达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是对全球投资增幅的2倍。 2016年9月的G20杭州峰会一致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形成“协同、合作、开放、包容”长效创新机制。 “中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在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言之切切,许下郑重承诺。中国的开放,正朝着更宽、更深处推进,迈向新高度。应对挑战 中国破解全球化困境 38年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改革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世界金融危机阴影依存之际,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太多惊喜。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经济实现了6.9%的增长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6.7%。从中国经济上半年“成绩单”来看,中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动力源”和“稳定锚”。 然而,今年的世界并不太平,从英国“脱欧”开始,全球风险接踵而来,各国逆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TTP、TTIP等排他性的区域化出现,经济全球化处于关键转折阶段,全球化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副研究员艾伦·惠特利提醒,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存在反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趋势,而如果全球化出现倒退,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明显且即刻的危险。 “中国是唯一一个增长与开放的国度。我们从亚投行和‘一带一路’战略中可以看出,中国已开始承担国际责任,中国已知晓国际合作与治理的重要性,并重视和发挥联合国的影响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G20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政治学系教授约翰·科顿认为,“当今的全球治理需要创新路径。中国与联合国需要共享国际领导任务,防止欧美因特朗普和英国‘脱欧’导致的倒退及保护主义的抬头。” 面临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增长乏力,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趋势,中国的开放之门却更加宽广,全球化的步伐更为坚定。 G20杭州峰会决定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为全球增长开辟新路径,全面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强调“承诺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开放性世界经济”、“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和包容的多边贸易机制”、“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是向逆全球化的现象作出的重要反击。 境外舆论表示,当此世界未来的十字路口,唯有中国贡献和大国认可的“杭州共识”和西湖框架才能力挽全球化逆转之狂澜。G20杭州峰会承担了理顺全球经济发展路径,找到让全球化重新启动的方法的使命。 在此背景下,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成了中国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同世界深度互动和开放。中国汇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广阔的中国市场吸引了无数外商,“中国制造”也风靡全球。 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贸易国、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世界上第二大消费市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1.7亿多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人才、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20%…… 不仅仅是数据的精彩。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到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到完成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再到人民币加入SDR,中国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问题上更加自觉。 事实上,中国在坚持相关谈判推动全球化、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中美之间的BIT谈判(双边投资协定),中欧之间的BIT谈判等。中国对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希望美国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最终推动亚太自贸区、开放性的亚太经济和开放性的世界经济的建设。 数十年来,全球化带来的共赢有目共睹。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研究认为,过去数十年,因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有效地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出现。 “中国是世界现行自由贸易体制的维持者和改进者。西方过去一直扛着‘自由贸易’的大旗,现在没有能力再扛下去了,中国要接过这面大旗。”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在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的条件下,中国已经成为也继续会是全球化最主要的推动力。反哺世界 中国智慧创可观红利 “计利当计天下利”,更多地共享成果、更好地惠及世界,中国的贡献行胜于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评估预测,全球经济增长今年只可能在3.1%左右,而中国的贡献率约为39%。这一比例远超其他发达经济体。据预期,中国贡献是这些所谓发达经济体总和的1.5倍。 在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进程中,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地惠及其他国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搭乘“中国快车”的机会。 改革开近40年来,中国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中等收入者规模已超过1亿,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也有人担忧中国经济“拖累”世界。6.7%是中国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尽管下行却仍居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中国经济规模已超过10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贡献率保持在25%以上。中国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已写入中国的五年计划中。 “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习近平一语道破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G20杭州峰会的“中国主张”,得到众多与会国家的认同。 “要让更多国家搭上中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习近平的全球视角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让他国搭上“快车”,离不开“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离不开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中国的 “一带一路”希望给沿线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近年来,中国抓紧自贸区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仅能够对我国外贸发展将形成长期利好,也是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国与周边及“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往来。 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业仪式并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57个国家加入亚投行,首批项目今年5月已经获批,这个由中国发起建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正在欢迎各国的加入。秘鲁总统库琴斯基近日接受本网专访表示,也要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投行。 中国经济发展继续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更加开放的中国更能造福世界。中国改革开放为人民币“入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又是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与新起点。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龙永图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主要面对全球最贫穷、最落后、最封闭的国家和地区,并把这些国家带到全球发展的主流中,在这一过程中,将更多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 “这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肯定,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迈向一个新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世界各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而联系在一起。中国通过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世界转变发展模式。可以说,全球化成就了中国崛起,中国崛起又在反哺全球化,成就全球化。 在新的起点上,中国承诺: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是中国的战略选择。(文章选自人民网,2016年10月5日)
2016年10月9日 -
【宁波日报】胸怀全球抓机遇 聚焦智造谋发展 ———“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宁波)论坛”嘉宾发言选登
G20杭州峰会之后,如何为全球化企业投资中国、投资浙江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投资便利化?如何打造良性的商业秩序?如何让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发挥推动产业升级的主导作用?如何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这个金秋,坐拥东方大港的宁波,迎来了一场全球化的盛宴。2016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期间,“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宁波)论坛”如约而至,5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政要、商业领袖、跨国公司高管和各界精英,以“世界大市场———谋转型发展促产业融合”为主题,聚焦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的新进展,探求“一带一路”背景下经济转型、产能合作的新机遇。 80余位演讲嘉宾、8场主题演讲和专题论坛、30余家跨国公司高管、3位驻华大使及经济商务参赞……短短2天,各路业界学界“大拿”在宁波留下了智慧的结晶和前沿的判断,对全球化企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论断。今天,本报选登部分论坛嘉宾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主题发言:全球化注解新时代 发言人:龙永图 职务身份: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逐渐对全球化的动力、内容、手段和载体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近几年出现的一些重大变化值得我们注意。 从全球化的动力来看,最重要的动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正在强劲地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从全球化的内容来看,过去全球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现在出现了新兴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移。 从实现全球化的手段来看,过去主要以国际贸易为主,现在国际投资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从全球化的载体来看,过去以跨国公司为主,但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出现,有效化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使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包括小微企业成为了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认为,第一,全球化的企业要坚定地支持经济全球化。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没有变,这是我们一再的判断。在经济出现波折的时候要有信心,走全球化的道路就是要坚持走对外开放的道路。 第二,全球化的企业一定要坚定地参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所有从事经济工作的人要紧紧关注、研究全球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时刻学习新的理念和知识,把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三,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中小企业应该更加自信地参与全球化进程。互联网使我们中小企业在全球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这对于浙江来说十分重要。我们应该更加自信,相信只要中小企业掌握一定的专利和一些重要的科技人才,就可以成为全球化的主角。 第四,我们全球化企业的眼光不仅要看到发达国家,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这是全球化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随着国际投资的地位开始上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也顺应了这个大潮流。某种意义上,“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扶贫战略,因为沿线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基本上是世界最贫困最落后的国家,解决了这些国家的贫困问题,就解决了世界的贫困问题。同时诸如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涌现出来的庞大中产阶级,也形成了巨大的市场。这是吸引市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发展全球化企业的历史进程中,应该清楚地看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缺乏国际化的人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宁波举办人才科技周非常重要。现在全球化发展太快,走出去的步伐太快,光培养和发现人才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积极共享全球化的人才。共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念,人才的共享也很重要。实际上我们中国的人才很多,怎么分享人才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分享全球的人才,让全球的人才都为我们国际化发展服务。 发言人:王辉耀 职务身份: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全球企业的发展,全球资源的配置,促进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增长,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化虽然遇到了一些曲折,但我觉得中国的企业应该是全球化最坚定的捍卫者、推动者和积极的参与者。因此,我们要探讨全球化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如何推动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下一轮的全球化进程。我们希望未来在整个亚太贸易圈内能有一个新的体系,是各个国家共同书写的规则,是共有的全球化、共赢的全球化。 发言人:郑永年 职务身份: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我想以“开放促开放”谈几点看法。我们这几年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经济全球化,但是为什么感觉动力不足呢?我认为主要是本身开放的程度不够,正如很多人理解“一带一路”就是我们要走出去,其实这是片面的,“一带一路”不是单向道,而是双车道。走出去首先就必须要把企业请进来,如果企业都出去了,那国内产业就会空心化,这是不可持续的。第二,我们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是国际组织里一个重要的成员,要积极参与制定新的规则。第三,我们还可以制定一些自己的规则来推进全球化,通过这些规则使得世界更自由。关键词:“走出去”与产业合作 发言人:刘经纶 职务身份: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全球化包括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个方面,既要利用好国际资源,也要利用好国内资源。现在中国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优势,中国的技术和资本输出发展非常迅猛,但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要“走出去”确实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海外风险不易控制。第二,国际化的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第三,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我们没有优势。第四,在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对新技术应用、新管理方法、新游戏规则掌握方面还要努力。 发言人:Robert A.Theleen 职务身份: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外国公司想要在中国成为市场的关键成员,总体有三类策略。第一个策略是革命性的,主要来自于传统的制造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它们的策略以合作伙伴形式展现,和当地的政府、公司进行合作与互补。第二个策略叫颠覆性技术,很多技术型公司改变了行业的传统模式,比如优步和滴滴建立了合作关系。第三个策略是跨国合作,公司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不能再只靠自己去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国企业“走进来”成为一种驱动因素。 发言人:杨小华 职务身份:旧金山大学商学院国际工商管理终身教授、中国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外国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也在不断演化,这是他们一个策略性的选择。现在的市场和经济情况,需要国外公司转变他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从内部作一个调整———必须要思考怎样和中国合作开展业务,而不是自己在中国做业务。众所周知,中国有两大优势:市场和钱,这些都是国外的企业需要的。而国外的企业有技术和人才的优势。外国企业可以到中国找到合作伙伴,把两种资源互补结合在一起。他们并不需要自己去中国做业务,他们甚至可以在全球找到中国合作伙伴,因为中国的业务已经遍布全球了。关键词:创新与变革 发言人:霍建国 职务身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 现在全球资本市场的风险在急剧积累,可以归结为金融危机后量化宽松以及各种加杠杆动作的结果。我们观察全球的资本市场,包括商品交易、黄金和石油市场剧烈的振荡,发现了幕后的操盘手或者说大户操纵市场的痕迹,这实际上也是流动性和泡沫的反映。如果大家意识到了却没有联手对它进行抑制,风险可能还会继续上升。我最担心的是现在国内环境的变化,中国的资产正在走向国际市场,虽然现在出手收到的效果还可以,但要注意国际市场上这种大风险会不会把我们卷进去。对此,我认为目前有三个国内的政策选择:一是坚持采取稳妥措施,提醒企业多关注风险;二是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兼并收购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资本改革还要更加大胆、稳妥、分阶段地向前推进。 发言人:Crystal Liu 职务身份:曼戈大中国区资深总监 我们过去的消费模式是以品牌为主题来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现在新的消费模式,更多是消费者引领品牌来开拓更全面的渠道,引进更新颖的技术。过去我们可能只关注线下或者线上,现在要全渠道、线上线下打通。吸引消费者保持对品牌的消费忠实度,需要引进很多新的技术,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比如很多时装公司收购国外的其他企业、品牌公司后,会把整个业务转进中国市场,实际上我们不能忽略国外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原有的品牌基础。我们需要开放企业管理的思维,引进一些国际的高端专业管理人才,兼顾国际市场,才能更有利于这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化发展。 发言人:温华 职务身份:中国日报亚太分社资深顾问 “互联网+”机会比挑战多,中小企业个人创业者永远是有机会的。“BAT”再大也有它们的缺点,有自己的边界。我相信现在中国“互联网+”共享经济还是刚刚起步,虽然个别板块发展得很快,有一些领域可能居于全球的领先位置,但是总的来说很多板块还是刚刚起步。所以,在未来中国“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前途还是非常大的,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去把握这个机遇。 发言人:焦涌 职务身份:中外建城市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成华合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觉得“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革新,客观上它让一些资源的供给侧发生了改变。“互联网+”是真正意义上带给了我们共享经济的转变。共享经济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是大家会把一些闲置的资源供分享使用;第二是会把需求黏性激活出来形成生产力,通过让人产生兴趣来激发需求,促进供给。关键词:从“制造”到“智造” 发言人:何宁 职务身份:商务部美大司原司长、驻美国原商务公使 “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仅相差一个字,但这个“智”字,体现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重要特点:数字化和智能化。前两次工业革命浪潮我们没有赶上,这一次我们赶上了,怎么抓住这个机会,我们要非常重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加入,这种专业化实际上也产生了工业中几个产业之间的跨界,因此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发展方面,我们不能非常简单地定义它朝着什么方向走,因为它很有可能更加模糊、更加具有多样化。我觉得企业和政府应该多互动和调整自己,不断提出适应这种变化的新法律法规和管理模式。 发言人:茅忠群 职务身份: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我认为企业的内部驱动力来自创新,民营企业在新常态下的竞争力就是专业、专注。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不支持创新,我觉得创新最大的源泉正是来自我们的仁爱之心,来自我们的良知。比如,我们看到报道说,厨房油烟有加剧主妇肺癌的风险,于是我们用三年时间研发出不跑烟的油烟机,效果特别好;我们用五年时间开发出全新洗碗机,解决了西方洗碗机5个痛点并能去掉95%以上的农药。所以并不是市场不好,我觉得只要在创新上下工夫,把传统产业不断升级,这个市场就是无限的。 发言人:王剑峰 职务身份:宁波均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均胜公司在过去11年里一直从事制造业,通过升级、转型、海外并购,把海外高端制造业中的技术学了回来,并转化成中国技术,又走向海外发展。一个企业的内部驱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内部创新和内部管理层对公司核心战略的推进。均胜公司一直秉承着三个理念:第一是专心做制造业,第二是专业化,第三是专注。现在,车联网、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等未来新技术对我们的传统模式影响非常大。在这个浪潮中,我们希望能够精确定位,让我们的产品更智能、更安全、更环保。 发言人:关新 职务身份:宽资本创始人及董事长 中国有最大的市场、最好的加工和生产能力,有最年轻的、最出色的创业者,再加上这么多钱,如果我们用智慧和资本把全世界的技术和人才吸引过来,开创一个新领域,或者叫版权领域,投资国外的知识产权,也可以把国外的知识产权在中国产业化,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联合创新。文章刊于《宁波日报》,2016年10月6日
2016年10月9日 -
【环球时报】中国寻求智库帮助解决新问题
中国南方制造业中心东莞决定以高达3000美元的薪金吸引优秀人才。这个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出自中国高层号召研究机构对决策发挥更大作用后于2013年成立的一家智库——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2016年12月21日2015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开幕 新加坡《商业时报》9月26日文章:中国南方制造业中心东莞决定以高达3000美元的薪金吸引优秀人才。这个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出自中国高层号召研究机构对决策发挥更大作用后于2013年成立的一家智库——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该研究院负责人表示,地方政府如今制定政策前想要实地调查和建议,“以前,他们有些拍拍脑袋就决定了。”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挑战。2015年发布的有关发展智库的计划,叹息中国缺乏让外部建议参与决策的“制度性渠道”。官员们如今正努力为决策者提供水准更高的建议。这个国家不乏需应对的重大课题,如制造业升级、债务去杠杆化及国企重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王辉耀说:“中国(如今)比任何国家都需要智库,特别是独立和民间的智库。”北京需要智库的声音填补内部体系缺乏的辩论。 上海社科院的智库研究中心每年发布智库排名。该中心目前跟踪关注的智库约400家,多于去年的279家。一些较小智库未能进入其雷达范围,这表明中国智库更广泛的扩张。中国有2000多县级政府,专家估计未来数年中国可能会有5000家智库,数量是美国的两倍。 在中国,能否参与决策是衡量智库影响力的最终标准。但撰写过相关论文的阿比盖尔·瓦瑟里尔等表示,依靠政府拨款和认可“可能削弱智库产生独立建议的能力”。伦敦国王学院研究中国事务的克里·布朗则认为:“涉及经济问题,智库和政府在保持可信等方面有共同目标。涉及农村、社会情况等国内事务问题,中国智库处于绝佳位置,能提供很有价值的研究。” 国外观察人士已注意到中国智库崛起。在东京的亚洲开发银行旗下智库工作的根本直子表示,她所在智库考虑邀请9家中国研究机构参加他们明年举行的全球峰会,受邀的还有布鲁金斯学会等其他国际知名智库,“中国智库不仅参与,有时还带头。”文章《环球时报》,2016年9月27日
2016年10月9日 -
王辉耀:人才流动关乎中国的切身利益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人才的流动还尚处于起步阶段。消除人才流动的壁垒肯能是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也关乎着中国的切身利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创始人王辉耀博士在接受《大国小鲜》栏目专访时指出,中国本身实际上也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我们自己不这么认为。实际上当国际移民组织(IOM)统计世界移民现状时发现,全球总的流动人口是10亿人,中国就占到了三亿,实际上是最大的。下一步中国可以借鉴国际移民组织(IOM)的经验,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流动人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才流动国,国际人才流动实际上非常的迫在眉睫,它也是全球化很大的一个趋势。考虑到时间和时机的成熟,应该建立国际人才组织。比如我们可以从双边的,或者几个国家开始,甚至是扩大到G20之间的人才流动,最后达到一个国际人才组织,而且这也关乎中国最大的切身利益。选自凤凰网,2016年9月22日
2016年10月9日 -
王辉耀:中国的全球化为世界注入新活力
G20杭州峰会已圆满闭幕,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作出承诺停止在全球贸易和投资方面的保护主义。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大国小鲜》特别邀请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创始人王辉耀博士就全球化问题进行专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在这里面是最大的参与者,也是推动者,中国与全球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全球化到了十字路口,怎么样更好地推动全球化,加快全球化和促进全球化,中国可能要发挥新的作用。在谈到国际人才流动时, 王辉耀博士指出,中国本身实际上也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我们自己不这么认为。实际上当国际移民组织(IOM)统计世界移民现状时发现,全球总的流动人口是10亿人,中国就占到了三亿,实际上是最大的。下一步中国可以借鉴国际移民组织(IOM)的经验,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流动人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才流动国,国际人才流动实际上非常的迫在眉睫,它也是全球化很大的一个趋势。考虑到时间和时机的成熟,应该建立国际人才组织。比如我们可以从双边的,或者几个国家开始,甚至是扩大到G20之间的人才流动,最后达到一个国际人才组织,而且这也关乎中国最大的切身利益。【视频观看】选自凤凰网,2016年9月22日
2016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