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世界大市场”:千人与会谈全球化企业在中国发展
2016年9月23-24日,“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在宁波盛大举行。本届论坛是G20杭州峰会后首届关注投资中国和全球化企业发展的论坛,以“世界大市场--谋转型发展促产业融合”为主题,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共同主办,1000余位来自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家和跨国公司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共有80余位演讲嘉宾,10场主题分论坛,30余家跨国公司高管,5位驻华大使及经济商务参赞、2场电视节目录制、5家企业参访,3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 刚刚落下帷幕的G20杭州峰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探索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挑战与问题的共同方案的同时,为转型升级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跨越前行的动力,更为全球企业华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峰会核准的《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是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填补了国际投资领域的空白,有助于营造开放、透明和有利的全球投资政策环境。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也是吸引外资的第二大目的地,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范围与广度的扩大化与多元化,中国公司日益确立了全球投资者这一身份。在形成全球产业布局的同时,全球化企业更多地认识到把握当下时机投资中国的重要性以及随之将带来的挑战。 宁波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连续十年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部最具活力的商业中心。宁波在新丝绸之路占据独特的区位优势,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方兴未艾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宁波从快速增长发展模式向智能增长发展模式的转变也为国内外企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业务前景。 基于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G20杭州峰会后第一时间携手宁波市政府,在“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宁波举办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汇聚来自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政要、商业领袖、跨国公司和各界精英,聚焦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的新进展,就G20之后如何为全球化企业投资中国投资浙江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投资便利化;如何打造良性的商业秩序;如何让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发挥推动产业升级的主导作用等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 本次论坛是一场影响全球化企业未来发展的盛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衔参赞、美国中国总商会前秘书长黄学琪,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博士,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中国美国商会前主席James McGregor,斯里兰卡驻华大使Karunasena Kodituwakku,西班牙驻上海总领事馆经济商务领事Alfonso Noriega GóMEZ等各界精英及机构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就G20后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如何提升公司内部能力、传统企业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新趋势和新格局、企业走向全球的变革性影响、如何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与人才竞争等议题进行思想激荡。数百位嘉宾共商中国企业全球化创新发展之路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代市长唐一军致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致辞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崔明谟致辞宁波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杨立平主持开幕式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崔明谟,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宁波市相关领导等嘉宾出席了论坛开幕式,龙永图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再平衡,创造高附加值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助力。当前,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这一战略优势来增强其国内竞争力值得深思。面对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对未来在中国的投资持越来越谨慎的态度,如何继续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围绕“打破边界--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全球企业的产业合作与升级”的主题,论坛期间举办了两场全体大会,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Smadja& Smadja战略咨询公司董事长Claude Smadja,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墨西哥合众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参赞Alejandro Salas,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经纶,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美国埃默里大学媒体和国际事务教授HolliA.Semetko,安可咨询公司亚太区董事长、中国美国商会前主席James McGregor,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执行总监Kirk Wilson,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 Robert A. Theleen,莱克斯诺中国CEO Tony Tala,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刘文波,旧金山大学商学院国际工商管理终身教授杨小华等与会嘉宾共同出席,充分探讨了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之路,为全球企业的产业合作升级贡献智慧。 此外,围绕“工业互联网与中国智造”、“全球背景下的金融改革与治理”、“资本、科技创新与新消费时代的企业战略”、“互联网+创造共享价值”等议题,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四场平行论坛,邀请原商务部美大司司长三、原驻美国商务公使何宁,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宁,软通动力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方发和,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政府顾问康荣平,欧盟H2020计划OASC智慧城市项目中国区首席代表、欧洲-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主席路东,Covington & Burling LLP合伙人冉瑞雪,《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中国经济政策项目主管Michele Geraci,万全资本有限公司投资总监Nitin Dialdas,中国首创创始人、董事长Peter Fuhrman,商务部研究院前院长霍建国,森浦资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芮祥麟,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普华永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柯银斌,易金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Alan Cole-Ford,RTG咨询集团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Angelito Tan,曼戈拓展部东亚区高级总监刘禹彤,宽资本创始人及董事长关新,杭州林东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董事长林东,北京茂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志岳,东和昌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华龙,中国日报亚太分社资深顾问温华,商银信支付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林耀,价值中国网CEO、创融国际资本公司董事总经理林永青,中外建城市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成华合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焦涌,我爱卡/信用宝创始人兼CEO涂志云等嘉宾深入讨论。 全球化企业发展:新起点、新动能 论坛开幕前一天,以“中外CEO多边对话--融合与共赢”、“新常态下企业内部驱动力”为主题的圆桌会议先行启动。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主题,中国既是这一主题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中国在加强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同时,需要重新了解自身经济的演进。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虽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影响力正在下降,而服务业、家庭消费、智能城市体等产业的发展及创新,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圆桌会上,CCG副主任,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中国业务副总裁李思彦,塔塔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李符然,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刘文波,威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任道远,正大集团正大企业总经理滕维方,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晓忠,Linkedln(领英)中国区副总裁于志伟,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西班牙驻上海总领事馆经济商务领事Alfonso Noriega GóMEZ,美国杜克大学副校长Denis Simon,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亚洲金融风险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秦逸飞,宁波均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剑峰,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普华永道中国/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张鉴钧,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郑艺等嘉宾围绕中国的跨国公司应该如何调整,以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海内外经济环境;哪种合作方式最有利于跨国公司进行新技术研发,拓展巩固国内外市场;创造新的企业文化和思维模式、调整管理结构等方面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为适应新的增长方式,公司应如何转移业务、优化管理结构;与国有企业共同推进新时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应扮演何种角色;新常态下,企业希望政府在相关法律法规、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做何种调整或完善来保证其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斯里兰卡驻华大使Karunasena Kodituwakku 致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论坛闭幕致辞 此外,论坛闭幕后,主办方还安排了与会嘉宾赴杭州湾新区、上汽大众宁波基地、方太集团公司、杭州湾湿地、宁坡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万年基业游艇港、吉利汽车春晓基地、宁波港口博物馆等地进行企业参访及项目考察活动。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是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北京,在广州、青岛、深圳/东莞成立了三个研究院,在上海设立了办事机构,在香港、华盛顿、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和悉尼设海外代表。CCG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5》中,CCG位列全球智库综合排名第110位,并入选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百强;在中国顶级智库排行榜中名列第七,居中国社会智库第一。作为最为国际化的社会智库,CCG不仅出版《企业全球化蓝皮书》等报告,还举办相关研讨会和大型论坛等公共活动,推动企业和人才全球化。
2016年10月8日 -
【CCTV】Interview with David Lampton:Will Clinton cooperate with China if elected?
【视频观看】
2016年10月1日 -
【光明日报】中国要扛起自由贸易的大旗 ——来自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的声音
图为“打破边界——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全体大会上,嘉宾代表在热烈讨论。曹元龙供图/光明图片 近几年,全球化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了一些波折。例如,全球贸易增速连续多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一向不喜变化的英国突然公投脱欧,美国大选爆出反国际贸易、反全球化言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P)在美国国内遇冷等。如何认识这些逆全球化现象,事实上涉及如何把握未来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方向。9月23日至24日,在宁波举办的“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上,与会嘉宾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外经贸部原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认为,我们对全球化问题的认识近些年受到挑战,因为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一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动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正在强劲地推动全球化。二是全球化的目的是在全球配置资源,来实现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过去配置资源的主体是发达国家,现在的主体则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也有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三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手段是大力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这二者当中,过去主要是以国际贸易为主,现在国际投资的作用越来越大,“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四是过去实现全球化的载体是跨国公司,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不对称得到抑制,现在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包括小微企业都成为重要载体。龙永图表示,全球化进程的方向没有变,我们对此应该有信心。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论坛上指出,近几年,世界的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形成,“自由贸易”在欧美很多国家甚至变成了一个负面的词汇,保护主义抬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郑永年指出,自由贸易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如果西方扛不动“自由贸易”这杆大旗了,中国可以接过来扛。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和国际组织的一个重要成员,中国可以参与制订新的规则来推进全球化,使得世界更自由。郑永年表示,中国的快速发展过去受惠于全球化,将来更离不开全球化。他说:“对中国来说,全球化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在西方遇到困难的时候,中国怎么样抓住机遇,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本届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以“世界大市场——谋转型发展促产业融合”为主题,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共同主办。1000余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跨国公司代表与会,展开热烈讨论,议题丰富,涉及“打破边界——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全球企业的产业合作与升级”“工业互联网与中国智造”“全球背景下的金融改革与治理”“资本、科技创新与新消费时代的企业战略”“互联网+创造共享价值”等。(本报宁波9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曹元龙 曾毅)文章刊于《光明日报》,2016年9月26日
2016年9月27日 -
【人民日报】谋转型发展 促产业融合 ——二〇一六全球化企业中国发展论坛侧记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探索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共同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9月23日至24日,10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政要和企业家汇聚浙江宁波,以参加“2016全球化企业中国发展论坛”为契机,围绕“世界大市场——谋转型发展促产业融合”为主题,聚焦新形势下的全球化与中国企业。 全球化面临挑战之时,也是新机遇到来之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在论坛的开幕演讲中阐释了全球化发展的新机遇:科学技术是全球化发展的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全球化的强劲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改变了过去以发达国家为主体配置全球资源的局面,使全球化发展更加均衡;尽管国际贸易增速回落,但国际投资作为全球化的另一手段,正在发挥更加显现的作用;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惠效应,越来越多的民营和中小企业有机会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全球化竞争。 “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对当前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做出判断。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论坛上表示:“实施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毋庸置疑。在西方发达国家面临全球化遇阻的情况下,中国更应当抓住机遇,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热潮。”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和吸引外资第二大目的地。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范围的扩大和投资领域的多元化,中国企业的全球投资者身份逐步确立。与此同时,更多的全球企业将投资中国市场纳入其全球产业布局之中。 着眼科技与创新,研究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是推动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刘文波说:“基于对全球和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我认为绿色科技、智能制造、互联网医疗和养老等都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 当今世界,整合资源比拥有资源更加重要。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全球资源配置,通过全球产业及企业的转移实现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今年,“国际产能合作”被首度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有助于推动中国产业全球布局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贸易和投资是全球化发展的双引擎,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不振的情况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潮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展现了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化的实际行动。在海洋贸易下降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尤其对欧亚大陆和中亚国家间贸易和投资具有巨大拉动作用。 企业是全球化的载体。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当实现从传统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转变,形成跨文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郑永年表示,“中国参与全球化应该走‘双车道’,不仅‘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中国不仅要有走得出去的企业,还要有容得下外资的市场,以开放促开放才是更加包容的全球化。”文章刊于《人民日报》,2016年9月26日
2016年9月27日 -
【环球时报】大卫•兰普顿:携手书写规则,中美应对彼此有信心
2016年9月22日,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蓝普顿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圆桌会议上就“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发表主题演讲,其演讲内容由《环球时报》在9月26日全文刊发。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北京是1976年10月10日,当时的中国对外封闭,我们是第一批在毛泽东主席去世后进入中国的美国人。在我印象里,当时的北京都是胡同,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几十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如此快速、如此积极、如此大规模地发生惠及如此众多人口的改变。因此,我对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充满了尊重之心。但中美是两个国家,这也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中美相互依靠,如果相处得好,未来会发展得更好。 底特律的中国故事 不久前,奥巴马总统与在联合国参加会议的李克强总理进行了会面,这是非常积极的。其实,根据外交礼仪的要求,奥巴马没有义务这样做,而且他也面临其他问题。但奥巴马想要花时间了解中国,了解中国领导人,了解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其实就反映出美国领导人对中国的重视。 我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在他的发言中提到了一个词:规则,国际社会必须维护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二战后形成,帮助维护世界和平70年,这包括联合国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关心的根本问题是,中国是要参与二战后的体系,还是想要改变这个体系。美国担心,中国想要快速改变该体系,让我们处于劣势。中国如今在这个体系内的发言权越来越大。当然,中国在该体系内应该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我们希望看到该体系的进化,而非革命。 从我读到的报道来看,李克强总理在努力打消美国的疑虑,奥李的对话谈到了对美国至关重要的一些政策选择。美国对进入中国市场中的服务领域十分关注。目前,中国正在努力实现经济平衡,服务行业正在获得快速发展,这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对外国企业也是如此。两位领导人提到,他们正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取得进展,而中国也在努力减少负面清单,这是好消息。因为美国企业界对中美关系给予很大支持,对他们来说,支持中美关系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底特律的故事想必很多人听到过。不久之前,底特律这座城市破产了,人口流失、企业倒闭。是中国投资者进入底特律,帮助这座汽车城重新获得活力。俄亥俄州也正在大量吸引中国投资,当地有9000人在中国工厂获得工作岗位。当地的社区和政府需要就业机会,需要经济发展,他们才不会管什么南海岛礁。在谈论问题之前,我们需要记住两国关系所取得的进展。不只是国家层面,中美地方政府层面也要不断交流。 中美不应让彼此成为最大的安全问题 中美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坦率地指出。在我看来,中美关系第一大问题是,两国战略关系不断减弱,即军事关系正在被减弱。中美军事交往正在增多,但事实上当你询问两国军方人士,如果准备下一场战争,未来谁是对手?不幸的是,中美都在把对方当做假想敌。当然,美国正在打击IS和“基地”组织,但它们并不是国家,只是组织或个人。中国进行了一些夺岛演习,这正是美国所担心的。同时,中国也在指责美国同日本进行军事演习。美国向韩国提供导弹防御系统,在中国看来是不友好的。当然,美国也把一些网络袭击的源头归结于中国。两国军事之间正在发生的进展很糟糕,有滑向军事敌对状态的趋势。 但中美也有着非常好的经济和文化关系,30多万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我本人也有来自中国的博士生。两国经济关系很正常,尽管有些摩擦。 可如果你询问人们最关心什么,无疑是自己的安全。如果安全发展方向与经济发展方向相左,我担心不好的军事关系会影响经济关系。要警惕,中美不应让彼此发展成为最大的安全问题。否则,就会影响经济和文化关系。 第二,中美都是大国,各自都有关系密切的友好国家,美国还有自己的盟国,但这些友好国家或邻国为中美关系带来了一些麻烦。例如,朝鲜给中国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核试验、对韩关系等。日本也给美国带来了问题。2012年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国有化”,美国不希望日本这样做,但日本不听华盛顿的话。但我们有盟约,在一些情况下,我们有义务保护日本。因此,有时不是中美自身,而是我们的朋友会带来麻烦。这值得我们思考。 第三,我们对彼此的未来走向信心不足。中国可能认为美国试图遏制自己。美国大选正在进行之中,谁将当选很难预料,而中国不知道美国未来的政策如何,不知道会对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当然,美国也不知道中国正在走向何处,无论是对外政策还是国内政策。美国人也在问相同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对对方的信心。 需要关注的不只是谁将成为美国总统 今年是美国大选年,很多中国人非常关注,但其实与中国关系不大,这主要是美国的选举。希拉里还是特朗普会最终获胜?这并非唯一重要的问题。美国同时也在选举新的国会。在美国的体系中,国会有着同样大的权力,能够对总统的权力构成限制。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上下两院至少会有一个发生多数党的变化。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都会在一些问题上受到国会限制,包括预算问题、军事开支等。 此外,候选人在竞选时对中美关系的表态,往往与当选之后不一样。里根总统便是一例。他在选举时说要升级同台湾的关系,但当选之后,态度发生了相当大改变。在里根担任总统期间,美国与中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克林顿总统选举时提出了中国的人权问题,但当选后却通过谈判让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竞选与当选是不一样的。竞选是个人和党派的利益,当选后则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我们有50个州,50个州政府。这些州有许多独立的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他们是中国的“天然盟友”。如果看地图,中国是美国各州最大的农业市场,这意味着来自农业领域的参议员会支持中国。他们是“稳定器”,因为他们更关注经济关系。花时间改善同各州的关系,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无论是保守派还是自由派,中国都可以交到朋友。总统选举值得重视,但别忘了在国会和各个州交朋友。越多的美国人就业于中国拥有的企业,就会有越多的人支持这些企业。 在大选前各种事情都会发生,并改变最后的结果,而我的预测是,如果事态正常发展,希拉里可能会赢得选举。 首先,民意调查显示,希拉里有60%的机会赢得选举。美国的选举机制很复杂,各个州有选举人,不只是看有多少人投票给一个候选人。例如,当年戈尔获得的选票比小布什多,但小布什最后获胜。在这个体系中,希拉里有更多的方式去赢得选举。 其次,选举要看谁的组织最好,能够动员支持自己的选民前往投票站。希拉里的组织工作显然更好,也更有经验。 第三,谁能争取到更多的团体支持,谁就能够获胜。而特朗普正在疏远各个主要团体,女性、黑人、拉丁裔团体和其他少数族裔投票给他的数量极为有限。除非一些激化事件发生,如“9·11”袭击、骚乱等,否则特朗普不会赢得选举。 如果希拉里当选,将如何影响中国关心的一些政策?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人都令人担心,都存在减分点。但特朗普更充满不确定性,你知道特朗普对台湾的政策吗?你想要在自己的核心利益上赌一下吗? 对如何改善彼此关系要有战略思维 无论谁最后当选美国总统,中美未来可以发展和推动一些事情,加强我们的关系。中美应该向建设性的方向发展,要清楚如何前进,对于如何改善彼此关系有战略思维。 首先,我们要努力建立共同的经济和安全机制。举例来说,亚投行是美国不希望看到的,也不想加入。但有57个友国都加入了亚投行,对美国而言,这是政治上的灾难。我认为,中国想要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积极角色,美国应该加入其中,予以支持。中美应该共同参与全球化机制,共同书写规则。不应该是一个国家单独书写规则,应该由我们一起书写规则,其他国家也应该参与进来。我们需要思考,哪些经济和安全机构能够将中美捆绑到一起,而非分离。 另外,中美应加大对彼此的投资。就政治原因来说,中国在与美国企业合作时,他们想要同美国相处良好。密歇根的人们在中国工厂中工作时,他们也想要和中国很好地相处。因为,这对中美双方而言是互利共赢的。 在民间社会层面,中国应该通过立法,让非政府组织所处的环境更加灵活。我注意到一些国际性非政府组织正在离开中国,这是不幸的。除了两国政府,两国民间社会也应该紧密合作,我们需要更加关注非政府组织。 最后,是中美两国的合作机制,例如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我们不仅需要更高层的领导进行战略思考,而后由官僚体系进行落实;我们也需要同总理、副总理以及其他级别的官员对话,中美的关系维度太薄。我们要有更多人相互接触,共同合作。 我认为,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都不会是世界末日。中美两国彼此需要,有着共同利益,美国体系有时会有问题,但我们会纠正。美国总统选举并非一切。 【作者是美国知名学者、前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院中国项目主任、教授。本文是根据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所作演讲整理而成,本报获得独家授权刊登,由王晓雄翻译】文章刊于《环球时报》,2016年9月26日
2016年9月27日 -
龙永图:坚定参与全球化进程 发展良好外部环境
2016年9月23-24日,“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在宁波盛大举行。本届论坛是G20杭州峰会后首届关注投资中国和全球化企业发展的论坛,以“世界大市场--谋转型发展促产业融合”为主题,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共同主办,1000余位来自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家和跨国公司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出席本次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了主旨演讲。他指出,只有坚定地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开放才会继续下去,中国外部才会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以下是龙永图先生的发言实录唐书记,各位尊敬的代表,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宁波人才科技周的活动。特别是今天的活动增加了一场全球化企业发展论坛,这就为我们的人才周增添了新的内容。昨天,唐书记在会见我们与会代表的时候,我曾经讲了这么一个观点,我觉得当今的世界,虽然拥有资源是很重要的,但是整合资源更加重要。我们的人才科技周就是一个大的平台,是一个整合资源的大平台,不仅仅是要整合科技的人才,还要整合国际贸易的人才,管理的人才,各种专业的人才。把我们科技人才的智慧、知识转化成我们企业的竞争能力,转化成我们国家的竞争能力。所以我非常赞赏宁波在十年前就开始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活动,应该说是非常有远见的。这是唐书记讲的,实际上当前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今天我想就关于全球化企业的问题发表几点意见。全球化的问题最近应该说引起了全球的一些关注。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当中,像习主席讲的,出现了一些波折。英国脱欧,特别是最近美国大选当中,两位最重要的美国总统候选人都发表了很多反国际贸易、反全球化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特别是关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奥巴马总统费劲了千辛万苦终于达成了协议,最后两位总统候选人都不买账,国会都不批准,搞得美国人很尴尬。还好我们还是比较有远见的,像两年之前在博鳌论坛上所讲的,我们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而且乐观其成,显示了一个大国宽阔的胸怀和全球的视野。现在这个时候,开放的态度、开明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习主席在G20闭幕式上讲了一段话,说到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对于这个问题,李克强在纽约也多次讲到这个问题,确实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今天借这个讲台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全球化的看法。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这些年当中,逐渐对全球化的问题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我想有以下主要的共识,全球化有以下重要的因素。第一,全球化的动力是什么。全球化的动力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永远是全球化的最重要的动力。所以我们宁波十年前就选了科技的问题和人才的问题作为核心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全球化的目的是什么,或者全球化的内容是什么。全球化的内容就是在全球配置资源,通过在全球产业的企业的大转移,来实现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在国内进行的。比如说美国,一个产业多了,从东部搬到西部,从南部搬到北部,这是在国家内部转移来实现结构的调整。现在从英国到美国,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开始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利用全球这样一个大的平台来转移产业,实现他们产业转移和升级的目的。这样使得结构的调整付出的代价更小了,经历的痛苦更少了,需要的时间更短了。第三个要素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手段是什么。手段大家都很清楚,大力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使全球化能够得以实现。第四,实现全球化的载体就是跨国公司。通过全球成千上万个,特别是几百个大的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和全球贸易,使全球结构的调整得以实现。它的动力就是科技迅猛发展,它的内容就是全球配置和全球产业的转移,来实现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每一次结构的调整都使得这个国家的经济质量的提升。所以这些年来对于全球化的认识一直没有变。但是说老实话,这些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值得我们注意。首先,从全球化的动力来讲,我们之所以认为并没有被削弱,全球化依然在发展,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技术在推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所以我们正在研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技术,这是整个新的全球化的载体。我们把科技的人才看成最重要的资源,只有科技的发展,全球化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现在可以看到,新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代技术已经出现了,正在强劲地推动全球化的发展。第二,从实现全球化的内容来看,现在全球的产业转移,过去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现在随着几十年来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崛起了,也出现了新兴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大转移。所以出现了一个大的产业转移的网络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来配置全球的资源。过去配置资源的主体是发达国家,现在配置资源的主体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也有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全球贸易和投资来实现全球化的手段来看,过去主要是以国际贸易为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全球国际贸易发展的增长速度一直是以两倍或者两倍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到了2011年,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开始和全球GDP的增长速度持平。到了2014年的时候,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已经低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所以我们在观察国际贸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些原因,有很多深刻的结构性的问题。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所有的大宗原材料产品大幅度下降,使得他们的国际贸易也大幅度下降,他们措手不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搞国际贸易,不搞自己的经济实体是不行的。大家看到,在整个的全球化的国际贸易或投资这两个主要手段推动的这样的形势之下,国际投资的作用越来越大。实际上我们的“一带一路”的战略也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诞生的。在这样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化趋势出现了新的一些重要的变化。最后我们谈谈全球化的载体。过去我们讲全球化的载体是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但是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大批的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进入到全球化的主流。因为他们过去和跨国公司和大的公司竞争的劣势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没有全球的网络,现在有了互联网,他们一下子和跨国公司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全球化的载体从过去的跨国公司为主,到现在是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包括小微企业都成为了全球化的重要的载体。这样的变化对于我们研究全球化的企业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哪些重要的意义,我总结了这么几条。全球化的企业要坚定地支持经济全球化。实际上经济全球化的大体没有变,这是我们中央一再的判断。这一次G20峰会的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一次重申,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的情况下,我们所有的全球化企业应该认可和支持中央的这一个基本判断。在经济出现波折的时候要有信心,走全球化的道路,也就是在我们中国来讲,走对外开放的这样一个道路。我想这是目前经济全球化所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特点,我们应该得到的第一个重要的启示。全球化的企业应该坚定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只有坚定地参与这个历史进程,中国的开放才会继续下去,我们中国外部才会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我们中国过去坚持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内在的动力。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所以我们不愿意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倒退和逆转,而是继续经济全球化。这对我们来讲是这样,对于我们的企业也是这样。第二,全球化的企业一定要坚定地参与我们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我认为我们在开经济全球化论坛的时候,我们讨论全球化企业的时候,应该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应该向各位到会的专家院士学习,了解科技方面发最新动态。这样我们才可能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引领全球的发展,否则如果全球化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发展也就消减了。如果全球的科技发展出现了倒退,经济全球化的日子也就差不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把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从事经济的搞企业的人才紧紧关注、研究全球科技发展的大的趋势,并学习全球科技发展的新的理念和知识,至关重要。所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的特点,对于我们打造全球化的企业,紧紧拥抱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有重要意义。第三,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由于全球科技的发展,我们的中小企业过去处在全球化边缘状态。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使中小企业一下子卷入到全球化发展的主流,使得我们中小企业在整个环球经济的发展当中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当中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我觉得这一点对于我们浙江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我们主要是中小企业,过去中小企业处在边缘地带的位置,无非是为跨国公司打工,无非是吃一点跨国公司的剩饭。现在我们应该更加自信,只要中小企业掌握自己一定的专利,掌握一些重要的科技人才,掌握一定的诀窍,中小企业可以成为全球化的主角。所以,可以提升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地位,我们要有信心参与经济全球化。这是第三个启示,我们中小企业要进一步更加自信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当中来。第四,在整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国际贸易的地位在下降,国际投资的地位开始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顺应了这个大的潮流。一带一路要推动国际投资,也推动国际投资,这毕竟是国际投资的大战略。我们提出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也希望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看看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应该怎么样发展起来。在中国入世十周年的时候,有一位经济学家总结了中国取得的历史成就,他讲了三个中国的历史成就,第一,中国打造了一个全球最好的基础设施网络,这一点我觉得大家是可以看得到的,我们的机场、高速公路、高铁,比最好的发达国家都不差。所以我们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打造了一个可以在全世界值得自豪的基础性设施网络。这也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可以借鉴的经验,这也是一带一路中谈到的强调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我们普通老百姓也知道“要想富先修路”,这样一个思路支撑着我们一直在投资,在大发展。第二,中国打造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制造业,通过我们30年的发展,打造了全球的世界工厂,全球最大制造业的地位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这一点包括广大的投资者积极参与的结构。第三个,我们中国通过这些年来的发展,使7亿人脱贫。不管是建立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也好,所有这些都是中国通过几十年的大投资、大发展取得的。现在我们希望其他的新兴国家也能够通过一带一路的大投资战略,完善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建立自己的基础设施,实现自己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制造业,最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得更多人脱贫。某种意义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议,我认为也是现在全世界最大的一个扶贫大战略,因为沿线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基本上是世界最贫困最落后的国家,解决了这些贫困问题,就解决了世界的贫困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我们要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以第三个启示是全球化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这样一个大的战略的行程,当然也不放弃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依然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第四,经济全球化通过这些年来的发展,使得全球资源的配置,特别是全球资源的大的转移,使得很多新兴国家发展起来了,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发展起来了。有的国家尽管发展水平还不高,但是在这些国家中也出现了新的现象,包括像印度、印度尼西亚,这些很大的国家,也出现了庞大的中产阶级的人口。去年我听了印尼前总统在新加坡论坛上的讲话,他认为整个国际上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在新兴国家中诞生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产阶级,当然首先是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各有不同,根据世界上权威的投资报告,他认为全年投资超过1亿。这就使得我们的全球化企业在考虑投资方向和投资目的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发达国家,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虽然有些新兴国家人均GDP来讲是比较低的,但是他有庞大的中产阶级人口,形成巨大的市场。中国1亿人口的中产阶级是有些国家的人口。所以这是吸引市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我们全球企业的眼光不仅仅要看到发达国家,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这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对外开放和对外投资当中才有更开阔的视野,也使我们更加有信心来积极参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主要的投资国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些企业对这一点是有质疑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不投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资源比较丰富,法律法规也比较成熟,投资发达国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要把眼光放在那些发展中国家,因为那些国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在发展我们的全球化企业的历史进程当中,应该清楚地看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的困难,有很多的障碍需要克服。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怎么样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觉得宁波举行这样的活动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缺乏国际化的人才。所以我们举行这样的活动显得更为必要。有人会问,什么是国际化的人才?当然有很多的标准,我想讲几个重要的标准。第一,国际化的人才必须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国际视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没有国际视野的企业是做不成大事的,一个没有博大胸怀的企业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双赢和共赢的目标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来我们整个对外开放的战略是实现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才能够提出来的这样大的战略。我们一些企业和一些干部始终没有很开阔的视野和胸怀。第二,国际化的人才一定要遵守国际规则。特别是现在中国随着影响力的强大,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可以说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支点,以前如果是追随者的话,那么现在开始成为一个制定国际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G20峰会上提出了大量的关于投资贸易和其他方面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这是对全球规则制定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一个重要转折。所以这次G20峰会对我们来说有重大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全球化的企业、全球化的人才应不仅仅遵守规则,而且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使得国际规则更好地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第三,严格遵守国际标准,按国际标准办事。很多年前我到贵州去的时候,贵州的山沟沟的企业来说,我们山沟沟的企业怎么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我说你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如果你生产的是具有国际标准的产品,你就算在山沟沟里面,也是国际化的企业,具有国际化的竞争。所以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始终往国际标准看齐,以前我们看国际环保标准觉得太高了,但是从老百姓来看,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要按照国际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使得中国在全球形成一个现代文明的国家。过去在入世谈判中碰到一些尴尬,说我们的经济比较落后,不能按照你们的标准来进行,比如一瓶酸奶3天以后就不能吃了。但是我觉得,可能中国比较穷,5天以后也能吃,也不闹肚子,这是很奇怪的,难道中国老百姓的肚子就比国外的抗风险一点吗?不能这样子的。所以一定要按照国际标准来从事我们的企业管理、产品的控制,让我们的政府对环保、对食品的安全,对所有的东西都按照国际标准来办事,这是对我们老百姓负责任,这是政府的担当精神。怎么样使得企业在全球化进程当中成为国际化的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就觉得,在宁波举行的这样一个人才科技周的活动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今天看了宁波日报,你们专门召开了一个关于人才的会议。确实,高端的人才需要发现、需要培养,需要引进,组织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想提出一个意见,现在全球化发展太快,走出去的步伐太快,我们非常缺乏全球化的人才,现在光培养、发现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共享全球化的人才。十八大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共享,人才的共享也是很重要的。实际上我们中国的人才也是很多的,但是中国的人才大部分是分国、部门主义、地区主义,所以怎么样分享人才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分享全球的人才,让全球的人才都为我们国际化来服务。在人才方面怎么样能够体现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的理念。还有一条,这次G20的四大主题当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联动,主要是讲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政策协调。但是在人才的问题上,联动也是非常重要的,科技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国际贸易人才、法律等等各方面人才,怎么样实现联动,实现互联互通,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宁波的人才科技周这样一个平台是重要的,以及它今后可以成为一个共享国际人才的大平台,国际国内上的人才、行业的人才,经济、贸易等等人才共享的大平台。我希望宁波的人才科技周能够成为人才共享的平台,人才联动的平台,这样我们的人才科技周会办得越来越好。我们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开始搞的时候就是从国际化的人才开始的,现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推动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推动中国的企业全球化,这也是我开始加入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企业要走出去,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发展,当然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具有长期意义的大的战略,但是我们也要有一定的紧迫感。习近平主席在最近的“一带一路”座谈会上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下大的力气,来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早期收获,要早点看成果,要让沿线的国家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这个战略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国家来支持这个战略,这个战略的成功不仅仅有益于我们中国,也有益于全世界。这方面我希望宁波的人才科技周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大的成功。我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上的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9月26日 -
【21世纪经济报道】跨国公司高管热议中国人力成本上升
2016年9月23日,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宁波)论坛在宁波举行。针对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对跨国企业的影响,几位跨国公司高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塔塔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李符然表示,公司确实受到成本上升的影响,在中国全球交付中心、北上深等大城市尤其明显。“ 杭州的人才很多都被互联网企业吸走了,我们招新员工很难招,成本也比较高。”公司通过内部平衡来解决这一问题,到成本更低、人才更多的城市更多地招聘员工,或设立新的全球交付中心,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 威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任道远称,在软件、创新领域的一些中高端的管理职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用人成本的确直追硅谷;但在软件研发工程领域,成本比硅谷的一半还少。因此相比美国的高端研发,中国还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优势正在逐年减少。 任道远说,中国的相对优势是应届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科、计算机的生源质优且充足。“ 在中国,外企可以招到前十名的学生,但这在美国需要更大的竞争。中国大学相较于印度、东欧的大学而言在全球的排名更好。”此外,中国的创新能力也直追美国。“ 威睿的一些研发,也是原创在中国并适用于全球,是我们自己草根的研发团队做到的。” Linkedln(领英)中国区副总裁于志伟指出,中国在软件、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人才工资增长幅度显著,但与欧美公司相比,中国成本相对低并且性价比很高,人才的时间、精力投入都非常高。尽管成本压力上升,但人才创造的价值也相应提升。“到2020年,一些蓝领岗位可能会消失,但计算机等新兴行业的人才会出来,劳动力的效率是上升的,这是一个好事。”文章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9月23日
2016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