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分享海归创新理念 探寻创业中国趋势 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于8月16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海内外留学人员如何在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创“海归中国” 创业创新的新局面。该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十届,被称作“一年一度中国海归的盛会”,本次论坛再次汇聚国内顶尖海归精英,超过600余名海归精英与会,同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包括新华社、人民网等数百家媒体报道和转载本次盛况。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陈竺教育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党组副书记、副会长刘利民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中央统战部六局局长王永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孙建立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张学军 开创“海归中国”创新创业新局面 截至201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351.84万人,留学回国人数已达180.96万人,仅2014年一年就有36.48万人回国,相当于2001年回国人数的三十多倍,留学人员工作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也成为中央人才工作新的着力点。 论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的战略布局大背景下,深入探讨了海内外留学人员如何在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创“海归中国”创业创新的新局面。 论坛开幕式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秘书长张学军主持。教育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党组副书记、副会长刘利民,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孙建立分别致辞。 本次论坛设置五场分论坛,分别以海归发展机遇、海归技能优势、互联网+与海归创新创业、政府如何为留学人员服务、新生代优秀海归如何创新为主题展开讨论,5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留学人员和欧美同学会会员以及来自官、产、学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分享海归创新理念,探寻创业中国趋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旗下中高端招聘平台智联卓聘在论坛上联合发布“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 洞悉海归创新创业契机与路径 大会论坛一以“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与海归发展机遇”为主题,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主持。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共话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工作中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自身立业,为国家建功。郭盛表示,目前海归的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一线城市为海归创业就业首选,但海归仍然需要时间来适应国内就业和创业的环境。......详细 大会论坛二锁定“当今中国就业市场下的海归技能优势”主线,由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汤敏主持,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UR WORK创始人毛大庆、香港铁路中国事务首席执行官易珉、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周成刚就当前中国就业市场情况、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留学归国人员技能优势变化的趋势等展开讨论。......详细 互联网时代正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双引擎”之一,“互联网+”创业潮不仅激发了无数海归的激情梦想,也预示一个崭新的海归创业时代正在到来。大会论坛三“互联网+与海归创新创业”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孙玉红主持。深圳前海达闼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晓庆、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总裁韩小红、e袋洗CEO陆文勇、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严望佳、飞马旅创始人兼CEO袁岳共同思考与分析了海归应当如何把握中国互联网大潮发展的时机,发挥自己的优势创新创业。......详细 随着“四个全面”的有序推进,中国各级政府从自身建设出发强调简政放权,放松登记管制、“有进有出”、“先照后证”。这些软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推进创业便利化,并能有力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海归创业提供更加可靠的软环境。大会论坛四以“政府如何为留学人员服务与众创空间发展”为主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陈亮主持。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袁方、青岛市外国专家局局长于炳波、浙江省委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张滨,北京朝阳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肖振祥、东莞松山湖(生态园)人才工作局局长吴毅斌、环球资源公司合伙人,千人计划政府关系委员会副主任刘科等共同研讨了地方政府应如何打造众创空间,进一步做好力学人员的服务工作,带动扩大创业与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详细 大会论坛五以“新生代海归如何进行实践创新”为研讨主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主持,集合各行业优秀新生代海归:骑士集团中国区合伙人陈顿斐、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上海朗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凡、湖南省衡山县村官耶鲁毕业生秦玥飞、修正药业总经理修远、首都医疗集团执行董事张哲,以切身经验畅谈如何走过企业和社会创新之路,未来的80、90后新生代海归自身的特点以及他们将面临着怎样的机会和挑战等。 ......详细中国留学人员 “思想碰撞盛宴” 作为一年一度中国留学人员的盛会,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数千名来自海内外的留学人员参加了历届论坛。作为国内高水准的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思想碰撞盛宴”,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已成为沟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度交流思想的盛会,成为国内外创业精英获取最新创业政策与信息、彼此交流的新平台与新机制。 以“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为主题的本次论坛,充分展示了中国最高规格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高峰论坛的号召力与影响力。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潮迭起,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的战略布局,为广大留学归国人员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优良的环境。广大海内外留学人员在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民间外交等历史使命中,必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风景独好的“海归中国”创业创新之路。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论坛大会主席王辉耀表示,海归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发挥海归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带来很大提升。中国正在把海归工作作为中国国际人才工作新的着力点,以加大创业创新的力度,引领全球化时代潮流。相关媒体报道:【光明日报】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举行【光明网】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举行【人民网图文直播】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央广网图文、视频直播】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China Daily】Returnees more willing to go it alone【中国网组稿】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新华社CNC】Students encouraged to return after overseas study【中新社】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举行【环球网】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隆重举行【环球网】王辉耀:要做创新大国必须面向世界【中国报道】分享海归创新理念以探寻创业中国【中国科学报】近五年回国留学人员逾131万【中国经济导报】“海归”创业:除了互联网还应做什么【中国社会科学报】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举行【中国日报网】海归就业扎堆金融 创业偏爱高新技术【新浪智库】郭盛:应改革创新制度 创造海归良好发展环境【中评社组稿】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凝聚海归的力量 教育部副部长:充分发挥留学人员的优势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專家學者聚京城:留學歸國,如何創業?留學人員論壇:政府如何為留學人員服務留學人員論壇:探討中國就業市場下海歸優勢王輝耀答中評:一帶一路 海歸發揮大作用【中青在线】民营企业成为新生代海归就业最大领域【社会科学网】分享海归创新理念 探寻创业中国趋势【侨报】过半中国留学生归国 超一成人难融入国情 【网易教育】分享海归创新理念 探寻创业中国趋势【首席财务官网】保护原创,推动海归创新力度【和讯网】郭盛:应改革创新制度 创造海归良好发展环境
2016年7月1日 -
郑永年:中国需要战略新精英
专家简介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从当前备受瞩目的南海局势来看,中国与世界相处似乎面对这样一个境况:小国挑战、大国调戏,但无论对大国小国却都显迷茫。近日,著名学者郑永年访问北京,并出席“重塑亚洲价值观”研讨会暨新书交流会,期间接受凤凰大参考专访。郑永年认为,中国要与世界打好交道,需要有自己的精英群体发挥关键作用。但显然,中国目前并没有形成这样一个群体。王道外交小国适用、大国不灵记者:今年早些时候,阎学通教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提出“王道外交”的概念,也就是实行国际公认的公平、正义和自由等原则,增强中国外交的道德感召力;放弃不结盟政策,以军事援助代替经济援助来发展盟国关系。并引起国内外学界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一概念?郑永年:中国以前提出王道外交是有依据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受制于本身的缔约政治,中国的王道里面均是缔约政治的结果。中国诞生之初,周边就有众多国家,一直面临对待较小国家的问题,这就是王道的主题。在这一点上,从前朝到现在,基本上没有变化。但近代以来,王道这一操控体系被设成了中国的帝国主观主义,这就把操控体系妖魔化了。操控体系其实是一个自由贸易体系,例如中国跟东盟的自由贸易群。王道体系现在也在实施,例如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给柬埔寨等国家提供自由贸易特殊条款,都是王道的表现。我认为,这个王道的体系对小国不成问题,但是,对于美国这类大国就不一定适用。中国现在思考的是,针对大国要使用什么方式的问题。记者:当前的南海问题上最为典型。郑永年:目前,中国跟许多小国家的关系都与美国有联系。例如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中国可能会使用比较等级化的王道体系,但美国一旦参与就不同了。所以中国才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国追求互利共赢,但中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不同,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就南海问题而言,假设中国跟越南顺利地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美国即使声称它担心中国进行帝国主义扩张,也没有证据。这就是上面谈到的中国对大国采取什么方式的问题。记者:还有菲律宾,目前南海仲裁案备受瞩目。国内舆论甚至出现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说法——中国应直面“小国威胁论”。很多人看到,菲律宾凭一已之力,连纵合横,用一系列弱小之国的打法,借口中国威胁论,先状告中国,再拉美日澳入伙,将一个两国间的主权问题,变成了一个世界问题。并造成一个事实上的“菲律宾威胁”。这种小国威胁对于中国似已成为常态,如如朝鲜等周边国家,以小欺大,给中国造成了许多事实上的被动。郑永年:所谓的小国威胁其实来源于大国,是因为小国想挟持另一个大国。实际上,中国真正的国家安全威胁就来自美国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国家都威胁不了中国,这些小国只是想利用美国向中国多争取一些利益。我认为,菲律宾也不是一定要威胁到中国,只是想利用美国多争一些好处。美国在南海的成本很高,但不得不做记者: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目前基本形成一个共识,当前两国关系处在15年来最低潮的时候,您对这个走向怎么看?郑永年:我觉得不是那么悲观。首先这是正常的现象,哈佛大学的研究项目表明,人类历史上进行了16次挑战国与霸权国的权利转移,12次发生战争。4次实现和平权力转移。中国和美国都是大国,两国本身没有纠纷,贸易往来很多,互相依赖。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是中国和美国盟友的关系。中国没有自己的门罗计划,没有想把美国赶出去。在中美关系中,美国扮演主要角色,不应捣乱。例如南海问题,其实美国的成本是很高的,反倒是中国并没有什么成本。CCG举办“郑永年:‘重塑亚洲价值观’研讨会暨新书交流会”记者:您指的成本主要是军事上吗?郑永年:军事上成本很高的。美国人支撑多长时间还需要观察。南海问题的政治化很严重:美国必须要来,不然无法向其盟友交代,而中国则必须抗议,否则无法向国内交代。但是,政治和实际要分开,美国不至于把中国的扩建岛礁炸掉,双方都要耐心处理,学会危机管理。总之,我觉得实际情况没有那么悲观。记者:目前的状况考验两个国家的危机管理能力。郑永年:对,就是危机管理。南海问题是中国现在必须回应的问题。不过一个明显区别是,中国现在变被动为主动了,美国则是被动了。现在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已经高于中国对越南,以及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反应了。这一点必须看到。目前的南沙岛礁中,越南占了那么多,中国也占一些了,菲律宾也占领几个,我想中国既不会放弃,也不会要把越南占的全都拿回过来。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是个后来者,但国家实践能力很强,没几个月就把人家十几年做的建设工作做起来了,这是有很大好处的。以前在邓小平时代,中国人寻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没有人理。大家你做你的,他做他的,这是因为当时国家没有能力。但现在中国有能力了,就不一样了。中国可以向美国表明,对于那些岛礁,中国可以像其他国家一样把它军事化,但也可以不军事化它。这是大国之间的“互相调戏”,但这个调戏之后就需要耐心和危机管理。记者:中美南海博弈,谁更强一些?郑永年:中国的实力还不够,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英美两国这个过程都用了很长时间,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不到,已经发展的够快了,但距离真正的崛起还早。中国的崛起不等于美国的衰落,对美国来说,只是自身相对衰落,但是也有复苏机会。美国还是一个大国,苏联解体以后,这种霸权极少。俄罗斯目前显得衰弱,但还是有他自己的缔约政治地,印度也有。实际上,看现在的南海和东海问题,要从中国近代以前看,当时中国是最强大的,也有自己的缔约政治地,但后来被帝国主义打败,缔约政治利益都被西方拿走。现在东南亚趋势是西方趋势的延伸,中西双方的缔约影响共同产生作用,这肯定需要调试。记者:这又回到建立亚洲价值观体系的问题,有人觉得这并不着急。郑永年:我觉得比较着急。比如,现在有人提出亚洲共同体,但是建设共同体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怎么弄?中国真要建立一个价值共同体的话,首先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记者:这需要精英发挥关键作用。郑永年:任何社会都是这样。中国儒家文明盛行几千年,我们目前也是一个大众性的政党,而不是一个精英性的政党。新加坡那么小的国家,但其外交做得那么大,就是因为一小群精英发挥关键作用,但中国还找不出这样一小群精英来。记者:中国聪明的人很多。郑永年:当然了,中国的潜力有得是,只是说体制阻碍了他们的上升。整天骂美国,但是有人了解美国吗记者:您觉得当今世界的大势和主题是怎样的?郑永年:当今世界没有一个文明在主导。西方尽管强势,但已经不如以前,而中国还没有强大到世界都认可的程度,所以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元世界的持续。世界上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认知和认定也不同,从来没有一个所谓的世界秩序,都是多个秩序的并存。如果要假定有一个世界秩序,那我觉得这首先就错了,世界就没有秩序。郑永年新书论中国系列。记者:中国国内在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和平发展是主题,还有人认为革命和战争才是,只是还没有打起来而已,您如何评价?郑永年:如果说和平是主题,要解释那么多冲突就有点困难,像中东和朝鲜;但肯定不是战争时代,总体来说是和平的。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找到一个没有冲突的时代。和平和战争永远是一个共同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考虑怎么维持和平,如何避免战争,然后形成一个价值观。我们能做的只是这些。记者:我们当前认识世界有哪些不足?郑永年:中国认识世界当然不足。我们现在有多少人理解美国?整天骂美国,但是有人理解美国吗?我们有人理解东南亚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只是站在自说自话的立场上,否则,我们会那么紧张吗?记者:那培养国际人才去认识世界,我们需要如何做?郑永年:精英主义。我们现在最遗憾的就是,现在因为大家都愿意学英语,大家都搞国际关系研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在搞中美关系,那小国家谁去弄?现在,我们精英体系的培养太商业化了。国家利益一定要由国家出钱培养,但这些东西似乎没有人注意到。外交人才量也少,这也和中国的退休制度有一定关系。中国的外交官刚刚学会怎么做外交,就要退休。在国外,外交官是越老越吃香,经验非常重要。媒体也是一样,到美国的媒体去看看,从20岁到80岁的人都有。但在中国,哪里能找得到一个80岁的记者?文章选自凤凰网,2016年5月15日
2016年7月1日 -
张亚勤:企业研发促进科学进步
理事简介张亚勤,百度公司总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 2016年6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2016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中国天津正式召开,百度总裁张亚勤在出席“ 大笔投资的疯狂想法”论坛时表示,大企业拥有资源集群优势,可联合政府与学术部门,共同追求高投入、周期长的“登月计划”。“研发是最有价值的投资。”他说。 企业研发促进科学进步 创新前沿由私营领域引领的今天,企业主导的研发能否促进科学进步?百度总裁张亚勤对此表示乐观。企业研发很大程度上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最近五到十年这种趋势是非常明显。以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为例,这些技术都需要巨大的数据量和大量的计算能力,如果单纯靠学术界单枪匹马的进行研究是非常困难的。 像百度这样的企业在数据收集和计算能力上拥有极大的优势,这种能力学术界很难达到。因此张亚勤认为,企业主导的研发是可以促进科学的进步,而且需要与政府和学术机构共同合作。 百度作为技术创新的全球化科技公司,重视技术和研发投入,年增幅70%以上,超过谷歌、阿里、腾讯在这方面的投入,主要运用在智能化和服务化两大业务方向。“十二五”期间,百度坚持技术创新,在北京、上海、深圳、硅谷设立研发中心,累计研发投入达到212亿元人民币。2015年,百度的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占百度2015年总营收的15%,年均增速45%以上。 “十三五”时期,百度、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坚持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未来,百度将打造成为世界互联网的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繁荣发展。 关注未来有潜力的技术 张亚勤表示,学术界的研究更多的是基础性的、学术性的研究,而企业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专注于解决实际希望能在未来十年看到实际的成果。以人工智能为例,百度也在对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大量投资。企业需要关注在可见的未来,能够盈利的技术的发展,但过去很多研究都是对于技术的研究,学术的研究,对盈利的研究并不是太关注。 百度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深度神经网络,在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方向,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无人车是百度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层面较为突出的业务之一。百度无人车去年12月在北京完成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实现了多次跟车减速、变道、超车、上下匝道、调头等复杂驾驶动作,完成了进入高速到驶出高速的不同道路场景切换,测试时最高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开创了国内无人驾驶车研发领域三个“最”:路况最复杂,自动驾驶动作最全面,环境感应最精确。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 在与现场观众互动环节中,张亚勤表示,人工智能与人大脑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而是一种补充或者是支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机器取代人情况,但是对安全可控性和机器依赖性等现实问题上也有一些担忧。 在谈及企业技术的开放性时,张亚勤表示,目前百度通过API的形式、分析软件的形式向开发者、向客户公开了很多技术,比如影射、地图、语音识别技术模块等,同时开发者还可以在百度大脑平台上获取很多有价值的大数据技术与分析。 文章选自中国网,2016年6月26日
2016年7月1日 -
【中国科学报】用中国智慧推动移民领域国际合作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日前,我国外交部副部长王超正式向国际移民组织(IOM)总干事斯温提交了由外交部部长王毅签署的,关于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移民组织的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表示,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移民大国,如果成为正式成员,将在该领域发挥作用,推动移民领域国际合作。对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此举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治理的信心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加入IOM,不仅有助于我国更好地与其他国家交流移民治理经验,更利于扩大国际组织参与,在全球移民事务管理中把握先机,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国际移民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真正为推动移民领域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 IOM成立于1951年,是世界最大的处理国际移民事务的政府间组织。中国2001年起成为该组织观察员,此前,中国与IOM在移民管理能力建设、海外领事保护等方面已开展大量务实合作。 “在此次的欧洲难民潮中,IOM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各国协力解决移民问题的当下,申请加入IOM,从移民管理与服务、全球治理等角度看,都将对我国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王辉耀说。 数据显示,中国是最大的移民国家。从2000年到2013年间,中国的国际移民总量增长超过50%。同时,全球有超过6000万海外华人华侨。此外,国际国内移民数量的持续增加,带来出入境、居留服务、城市户籍等一系列管理问题。王辉耀认为,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移民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入IOM首先有助于加强移民服务与管理,也有助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际影响力。 “同时,加入该组织,也有助于我国吸引国际人才。人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我国政府2016年连续颁布3个旨在推动国际人才引进的重要文件,加入iom将有助于我国更广泛高效地留住国际人才。”王辉耀说。 王辉耀还认为,加入IOM,也将有助在国际场合分享中国国内移民服务管理经验,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国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移民数量和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庞大的流动人口占7.3亿城市总人口的1/3,在移民管理与城市治理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案例。我们可以向全世界分享这些经验。”文章选自《中国科学报》,2016年6月30日
2016年7月1日 -
【China Daily】Beijing offers residency for skilled tech workers
Beijing will allow some skilled workers from home and abroad to obtain permanent residence by accumulating points based on skills, employment history and education credentials.Foreign workers at startups or who are hired by companies in Zhongguancun Technology Park in Beijing could be granted a Chinese green card if they meet the bar set by a merit-based point system.Nonlocal Chinese citizens, on the other hand, may be able to obtain permanent residence in Beijing, according to a document released on Monday by the Beijing government.Beijing will give priority to what it call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which includes startups with a certain level of investment, investors and investment companies, high-tech companies and market leaders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Previously, Beijing residency for nonlocal citizens could only be obtained through a limited number of employers, mainly government or related agencie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r other channels supported by policy.Permanent residency has long been a headache for many outsiders who want to migrate and live in Beijing.For foreigners, the country’s permanent residency permits have been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in the world to obtain.For nonlocal Chinese citizens, the situation is the same. Among all the cities and provinces, getting registered in Beijing is the most difficult.Wang Yukai, a profess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said that in the past skilled workers could only move from place to place if they met certain requirement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work where they are needed most.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has called for years for removing the residency barrier for skilled workers."With China developing quickly, we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high-end talent but also on leading, innovative talent that has potential to change the game in the future," Wang said.(By Su Zhou)From China Daily,2016-6-29
2016年6月30日 -
【国际商报】中英经贸合作感受脱累
“脱”了!英国民众用公投的方式作出了脱离欧盟的重大抉择。此一抉择不仅关乎英国自身,亦关乎欧美以及全球格局。而对于与英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中国来说,无疑利益攸关。英国“脱欧”对中英合作的影响究竟几何? 中英经贸合作欣欣向荣 近年来,中英经贸合作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对英进行国事访问,中英两国决定共同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企业签署经贸协议30余项,总金额约400亿英镑,并由此带动了新一轮中英关系热,拉开了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序幕。 中石油收购英力士公司部分炼油资产、中铝收购力拓公司股份、中投公司收购希斯罗机场和泰晤士水务股份、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并购维他麦公司、吉利汽车先后收购英国伦敦出租车制造商锰铜公司和绿宝石电动汽车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在英大宗商品部、弘毅投资收购英国餐饮品牌PizzaExpress、南京新百收购英国弗莱莎百货公司、山东永泰收购考普莱公司……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英国,金融、地产、通信、汽车、运输、石化、传媒、服装、医药等成为中企在英投资并购的主要领域。 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对英国直接投资流量为4.03亿美元。今年1~4月,中国对英直接投资4.6亿美元。截至4月份,中国对英国直接投资存量为136.6亿美元。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中资企业在英国完成收购兼并(含参股)金额超过400亿美元。迄今为止,中国在英共设立中资企业超过500家。 “脱欧”对中英合作影响几何 “虽然公投结果已决定英国将退出欧盟,但这并不会立即改变英国同欧盟或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因为根据《里斯本条约》第50条规定,英国有两年时间协商退出欧盟的具体条款。但英国也可能寻求其他脱欧流程或其他时间表。本次脱欧公投以及相关不确定因素已然在金融市场引起即时反应,并将在‘英国脱欧之路’明朗之前持续影响各类商业决策。”高伟绅律师事务所发表评论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脱欧”之后,包括部分中国企业在内的大批跨国企业可能会重新考虑在英国的投资规模,甚至撤出英国市场。国际企业和资本之所以青睐英国,看中的不仅是英国6500万人口的市场,更是其相辅相成的5亿人口欧盟大市场,以及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密切的经济往来。“脱欧”让英国的这些优势荡然无存,国际制造商会向欧盟内部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转移生产线。 的确,很多中国企业选择先进入相对宽松的英国市场,希望以其为跳板打入欧洲市场。如果英国脱欧,无异于冰封了那些期待打入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的战略。中国万达的王健林曾警告称,如果英国退出欧盟,中国公司可能会考虑将其欧洲总部迁往别处。正如他所预测的,许多中国企业已经暂停了与英国投资合作的谈判,静观事态发展再作下一步打算。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亦认为,英国与中国的关系非常近,中国也把英国视为进入欧盟的前沿阵地。许多中国企业把英国作为他们总部的基地,如果英国脱离欧盟,将给中英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英国脱离欧盟在短期内会放缓中国‘走出去’的全球化步伐,但是从长期来看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可能会促使中国的企业多元化‘走出去’。企业原来在地域上更多地关注英国,以后可能会更多关注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或者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可能会使中国企业走进欧盟的路径更加多元化。” “英国退欧并不会影响中国目前在英国和欧盟的经济利益,但会影响今后潜在利益,即通过在英国设立公司,无障碍地进入欧盟市场将行不通。”CCG高级研究员何伟文相信,今后两年,英国与欧盟之间将会达成一系列特惠安排,使双方货物、资本、技术、服务、人员流动基本不受影响。因此,英国脱离欧盟对设在英国的中国企业的影响不会太大。 或扰人民币国际化节奏 “这次的脱欧行动对中英关系没有直接的大冲击,但对商贸合作肯定会有影响,包括一些商贸条款的实行。英国脱欧之后英镑大跌,引起了全球证券市场巨大波动,同时也会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所影响。”CCG研究员黄日涵表示,英国脱欧必然会对人民币国际化造成冲击,目前英国是中国在欧洲地区最大的人民币市场和最活跃的人民币交易中心。脱欧对英镑影响巨大,将冲击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当时中国选择英国的原因有二,一是伦敦是比较成熟的金融中心,二是因为英国可以依托整个欧盟的大市场。所以一旦英国退出欧盟,对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资本“走出去”进程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当前,人民币刚刚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篮子货币计划,迈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中国正推动与主要贸易合作国实现人民币结算的政策,从而巩固和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英国在这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大力支持,伦敦已成为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伦敦一直是欧盟的金融服务中心,这为那些总部设在英国的金融公司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这些企业相当于拥有在欧盟其他国家开设分支的“申根”,不需要在对象国再次进行注册。因而,中国将伦敦作为人民币在欧洲市场流动的重要基地。然而一旦英国脱欧,这项货币红利就不复存在,人民币通过英国在欧洲推广的战略所带来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英国或将不再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战略伙伴。 此外,有业内人士担心,英国退欧将使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承压。因为退欧震荡将导致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使得愿意买入债券的人越来越少,中国企业想在海外融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从整体来看,一旦英国脱离欧盟,英国与欧盟间将在未来两年签订各领域的“分家”协议,给全球经济运转带来极大不稳定性,且意味着中国需要重新制定更审慎战略以推动与英国及欧盟的合作。而那些已经在英国投资或有意投资英国的企业也应审时度势地进行战略调整。 高伟绅律所表示,在经过今后两年或更长时间的谈判后,英国完全有可能与欧盟达成建设性的正面和解,使大多数商业活动在尽可能少受干扰的情况下继续开展。但也存在这样的可能,即英国同欧盟无法达成和解,这将严重影响英国企业进入欧盟统一市场。此外,目前还无法完全排除英国最终不会脱离欧盟这一可能性。因此,企业需要针对各种可能结果,未雨绸缪,直到事态明朗化。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6年6月29日
2016年6月30日 -
英国“脱欧”对中国或是机遇
尽管我们对英国的需求减少了,但英国对我们的需求反而更多了,实际上对中国来说是个机遇,有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全球化合作,这些都有可能降低或者减少英国退出欧盟所带来的影响。文|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当地时间6月24日上午,英国“脱欧”公投计票结果揭晓,英国将正式脱离欧盟。这一结果势必对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影响,对于中国来说,短期内会遭遇一定的困难,但长期来看还是比较乐观的。 此前,英国是中国打入欧盟的大本营与前沿阵地,英国在欧盟所享有的地位与号召力,加之语言便利与人才优势,使得很多中国企业都将英国作为总部基地。如今,分手已成定局,英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的关系随之进入冰冷期,英镑的地位也大不如前,势必会对中英两国的经贸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 英国“脱欧”对中国最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英国对中国的吸引力会有所减弱,我们对英国的投资可能会分散到欧洲其他国家,会使中国企业对欧盟国家的投资不断多元化;另一方面,中英之间的贸易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虽然英国对中国的吸引力减弱了,跟欧盟的关系也弱了,但它可能更多地转而加强同中国,同美国、加拿大,同新兴国家如印度、巴西等建立紧密合作,包括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尽管我们对英国的需求减少了,但英国对我们的需求反而更多了,实际上对中国来说是个机遇,有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全球化合作,这些都有可能降低或者减少英国退出欧盟所带来的影响。 此次英国“脱欧”很大程度上表达了英国民众对全球化的一种抵触,他们对于来自欧盟国家以及世界的移民表现出抵制倾向,而这也是“脱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表现出的是英国在全球化以及全球人口、人才流动方面的退步,这是“脱欧”所带来的一个不利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英国政府或者英国的精英阶层能够意识到,虽然英国脱离欧盟,从局部全球化当中退出来了,但它能参与更广泛的全球化,能够跟其他国家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也可能是一个好事。 在金融方面,英国脱离欧盟之后,伦敦还会不会继续保持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未知数,中国在英国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也会受到影响。去年人民币对外投资的势头很猛,今年的势头已经超过了去年,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元的经济地位依然很强,英镑受到影响,欧元还会有相当的优势,因此,对人民币来说可能是个机会。比如说人民币的对外投资,如果英镑的资产下降,而且变得更便宜,那么中国对英国的投资会有一个提升。 从长远来看,人民币需要加强,需要更多地作为贸易结算或者服务结算的货币,来提升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会的一揽子货币,成为其中的关键货币,如此,在国际贸易结算方面,英镑地位的下降有可能会带来人民币地位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脱欧”事件是对传统民主模式的一种挑战,也是草根阶层对精英阶层的一种反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更加坚定地继续推动全球化,在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化,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思考。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6月29日
2016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