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日报网】智库发英文图书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和海外人才管理等问题热点问题
中国日报北京7月8日电 (记者 赵艳蓉)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本周四在北京发布三本研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海外归来人才管理、以及中国回流移民的英文图书,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据介绍,图书《中国走向全球:中国的海外投资如何推动企业的转型》(China Goes Global: How China’s Overseas Investment is Transforming Its Business Enterprises)、由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和秘书长苗绿博士撰写,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出版,并收录于The Palgrave Macmillan Asian Business Series系列丛书。该书对迈向国际化并加速海外投资活动的企业进行深入和最新的实证分析,书中详细分析了有关行业、渠道、海外目标和具体公司的宏观趋势,以及中国政府政策在促进企业全球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该书让读者从企业的视角去看中国的海外发展,它不仅关注名企,也重视不太为人所知但同样重要的开拓性企业。中国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推荐说:“王辉耀和苗绿精辟地回顾了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通过广泛调查和大量数据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提供了严谨和宏观的概括,使《中国走向全球》一书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李卫峰表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超过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如何抱团出海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中国走向全球》一书非常及时,分析了企业加速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总结了企业走出去的不同路径、模式,探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同于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具体实施方式,提炼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各具特色的案例。【图书信息】:http://www.palgrave.com/gb/book/9781137578129#otherversion=9781349846238?sukey=3997c0719f151520ecfb39a6ae4f70265a102e725c3c4731b0e238da2b5d7e81e3ab6e0657426db4a35140fe4e231d69图书《全球化视野下的创业学和人才管理:全球海归》(Entrepreneurship and Talent Manage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Global Returnees)由王辉耀博士和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院创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主任、CCG特邀研究员刘毅鹏主编,Edward Elgar出版社出版,并收录于英国社会科学院主席、英国管理学会主席、英国人力资源发展协会(CIPD)主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教授Cary Cooper爵士主编的管理学研究新视野(New Horizons in Management)丛书。该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中国经验,第二部分重点比较研究国际经验。刘毅鹏表示,在当前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希望该书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图书信息】:http://www.e-elgar.com/shop/entrepreneurship-and-talent-management-from-a-global-perspective#rd?sukey=3997c0719f151520f35b1e467bd98becf27f4c7036245cb6803712407a0ee57fb3b06e1ec3b9e4c2dad6c55f6af749a6图书《当代中国回流移民:海归、企业家和中国经济》(Reverse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Returnee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hinese Economy)由王辉耀博士和丹麦罗斯基勒大学鲍越博士撰写,Palgrave Macmillan出版,并收录于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系列丛书。该书对近年来渐增的海归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海归人员的构成、现状、回国创业情况,海归人员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中国企业积极投入全球化进程、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等起到的积极作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国海归。【图书信息】:http://www.palgrave.com/gb/book/9781137450593 CCG作为国际化社会智库,六个月内连续在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三本英文研究图书,在国内社会智库中非常少见。文章选自中国日报网,2016年7月8日
2016年7月13日 -
【CRI English】Chinese think-tank focuses on overseas returnees with new books
Wang Huiyao, the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and Dr. Liu Yipeng,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Birmingham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introduce new books released by the CCG in Beijing on July 7, 2016. [Photo: CRIENGLISH.com]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has released three English books, concerning overseas returnees’ career prospects in the country. The release was rolled out at its headquarters in Beijing on Thursday.According to the White Book on Study Abroad in China, the number of global returnees had surpassed 2.21 million as of the end of 2015.But Wang Huiyao, the president of CCG, pointed out that, in broad terms, quantity has outweighed quality, as most of the returnees are hampered by lack of working experience or higher-level skills.Dr. Liu Yipeng, the author of ’Entrepreneur and Talent Manage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Global Returnees’ said he aims to shed some light on how policy makers can create an eco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ogether with returnees in the book.Based on years of research, Dr. Liu stressed the shifting of economic gravity as a key incentive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reverse migration.Beyond this big picture, "those oversea immigrants will remember their home country and start moving back when opportunities come, as it’s challenging for them to integrate into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He added, "in this case, they will not only make personal achievements in building successful careers, but also shape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ociety."Experts at the meeting considered cultural matters as the major obstacles faced by returnees in starting their careers in China. Dr. Liu suggested returnees to "change the cultural codes, understand the business practices and social norms in China, in order to better integrate to the cultural sensitivity or intelligence."David Zweig, CCG’s Vice Chairman, encouraged returnees to take advantage of understanding both sides. He believed by keeping connected with their lives abroad, the reverse migrants can mobilize resources,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to cross geographic boundaries.Established in 2008, CCG is a leading global think tank in China, which is dedicated to work in the area of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talents and enterprises. From CRIEnglish, 2016-7-7
2016年7月11日 -
【China.Org】Think tank launches books on Chinese firms, migration
Chinese think tank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also known as CCG, hosted a book launch event on July 7 for three books about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a’s economy in recent years.Dr. Wang Huiyao speaking about his book titled Entrepreneurship and Talent Manage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at the CCG. [Photo / China.org.cn]"China Goes Global," co-written by Dr. Wang Huiyao and Dr. Miao Lu, describes how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are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enterprises. They compare China’s FDI stock to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raw attention to Chinese reforms and government entities that have "cleared the way for Chinese companies and individuals to go global." The book contains surveys and data to progres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book caters to entrepreneurs, businessmen and companies attempting to go global. Readers such as Julian Chang, founding president of Chinese Globalization Association, stated that, "This timely book aptly sums up the important watershed we have just witnessed: China’s 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 has surpassed inbound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IMF approved the Yuan’s inclusion into its basket of reserve currency."Another book launched at the event is titled "Reverse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co- written by Dr. Wang Huiyao and Dr. Bao Yue.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book brings the term "brain drain" to the readers’ awareness. This term is used to describe what takes place in a country, often underdeveloped, when large groups of educated people take their skills to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trend stunts the growth of underdeveloped economies. Recently, however, the book points out that migrants are returning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new skills and knowledge and putting that into their home economy. The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is recent trend is "reverse brain drain." The authors analyze and examine how these trends have affected the Chinese economy both recently and in the more distant past.Lastly, the third book discussed at the CCG book launching event is titled "Entrepreneurship and Talent Manage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by Dr. Wang Huiyao and Dr. Liu Yipeng. This book mentions some of the same ideologies and trends discussed in the first two books. However, this book narrows in on talent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a competitive, fast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 In 2008 China launched the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an effort to draw talented Chinese individuals who have gained experiences abroad to return to work for their home country. The book also enlightens readers about other similar efforts made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 briefing published by the CCG states that "Entrepreneurs, managers, and policymakers will benefit from the examination of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the different national context." (By Mariah Breeze)From China.Org, 2016-7-7
2016年7月11日 -
《全球化视野下的创业学和人才管理:全球海归》
《全球化视野下的创业学和人才管理:全球海归》 Entrepreneur and Talent Manage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Global Returnees 编 者:王辉耀博士、刘毅鹏博士 出版社:爱德华?埃尔加出版社 Editors:Dr. Wang Huiyao and Dr. Liu Yipeng Publisher: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简 介 全书共收录12个章节,特邀世界管理学领域和人才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国际知名学者共27人精心为本书撰稿,结合全球化人才管理和创业学的视角,以全球高层次人才流动为出发点,探讨高层次人才流动对社会各领域组织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书中采用比较学方法,把中国和国际领先国家地区的经验进行比较,旨在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值得参考的实证研究,同时也把中国的经验向世界传播推广,期望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路。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功案例为核心,重点关注人才流动、海归和公共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一部分有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国最新的国家人才战略和人才政策,讨论了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动大背景下以人才为核心的政策发展趋势。第二章从公共政策的视角,介绍古往今来海归从政的经验,并结合历史案例分析,未来海归对中国公共政策的影响。第三章从历史的角度看海归对商业领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包括创新、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等。第四章从制度影响的角度,比较海外华人创业者和中国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发现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对是否有意成为创业者具有重要影响。第五章分析海归人才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指出要更好地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更注重人才管理和发挥海归人才的作用。第六章研究中国在英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社会的关系,强调当地华人社会、大学的交流互动,对培养中国留学生人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七章聚焦从美国回到中国的回归移民和创业,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理解跨国界创业学领域。 第二部分从国际经验和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人才流动对于区域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第八章介绍美国硅谷,并提出硅谷能成为高科技区域的15个假设,对其他国家地区建设世界级高科技区域提供了有益参考。第九章以比较分析的形式,探讨欧洲四所著名学府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最佳实践,指出大学在促进区域创业创新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十章介绍意大利创新系统发展经验,聚焦于发明家网络和发明家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系。第十一章介绍法国Grenoble地区信息和通信技术生态系统的发展,对中国本土化创新以及如何与世界创新接轨、超越、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第十二章通过对过去半个世纪的分析,从历史的视角和经济政策、人力资本、市场机制的角度来分析韩国创业生态系统,指出韩国在市场竞争、创业机会识别和文化支持上存在的创业发展瓶颈。 专家推荐 本书获得了多位国际知名学者专家的鼎力推荐。 国际管理领域著名专家、加拿大IVEY case publishing 执行主任、毅伟商学院(IVEY Business School)Paul W Beamish教授,认为本书对于更好地理解人才流动和创业生态系统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研究国际关系和移民流动的著名学者、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崔大伟(David Zweig)教授,称赞本书中探讨研究的中国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同时其世界经验也可以为中国的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在战略管理、国际创业学和风险投资有重要研究成果的前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Kuemmerle研究集团主席Walter Kuemmerle教授,认为本书从全球人才流动角度,回答了在国际创业学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领域的一些核心问题,并会在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中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人才管理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法国图卢斯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专家AkramAriss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战略),认为本书从全球创业学的视角对国际人才管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创业移动性和人才在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Triple Helix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三螺旋(Triple Helix) 研究院主任Henry Etzkowitz教授(提出大学-产业-政府之间应该互相联系、紧密交流,来创造知识型社会),认为本书研究成果对于创新型社会 (innovative society) 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同时对于创业型大学的理论研究和最佳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本书收录于英国著名出版社Edward Elgar的管理学研究新视野 (New Horizons in Management) 丛书系列。此系列丛书主编为英国社会科学院主席、英国管理学会主席、英国人力资源发展协会(CIPD)主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教授Cary Cooper爵士。Cooper爵士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他强调人才管理是全球组织竞争的核心,本书对全球人才管理领域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者简介 王辉耀博士,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务院参事,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人社部中国留学人员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王辉耀博士曾经担任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布鲁金斯学会访问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大学兼职教授,中组部国际人才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起草组特聘专家。他还担任了国际移民组织(IOM)顾问理事会理事,国际大都会国际执委会委员,国际猎头协会顾问,耶鲁大学亚洲发展理事会成员,加拿大毅伟商学院亚洲董事会成员和德国IZA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他在人才战略、企业国际化、国际管理、创业创新、华人华侨与中国留学人员群体和智库研究等领域有广泛的学术研究,发表有关中英文著作60部和有关中英文专业文章上百篇。他也是CCG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报告》等权威蓝皮书的作者。 刘毅鹏博士,获德国曼海姆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曼海姆管理学和商科德国排名第一)。现任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创业与区域经济系研究主任,英国高等教育学院院士,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美国凤凰城大学 (University of Phoenix, USA) 全球商务研究中心特邀学术顾问 (Advisory Board),欧盟高级管理教育研究所(Europe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Management)特邀教授,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 Denmark) 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欧洲商务研究所(EuroMed Research Business Institute) 中国区主任(China Country Director),同时担任多个国际著名SSCI期刊特刊主编, SSCI期刊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编委。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访问研究员。多次担任国际管理学会分论坛主席,包括美国管理学会、欧洲管理学会、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中国走向全球化峰会”, 欧洲创新创业会议。学术成果曾发表在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等国际著名管理学期刊发表论文。其研究领域为:新型市场企业国际化战略及跨国并购,高科技创业创新,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和高层次人才流动。其主持的课题获英国社会科学院(British Academy)、中英联合基金(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等基金资助。 图书信息 欲了解本书出版详情和购买信息,请点击以下链接:http://www.e-elgar.com/shop/entrepreneurship-and-talent-management-from-a-global-perspective Brief Talent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 for organizations across a wide range of sectors throughout the world including business, non-profit, and government. These organizations are now engaged in an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to acquire the best talent as they seek to gain the upper hand in today’s fast changing environment. By combining the body of knowledge on entrepreneurship and talent manage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this book provides a synthesized understanding of entrepreneurial mobility and talent management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 expert contributors combine empirical evidence and case studies to provide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talent management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topics discussed include China’s return mig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development, local engag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ngland, and reverse migration from the US to China. Furthermore,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ntributors examine global talent and entrepreneurial mobility in the contexts of Silicon Valley, European university spin-off practices and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in France, Italy, and South Korea, respectively. Scholars and students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talent management will find the scope for future research useful in their work. Entrepreneurs, managers, and policymakers will benefit from the examination of global perspectives and different national contexts. Contributors D. Assimakopoulos, D.Baglieri, Z. Chen, M.C. Cinici, L. Daily, T. Duan, T. Fang, W. Hou, A. Isaak,R. Isaak, K.W. Jensen, K-.C. Kim, X. Liu, D. Mavridis, M.L. Miao, A. Moore,Y.M. Myint, T. Petrin, F. Qin, S. Rezaei, T. Sch?tt, F. Sussan, M. Tsouri, H.Wang, B. Wu, W. Zhang, J. Zybura Contents Introduction Yipeng Liu and Huiyao Wang PART I RETURNEES, TALENT AND PUBLIC POLICY: THE CASE OF CHINA 1.China’s Return Mig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Development Mabel Lu Miao 2.Returnees as Political Elites: A Growing Social Force in China Wenxian Zhang 3. The Role of Returnees in Business: A Review Huiyao Wang, Tinghua Duan, Wenxuan Hou, and Xiaohui Liu 4.Talent among Chinese Entrepreneurs at Home and Abroad Kent Wickstr?m Jensen, Shahamak Rezaei, and Thomas Sch?tt 5.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Chinese Firms: The Case of Changzhou Zhao Chen and Tony Fang 6.Chinese Student Mobility, Local Engag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ngland: An Empirical Study Bin Wu 7.Transnational Space,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hip: Reverse Migration from the U.S. to China Fei Qin PART II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ENTREPRENEURS, TAL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S 8.Replicating Silicon Valley: Talent and Techno-management in a Culture of Serendipity Robert Isaak, Andrew Isaak and Jan Zybura 9.European Spin-off Practi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European Universities Tea Petrin and Yin Mon Myint 10.(Not) Energizing Microelectronics Ecosystems through a Large Firm’s Inventor Network. Lessons from Italy. Maria Cristina Cinici and Daniela Baglieri 11.Don’t Lose Sight of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Minalogic and Presto Engineering as a ‘New Argonaut’ in a French ICT Ecosystem Dimitris Assimakopoulos, Maria Tsouri, Dimitris Mavridis and Alan Moore 12.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n South Korea: A Review Fiona Sussan, Louis Daily, and Ki-Chan Kim Index Buy this book Learning more about this book and buying it, you can Click on the following link:http://www.e-elgar.com/shop/entrepreneurship-and-talent-management-from-a-global-perspective
2016年7月11日 -
【香港商报】中英「黃金时代」无碍
【香港商报网讯】记者敖雷报道:英国「脱欧」令全球资产价格在一天内发生巨幅波动,相信後续会余震不断。专家和国际金融市场研究人员认为,「脱欧」只是新一轮不确定性的开端,英国「逆全球化」的潮流或加重欧洲本已存在的危机。事件对处於「黄金时代」的中英关系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惟伦敦作为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恐削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离岸中心的布局或会因此进行必要调整,中企亦需要重新检视欧洲战略。 伦敦金融中心地位恐被削弱 英国脱欧公投通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昨日表示,中方尊重英国人民的选择,希望英欧通过相关谈判早日达成协议,一个繁荣与稳定的欧洲符合各方利益。 至於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指出,中国一直将英国视为进入欧盟的大本营,中国企业很多也将英国作为总部,「脱欧」的确会对两国经贸关系带来一定影响。「由於英国脱离欧盟,势必会导致我们在英国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受到影响。」他表示,伦敦是否还会继续成为欧洲的金融中心,将是一个未知数。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席、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何伟文亦表示,「脱欧」可能令伦敦作为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下降,从而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离岸中心的布局要根据未来的情况进行必要调整。他指,巴黎、法兰克福和卢森堡的作用都可以填补伦敦地位的下降。 「脱欧公投只是不确定性的开始。」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廖淑萍说,脱欧不仅将严重挫伤其自身经济发展,危害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金融体系稳定,还将对欧元区、欧盟乃至全球都会产生较大的溢出效应,也会对中欧经贸往来、对外开放战略等造成一定影响。 人民币地位有望提升 另一方面,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可能因此得到提升。中国银行全球市场部高级交易员崔海涛表示,短期来看,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有望延续稳中有升的态势,对美元可能有贬值压力;长期来看,欧元和英镑的不确定性有望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储备货币地位。 王辉耀亦表示,英镑资产价格下降,变得更加便宜,对於人民币对外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机会。从长远来说,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会的一篮子货币,成为其中关键货币之後,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方面的地位也会因为英镑相应下降而得到提升。 促中企更加多元化布局欧洲 英国一向是中企「走出去」进入欧洲的桥头堡,如大连万达、华为等。王辉耀强调,英国脱离欧盟後,号召力和领导地位都会减弱,会对中国「走出去」、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带来短期的影响,对中企的吸引力亦会有所下降。 「已经投资英国的企业,不要匆忙转移。」何伟文则提醒,中企应先冷静观察会有哪些具体影响,再根据公司的战略和业务发展需要作出适当调整。 影响中欧投资自贸协定谈判 何伟文还表示,没有英国的欧盟,在贸易政策上保护主义将得到增强,进而令中欧投资协定(BIT)谈判受阻。另一方面来看,英国将独立进行对外贸易协定谈判,中英自贸区(FTA)肯定会早於中欧FTA达成协议。「对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不会有实质性影响。」他称,政治上中英依旧会保持良好关系,经贸问题上会给中国带来新的困难,但总体不会有更大影响。 何伟文强调,中国未来不会采取重德轻英的政策,而将一如既往与两国推进合作,现时应当研究英国离开後,如何稳定并推进对欧盟的经贸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英国脱欧後对中国的倚重可能增加。 王辉耀直言,脱欧会令中国对英国的需求减少,反而会增加英国对我们的需求,经济利益会使中英继续保持合作。他分析说,英国与欧盟的联系会弱化,今後可能会更多加强与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的合作。◆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利与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 英国「脱欧」後很可能继续向东看,甚至更加向东看,中国与英国的合作机会将更多。英国脱离欧盟後,中国与欧盟其他国家在一些领域的对接会更加直接。「不需要绕弯了,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可能会更加紧密。」 ●方正中期研究院研究员季天鹤: 短期内因市场情绪影响会让人民币有所走贬,但整件事情对中国影响不大,从实体经济的角度传导讲,影响比较弱、比较缓慢。这会导致联储加息放缓,进一步减少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力,总体上影响并不是一边倒,预计7月份人民币汇率会走到6.7。同时,英国脱欧并非一锤定音,而是留下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利多美元和黄金等避险资产。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 对人民币影响,短期加剧贬值压力,中长期,在金融市场逐渐回归基本面後,全球大范围负利率环境,可能会使人民币成为高息货币的代表,正利差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持作用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 对中国经济影响不会形成显着的负面冲击,反而可能有积极变化,比如部分商品开拓市场可能会形成两个市场的竞争关系。从另外角度而言,人民币国际化也可能是好事,对国际货币的需求可能更趋於多元化,对人民币接纳的速度可能会有一定的加快。 ●海通证券宏观组姜超、顾潇啸: 英国占中国出口不足3%,脱欧短期对中国经济冲击有限,但长期看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夥伴,一旦脱欧导致欧盟经济衰退,中国经济亦受冲击。此外,脱欧打压英镑、欧元,推升美元指数,人民币汇率将继续承压,流动性和经济下行压力均呼唤央行降准对冲。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 英国脱欧——欧盟的黑天鹅,中国的白天鹅。英国脱欧对英国来说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对中国也是重大利好,而不是利空。英国脱欧後失去了欧盟这一巨大的市场,就必然要寻找新的市场,这就需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增强。而根据占优货币理论,欧盟解体後,欧元的可靠性降低,在良币驱逐劣币的机制下,人民币就有了更大的崛起机会。 ●招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 英国与欧盟必须重新进行定位,这对中国经济将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假如英国脱欧导致欧盟出现新一轮衰退或悲观预期,料将通过贸易和投资链条传导至中国,而欧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夥伴,中国外贸受到的影响将尤甚,从而加大年内经济下行压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 中国企业之所以要进入英国,不只是因为看中英国市场本身,更因为它们还把英国视为通往欧洲的门户。对於这些企业,尤其是金融类企业来说,英国「脱欧」後作为欧洲门户的作用必然弱化,中国企业对英国的看法也会发生改变。链接 「脱累」中国金融外贸格局 英国和欧盟「分手」,受到影响的不仅是英国经济、英镑汇率,对正在处於蜜月期的中英经贸关系也算不上好消息。 除了眼下发生的股市、汇市波动,从更长远看,期待通过伦敦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逐步扩大影响力的人民币来说,国际化之路或将增添变数。「作为人民币在欧洲最重要的离岸中心,伦敦在欧洲统一大市场中地位的下滑,将对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形成制约。」盘古宏观分析师张明表示。 除去为人民币国际化增添的不确定因素,英国脱欧也极有可能影响甚至改写中国的对外投资贸易布局。作为欧盟内部自由贸易的坚定拥护者,一旦英国退欧成真,中欧贸易摩擦以及相关的市场经济地位、投资协定谈判等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变得更为棘手。 一带一路推进添变数 亦有分析认为,如果英国退欧的话,欧洲的政治形势可能会更加复杂化,欧洲一体化进程或将遥遥无期,这可能会影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进。 另外,退欧决定的出炉意味着中国投资者丧失对英国作为欧洲市场门户的预期。而正在进行中的对英国投资的项目,或才是中资企业的隐忧。显见的是,如果英镑持续下跌,企业出逃,英国政府都很可能缺钱,难以支撑政府项目。 当然,英国脱欧也有利好。有业内人士预测,一旦英国脱欧,英国房价将下跌,再加上届时英镑贬值,将进一步带动房地产市场震荡,这对中国投资者而言也许「将是一个绝好的窗口期」。选自《香港商报》,2016年6月25日
2016年7月11日 -
【新华社】“包袱”难甩 奥巴马第三次放缓阿富汗撤军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6日宣布,到明年1月其总统任期结束前,在阿富汗保留大约8400名美军士兵,而不是先前计划的5500名。这是去年以来奥巴马政府第三次放缓美军从阿富汗撤离的步伐。 分析人士认为,从发动阿富汗战争至今已14年有余,美国总统换了,其海外战略重心也逐渐转移,而阿富汗局势依然复杂危险,美军撤离计划被迫一缓再缓。美军在阿富汗的存在已成美国政府难以甩掉的历史包袱。 【形势所迫,不敢撤】 奥巴马当天在白宫发表讲话说,鉴于阿富汗的安全形势依然“危险”,阿安全部队尚未“足够强大”,将留下现有9800名驻阿美军中的8400名,仅撤离1400人。 路透社6日援引联合国近期有关阿富汗安全局势的报告报道,塔利班近年有卷土重来之势,在阿富汗控制范围达到2001年阿富汗战争开始以来的顶峰。同时,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势力也渗入阿富汗并壮大。 鉴于这些变化,奥巴马去年3月和10月两次推迟从阿富汗撤军。结束阿富汗战争和撤离美军一直是奥巴马任内的重要目标之一。依照他最初计划,驻阿美军本该在2015年底减至约5500人,到2017年初他卸任时减至约1000人。 奥巴马6日再次宣布延缓撤军后,塔利班回应称,这一决定只会延长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 “14.9万兵力都没能实现的事,奥巴马用8400人更做不到,”塔利班发言人扎比乌拉·穆贾希德在社交媒体“推特”上说。美军在阿富汗投入兵力最多时达到10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峥说,美国曾希望通过与塔利班和谈稳定阿富汗局势,但在今年5月炸死塔利班头目阿赫塔尔·穆罕默德·曼苏尔后,“和谈几乎变成不可能”。这种情况下,继续维持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成为美国政府唯一选择。【负担难卸,不讨好】 奥巴马说,此次调整撤军计划的决定是他在听取军方建议、与国家安全团队充分商议后做出的。 然而,这个决定却让民主、共和两党都不满。共和党方面认为美军应在阿富汗保留现有的所有军力,批评奥巴马出于政治目的执意撤走一千多人。前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说,撤走即便一小部分军力也会增加留驻士兵的风险,奥巴马做出的“是政治而非军事决定”。 多名美军高官和外交官上个月曾公开要求奥巴马在其任期内“冻结”现有驻阿美军人数,不撤走一兵一卒。 民主党内部则对奥巴马未能在任期内结束阿富汗战争而感到沮丧。“这意味着美国历史上最持久的战争将被拖得更久,”马萨诸塞州民主党众议员吉姆·麦戈文说。 专家认为,美国内对延缓撤军计划的反应,折射出阿富汗对美国的战略意义早已降低,这一战事成为美军想要抛弃却又难以甩掉的包袱。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储殷说,由于俄罗斯的挤压,美国透过阿富汗渗透中亚的企图破灭,“美国如今想放弃阿富汗这一跳板,把精力集中到‘重返亚太’。” 李峥认为,受叙利亚、利比亚局势牵扯,当前美国反恐重心在中东和北非,“现在的阿富汗对美国来说更像是一种历史包袱。美国不希望(贸然甩开包袱)担骂名,又不愿承担历史责任,只能等待。”【何时能撤,难预测】 那么,等谁来卸下这个包袱呢?下任美国总统? 奥巴马表示,新撤军计划将保证他的继任者在帮助阿富汗持续发展上有“坚实基础”,同时保持应对恐怖主义威胁所需的“灵活性”。 李峥分析说,如果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上台,美对阿战略变数不大,“可能继续缓慢、逐步撤军,但不会完全撤出,毕竟有伊拉克的教训”。 而如果是共和党唐纳德·特朗普上台,“他也许会迅速撤军,甩掉包袱,”李峥说,“也许会为了打造政绩而找一场新的战争”。 储殷也认同说,根据特朗普的“独立主义”特征判断,如果他上台,撤军速度会更快。 美联社分析认为,对美军在阿富汗的介入程度,希拉里显然会与奥巴马保持步调一致;特朗普的表态则“不明朗”,他曾批评奥巴马政府对军力部署的决定“过于公开”。(张代蕾)(新华社专特稿)选自新华社,2016年7月8日
2016年7月11日 -
【和讯网】王义桅:英国脱欧是为了更好地搞全球化
专家简介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2016年7月7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行月度名家午餐会,讨论的主题是《欧盟冲击波-英国脱欧引发的经济与金融震荡》,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指出,对于英国脱欧,不能简单的认为英国就不理性,就一定反全球化,它是通过反对通过一体化的方式来实行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不一定是能够代表全球化的最佳方向和路径。以下是王义桅的发言要点。发言要点 英国人已经感知到,或者说欧盟、欧洲,它已经就剩下“紧身衣”了,很难让它抓住全球化的大机遇了。金融危机以后,欧洲在欧元区搞金融监管,实际上是欧盟在反全球化。未来十年,英国海外市场贸易对象里90%的增长是来自非欧盟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英国搞黄金十年,七国集团还要还要攻击他,英国人还是有全球战略眼光的,所以不愿意和欧盟搞在一块,英国脱离它是更好的搞全球化。 区域化未必是全球化的最佳方向和路径 以前大家都认为区域一体化是达到全球化的必经路径或者是一个高级的路径,而且欧洲一体化是最深、最广泛和最高水平的,结果它自己就出现了逆转,可见我们对一体化本身要重新理解,或者是实现全球化的路径要重新理解,或者是对地区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关系要重新理解。这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效应。比如我们以前老说东亚迟早要融入欧洲的模式,很多研究欧洲的人认为欧洲代表世界的未来,欧盟就是人类发展的先行者,东亚迟早要走到这种类似的,至于水平达到达不到还不一定,但路径是肯定的。现在就有别的路径了,或者是全球化就理解错了,反全球化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非理性也是理性的一部分,原来老是单向的思维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要更复杂一点。 国家化不一定是全球化,国家化或者说是民族主义化,民粹化都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对全球化的理解要深入一些,对政治的理解也要深入一些,政治并不完全是精英设计,政治民粹的也好,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都是一个过程,我们理解要更丰富一些。 为什么之前大部分人都对公投结果预测错了?就是因为我们都是用自己的设想和自己的想法来看这个世界,所以太单薄,太单向度了,或者是带着自我期待,先入为主了,这样对欧洲一体化是很大的冲击。所以欧洲一体化将来不可能靠精英推动,精英政治或者政治设计的精英逻辑,这些都会大打折扣,你不能把这些都理解为非理性或者就是很讨厌的,他们可能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失去英国的欧盟将越来越内陆化 失去了英国的欧盟越来越内陆化,越来越内向化。所谓的内陆化,它是一个大陆,尽管它还有其他一些岛,都不足以像英国这样影响欧洲的全球眼光、海洋眼光、自由化,欧洲离开了英国以后,它可能会是越来越多的大陆思维方式,德国色彩更浓。 德国要和俄罗斯和解,更加支持“一带一路”,德国是所有欧洲国家中对“一带一路”最有感觉的,没有英国的欧洲更加认识到自己是欧亚大陆的,而不是一个所谓的全球。而英国更加玩全球。 对中欧关系不利,但对中英关系长远是有利的,英国会更需要中国,更加积极重视和中国的关系。以前是黄金时代,将来脱离了欧盟以后的英国和中国可能是白金时代了,不是金卡了,应该是这么一个看法。短期内对中国关系来讲,由于市场的波动,由于中国投资了伦敦的金融市场等等,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长远上更有利。(和讯网评论部李士英整理)选自和讯网,2016年7月8日
2016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