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辉耀:中国企业全球化正在迎来新起点
2016年6月18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出席“瞭望民营经济创新力系列研讨活动”并在发言中指出,国际化人才不足,是我们走出去的一个瓶颈。调研中我们发现受访的企业普遍认为缺乏国际性经营人才,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短板。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中国企业全球化进入了转折时期,改革开放前35年和未来35年有一个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另外,“一带一路”是新一轮中国全球化的开启,我们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进展 过去两年中国企业全球化取得了突破的进展。新并购事件刷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记录,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的先正达,还有万达集团的海外并购。商务部公布了1-5月份的数字,大概已经有6、7百亿美元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当中增长都超过了70%,今年会有成倍的增长,中国的对外投资出现了井喷的现象,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根据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在2014年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来华的投资,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新纪元,中国首次成为了资本净输出国。 2014年中国首次对外投资超过了日本,但在总量和规模上还有很大的距离,增长的潜力有很大。从存量上来看,中国对外投资在全世界只排到第八位,虽然在流量上是增长到了第一第二位,但是我们在存量上还是处在第八位。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块头很大了,但是在国际上积累很少,我们跟美国相比,只占美国10%左右,我们对外投资的存量比瑞士、荷兰还要小,跟不用说英法德日。 “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全球化的新起点 中国海外投资出现新的热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原来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非洲,最近几年我们发现中国在欧盟和北美的投资开始加大,而且这里面有很多的热点。我认为 “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开始全球化的一个新的机遇,我们要参与新一轮的全球化,2015年5月18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所,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在吸引中国海外投资方面还是不错的,在中国对外投资中占到了较大的比重。 中国“一带一路”投资的空间巨大。虽然“一带一路”吸引了很多沿线国家的投资,中国在“一带一路”方面的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额的比例还很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最近这些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的投资比较多,项目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有大型项目投资额达到10-100亿。 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连续几年都在编写由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蓝皮书。研究发现:中国国际化进程缓慢,金融体系在促进企业走出去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来加强。海外投资信息的服务有待进一步改进,包括企业走出去的宣传力度也不够。 部分企业在全球化的思维意识的缺乏,是我们走出去的一个很大的瓶颈。中国企业往往不太注重企业社会责任(CSR),同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偏重于做好国外政府的工作,另外, CCG的大量研究调查显示,人才是我们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的短板,受访企业普遍认为缺乏国际性经营人才,还包括文化差异与文化竞争。 “硬思维”是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失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过度依赖政府和使馆,并没有充分考虑合作伙伴、海外地方政府、当地员工、非政府机构等很多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信息服务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截至2016年5月,我国提交并立项的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提案达340项,而跟国外相比我们仍然有很大的空间。近年来我国海外信息服务也在改善,但仍需不断地提升来满足海外企业的发展需求。 随着海外风险的不断上升,海外安保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企业的海外安保在硬件还可以,但是我们缺乏全球的思维意识,全球化战略、市场思维和国际管理思维。根据我们的调查,44%的中国海外企业,其全球员工不到5%。 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建议 1.加快推进中国标准走出去。我们要把国内标准进行提升,跟国际接轨。中国需要提升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同时开展标准互认工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2.设立海外民间基金和媒体基金,推动传播文化方面的研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和社交媒体发展迅速,可以更好的走出去,从而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 3.借用华人华侨的网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大的一个经验就是70%的外资是通过华人华侨带进来的。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包括在海外建立合资企业,跟海外华人华侨团队合作走出去,可以降低我们的风险。 4.建立全链条的双边自贸区,构建国际联盟优势。加入WTO15年以来,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收益者,中国GDP从2001年已经涨了8、9倍,中国国际贸易也是翻了8、9倍。 我昨天刚从欧洲回来,参加了欧盟国家与美国和亚洲国家间的一个对话。大家都谈到TPP占到了全球贸易量的40%,美国跟欧洲还在构建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WTO处在一个边缘化的阶段。中国原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国际体系,正在失去优势,当然中国也在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当前对中国企业最大的挑战是失去了国际的环境。 一位美国智库专家曾提到,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60条改革措施跟TPP的规则并不矛盾,其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环保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劳动标准、改进劳动法等改革措施都是TPP要做的事。 中国面临着二次入世,两大贸易体系的构建,TPP肯定快于RCEP的建设,中国面临着二次入世。中国一方面要为未来走出去加快双边和多边自贸区的建设,同时要积极探讨深入到TPP和TIPP中。
2016年6月27日 -
【界面】英国退欧会给中国造成哪些影响?
6月23日,英国就将对是否退出欧盟进行全民公投。虽然相隔万里,但中国有足够的理由为这次历史性的公投捏一把汗。 上周末由《每日邮报》发起的最新民调显示,45%受访者支持留欧,42%支持退欧。此前有分析认为,在最坏情况下,退欧对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造成的损失堪比金融危机。对于全球金融市场而言,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今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之一,尤其考虑到当前复苏低迷的全球经济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长期来看,正在经历转型的中国经济可能并不会感受到英国退欧的影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主任何伟文对界面新闻表示:“中国经济在中长期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主要还是看国内因素。” 但在短期内,英国退欧的影响仍可能波及中国金融市场。首先是外汇市场。何伟文表示,退欧将使得投资者涌向美元,导致美元汇率走高,从而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下行压力。 上周,美元兑人民币1周和1个月隐含波动率明显上升。据彭博统计,美元兑人民币1周隐含波动率上周五一度升至2月16日以来最高点。招商银行[股评]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万钊对彭博表示,这显示市场对未来人民币波动预期很高。他说:“英国退欧公投的不确定性提高了未来美元指数的波动性,在人民币参考一篮子保持基本稳定的机制下,美元指数波动性提高,从而提高了美元/人民币的波动性。”除了这种“间接式”影响,英国“脱欧”还将直接冲击离岸人民币市场。外汇经纪商Oanda Asia Pacific高级交易员英尼斯(Stephen Innes)对《南华早报》表示,在英国退欧之前,离岸人民币“减仓”将成为主导趋势。 另一个可见的影响在于债市。由于投资者在退欧公投之前避险情绪明显上升,德国等国家国债收益率当前已经跌至负区间。何伟文认为,如果英国在6月23日决定退欧,将会使国外的债券收益率进一步降低,从而对中国企业在海外融资造成影响。澳新银行驻上海利率策略师David Qu则表示,对于中国债市来说,英国退欧公投的影响可能仅限于心理和政策预期层面。他在接受彭博采访时说:“相较于处在风暴中心的英国和欧盟国家,中国债券可能相对安全……如果英国退欧,对国内债市或有边际上的利好。” 此外,若英国决定退欧,也将对中国股市造成短期冲击。但何伟文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一时的影响将会消退。” 考虑到中国目前与英国建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退欧可能还将对中英两国造成更加长远的影响。去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期间曾公开表示,中国希望看到一个繁荣的欧洲、团结的欧盟,希望英方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为推动中欧关系深入发展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英正是在那次访问期间建立了新型经济关系,签订了总价值约400亿英镑(约合614亿美元)的经贸合作协议。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事务、外交和重大策略研究中心(LSE Ideas)的东亚国际关系项目主管于洁认为,如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George Osborne)等人所言,英国想要成为“中国在西方的最佳伙伴——一个通往欧洲的门户”。当前,英国是欧盟28个国家中最受中国投资者欢迎的投资目的地(包括创设投资和并购)。从2000年至2015年,英国接受的来自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166亿美元。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表现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认为,如果英国选民最终选择脱离欧盟,英国吸纳的境外直接投资可能下滑22%。 同时,欧盟是中国的关键市场之一。欧盟经济总规模约为18.5万亿美元,它时常与美国并列成为中国商品的最大进口地。去年,欧盟在中国海外销售额总额中占16%,美国占18%。于洁认为,对于正在放缓的中国经济而言,接入欧盟市场至关重要,但退欧只会削弱英国担当这一“门户”的前景。 中英经济合作的另一个亮点是,伦敦已经成为首个离岸人民币国际交易中心。5月26日,中国财政部在伦敦发行了30亿元离岸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国首次在香港以外的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国债。伦敦的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交易,还将为英国政府带来大量的税收和财政收入。 《南华早报》援引分析师观点说,若英国决定退欧,伦敦可能将失去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吸引力,当前相当一部分人民币交易将转向其它欧洲城市以及香港。原本在伦敦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很容易在欧洲内部进行交易,但如果英国退出欧盟,这些人民币债券将面临欧洲银行业务、资金转移和人才招聘方面的限制。 香港咨询公司Asia Analytica Research的分析师Pauline Loong说,在欧盟是否认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上,英国一直是中国的支持者。在人民币国际化议题上,英国也高调支持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如果英国脱离欧盟,将终结其在欧洲为中国争取支持的能力,伦敦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地位也将受到影响。 中英关系并不局限于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于洁认为,中英两国之间充分得到贯彻的战略合作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能力。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只有牢牢植根于欧盟内部的中英合作关系,才能使中国得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文章选自界面,2016年6月20日
2016年6月24日 -
【光明网】用创新把“走出去”的路走通
“民营经济‘走出去’与‘创新力’这一概念紧密相联,这标志着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国际竞争中,中国民营企业不可能再是拼体力、拼流汗,应该更多地拼智力、拼智慧、提高附加值。”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忠明日前在谈及当下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状况时表示,“民营企业要成为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如果能够有更好的法制环境,保障更多的创新自由,民营经济的创新一定会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强大。”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规模最大的12宗案例中,一半是民营企业所为。数据还显示,这一年民营企业和地方企业主导的境外收购项目占比接近9成。 然而,全国工商联对民营经济“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调研显示,目前民营企业“走出去”在总体上仍是一种自发、零散、碎片化的行为,既面临着国际政治风险、外交风险、法律风险、汇率风险等,也要解决国内支持配套政策不完备,融资难、保险贵等难题。 如何解决“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困难,让更多民营企业走得更快、走得更稳?日前,瞭望周刊社·瞭望智库、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举办了瞭望民营经济创新力系列研讨活动,来自政学商各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就如何用创新解决“走出去”的重大问题、突破瓶颈建言献策。30年后要有新眼光、新变化 “今年我到江苏调研民营企业投资,下降了3.6%,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投资下降最大的百分点。我不太认为这个数字意味着民营企业力量的萎缩,以及中国经济的倒退,这里面仍然与‘走出去’一样,存在着一个看不清、摸不着、不好下棋的环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说。 在魏建国看来,下好这盘棋,首先是“中国的民营企业要以创新的眼光看待海外资源”。 过去,中国企业谈到“海外资源” 往往集中于矿产、能源。“开拓房地产业务、服装业务、纺织品业务,最后到工业下游,围绕着国内的市场需求,这是30年前的眼光。”魏建国说,“比如在肯尼亚马拉河有很多角马,我们修建旅馆、修建公园,推动肯尼亚旅游业的发展,再带动物业发展,这个目标是符合中国和非洲大的战略需要的,这就是一种创新的眼光。” “我们以前的产品出口附加值比较低,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之所以要更多地强调创新力,就是要努力提高我们产品的附加值,也就是说要让更多的产品中有更多的智能体现,是大脑经济,而不是四肢经济。”王忠明认为,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表现在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走出去”中,有两方面问题需要注意。 一是不能妄自尊大,不能忘记过去30多年发展依靠的后发优势。另一方面,则是要有勇气积极培育先发优势,这也是与过去30多年传统思维不同的地方。毕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积累,中国已经拥有先发的基础。可以利用这一底蕴,积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培育先发优势。 “我们知道先发优势更难。日本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被我们超越,但依然在很多的领域具有先发优势,人均GDP也高于中国,所以我们一定要集聚更多资源,向先发优势培育集中。”王忠明认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右)全球配置资源破解创新短板 创新不易,在陌生的国际市场中创新更为不易。问题的一边是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创新,顺利实施走出去,另一边则是如何在国内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实现创新。 “国际化人才不足,是我们走出去的一个瓶颈。调研中我们发现受访的企业普遍认为缺乏国际性经营人才,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短板。”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说。 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在HKND集团常务副总裁彭国伟看来,国际化的团队是成功实施“走出去”、进行创新实践的基础。 中资背景的HKND集团正在建设美洲最大的互联互通工程——尼加拉瓜运河项目。该工程将进一步沟通太平洋经济圈和大西洋经济圈,有望用更为便利的交通通道为低迷的西半球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在获得尼加拉瓜政府环评许可后,该项目将于2016年开始建设配套设施、物流系统及运河西端太平洋港口。 彭国伟认为,在国际市场实施创新,就要在全球范围资源配置,这样可以解决人才短板。“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等。”在HKND集团,彭国伟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项目首席技术顾问来自澳大利亚,首席行政官则是美籍华人。 “我们发现,44%的海外企业中,全球员工不到5%。”王辉耀提供的数字说明了问题所在。 “还有国际化的组织架构,比如我们的商业可行性是麦肯锡做的,环评咨询企业来自英国,技术研究是中铁建铁四院,船闸咨询是比利时的,土方工程研究单位也来自比利时。”彭国伟说,“我们也没有忘记投资目的地,非常尊重当地工人、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这也让当地对运河的支持率是82.5%。”图为尼加拉瓜运河独家开发商HKND集团常务副总裁彭国伟基本功要做好 中国进出口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肖连魁则认为,企业目前在推进海外项目的时候,还缺乏一些基础性工作,创新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企业实际上是最终的风险承担者,这意味着企业在做研究、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慎重。每个项目确实都不一样,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规律。要做一个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最后落实的一张表就是现金流量表,但是企业往往对这个不重视,他认为是应付审批和应付银行的一个手段。”他说。 “现在中国民营企业出去还有一定的盲目性,常常跟风、打价格战;同时,还不太愿意做咨询,功课做得不好,‘走出去’就是走马观花。”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巴西研究中心主任、前驻巴西大使陈笃庆举例说,中国企业一般不会请国际性公司做参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武常岐一直研究企业的创新发展,他认为从国内环境来看,首先是要有竞争,“华为假如没有和中兴竞争,根本不可能‘走出去’”。正是两个中国通讯企业的竞争,促发了它们在管理、运行、技术、商业模式等各个方面的竞争,其结果则是其他国家大型通讯企业不断丧失中国市场。 同时,民营经济想要迈上新台阶、激发更多创新力,“更多要来呼吁法制中国的建设,要保证民营企业在恪守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的前提下,拥有尽可能大的自由,才能创造极致,才能真正的激发出创新力。”王忠明说,“我们今天的产品普遍过剩,但始终没有出现像苹果那样划时代的产品。经过将近40年的积累锤炼,民营企业有更加宽松的环境,有更好政商关系的支持,民营经济这种创新力会进一步激发起来。”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选自光明网,2016年6月20日
2016年6月24日 -
王辉耀:分享人才红利
本刊讯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帮助天津市广大人才工作者了解国际人才动态和最新理念,2016年6月21日上午,由天津市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联合举办,天津市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与《求贤》杂志联合承办的“引智引才名师大讲堂”正式开讲。 此次活动,围绕“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的历史契机和对策建议”这一主题,邀请了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博士生导师王辉耀教授,为与会的230余名在津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工作相关负责同志作了一场旁征博引、内容丰富的讲座。 王辉耀教授在讲座中深刻剖析了当前国际人才竞争的背景趋势,并就当前我国海外引才引智情况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他还充分肯定了当前天津市在五大历史机遇叠加之下的发展基础与优势,认为天津具有深厚的开发开放文化与良好的海外引才机制。为了进一步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优秀海外人才来津创新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天津,王辉耀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建议。全球人才流速加快 各国出招吸引人才 目前,全球人才流速加快。在2.44亿国际移民中,72.5%为20岁至64岁工作年龄段的移民,留学生群体跨境流速加快,全球留学生增速高于全球总体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增速,青年人才流动成为全球性现象。 人才全球化令发达国家享受红利。外国出生的人口获得的美国创新专利占了三分之一;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四分之一是移民;在美国的7大顶级癌症研究中心中,42%的研究人员出生于外国。在教育领域,2011年,美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中国际学生占71%;2011年,美国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国际学生占65%。在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学位的就业者中,外国人比例从1993年的23%增至2010年的42%。移民创建了美国四分之一的高科技公司。 人才移民依然是主要模式。2014年,据CNN报道,美国发放的绿卡数量约100万张;2013年,美国发放990553张绿卡,虽然较2012年下滑,但职业技术移民人数较2012年和2011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人数达161110。 德国吸收技术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移民还只有人口总量的1%左右。20世纪末,德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出生率负增长、高科技人才短缺等现象,政府开始有条件地引进高科技人才移民。 创业签证吸引“创业型人才”。比如日本在“国家战略特区”新设窗口,把外来移民创业手续的办理时间从以前的2-3周压缩到1周;加拿大推出创业签证(Start-Up Visa);2013年11月,美国设立“企业家居留”计划;英国推出“全球创业者计划 ”。 文化输出吸引人才。国家和地区“营销”,树立品牌至关重要。一位美国学者在《华盛顿邮报》曾这样解释移民的“美国梦”说:“一直以来,美国是许多人才的移居之地。他们都在追求‘美国梦’--赴美求学,创造财富。过去40年,数以十万计的海外人才流入美国,给印度及中国造成极大损失。” “联系新加坡”的主管David Tan就说:“我们出售梦想。我们的研究显示新加坡以世界一流的效率而闻名。因此,需要出售软实力--实现梦想的地方。” 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全球招聘优秀教师,吸引海归进入教师队伍。目前,新加坡高等院校中近40%的教授和讲师为外国人,而新加坡国立大学数据储存研究院的雇员中,我国清华、北大毕业的硕士、博士占50%以上,哈佛肯尼迪学院在120名左右教师职位中只设立了30名固定终身教授职位,其他职位均为聘任制;由院长组成的五人聘评委员会,专门审评外聘教师,一般聘期为五年,最长为十年。 以色列2012年新建30个研究中心,锁定了300位顶尖科研精英,并计划一共引进2400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裔知名科学家。我国完善人才政策 天津大力引才用才 目前,国际间人才竞争异常激烈。我国引进国外人才的政策环境与法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签证、永久居留权及移民制度需要进一步突破、简化和落实;外国人才在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不断提高;法律保障尤其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外国人才应享有的社会福利、待遇与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近期人才政策取得的突破:1.加快落实简政放权,人才管理 “市场化、社会化”;2. 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的门槛;3. 完善人才法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制度;4. 吸引、留住外国留学生;5.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建立国际人才组织;6. 成立移民局等专门的移民管理机构;7. 破除人才流动的壁垒。 其中有三个重点突破: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有关出入境政策;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移民组织(IOM)。【天津增强国际竞争力引才用才的几点建议】在天津港口特区试点技术移民、投资移民(中关村已经开始)。 将中关村、上海经验总结提升、推广,降低绿卡门槛,允许外国留学生创新创业,吸引海外创业团队及人才,进一步降低海外华人申请绿卡、长期居留的门槛,允许华人硕士以上获得长期工作居留许可、华人名校硕士以上获得申请绿卡资格。进一步延伸北京现有的政策,比如天津机场144小时对所有外国旅客过境免签,允许外国人从北京入、天津出。 实施新的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外籍留学生、访问学者,比如实施资深海归计划、外国技能人才来津计划,将招收外国留学生、访问学者权利下放至天津高校;来华留学、访问只通过签证管理,提高效率;发起“访问天津计划”、“世界青年教师访问天津高校计划”;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学者和学生来津学习交流;允许来津留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发起“实习天津计划”。增加天津教育体系内的外籍教师比例。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学校的外籍教师比例是10%以上,比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外籍教师超过30%,但在中国高校任职的外籍教师为11287人(2010年),占高校教师总数不到1%。试点放开中外合作办学的限制。最新数据,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2056个,但其中超过90%是合作项目,真正的合作机构很少,质量高的大学就更少了。设立大学港,开展中外合作创业教育。全美约1250个“企业孵化器”中,大约三分之一存在于大学中;到2012年,每年有超过40万学生选修9000名老师教授的这方面课程。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流动的壁垒,发挥智库人才蓄水池、培养场的作用。选自《求贤》,记者:冷珊珊、蓝芳
2016年6月24日 -
【求贤】王辉耀:分享人才红利
本刊讯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帮助天津市广大人才工作者了解国际人才动态和最新理念,2016年6月21日上午,由天津市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联合举办,天津市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与《求贤》杂志联合承办的“引智引才名师大讲堂”正式开讲。 此次活动,围绕“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的历史契机和对策建议”这一主题,邀请了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博士生导师王辉耀教授,为与会的230余名在津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工作相关负责同志作了一场旁征博引、内容丰富的讲座。 王辉耀教授在讲座中深刻剖析了当前国际人才竞争的背景趋势,并就当前我国海外引才引智情况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他还充分肯定了当前天津市在五大历史机遇叠加之下的发展基础与优势,认为天津具有深厚的开发开放文化与良好的海外引才机制。为了进一步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优秀海外人才来津创新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美丽天津,王辉耀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建议。全球人才流速加快 各国出招吸引人才 目前,全球人才流速加快。在2.44亿国际移民中,72.5%为20岁至64岁工作年龄段的移民,留学生群体跨境流速加快,全球留学生增速高于全球总体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增速,青年人才流动成为全球性现象。 人才全球化令发达国家享受红利。外国出生的人口获得的美国创新专利占了三分之一;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四分之一是移民;在美国的7大顶级癌症研究中心中,42%的研究人员出生于外国。在教育领域,2011年,美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中国际学生占71%;2011年,美国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国际学生占65%。在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学位的就业者中,外国人比例从1993年的23%增至2010年的42%。移民创建了美国四分之一的高科技公司。 人才移民依然是主要模式。2014年,据CNN报道,美国发放的绿卡数量约100万张;2013年,美国发放990553张绿卡,虽然较2012年下滑,但职业技术移民人数较2012年和2011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人数达161110。 德国吸收技术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移民还只有人口总量的1%左右。20世纪末,德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出生率负增长、高科技人才短缺等现象,政府开始有条件地引进高科技人才移民。 创业签证吸引“创业型人才”。比如日本在“国家战略特区”新设窗口,把外来移民创业手续的办理时间从以前的2-3周压缩到1周;加拿大推出创业签证(Start-Up Visa);2013年11月,美国设立“企业家居留”计划;英国推出“全球创业者计划 ”。 文化输出吸引人才。国家和地区“营销”,树立品牌至关重要。一位美国学者在《华盛顿邮报》曾这样解释移民的“美国梦”说:“一直以来,美国是许多人才的移居之地。他们都在追求‘美国梦’--赴美求学,创造财富。过去40年,数以十万计的海外人才流入美国,给印度及中国造成极大损失。” “联系新加坡”的主管David Tan就说:“我们出售梦想。我们的研究显示新加坡以世界一流的效率而闻名。因此,需要出售软实力--实现梦想的地方。” 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全球招聘优秀教师,吸引海归进入教师队伍。目前,新加坡高等院校中近40%的教授和讲师为外国人,而新加坡国立大学数据储存研究院的雇员中,我国清华、北大毕业的硕士、博士占50%以上,哈佛肯尼迪学院在120名左右教师职位中只设立了30名固定终身教授职位,其他职位均为聘任制;由院长组成的五人聘评委员会,专门审评外聘教师,一般聘期为五年,最长为十年。 以色列2012年新建30个研究中心,锁定了300位顶尖科研精英,并计划一共引进2400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裔知名科学家。我国完善人才政策 天津大力引才用才 目前,国际间人才竞争异常激烈。我国引进国外人才的政策环境与法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签证、永久居留权及移民制度需要进一步突破、简化和落实;外国人才在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不断提高;法律保障尤其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外国人才应享有的社会福利、待遇与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近期人才政策取得的突破:1.加快落实简政放权,人才管理 “市场化、社会化”;2. 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的门槛;3. 完善人才法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制度;4. 吸引、留住外国留学生;5.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建立国际人才组织;6. 成立移民局等专门的移民管理机构;7. 破除人才流动的壁垒。 其中有三个重点突破: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有关出入境政策;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移民组织(IOM)。【天津增强国际竞争力引才用才的几点建议】在天津港口特区试点技术移民、投资移民(中关村已经开始)。 将中关村、上海经验总结提升、推广,降低绿卡门槛,允许外国留学生创新创业,吸引海外创业团队及人才,进一步降低海外华人申请绿卡、长期居留的门槛,允许华人硕士以上获得长期工作居留许可、华人名校硕士以上获得申请绿卡资格。进一步延伸北京现有的政策,比如天津机场144小时对所有外国旅客过境免签,允许外国人从北京入、天津出。 实施新的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外籍留学生、访问学者,比如实施资深海归计划、外国技能人才来津计划,将招收外国留学生、访问学者权利下放至天津高校;来华留学、访问只通过签证管理,提高效率;发起“访问天津计划”、“世界青年教师访问天津高校计划”;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学者和学生来津学习交流;允许来津留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发起“实习天津计划”。增加天津教育体系内的外籍教师比例。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学校的外籍教师比例是10%以上,比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外籍教师超过30%,但在中国高校任职的外籍教师为11287人(2010年),占高校教师总数不到1%。试点放开中外合作办学的限制。最新数据,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2056个,但其中超过90%是合作项目,真正的合作机构很少,质量高的大学就更少了。设立大学港,开展中外合作创业教育。全美约1250个“企业孵化器”中,大约三分之一存在于大学中;到2012年,每年有超过40万学生选修9000名老师教授的这方面课程。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流动的壁垒,发挥智库人才蓄水池、培养场的作用。选自《求贤》,记者:冷珊珊、蓝芳
2016年6月24日 -
【China Daily】Chu Yin: Deepening ties with Belt and Road nations
A worker adjusts Chinese and Serbian flags for the upcoming visit of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in Belgrade, Serbia, June 16, 2016. [Photo/Agencies]President Xi Jinping is on an eight-day visit to Serbia, Poland and Uzbekistan from Friday, during which he will also attend the meeting of the Council of Heads of State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n Tashkent on June 23 and 24.High hopes have been placed on his visits to the three countries, each of whic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hina-proposed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in their respective neighborhoods. Poland and Serbia are gateways to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nd Uzbekistan is at the heart of Central Asia, where a railway connecting China, Uzbekistan and Kyrgyzstan is under construction.The three countries’ geopolitical importance has increased in the face of rising regional tensions. For one, the security risks following Crimea’s inclusion into Russia and alleged involvement in the Ukraine crisis remain high and have gradually spilled over into neighboring states, including Poland.Serbia, a key power in the Balkans, is also at the forefront of an ongoing immigration crisis as refugees from the Middle East, some of whom may be terrorists, keep flooding into Europe from its southern end.The well-orchestrated terrorist attacks in Paris and Brussels have not only taken many innocent lives, but also highlighted the need to safeguard Europe’s stability by, among other things, protecting its border areas.Central Asia, too, is not a stranger to terrorist attacks. With terrorists and extremist ideas from the Middle East continuing to make inroads into Central Asia, the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especially Kazakhstan and Afghanistan, face grave security threats. In the light of global governance, therefore, China has every reason to seek closer economic and strategic ties with the three countries to not only safeguard its national interests but also play a more responsible role as a major global power.As a leader in both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Poland has close economic and security ties with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exercising some influence on neighboring Ukraine and Belarus. This should make it a key stabilizing factor in the reg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Ukraine crisis.Serbia, too, has long played a crucial security role on the Balkan Peninsula. Its importance for the security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urkey has doubled after the refugee crisis intensified last year.As for Uzbekistan, it has always been a valued member of the Central Asian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Commonwealth of the Independent States.Of course, promo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expected to top the agenda of Xi’s visits to the three countries, because they have maintained time-tested partnerships with China and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the initiative.China and Poland already have a series of agreements, ranging from heavy machinery, and port and road construction to power generation and agriculture. And we can expect many more during Xi’s visit to Warsaw. The infrastructure and energy cooperation with Serbia and Uzbekistan, too, will get fresh momentum.To include these countries in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destiny and make them pillar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owever, requires more than coordination. That explains why Xi’s visits to the countries carry a crucial message that China is more than willing to deepen its partnerships with nation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The author i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From China Daily,2016-6-20
2016年6月23日 -
【China Daily】Smart cameras help to solve and prevent crimes
Chen Ning, co-founder of IntelliFusion Technologies,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of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CCG). His products are used by Shenzhen’s security bureau. [Photo provided to China Daily]Where is the least likely place that criminals would dare to go in the world? Probably China’s Shenzhen. Why? Because it only needs a few seconds to locate a criminal among millions of people after the city’s surveillance cameras were embedded with intelligent chips in November."In 2018, Shenzhen will be probably the safest city in the world," says Chen Ning, who helps maintain the intelligent-camera system for Shenzhen’s public security bureau in Longgang district.Like God’s Eye in the movie The Fast and the Furious 7 that can track a target through all the cameras in a city, Chen’s intelligent-camera system can detect a criminal in less than a second once he’s in view of the lens.In November, all the monitoring cameras in Longgang district in Shenzhen were embedded with intelligent chips designed by Shenzhen-based IntelliFusion Technologies Company, where Chen is CEO. Every camera in Shen-zhen will be so equipped in 2018.Chen says the system is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Instead of simply recording suspects’ movements, they’re able to discover suspects and send alarms to police or security staff. It also offers analyses of the suspects.People tracking like what we usually see in sci-fi movies has become reality in China."China is definitely ahead of the curve when it comes to applying visual intelligence to the security field," says Chen.In the past few months, some long-wanted suspects have been found by these intelligent cameras after they entered Longgang, according to Shenzhen police records.Chen says his primary business is now cooperating with governments in the security field. The upcoming G20 summit in Hangzhou, ca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September will use the intelligent-security system.Such countries as Australia and Thailand are also turning to him for cooperation and assistance, adds Chen.The 41-year-old returned from Silicon Valley in 2014 and established his business, focusing on visual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chips with his partner Tian Dihong, an expert in computer vision.Chen and Tian are longtime friends. They both studied for their PhDs at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fter graduation, they worked for different companies in the United States.For many years, they have argued constantly about which would be more important, intelligent chips or computer vision. In 2013, they saw a bright future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were determined to set up their own company.They established IntelliFusion in Shenzhen in 2014, a place labeled "China’s Silicon Valley" because it attracts lots of technology startups from home and abroad. Several months later, the public security bureau in Shenzhen’s Longgang district began to use their visual-intelligence system.In May, an international supermarket brand in the area equipped their cameras with intelligent chips. Security guards of the supermarket caught 20 thieves in the first week based on the alarm messages sent by intelligent cameras. Two were caught stealing goods."There are almost no thieves in that supermarket. It’s very interesting that other stores near the supermarket complain that robbers go to their stores since that they dare not go to the supermarket," says Chen.The intelligent cameras can recognize a man from how he walks and even a view of his back. They also can learn by themselves like humans do from constant practice, says Chen.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give a timeline of a man’s movements over two years in a few seconds based on facial recognition."Probably there will be no more lost children in cities equipped with these intelligent cameras," says Chen, a father of three.These "cameras with brains" will frighten criminals, thieves and gangs trafficking children, he says.He is also confident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China will become one of the safest nations in the world because it has installed cameras in cities during its modernization."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whole world is competing on the same level. But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n the security field, China is ahead," says Chen.From China Daily,2016-6-17
2016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