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Times】China benefiting from migration but more balance is needed
China has emerged as one of the new destinations worldwide for migration. The geography of such flows has been changed by the fast growth of economies in regions such as East Asia, making them new migrant attractions alongside the more traditional destinations like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While foreign-born residents still form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overall population in China, their numbers are rising as foreign professionals have become more attracted to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its numerous opportunities. Between 2000 and 2013, China saw a rise of more than 50 percent in the number of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migrants.As part of the trend, African migrants in Guangzhou, capital of South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and other regions of the country, help to increas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hinese communities as well as contributing to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This points to the wider economic benefits of China’s growing attractiveness as a migration destination. And it’s worth noting that a rising number of overseas Chinese have been drawn back to the country, in part due to a variety of incentive policies offered by different cities that are vying for overseas Chinese talent.It should also be pointed out that internal migration is of pivotal importance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s it helps in driving the country’s urbanization. Migrants moving from rural areas to cities currently make up roughly one-third of the country’s 730 million urban residents. Nonetheless, many of them still face challenges in gaining access to public services and welfare benefits, barring them from being officially recognized as city dwellers. As a consequence, many migrant workers simply eke out a living in big cities while leaving their family members, children and the elderly in particular in rural areas or smaller cities and towns. Therefore, when it comes to building migrant-inclusive urban governanc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not only put in place policy frameworks that allow for inclusion of international migrants, but also make greater efforts to match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made by internal migrants with wellbeing equivalent to that enjoyed by urban dwellers.Addressing the issue won’t be easy, given that offering more equitable welfare will inevitably put more pressure on local governments’ finances. A more sensible approach, perhaps, would be wider-ranging government efforts to reduce unequal growth in different regions. If that were possible, the country would see more cities being added to the list of favorable destinations for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igrants, and this could avoid migration-related worries piling up in the more established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the country. The article was based on a recent report jointly relea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and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bizopinion@globaltimes.com.cnFrom Global Times, 2016-3-29
2016年3月31日 -
【联合早报】苗绿:站在更宽的视角上解读新加坡的“人才立国”现象
2015年正值中新建交25周年。中国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11月访问新加坡。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国务院侨办专家、资深海外华人研究学者刘宏教授,和中国最大的社会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教授合著的《新加坡人才战略与实践》,出版正值习近平访新之后,为中新两国合作增加了一个亮点。文/ 苗绿 习近平访问新加坡后,中国频繁出台人才领域重要文件。2016年1月,中国公安部出台了支持北京创新的人才出入境新政,2月中国国家层面又出台提高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的文件,拟将让更大范围的外国人才获得绿卡。2016年3月22日份,中共中央出台了“十三五”规划后第一个重要文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中国的人才政策推陈出新的速度将更快、步伐更大。如何培养、管理、使用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服务,都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新加坡人才战略与实践》系统描述了新加坡人才立国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提炼出新加坡“人才立国”的思想根基,十分值得中国决策者和学界借鉴。 新加坡立国后,经济发展强速启动。1965-1984年间GDP平均增速达到6%。自然资源匮乏令领导人更重视人才智慧的力量。虽然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小国,但却是一个“人才大国”。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元化的国家。根据IOM发布的《世界移民报告2015》数据,新加坡的外国人口比例为38%,是世界上外国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第二高的城市。新加坡在人才管理、开发和使用上有许多国际领先的创新和经验。 首先,体现在新加坡开阔的人才思想文化。新加坡的三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吸引外国人才。李光耀曾就外来人才与经济发展做出论断“若新加坡只依赖仅有的300万人口来‘生产’人才,那么影响将是有限的”。开放多元的文化是新加坡吸引人才的标签。我与我的研究团队曾对中国留学生赴新加坡留学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文化多元、双语语言环境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 第二,体现在新加坡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新加坡公务员都是从社会中选拔精英。社会培养了具有领导力的政治人才。中国的公务员人才培养体系则相对封闭,没有建立人才在体制内外自由流动的渠道。 第三,也是新加坡人才战略的亮点-外国人才的引进方面的制度创新十分值得中国借鉴。新加坡具有较为先进灵活的人才引进体系。例如当中最具特色的国家猎头机构 “联系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联系新加坡”已经在全球建立了6个分部、12个办事处,为新加坡本地雇主和专业人士牵线搭桥。促进种族和谐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书中并没有回避新加坡引进外来人才政策施行过程中遭遇的困难与反复。在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由于经济下滑与失业率上升,以及2011年国会大选后民众的看法,新加坡一度放慢了引进外来劳动力的脚步。其后,随着经济逐渐复苏,新加坡政府再次调整外国劳工的流入速度与进入门槛。中国目前在完善人才体制机制,这种随市场和社会舆情而调整的外国人才策略,也十分值得学习。 另外,新加坡的外来人才融入工作也做得十分出色。新加坡主要通过NGO组织来推进移民融合事务管理,如国民融合理事会、企业家行动社区、世界企业家论坛、企业教育工作小组等。例如,广州有约20万的非洲移民,产生的文化冲突和安全事件已经开始引发关注。但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负责移民融入的政府部门。并且,目前在倡导的政府转型,让民间组织承接政府职能,外来人口融入就将是十分典型的领域。 总体来说,中国和新加坡同属东亚国家,具有类似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其人才战略都有自上而下的特征,但新加坡的人才政策更具开放性、灵活性。本书站在一个更宽的视角上解读了新加坡的“人才立国”现象。书中新加坡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特色的人才政策,十分值得中国学者和政策决策者一读。选自联合早报网,2016年3月28日
2016年3月31日 -
【人民网】国际智库专家:“海归”就业不要扎堆一线城市
人民网北京3月28日电(王艺锭)3月28日下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做客人民网教育频道,就教育部《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相关内容接受访谈时表示,“一带一路”战略使我国未来需要更多小语种人才,二线城市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海归”回国就业应摆正心态,慢慢释放自身的优势与能力。 苗绿说,留学国家对回国后就业确实有一定影响,留学韩国、日本的很多学生因为语言的问题,回国以后找工作并不像留学英美国家的学生那么容易,毕竟英语是世界通用语,会受更多用人单位青睐。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如果是学艺术类学科,去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都是非常好的。同时,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也会带热小语种国家的留学,“我们‘一带一路’战略要走出去,就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联系,所以未来小语种人才的前景也是很好的”。 “我们长期研究国际人才,我们也一直呼吁大家不要挤在北上广一线城市,中国大量的二线城市比如武汉、成都、苏州、南京都很需要国际化的人才,这些城市的国际化人才比例在逐渐增高,而且需求也在逐渐地扩大,我觉得海归需要更多地把目光投放到那里,不要再去扎堆已经很饱和的城市”,苗绿表示。 苗绿谈到,留学生回国就业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认为一定要比周围没有留学的人收入高多少,职位高多少,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你的能力,你能够给这个单位提供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海归’在工作过程中,能够释放出别样的能力,因为毕竟他的视野、眼光是不一样的,走出国门看了以后,有不同文化的比较,他的国际化程度、语言能力、视野的广阔度,能够和海外沟通的能力,这些都是有一些优势的,需要慢慢释放,所以求职时一定要摆正心态,而且要不断地学习”。文章选自人民网,2016年3月17日
2016年3月30日 -
王辉耀:建立国际人才组织,引导未来人才流动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特别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外国留学生结构。”在人才管理制度立法中,也提到“完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签证、居留和永久居留管理的法律法规”。《意见》还特别提到“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机制”, 创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 目前,中国的外籍人才从比例上来看还是偏低的。按照联合国和有关人口普查的统计,中国的国际人口比例大概只有0.04%。而从全球平均来看,国际人口在全世界其它国家的比例是3%,发达国家是10%以上,发展中国家是1.6%,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的比例也达到0.6%。 中国过去30年是全国人口的流动,未来需要全球人才的流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好的机制和政策、框架来吸引国际人才,让他们有更便利的渠道来中国。此次《意见》对于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和广大国际人才,都是非常利好的消息,说明中国朝着真正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迈进了一大步。 对于企业来讲,无论是参与国际竞争,还是经济转型、创新经济,现在特别缺的就是人才。更多的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如果没有国际化的团队和国际化的人才做支撑,很难成功。《意见》的印发和近期人才新政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吸引到新的国际人才,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优秀的来华留学生,也可以留下来为中国企业所用。 随着外国人永久居留工作的不断展开,中国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因为吸引一个国际人才,往往涉及多个方面。例如,他不仅要办签证,也要办工作许可,有的还要办外国专家证,办家属的证件,以及一系列福利、便利。也就是说政策包括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涉及很多部门,有必要把具有国际人才管理经验的部门和人员汇集起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加强这方面工作。设置这样一个机构,也可以向全世界释放一个信号,中国欢迎全世界的人才来落户、来发展、来寻找机会,来帮助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人才大国,也是一个贸易流动、资本流动大国。在贸易流动领域,有WTO进行全球治理,在资本流动领域,有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全球治理,但是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关于全球高端人才流动的组织。包括学历的互相认证、职业资格的认证、甚至未来移民的配额、留学生的管理等,都特别需要一个国际组织来协调,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这些工作。 中国要从过去30年的注重吸引外资,转变到未来30年注重吸引境外人才。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建立一个“人才WTO”,也就是世界人才组织很有必要。主动发起一个国际人才组织,在人员设置、机构设置等方面会像亚投行一样占据较大的主导地位。中国发起了亚投行、“一带一路”、丝路基金,还有之前的上海合作组织、“金砖五国”,这些都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本身就是个人口流动大国,如果能够发起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让中国为全球治理和国际人才流动做出独特贡献,是很有必要的。 正如1979年中国出台了《中国合资经营企业法》,对吸引外资、外商来华投资起到推动作用。现在,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将对未来外国人到中国来发展、外国人才到中国来发展起到决定性、推动性的作用。在国际治理方面,在国际人才流动、发展、使用,国际人才的学历认证、资格认证和留学生往来、人才互派、交流等方面,如果有一个国际人才组织发挥作用,将是非常大的进展和极大创举。 现在国家很重视这方面工作,《意见》也提到了创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除了需要更多的国际人才来从事国际人才组织的工作外,我们还需要联合一些国际人口大国,可以从双边交流开始,例如可以与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分别开展双边交流,逐渐形成一个多边的机制,建立国际人才组织,从而对未来人才流动起到引领和治理的作用。文章刊于《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29日
2016年3月30日 -
【中国青年报】王辉耀:建立国际人才组织,引导未来人才流动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特别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方式”,“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外国留学生结构。”在人才管理制度立法中,也提到“完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签证、居留和永久居留管理的法律法规”。《意见》还特别提到“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机制”, 创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 目前,中国的外籍人才从比例上来看还是偏低的。按照联合国和有关人口普查的统计,中国的国际人口比例大概只有0.04%。而从全球平均来看,国际人口在全世界其它国家的比例是3%,发达国家是10%以上,发展中国家是1.6%,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的比例也达到0.6%。 中国过去30年是全国人口的流动,未来需要全球人才的流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通过好的机制和政策、框架来吸引国际人才,让他们有更便利的渠道来中国。此次《意见》对于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和广大国际人才,都是非常利好的消息,说明中国朝着真正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迈进了一大步。 对于企业来讲,无论是参与国际竞争,还是经济转型、创新经济,现在特别缺的就是人才。更多的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如果没有国际化的团队和国际化的人才做支撑,很难成功。《意见》的印发和近期人才新政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吸引到新的国际人才,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优秀的来华留学生,也可以留下来为中国企业所用。 随着外国人永久居留工作的不断展开,中国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因为吸引一个国际人才,往往涉及多个方面。例如,他不仅要办签证,也要办工作许可,有的还要办外国专家证,办家属的证件,以及一系列福利、便利。也就是说政策包括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涉及很多部门,有必要把具有国际人才管理经验的部门和人员汇集起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加强这方面工作。设置这样一个机构,也可以向全世界释放一个信号,中国欢迎全世界的人才来落户、来发展、来寻找机会,来帮助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人才大国,也是一个贸易流动、资本流动大国。在贸易流动领域,有WTO进行全球治理,在资本流动领域,有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全球治理,但是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关于全球高端人才流动的组织。包括学历的互相认证、职业资格的认证、甚至未来移民的配额、留学生的管理等,都特别需要一个国际组织来协调,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这些工作。 中国要从过去30年的注重吸引外资,转变到未来30年注重吸引境外人才。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建立一个“人才WTO”,也就是世界人才组织很有必要。主动发起一个国际人才组织,在人员设置、机构设置等方面会像亚投行一样占据较大的主导地位。中国发起了亚投行、“一带一路”、丝路基金,还有之前的上海合作组织、“金砖五国”,这些都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本身就是个人口流动大国,如果能够发起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让中国为全球治理和国际人才流动做出独特贡献,是很有必要的。 正如1979年中国出台了《中国合资经营企业法》,对吸引外资、外商来华投资起到推动作用。现在,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将对未来外国人到中国来发展、外国人才到中国来发展起到决定性、推动性的作用。在国际治理方面,在国际人才流动、发展、使用,国际人才的学历认证、资格认证和留学生往来、人才互派、交流等方面,如果有一个国际人才组织发挥作用,将是非常大的进展和极大创举。 现在国家很重视这方面工作,《意见》也提到了创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除了需要更多的国际人才来从事国际人才组织的工作外,我们还需要联合一些国际人口大国,可以从双边交流开始,例如可以与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分别开展双边交流,逐渐形成一个多边的机制,建立国际人才组织,从而对未来人才流动起到引领和治理的作用。文章刊于《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29日
2016年3月30日 -
【FT中文网】中国已成为新的国际移民目的地
2016年3月17日,国际移民组织(IOM)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发布《世界移民报告2015:移民和城市——管理人口流动的新合作》中文版。报告重点展示了全球最新移民趋势、移民与城市多样性、城市移民与经济发展关系等内容,并侧重于关注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移民问题。 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新的国际移民目的地,北京、上海、香港成为居全世界前20位的全球城市,中国有超过2.2亿的国内移民人口。报告同时指出,移民参与和移民融入对建立稳定、开放、生机勃勃的社区不可或缺,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未来。全球最新移民趋势 中国成为新的国际移民目的地 随着全球范围内新的迁移目的地的出现,移民流动的地域正在发生着改变。除了传统上从发展中国家到北美和欧洲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之外,东亚、南非、巴西和印度等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中心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移民。新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移民输出国的同时也正在成为移民接收国,因此,中低收入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即南—南迁移,越来越具有重要性。例如,中国广州等新兴经济体城市成为非洲移民目的地,而中国在接收尼日利亚移民的同时也已成为向中东地区的移民输出国。随着欧洲和北美收紧对非洲移民的入境限制,越来越多国家的移民将中国作为一个更为可行的选择。 中国的外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中国的外国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有所增加。随着跨国公司落户城市,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员工被派遣到中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籍专业人士,从2000到2013年间,中国的国际移民总量增长了超过50%。由于中国的城市发展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投资、创业和就职于跨国公司的机会,因而越来越多移居国外的中国人选择回国发展。中国的城市为吸引海外人才也竞相出台了各种奖励政策。 迁往新加坡、吉隆坡、中国香港、曼谷等亚洲高收入城市的国际移民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外籍专业人士和高级管理人士、国际学生、低技能移民劳工。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有一大批外籍女性家务工作者,她们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斯里兰卡,据估算在亚洲的人数已超过200万。城市化发展与城市人口增长 北京、上海、香港居于全世界前20位的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核心。全球城市是主要的移民目的地,约占19%的全世界外国出生人口居住在这里。根据2014年排名,中国的北京、上海、香港居于全世界前20位的全球城市中。 1990到2014年中国城市新增人口4.5亿 在亚太地区,每天约有12万人移居城市。在1990年到2014年间,亚太地区的城市新增人口约为10亿,其中中国约占一半(4.5亿)。亚太地区的城市人口一直保持着长期增长,在1950~1975年和1975~2000年,其城市人口分别增长一倍。从2000年到2025年,预计将会再增长一倍。 人口增长的城市大多在中低收入国家。在那里,每年有多达6600万的人口迁移到城市地区。城市扩张的模式不尽相同,但近90%的出现在非洲和亚洲地区,在未来35~40年间,中国和印度将在全球城市人口增长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这一促进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移民。 政策推动半城市化发展 半城市化是指处于城镇边缘的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例如中国深圳。城市边缘地区的人口增长不仅是因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迁移,也与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人们的迁出有关。因此,半城市化反映出城市人口迁入迁出的双向流动。 在中国,半城市化发展是由政策推动的,政府希望通过分散服务和生产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需要面对社会和行政管理上的挑战,尤其是在财政方面。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的城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有2.6亿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仅在2000年至2010年间,就有1.17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以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引擎,沿海地区接收了超过一半的移民人口。接收国内移民人口最多且移民人口增速最快的为北京、东莞、广州和上海等城市。在2010年,这些城市共接收了超过5200万人,占国内移民人口总量的35%。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中国已开始推动农村小城镇化发展,以协调经济增长、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政府不仅放宽了对农村小城镇化发展的各种限制和户籍登记制度,还积极鼓励发展乡镇企业。随着城市和乡镇企业为农村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以及社会福利的增加,许多农村地区迅速向城镇转型。当地政府也担纲制定了这一长期的城镇化发展规划。 中国城市化的成功之处在于避免了大规模城市贫困人口和就业问题的出现。然而,一些严峻的挑战也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来,例如财产权问题、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划分和成本分摊等问题。到目前为止,物权法律仍然不够清晰。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财政和能力以兑现中央政府的承诺,即到2020年为止,为1亿农民工解决城镇户口问题,并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问题。 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4% 目前,中国庞大的流动人口占7.3亿城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000至2010年间城市外来人口增长80%,。但是,这些外来人口难以获得合法的城市居民身份,也不能享有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目前,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4%。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占总人口的70%。中国的国内移民在城镇发展和经济竞争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中国有超过2.2亿的国内移民人口 国内移民正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全世界范围内城市的发展和多样性。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超过2.2亿的国内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这一城市化发展远不止于人口的重新分布,而是包含了不同移民群体的新的流动战略。 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的移民循环来往于城市和自己的家乡。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大城市里打工挣钱,把家人特别是孩子留在农村或小城镇的家中。这种人口流动模式以及所带来的城市发展已经引起了亚洲城市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他们预计在未来的15年中,会有大约1.19亿人迁移到亚洲国家的半城市化地区。移民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农村人口迁移、侨民投资和国家发展之间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及时地调控和投资来给予必要的支持也很关键。 城市化促进城市边界的扩张和新城市中心的出现 中国的经验表明,城市化不仅涉及人口向城市地区的净流入,还会促进城市边界的扩张和新城市中心的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就地城市化的出现和发展。在就地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聚居区就地转变为城市或城镇,人口也未发生远程迁移。在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之间,70%的城市总人口增长归因于对农村地区的重新分类,昔日的农村被划入城市。仅仅近期,在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期间,从农村迁移至城市的移民数量才超过把农村地区重新分类带来的移民数量,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最主要来源。 农村—城市迁移促进农村减贫 移民扮演着联系农村来源地和城市目的地的关键角色,城乡联结对个人、家庭和社区具有多重的影响。中国研究者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喜欢迁移到城市地区。在迁移中形成的城乡联结带来益处,部分弥补了人口迁出给农村社区和留守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种联结确实给移民家庭和社区带来积极的影响,需要进行恰当地维系。 国际与国内汇款促进城市发展 中国的经验表明侨汇和国内汇款的多重影响相继促进了城镇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初期,福建、江苏、浙江、广东等中国东南部省份从侨汇和侨胞投资中获益良多。海外侨胞帮助那里的农村地区克服了投资、基础设施和技术工人短缺等发展障碍。随后,中国内陆赴东南部省份的移民开始汇回大量资金帮助家乡发展建设。2000年初,在贵州省进行的“中国农村家庭调查”发现:82%的男性移民和73%的女性移民在调查年份给家乡汇款,数额达到移民者家庭收入的30%。中国国内移民的汇款合计高达每年1600亿元。这些汇款对经济社会发展、移民家乡城镇化转型和移民家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非洲移民促进中非贸易合作 在中国广州及其他地区,非洲个体商人和移民在改变非洲经济和社会、与中国城市建立交流合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允许国外投资并鼓励市场经济和私营企业发展等,使中非双边贸易得到快速增长。中非贸易不仅经历了国际贸易蓬勃发展时期,还经受住了石油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移民融入与城市治理 在目的城市,移民参与和移民融入对建立稳定、开放、生机勃勃的社区不可或缺,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未来。城市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为快速增长的多样化人口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政策论坛研究发现在所有主要新兴经济体中,有效地服务供应和城市发展之间联系密切。 拓展渠道促进移民融入的经费分担 移民获得服务的情况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极其紧密。除了发放公民身份,其他移民融入事项——语言学习、教育、公民意识、健康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等,都需要地方上从公共财政里出钱。 在中国,在缔造新的发展中心和使生产服务去中心化向城市边缘地区或更小城市扩散方面,城市化是比较成功的,但地方政府在为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提供服务时仍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和行政管理挑战。据报道,地方政府拥有国家一半的财政收入,却要负担全国80%的支出。 福建省福清市等城市的经济转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政府拥有了外国投资项目的审批权,再加上海外福清侨胞的投资和对外国投资采取灵活的政策。福清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工作机会,包括吸引了许多来自国内农村地区的民工。这也有助于缓和乡村人口流向拥挤的大城市的局面。 设立专门机构提升城市居民权利 城市政策制定者们正做出积极的努力来提升社会凝聚力。大多数优秀实践只有在联邦和地方政府给予政治保障,城市对多样性采取友好政策,并配合着促进实施的体制框架,才能够真正地展开。主要案例之一是中国福建省设立了对外开放省级办公室,帮助地方政府更加灵活地对待外国投资者,他们很多人是华侨华人。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16年3月29日
2016年3月30日 -
王辉耀:一切为了创新——解读“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2016年3月,全国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本次“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首次加入了“创新驱动”,并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提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我国各个时期人才工作布局,均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作出规划。20世纪初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培养集聚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十五”时期的人才工作以人才总量的增加作为主要目标。经过10年发展,我国人才工作按照人才强国战略的增总量、调结构、培养各类人才队伍的方向持续推进。 “十二五”时期,我国出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将人才工作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对内,我国GDP增速放缓,转型压力增大,需要发展科技创新,带动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动力的经济结构。对外,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来华直接投资,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人才战略,必将放眼于全球,不仅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更要辅助以人才集聚、人才引进等措施。 在国际人才竞争中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国际人才集聚能力依然落后,发达国家人才政策不断开放,国际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将进一步影响我国国际人才的集聚和发展。2014年1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直接颁布行政令和移民改革计划,表示将会简化合法移民的步骤,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在毕业时附赠“绿卡”。奥巴马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还宣布,对中国公民开放10年赴美多次往返签证。2014年6月12日,日本参议院通过新修正案,规定拥有符合高级技术资格的外国人,住满3年就可以申请日本永久居留权,而不是以前需要住满10年的要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还宣布在日本设立“国家战略特区”,为外国创业者提供创业时所需的行政和民间所规定的手续的统一办理渠道。2014年8月11日,英国将实行专门针对中国的签证便利化措施--24小时超级优先服务签证,提交申请后可在24小时内得到受理并获得结果,吸引了更多的中国人才赴英国工作或开展商务合作。2014年2月6日,加拿大正式对中国公民单方面开放去加拿大可以申请为期10年的多次往返签证,每次可停留长达6个月;2015年初,又与中国签订互签10年有效签证,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号:各国对于吸引外来人才的热情依然高涨,人才政策的开放度不断提升,而相比之下,我国人才政策开放程度还有更大提升空间。 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 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站在全球视野高度,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队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证。 分析“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可以看出,此次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举措,都围绕“创新”这一目标,以人才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转型、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与希望。我认为,此次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特点还包括如下几点:一、更强调人才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指出,我国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此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国际人才制度改革。以外国人才制度为例,过去的一年,我国人才制度改革力度非常大。重要的改革有如下几个:2015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2015年6月9日,公安部扩大了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2015年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 同时,一些新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已经开始在全国试点。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发达国家,向外国人才发放工作签证、永久居留证已经成为向移民发放的一种“福利”。像上海在2015年5月出台、北京在2016年1月出台的人才新政20条,有很多制度已经与国际接轨了,很有国际竞争力。目前,在上海年薪60万元以上、北京年薪50万元以上即可被认定为人才,外籍博士毕业在京工作连续4年,就可以获得“绿卡”;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允许在这些地方就业、创业;甚至外国毕业的外籍学生都可以来北京实习。我国也开始通过签证“绿卡”向外国人发放“福利”。 在国务院、中央办公厅和公安部等中央部门推动下,预计今年和明年,全国各地对外国人才放松出入境和居留的限制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国的人才市场中将有越来越多外国面孔。二、主基调更加开放。 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人才观,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开放奠定了基调。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指出,我国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国际人才”,提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我曾经在2014--2015年向中央提交在“十三五”时期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的建议,其中包括扩大外国人才永久居留人群范围、降低“绿卡”门槛、吸引和留住外国留学生、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等建议。“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不仅重提“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而且提出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党政人才”、“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培养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等”。这些新的观点被中央采纳,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未来五年内,决心培养国际人才的决心。这些国际化制度的改革,将是“十三五”时期人才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三、重视打破人才跨界流动的壁垒。 鼓励和支持人才流向西部地区和基层岗位一直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方面。“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提高人才“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保证人才上升通道,形成人才跨行业、跨地域流动自由态势。纲要中特别提出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之间流动,暗指人才在体制内外的流动壁垒将会打破。目前,我国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才制度过于封闭,人员薪酬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无法满足人才个体和单位集体的需求。“十三五”期间,推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将是重要的一项工作。四、重视“高精尖”人才的推动力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力。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质上是寄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希望于高层次人才。一方面,高层次人才需要在本土加大培养,同时也需要开发外来智力。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依然严峻。2014年底,中科大发起的调查显示,36年来,中科大少年班培养的超过202位教授中,有185人仍然留在海外。据2011年美国能源部研究所一项数据调查,获得科学与工程类博士学位的学生依然滞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博士毕业生2011年为85%,高居第一,比日本、韩国的滞留率高出一倍还多。同时,这部分人才是可以被吸引回国和集聚来华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在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蓝皮书研究数据指出,我国目前共有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400多万人。这部分海外人才大部分为高学历人才,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0%,硕士以上学历的占44%。如何吸引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是我国人才政策面临的重大课题。 “十三五”规划中列出6项未来五年将要实施的重大人才工程,其中一项是关于高技能人才的“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2011年7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是中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但是出台高技能人才的国家层面的重大项目,在五年规划中是首次提到。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据麦肯锡的预测,我国技能人才缺口约有2400万。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人民对消费品质量要求提升,要求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商品供应。德国、美国率先引领的工业4.0智能工业时代,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将成为未来主要的消费品。我国尚未在加工制造水平上赶超欧美,在智能化、个性化和定制化产品时代,更将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弘扬的“工匠精神”,实质也是“十三五”时期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的理念。选自《求贤》
2016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