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郑永年: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定位、新调整
专家简介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还是继续以和平为大局,积极和一些国家进行政治谈判,重新回到邓小平的“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道路。中国仍然应当继续发展和深化和东盟(亚细安)的经贸关系,避免被美日牵制而滑向军事安全方面的竞争。 在2015年里,中国外交呈现出新的局面。这个新局面不仅指中国在本年里所开拓的外交,更是指中国和外在世界互动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外交重心的变化。简单地说,中国和欧洲、非洲的外交取得了具有实质性的进展,而在两块中国一直在努力的领域则遇到了麻烦,即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和在亚洲的周边外交。这个局面说明了什么?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在和美国、周边外交中改变了邓小平以来所秉持的“韬光养晦”的低调外交姿态,走向了“有所作为”。中国的这种“有所作为”在美国和周边的一些国家看来,是“咄咄逼人”,甚至具有了“侵略性”。这里所谓的“侵略性”指的是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纠纷。持这种观点的在中国国内也大有人在。当然,国内持这种观点的人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即他们认为中国在改革发展的这个阶段,仍然需要“韬光养晦” 的政策,而不是去主动触动国际环境的变化。 实际上,海内外人们对中国为什么走向“有所作为”的内在理由并不那么了解。如果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很难说真正做到了“所有作为”,因为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外交仅仅是有限的回应,只不过是从以往的息事宁人,转变到了比较主动的回应罢了。无论是在和日本的钓鱼岛问题还是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主动去挑衅。钓鱼岛是日本主动挑动的,而南中国海岛礁的建设,早在中国之前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已经在进行了,并且这些国家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岛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叫中国不回应呢?如果领导层没有有效的回应,又如何保持其执政的合法性呢? 近代以来,领土问题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政治合法性资源,谁在这个问题上作无理性的退让或者妥协,都会被赶下台。受尽帝国主义欺负的中国更是如此。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因为它是两种民族主义情绪的结合,即近代以来的民族羞耻和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对国家崛起的自发骄傲。这两种民族主义的结合,其所能产生的能量是谁也不可低估的。尽管亚洲一些国家担忧中国领导层是否过度受民族主义影响,甚至(如日本)认为是中国领导层在操纵民族主义,不过,和近代以来其它国家对民族主义的反应来看,中国领导层的反应仍然是相当理性和克制的,只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反应。 如果说中国的反应并没有过度,为什么美国和周边国家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呢?历史地看,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那就是无论美国还是周边国家不能适应中国崛起这个事实。当一个国家崛起之后,它必然会对国际环境尤其是其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崛起的国家越大,这种影响力就越大。这就要求周边国家甚至是其它大国向这个新崛起的大国做适当的调整。如果不能调适,冲突甚至战争会变得不可避免。人们注意到,大国之间的互相调适的重要性,即如果守成大国和新崛起大国之间不能互相调适,就会陷入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修昔底德陷阱”,也就是两者之间的冲突和战争。调适是有成本的 也就是说,目前的困难是美国和中国周边国家向中国调适过程中的困难。这种困难来自中国和这些国家的互动。就中国来说,崛起到今天这种程度,各种因素决定了不可能继续像改革开放的早期那样,方方面面通过自己和外在世界的主动调适和外在世界和平相处。今天的中国犹如一条河上的大船,如果随意改变方向,其它小船就很难行走;中国只能是稳定前行,并且明确方向,其它小船方可调整自己的航向和速度。 就美国和周边国家来说,调适的困难来自几个方面。首先,它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向中国做出适当的调适,这是因为调适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它涉及到政府、政治人物和社会的互动。其次,调适是有成本的,这些国家觉得应当是中国继续向它们做出调适,而不是相反。这从美国和日本的很多动作可以看出。无论美国还是日本都相信他们有能力要求中国继续做调适,因此,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向中国施加压力,包括美日联盟和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各种联盟。再次,无论是美国还是周边国家,它们对中国抱有很大的不信任。在没有足够的信任度的情况下,它们很不乐意向中国做调适;相反,它们恐惧中国的崛起,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来消化中国的崛起对它们各自的影响。这些年来这些国家和美国、日本的关系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需要调整和美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一方面显示足够的耐心,让美国和周边国家有更长的时间来做调适,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显示自己和平崛起的决心和能力,逐渐培养中国和美国及其周边国家之间的信任感。具体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是建设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这一战略的要义不是和美国争霸,而是和其和平共处。只要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的帝国野心,中美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美国已经开始衰落,已经在世界的各个地区感到力不从心。其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是有充分原因的,包括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美国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亚太的霸主、美国的盟友意识(也是包袱)等等。但即使这样,中国也不见得一定要和美国发生冲突的。中国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美国继续在亚太地区浪费其庞大的战略资源。同时,中国强化国防现代化,具有足够的力量保卫自己,而在其它方面继续和美国发展经贸、文化等关系,维持高度互相依赖。 其次,即使对日本,中国也没有必要争锋相对。在很多方面,今天的日本已经是一个迷失外交大方向的国家。日本是亚洲近代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其真正强大的时候发生了战略误判,即学习西方帝国主义,发动了亚洲战争。尽管在日本看来,亚洲战争是为了挑战西方在亚洲的霸权地位,但战争不仅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伤害,最终日本本身再次被西方(即美国)所征服。现在日本已经没有能力成为大国了,充其量也是一个中等国家。如果能够和亚洲国家和好,尤其是其邻居中国和韩国,日本在亚洲有其重要的位置。不过,日本领导层再次犯了重大的战略误判,即挑战中国。日本的这一战略误判,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其对中国崛起的恐惧。而对中国的恐惧又在于日本试图通过把亚洲战争合法化,否定其侵略历史来获得所谓的“自信”。很显然,日本越要把这段历史合法化,其越会感到不安全,因为这种做法自然会导致中国(和韩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本如何调整其外交政策,一是取决于美日关系,二是取决于日本领导层的智慧。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今天具有了一定的主动权。在和日本的互动过程中,中国需要的只是危机管理。日本利用钓鱼岛等问题进行再军事化,但其内部的发展(尤其是老龄化)已经支撑不了这一战略,而且反而会继续恶化其和邻国的关系。中国更需要耐心 第三,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中国更需要耐心。大国很难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并非中国的特有现象。俄罗斯、印度和美国都是如此。美国和其直接的邻居加拿大和墨西哥关系不错,但其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也一直没有处理好。如果没有美国的影响,周边国家可能会比较快地调适和中国的关系。但美国的存在是客观的现实,是中国考虑问题的起点。中国本来就没有计划把美国赶出亚洲,就没有必要因为要周边国家来向自己调适而“抱怨”美国的存在,更没有必要表现得似乎要迫使美国离开亚洲。 针对这种新格局,中国必须进行新的外交政策的调整。一些调整已经表现在近年的外交实践中了。 首先是周边外交。无论是在钓鱼岛问题还是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经过积极的回应,已经改变了从前非常被动的局面,开始掌握主动权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当转向传统的“王道”精神,多做些有利于周边国家的事情。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还是继续以和平为大局,积极和一些国家进行政治谈判,重新回到邓小平的“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道路。中国仍然应当继续发展和深化和东盟(亚细安)的经贸关系,避免被美日牵制而滑向军事安全方面的竞争。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方面选择一些突破口,做一些真正让一些国家获利的项目。当然,无论是南中国海谈判还是经贸关系,中国必须有耐心。一旦失去耐心,这些国家就会感觉到压力从而误解中国,走向反面。容许东盟国家作自己的自由选择。中国做好了,这些国家自然会做有利于中国的选择。 其次,加强和英、法、德、加拿大等中等大国的关系。尽管这些国家仍然对中国具有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偏见,但它们正在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今天面临无穷的内部发展问题,中国的崛起对它们来说是巨大的经济机会。同时,它们和中国并没有任何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和中国主要是经贸关系。英、法、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美国的盟友,中国和它们的关系突破了,就可以间接地对美国产生重要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也往往为中国的民营部门所青睐。只要有投资等发展机会,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一般都会选择这些国家。事实上,欧洲正在成为中国“一带一路”的一个重点很能说明问题。搞不好,“一带一路”在这些国家的成果,会远远好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因为较之后者,这些国家具有包括法治在内的良好的治理制度,政治经济的风险比较低,中国的利益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 再次,继续和俄罗斯发展关系。不过,应当强调的是,和俄罗斯的关系是伙伴关系而非联盟关系。两者的区别在于,伙伴关系着眼于双方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而联盟关系则是针对第三国,即“敌人”。前者导向和平,而后者往往是战争。 尽管中国的外交中心在于亚洲,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对中国至关重要,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不仅取决于中国和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取决于中国和非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有“远交近攻”一说,如果翻译成当代外交语言,就是,中国可以采用非亚洲的力量来增进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和西方中等大国及俄罗斯等国的关系搞顺利了,就会对美国构成压力,产生有利于中国的因素。本文刊于《联合早报》,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6年1月18日 -
【中新社】专家谈北京出入境新政:外籍华人永久居留门槛降低是亮点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电 (王盼盼)12日,中国公安部在其网站发布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简称“北京人才20条”),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13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政策的一大亮点就是对外籍华人的便利。 “北京人才20条”是继2015年7月上海科创中心试行“人才新政20条”后,进一步创新出入境政策,吸引聚焦高层次国际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突破之举。 王辉耀指出,中国要面向全球70亿人选才,需要从过去30年的招商引资转型到未来30年的招才引智,即将于3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人才20条”的意义正在于此。 王辉耀强调,北京的创新发展急需四大类国际人才,即外籍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创业华人、外籍青年学生、创业团队外籍成员。这次的利好政策将四类人才全部囊括,解决了北京创新发展中的迫切需求,并实现多个重大“突破”。 “亮点之一是降低永久居留门槛,外籍华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在中关村企业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累计不少于6个月,可以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王辉耀说。 政策中还提出,在中关村创业的外籍华人,可以不受60周岁的年龄限制,凭工作许可和雇主担保函件直接申请5年有效工作类居留许可,或可凭创业计划直接申请5年有效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加注“创业”)。 “新政策对华人华商而言很重要。越来越多的华人希望回到国内工作、生活或是探亲访友,参与学术经贸活动,签证难是一大问题。”供职于西班牙华文媒体的记者仇先生因平日与华侨华人接触较多,他对海外华人渴望“永居”深有体会。 “给予外籍华人在华居留和永久居留突破性的便利,激发了外籍高素质华裔人才来华创新创业的热情。 据了解,华人获得永久居留资格后,在中国居留期限将不受限制,可凭护照和永久居留证(中国绿卡)出入中国国境,不需再行办理签证,在投资、购房、办理金融业务、申领驾照、子女入学、交通出行、住宿登记等方面均享有便利。 不同于上海“人才新政20条”,此次北京出台的20项出入境政策全部涉及国际人才。其中,10项政策措施根据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定位、特点和实际需求量身打造,并在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十六园先行先试。另外10项政策基于上海“人才新政20条”施行后取得的良好效果,扩大至北京全市行政区域实施。其中,允许境外高校外国学生在中关村短期实习,允许在京高校外国留学生在中关村进行兼职创业等多项突破性措施受到广泛关注。具体细则仍在制定中,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1月13日
2016年1月15日 -
【人民网】北京20项出入境新政:加快消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
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 (常红 文小琳)“此次新政的亮点在于外籍人才申请在永久居留的门槛降低。比如外籍华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在中关村企业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累计不少于6个月,可以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13日下午接受媒体提问时指出。 公安部于1月12日公布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受到了广泛关注。此次“北京人才20项政策”涉及到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将于2016年3月1日起实施。此次出台的出入境政策措施主要针对北京创新发展中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创业外籍华人、外籍青年学生和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四大类外籍人才的迫切需求,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 13日下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就公安部最新公布的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接受媒体采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执行秘书长苗绿对20项政策的意义进行了解读。针对高层次人才: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设立专门服务窗口 此次20条政策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释放强烈的引才信号。政策提出将设立永久居留“直通车”。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经中关村管委会推荐,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资格。公安部还将在中关村设立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负责受理、审核永久居留申请,提供咨询服务;缩短审批期限。对申请永久居留的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加快审批进程,自受理后50日内完成审批(现行规定是180日)。“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是一项重要突破,加快审批流程也使得完成申请日期不再遥遥无期,这将极大地便利外籍人申请居留。”王辉耀说。 王辉耀指出:“中国过去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国际人才的比例是全世界最低的,据统计在中国的外国人不到80万。全世界国际人口的平均比例是2.3%,发达国家基本上10%,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达到20%到40%,发展中国家平均1.6%,印度0.4%,中国只有0.06%。此次降低外籍华人在华居留和永久居留突破性的举措将会极大增加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针对外籍华人:降低华人永久居留门槛,不再受60周岁年龄限制 该政策中针对华人推出了居留便利政策。在中关村创业的外籍华人,可以不受60周岁的年龄限制,凭工作许可和雇主担保函件直接申请5年有效工作类居留许可,或可凭创业计划直接申请5年有效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加注“创业”)。以及对外籍华人申请永久居留实施优待政策。外籍华人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在中关村企业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累计不少于6个月,可以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降低永久居留门槛是此次新政策实现的重大突破。”王辉耀说。 王辉耀指出,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破除货物流动壁垒,下一步就要破除人员流动壁垒中国转型要靠人才来支撑。中国需要从过去30年的招商引资转型到未来30年招才引智,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国要面向全球70亿人选才,而即将实施的北京20项出入境新政的意义正在于此。针对外籍青年人才:可到中关村进行实习或兼职活动 该政策提出,境外高校外国学生可以申请短期私人事务签证(加注“实习”)入境进行实习活动;持其他种类签证入境的,也可在境内申请变更为短期私人事务签证(加注“实习”)进行实习活动。在京高校的外国学生可以申请在学习类居留许可上加注“创业”后,在中关村实施兼职创业活动。 王辉耀介绍说,调研发现,来华外国留学生最多来自韩国,其次是非洲、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来自发达国家的非常少。“留学生不愿来中国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留学后不能在中国工作。如果开放了对留学生的实习、工作签证,对他们是巨大的吸引力。居住、学习后,交朋友、进入当地生活圈子,他们找到一些支撑才能够待下来。”展望未来:出入境政策有望进一步放宽 “去年上海出台“20条”,公安部也出台政策7类研发中心可以推荐绿卡,其中包括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现在又推出“北京20条”,而且全部针对国际人才,政策力度、宽松度、审批的高效、对外国留学生的限制都有大幅度的突破,这次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未来有望进一步放宽政策。”王辉耀说。 据了解,此次出台的20项出入境政策中,10项政策措施系根据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定位、特点和实际需求量身打造,并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另外10项政策系将公安部2015年7月1日起施行的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出入境政策措施扩大至北京全市行政区域实施。 王辉耀介绍说:“根据统计在华外国人约80多万,还有一些“黑身份”的外教等。政策出台后,可能会让部分海归下决心回来,数量在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如果门槛进一步降低,数量还会增加。”文章选自人民网,2015年1月14日
2016年1月15日 -
【环球时报】外国人来华,这20项新政能帮多大忙
世界各国国际人口平均比例为2.3%,印度为0.4%,中国为0.06%。 “我们很可能是世界上国际人口比例最低的国家,按照统计,在中国的外国人大约只有不到80万。全世界各国的国际人口的平均比例为2.3%,发达国家一般在10%左右,发展中国家1.6%,印度0.4%,而我国却只有0.06%。”13日下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向《环球时报》解读刚出台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时,不断强调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紧迫性。 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出入境改革,公安部于12日推出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此项措施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多个方面,将在今年3月1日实施。CCG全程参与该课题研究,提出的多项建议被公安部采纳。王辉耀表示:“这些措施力度非常大,比如公安部将在中关村设立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相当于申请中国‘绿卡’的受理中心。其实这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从2003年到现在中国一共才发放了不到1万张‘绿卡’,平均每年才几百张,网点不够就是原因之一。我记得早年护照受理网点也是很少,后来越来越多,办理也越来越方便,道理是一样的。”在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审批速度也大大加快,王辉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行规定180天的审批期限将缩短为50天。30天北京市公安局审核完,20天公安部就批了。” 新措施规定,对经备案的中关村企业邀请前来实习的境外高校外国学生,可以向口岸签证机关申请短期私人事务签证(加注“实习”)入境进行实习活动;在京高校的外国学生经所在高校同意并出具推荐函,可以申请在学习类居留许可上加注“创业”后,在中关村兼职创业。王辉耀解释说:“以前,刚毕业的外国留学生是不允许直接在华工作的,必须要在国外有两年的工作经验才可以。我们知道,中国学生出去留学预期都是很明确的,比如留学后可以拿到实习签证,以后还可以办绿卡甚至入籍,路线很清晰。相比之下,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就没有这样的路径,现在一些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比如外教,很多都并没有居留许可,成了‘黑人’。”王辉耀举例说明这种人才流失现象:“我认识一个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女学生,中文特别好,在中国毕业之后不能工作,就只好回美国,但在美国又没找到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最后去了冰岛,实在可惜。新举措推出能让外籍人才在华工作合法化,对于吸引外国留学生人才方面,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除10项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新措施外,去年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出入境政策措施也将扩大至北京全市实施。王辉耀认为,其中允许工资收入和纳税达到规定标准的外籍人员申请永久居留就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原来申请‘绿卡’都要列入人才计划,有很高的门槛,而现在你只要在北京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居住超过6个月,收入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申请‘绿卡’,在上海这个标准大约是60万元年薪,每年纳税12万元,在北京则是根据北京的实际工资水平来定。” 此前有消息称,中国政府预备对原籍中国、已入籍海外国家的华人发放“华裔卡”,持卡者可享中国永久居留权及本土居民待遇。对此话题,王辉耀表示,“华裔卡”还需要一些具体的论证,因为“绿卡”和“华裔卡”两者大部分功能其实是一样的,即可能用在老外身上叫‘绿卡’,用在华裔身上叫‘华裔卡’,不过现在有了‘绿卡’的机制,就可以先把‘绿卡’机制用起来。” “中国人才流动的壁垒一直是很高的。”王辉耀强调说。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加拿大每流失1个人才到美国,就会补充4个,而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却只出不进,在美国留学的理工科博士回国的只有不到15%,“好在现在中央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动作很快,这些新措施的实施对于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是很有帮助的”。(记者 范凌志)本文刊于《环球时报》,2016年1月14日
2016年1月15日 -
【凤凰卫视】中国透视:中企走出去 高附加值成果带回来
新年伊始,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及整点新闻连续八期对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进行专题报道。在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战略当中,走出去只是中国企业发展思路的一部分,走出去引进来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完整要义。中国企业走出去能够带些什么回来?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计划和强化呢?凤凰卫视记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就以上问题采访了本次论坛的嘉宾。
2016年1月14日 -
【China Daily】Capital aims to woo more top-level foreign workers
Beijing has become the country’s second city to ease procedures for bringing highly qualified foreign talent, and experts said other cities nationwide will follow.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announced on Tuesday a pilot policy for Beijing, especially for its high-tech hub Zhongguancun, to facilitate foreigners in entering and staying in the capital.The policy, consisting of 20 new measures that will take effect on March 1, targets specific groups of foreigners: high-end foreign professionals, overseas Chinese who graduated from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start businesses in Beijing,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capital and foreigners who work for entrepreneurial startups in the city.The policy marks the nation’s second pilot program, after the Shanghai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was granted 12 favorable policies in July. The move is intended to attract more overseas high-level talent to Beijing, especially to the Zhongguancun National Demonstration Zone, to provide a steady stream of foreign talent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said the ministry’s Bureau of Exit and Entry Administration.The policy will be implemented first in Zhongguancun, a high-tech hub of the capital that covers 488 square kilometers and has more than 20,000 companies.The bureau also said the pilot policy is meant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Zhongguancun and will meet Beijing’s demand to build a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is the only think tank to participate in making the policies. Its director, Wang Huiyao, who also is president of the South China Global Talent Institute, said the policies are a breakthrough.Wang said overseas Chinese with a doctoral degree received in other countries will be given permanent residency, no matter how long they stay in the capital. Foreigners who have worked for companies in Zhongguancun for four years, with at least a six-month stay each year, will be given the permit as well."The threshold will be lowered for overseas Chinese and high-end foreign talent, which is definitely a real benefit for them," he said.The ministry said visitors from some countries will be allowed 144-hour, visa-free stays in the capital. Wang said that six days is more than enough time to attend conferences or travel to Beijing, and that previously the visa application process was a headache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s.Wang said Beijing’s policies were announced only half a year after Shanghai’s and will be duplicated by other cities or areas that have high-tech zones or free trade zones, such as Tianjin.Highlights of pilot policy for Beijing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will take the following steps to facilitate the work application and permanent residence procedures for expats in Beijing, especially in the Zhongguancun National Demonstration Zone:1. The ministry will set up a service desk in Zhongguancun to shorten the time in which applications are approved.2. Foreign students at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Beijing will be allowed to have part-time jobs and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in Zhongguancun.3. Students from overseas universities will be allowed to have short-term internships in Zhongguancun.4. The ministry will streamline the process for foreigners employed by startup companies in Zhongguancun to get visas issued by ports of entry and long-term residence permits.5. The ministry will provide easier access to permanent residency for foreigners with doctoral degrees. (By Hu Yongqi)From China Daily, 2016-01-13
2016年1月14日 -
【凤凰卫视】中国透视: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应对各类风险
新年伊始,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及整点新闻连续八期对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进行专题报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大。恐怖主义、排华情绪以及投资国政府人员的更迭而带来的和毁约,都会使在这一些地区发展的企业受到严重影响 ,而每一次影响都是重大打击,这为海外企业的安全保护敲响警钟。而随着投资国面临的政治风险变化,作为走出去的企业该如何面对这些风险呢?另外企业决定到海外发展之前应该做哪些功课呢?凤凰卫视记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就以上问题采访了本次论坛的嘉宾。
2016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