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张红力:走出去要以国家利益作为底线思维
导语4月14日,以‘一带一路’、亚投行及人才战略”为主题的CCG圆桌会议第二讲举行。针对 “一带一路”战略及亚投行的人才缺口和培养方式,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方案,来自政、学、企的多位精英人士从工作的实际出发,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嘉宾简介张红力,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CCG副主席。 整个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历史很短。在整个走出去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媒体、政府、企业都应该有更多包容宽容的心态。因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不太擅长走出去,父母在不远行。金好银好不如家里好。我们DNA里就不太愿意走出去,觉得家里是最好的。中国走出去的历史 特别是在过去的三百年间,我们衰落了一百年,到了1840年;然后我们抗争了一百年。从1949年起,我们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百年。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是很有意义的。 真正让中国人挺着胸板走出去的时候还是最近的事,承包公司出去可能有几十年的历史,投资也就最近十来年的历史。所以,这么短的历史,这么多成绩是相当大的,可观的,可喜可贺的。 来看看世界其他走出去的国家,现在说英语的国家远大于英国本土,说西班牙语的国家远大于西班牙,说葡萄牙语的国家也远大于葡萄牙。当我们为自己的祖的聪明智慧先感到骄傲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祖先真的没有过侵略或者走出去的这种DNA。所以,在我们走出去的过程中,我觉得中国人是人类历史上留下一笔的话,那就是中国现在是文明的、挺着腰板走出去。所以,我们对当地的文化、社会、机制、体制需要学习和理解的有很多,所以,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民营企业是“走出去”的主力 我是做了几年南非标准银行的副董事长,我们投资南非标准银行20%,前几年我们工行把他们的网络和我们连上,连上以后发生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个月间突然有700多家公司在非洲当地与南非标准银行开帐号,这些公司都是中资公司,都是中国民营企业在那里投资的。这样的话,国内就可以通过全球联网的模式管理管到南非当地的帐号。 我们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中国企业在南非,而且有的规模相当大,他们从事各种行业包括餐厅、贸易和矿产等。所以,走出去按数量来说民企已经做得相当好了,不要低估民企在走出去的力量。有些企业可能我们当地的使馆不一定知道。以平和的心态寻找“对接点” 中国目前人才肯定是缺乏的,而我们机制体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肯定的。但这里还要有一个心态,就是不要太着急。“一带一路”也好,亚投行也好,现在实实在在来讲不是十年、八年的事,可能是几十年的事。 “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金融体制不一样,每个国家的文化、法律、宗教都不一样,重要的是他们的诉求不一样,他们想要什么,和我们想给他们什么、做什么也不一样。走出去的话怎样找到一个对接点,可能要有一个长期的对接过程。需要沟通,需要相互了解,不要单相思。 在对接过程中,企业需要在‘’干‘’中培养人才,很多事课本是教不出来的,你得到现场去,到实践中去。我对国外情况已经很熟了,每次出去都有新的启发收获。中国“走出去”的优劣势 我们现在走出去有什么优势?我们有资金,有市场,我们有富裕的优势产能,我们有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我们有可能是世界上性价比最好的装备业,我们有比较好的资本市场投融资支持,我们有决心。 缺什么?缺人才。缺对当地的了解,特别政治制度的了解。缺金融布局,缺我们海外安保。如何怎样得到保护? 物理保护是一方面,另外政当地权更替怎么办?特别在法律不健全情况下。对当地的把握和当地的影响都缺,等等这一切我认为都是需要有更多的人才来做和来执行的。在“走出去”中需要发挥引领作用 在这里面金融能做的事也很多。人们往往认为金融都是贷款和项目支持,但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金融不应当仅仅是支持经济发展,更应该起到引领作用。 要完成这一目标,你要对整个投资环境进行评估统筹。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宗教,法律、项目,工程等。你要对环保机构、其它投融资机构等一系列领域的机构进行统筹。 引领的内涵,包括模式引领,经验引领,战略引领和能力引领。我们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的经验,可能是沿路60多个国家最需要的,比需要我们的资金还需要。我们要有这种自信,说白了咱们这套摸索出来的最适合他们,因为在这期间我们也犯过错误,吸取了很多教训,消化了很多经验理论,也创造出很多。当然我一直觉得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发展理论。 我就一直不同意有人说的中国只有5个经济学家,5个经济学家怎么能够创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几十年发展奇迹呢?我认为很多人,包括很多官员都是非常称职的的经济学家,只是我们对经济学家定义不一样,是实实在在可操作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为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做实事的经济学家。 我们的经验、能力、模式和战略都可以起到引领作用。但是要引领是要有内涵和载体的,还是那句话,做好这一切还是缺人。关于“人才短缺”的建议 一是小语种人才,想招点小语种人才特别费劲,找英文的都有几句,基本都能沟通。小语种的人,俄罗斯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泰语、等,我们要从学校这块就要开始。 二是鼓励更多企业家去试去做,而且要在实践中去捶打。我觉得要有一个长期心态,要坚持,要有打持久战的心态。就要允许犯错误,而且要鼓励创新容忍错误。历史会给我们这代人,特别是走出去的这批人浓浓的记上一笔的。 要有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我们的继续改革开放,来自于我们自己发展,来自于我们国内的数不胜数的世界级经济学家领导的中国经济发展。 三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中国人是最擅长学习的。我们改革开放一路走过来一路学习,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国际适用的经验和做法,继续改革开放。我们保持一个淡定的心态对待这个事情。 最终国家利益是一切的核心,是我们国家安全的核心、是走出去的核心,把握住国家利益这种底线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底线思维,把利益把握住,这种利益不仅是我们的经济利益,还包括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利益等。国家安全的核心就是利益,要有大安全观思维。CCG智库圆桌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系列圆桌活动,针对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慈善研究、国际问题等话题,汇集政策制定者、学者、CCG理事、相关产业精英等召开的经常性的圆桌研讨会。讨论内容将整理成建言献策,供国家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2016年1月22日 -
【国际商报】北京招才引智彰显强国策
公安部近日公布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出入境新政,相关政策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一揽子出入境新政拟为北京创新发展提供更为便捷的出入境环境、更为优良的外籍人才居留待遇、更加高效的出入境服务,以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员集聚北京。 此次出台的出入境政策措施主要针对北京创新发展中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创业外籍华人、外籍青年学生和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四大类外籍人才的迫切需求,着重解决制约吸引和聚集各类外籍人才的政策瓶颈,并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主要包括:为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设立申请永久居留“直通车”;公安部在中关村设立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并缩短审批期限;对中关村市场化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实施积分评估制度;对中关村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和企业选聘的外籍技术人才提供办理口岸签证和长期居留许可的便利;对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在中关村长期创业的外籍华人提供申请永久居留的便捷通道;允许境外高校外国学生在中关村短期实习;允许在京高校外国留学生在中关村进行兼职创业等。 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国家间的综合实力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国际创新人才更是链接全球创新有机网络的纽带和把握产业变革先机的窗口,科技创新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 北京是全国创新创业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而中关村又是北京创新发展的龙头。据介绍,此次出台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既紧密围绕服务中关村建设,又兼顾北京打造全国科创中心普遍需求。其中10项政策措施系根据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定位、特点和实际需求量身打造,并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中关村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第一个国家人才特区,是国家先行先试的创新平台。 在中关村开展新政策试点,既是支持中关村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积极探索,也是积累经验,研究形成系统配套的引才政策措施的重要手段,更是不断为国家探索出入境管理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另10项政策系将公安部2015年7月1日起施行的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出入境政策措施扩大至北京全市行政区域实施。这些政策措施在上海施行后已取得较好效果,海外人才申请永久居留受理人数大幅增加,外籍人员长期工作类居留许可签发数量快速增长,申请口岸签证更加便利。此次扩大到北京实施,将为北京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优良便捷的出入境软环境。 据了解,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全程参与了此次“北京人才20条”政策的研究,所提出的多项建议被纳入其中。CCG主任王辉耀指出,“北京人才20条”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出入境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将对中国融入世界人才战略、合理利用全球人力资源配置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前30年破除货物流动壁垒,下一步则要破除人员流动壁垒,为中国转型提供人才支撑。中国需要从过去30年的招商引资转型到未来30年招才引智,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国要面向全球70亿人选才,而即将实施的北京20项出入境新政的意义正在于此。文章刊于《国际商报》,2016年1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聚焦人才发展大战略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好光)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 ,近日在北京举行。百位国内人才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界人士共聚一堂,充分发挥资深人才专家智力密集的优势,深入交流“十三五”规划实施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应对,共同探讨如何尽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才制度优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把人才发展的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到了“十三五”人才规划突出的位置。本次“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在这一背景下举办,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精神,研讨“十三五”建议的实施与落实,凝聚国内资深人才专家学者对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和集思广益,发挥智库服务决策的作用。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人社部原副部长何宪,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社部原副部长王晓初出席论并发表致辞。 何宪在致辞中强调,要准确理解五个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用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把建设人才强国总的要求和“十三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要求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工作新的突破。要根据“十三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人才优先的具体内涵,切实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王晓初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的人才工作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需要不断破解。他认为,人才研究工作者要对四个方面的问题给予特别关注:一是人才工作如何更好适应新常态;二是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人才法制建设;四是研究建立中国特色人才理论体系。 本次圆桌论坛由“十三五规划与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如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四大议题组成。 在“十三五规划与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议题讨论中,专家学者表示,中国的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强调人才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真正围绕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都要求全面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既要创新体制,又要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议题,就加快人才改革和创新的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展开全面讨论。专家学者表示,人才机制体制改革要重视大数据、智慧化、移动终端、云数据的时代变革背景,把人才战略规划的评价实施机制放到一个重要角度来考虑。 “如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围绕本议题,与会专家学者指出,人才工作前提是尊重人才,要做好产学研、体制内外、理论与实践三个打通;人才引进工作要做好硬条件和软环境两方面的建设,同时做好硬性引进和柔性引进;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合理确定人才价值,打破不合理的框架,同时建立合理的框架。 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议题,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涉及环境、机制、人才等诸多因素,而人才的发现、激励、爱护、培养非常关键;要创业创新并举、创新广于创业,优秀创业者在关键决策方面能够把握住整体趋势,不断转型、不断创新。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召集人王辉耀表示,“中国人才50人论坛”将坚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焦中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架设起学术研究、企业人才与公共政策之间的沟通桥梁。论坛将作为国内人才研究领域和人才研究工作推广的长效机制平台,在“人才50人论坛”框架下逐步邀请相关人才专家加入,丰富平台建制。文章选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16年1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
路东:中国制造升级关键在数控机床
▼路东,欧盟数字城市OASC中国区首席代表、欧洲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4.0时代是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工厂、数字工业、数字技术覆盖了整个产业链,过去的数字技术只控制机床,现在控制到整个产业链。 工业制造最重要的就是工艺和工差,而提升工艺、减少工差的关键在于机床。工业2.0时期是靠人,人操作机床,看图纸操作,用卡尺来检测加工部件。如果出了问题,人再重新上去修改。工业3.0使用数控机床,制造过程中人不用去做,由数控程序控制。不过,检测时还需要人操作三维监测仪,并在发现误差后,人工调整加工数据。因此工业3.0还得要用人。 工业4.0的突破在于用数控机床,加上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检测用机器人,通过激光扫描系统扫描工件,实时通信实时调整。调整后的信息会被传送给机床,机床将不断再循环,再检测。按照这种方式实时调整加工数据,在理论上工差可以做到很小。我们都知道奔驰宝马好,正是因为它们工差控制得非常好,一般在一毫米之内。国产车的工差控制没那么精准,可能有时候两三毫米,甚至六七毫米。 中国的机床工业从2.0时代一直落后到现在。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用服装、袜子、纺织品等在全世界挣到几万亿美元,按理说有足够的钱做全面数字化升级。但在2001年至2009年间中国机床业并没有注重研发,还是在买各种西方控制系统。当时一些地方政府和国企也不重视,认为低人工成本是我们的优势,所以只抓招商引资,不抓技术升级。直到2009年,在国家的推动下,机床业才开始重视这个事情,此时中国工业水平大大落后了。 尽管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数控机床仍然是我国制造业水平提升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当前,我们研发的重心应该放在数控机床的核心控制系统PLC上。这个系统欧洲人研究了60年:从数控机床开始一段一段地发展,从机床控制系统到数控生产,再到数控工厂和数控产业链。我国才研究了五六年数控机床,急不得但也等不得,因为市场认可和完善还需要时间。当前最关键的是迅速吃透西方已有的技术成果,完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研制。 更重要的是,我们亟需认识到工业4.0是数字制造技术的延伸,即工业3.0的延伸。4.0时代是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工厂、数字工业、数字技术覆盖了整个产业链,过去的数字技术只控制机床,现在控制到整个产业链,包括订单乃至整个市场,几乎覆盖整个社会活动。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6年1月20日
2016年1月21日 -
【Global Times】New policy announced to attract foreign talent
The new policy, which will take effect in March, also offers favorable terms to foreigners who wish to seek permanent residence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A pilot program will start in Beijing’s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Special offices for permanent residence applications will be set up with streamlined approval procedures and more favorable terms for top-level intellectuals with doctorates, the Xinhua News Agency reported on Tuesday.The new policy allow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start a business after graduation, and allows students at oversea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o do internships at the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China, with the world’s lowest proportion of foreigners, still has much to do in attrac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 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a Chinese think tank, told the Global Times.On average, foreigners comprise 1.6 perc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population, while make up 10 percent in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contract, foreigners only accoun for 0.06 percent in China behind India’s 0.4 percent, Wang said."China is short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especially high-level intellectuals and professionals, which are vital for a country’s innov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Wang added.From Global Times, 2016-1-15
2016年1月20日 -
【中国日报】国际形势突变让中国海归创新、创业进入快车道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助理吴非 “2015中国海归创新创业成果发布会暨海归创新创业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是第17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2015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白春礼、蔡崇信、陈欧、陈十一、金立群、施一公、钱颖一、李稻葵、郑永年、李彦宏、沈南鹏、王石、汪潮涌、徐小平、毛大庆、杨澜、郎朗等50位杰出留学人员作为“2015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在会议中被推荐,这50名各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留学人员是良好的示范。而通过对这些榜样遴选的解读,可以看出海归中有大量创新创业人才浮出水面,也预示着中国海外归国人员创新创业新高潮。王辉耀博士作为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也在会上指出:留学回国人员创历史新高,2014年底总计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51.8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80.96万人,而其中36.48万人加入创业队伍。 为什么海归人才能突显出有别于本土创新人才的优势呢?海归人才创业有什么短板或者需要注意的方面吗?创新的定义在海归的浪潮中涌现出了什么新方向新思路? 海归创新创业的优势明显 此次论坛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讨论等形式,进行讨论。会议中聚集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也不乏业界精英人士。 这次推出的“2015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是这个创业时代的先行推动者,他们在各个行业引领着创业风潮,具有相当的创新性与前瞻性,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新时代的先锋力量,另一方面也主导或参与了全球化时代的创新性事件,是中国留学人员的杰出代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而在讨论中,大家也不断提到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发展、国际人才流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优势。 1.国际化视野,海外经历的积累。高学历海归在国外留学或者工作期间,除了有新语言的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也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金等社会资本。对国际间的法律、贸易、知识产权等创业信息比较熟悉和了解。这些经历是国内创业者所不具备的。 2.对海外市场的熟悉。在全球化的时代,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多级流动存在着多个层级的交流,从物流、人才交流到贸易往来、知识共享、资本运作等等。对这些领域的了解,这对于海归回国的创业发展大有裨益。可以缩减不少的初始成本,和搭建更高的创新平台。 3.商业模式创新。独立思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是海归创业者的特质。很多海外的创业者的创业途径和经历都体现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带领着全球的创新趋势,因而海归在见证了全球的不同商业模式的创新最前沿信息后,回国创业,也能为国内创业土壤带来模式上的创新,对国内的创业有着启发性意义和推动性动力。 4.中西沟通的桥梁。海归的创新创业在政策、技术、服务、商业上都有中西的结合,因而在创业的各方面,都是中西良性沟通,互助共赢的桥梁,构建了双赢的文化,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 海归创新创业企业需要重视媒体宣传和企业以及个人形象塑造 海归创新创业有诸多优势,这“2015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中,涵盖各行各业的精英,包括学界翘楚:最年轻的千人计划专家,《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人物”;也包括社会影响力最广的海归精英:他们活跃在祖国的村官一线,或者国际组织中;更优在创业前沿的实践者和商界精英。而就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才发展研究,可以解读出中国海归创业呈现出一定规律:例如创新、发明比较多;高新科技转化率高,带动企业发展;集中在一线城市,等等。但是,也呈现出一定的短板。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和智联卓聘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中,调研结果显示海归创业中,往往存在融资困难、经营运行成本高、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全等问题。而普遍最需要的是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场所提供等方面的帮助。该次会议同时发布了《2015最具影响力新兴海归创业企业评选榜单》中,发布了20个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其中包括人人公司、聚美优品、微博、好利来、一心堂等等。而通过具体分析这些企业发展路径和特征,可以解读,在经济效益、创新力、传播力、社会效益等方面,有部分企业属于均衡发展性,如微博;也有部分属于经济和社会效益双高型的,例如一心堂;也有部分企业属于:创新驱动型的。 而对于创业公司和海归创业者来说,媒体宣传和企业及个人形象塑造方面是大面积存在的短板。人人和微博作为均衡发展的海归主创的创业公司,是这方面做得有前瞻性和持续发展的,值得海归创业人士积极学习研究;大部分做的优秀的企业比较少注重媒体宣传而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如果能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地推,将会进一步推进企业全面发展,和开拓更广阔的业务,新东方海威时代的事业部总监邓曙航介绍:其公司有通过微信群来进行教育的地推管理,并经营微信企业号。而创行中国,作为国际NGO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十分广阔,也在今年下半年推出了其企业公众号,一时间引发参与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的大学生竞相注册。这些都是海归创业公司和海归创业者值得注意和学习的。 海归创业重新呼吁了创新的定义 中国的“双创”战略创造了新一轮海归回国的机遇,海归创业的新高潮是中国吸引人才回国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吸收世界各国对国际人才的政策和经验的学习结果,而新形势下,归国人才也在全球化中重新对创新进行了定义,对创业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指标。 海归人才创业需要具科技门槛的有前瞻性的创新。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辉博士在会上指出:归国人才需要有科技门槛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他提到的“千人计划”是我国自2008年开始的有计划的,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计划,而近年来,这个计划关注的是众多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等核心部门。 海归人才创业需要跨学科的结合性人才。为了发展高新产业、新兴学科、需要引进多学科交叉的战略科学家及行业领军人物。也就是说既需要有创业精神的科学家,也需要懂技术的企业家。只有跨学科的人才,才能取得更加革命性、取代性、创新性的发展。本文选自中国日报中文网,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6年1月19日 -
【文汇报】外籍华人永久居留门槛降低
日前,公安部推出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将于2016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外籍华人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在中关村企业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累计不少于6个月,可以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CCG) 全程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所提出的多项建议被采纳。近日,CCG主任王辉耀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破除货物流动壁垒,下一步就要破除人员流动壁垒,中国转型要靠人才来支撑。中国需要从过去30年的招商引资转型到未来30年招才引智,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国要面向全球70亿人选才,而即将实施的北京20项出入境新政的意义正在于此。”王辉耀说。中关村设永久居留直通车 此政策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释放强烈的引才信号,使中关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档加速,从而推动原始技术创新和前沿技术研究。相关措施有:设立永久居留“直通车”———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经中关村管委会推荐,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资格;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公安部在中关村设立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负责受理、审核永久居留申请,提供咨询服务;缩短审批期限———对申请永久居留的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加快审批进程,自受理后50日内完成审批(现行规定是180日)。 据悉,此次出台的出入境政策措施主要面向外籍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创业外籍华人、外籍青年学生和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四大类外籍人才,并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王辉耀强调,北京的创新发展急需以上四大类国际人才,这次的利好政策将四类人才全部囊括,解决了北京创新发展中的迫切需求,政策力度、宽松度、审批的高效、对外国留学生的限制等都有大幅度突破,成果是非常显著的。 “亮点之一是降低永久居留门槛,外籍华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在中关村企业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累计不少于6个月,可以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王辉耀说。 政策还提出,在中关村创业的外籍华人,可以不受60周岁的年龄限制,凭工作许可和雇主担保函件直接申请5年有效工作类居留许可,或可凭创业计划直接申请5年有效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 (加注“创业”)。 新政有望破解国际人才比例低 此次出台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既紧密围绕服务中关村建设,又兼顾北京打造全国科创中心普遍需求。其中,10项政策措施根据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定位、特点和实际需求量身打造,并在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十六园先行先试。另外,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相关出入境政策措施扩大至北京全市行政区域实施,如允许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毕业后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允许外籍和港澳高层次人才聘雇外籍家政服务人员,支持北京向国务院申请实施部分国家人员144小时过境免签并实现京津冀口岸过境免签政策联动等。 据统计,全世界国际人才的平均比例是2.3%,发达国家基本上占10%,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达到20%到40%,发展中国家平均1.6%,印度0.4%,中国只有0.06%。“国际人才比例低对创新等各方面都是不利的,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吸引不足。”王辉耀说。文章选自《文汇报》,2016年1月16日
2016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