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报】培养“一带一路”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一带一路’与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12月5日在北京召开,逾百名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研讨。论坛围绕国际化人才的认定、优化、培育和中国、美国、新加坡国际化人才战略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展开了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讨论。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中央党校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李鹏以及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刘宏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刘宏在发言中强调了人才因素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性。认为,“一带一路”要实现五通,人的因素是重要环节也是关键支撑。培养通晓国际规则,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专业人才,成为教育机构、专业智库、政策制定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韩方明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进入4.0时代的概念。他认为,人才4.0具备四个特点:开放化、数据化、智慧化、生态化。 王辉耀对中国“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提出了设想,如放宽人才流动限制,实现人才的互联互通,培养基于国内外的“一带一路”人才,推动“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区域化,中国高校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境外办学,发展中外合作创业教育等。 李鹏表示,中国人力资源分配面临三大问题:第一,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劳动力素质偏低的挑战;第二,以知识为核心的现代行业对国民经济贡献过低,缺乏引领和支撑作用;第三,政府在发展中主导地位与公务人员薪酬体系缺乏规范的合理定位。为此,他提出了解决方法。 论坛上发布了《新加坡人才战略与实践》一书,该书全面探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枢纽国家新加坡人才战略与实践,为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与日益国际化进程的中国提供有益的借鉴。此次论坛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主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以及察哈尔学会共同协办,并获得新加坡连氏基金会的支持。(许海玉)文章选自《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16日第6版
2015年12月17日 -
【财新网】智库建言中国扩大对非洲人才培养影响
【财新网】(记者 陈沁)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初访问非洲,中非关系再次倍受热议。多位学者近日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一带一路研究所举办的“‘一带一路’投资挑战与机遇系列研讨会”非洲篇上建议,中国在非洲新的影响力扩展重点应在人才培养方面,包括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目前全球部长及政府首脑中,300多人有美国留学经历,100多人有英国留学经历,而曾在中国留学的仅有一人,即埃塞俄比亚总统特肖梅(Mulatu Teshome)。特肖梅1977年至1991年在北京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CCG主任、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指出,培养人才是很大的抓手,人心的方面能够更好加大对非洲未来的影响。中国此前在这方面展开不足,新的影响力扩展要靠培养大量非洲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帮助中方更好实施“一带一路”,或者更好让他们参与到“一带一路”。 在12月初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习近平提出把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宣布中方将在未来三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坚持政府指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着力支持非洲破解基础设施滞后、人才不足、资金短缺三大发展瓶颈,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储殷表示,中国在非洲投资需要转型,避免损害当地利益的商业模式,培养非洲所需的技能人才,可以向非洲输出类似蓝翔技校的技能教育机构以及类似希望工程的青少年发展项目。 储殷指出,非洲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服务业、制造业有很多机会。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要转型,不能继续加大当地的经济社会矛盾,要避免损害当地利益的商业模式,避免零和博弈扼杀长远关系。企业要加强非洲工人的职业培训,特别是工厂中层干部的培训,有必要发展中专、职业学院等中低端非洲留学生,培养非洲所需技能人才。 他举例说,对非洲工人的职业培训有很大缺口,比如车间主任等基层干部。目前主要是靠从中国调基层干部去非洲,但是由于语言文化差异,管理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冲突。他建议,可以由中专、商务学校等中低端留学人才来填补这个空白,培养最基层员工对中国的忠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所所长助理黎文涛分析了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七大风险源:内战、政权更迭、经济民粹主义、暴恐威胁、外部势力干预、治安和有组织犯罪、运营风险。他指出应对风险需要建立海外利益保护的安全网,应区分国家、企业、个人等不同层次的利益保护,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国家层面应积极推动双边投资协定等平台建设,加强互惠合作理念培养,促进海外投资金融机制跟进,协调与既有西方国家和组织的利益关系。文章选自财新网,2015年12月14日
2015年12月16日 -
【中国青年网】习近平访非为“一带一路”倡议预演 中非深化发展任重道远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1日电(见习记者 开可)在2015年的中国外交“收官月”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将目的地选择非洲大陆,并在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中方将在未来三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把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举动彰显了中方对与非洲的关系的高度重视,既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体现,也是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更具体的演绎和预演。 中非合作是“一带一路”预演 自2013年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非洲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主要的参与国也是重点获益国。在12月10日举行的“一带一路投资与挑战系列研讨会之非洲篇”研讨会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所所长徐伟忠表示,非洲与“一带一路”的关系要从“一带一路”的本质来看,“‘一带’的实质内容是连接欧亚大陆,‘一路’是沟通西太平洋周边国家和印度洋周边国家。”徐伟忠表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不会封闭在原来设想的六十多个国家之内。“中非互联互通,中国在这方面看到了潜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非合作给‘一带一路’起了先导作用。”徐伟忠说。 在习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之际,坦桑尼亚官方报纸《每日新闻》就刊发文章称:“‘一带一路’将使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和角色,在非洲,这为加快非洲的工业化进程提供充足的动力。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埃及和南非五国被指定为未来10年里‘一带一路’上的重点获益国家。” 据悉,仅在2013年一年,中国的发展金融机构在非洲的基建投资就超出134亿美元,2009年至2014年累计提供资金将近600亿美元。在刚刚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国又宣布未来三年提供600亿美元,支持非洲大陆的发展。 中非关系如此“铁”,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看来,这是有“根”可溯的,而且“根”是非常扎实的。这个“根”就是中非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中国在加入联合国的时候,主要是靠‘非洲兄弟’帮忙。中国也曾援建坦赞铁路。60年代,周总理出访非洲,在非洲当地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王辉耀认为,应该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继续加强和非洲的传统友谊,继承好当年的中非友好关系。 徐伟忠认为,中非关系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徐伟忠提出中国在非洲应该看到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人口增长快,二是城市化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就需要经济,而城市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为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契机。 中非深化合作任重道远 中国更加开放,更多的中国企业在非洲“落地生根”。中非的经贸往来不断深化,贸易额不断上升。未来中非如何利用好新时代的契机,继续深化合作,仍然“任重道远”。 王辉耀认为,“一带一路”的实施主体是企业,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依靠政府建设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方面需要有更大的考虑。”王辉耀提到,习主席访问非洲时,提出了一系列实施计划,现在的关键就是怎样落实。“关键是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怎么样让企业参与进来,怎样发挥在非洲的华人华侨和华商的优势。” 此外,非洲经过中高速经济增长的积累,原来依赖于初级产品的产业已经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徐伟忠表示,现在的非洲到了要发展制造业的时候,这也是促使中国投资必须转型的原因。 据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储殷介绍,非洲目前有两个特点,一是快速城市化,二是青年人口呈现爆炸趋势。这两个特点让中国投资不得不考虑转型,“非洲现在最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支援企业,现在最需要的是解决就业,服务业、制造业最需要。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必须有转型,如果到这里投资不能解决就业,反而加强失业,矛盾就会越来越多。” 而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管理上缺少中层干部的难题。储殷比喻说:“上万人的工厂,最核心的人才不是经理,而是车间主任。”中国企业缺少的恰恰就是从当地人中选拔出来的“车间主任”。储殷介绍说现在这些“车间主任”主要由中国人担任,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问题。他们往往是“现学现卖”,“每个人只会几个单词,最后就导致管理过程当中冲突很大。”文章选自中国青年网,2015年12月14日
2015年12月16日 -
【环球日报】王辉耀:俄罗斯需要向东看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 在《环球时报》2016年年会“俄罗斯的强硬政策能撑多久?”的议题讨论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指出,俄罗斯需要向东看,加强包括和中亚各国以及中国的合作。 王辉耀认为,中国的地位在增强,未来俄罗斯参与的新一轮全球化将很可能是中国主导的全球化。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和欧亚合作中,俄罗斯都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辉耀指出,在与西方的接触中碰壁、在前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受到挫折后,俄罗斯一方面靠军事来支撑自身的国际形象,同时经济上可能要向东看,寻求更多和中国与欧亚的合作,这一点也能给中国带来更多利好。文章选自《环球日报》,2015年12月14日
2015年12月16日 -
王广发:从教育改革入手参与改变国际秩序
法政集团董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王广发日前出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他在全体大会6“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如何开始重塑全球商业版图”上表示,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制定新的国际游戏规则,要从教育改革入手参与改变国际秩序,通过文化的建设和输出参与全球化。 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制定新的国际游戏规则 我的理解是,中国由于全方位的快速发展,正在参与或者说大破大立,是未来国际游戏规则的积极参与者。过去不具备这样的参与条件,现在应当说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开始。因为这里有几个因素。第一,国家的地位、国家责任的担当,国家在全球维持秩序的正能量,甚至提出“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以及未来参与的一百多个国家都要展示中国的正能量,以构建新秩序、新游戏规则。过去,游戏秩序的规则制订者是发达国家,他不愿意让新的游戏规则、新的游戏秩序去突破常规的发达国家垄断的秩序。但是,现在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积极的要求中国参与。 从教育改革入手参与改变国际秩序 进一步来讲,这就涉及到教育,我们用什么样的力量去驾驭未来这样的国际游戏规则,国际秩序的改变。我们必须要从教育改革入手,从人才国际标准化的培养入手。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有的专业是与国际接轨,但是有的专业我们还不能接轨。在科学技术、科研这样的高端人才培养,突破性的院士、诺贝尔奖我们寥寥无几,怎么突破?必须打破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的教育机制,从娃娃抓起的科学教育、未来教育、全球教育、国际标准化的教育。在中国突破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以国际标准的教育展示给我们未来的孩子。这样我们才能未来二十年积极的参与、快速的参与。涉足国际秩序、人文、安全、经济、商务、人才、科技、研发、知识产权,而且与发达国家相匹配、互为借鉴、互联互通的学习模式,才能实现我们国家在全球的积极扮演者。到那个时候,今天辉耀同志组织我们的全球化论坛,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才方显今天智库超越政府、服务政府的特色。通过文化的建设和输出参与全球化 中国的作用应该把几千年灿烂的文化是中国的、是世界的,同时也是全球的。我们未来也要打造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是中国的世界。只有这样,全球化的标准化才能实现。中国参与全球化才能实现中国梦。所以我想,文化的建设,文化的输出,文化的无国界才是中国参与全球,包括中小型企业,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企业,或者你通过应用技术把它传递出去,这就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围绕“中国企业全球化:新的历史 新的舞台”这一主题,举行了六场全体大会和十场平行论坛。“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是国内专注中国企业国际化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议论坛,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宏观的政策解读、高度的战略思维为广大与会嘉宾带来思想盛宴。论坛所搭建的高端交流平台,对于已经“走出去”和有意开拓国际商业版图的广大中国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论坛自去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受到国内、国际的广泛好评。未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还将每年举办此论坛,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现实意义的指导。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5年12月15日 -
【中国新闻网】学者:中非合作需发挥华侨优势
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 陶煌蟒)“中国人在海外之所以有许多成功人士,与冒险精神有关,非洲正是一块值得冒险的大陆,威胁与机遇并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所所长徐伟忠表示,要辩证看待非洲发生的针对中国企业及华侨华人经济的暴恐和治安犯罪。 日前,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讨会之“非洲篇”上,关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访非并开启的中非合作计划,学者们将此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探讨了中国在非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指出,当今中国的软实力正不断提升,“一带一路”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包括发挥非洲华侨华人的优势,直接作用于中非合作的关键点上,目前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资料显示,近五年来,在非洲的中国新移民中,农业移民引人关注。目前在苏丹、津巴布韦、赞比亚和南非等国都有中国人从事农业工作,将先进的耕种技术带到非洲。 中国社科院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康荣平表示,中国下一步的发展应向共同现代化方面前进,从这个角度看,帮助非洲的工业与农业实现现代化是必须做的事情。 在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问题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所所长助理黎文涛认为,华侨华人经济及中国企业在非洲多属于低端产业,比如商品零售或批发,而非洲本身也是低端制造业地区,相互摩擦碰撞,容易激发当地的经济民粹主义,导致近年针对中国企业的游行及华人店铺的治安案件高发。 “对中国企业和华侨华人经济而言,更大的危机还是来自于法律和金融层面。”黎文涛表示,海外利益保护更多需要考虑到当地民众的想法以及政治生态。文章选自新华网,2015年12月11日
2015年12月15日 -
【新华网】中美学者:雾霾等环境问题本质是公共政策问题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张钟凯)12月初,雾霾天气“袭扰”京津冀地区,北京首次发布雾霾红色预警,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再度升级。有中美学者表示,雾霾等环境问题本质是公共政策问题,需要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并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进行应对。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健康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在12日举行的中美智库应对环境与健康挑战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当前面临的雾霾等环境问题既是正常的,也是不正常的。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很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也经历过环境挑战,所以当前中国遇到环境问题并不奇怪,但同时这条路本身是不科学的,需要进行反思和调整。”黄严忠说。 黄严忠指出,雾霾等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健康问题,而环境健康问题的本质是公共政策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协调、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中所有利益攸关方的利益。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频现,中国政府应对环境问题的步伐开始加快。2013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2015年,中共十三五规划建议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黄严忠观察到,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政府和公众对雾霾等环境问题的警觉意识很高,在防治措施上也更加科学、及时。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董战峰在会上表示,以“大气十条”为例,当前中国政府正从长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清洁能源以及短期工业和汽车排放限制等方应对雾霾等环境问题,进行标本兼治,通过法规形式倒逼环境污染防治,同时兼顾应急措施和可持续发展,但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等挑战。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指出,早些年是沙尘暴,大家怕风;现在是雾霾,大家盼风。面对环境污染不能“坐等风来”,要主动从公共政策制定、产业调整转移、城市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加以应对。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指出,雾霾“红警”的发布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正视,未来应通过提高油品质量及道路疏通度、鼓励发展电动车等方式解决污染源问题,但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各项公共政策及法规的制定与落实。文章选自新华网,2015年12月12日
2015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