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参考报】专家:TPP最重要影响是制定国际贸易新规则
美国等12国签署的TPP(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协议)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反响,虽然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加入TPP国内专家仍存在分歧,但是专家们基本认同,TPP最重要影响是重新制定国际经贸游戏规则。 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一带一路与TPP: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辩证博弈”圆桌会上,商务部研究院前院长霍建国研究员就表示,整个国际形势对于中国真正的影响还不在TPP,更需要担心的是TPP一旦加上TTIP,美国有可能通过TPP和TTIP架空WTO,重新主导新一轮规则。他认为,TPP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冲击没有那么大,但是对于规则的影响,特别是潜在的影响是比较大。短期内影响不明显,更潜在的影响是在“十三五”期间。“所以对它的前景走势还要继续跟踪。第一个看它的变化,第二看它的动机。目前,我认为没有必要急着加入TPP,应该先搞清楚TPP下一步的动作。”霍建国说。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大力支持WTO工作,同时及时争取加入TPP,及早参与国际经贸新游戏规则制定。他表示,中国加入WTO成为最大的受益国之一,加入TPP也将从中受益,享受“开放红利”,通过模型计算,中国加入TPP比不加入获益更多,无论对经济增长、进出口增速以及消费和投资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TPP对于新成员加入采取的是全体成员一致统一规则,意味着最初成员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初始成员对本地区经济和战略格局更多的影响力。中国应该抓住契机积极表态愿意加入TPP,与其它国家共同制定世界贸易新规则。(记者 金辉)文章选自《经济参考报》,2015年11月12日
2015年11月13日 -
【中国新闻网】中国创新创业亟待人才国际化 侨界优势明显
中国“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发布后,“创新创业”、“金融改革”等成为海外侨界的关注热点。在中新社记者的连线采访中,多位学者及侨界人士将“十三五”的关键词都不约而同的放在了“人才”这个落脚点上。 侨务专家、长江师范学院教授李未醉说,“十三五”规划大力强调创新和创业,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这就进一步调动了海外华侨华人回国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这部规划既为华侨华人来华参与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同时也给海外侨界高层次人才来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李未醉认为,当前的中国,引智的需求远远大于引资,中国的外汇储备近4万亿美元,并不缺钱,关键在于如何从过去30年的招商引资,转到招才引智。 对此,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做出了进一步解读。他说,创新的根本是依靠人才,但中国国际人才的数量和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中国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人才制度优势。 “以中关村为例,目前美国硅谷与中关村的人才大约都保持在100万人,但硅谷的国际人才比例是70%以上,而中关村却只有1%。”王辉耀指出,目前,人才环流已经逐渐成为人才跨国流动的主要形式,中国需要学习发达国家人才竞争的有效经验,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开展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构建人才环流共享网络。 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留美理工科博士留在美国的是92%,2009年为89%,2011年为85%,“千人计划”推出后留在美国的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保持85%的高比例。 “签证、绿卡、入籍等政策体系,毫无疑问是世界顶尖人才来中国寻求发展所必需的基本保障和配套政策。”李未醉表示,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但大都属于规范性政策文件或部门规章,法律约束力不强,实践中难获应有效果。 王辉耀建议,可以考虑打造人才特区,鼓励高科技的技术移民,探索建立中国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法律体系,完善人才绿卡制度,开放顶尖人才入籍,完善国际人才薪酬激励体系。 李未醉提醒,从现实角度出发,“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将对海外侨界中的新兴人才提供极大发展空间,也是中国对外释放的诚意,因为今后国内将出现一批热门的行业,如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这些领域正是具备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的侨界精英的优势所在。 美国华人银行家咏岗自2012年来华创建互联网金融平台“蚂蚁白领”后,看到中国上层的推力,也看到了底层社会的动力。 “可以说,前几年中国企业的创新氛围并不十分浓厚。”咏岗直言,对习惯了低成本高收益的中国企业来说,创新是很难的,因为它可能付出很多,收获却是零。但“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来自税务、资本、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细化政策将很快跟上,创新氛围会浓厚起来。 金融改革也是咏岗关注“十三五”规划的焦点之一。在金融领域深耕多年的他表达了吸引海外人才的建议。他说,中国本土金融与国际金融相比有极大差距,可以说还是萌芽阶段,金融人才的培养与科技人才完全不同,所需的周期太长,而眼下中国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吸引是不二法门。 “随着现阶段中国发展的需求,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国际支付工具、投资工具,没有人才断不可行”,咏岗最后表示,要加快吸引海外精英的步伐,让更多国际人才参与进来,把向外吸引与对内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陶煌蟒)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11月11日
2015年11月13日 -
【解放日报】王辉耀:科技创新中心要广纳全球人才
解放日报:今年8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公布《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试行)》,今后上海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将向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一线科研骨干倾斜,外籍人员在沪就业、办理居住证等将更简便、容易。这可否视为消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的一个起步? 王辉耀:当然,我注意到了这个实施办法,它有针对性地降低了外国人申办“中国绿卡”的门槛。我还注意到,上海还启动了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试点。今后,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可凭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管委会出具的证明,到市人社局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这一举措突破了外籍人员在沪就业需有两年工作经验的限制,很有魄力。 这些突破说明,上海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人才集聚方面的短板,开始寻求改变。当然实施办法只是个起步,还可以出台思想更解放的措施,如果上海能变成国际人才大本营的话,我觉得它既能带动上海的创新,也能带动全国的创新。其实我个人一直有个想法,上海可以在世博会旧址上建一个“世界各国科技城”,就像日本现在的筑波科学城,就是在1985年世博会旧址上建起来的,他们利用世博会的集纳效应把世博园转变成了吸引科技人才的中心。 解放日报:有观点认为,上海创新的步子迈得比较谨慎是上海特有的城市文化使然。 王辉耀:上海人比较谨小慎微,而且优越感比较强,危机感相对差一些,相对缺乏以色列那种绝地求生的创新驱动。 以色列之所以具备如此旺盛的创新活力,正是因为其文化传承中有一种不甘现状、勇于挑战的基因。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尊师重道,但在以色列文化中,质疑无处不在,大学教授经常受到来自学生的质疑。以色列文化还鼓励冒险,许多以色列年轻人在35岁之前就游历了至少12个国家。他们对失败也持宽容态度,不像中国文化,“成王败寇”的观念根深蒂固。 教育是造就不同文化的因素之一。以色列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公民可以在任何年龄学习知识,比如,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设有一种特殊课程,学生只要在智力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就算他们连高中都没有毕业,也能被录取。以色列的军队里也有类似的课程。 解放日报:文化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王辉耀:对,所以巴菲特曾说:“若来中东寻找石油,请别在以色列停留;但若是来寻找头脑、能量和正直,以色列是你的落脚处。” 以色列前总统西蒙·佩雷斯也说过,外国人不是因为以色列的自然资源而投资,而是为了更加宝贵的人力资源。曾经负责收购一家以色列企业的 SAP 公司(全球性企业应用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前总裁孔翰宁说:“除了公司本身,我们购买的还是一个团队、一种以色列的精神状态。” 所以,除了人,还是人。建全球科创中心,重要的不是建园区,而是建起科技创新人才的队伍。文章选自《解放日报》,2015年11月11日
2015年11月12日 -
王辉耀:科技创新中心要广纳全球人才
解放日报:今年8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公布《关于服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办法(试行)》,今后上海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将向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一线科研骨干倾斜,外籍人员在沪就业、办理居住证等将更简便、容易。这可否视为消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的一个起步? 王辉耀:当然,我注意到了这个实施办法,它有针对性地降低了外国人申办“中国绿卡”的门槛。我还注意到,上海还启动了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试点。今后,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可凭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管委会出具的证明,到市人社局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这一举措突破了外籍人员在沪就业需有两年工作经验的限制,很有魄力。 这些突破说明,上海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人才集聚方面的短板,开始寻求改变。当然实施办法只是个起步,还可以出台思想更解放的措施,如果上海能变成国际人才大本营的话,我觉得它既能带动上海的创新,也能带动全国的创新。其实我个人一直有个想法,上海可以在世博会旧址上建一个“世界各国科技城”,就像日本现在的筑波科学城,就是在1985年世博会旧址上建起来的,他们利用世博会的集纳效应把世博园转变成了吸引科技人才的中心。 解放日报:有观点认为,上海创新的步子迈得比较谨慎是上海特有的城市文化使然。 王辉耀:上海人比较谨小慎微,而且优越感比较强,危机感相对差一些,相对缺乏以色列那种绝地求生的创新驱动。 以色列之所以具备如此旺盛的创新活力,正是因为其文化传承中有一种不甘现状、勇于挑战的基因。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尊师重道,但在以色列文化中,质疑无处不在,大学教授经常受到来自学生的质疑。以色列文化还鼓励冒险,许多以色列年轻人在35岁之前就游历了至少12个国家。他们对失败也持宽容态度,不像中国文化,“成王败寇”的观念根深蒂固。 教育是造就不同文化的因素之一。以色列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公民可以在任何年龄学习知识,比如,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设有一种特殊课程,学生只要在智力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就算他们连高中都没有毕业,也能被录取。以色列的军队里也有类似的课程。 解放日报:文化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王辉耀:对,所以巴菲特曾说:“若来中东寻找石油,请别在以色列停留;但若是来寻找头脑、能量和正直,以色列是你的落脚处。” 以色列前总统西蒙·佩雷斯也说过,外国人不是因为以色列的自然资源而投资,而是为了更加宝贵的人力资源。曾经负责收购一家以色列企业的 SAP 公司(全球性企业应用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前总裁孔翰宁说:“除了公司本身,我们购买的还是一个团队、一种以色列的精神状态。” 所以,除了人,还是人。建全球科创中心,重要的不是建园区,而是建起科技创新人才的队伍。文章选自《解放日报》,2015年11月11日
2015年11月12日 -
【中国日报】Outbound investment may maintain upward trajectory
China’s direct investment overseas is expected to reach $367.3 billion by 2022. That will surpass the United States, making China the world’s largest source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a top think tank.According to the 2015 Report on Chinese Enterprise Globalization published by the Beijing-based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 by Chinese companies is expected to grow rapidly, thanks to strong government support and the country’s fast-growing private sector.The report said that Chinese outbound investors are extremely conscious about macr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isks. The top three concerns are political security, policy stability,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ultural disparities continued to be the biggest obstacle in foreign markets.To cope with these risks, Chinese companies are focusing on maintaining better relations with local labor unions, media, authorities and nonprofi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s."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are the most attractive overseas markets for Chinese investors, they are capable of investing more in the two markets once the China-US and China-EU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are completed," said Sang Baichuan,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in Beijing.One example mentioned by the report is Tsinghua Unigroup Ltd’s $23 billion takeover bid for the US chipmaker Micron Technology Inc. If the deal goes through, it would be the largest Chinese acquisition in the US till date.China became a net capital export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4 when ODI outgrew FDI. Outbound investment grew 14.1 percent to $123.12 billion, eclipsing the 1.7 percent FDI growth.Chinese investments in the European market are also expected to rise this year, marking a new era for China-Europe cooperation through an unprecedented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Silk Road Fund and the European Fund to jointly invest in Europe.However, the report said that Chinese companies are also facing risk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due to high labor costs.Ma Yu, a senior researcher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Beijing, said as a major outbound investor, China urgently needs to readjust its stance when forging international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This would help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domestic investors in foreign markets."China should further enhance the function of ’negative list’ to raise the protection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s well as introduc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o these deals to protect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environment," said Ma.A "negative list" specifies any bans or limits on foreign investment. Businesses not on such a list are presumed to be unrestricted. This system had been adopted in China’s four pilot free trade zones in Shanghai, Tianjin, Guangdong and Fujian, which opened in the past two years.Wang Huiyao, CCG’s president, said China has invested considerable effort in deepening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gions this year, and the investment will be stronger than expected from a long-term perspective.The initiative, proposed by China in 2013, refers to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which cover Asia, Africa and Europe.From China Daily,Nov. 11, 2015
2015年11月12日 -
【光明日报】《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发布
本报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张胜)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9日在京发布。通过分析中国企业2014—2015年对外投资现状与特点发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数量保持增长势头、“集群出海”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方式、民营企业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等;同时,标准国际化进程缓慢、金融体系与实体企业在海外市场不匹配、海外市场信息服务缺位等问题制约中国企业继续“走出去”。 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报告》建议:加快推进中国标准“走出去”;加大金融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建立“走出去”数据库和海外突发安全事件信息通报机制等。 发布会上,“2015中国企业全球化50强”榜单揭晓。中国中化集团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位列前三。文章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9日
2015年11月12日 -
【国际商报】中企全球化厚积迎潮涌
全球跨境资本流动的疲弱态势并未能阻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快步增长。未来,在海内外有利因素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热潮等机遇的推动下,中企“走出去”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情况和特点如何?中企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又有哪些?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11月9日在北京发布。借助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蓝皮书客观反映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现状、特点与问题,并从金融体系、国际人才及智库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内外需求有力拉动 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达到1400亿美元。中国不仅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吸收国,而且首次成为对外投资净流出国,跃居全球跨境资本第二大来源地。今年1~9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5389亿元(折合8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自加入WTO以来,中国享受开放红利,并迎来了资本输出的新时代。”蓝皮书主编、CCG主任王辉耀表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中企整合全球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并凸显。同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现实也推动中企跨境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咨询委员会主席龙永图在《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蓝皮书序言中指出,在内驱动力之外,外在需求也是中企“走出去”快速发展的现实条件。跨境投资对于投资目的国经济和就业增长的正效应、全球投资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中企“走出去”更为便捷有效。 自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大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完成从核准制向备案制的转变,大大提升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从政策沟通到设施联通,到货物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领域将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个新的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迎来新一轮热潮。 未来,无论是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全球市场需求的层面考虑,中企“走出去”内外部环境的推动力不会转向,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一带一路”建设蕴藏的产能合作和跨境投资的重大机遇将成为中企“走出去”的新载体,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持续快速发展。 审慎应对风险挑战 作为投资主体,中国企业能够以全球化视野整合世界资源、占据全球价值高端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助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保持中企“走出去”的可持续增长十分重要。 而在肯定中企大步“走出去”成绩的同时,舆论也一再提醒,须看到中企“走出去”时间短,全球化提速发展与跨国经营人才缺乏、经验不足、金融和海外市场信息服务滞后、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建设欠缺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 商务部研究院党组书记任鸿斌认为,当前,中国对外投资处于高速增长期、初始阶段期、转型升级期三期交汇的特征明显。在企业自身发展之外,更需要智库等研究机构为企业海外竞争力和企业“走出去”便利化程度的提升建言献策。 《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指出,海外安全风险不断上升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与中国人走出国门赴海外投资和经商旅游。同时,全球范围有关中国公民的安全案件也在不断增加。报告建议相关部门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完善安全风险应急机制,建立对于安全事件善后处理的常态化机制。同时,加强“走出去”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公开发布相关信息。 “对海外不良资产的处置将是左右中企海外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强调,在中企加速“走出去”、对外投资增量大幅提升的同时,要给予对外投资存量足够的重视。在中企对外投资存量中,有不少是早期因企业经验欠缺、跟风投资造成的不良资产。他建议,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将业务范围拓展至海外,为“走出去”中企海外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专业服务。 梅新育同时提醒,目前,中企境外投资存量中的绝大多数处于新兴经济体,而未来,中企“走出去”投资的增量将更多投向发达经济体,如何应对这一转变,也在考验政府和企业的智慧。 对外投资水平不断刷新 在“走出去”提速的同时,中企对外投资呈现出不少新特征。对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基于公开案例收集以及针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在《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中列出了中企对外投资在主体、投资形式和行业偏好等方面的特点。 民营企业成为中企“走出去”的主力军——受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环境压力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近年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塑造国际品牌形象。同时,得益于对外投资审批办法的修改放宽了对外投资的限制,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积极性大有提升。从2010年开始,尤其是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之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在数量和金额方面突飞猛进,民营企业日益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据CCG统计,2014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同比增加295%,占当年总投资案例数的6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无论在投资案例数还是投资规模方面,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间的差距都较大,尤其在投资规模上难以与国有企业相提并论。但近年来民营企业投资活动频繁,涉及领域广泛,经过多年的海外市场历练,民营企业增强了自身竞争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早期的获取技术、立足国内市场向发展品牌取得海外销售渠道、获取当地市场转变。从2014年的数据看,民营企业已成为中企“走出去”的主力军,这虽与国有企业反腐、海外资产审查等导致国企对外拓展步伐放缓等因素有关,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民营企业整体实力的壮大。 王辉耀认为,同国企海外并购偏好资源领域不同,民企的海外投资更加多元化,注重对技术、品牌等的获取。最典型的“蛇吞象”并购案例成为民营企业进入高端产业价值链的主要方式。如联想并购IBM,通过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国际市场;长电科技通过并购全球排名第四的新加坡星科金朋公司,提升自身在全球半导体封装测试行业的领导地位;吉利并购沃尔沃轿车,获得技术的同时也通过其品牌效应塑造自有品牌。 顺应民营企业渐成中企“走出去”主力的趋势,中企的境外小规模投资增多。分析中企2002年~2015年上半年进行的投资案例发现,1亿~1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最为集中,占比约63%。且投资行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如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业,而1亿美元以下的投资分布主要集中在TMT行业。 同时,传统的投资模式也在改变,面对日益复杂的投资环境,集群出海成为企业“走出去”的新方式。由江苏省纺机协会牵头,无锡丝普兰喷气织机制造有限公司、常州市宏大电气有限公司等5家纺机企业发起的中国苏纺纺机联盟(SUTEX),充分利用产品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印度、越南、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塑造了知名度。 跨国并购是中企对外投资的主要形式——CCG收集的公开数据显示,2002年~2015年上半年,中企对外投资总案例数为2018起,其中跨国并购案例数为1817起,占总案例数的90%,跨国并购是中企对外投资采取的主要形式。中企跨国并购案例数直线上升,并于2014年创历史新高,达到325起。 跨国并购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87%的中国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形成规模经济,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典型案例是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以年销售额13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生产企业;5%的企业通过纵向并购完善上下游价值链,获得品牌或技术并进入高端市场;8%的企业通过混合并购整合全球资源。典型案例是复星国际借助一系列并购,进入房地产、医药、体育等领域,增加了企业获取全球资源配置的主动权。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数据显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成功率是40%,高于全球25%的平均水平。对并购成败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有前期的并购目标选择、并购后的整合及国际化人才获取等。亦有数据表明,中企的跨国并购活动正从单一寻求控股转向更多的战略合作。在跨国并购活动中,从2002年~2007年,中国企业年均并购案例数在占股30%以下的只有4起,控股投资高达11起。此后,“走出去”中企非控股的并购案例逐年增多,表明中国企业更关注交易双方的业务合作及获得技术、管理、品牌等多元目标的实现。 复星集团2011年以来披露股份比重的并购案例数有22起,其中获得30%以下股份的并购案例为7起。2014年3月,复星国际以1.04亿美元收购德国BHF银行19.18%的股份,完成了在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五大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 制造业海外投资占主导——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数据,2014年,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制造业占总对外投资案例数约为33%,同比增长14%;投资案例数为160起,其中35起未披露投资交易金额,披露投资交易总金额为329.62亿美元。从投资目的地看,中企投资美国的制造业案例数量占总投资数量的41%,同比增长24%。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的攀升,境内制造成本与美国的差距已缩小到5%以内。 在众多投资美国制造业的中国企业中,除了中国纱厂外,福耀玻璃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买下原通用汽车公司早年前关闭的厂房,投资建成世界一流的最大的单体生产车间,为美国重要的汽车企业如通用、克莱斯勒等提供高质量的汽车玻璃,使一个一度废弃的社区重新焕发生机。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5年11月9日
2015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