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炜:A Revolution in the Making
In China just like everywhere else, the tertiary sector has long been deemed as an affiliation or an attachment 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dustries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contribution to employment, but never as a driver of the economy. The game is changing. Industries such as finance and retail are facing a technological reinvention, and great changes are also reshaping HR services.SJTU ParisTech Review – We've heard the phrase “reinvention” so much these days with a great number of industries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idea of a “modern service industry”?Wayne Wang–“Modern service industry” covers not only conventional sectors such as food and beverage, stores or banks, but also tho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enabled businesses, which bring in new revenue models, new ways of services are provided, and new operational methods.Take tourism as an example. The Chinese travel agency Ctrip made its service users accustomed to a new way of consumption by redesigning the value chain of the whole industry.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was not brought up to satisfy new demands. E-commerce still aims to meet shopping demands while leading to a shift in the business model and paradigm. It alters the form of retail services provisions for customers and redefined how to use services. The new business format has already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one without competition.Human resources services also belong to one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However,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wisdom is bound to lose its charm after mobile technology enables instant communication among managers, subordinates and colleagues. As a result, contemporary human resources outsourcing companies function more like an IT or software company with a gigantic database and server, and a high proportion of technical staff.We used to give service industries the label of tertiary industry, and define it as a complimentary.This concept is obsolete and full of danger.To view from a broader perspective, China is in the middle of a structural shift. With its aging problem, China is seeing the size of its working population (age 19 to 65) dwindling at a rapid pace. On top of that, domestic labor costs have been climbing at almost a double-digit rate since 2010, with the average salary in Shanghai rising as much as 20%. On top of that fact, productivity per capita in China progresses more slowly tha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Last but not least, urbanization has attracted a deluge of migrants swarming into advanced and coastal citie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pushing up demands for urban housing, education, medical care, social security and infrastructure services.All of these changes imply that China’s industries that grew on the back of cheap labor, such as manufacturing, will have to adjust to the fact that the population dividend of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as run out of steam. Furthermore, income rise and urbanization will drive the upgrade of consumption, resulting in over 300 second-tier cities catching up with metropolise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in terms of consumption level in five to 10 years. Against such a backdrop, China is destined to accelerate its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mark it as the guid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ogether with advanced manufacturing?? – an imminent task that China has to cope with.Does an information-heavy or Internet-leaning service sector kill employment?For food and beverage, nursing and other businesses that lie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human-labored service activities will remain, whereas the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y is likely to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added value. In the past, a human resource manager could oversee 80 employees.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 operator is now able to remotely manage 1,000 workers. Over 500,000 employees have their information recorded in our database.Best Logistics, invested in by Jack Ma, acquired 70% of the shares in another logistics company, Best Express, in July 2010. Soon afterwards, human resources managers had to take stock of the utilization of over 2,000 employees from the newly acquired company. They had to streamline management processes, pool wisdom of different talents, and minimize labor costs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Delivery workers in the field of logistics usually work short term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CDP stored all information using cloud services, where all management operations carried out workers’ hiring or lay-offs, employment contracts, social security information, automatic warning of work contract signing, statistics regarding the failure rate for social security registration, a reminder of the end of the probation period or employment contract, and other management issues. All online information and updates averted risks for human resources managers while letting employees enjoy better employment conditions. Best Logistics thus saved 60% in human resources costs compared to last year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business expansion.Service sectors will have to climb to the higher end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s well by getting rid of labor-intensive approaches. They can do this by using an embodiment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embracing more high-tech elements. This is a necessity for other industries served by these sectors to move upwards in the value chain. It is required for us to command new skills for better adaption to these changes. Some work will be proven obsolete, but new types of jobs will be brought to the surface.Aside from cloud computing, what kinds of changes can we expect from social networks and mobile technology to better manage employees and data?For instance, managers can have access to their management platform by downloading mobile apps to their phone. Employment history and records of a new worker can be obtained after sending a photo of him/her via cell phone. Companies and their staff can join their professional social network that works just like LinkedIn to share identity information, personal skills and compensation requirements to stay connected with colleagues and peers.We tend to recommend highly-personalized commercial insurance and benefits programs on the basis of the employment database we already built. Workers can choose to pay their utility bills through our platform, which is unimaginable in a tradi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It is fair to say that to a certain extent, we have access to the most complete and accurate credit and capital records – income and tax payment history – of 500,000 people. This is the unique added value we can provide to clients in China, where the credit system is still at a primary stage. This benefit that is impossible to be provided by tradi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ervice firms has also helped to spread the business chain from B2B to B2B2C.I assume concerns about data security and privacy will be raised.Indeed. Firms tend to be dragged behind when introducing new services. Loss of talent is one of their worries. While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be optimistic. Professional social networks are designed to provide unprecedented platforms for business exchanges and training opportunities. We encourage our staff to innovate and develop entrepreneurship as we invest heavily in R&D. Over 150 employees worked professionally for our software development team.Lots of innovation sprouted from real customer demands. With its workers located in different cities in the country or even in the world, a large company will have to face different sets of employment benefits, payment systems, tax rates, and social security standards, just to name a few. Unless these companies are able to transform to an automatic management process in a timely manner, they don’t have many choices other than outsourcing the workload to professional HR service companies equipped with professional software platform, a large database and the capacity to bulk purchase of insurance.Internet companies like Google and Apple also look to digitize a part of their traditional business, including remote medical services. Will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reform be their next step?I believe these Internet companies have come into maturity in terms of their development cycle. A slowdown is inevitable, just as it was for players from other sectors. But for lots of traditional businesses who haven’t fully adopted a transition to online management, they are, on the contrary, on the rise. Major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getting accustomed to buying and consuming modern services, which is likely to last another two decades.It is not certain for us to embrace a rosy picture, even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Internet giants. Personal consumption habits differ fundamentally from those of companies, with the latter being more rational by making decisions on the basis of cost performance. Dr. Klemens Schuerger, ?Head of HR Services and Systems International of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believes companies choose suppliers with considerations of “true professionalism,” meaning their ability to meet with different demands on short notice and raise and implement efficient solutions.Continental AG runs 10 branches in China with a staff size of over 20,000. A fair number of these branches came with different qualities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s they became Continental’s properties through M&A. The headquarters had a hard time managing payment systems of these companies and understanding labor costs in China due to individual settings of compensation packages.Aside from following assessments from companies like IBM and HP, Continental AG decided to outsource payment management and other administrative affairs to more specialized CDPs after consulting service suppliers in China, India, Malaysi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project was launched in April thanks to hard work from both sid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was then spread to other Continental branches in the Asia Pacific after adopting operational changes to sala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work flow.Is there anything new you learned about your clients in recent years?I mentioned the challenges we faced in acquiring and using human resource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trend of cross-sectoring. Working to serve multiple disciplines raised higher requests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rs, who are obliged to transform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bonus methods, which will leave tangible notes on companies’ business. Unlike the past innovation-unfriendly organization structure, new departmental arrangements will represent more cross-sector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connecting separate teams in an aim to bring more people working at different places, or even through virtual means, into coordination based on projects.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past had a lot to do with card-punching, rewarding and KPI, and now it’s only becoming more complicated.Do you mean a potential rise in the cost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Cost is bound to rise with the demand evolving to be more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But this also points to a good chance for modern outsourcing service industries to grow. Cloud computing saved a great amount of time and energy by disrupting the conventional mode of pay-as-you-go, as it sav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r even millions in software and hardware investment and expensive system upgrades and maintenance. Any company is granted access to the service with connection to the Internet. Service based on devices saved much time and cost for companies after their transition to information and quality-oriented service. Furthermore, companies will be offered with more wiggle room to invest in R&D and innovation with the amount of money they saved on management.Are we expect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rs inside companies?I don’t think the HR management function in cooperates will soon be gone, but this might be true with old working methods. All kinds of human resources “specialists” will be replaced by “HR Business Partners.” They will work closely with sales and finance departments and offer strategic advice, such as talent divis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workers with potential to company leaders. They are expected to implement targeted investment and training with company strategic targets as the focus and take charge of follow-up as well. For those employees with unsatisfied performances, “Business Partners” is obliged to find out roots and designate new positions for them.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is expected to welcome these shifts in job duties in an era featured with fierce talent competition. Routine tasks such as salary, bonus and insurance will be taken over by professional outsourcing companies.BIO of AuthorWayne Wang is the founder, chairman & CEO of CDP Group, one of the top ranked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Services Company in Greater China/Asia.Prior to founding CDP, he held various senior international executive positions with large MNCs in US/Europe/China for more than 20 years. Wayne has built extensive Global Network with Leaders from China/Europe/US in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investment communities. Wayne has received many accolades due to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modern services industry, including “Chinese Business Leader of the Year” in 2011, for his entrepreneurial endeavors by EU and China Federa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CFIE) at the Global/China Business Summit co-organized by EU/CFIE in Spain in 2011.In 2010, Mr. Wang won the “Global Economic Stimulus Prize,” the top award of the year outside USA, by American 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SHRM ), the world larges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ociety. He was awarded as “Outstanding Chinese Brand Builder of the Year” in 2008 by Chinese Brand Association He is also a regular at Forbes Global CEO Conferences.Wayne Wang graduated from Fudan University in 1986 with his bachelor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Iowa in 1990 with a master degree of EE/CE, and HEC Paris in 2009 with a MBA degree.文章选自PARISTECH REVIEW,2015年1月23日
2015年5月26日 -
郑永年:TPP、资本帝国和世界政治的未来
在资本的巨大推动下,美国政府在大力推动TPP。TPP如果形成,必然能够为美国资本带来巨大利益,但能够为美国人民带来巨大利益吗? 人们一直把TPP作为一种国际贸易和投资形式,一种比世界贸易组织(WTO)更高标准的形式。因此,人们总是算计着加入TPP能够为国家带来多少的经济收益;如果被排挤在TPP之外,国家又会遭受多少经济收益。再者,人们也注意到了TPP所隐含着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像越南、马来西亚那样的发展中国家被包括在内,而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则处于TPP之外。这里主要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地缘政治和战略的考量是显见的。因此,也不难理解,中国不仅要担忧TPP所带来的经济贸易影响,而且更是其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 其实,人们可以从更深层次来思考TPP这样的贸易投资形式,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从非经济的角度来看,TPP是什么、它的实现会对当地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跳出简单的投资贸易方式,人们不难发现,形成中的TPP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资本运作方式,一种超越主权国家的资本运作方式。可以预见,一旦成功运行,TPP意味着一个新型资本帝国的形成。这个资本帝国和现在的资本全球化不同,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资本帝国,也就是超越民族国家、不受民族国家影响或者有能力逃避民族国家影响的资本帝国。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形式源于西方,自西方扩展到非西方世界。尽管非西方世界包括中国,传统上也有些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但资本从未形成过一个自主的制度。从西方资本主义演变的历史来看,简单地说,资本已经走过了两个大的历史阶段,现在要步入第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民族统一市场的形成阶段;第二阶段,是世界统一市场形成阶段;第三阶段则是今天的资本帝国阶段。就资本和国家政权的关系来说,在第一阶段,资本依靠政权力量而形成统一国家市场;在第二阶段,资本依然依靠主权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扩张;而现在的第三阶段,资本则试图建立自己的帝国,趋向于超越民族国家、脱离民族国家的控制。 在每一个阶段,资本运作方式的变化会深刻影响资本和政治的关系,从而是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在第一阶段,也就是西欧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资本和国家力量互相支持。在罗马帝国解体之后,欧洲就不再存在统一的政治力量。城市国家自下而上产生,而统治城市的则是商人。国王需要扩张其统治地域,而资本需要扩张其市场,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的目标。资本出钱,帮助国王统一国家,同时也依靠政治力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民族国家统一市场的形成,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资本在国内市场开始饱和,过剩的资本需要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这直接导致了帝国主义体系的形成。帝国主义强调的往往是资本和商品的输出,和对非西方世界的资源的掠夺和劳动力的剥削。作为帝国主义核心的殖民地主义,更是西方资本主义对非西方世界的直接统治。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主义的历史是血淋淋的历史。西方自由主义一直相信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但历史的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帝国主义往往动用国家的力量,用枪炮打开非西方世界的大门。 去资本“主权国家化” 随着反殖民地运动的崛起,西方资本对非西方世界的关系也开始“文明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了比较大的转变,最终形成类似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组织。这些组织都是西方资本和本国政府协调的产物,意在协调西方资本的行动。这些组织的形成,一方面使得西方资本更加有效地扩展到非西方国家,得到更安全的制度性保护;另一方面使得资本的行为更加具有软性,即“文明”。很显然,在这个阶段,西方主权国家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资本现在进入第三阶段,主要的特征是去资本“主权国家化”,实现资本本身的自主性和自治性,形成不受主权国家控制的资本帝国。资本帝国的形成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如同从前的全球化,这波全球化也是资本促动的,主权国家在背后支持。形成这波资本全球化的原因,除了资本逐利的本质之外,至少还有如下一系列因素。 首先是西方大众民主对本国资本的影响。二战之后,随着大众民主化时代的到来,选票决定政治权力,西方福利得到了快速的扩张。福利的扩张表明对资本的高税收,而高税收意味着资本必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牺牲)和低收益。正如一些观察家所早已指出的,通过全球化,资本可以逃避本国的高税收。 其次是资本通过全球化逃避本国的规制。二战以来,西方普遍形成了规制型政府,对资本的运作进行各种形式的详细规制。对资本的规制也就是节制,有效地限制了资本的运作空间。这导致了资本很大的不满。1980年代英国和美国开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革命”的核心,就是给企业(资本)“松绑”,即大大减少甚至取消对企业的规制(de-regulation)。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和西方新自由主义减低经济规制是直接关联的。 其三是工业资本主义转型成为金融资本主义。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资本需要主权空间,具有主权国家边界,但金融资本则没有边界,或者不需要民族国家这个边界。西方金融经济本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也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经济开始脱离实体经济,本身成为一个自主的经济系统。而包括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内的高技术发展,更强化了金融资本超越主权国家的能力。金融资本也就是今天资本帝国的核心。金融资本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要把所有的事物货币化,并且能够在全球内流动。 今天的资本帝国对主权国家和社会正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资本脱离主权国家的控制。如果把一个社会的权力分成资本权力、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只有资本是可以流动的,而政治和社会是不可流动的。资本的流动性决定了它有能力脱离本国政治和社会的控制。从前人们说是跨国企业,但今天的跨国企业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全球企业,独立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控制。很多全球性企业不仅其经济规模可以和很多国家的经济规模相比拟,也很难说是属于哪一个国家的,受哪一个国家控制。例如华尔街是自主的,美国政府很难主导华尔街。例如,华尔街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除了拯救华尔街之外,又做了什么呢?尽管深处危机,但华尔街投资银行总裁仍然享受天价的工资和奖金。很少有政府可以对庞大的资本说什么、做什么,但资本反过来则是可以绑架政府的。 其次,国家政治的“中央化”和“国际化”。政治本来就是地方的,尤其在民主国家。不过,在资本帝国的情况下,国家政治尤其是行政当局的关切越来越“中央”或者国际化,即国家和国际层面的事情。这是因为全球化所致。在全球化下,政府和资本是一对矛盾。全球化是一个既不可避免、也是各国都想加入的进程。因为加入全球化意味着资本的进入,和资本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政府如果不能善待资本,资本就会跑掉,而导致国家的发展问题。这使得各国政府必须关切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问题,而往往和本国地方政治脱节。这在欧盟内部表现尤其明显,各成员国往往忽视本国内部的问题,而过度关切欧盟甚至国际问题。 政治的地方化和碎片化 其三,与第二点紧密相关的便是政治的地方化和碎片化。因为执政党过于注重中央和国际层面的事务,国内的地方事务经常被忽视。这次英国的选举所体现的变化很能说明这个趋势。传统的保守党和工党是整合英国内部各种政治力量的两大支柱,但现在都开始衰落。而政治的地方性质并没有改变,保守党和工党的衰落,导致了两个主张“地方独立”的地方政党崛起,一个是主张苏格兰从英国独立出来的政党(苏格兰民族党),另一个是主张英国脱离欧盟的政党(英国独立党)。尽管保守党继续执政,但国内政治版图的碎片性质很难改变。保守党仍然必须履行国内大规模分权、举行脱离欧盟公投的承诺。其他欧洲社会也都有类似的政治情势。希腊和欧盟之间的紧张关系,便是一个主权国家和一个超主权组织之间的矛盾。 美国的黑人种族问题由来已久,但经济全球化在恶化着情况。全球化使得美国内部的收入极端不平等,黑人的经济弱势地位凸显出来。黑人的愤怒表明对整个体制的不信任。实际上,与其他西方国家一样,自19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在扶持资本进行全球化,对国内事务的关切远不如对国际事务的关切。奥巴马成为总统之后,想进行一项只涉及到3000万人口的医疗保障改革,但不了了之。和地方政治的脱节,已经使得西方政治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向,对西方政治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在资本的巨大推动下,美国政府在大力推动TPP。TPP如果形成,必然能够为美国的资本带来巨大的利益,但能够为美国人民带来同样巨大的利益吗?从过去数十年全球化的经验来说,答案几乎是否定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治激进化成为必然。美国已经取消了政治捐款的限制。从长远来看,现在“一人一票”的大众民主便会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为“一元一票”的民主。尽管美国社会表面上是多元的,具有多元的媒体,但多元背后都是由资本操纵,普通人民除了在不同的资本之间进行选择之外,并无任何权利。有美国政治家早就指出,美国民主是富豪的民主。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在考量TPP这样的贸易投资组织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必须考量其所包含的巨大的社会政治风险,尤其是国内内部的社会政治治理结构问题;否则,一旦资本帝国掌控一切,社会会变得越来越不公平,也越来越难以治理。
2015年5月26日 -
【中国经济导报】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三问
在全球化时代,智库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是提升其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今年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愿景的规划包括:到2020年,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 实现这样的发展规划,需要做出哪些努力?不妨参考机构、专家从深化智库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地方社科院建设、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解析和建议。 如何使智库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意见》提出,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智库对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建议: 增强智库的全球意识。 在全球化时代,智库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是提升其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密切,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智库对国际重大问题的见解和立场。有关部门应在软科学研究和社科基金中,资助智库更多地开展全球性重大课题研究。 加强智库国际交流。 国内智库应加强与国际智库的学术交流,就国际、地区和双边热点问题及时交流观点。联合开展涉及全球性重大问题的研究,这是提升中国智库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重视智库国际平台建设。 通过定期召开国际智库论坛,为中外智库讨论问题、切磋观点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有利于智库间碰撞智慧火花,增进沟通,减少误判,达到增信释疑的目的,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创新性观点。 提高智库专家的国际交流能力。有意识地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智库人才。他们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积累,深刻了解国际重点热点问题,准确把握中国外交政策,能以国际接轨的话语模式在国际交往中宣传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在国际研究项目申请、审批、公派、接收等方面,加大对中国智库及其人才对外交往的资助力度。 支持智库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支持智库“走出去”,根据研究和发展需要,通过合作研究等方式,在世界各地设立一定数量的分支机构。智库通过这些分支机构,为智库研究人员开展海外研究提供便利,为智库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提供一手信息来源。 如何加强智库学科品牌建设? 《意见》提出,地方社科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建武结合湖南省的发展实践提出,“多年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一直把建设成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库作为全院发展的战略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着眼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智库建设迈上新台阶。” ——把出高质量成果作为智库建设的“生命线”。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心组织开展面向改革、面向决策、面向实践的重大课题研究,把中央精神与改革实践中的问题有效地连接起来,把省委省政府关心关注的问题与研究工作者的兴奋点有效地连接起来,紧扣热点、难点问题,举全院之力进行深入调研,联合攻关,形成高质量的应用对策成果,进入决策,服务实践。 ——把建好资源整合平台作为智库建设的“增长极”。 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回答和解决好改革发展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问题、积累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各方面意见纷陈的疑难问题。构建智库研究与决策、实践的互动平台。对决策和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邀请各方专家学者举行专题研讨会、论证会,研判形势,形成建议。进一步办好“湖南省情决策与咨询课题”平台。通过有针对性的课题立项和委托研究形式,争取每年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的省情研究成果。 ——把打造优势学科作为智库建设的“主支撑”。 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的科学化设计与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湘字号”学科品牌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区域经济、区域规划、三农问题、两型社会、文化创意产业、新型城镇化等方面的研究实力,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 如何培养智库管理运营人才? 围绕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在智库人才的培养、流动和激励等方面做出部署。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提出,发现和培养知晓现代智库运作模式的人才,是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王辉耀认为,智库,顾名思义,是产生思想的地方。人才是创新思想的载体,如果没有产生思想的人才,智库就相当于没有产品,无法影响政策。而且,作为智力密集型机构,智库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迫切。中国智库的发展需要吸纳现代型精英人才,借助他们的“智慧”促进智库走向兴盛。中国真正的智库发展历史还很短,国家现代化智库建设的工作也起步不久,中国智库目前对精英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智库所需的精英人才主要有三类:高端智囊人才、独立研究型人才和新型综合性人才。 ——高端智囊人才:拥有自己参政议政的渠道,能通过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传达出去,影响决策。这类人才主要是前政府高官和对政府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 ——独立研究型人才: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能独立主导和参与大型课题和项目的研究。目前中国智库各种名头响亮的“权威”和“专家”不少,但真正的独立研究型人才紧缺。这有赖于独立知识精英阶层的进一步培育和智库本身独立性的加强,以及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新型综合性人才:既能参与研究活动,又可以进行策划、组织、宣传、推广、筹款等工作,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王辉耀提出,缺乏管理运营人才,是智库当前最大的问题。几年前,智库吸纳人才时,最看重个人的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现在,懂得非盈利机构运营的管理人才,能够使智库内部资源配置优化,提高智库运营效率的人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尤其是民间智库,急需能够确保在扁平化的组织管理中,保证信息有效传递,创造严谨自由的研究环境的运营人才。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智库,智库管理人才的优劣都会对智库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发现和培养真正知晓现代智库运作模式的人才,是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文章选自《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史颖
2015年5月26日 -
王辉耀在清华大学时代论坛的演讲
近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清华大学时代论坛发表主题为《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挑战》的演讲。王辉耀主任在演讲中提出在全球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中国亟需采取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和移民政策,积极联络海内外华人,从而更好地积累全球人脉。清华大学时代论坛成立于2003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握时代脉搏,展现时代精神”,是清华大学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学生综合性论坛。 以下为演讲实录:参与全球化,我国1: 3仍处于劣势 我把全球化分成三个阶段:自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全球化的第一个阶段。全球航海技术的发现,带来了疾病的流传,带来了种子全球的食品全球的流传。在这一阶段,中国是做的最好的国家。过去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GDP已翻了170多倍,对外贸易翻了60多倍。特别是中国进入WTO后,关税大幅降低,中国不仅没有因为开放丧失自己的产业,反而使国内各大产业竞争力由了明显提高。在入世的带动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降低关税是消除货物流动壁垒,这种壁垒的消失给中国带来了10年的高速发展期。 全球化的第二个浪潮,是全球的资本流动。从18世纪荷兰的第一个股票市场开始,全球的资本跨越全球、翻云覆雨,最近几十年互联网时代功能是如此。但目前来看,发达国家依然是国际资本流动体系的主要角色。我国提建亚投行,说明我国已经开始在全球资本市场发力,努力赢取这一红利。但是,现在依靠资本优势掌握全球经济或治理主动权,这种优势已经表现不明显了。就像贸易优势,在经过WTO关税降低和近年多个双边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贸易自由化流动给世界各国带来的红利已经不突出。 贸易和资本优势不再突出,我们要靠什么实现全球化、把握全球化浪潮?我认为是人才。这就是全球化的第三个回合,全球的人才流动,中国现在还处在最大的人才输出国。我们现在在清华是美国博士生来源最多的学校。中国在全球人才流动的浪潮上还没有掌握先机。资本、人才都掌握在其他国家的手上中国只能是把污染、粗放式的东西PM2.5都留在中国,在全球化竞争里就处于劣势。 如果说,各国参与全球化三个进程相当于三个回合,要3:2胜的话,我国货物贸易的方面占绝对的优势,在资本方面处于迎头追赶的阶段,人才方面还处于劣势,总体是一个1:3的劣势阶段。 因此,国际人才的竞争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国际人才的时代,我们要紧紧抓住。过去30年,发达国家在享受国际人才的红利,中国享受了国内人口流动的红利。未来30年,中国也要享受国际人才流动的红利 过去30年,发达国家在享受国际人才的红利,中国享受了国内人口流动的红利。未来30年,中国也要享受国际人才流动的红利 现在发达国家是享受了国际人才红利。在移民型国家,外国人口占该国人口的比例大多超过20%,如美国为14.3%,加拿大为20.7%,澳大利亚为27.7%,新加坡为42.9%,新西兰为25.1%;即使是欧洲非移民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等,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超过11.5%;在亚洲,日本的移民人口比例为1.9%,韩国为2.5%。而中国的外国人口只有0.06%,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10.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2%,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6%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2%。同样是人口大国,印度的这一比例也高于我国,达到0.4%。可见我国外国人口比例几乎为世界最低水平。同时,我国在华留学生比例也仅为0.4%,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比例8%,也几乎为世界最低水平。 国际人才红利都是发达国家享受的,中国享受了什么红利呢?中国在过去的36年的改革开放阶段,中国享受了国内的移民红利。30多年前,国内的人口,农民人口可以出村了,工作能对调了。开放国内的移民,中国带来巨大的红利。深圳就是一个移民城市,现在超过2千万的人口,创造高新技术、制造包括中国还有几千万,中国的移民城市带来中国的发展辉煌,中国今天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都是因为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几十年开放了中国国内的移民的红利。 中国现在才刚刚享受国内的人口红利,还没有享受国际人口红利。中国不是移民国家,不需要外国移民? 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不是移民国家,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移民。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一直是开放的多民族国家。蒙古族、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迁入,形成了我国现在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大家庭。并且,世界上不少看重民族血统的国家,也开始重视移民的作用。如德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历史上非常注重日耳曼血统,对外国人入境和工作的控制十分严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移民还只有人口总量的1%左右。20世纪末,德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出生率负增长、高科技人才短缺等现象。政府开始有条件的引进高科技人才移民。2013年,按照联合国的统计,居住在德国的移民已高达984.5万,占到了德国总人口的11.9%,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第三大移民接收国,移民对于德国的经济增长和德国的崛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硅谷的创新创业文化源于多元化的人才集群效应 为什么美国创新是走在前面?答案是享受国际人才红利。这方面美国是全世界走的最前面,而且是做的最好的。在美国,专利创造1/3是来自国外的移民,诺贝尔奖获得者1/3是来自国外。在教育领域,美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全数在校生70%来自国外的留学生。包括在计算机这些专业里面,国际学占了很大的优势。美国博士学位就业人才里,国际移民的比例从93年的23%到2010年的42%,国际移民创造了美国1/4的高学历,包括谷歌里面30%都是亚裔的,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国的。 硅谷为什么那么发达?那是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的思想相互碰撞,没有任何条条框框,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的人才汇集到一起,时时刻刻产生新的点子、新的思路。 以色列是全世界创新创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以色列建国的时候只有60万人,现在800万,绝大部分80%以上的人口都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和非犹太人。这些人才的履历和背景,为以色列发达的科技产业奠定了坚厚的基础。中国需要吸引国际人才,积累全球人脉 看了以色列的例子,我们看了美国的例子,再来看中国.我们现在国际人才的储备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少的很,过去两年,美国到中国来的留学生连续下降。奥巴马上台的时候奥巴马提出要派十万个留学生留学,现在离十万差的很远。我们中国去美国留学生超过了25万,到中国来的留学生非常少。这对中国吸引国际人才是非常不利,而且对中国的创新、中国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实际上中国现在每年已经是生源不足了,如果不抓住国际留学生这个教育市场,恐怕将来很多学校都要倒闭。 为什么开放中国的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 当务之急,我国提倡亚洲命运共同体,全球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我们可以培养多少个国家的留学生,就是培养多少个知华派、亲华派。不光是中国企业要走出去,我们中国培养的人才也要走出去。这个方面,我们需要太多国家来合作。出入境法中更多强调人才概念,去除人才流动的壁垒 什么是人才流动的壁垒?就像关税和配额是货物贸易的壁垒一样,签证就是人才流动的一个壁垒。 加入WTO,对中国最大的好处是消除了货物流动壁垒。以前中国的产品要出口,都得申请配额。加入WTO后,中国货物出口一下就井喷了。在12、13年中国贸易翻了六七倍。 签证是人才流动的一个壁垒。最早国与国之间是没有签证的。各个国家都在说留学生。去年亚太APEC会议期间,奥巴马来中国第一次宣布中美十年往返签证。以前去办美国签证可能办一年半或两年有效的,去美国留学一次办五年。现在你可以办十年。十年间可以说走说走、随时去美国,去了每次可以呆半年。这种降低人才流动的壁垒,加速了人才流动的频率,给中美都带来了人才流、创意流。有了创意流才有创新。 我认为,出入境管理法里,除了要加强管理,防范安全,要控制外国人口以外,也要更多强调人才概念。所有国家的移民法,都几乎也是一部人才法,人才战略都融在里面。各个国家都在降低人才流入的门槛。像日本,获得永久居留证原来要求要居留是十年,后来变成五年,最近又缩短到三年。我国在2013年的出入境管理法里增加了人才签证这个概念,当时是我提出来的。因为当前,这个世界最稀缺的不是贸易、是人才!建议中国海外使领馆设立人才处 以色列专门做了一个叫移民吸收部,是跟国防部同等重要的部门。中国台湾在海外也有办事处负责招揽人才。韩国成立了“联系韩国”,新加坡也成立了“联系新加坡”,目的就是到处延揽人才。“联系新加坡”就常驻在使馆。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在海外设立文化处、商务处、科技处、教育处,为什么不可以有人才处?其他国家,使馆的移民处是非常重要的。你看北京各个国家的大使馆,美国使馆最忙的就移民处。中国也应该设立一个人才处、移民处,专门吸收人才的“处”。为海外华人华侨发放“海外公民证” 很多国家放松国籍政策,包括像印度、巴西、菲律宾、俄罗斯、墨西哥,在90年代的时候全部都开始承认双重国籍。2012年韩国也修订了国籍法,承认了双重国籍。双重国籍是非常好的一个办法。我们现在海外有6千万的华人华侨,华人华侨已经分布至世界各地,可以考虑开放双重国籍了。比如在菲律宾,有几百万的华侨跟中国都有关系的话,这是一个很强大的政府或者说影响力。包括在美国有四百万的华人华侨,如果他们与中国重新建立联系,将有可能影响美国对华的政策决策。 印度就很聪明。迄今为止,印度在海外发放超过了1千万合法的海外公民绿卡,叫海外公民证。海外第一代印度人可以拿这个“绿卡”,二代以后的移民,因为祖先都是印度人,回到印度也随时被欢迎,不需要办签证。 我们现在知道,在海外的华人回来一趟非常不容易。现在美国好了,有十年签证,但很多国家还都没有。所以说,发放海外公民证这种人才流通的壁垒和变革和政策的宽松,是促进人才流动非常重要的方法。中国的人才政策正走向开放,技术移民立法值得期待 马英九在台湾执政6、7年间,最大的政绩之一是台湾的护照可以去100多个国家了。同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中国香港也有100多个国家可以免签。 我们护照的含金量在逐渐的提高。原来我们只有几个国家免签,现在有40多个免签和落地签的国家。我们每年出去1亿人,在海外消费1千多亿美元。按照有关预测,到2020年中国会有两亿多人出国旅游。包括留学生出国学习潮,大家对签证便利化的需求是很大的。 当然,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呼吁中国建立移民的体系,非常高兴的看到上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来要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去年年底中央首次召开了全国留学生会议。原来这个会议都是在教育部,去年是提升到了中央的层面。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要统筹谋划出国留学来华留学,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上升到同等地位。还有,李克强讲的留学事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延东副总理也讲坚持教育开放合作、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这都将留学上升到很高的标准。我们智库能够这么多年的关注、呼吁得到了中央的政策的重视,并有了体现。吸引留学回国人才和外籍人才进入高校,避免高校人才近亲繁殖 现在我国高校招收教师人员,有很多是近期繁殖,学生毕业后留本校。甚至有些招关门弟子,自己教出来的再招回来。但是,中国的教育可以更好更多的鼓励来自不同的学校的人才任教。我了解,哈佛大学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留到学校也可以去别的学校。这种来自不同的学校的教师人员比例越高,对这个学校创新越好。中国需要更多的国际化的领导人才 国际领导人才的培养,实际上确实很重要。中国现在国际组织里面人非常少,现在国际组织在大量的可能日本也没有,大量的韩国人、印度人,欧洲的都有,但是国际组织里面中国人非常少,大力的推动中国人才进入到国际层面,这是提供领导人才的一个方式。 阿里巴巴到美国上市,马云就讲阿里巴巴不是中国的阿里巴巴,是世界的阿里巴巴。去年我们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也发现,中国到海外投资已经超过了来华投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已经到了。但关键是有没有领导人才领导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需要培养更多的国际化的领导人才,不光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能更好的参与全球化。各个学校包括像清华、经管学院、或者像肯尼迪,像公共管理学院,可能都在未来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包括领导力。
2015年5月25日 -
陈启宗:“一人一票”的欧洲为何走上歧路?
理事简介陈启宗,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亚洲协会联席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 4月18日下午,恒隆掌门人陈启宗成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大师讲堂的演讲者,演讲的题目是《纵览全球“展望中国未来十年”》。在演讲中,他表示并不看好欧洲、日本、俄罗斯等经济体未来的发展,但是对美国的复苏和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保持乐观,并对中国的未来经济做了十七点展望。 以下是陈启宗先生的演讲与问答全文: 今天我的课题是“纵览全球-展望中国未来十年”,对我来讲,谈中国未来十年有一点超越我的能力所及,内地人也未必讲得好,何况是我们在香港的朋友。不过这个题目既然是纵览全球,也就是中国今天不能独立于全球,30年前可能可以,到了今天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分子,在这个大环境里面,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可能独立于世界整体经济之外,所以今天我会花时间讲一下我的上一半是纵览全球,下一半是讲中国未来。 经济跟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制度是分不开的,任何经济体,它的成败不能跟它的环境,跟他所处地方的制度分开。所以,作为一个商人,我们今天对世界的局势,对各国的情况,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我曾经跟一些朋友说过,我现在已经不再是恒隆的CEO也不是恒隆CFO,也不是恒隆CTO,也不是恒隆CMO,我是什么?我是恒隆的CPO,“P”是代表什么?CPO是什么?需要对世界整体的政治环境,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理解,所以可以说我花在这上面的时间,绝对不亚于我花在生意上的时间。生意的事情特别是搞房地产,做房地产一年只要做一两个大的决定抓住就可以了,其他的是交给下面的人干。他们做的比我还要好,他们头脑比我清楚,经验比我丰富,为什么不用最好的人进行管理。 我自己觉得认识世界的情况,这个对公司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纵览全球,就是说我们必须对世界的局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不止是世界的经济,也需要对世界的政治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跟大家回顾一下今天世界经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提到世界经济的时候,在每一个区域的国家,都不能跟本地的政治分开,所以我也会对这方面有一点评论。 第一部分讲一下世界经济;第二部分展望中国的未来;第三部分讲一下关于今天对中国未来十年我最担心的是什么事情。不止是内地的事情,更是全球的环境问题,我说环境是整体局势的看法,这个会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欧洲不存在了 我把各个区域跟大家抓住我的理解,有一点解读。 首先欧洲,不能否认欧洲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比美国还要大,但是欧洲从增长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是零增长,也就是因为它的体量大,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不能不考虑欧洲。欧洲是我们出口全球最大的市场。但是如果你希望在欧洲可以有大发展、大增长,或者年轻人想到欧洲创业,我就提议你们再考虑一次。 我全世界有三个人是非常佩服的,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这三个人对于世界的政治的发展,我认为是无人能及的。很可惜一个月前,其中一位过世了,是亚洲的李光耀,另外两位是谁呢?基辛格和德国的前总理施密特。 施密特1918年出生,到现在已经95岁了,我每年尽可能都去看老先生,每次跟他们聊天我多可以学到不少的东西。我问他我说你现在怎么看世界?怎么看欧洲?他说欧洲他用两句话描述: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掉了欧洲的一半,剩下一半呢?第二次大战打掉了,也就是说在他的认识里,欧洲都不存在了,欧洲不再是一个在世界上举轻若重的地方了。 我记得1978年前,我有一次做讲演,主讲嘉宾就是基辛格博士,那天德国现任总理,从前的外长等等很多人在,基辛格博士是最后一个讲的,他站起来用他德国口音好重的英文说,从世界全局来看,欧盟EU根本不是东西,这是中文的意译。 这两位我最尊敬的老先生也是在世界上被很多人认为,地缘政治研究最厉害的两位老人家。他们都认为欧洲已经是历史了,所以在座各位如果想去欧洲发展的话,我希望你三思而后行。 顺水行舟是容易的,我这个人比较笨,所以要胜利只能够顺水而去,逆水是很难的,什么让你那么有把握能够胜利制胜?经济增长每年1%,或者是0%,这个大环境里面要赚钱是不容易的。 我刚才说了从中国大经济体的角度来看,虽然欧洲没有增长了,但也不能没有欧洲,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国是欧洲,所以从国家的角度是一回事,从你个人的角度又是另外一回事。欧洲为什么出现过头的社会主义 欧洲这个经济体,是有相当的难处,当然我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会变成今天这样?二战之后,上世纪50、60年代,是欧洲重建的时期,到70、80、90年代,慢慢经济的活力就下降了,到今天这样子原因何在? 我刚才提了两位老先生,现在我再提另外两个,就是我们中国邓小平先生,他怎么评价欧洲呢?他说中国不能走西欧过头的社会主义的路。我完全同意邓小平先生所说的那句话。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欧洲会走上过头的社会主义路?只有一个原因,我知道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事实,你不接受事实你只会成为历史垃圾筒的一分子,没有一个人能不顾历史而生存在今天的世界。 欧洲过头的社会主义乃是他们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产生的,你说我很过分,把事情简化了,如果你不能把复杂的事情抓住要点,一针见血说出来你脑子就有问题。你说你看到了很多,那你看了那么多之后,可以总结出什么要点?西欧或者是任何其他的地方,过头的福利主义都跟他的自由民主制度是分不开的,全世界十大高负债国家,都是一人一票所谓民主制度的国家。唯一一个排第七是新加坡,新加坡它哪里有民主?李光耀先生的新加坡政治制度是个了不起的个创举,不是民主国家,为什么也在十大里面?因为数据是假的。新加坡怎么负债?那么高的债务因为他要发很多债券,要发展债券市场,但是他兜儿里有很多钱,像我的公司恒隆。 十个大国负债多,最厉害的是日本,大概公共债务是GDP的200%,然后是希腊,西班牙也是相当高,为什么?就是因为福利主义,福利主义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一人一票民主制度,他们说我们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健康、不干净,我也不能否认,习近平现在在清理当中,西方国家也是一样,不过你做的聪明一点,你其实也是答应了选民很多,你做不了100你做70,你做不了70你做50,你做到50你就死定了,所以欧洲今天就落到这个田地,最大问题是他们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承认自己的难处,从而改进自己的制度,民主不可以没有,但是也绝对不能走西欧老路,有人问美国怎么样?等一下我说。所以欧洲在可见的未来,我看不到欧洲经济体会有大的进展。也可以向他们出口,他们也有不少好东西,进口他们的东西也行,特别是名牌也是可以的。最该担心的是美国 美国也是一人一票,为什么没有欧洲的数字那么难看。美国立国之本,有一个基本的取向,政府不要干预,从英国、欧洲移民到美国的清教徒等等,正是因为在欧洲的时候政府干预太多才跑到北美洲的。跑到美国他们定的立国之本就是政府不要干预我。 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说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地大”是对的,“物博”呢?其实不博,不要给老师骗了。比如说金属,中国是物博,但是从其他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资源等等,基本上不行。中国的可耕地只有11%左右,水资源几百年来都是不够的,南水北调等等。 美国呢?真的是地大物博,我1979年第一次读研究院,到美国之后他们到处都是麦田,真的是厉害。美国地大物博,而且有一个政治的基本点,就是政府不要干预,所以现在他们虽然在华盛顿他们两党打的你死我活,但是经济是还可以继续发展下去,为什么?就因为他们立国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政治跟经济,政治跟任何私人活动分开,所以基本上才可以活下去。 但是他们的债务也是很高。所以每几年政府要关一次门,因为两党不能同意继续给钱。总的来说美国制度的建设是很特别的,我刚才说的美国的好处,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吗?没有的,我还没有看到另外一个经济体,是像美国政治跟经济分开。 我们没有历史背景,也没有地大物博,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可以向别人学,但不能照抄。总而言之美国至今来看,仍然是是一个最有再生能力的制度,这也是大家不能否认的。 比如说2008年、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欧洲就没有办法面对难点,现在欧洲的银行非常的为难,美国呢?次贷危机,那一套东西不行就切掉,像我们中国人是固本培元。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今天美国仍然是欣欣向荣的。 我曾经几年前在莫斯科做过演讲,演讲的时候我说你们请我来这里是因为你们担心中国的崛起,你们担心中国的崛起把你的工作岗位都拿去了,这是你们唯一邀请我来的目的。为什么你只邀请中国人,因为你想听听中国到底现在怎么样,你怕更多的工作岗位被中国拿去。我说你们搞错了,你们该担心的不是中国,你们该担心的是美国。 为什么呢?很简单,我长大的时候1950年代,美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二战之后欧洲制造什么东西?日本制造什么东西?整个亚洲制造什么东西?基本上美国制造。50、60年代是世界制造东西,他们说中国制造不好,我小时候是美国制造不好,到我这个年纪中国制造是很好的。 总而言之,我跟莫斯科人说你们要担心的是美国,美国未来几年会再一次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依据是什么?制造业需要的是什么?是科技,天然资源,美国比大家都多,还有什么?资金,美国资金很多,再加上资本市场还有股票市场等等,还有能源,页岩气就不用说了。 最近因为政治原因,他们把天然气跟石油价格压下来了,就是五年仍然价格这么低又怎么样?美国的蕴藏量很多,我个人不相信天然气会完全取代石油,因为能源消耗的1/3是用在交通工具,这方面恐怕还得靠石油。无论如何美国的能源已经是世界最有影响力之一了。 有能源,有人力资源,市场也很大,管理方面,世界上最好的管理学院大多在美国,欧洲最好的管理学院,他们的大教授都要跑到哈佛去教书。美国的制造业领域,劳动者的工资也不再是大的难处,未来可以用机器取代而且更便宜,不会累。 所以你看看制造业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美国都有了。稀有金属,全球30%是在中国,但是不要忘记还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俄罗斯占全球17%,另外13%是在美国,不过他们不开采,因为环境污染。然后他骂你中国人霸占这个市场,就让你开采让你污染自己的环境,然后他就骂你污染环境。其实稀有金属13%左右在美国,所以美国可见的未来,很可能再次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再加上还有一点,2001年中国入世,当时西方是提倡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不敢要,结果朱镕基说我们要,付一点代价也要,要了之后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谁最反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了?不是中国是美国,我有不少朋友在香港,内地也有,都是做制造业的,他们告诉我从前在制造东西卖给(沃尔玛),现在每一个(沃尔玛)要求你在美国制造,现在最反对贸易自由的反而是西方国家,逼着你一定要在他们那里制造,而且价钱跟你在中国要一样低,所以我朋友不少现在比较为难,所以美国很可能在未来5年里,重新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龙头大哥之一。我们的制造业水平还需要提升,所以美国经济体恐怕在可见未来还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东亚正进入政治不稳定期 日本大家都知道人口老龄化,所以长远来看,日本经济跟欧洲有一点像,从增长的角度来看恐怕不应该是我们担心的对象,印度我经常去,今年已经去了几次了,印度要看莫迪能够把经济搞活,断言他能不能成功言之过早。即便是能够把经济搞活。而且他们的在下一任上台之后,把你做的好事完全倒过来。当然希望他可以成功,我也相信他在某个程度上会成功。但是印度要像中国那样整体的大发展,恐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再来就是东南亚,东南亚以往20多年跑的不少,东南亚有很多人说是跟中国有相似的地方,工资低、人口多、人力资源丰富等等,我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位好朋友,是泰国外交财务部部长,我说你们东南亚死定了,他说为什么?我说很简单,你们能做的中国都能做,中国能做的你不一定能做,你的工资低,中国也低,而且人口比你大多了,你凭什么能够跟中国竞争呢? 过了几个月我碰到他,他做演讲,他就讲我讲的东西,他从情感来说不大愿意听我的话,回家一想也没有办法,确实是这样。 东南亚除非能够突破,要不然你跟中国竞争不一定是好事情,就像什么?就像我跟姚明竞争打篮球,死定了。当然我相信中国不会不顾邻国的需要而只顾到自己本身的发展,我相信不会这样的。这是东南亚幸运的点,因为中国的睦邻政策还是非常重要的。 更严重的是什么?更严重的是,我个人看法东南亚刚刚进入一个政治不稳定期,50年代、60年代东南亚非常的不稳定,到了80年代,终于比较稳定之后,大概在80年代下半期开始发展了,20多年过去了,东南亚恐怕又回到了政治不稳定的局面。 马来西亚大家都知道好多不稳定的因素,华人跟马来人之间的矛盾,有一大堆的问题。泰国的情况更不用说了。菲律宾你不要忘记,菲律宾二战之后是东亚最发达的国家,我记得50年代、60年代我小的时候,看见那些电影,别说追什么女孩子,有一个东南亚菲律宾华侨男朋友,那是一家人荣幸。现在在座各位女孩子你们告诉家长交了一个菲律宾的男朋友,你们家人?你懂我的意思。 印度尼西亚才是最大的国家,有人说,2亿3千人,现在是民主了,奇怪的是民主那么久他们一点没有改变,而且政党轮替,今天好明天不好,相当大的变化,有人说新加坡了不起吗?是李光耀在的时候确实是了不起,但是李光耀现在不在了,他创办的人民行动党,他们的政治前途是怎么样的?恐怕也是有相当多的难处存在,而且西方过分、过多的福利主义也可以在新加坡发生。 俄罗斯我经常去,每年去3、4次,那是一个单一资源的国家,单一行业就是天然气,所以在西方制裁之后是比较为难的,我每次去都邀请我朋友在中国餐馆吃饭,每一次都是300美元,这次去只要200了,他们的卢布还贬值了。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对他们来说不是。南美洲跟非洲加起来的GDP总量不如一个日本,日本是5万亿美元,他们加起来才4万多亿,所以这个体量是有限制的,不过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确又是不能忽略那两个国家,昨天我还在华盛顿跟(秘鲁)经济部长说,我说你们其实很小,整个南美洲加起来大概是日本的一半,你们是7亿5千万人民,非洲是10亿人民,加起来总量不如一个日本,所以当我们说到这些国家的时候,必须对这个大趋势有一点把握。世界经济就讲到这里。中国卧薪尝胆发展经济 中国已经是世界两个经济的火车头,大家也要知道量大质还不够优,量大是很好,质要是不能优化的话,长远也是有问题。比如说工资不断的上升,你如果质不能进步就有难处。这方面我相信中国慢慢从量到质转移的时候,会让中国的经济体可以持续的发展。我相信中国的经济体、制度会越来越跟西方的制度接轨,政治制度也会从这个方向走,但是绝不能完全的照着别人的老路走。往后看中国未来的十年,经济会有什么情况呢?我很快的向大家交代一下。 我要说的恐怕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过放一起来看的时候,可能还有一点用处,也有一些点说不定是某些人忽略的,总体来说我相信大家会同意我说的中国未来经济十年发展前景的。 第一,市场越来越规范化。 第二,中国的资本账户会慢慢放松。每年在香港政府之下搞一个AFF,AFF每年都有200多位世界各国人士来参加,另外我也组织了一个环节,就是关于中国经济的。每年我都会问一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中国的资本账户,什么时候才放开?一般在座人是外国朋友比较多,一般是认为5年到10年。总而言之国家是往这方面走,资本账户是会开放的。 第三,出口会持续的增长,进口也会增长。但是有一些转型的增长,中国原来是做机器零部件,现在机器也是自己做了,这方面的进口会慢慢减少,还有矿物的资源恐怕会不断增加,中国短期来说是过剩,长期来看还得增长,更重要是其他新型的进口,比如说服务业的东西,医疗、保险等等,张磊跟我说,他说现在要把美国最好的一个医院,一个很了不起的医疗集团引进到中国来,就是服务性的竞争,我去过一次而已,一进去穿着阿拉伯衣服的人一大堆,非洲人一大堆,全世界的人都往那里跑,现在引进到中国来也算是一个服务行业的进口。出口会持续,进口也会持续,不过会有一个转型。 第四,明天的消费会成为今天的制度,明天的消费只占全国GDP35%左右,美国是60%,中国千万不要学美国。虽然对我来说是越高越高,但是不能过头,你想一下到了50%,那就不得了,那就是增长40%,从现在这个角度,而且整体GDP还会增长,所以当它整体经济增长,而他的份额又是到50%的话,可见中国民间的消费会越来越厉害的。 第五,我看不到房地产会破裂。房地产没有事不用担心,我到外国很多人问我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等等,我说你们在担忧一些不该担忧的事情。 第六,中国会成为民间资本的基金出口大国。十年前这方面真的看不到,十年前主要是国营企业开始到海外买资源,但是以往这五年民间的资本开始了出口,也是不可逆转的一个现象。我到美国很多人问我,纽约有人问我你们中国人钱到我这里,到纽约买房地产,我说没有什么世界就是这样发展,你没有看到他的钱要来你是傻瓜,你早就应该看到了,问题不是来不来,问题是什么时候来,而且来的形式有多凶猛。 第七,中国会成为技术出口的大国,中国的高铁已经出口到很多地方,甚至于两年前加利福尼亚还要引进中国高铁的技术。高铁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还有很多其他的,我们会继续的发展。 第八,人民币会慢慢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更多的国家会储存人民币,从商业交易角度来看这更不用说了,最近我跑到俄罗斯去,那边朋友问我中国跟俄罗斯购买石油气用什么结算?我说我也不知道,我希望是用人民币。 第九,军用技术转民用,军转民用这是西方社会在苏联倒台之后,在西方国家经常看到的一个事情,军事技术的发展,在中国也是相当快,某些技术能够转为民用,我相信慢慢也会转为民用,军转民用可能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之一。 第十,服务业的大发展,我记得以前有一个问题,中国的经济体服务业占多少份额,这个问题本身是有很强计划经济的发展,无论如何服务性的增长是不可避免也是好事,因为要制造那么多就业岗位,服务业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块。 第十一,商业银行跟投资银行,双混合的发展。我曾经亲耳听到朱镕基先生说,他当总理已经是很多年前了,他说中国不能够以投资银行为主,我说这句话相当有水平,绝对是对的。还有一位曾经说过,投资银行主要是跟资本市场运作有关的,这方面不能不压,但是也不能成为主导,因为风险很大,商业银行比较小心,所以中国的发展我相信商业银行跟投资银行双轨的发展。你们在以往十几年中国经济大发展期成长的一代人,对你们来说投资银行是最了不起的,但是你不要忘记要是你是我这个年纪,30年前、40年前投资银行家根本没有资格做这个银行家,是我们瞧不起,我们认准的是商业银行家,投资银行是有一些邪门。当然我知道以往的几十年,我在80年代的时候,就是开始资本市场大开放,投资银行家就成为商业的宠儿,赚钱了很多,我认为是完全不合理的,所以特别是2008年、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就把投资银行拉回来,我认为这个是好事情。不能像英国那样,最好的头脑都去做对实体经济贡献不那么大的投资银行,所以希望在座的朋友注意这一点,世界会转变,今天投资银行好像是吃香,过几年不一定吃香。整个行业的道德是破产,不是个人道德,整个行业制度来说道德破产,不值得我们去做。我也用他们,用他们是肯定的,自己不要搞进去就可以了。 第十二,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甚至于第二大,总而言之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绝对会成为世界更重要的金融市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服务的是整个中国,只要中国大经济发展,香港金融服务这一块是很了不起的,但是上海也很了不起,我不是上海人我是香港人,所以为香港说一句话,你们看了吗?现在是沪港通,我在美国有很多人问我,怎么看这个沪港通?我说这个是刚刚开始,中国的资金有很多,以往90年大发展,储存的资金很多,能够出国在外面的唯数比较少,沪港通是第一次批准正式可以跑到香港来买香港的股票,有很多跑到香港来上市。不要忘记如果你们沪港通要买,最好是买什么?恒隆地产。 第十三,中国的品牌越来越多在取得一席之位,不一定是中国的品牌打到国外,也可以是中国买国外的品牌牌子没有变,只是人变成中国的,西方世界做品牌是首屈一指,我朋友他买了一个世界大品牌,他说要送给一个内地品牌公司的老板,我说为什么送给他?为什么不卖?他说他们两个人会把这个品牌做起来,然后每年赚一个百分比到我口袋,过了没有多久送了没有?没有,他送给他女儿了,总而言之就是中国人收藏。 娱乐事业、体育运动、旅游、教育事业等等极大发展,你们为什么喜欢到恒隆来,因为没有太大其他的选择,中国人口密度很高,空地不多,中国带孩子去哪?兜儿里都是钱没有地方花就到我恒隆馆来了。 第十七点,慈善事业在中国会极大发展,有很多人让我捐钱我说在香港有十个八个是世界大学都来找我,我很懂得怎么对你说不,我说你敲错了,应该跑到内地,因为内地的钱比我多,而且他们刚开始做慈善事业,我一个多月前在北京,有一个慈善事业,我就请朋友去,结果一大堆都买了都是很成功的商人,他们都在想钱赚那么多,慈善事业怎么做他们是很注意的。 最后一点,中国的经济模式会成为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所模仿的对象,我相信这个也是一定会发生的,最后提出几点我对中国经济大发展的一些担忧:世界政局越来越不稳定。我曾经有一次跟我儿子在武汉看商场的时候,晚上我们两个人聊天,我说你这一代人实在是不幸福,我这一代人是最幸福的,我爷爷那一代人是一战,也有很多内战,我爸爸妈妈那一代看到中国的内战也看到日本人打中国,好多困难的事情,我这个人生于二战之后,经济大发展要是你像我长在香港也没有经过文革,所以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一代人,历史证明我这一代人也是最不负责任的,天然资源让我们消耗掉不少,环境污染是我们干出来的坏事,西方国家贷款一大堆根本不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还掉。全球经济八大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是最幸运也是最不负责的,你们这一代人呢?我就不多说了,你们这一代人会面对一个非常不稳定世界的局势,其中有一个是因为美国人现在都冲着我们中国而来,我在华盛顿的时候,我就说中国在历史上几千年来是与邻为善,是睦邻从来不打别人,唯一打的是因为你先打我了,你不打我也会先打你。所以中国唯一是内部自己打自己不打别人。 现场有人同意我说的,说不要做老大,太昂贵了,最好是老三老四,可惜现在我们是老二,做老二又发现太危险了,因为老大怕我们上去,我说中国做老二没有问题,你不要把我当做敌人,你把我当做潜在敌人,你就不是得罪一个潜在敌人,你是得罪一个先进的敌人,因为我得预备着,这个关系如果搞不好社会就会出大事,不过我也不认为世界一定会出问题,因为中国是卧薪尝胆要发展经济,不愿意与人为敌,我们尽可能不跟国外为敌,这就是我们。美国人永远做对的事,不过他会做一切的错事,能懂吗?这些是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世界还有一些外面的难处,也有一些中国内地的问题,我就简单把它单列。 世界有八个问题,第一,天然灾害的问题,地震、海啸这一类,中国要很小心要预备。 第二,环境的问题,水资源、食物来源等等。 第三,瘟疫之类的影响公共健康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尽了一点责任。 第四,恐怖主义,这个我们要研究一下为什么是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基本存在原因是不对称。 第五,网络战争,这个是每天在发生的。我有两个朋友放了一些咨询在网络上攻击美国商业最多的是谁?是中国,我在第一排我就问了一个问题,我说你没有放出来攻击中国最多是谁,大家都不敢说话了,网络战争是很厉害的。 第六,热战,这不是冷战是真的打起来也是有可能。 第七,金融系统的崩溃。 第八,科技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互联网,这是非常严重的。 科技有好处也有可怕的一面,中国也有几个大问题我简单讲一些: 第一,希望中国可以做得干干净净的。第二,民粹,我们要小心。第三,希望世界上是被人尊敬的学者,还有公共的知识分子等等,能够在网络上多发声多教育,不能走民粹主义。第四,我也担心对于商业来说赋税越来越高,还有各种各样的费用,加起来都是税务的一种,这个也会受经济的影响。第五,大学教育的水平,特别是研究严谨性的不足,这是我非常担忧的一个问题。严谨性不够人情不够客观看待科研界的事情,是对国家长远发展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情,不是短线的难处,是长远的难处。 第六,国家千万不能失去方向,60年代、50年代中国是以意识形态为主,到了70年代、80年代、90年代,邓小平先生的领导下,经济人发展成为国家大方向,今天已经进入了制度小康,小康之后国家的大方向是什么?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希望不要像美国那样一直找敌人,你要找敌人就会制造出敌人,希望中国不要走这条路,但是不走这条路国家的大方针是什么?我没有答案,我只不过提出来给在座各位思考一下。 纵览全球展望中国未来十年,有很多机遇,也有不少的挑战,各位有很多都比我年轻,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国家和未来也是属于你们的,希望你们好好思考这些问题,不止是在学校里面学习技能,我希望在座各位是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思考比较大的问题,能够为国家、人民带来解决方案,谢谢你们。 中欧副院长张维炯教授主持问答环节 以下观察者网问答环节: 提问:我问第一个问题,请问陈先生您对未来中国的养老地产和地产相关的养老服务有什么想法? 陈启宗:没有什么想法。我虽然想过但是我不会做的,我在美国曾经做过养老地产,那是80年代末的时候,无可否认中国人口老化,而且现在老人家不是自己有钱,就是儿女有钱,是很能花钱的一代人,而且越来越如此,所以养老地产一定是有市场的,我相信未来5到10年一定有一些专注养老的集团出现,但是模式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搞清楚,在国外的模式不一定可以在中国用,我相信也不一定是只有一个模式是成功的,可能也会有很多模式都会出现也都会成功。从中国内地本地情况来看,只要没有社会的动乱,中国内地大发展,还是前景非常好的,而且好多行业会有很多赚钱的机遇。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们是非常幸运的。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只要是中国人,恐怕要比欧洲人幸运很多,也是比日本人幸运很多,日本人的老化程度比我们大很多。 提问:您如何看待李嘉诚先生将很多投资转到欧洲的做法? 陈启宗:这个我说话要很小心,第一李先生几十年来,他当初买汇丰银行是非常明智的,也培养出一个中国人在世界的视角上是能够打出一个天下来的。我相信在别人手上很难做到,在李先生手上,以往40年来,利用这个平台在欧洲打出一个天下来,我理解他在欧洲赚的钱比在亚洲赚的钱多多了,也就是他去欧洲是他有本钱去欧洲,他已经是欧洲很重要的一分子了。很多人问我他为什么离开中国呢?为什么又要撤资等等一些事情,我想中国这个大市场,这块肥猪肉,没有人会自愿放弃。 提问:还有一个问题,对于最近中国经济放缓,有部分外资企业正在撤离中国,陈总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陈启宗:别人傻也没有办法,我告诉你一个故事,1996年当时(公司)还是很强的一家公司,他们第二任董事长来找我,他邀请我做他们董事位上,我就问他在中国经济如何?他说赚了很多钱,他90年代在中国是美国之外赚钱最多的地方,当时有很多大公司在中国赚了很多钱。不过有一些行业是比较困难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美国的公司有一个好处,是它的强项也是弱点,非常灵活,好的时候进去不好的时候出来,在中国这个市场里面,这个做法不大行得通,中国人是讲关系,是要建立长远关系,这个制度系统也不是外国人一般能够很容易理解、认识的,却又是能够认识的,他们之所以可以在中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谦虚,了解中国的系统,才可以活下来,我们中国人到其他地方也必须谦虚,学习他们那一套,要不然你也不可能在外国人地方赚钱,所以有人撤资是很可以理解的,你撤了别人进来了,而且今天中国就是你不进来,中国人自己也有很多大的公司正在等你撤资,别人不接我们中国人接也可以。对整体经济我相信不是大问题,当然多一点人进来,特别是水平高的更好。 提问:下面有一个问题,现在国内消费者有很多年轻人不认可中国制造,出现了海外的购物狂潮,您也讲到未来5到10年美国将回归到制造型大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制造业将面临怎么样的挑战?要满足我们中国消费者需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中国应该要做什么努力? 陈启宗:国外会有很多品牌在中国涌现,中国人到外面购物是很自然的事情。在1990年代,日本人出去购物不得了,再过15、20年韩国人也是出国购物,台湾人也是这样,我们香港人也是如此,所以没有什么。不过什么会让他们回头?他们在国外买最好最贵的东西,回到家里发现都是中国制造,慢慢就会想既然是中国制造为什么要在国外买?当然这个品牌不一样,你再下来又发现,原来品牌老板是中国人,这个世界不可逆转的事情,毛泽东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没有办法,历史就是如此过来的,所以中国人起初对中国制造不喜欢,正如我儿子二十年前对我说的中国制造不好,正如我十多岁的时候我说日本生产有多好,慢慢中国会有一些产品成为世界最好。 不过,海外购物造成很多外汇都外流了,奢侈品可能有60%以上是中国人买走的,我曾和税务部门的人说你们为什么不把奢侈品税降低一点,他说为富人减税,大概社会上会有一点意见,钱外流了税务的损失也是事实,所以有一天会回流的,有一天税务会降低的,结果我等了两年还没有发生,反而什么发生了?香奈儿——他在中国最大的业主是谁你知道吗?恒隆是最大业主之一。结果是他们减税(指近期的降价行为——观察者网注)了,他们减税了,国家就可能想,既然他们的价格已经跟欧洲的价格在5%之内,就不需要减税。有这个可能性,但是还要观察一段日子,LV要不要也学香奈儿,这个要观察一下。降下来的时候,别人从前是买LV,不想花那么多钱买香奈儿,现在降下来,他当然去买香奈儿。从我的角度来说最好是国家减奢侈品税,这样所有的品牌都降,现在只有香奈儿降,其他的降不降不知道。 当然,品牌利润越深对我越好,我还有他们的提成,他们利润越厚我的手伸进去越有感觉。所以现在我还在观察别人是否减,税会不会降低,对我来说还是有一点影响,但是也不是太大。(有些商城就不是了)市场好的时候你赚很多,市场不好的时候你很惨,那他为什么给你提成,因为我是恒隆,我地点好,设计好,管理好。别人不怕多付你租金,只要可以卖东西卖出去,能够在我那里卖更多货物,他就可以付更多租金。 提问:最近几年互联网发展的非常快,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企业发展非常快,想问一下在电商这样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商业会不会被颠覆?恒隆在这个方面有没有做什么措施? 陈启宗:电商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有相当倾覆性的现象,不过它所影响的不同档次的货物有不同影响的程度。比如说你现在到恒隆去,LV有四层,第四层我从来没有去过,后来我派人去看,跑到四层没有人,他们介绍是给VIP的,打开柜子不同的皮革等等有厚有薄的,你可以要这个皮要那个颜色要这个款,他们都可以给你做,会员是在楼下。这些东西你花要几十万块去买,大概网络上购物就不太可能,你一定要摸一下,穿一下,还要修一下,恒隆广场四楼都可以搞定,所以这个有一些行业,有一些产品受到影响少一点的。 你说完全没有也不一定,也不能这样说,反而我在恒隆最近一个项目,我叫做EST,体验、服务、科技,从我们公司角度来看是用科技来为购物者提供新的服务,从前是没有的,他来我这里购物有一个新的体验。比如说你现在看见我恒隆,我这个项目是最近推出来的你进来之后就可以叫出你的名字,以往十次购物你都在这个地方,他可以记录你的行为,这个大数据我跟客户配合的时候都知道你买什么东西,这就是EST,是用科技给你一种新的服务,一种新的体验。这种东西别人抄袭也很容易的,别人抄袭我也抄袭别人,我最早是为顾客提供这个服务的,希望能走在这些前面。 提问:还有一个问题,请问您认为希拉里能否当选美国总统,美国对华政策未来十年会有什么变化? 陈启宗:我这个人从来不进澳门的,你如果跟我赌我认为希拉里做不了两年。为什么呢?把她和1992年的老布什总统联系一下,老布什竞选期间他的好朋友,死掉了,老布什他失去了强的连任动力,他是自己把自己打败了,你要当选美国总统,你要极度有野心,希拉里这个人她年纪比我还大,67岁了已经,最近又有一点身体上的问题,所以看她是逼不得已上马,我觉得共和党机会是比较大的。 我认为最好的人选应该是共和党的老布什的小儿子。1999年老布什那时候我在理事会上他是主席,常常见面聊天,有一天我在美国碰到他,他说我很快要到香港去了,我说很好那我请你吃饭,请了150多个人,当时他大儿子要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他的开场白是什么你知道吗?之前十年八年大儿子选州长没有人认为他会当选,结果选上了,二儿子选择州长别人一定认为可以选上,结果没有选上。为什么大儿子做了总统,而二儿子到今天还没有做总统就是这个原因,跟当时选州长很意外,两边都意外,大儿子为什么选上了?老布什99年的时候演讲,他一站起来就说,我知道有一天我会为我们儿子竞选总统做演讲。不过我们都以为是为二儿子,没有想到竟然是为了大儿子,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大儿子真的当了总统八年,现在二儿子又来了,所以这方面的影响有很多。文章选自观察者网,2015年4月
2015年5月25日 -
留学人员成中央重点团结对象 健全机制发挥人才作用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三类人将成为重点团结对象,其中留学人员位居首位,并成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十六字方针表明中央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中央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45.98万人,留学回国人员36.48万人。中国的留学现象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话题和世界各国重视的国际现象。 海外留学是我国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一支特殊群体和社会力量。据统计,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都有留学经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留学归国学者有21人;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上百家中国企业中,八成是由中国留学人员创办和管理的。高层次留学人员已逐渐成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领跑者和生力军,留学人员在专业技术、创新创业、国际视野、参与治国理政、中外交流、社团和公益社会组织中都具有独特和先进的优势,在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中坚、智囊、桥梁、助力的积极作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留学人员将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曾强调,要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 当前,为响应中央在新时期对留学人员在统战定位上的重点部署,进一步发挥留学人员的优势作用,我国也可以考虑制定积极对策鼓励留学人员回国,保障其来去自由,形成留学人员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局面。首先可以进一步延长留学人员回国的多次入境签证和外国人居留证件的有效期,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并规定优秀的留学回国创业人员可优先申请永久居留证,办理长期签证等。同时,进一步放开留学回国人员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工作的限制。除了掌握国家核心安全的部门与岗位用人必须谨慎、党建工作必须重视体制内履历完整外,大多数专业部门岗位考虑以科学的人才观选拔、使用和评估人才。拓展留学人员参政议政渠道,让他们在政治层面上发挥更大作用。包括加大归国留学人员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力度,畅通留学人员建言献策渠道等。 海外生活的留学人员同样对于国家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加强与海外留学人员的沟通联络不容小觑。团结这部分人群,需要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专业社团的作用。专业社团的身份是联系海外高层次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调研,海外华侨华人专业社团是政府海外人才重要的资源库。可以将海外华侨华人专业社团掌握的专业人士信息进行整合,与政府部门建立人才信息咨询服务合作机制,提高政府与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沟通联络的效率。 总之,要团结海内外留学人员,需要为海内外留学人员提供畅通的创新创业、参政议政渠道,让留学人员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资源库”和“海外资源库”,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015年5月25日 -
张红力:以金融手段实现国家安全
理事简介张红力,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本文将讨论三个问题:首先,为什么新时期下国家安全必须以金融为核心?其次,金融有哪些手段可以用来实现国家安全?最后,金融力促国家安全需要什么样的战略指导思想?我们认为,新时期下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顺势而为、创新发展。在分析上述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本文努力从五个方向尝试理论突破:一是解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刻含义,将“总体”定义为“外延扩散而内涵收敛”,并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定义为“国家安全”的核心;二是建立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整体分析框架,提出核心价值、军事国防、政治社会、经济金融、科学技术、生态资源“六大支柱”,剖析金融与“六大支柱”的紧密关联;三是梳理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进,依据时代观、认识观、战争观、利益观、发展观和战略观的创新发展,将金融定位为国家安全的时代内涵;四是提出金融作用于国家安全的五大机制,论证金融手段对于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五是提炼利用金融手段实现国家安全的顶层智慧,提出“积极防御、蹄疾步稳、亲诚惠容”的战略指导思想。一、金融是新时期下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国家安全并不单纯是一个战争与政治问题,而是以核心价值为灵魂的一套复杂系统。核心价值与军事国防、政治社会、经济金融、科学技术、生态资源共同构成了国家安全系统的“六大支柱”。虽然国家安全层次丰富,但并非一个发散的概念。从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可见,国家安全的“六大支柱”是一个有机整体,外延扩展而内涵收敛,始终围绕着利益这个核心在运转。作为最大化国家利益的关键手段,金融不仅仅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子系统,更是贯穿于实现“总体安全”的各个层面和进程始终。通过资金融通的有力支持、金融数据的提前预警和反制手段的主动出击,金融能够为“六大支柱”提供多渠道的支持与引领,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命题。 (一)国家安全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复杂系统 “国家安全”在国内外理论界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全太平。苏联出版的《大百科全书》认为,“保卫国家安全,即保卫现行国家制度、社会制度、领土不可侵犯和国家独立不受敌对国家的间谍特务机构以及国内现行制度的敌人破坏所采取的措施的总和”。美国最早提出国家安全概念的学者李普曼则指出:“当无须为避免战争而牺牲利益,或能够通过战争来保护其利益时,这个国家就处于安全状态”(Lippmann,1943)。近年来,中国学者对国家安全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国家安全学”等诸多理论创新(刘跃进,2004),并将国家安全的研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从历史实践看,有关国家安全问题的讨论,最终都是围绕国家利益来展开的(Jordan and Taylor,1993)。美国总统历年的《国家安全战略》均明确强调是以捍卫国家利益为宗旨。事实上,正是得益于对国家安全的顶层设计与运筹帷幄,作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震源地的美国,在错综复杂的后危机时代却“一枝独秀”。通过国家安全战略与金融手段的密切配合,美国成功地向全世界输出价值判断,集全球之力助其渡过危机难关,同时综合运用金融、外交、国防、情报、科技和其他方面的优势,极力维护美国国家安全,最大化国家利益。最终,当全球其他经济体仍处在错综复杂的复苏环境、下行风险相对严峻之际,美国经济却实现了稳健复苏。强大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让美国不仅没被危机打倒,反而利用危机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踏向新的增长轨道。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背景下,除了面对外部主体所体现出的诸多利益之外,国家利益对内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成为国家安全的新领域。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成为国家利益的关键内容(中共中央宣传部,2014)。与此同时,中国社会逐步转型带来的利益结构重新调整,使高度整合的传统社会结构面临冲击,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渐显(罗宁,2010)。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既是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的,国家安全的落实必须重视内部安全,对内要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2014)。 综上所述,国家安全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复杂系统,既涉及相对于外部主体的主权利益,保障国家领土不受侵犯,意识形态不被颠覆,军事国防不受威胁,经济发展不受制约,社会文化不受侵蚀;同时也关注内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要,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六大支柱”构建国家安全的框架体系 2013年,在新成立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并对国家安全进行了明确细致的解读,提出了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习近平,2015),体现了当前中国的核心利益诉求。2015年《国家安全法》草案(二审稿)进一步明确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根据对外对内各种利益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将国家利益归纳划分为核心价值、军事国防、政治社会、经济金融、科学技术、生态资源六个方面,从而构成了国家安全的“六大支柱”,即核心价值安全、军事国防安全、政治社会安全、经济金融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生态资源安全。 其中,核心价值安全是关键,其内容涉及意识形态层面,关注文化传承以及国家民族的梦想,是国家安全的灵魂支柱,对其他支柱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引作用。军事国防安全是保障,以现代化军事国防建设为重心,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区域大规模动荡以及未来非常规战争,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防御支柱,为其他支柱提供武力保障。政治社会安全是根本,核心内容既包括防范腐败问题动摇政权稳定、抵御外部恐怖主义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同时也关注人口数量合理增长、人口质量不断提升,是国家安全的本源支柱。经济金融安全是基础,通过引领国家战略、促进体制改革、发展实体经济,为其他支柱的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持,是国家安全的动力支柱。科学技术安全是引领,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以及推陈出新的智能计算机硬软件为载体,是提升其他支柱运行能力、发展水平的创新支柱。生态资源安全是前提。国家安全的任何支柱都以人的存在与活动——即“生命”为前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资源的可持续性与粮食安全关乎整个民族永续发展,因此,生态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绿色支柱。 (三)国家安全利益最大化必须以金融为保障 邓小平同志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市场的一部分,金融的首要特征是逐利,即实现主体利益的最大化。现今提出金融为社会和实体经济服务,这种服务本质上也是逐利。上升到国家层面,一国整个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都是为了最大化本国利益,而不是为他国作嫁衣裳。在国际社会上,以金融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更是广泛存在,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凭借美国金融市场的避风港地位和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向全球兜售了大量的美国国债,使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陷入了对美国输出廉价商品,在美国投资回报却很低的“斯蒂格利茨怪圈”,从而最大化美国自身利益(张红力,2015a)。 对于国家安全而言,如何实现“六大支柱”所关注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恰恰与金融不谋而合。金融能够以“资金融通”的方式,为“六大支柱”提供有力支持,如人体系统的血管一样将资源营养顺利运输到六大支柱器官,保障各支柱器官的健康运转。正如人体血象异常能够提前发现疾病一样,当国家安全系统面临威胁时,金融又能通过资金流动的异常数据提前预警风险,有利于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此外,金融还能通过金融制裁、提高融资成本、冻结资金、“反洗钱”等方式主动出击,将免疫细胞送达疾患处,直接消灭危害安全的各种因素。金融能够引领国家战略,推动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影响力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为经济外向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权提供支持(张红力,2015b)。正如邓小平所言,“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由此可见,金融已然成为“六大支柱”的关键引领,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命题与重要保障。 二、金融是新时期下国家安全的时代内涵 观念决定行为,观念影响结果。国家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化对能否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安全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伴随着经济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Lantis,2002)。受时代观、认识观、战争观、利益观、发展观和战略观不断变化、更新的影响,中国国家安全观可以划分为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和习近平时期三个主要阶段。历史车轮的滚动从不停滞,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在此过程中,金融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进入习近平时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日渐清晰,内涵不断丰富;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加速进化,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不仅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核心手段,还对价值形成、产业变革、社会演化、文化传播、信息交互和生态变化产生着深远影响。可以说,金融是国家安全的时代内涵,发挥金融引领作用已成为践行“总体安全观”的核心命题。 (一)国家安全观是在思想传承基础上动态发展的 国家安全能否实现、如何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府对于国家安全的系统性理解和认识,即国家安全观。基于国家安全的定义,国家安全观包含了五重内涵:第一,国家利益是什么;第二,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是什么;第三,对国家安全产生冲击的威胁有哪些;第四,应对威胁的防御手段有什么;第五,反制威胁的进攻手段有哪些。从这五重内涵看,国家安全观具有阶段性演变的核心特征。短期内,国家安全观是稳定的,一旦形成就会逐步自我强化,持续显现于国家行为中,并最终改变国家安全的现状;长期内,国家安全观则是动态发展的,时代背景、威胁来源、国家状态和利益取向的变化会潜移默化改变政府观念,最终量变引发质变,带来国家安全观的升级更新。 观念是主观的,带有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深刻烙印;观念又是客观的,受到时代潮流和世界趋势的深远影响。决定国家安全观动态发展的,是时代观、认识观、战争观、发展观、利益观和战略观的综合演进。从中国的角度看,一方面,自建国以来,意识形态和政治方向始终是稳定的,因此,中国国家安全观具有区别于西方的较高传承性,国家领导人的变更并不会必然带来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性改变;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领导人对国家利益及其实现手段的认识也在不断充实和更新。综合来看,根据量变引发质变、环境主导变化的划分原则,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动态发展经历了三个个性鲜明的阶段: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和习近平时期。其中,邓小平时期包含了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三代领导核心对国家安全观的理论贡献,由于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执政期间的内外环境和国家整体发展理念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和传承性,我们将这一阶段统称为邓小平时期。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阶段转变,集中反映了相应时期中国主流时代观、认识观、战争观、发展观、利益观和战略观的观念演进。从毛泽东时期到邓小平时期再到习近平时期,金融在中国国家安全观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在习近平时期,金融集中体现了国家利益的核心内容、全球趋势的主流方向、社会发展的关键诉求、和平崛起的重要手段和寻梦追梦的可行路径。综合而言,金融是习近平时期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时代内涵,以金融手段为核心,是当下中国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实现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从时代观的演进看,金融是多极与博弈时期的主题核心 时代观是对自身所处历史阶段时代主题的认识,反映了顶层设计者对世界潮流和国际趋势大背景的理解。顺着阶段演进看,毛泽东时期,对时代主题的认识是“战争与革命”。1940年初,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表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1966年,毛泽东在针对时局的讲话中则表示:“我们现在正处于世界革命的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革命风暴,定将给整个的旧世界以绝对性的毁灭性的打击”。邓小平时期,对时代主题的认识转向“和平与发展”。1985年3月,邓小平就对这种历史观进行了明确阐释:“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习近平时期,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又进一步扩展至“多极与博弈”。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冷战结束后全球霸权力量的日渐式微反映了“多极”,而对时代潮流的表述里,合作与共赢都是“博弈”的结果。因此,可以说,习近平时期,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已从“和平与发展”延伸至“多极与博弈”。 从时代观的演进看,金融在世界潮流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进入习近平时期,金融则已经变成多极与博弈这一时代主题的趋势核心。一方面,金融是多极格局形成并不断深化的核心推力。在毛泽东时期和邓小平时期,金融的力量都尚不足以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的大格局,而进入习近平时期,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霸权力量,全球金融秩序重建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则将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导向多极方向,金融已成为主导格局转变的关键变量。另一方面,金融成为影响利益博弈的重要因素。在毛泽东时期和邓小平时期,各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对抗主要体现于军事、政治和贸易领域,而进入习近平时期,金融市场定价权、金融体系影响力和金融制裁掌控权则成为决定大国博弈均衡走向的重要因素。 (三)从认识观的演进看,金融是把握历史机遇的有效手段 认识观是对自我的认知,反映了顶层设计者对中国国情和综合国力的理解。顺着阶段演进看,毛泽东时期,认识观的核心关键词是“中间地带”。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说:“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虽然“中间地带”理论随后发展为“三个世界”理论,但中国在“中间地带”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始终没有大的改变。邓小平时期,认识观的核心关键词转为“初级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着重强调:“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习近平时期,认识观的核心关键词加上了“历史机遇”。2012年,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同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进一步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表明“有能力把握历史机遇”已经融入习近平时期的认识观。 从认识观的演进看,金融实力伴随着综合国力同步提升,进入习近平时期,金融发展已变成最大的中国国情,金融力量则已成为把握重大历史战略机遇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将金融置于发展核心是迫切需要。毛泽东时期,生存需求集中于政治方面而非经济金融,邓小平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重中之重,进入习近平时期,解决金融瓶颈问题则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关键。另一方面,把金融作为改革抓手是势在必然。毛泽东时期和邓小平时期,中国金融都处于发育不足的状态,进入习近平时期,中国金融则已初步成长为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并对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牛鼻子”作用。 (四)从战争观的演进看,金融是应对多样化威胁的新式武器 战争观是对战争的认识,反映了顶层设计者对战争发生可能性、发生形式、预期结果等方面的理解。毛泽东时期,战争观的核心是“战争不可避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多次强调,“绝不可放松自己的警惕性,绝不可以忽视美帝、苏修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危险性。我们要作好充分准备,准备同他们大打,准备同他们早打,准备同他们打常规战争,也准备同他们打核大战”。邓小平时期,战争观的核心是“战争可以避免”。1987年5月12日,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邓小平明确指出:“争取比较长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习近平时期,战争观的核心是“威胁形式多样”。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就指出:“这个世界,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这实质上点明了威胁形式多样的核心特征。 从战争观的演进看,金融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进入习近平时期,不仅金融战争本身已成为非军事对抗的主要形式,而且金融也是应对多样化威胁、特别是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新式武器。一方面,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多极格局下,金融控制力和主导权的争夺决定着利益博弈的走向,而攻击一国金融体系、对一国进行金融制裁往往比直接军事打击更容易取得明显效果,因此,霸权国家更加注重金融权力的争夺和金融战争的运用,而通过金融渠道进行防御和反制,是迫在眉睫的选择。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恐怖主义、文化侵蚀等非传统威胁,都不可能孤立于金融领域之外单独发生,金融是这些非传统威胁的“七寸”,利用金融新武器来打这“七寸”,就能更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非传统威胁。 (五)从利益观的演进看,金融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 利益观是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反映了顶层设计者对国家利益主要内容、目标排序和核心关切的理解。毛泽东时期,利益观的核心是“政权巩固”。早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夺取全国胜利后党要站住脚,要维持并巩固革命政权,必须同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进行各种斗争”,并先后将日本、美国和苏联分别视作颠覆政权最大的外部威胁。邓小平时期,利益观的核心偏向“经济发展”。1984年2月,邓小平就表示“中国需要至少二十年的和平,以便聚精会神地搞国内建设”;邓小平将国家利益的重心从意识形态对抗上转移开来,着重转向“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习近平时期,利益观的核心扩展至“伟大复兴”。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从利益观的演进看,金融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进入习近平时期,经济发展的物质积累和金融体系的持续建设已经赋予了金融以强大的力量,使其能够对中国追梦和圆梦真正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金融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手段,无论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增长”,还是对于微观层面的“惠民生”,金融都大有可为。另一方面,金融是追求民族振兴的有效途径,用好金融手段,有助于中国破解周边困局、促进经济影响力转化为政治影响力;提升金融的国际地位,则有助于中国在民族之林中稳健崛起。 (六)从发展观的演进看,金融是推动全面发展的驱动引擎 发展观是对国家社会发展的认识,反映了顶层设计者对发展路径、发展速度和发展目标的理解。毛泽东时期,发展观的核心是“快速赶超”。毛泽东对建国后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非常乐观,认为超英赶美“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邓小平时期,发展观的核心转变为“摸着石头过河”。他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至此,渐进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精神。习近平时期,发展观的核心更新至“全面发展”。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即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正式将全面发展观融入施政纲领。 从发展观的演进看,金融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进入习近平时期,金融已经融入政体运行、政党运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法制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而成为全面推进“四个全面”的驱动引擎。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源源不断的金融助力,全面深化改革也需要金融作为攻坚克难的改革催化剂。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也需要金融作为重要辅助手段来稳步推进。 (七)从战略观的演进看,金融是体现两大思维的重要抓手 战略观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认识,反映了顶层设计者对如何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性理解。毛泽东时期,战略观的核心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邓小平时期,战略观的核心转变为:“韬光养晦、绝不当头”。习近平时期,战略观的核心更新至“强国思维、底线思维”。2013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充分显现了不惹事、不怕事的强国思维。2013年年初,习近平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201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充分展现了要干事、不出事的底线思维。 从战略观的演进看,金融的关键作用不断彰显,进入习近平时期,金融已成为在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充分体现强国思维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金融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支撑,“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强国思维是有底气的,而金融是发挥资源优势、彰显改革底蕴的核心渠道。另一方面,金融是干成事、不出事的有效手段。从金融自身而言,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危机就是践行底线思维;从全局来看,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手段遏制各类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也是坚持底线思维的重要方面。 三、金融是新时期下国家安全的实现手段 全球化时代的当今社会以经济为根本、以金融为血脉,金融和国家安全休戚相关,保障国家安全需要从金融着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金融“血液循环系统”引导资金运行,调节资金余缺,降低市场参与主体的交易成本以及信息获取成本,优化各市场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并进一步派生出对劳动力、生产技术、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从金融发挥的多渠道作用来看,金融完全有能力成为实现国家安全的利器。 (一)金融是调整资源配置、支持国家安全的高效利器 国家安全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核心价值、军事国防、政治社会、经济金融、网络科技、生态资源“六大支柱”的可持续运转需要庞大的资源支持。虽然从某种程度上看,国家安全是一种公共品,根据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应由政府供给来保障。但在国家安全系统运行过程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关联、互为依托。倘若仅依靠政府供给不足以保障社会资源向国家安全的高效率配置。通过金融方式实现国家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充分契合个人利益诉求,调动全社会每个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保障国家安全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的关键。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如何运用好经济与金融手段协调资源配置,通过金融支持国家安全系统的资金供给、人才供给、产品供给乃至文化供给等,增强国家安全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正是其战略布局的关键环节(Nanto,2011)。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过去三十多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有力地发挥了协调利益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的优势,是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关键支持力量,有力地维护和促进了中国的国家安全。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水区”,更多的风险不可避免,充分发挥金融在资金供给、效率供给、信息供给、政策供给方面的多渠道功能,为国家安全领航、护航是新时期中国的客观选择。 (二)多元化融资体系为维护国家安全输送资金支持 资金对国家安全系统的“六大支柱”而言,毋庸置疑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西方发达国家在建构国家安全体系的过程中均充分运用了包括银行信贷、财政资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了在国防军工产业、高新科技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的领先优势。 作为全球军事强国,美国除了通过高居全球榜首的国防预算支持军事力量建设之外,华尔街财团以及风险投资基金同样也是国防军事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尤其是为美国国防科技实力的不断巩固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金融资本的支持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融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行轨道,在提升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还为其对外文化扩张与渗透提供平台。其中,美林银行、普罗维登斯资本、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帝杰商业银行就是最早一批金融资本支持者。高盛集团等耳熟能详的华尔街金融机构也紧随其后加入支持美国文化产业的行列。 总体上看,多元化融资体系能够为一国文化产业、军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巩固提升文化软实力、军事硬实力、科技新实力以及经济远航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依托网络平台以更便捷的方式、向更广泛的资金持有者融资逐渐兴起,目前许多文化产业、创新产业都开始尝试这种融资方式,未来或能为更多的国家安全相关产业、企业提供支持。 (三)多层次金融创新提升国家安全系统运行效率 金融创新在金融发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盈利动机的引导下,适度、可控的金融创新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金融创新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既包括信息技术主导下的金融技术创新、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基于行业理念变革下的金融服务、金融业务的创新,同时也包括金融市场、金融企业的创新,此外还涉及金融体系、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对于国家安全而言,多层次、多领域的金融创新也是提升各项子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美国可谓是当前全球金融创新的引领者。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缘于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以及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但金融创新的风险分散功能也让美国国内的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稀释,从而为美国在短短的几年之内走出危机、实现有效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金融机构将金融创新引入风险管理,发挥衍生工具和证券化等创新产品风险“吸收器”和市场动荡“减震器”的作用,能够为文化产业、军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产业、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风险提供防范乃至规避手段,增强国家安全相关产业发展的韧性,提升风险自我平衡的强大消化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安全“六大支柱”中亦不乏产能过剩的现象。发挥金融创新的力量,能解燃眉之急。例如,当前以“绿色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可以通过金融渠道扶助绿色经济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生产要素从过剩产业流向新兴产业,实现市场资源自发趋向有效配置。 (四)多维度金融数据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关键信息 对于天然具有数据属性的金融业而言,能够通过多维度金融数据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关键信息。首先,金融账户的开设与变动信息为国家安全系统提供重要监测对象,是“六大支柱”所需信息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境外势力还是境内违法组织,试图开展活动必然会涉及资金的流转,即使其想方设法进行掩饰,但在经济金融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活动总会在相关金融账户中有所反映。其次,金融账户的异常资金流动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预警信号。在行贿受贿的腐败行为、具有针对性的恐怖主义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异常资金流动的情况,当重点关注的某个组织、个人或者某类群体、区域的金融账号出现这类信号,就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行为。第三,金融市场上相关资产价格的重大变化也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关键信息。例如,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当能源价格出现剧烈变化时,可能意味着国际形势出现某种变化,甚至可能出现局部战争;当大豆、玉米等粮食价格出现剧烈变化,可能意味着某些地方出现灾荒、战乱,未来可能出现大量难民,给国家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 此外,随着金融机构将大数据转化为信息和知识的速度与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和应用,以及整合金融机构业务经营及内部系统数据、社交媒体网络行为数据和各种外部公共数据,大数据可以为信贷征信提供风险评估,判断金融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还能为反洗钱、反欺诈等提供重要的预警信息,为提前应对安全隐患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倘若金融数据的安全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也可能成为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据《今日美国》报道,仅在2014年黑客窃取的银行记录就超过了5亿笔。美国更是通过全球金融清算系统、互联网企业以及“棱镜计划”等项目全面监控全球金融数据。在大数据时代,金融业每天处理的敏感数据数以万计。这些数据的安全本身就是影响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更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需要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既要在管理和技术上采取措施,更要在观念上予以重视。 (五)差异化金融政策充分发挥支持与制裁双向功能 金融政策作为国家宏观政策中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在维护国家安全、最大化国家利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为了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可以依托国家信用,严格按照国家商业银行法所限定的业务范围,以向规定的业务对象提供优惠性存贷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支持性政策培育特定的战略性产业。在支持国家安全“六大支柱”的相关产业发展中,可以通过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优惠金融政策,在投资、担保、贴现等方面给予支持,并通过信用保险、存款保险、利息补贴等措施激励这些产业创新发展,巩固和提升“六大支柱”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与此同时,金融政策也不仅仅是“支持”一方面,也具有制裁、惩罚的功能,同时运用差异化金融政策,能够更好地发挥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 对于国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系统运行的因素,可以通过限制性的金融政策使其保持在适度、可控的范围内,避免对国家安全带来危害。例如,对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应采取总量控制、行业限贷和环保一票否决制等手段,限制污染性的贷款与投资,实现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对于资产泡沫过度膨胀的行业,应适当抬高融资门槛,避免资金过度流入造成风险持续累积以至最终带来不可挽回的危机。对可能出现资金大幅外流的行业,应当保持连续、严密的监测,并采取适当的对冲乃至管制措施,避免资金大进大出对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巨大冲击。 对于来自外部的威胁或者潜在的危害,可以通过有效的金融制裁措施予以惩戒。作为经济制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以来金融制裁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作为头号发达国家的美国,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就将金融制裁作为金融领域的“大棒”融入其对外政策体系。如今,不只是美国,联合国、欧盟、英国、日本等都就金融制裁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金融制裁已然成为各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制裁作为一种外交手段的延伸,需要以雄厚的金融实力及配套的法律体系为保障,还需要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配合与合作,这对金融制裁的发起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金融力促国家安全的战略思想 金融是国家安全的时代内涵和实现手段,金融力促国家安全不仅是应时之需,还是可行之举。那么,在用金融手段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中国该体现怎样的整体战略思想?我们认为,在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和建设之旅上,大量质朴务实、行之有效的中国智慧已经经受了实践检验和历史沉淀,虽然这些智慧来源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但对于以金融手段为核心构筑国家安全战略依旧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特别是新中国几代领导核心的军事思想、发展理论和创新实践,格外具有指导意义。在借鉴这些中国智慧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金融力促国家安全的核心战略思想:“积极防御、蹄疾步稳、亲诚惠容”。 (一)积极防御 积极防御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对于积极防御的原旨,毛泽东有过精辟阐述:“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在军事上来说,我们的战争是防御和进攻的交替的应用”。积极防御的指导思想,解决了防御中的进攻、进攻中的防御、内线中的外线、持久中的速决,以及打与走、进与退、歼灭与消耗、局部战与整体战、运动战与阵地战等一系列矛盾关系,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和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一个闪光之点(王素立,2009)。我们认为,积极防御体现了虚实结合、进退自若、以攻代守的军事智慧,与《孙子兵法》的“始计篇”不谋而合:“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在用金融手段实现国家安全的过程中,积极防御是首要战略指导思想,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乱中有为。要认清国际金融体系在混乱中曲折发展的历史趋势,发挥金融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引领作用,积极有为,大胆作为,主动作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把握有利位置,在全球货币金融博弈中占据主动,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金融秩序重建中争取主导地位,进而为在复杂环境中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二是底线思维。要树立稳健、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外部引导混乱,在内部避免混乱”,通过有序推动金融改革、牢牢掌握金融主权、深化金融体系建设、完善金融协调监管、做大做强金融机构、激励有效金融创新、培育成熟金融市场、引导理性金融行为,把控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将金融服务并引领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持续下去(时吴华,2015)。三是顶放结合。要在金融开放过程中将“抵御”和“吸收”辩证结合;在经略周边过程中将“走出去”和“引进来”深度结合。要积极融入历史洪流中,吸收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的国际金融发展经验;与此同时,要全力抵御金融颜色革命、金融恐怖主义和金融制裁等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要积极抵御国际机构和他国政府利用各种借口对中国经济改革横加干预或施加压力;要时刻抵御各类市场机构和相关人士利用各种手段唱空、做空中国。在“一带一路”大战略和整个国际经略的推进过程中,金融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加快“走出去”、真正“顶出去”,深入并融入周边国家;要创新“引进来”,让周边国家企业有激励、有动力、有途径进入中国市场,加强双向融合。 用金融手段实现国家安全,必须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第一,当前国际环境中积极作为比被动防御更安全。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经济长期增长中枢下降,弱复苏成为一种“新常态”,复苏利益的国际争夺变得日趋激烈,政策博弈愈发复杂,地缘政治冲突频繁出现,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大洗牌正在进行(IMF,2015a),如此背景下,如果不主动出击,在混乱的局势演化中尽量占据有利位置,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将难以得到保障。第二,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已经具备了有所作为的实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中国经济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外汇储备接近4万亿美元,中国金融机构借助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长足进步并进军全球市场,充分的物质积累已经赋予中国金融有力自卫并重拳出击的力量。第三,当前中国所处发展阶段决定了需要防御。虽然中国经济金融在快速发展中积聚了强大力量,但从本质上看,中国还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总量大、人均小、底子薄,体制机制改革也正在进入深水区,如此背景下,如果一味进攻不加防御,不仅中国崛起将遭遇更强的国际阻力,而且整个中国经济发展都将面临力量透支、均衡缺失的系统性风险,政治、社会和经济安全都将面临不必要的威胁。因此,用金融手段力促国家安全,既要有所作为,又不能为所欲为;既要适时进攻,也要稳健防御;既要先发制人,也要避免受制于人,积极防御是必须贯彻始终的战略指导思想。 (二)蹄疾步稳 蹄疾步稳是邓小平以来几代领导核心改革理念的核心。蹄疾步稳正式出现是在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讲话中指出:“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蹄疾步稳的原旨是指“深化改革既要果敢加速推进,不能瞻前顾后,又要小心逐步推进,不能硬碰乱闯”。从原旨看,蹄疾步稳和“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提法一脉相承,1985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由此可见,蹄疾步稳是中国特色改革观的跨世纪传承。我们认为,蹄疾步稳体现了动静自如、循序渐进、以迂为直的军事智慧,与《孙子兵法》的“军争篇”不谋而合:“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在用金融手段实现国家安全的过程中,蹄疾步稳是重要战略指导思想,其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痛下决心“干成事”。要认识到,开弓没有回头箭,在中国经济直面“三期叠加”压力、中国社会直面“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的背景下,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是中国经济社会继续稳健发展的唯一出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既要发挥金融作为产业改革催化剂的重要作用,也要将金融改革果敢向纵深推进,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金融监管改革和金融市场深度建设。二是稳住心态“不出事”。要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要避免拔苗助长。要以最大化综合效应和最小化伴生风险为目标,妥善安排具体金融改革次序;要以适应金融需求变化和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为目标,稳健选择合适时机推进综合化经营和资本项目开放;要以满足实体经济需要和平稳物价水平为目标,适时适度对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微调,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工具创新,优化政策搭配,疏通政策传导,强化政策效果。 用金融手段实现国家安全,必须坚持蹄疾步稳的战略指导思想:第一,深化改革容不得闲庭信步。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多元化退潮”的异变时期,“美国经济向上,新兴市场向下”的分化态势不断加剧(程实,2014),如此背景下,中国经济既有新兴市场国家共有的发展瓶颈问题,又面临着内部经济结构失衡风险不断凸显的转型挑战,只有果断、快速地深化改革,才能借由创新创业充分挖掘潜力,开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季。第二,步子不稳会摔大跟头。当今世界,大国博弈如火如荼,地缘政治高度动荡,外部环境险象环生,而在内部,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地方债务、影子银行、产能过剩、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发展问题的挑战(IMF,2015b),如此背景下,无视风险、盲目闯关很容易激化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局部或阶段性经济社会危机。第三,有决心加有耐心才能有信心。中国国家安全具有既不同于欧美、也不同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复杂性,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都是不适用的,固守陈规和盲目冒进则都是非常危险的,只有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在实践中耐心积累经验,才能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保有改革促发展的充足信心。 (三)亲诚惠容 亲诚惠容是中华民族外交理念的四字箴言。2013年,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对于亲诚惠容的原旨,习近平在随后多次讲话中进行了阐述,具体包含五大方面:“一是讲信修睦,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二是合作共赢,计利当计天下利;三是守望相助,摒弃冷战思维,积极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理念;四是心心相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五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认为,亲诚惠容体现了义利并重、统筹兼顾、兼权尚计的军事智慧,与《孙子兵法》的“始计篇”不谋而合:“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在用金融手段实现国家安全的过程中,亲诚惠容是重要战略指导思想,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随世而制。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不变的主题。保障国家安全、最大化国家利益需要遵循这一主题,而金融作为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重要工具,是时代内涵之所在。因此,金融要在力促国家安全中发挥引领作用,要用金融手段打造命运共同体,实现更大程度、更广范围的利益共赢。唯有追求共赢,才是顺应时代潮流、力促国家安全的根本。当然,用“一刀切”的方法来推行国家安全战略也是不可行的,要理解和尊重多重分化,发挥金融工具多样、业务全面的优势,用富于变化的手段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保障复杂局面中的国家安全。二是先予后取。虽然共赢是实现国家安全的根本,但在以我为主推进利益共赢长期机制建设的过程中,总会有短期得失的区别,如此背景下,中国要有先付出再回报的大国风范,要借鉴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日本推行黑字还流政策的先行经验,勇于先予后取,用包容心态和惠人理念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三是以德服人。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广泛、持久且深入(Huntington,1996),中国要实现国家安全、破题周边困局,就要在利益共享的同时实现情感交融。建设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安全体系,中国势必要以德服人,展现出稳定性和凝聚力。这里的德包含国家信用和文化包容两层内涵,信用是金融的核心,中国在用金融手段攻略周边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现国家诚信,巩固整治和战略互信,要在金融破局周边的过程中注重向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输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模式,既帮助其少走弯路,又使其对中国主导的国际战略带有较强的亲近感和融入感。 用金融手段实现国家安全,必须坚持亲诚惠容的战略指导思想:第一,中国金融无信不立。用金融手段力促国家安全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金融巩固信用基础、推动诚信建设的过程,只有对外、对内都坚守信用底线、体现诚信特征,中国金融才能真正成为值得依靠、可以依仗的国家“软实力”。第二,领军国家有容乃大。当今世界,全球和区域领头羊的地位争夺格外激烈,谁占据主导地位,谁就更有底气实现国家安全,中国要想在争夺中占据优势,就势必要展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国姿态。第三,国家安全攻心为上。安全是个长期状态,短期不受威胁并不代表长期没有危险,要想实现长治久安,中国势必需要着眼长远,对内注重用金融手段实现宏微观利益的相互促进,守住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底线,对外注重在交往过程中的交心,实现利益共赢与情感互融的同生共存。第四,利益共享是金融反制的前提。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金融反制是对抗非传统威胁的重要手段,而只有在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利益融合的背景下,金融才能真正发挥“软威慑”作用,才能成为主动制约各种不友善势力的强大武器。第五,和而不同是整体安全的保障。整体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构成的,当今世界,独立成长、个性发展是主要趋势,只有有针对性地顾及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诉求,实行和而不同的政策,才能让整体安全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 五、本文小结 国家安全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复杂系统,既涉及相对于外部主体的主权利益,保障国家领土不受侵犯,意识形态不被颠覆,军事国防不受威胁,经济发展不受制约,社会文化不受侵蚀;同时也关注内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要,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围绕国家利益最大化,就构成了国家安全的“六大支柱”,即核心价值安全、军事国防安全、政治社会安全、经济金融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生态资源安全。对于国家安全而言,如何实现“六大支柱”所代表的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关键所在。这恰恰与金融不谋而合。 国家安全能否实现、如何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府对于国家安全的系统性理解和认识,即国家安全观。观念是主观的,带有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深刻烙印;观念又是客观的,受到时代潮流和世界趋势的深远影响。决定国家安全观动态发展的,是时代观、认识观、战争观、发展观、利益观和战略观的综合演进。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动态发展经历了三个个性鲜明的阶段: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和习近平时期。从毛泽东时期到邓小平时期再到习近平时期,金融在中国国家安全观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在习近平时期,金融集中体现了国家利益的核心内容、全球趋势的主流方向、社会发展的关键诉求、和平崛起的重要手段和寻梦追梦的可行路径。综合而言,金融是习近平时期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时代内涵,以金融手段为核心,是当下中国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实现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金融不仅必须用来最大化国家利益,也完全有能力作为国家安全的实现手段。金融毋庸置疑是调整资源配置、支持国家安全的高效利器。一方面,多元化融资体系能够为维护国家安全输送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多层次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国家安全系统运行效率;与此同时,多维度金融数据能够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关键信息,及时预警以便于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此外,差异化金融政策能够充分发挥支持与制裁双向功能,在维护国家安全、最大化国家利益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金融力促国家安全是必须的、可行的,所以,迫切需要树立并明确金融力促国家安全的战略思想。在借鉴中国智慧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金融力促国家安全的核心战略思想:“积极防御、蹄疾步稳、亲诚惠容”。积极防御的内涵包括乱中有为、底线思维和顶放结合。蹄疾步稳的内涵包括痛下决心“干成事”和稳住心态“不出事”。亲诚惠容的内涵则包括随世而制、先予后取和以德服人。
201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