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红力:建议逐步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在提案中建议,逐步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推进投资多元化;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参与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作用,将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交由专业金融机构负责。 张红力指出,目前我国养老金投资渠道单一,市场化水平较低。近十年由政府机构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均投资收益不到2%,远低于年均通货膨胀水平,没有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积极推进养老金的多元化、市场化投资运营已刻不容缓。 因此,张红力建议扩展投资范围。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允许养老金进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投资运作。拓宽企业年金投资范围,将非保本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股权投资及实体投资等纳入可投资范围。探索养老金进行股权投资、金融衍生品投资及境外投资的可行方法。 他还建议,进一步放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产品比例限制。鼓励创新开发保本型、结构化、生命周期型养老金投资产品,通过税收政策引导开发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 此外,张红力认为,应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参与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作用,将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交由专业金融机构负责。 证券时报网(2014-03-07)
2014年6月25日 -
刘永好:现在勤恳认真不见得能发展
在主题为“思想市场与改革动力”的分论坛上,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谈到了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刘永好表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前15年,产品供应时代,这个时代,只要你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就一定会取得成就;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的“后15年”,这一阶段只要勤勤恳恳认真做,做大规模、多招人,市场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个阶段是最近这几年,产品开始步入过剩阶段。这个阶段,钢铁行业全行业亏损,有色金属行业几乎也全部亏损,做建材的利润非常薄,房地产日子也非常难过,在这种格局里面,盲目的扩大规模多招人,或者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去做不见得能发展。 以下是文字实录: 改革开放三大阶段:诞生、市场化、产品过剩 刘永好: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前15年,产品供应时代,这个时候一大批民营企业诞生,他们从个体户到私营企业,不断发展,而这个时代,只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做一定会取得成就,民营企业发展很快。 第二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的“后15年”,这15年里,民营经济逐步发展,思想、经济进一步勃发,这一阶段只要勤勤恳恳认真做,做大规模、多招人,市场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一个较好的收益,民营企业更加市场化发展。 30年过去了,最近这几年,产品开始步入过剩阶段。第一,经过30年发展,从一开始的吃的、穿的、 玩的到房子、车子都已经解决了。另一方面,通过前30年努力,特别是第二个15年的努力,有相当一批企业做大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已经排到世界第一。第三,靠大规模做连锁,大规模生产,中国产品满足了饱和甚至过剩,首先从简单的衣服然后是家电产品,再接下来就是机械制造行业,最后是重工业行业。现在钢铁行业全行业亏损,有色金属行业几乎也全部亏损,做建材的利润非常薄,房地产日子也非常难过,初步进入过剩阶段。在这种格局里面,盲目的扩大规模多招人,或者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去做,不见得能发展。 权贵人士特权在弱化 民营企业迎来机遇 在这个新阶段究竟该怎么发展?国家进一步鼓励市场化,鼓励民营经济,严惩腐败,同时加大市场资源配置,前一阶段地方政府投资平台逐步弱化,一些权贵人士的特权也在逐步弱化,这些对民营企业发展带来好机遇。 多数企业毛利非常低,因为过剩,价格低。毛利是1甚至没有利润,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但是有些企业仍然有大发展,比如说阿里,上市以后有上万亿的市值,中国央企、国企加在一起,能有上万亿市值的公司?没有!腾讯上市也接近上万亿,比如说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带动新型的创新,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 而相关的产业,比如说快递业,现在每天有2700万的包裹,我们算一下,预计再过十年,或者十五年的时间,有可能一天增加十倍,2.7亿个包裹,那时,我们零售、销售将发生极大变化。我和申通老板陈德军在一块儿讨论过这问题,他今年增长是50%,每年50%的增长,本来规模是很大了,要不了几年会做到上千亿,一点都不用怀疑,快递行业将发生根本变化。 零售行业的百货大楼越来越难,商场的利润大量降低甚至倒闭。但是移动互联网带动的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型营销体系蓬勃发展 .世道变了,以多少工厂多少产值来说事,没什么意思。 在情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应对这种经济变化和变革?我最近一直在做探索、观察、尝试、研究,我发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什么变化?各行各业都说用信息化武装,谁在做IT,要从IT变成DT,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数据运算而产生的市场叫DT,从IT到DT的变化是巨大的,现在能看出优秀的企业从IT到DT产生巨大飞跃,比如顺丰,这仅仅是一方面。 未来十年大数据和云计算将蓬勃发展 我们说汽车未来十年还能增长10倍吗?绝对不可能!增长1、2倍是有可能的;房价能涨10倍吗?绝对不可能;衣服能涨10倍吗?绝对不可能!还有什么能增长10倍?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销售体系有可能。 第二,基于移动互联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医疗卫生体系完全有可能。 第三,餐饮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格局完全有可能。 举个简单的例子,几年前华谊兄弟上市,当时很多人觉得它们上市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因为当时国内电影市场60%被洋片垄断,国产片的票房不到40亿,华谊兄弟拍了几部片子,占中国电影市场份额也不算大。但是,最终上市的时候是410亿,那些辛辛苦苦脚踏实地有上千亿产值的企业不见得有410亿市值,这就是未来的方向。 说到文化、旅游、电影,你看看“韩剧流”,《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的影响有很大。马云到好莱坞考察有一个惊喜的发现,未来在哪里?未来在东方。韩国影视业在亚洲会不得了。唱片卖得最好的公司不是中国、日本、美国,而是韩国的公司。 刚才提到医疗健康产业。我们投资了一个远程医疗项目,是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医疗体系,做硬件也做很多软件,更重要跟类似于301等很多医院达成协议,他们医生在远程医疗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这是未来的方向。有人告诉我,看病第一次准确率,通常可能30%到40%,为什么呢?因为人太多。但是通过大数据,通过云计算,通过多位专家科学计算,由电脑判断成功率,可能反过来正确率能达到60%、70%.为什么呢?比如说一个人的基因测序要1千块钱,把基因测序放到大数据,通过穿戴式设备,检测一年的数据,这个数据不得了。 我们组建了联合民营医疗健康联盟,影响非常大,成立当天,几个大寿险公司参与,联合民营企业做这些事,对社会有帮助,而且是未来的方向。还有餐饮业,联合西贝、新辣道、嘉禾一品等等共同来做。西贝在王府井开店,把三分之一的店面做厨房。更重要的是把关食材的源头,源头在哪儿?首先保证质量安全,是不是用地沟油。各家联合起来共同监督,我觉得这些都是未来发展方向。 现在有一种趋势,原来说人越多越好,现在是制造、销售搞分离。比如苹果公司,生产制造那套不做,交给中国这些国家做,制造企业没有赚钱,而苹果赚了大钱。包括小米也是这样做,它搞市场研发,生产给别人做,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在未来变革中,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为首的行业在大发展,我们生产经营、营销、市场格局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的企业是怎么想的?不能只是想认认真真抓管理、投资招人扩大规模,而是要从未来十年发展角度来考虑,这个企业才会有大发展。 文章选自新牧网
2014年6月25日 -
《海归中国》大型媒体直播行动特别报道
1978年6月23日,成为改革开放后留学生们的重要纪念日。这天,邓小平发表了关于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重要讲话:“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为纪念邓小平宣布恢复派遣留学生36周年,6月22日下午13时,由上海文广集团(SMG)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策划的《海归中国》大型媒体直播活动在上海文广集团(SMG)上海电视台新闻演播大厅拉开序幕,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直播时间里,先后展现了三场“海归中国”大型媒体系列特别报道节目。整个直播报道由CCG发布《海归发展报告》及《海归中国》纪录片开播仪式、海归创业就业行动及海归精英主题音乐会组成。 第一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现场发布2014《中国留学海归发展报告》。 直播首先由本次《海归中国》媒体大行动总主持人、留英知名海归袁鸣邀请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博士做客新闻直播大厅, 代表智库发布最新2014《中国留学海归发展报告》。 王辉耀博士在直播间与广大电视观众,共同回顾了中国留学百年历史,并代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了《中国留学海归发展报告》的研究成果,随后,袁鸣邀请王辉耀博士介绍了中国留学生主要的留学国家情况和数据分析,并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或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新历史拐点。 报告分析了五大方面成为很多留学生最终选择回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动力:一是留学潮带动了海归潮;二是中国经济稳定是留学人员回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三是政府在不断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与政策驱动力;四是涉及到文化的因素,尤其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更趋于包容发展与尊重地域性的文化习俗等;五是因为中国留学生与生俱来的“家庭团聚情节”, 同时,近年来,中央及国家特别重视人才引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后,最近连续多次在众多场合谈到人才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人才海外培养与引进政策,推动了中国“精英型”海归的回流大潮的到来。报告还分析了海归就业创业发展趋势等海归研究最新动态。 第二场:海归创业及就业招聘行动 在《海归中国》直播现场,同步举行了海归创业及就业招聘的线下主题活动。 第三场:“归来的星光”——“海归中国”主题的海归音乐会 6月22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由上海音乐学院一批先后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并载誉归来的音乐家,从世界各地汇集到上海,用声情并茂的演出,演绎出一场“海归中国”主题的中国海归音乐会。以千人计划”专家黄英为代表的一批在国际音乐节上荣获大奖的海归音乐家们,张建一、黄蒙拉、沈洋、张诚杰、宋思衡等用自己美妙的声乐与器乐演奏,唱响了整个《海归中国》主题音乐会——“归来的星光”的演播大厅。 本次直播活动中,负责《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一书出版的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任超先生,专程从北京赶到上海,受邀做客新闻直播大厅,与主持人袁鸣共同回顾起这部以“海归中国”为主题的图书的编著出版过程。 负责五集《海归中国》电视纪录片总导演的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首席编导刘晓清,和赴海外美国、法国参与跟踪拍摄徐小平、陶景洲故事的张艳艳编导,都谈起了他们对第五代海归,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走出国门,如今又回到国家创业发展的优秀海归代表们,表达了一种电视新闻工作者发自肺腑的敬重与感叹。在谈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的海归故事时,他们对我们国家能拥有这么一大批优秀的有时代感与使命感的“海归中国群体”,感到骄傲与自豪。“情满世界 爱满中国”——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注入了为了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海归情怀,创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一页,才会如此波澜壮阔,海归中国,影响世界。 历时半年时间策划与拍摄完成的五集大型海归纪录片《海归中国》于6月23日在上海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和东方卫视晚间开播。6月23日—6月27日每晚22:30在上海卫视新闻综合频道推出,6月24日—6月28日每晚凌晨0:15在东方卫视播出,6月30日—7月4日每晚23:00在上海卫视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将集中讲述几代海归影响中国的壮阔情怀。此次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海归中国》记录片,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继去年与新华社电视总台联合策划,并提供智库独家支持的《中国留学生》电视记录片之后的,又一个集中反映“中国留学海归潮”的电视版海归主题纪录片和大型媒体行动。第一集预告片第二集预告片第三集预告片第四集预告片第五集预告片
2014年6月23日 -
《中国市场》刊登CCG文章《中国新型智库功能定位的思考与建议》
2014年5月期《中国市场》杂志刊载了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博士撰写的研究文章《中国新型智库功能定位的思考与建议》。 文章的摘要内容: 国外智库功能与定位通常包括政策服务、启迪民智和人才蓄水池三个方面,为社会管理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结合国外智库发展概况以及中国发展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智库应借鉴国外智库的功能与定位,应建立百花齐放的格局体系、定位战略性长期问题的研究、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功能、发挥人才储备和旋转门的功能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关链接:http://www.zgsczzs.com.cn/
2014年6月23日 -
走国际化之路 做智库先行者
《中国慈善家》杂志人物专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 中国新闻社主管的《中国慈善家》杂志2014年第五期,刊登了该刊对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博士的人物专访。该专访回顾了王辉耀会长从海外回国创业前后的人生成长历程。专访从“搭建平台”、“海归献策”、“智库国际化”三个不同的创业层面,讲述了王辉耀回国创业发展的亲身感受及未来的梦想。 文中对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团队所具有的国际视野与全球化研究战略,进行了重点阐述。从“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到“千人计划”,从“国家绿卡待遇完善”到“人才签证”写进人大立法、从“中国海归创业支持启动计划”到“中国企业走出去十大模式”等,CCG多年来的研究成果都成为了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的参考依据。 尤其在“智库国际化”采访板块,再度提到了2014年4月17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办的“智库与中国发展”专题圆桌研讨会,聚合了多位国际上知名智库专家、学者,对建立与发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言,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从中国发展国际智库的角度,给予了充分的理论论证与实践探讨。
2014年6月23日 -
《世界移民报告(2013)》中文版在京面世 引起各大主流媒体热切关注
2014年5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移民报告(2013)》中文版发布会,首次通过从国际移民组织(IOM)的权威专业视角,对整个全球的国际移民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专业度极高的梳理与概述,并针对目前最受关注的全球范围内“移民福祉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地数据分析与论述,并对国际移民幸福感的检测、评估、变化,进行了非常专业化的剖析与解读。 本次《世界移民报告(2013)》中文版得以面世,在得到了国家各相关政府部门密切关注的同时,更得到了众多主流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与跟踪报道。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跟踪统计,在发布会举办后的当天,截至到晚上22点,各大主流媒体网络版都纷纷发表了对这部《世界移民报告(2013)》中文版的集中报道,并对报告中的热点国际移民话题,进行了新闻评述与读解。《China Dailly》中国日报及时以英文对本次发布会进行了英文报道,题目为Migrants to China on the increase, report shows。 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新浪网、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凤凰网等都以“《世界移民报告》中文版在京首发”为主标题,“移民福祉与发展”成为主题为副标题,对该报告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评述。文中称“国际移民组织的《世界移民报告》系列,首次以中文版在全球中文世界面世,填补了这一权威国际移民研究成果在全球发行领域的一个空白”。国际移民组织,即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IOM)的中文名称,是世界移民领域唯一的全球性政府间组织,曾连续多年发布的《世界移民报告》已成为国内外世界移民政策的制定者、研究者以及移民从业者的重要参考。 而作为本报告的中文版翻译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是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研究国际人才和人口流动,国际移民问题方面的领先智库,已连续多年策划出版了有关中国留学[微博]生、海归和国际移民等方面的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当时也得到了《中国日报》、《中国新闻周刊》、东方卫视等很多新闻媒体的大量集中采访报道。 中国新闻网以“中国渐成有吸引力移民目的国,国际移民大幅增长”为题,指出“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自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的国际移民总量增长了35%。 人民网根据报告显示的权威数据,以“中国国际移民总量十年增长35%”为标题,进行了集中评述与分析。据报告显示:仅2010年中国有国际移民超过68.5万人,较2006年相比,持有许可证的外籍人士数量也增长了约29%。中国的经济快速全球化与人口结构变化,顺应了未来国际移民流动化发展的大趋势。 新华网当天以“报告显示更多人移民中国”为题,引述国际移民组织总干事斯温的话“中国正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报道中指出:《世界移民报告(2013)》中文版,更关注移民本身。斯温总干事“希望报告能够为中国的移民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以及移民从业者提供参考”。 腾讯网以“《世界移民报告》发布 聚焦移民幸福指数”为题,指出:《世界移民报告》中文版的面世具有十分重大而积极的意义。尤其“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如何以移民更好地促进发展的讨论持续升温,以及衡量人们幸福感的兴趣不断增加,最新的《世界移民报告》是以“移民福祉与发展”为主题,聚焦移民者自身,探讨移民过程对移民者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目前对于移民者的福祉研究还寥寥无几,本报告则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世界移民报告2013》引用了著名的盖洛普民意调查及其结果,该调查对全世界移民者的福利状况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全面的评估,涉及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2.5万名移民者和44万当地居民,涵盖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盖洛普民意调查主要通过考察影响福祉的五个因素,即职业、社交、财产、健康和社群等,通过综合考虑这五个维度,揭示出移民者福祉的完整图景。问卷尤其强调移民者的主观幸福感,设计的问卷不仅包括了与移民者客观生活状况相关的问题(比如收入水平、住房条件、工作环境等),还包括了移民者主观看法和感受的问题(比如生活满意度、社区归属感等)。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官方网站,以“聚焦移民幸福 关注北-南移民——《世界移民报告》中文版在京首发”为题,对报告中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重点论述。指出:移民并非只是南-北,四种移民路径全面聚焦。《世界移民报告2013》探讨了移民来源国和移民目的国的不同会给移民的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如何带来不同的影响。以往的报告通常只关注南-北移民(即从中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迁移)。但是,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仅有约35%的移民者是南-北移民,而南-南移民至少占总量的34%,北-北占25%,北-南占6%。可见除南-北移民之外,其他三种路径是不可忽视和低估的。报告特别关注了北-南移民趋势,虽然北-南移民仅占移民总量的3%-6%(在700万到1300万之间,2010),但是,这一数字正在不断增加。北-北移民通过迁移获得的收益最大;南-北移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但情感与地位受损;北-南移民:动机与迁移类型不同,结果差异很大;南-南移民者认为不如留在家乡发展。
2014年6月23日 -
麦可思: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91.4%
又到一年就业季。2014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727万,再创历史新高。有评论认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就业似乎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然而,6月9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比2012届90.9%略有上升,比2011届90.2%上升1.2个百分点。 就业率稳定 报告显示,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比2011届(90.8%)上升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90.4%)略有上升,比2011届(89.6%)上升1.3个百分点。 麦可思首席专家王伯庆认为,在目前经济继续增长与新增劳动力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可以消化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持续增长,所以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稳定。 民营企业/个体,仍然是2013届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51%的大学生就业于中小型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对大学生的创业资助一直在2%以下,数据显示,2013届毕业生获得的政府资助,本科生为2%,高职高专仅为1%。教育专家认为,国家在引领大学生创业方面要将资金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2010届毕业三年后收入翻番 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但增幅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同期增长速度。2013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3250元)比2012届(3048元)增长了202元,比2011届(2766元)增长484元,三届增幅为17.5%,低于同期城市居民上涨幅度23.2%。其中,本科毕业生2013届(3560元)比2012届(3366元)增长了194元,比2011届(3051元)增长509元,三届增幅16.7%;高职高专毕业生2013届(2940元)比2012届(2731元)增长209元,比2011届(2482元)增长458元,增幅18.4%。2013年城镇居民平均月收入(2462元)比2012年(2247元)增长215元,比2011年(1998元)增长464元,增幅为23.2%。 在2013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经济学(3775元),最低的是教育学(3151元)。在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大类(3167元),最低的是医药卫生大类(2519元)。 2010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301元(本科为5962元,高职高专为4640元)。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479元(本科为2815元,高职高专为2142元),三年来月收入增长2822元,涨幅约114%。 本科管理学门类就业率居首 报告显示,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5%),最低的是理学(88.1%);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材料与能源大类(92.1%),最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和旅游大类(均为88.3%)。 从三届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本科学科门类中的管理学、法学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的财经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 就业蓝皮书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2014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对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10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麦可思曾对该届大学毕业生同一群体进行过半年后调查)。 麦可思自2007年以来,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目前已经调查了2006届~2013届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从2010年开始,麦可思对之前调查过的全国2006届~2010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毕业三年后的再跟踪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自2009年首度发布,2014年报告是第六次年度报告。 文章选自中国经营网
2014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