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代表:建议建立海归人才导向服务和机制
今年69岁的严诚忠代表自称中年纪最大的代表,而作为“资深海归”的他也一直关注着海归人才的生活现状,2日下午,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团代表启程赴京,行前,严诚忠代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建议用好海归人才,建立海归人才导向和服务机制,别让海归成了“海待”。 严诚忠表示,近年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兴起,但是层次比较低,对于大量的海归人才并没有好好利用,资源浪费严重。“一个家庭送一个孩子出去深造投入很大,回来后有些成了海待,有些找一份月入3000元的工作,性价比太低。” 在严诚忠看来,这是家庭资源的浪费,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他们需要相应的社会服务,要去了解、沟通,要有导向、有服务。”他建议建立海归人才导向和服务机制,用好海归人才,这对于“走出去”来说意义重大。 【CCG视点】 如何为海归群体服务成为新课题 “海归潮”超过“留学潮”增速 目前中国海归达到35.35万 从教育部获悉,2013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1.39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5.3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58%和29.53%。统计显示,出国留学人员中国家公派1.63万人,单位公派1.33万人,自费留学38.43万人。回国人员中国家公派1.19万人,单位公派1.01万人,自费留学33.15万人。从1978年到2013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05.86万人。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44.48万人,有72.83%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与社科文献出版社编著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加速回归国内生活发展的人数,与年递增。“海归潮”增速比例超过了“留学潮”,而低龄化留学的现象,更加冲击着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逐步接轨与融合。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指出,海归大量回流,给中国人才服务市场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配套为日益增长的海归服务专业机构与管理机制问题。“海归接地气”的新课题,如何解决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构建好海归服务产业,将会为推动中国国际人才发展,带来一个新的春天。
2014年3月6日 -
海归创业转向二三线城市 机遇挑战并存
新华网3月3日电(段菁菁 傅瑜)“这是已经包装好等待发货的产品,车载EPS转向器。”在杭州下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营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的海归王朝久说。 在日本本田汽车总部工作18年后,王朝久被中国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和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吸引,回到国内创业。 王朝久的企业并没有落户北京、上海或者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他把创业地点选在杭州,因为“政府提供了很大支持,地区民营经济发达,人力成本又比一线城市低”。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而海归创业的地点逐渐转向内地以及中小型城市。 据了解,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来创业,很多二三线城市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例如浙江的全球引才521计划、温州市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江苏的“双创引才”、大连的“海创周”、武汉的“黄鹤英才”计划等。 尽管地方政府求贤若渴,但海归回国创业仍面临高端人才招聘难,商业环境、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 “懂互联网技术、金融证券、广告传媒各方面的人才很稀缺。”浙江传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立者、在华尔街工作过8年的李迪说,作为一家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科技公司,招聘难让他很头疼。 李迪表示,公司技术涉及的核心是计算广告学,这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国内主要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此,公司成立了计算广告学研究院,与浙江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传媒大学进行合作。” 王朝久也表示,电动汽车行业是未来汽车业的发展趋势,但是国内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很少。“人才只能靠招进来后自己培养。” 除了人才招募外,商业环境不同也是海创人员必须面临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调查显示,社会文化障碍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其次是政策制度和家庭生活障碍。 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吕夏军在家乡浙江绍兴创立了天夏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在他看来,虽然在绍兴创业没有在北上广强大的竞争压力,但公司依然难以与大型企业竞争,业务拓展亟待加强。 李迪谈到了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不同。在美国的经历让他很注重人才,讲究诚信、直接、高效的沟通,而中国文化较为含蓄,企业机构运转也相对低效。 “出现对市场环境不适应的情况是正常的,需要企业自身积极调整改变。”王朝久说,创业本就艰辛,有成功也有失败。“如果是贪图享受,我就不会回国创业了。” 李迪表示,二三线城市有很多伟大的企业,它们非常接地气,实实在在地为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做出了贡献,这正是他归国创业的理想。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中国海归人才回归的大潮正在到来,相关政策重心也应逐渐从招才引智转移到优化环境上来。“海归创业地点逐渐转向内地以及中小型城市成为趋势,总体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4年3月6日 -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第30期 · 2012年
2012年12月19日,第十五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留交会)隆重开幕。作为首次在广州留交会登场的“人才政策创新论坛”于上午10时同期举办,旨在探索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提升我国人才政策的国际竞争力。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作为本次论坛的指导单位,论坛由广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广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承办。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副巡视员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中国与全球化研究》2012年30期电子版下载
2014年3月5日 -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第29期 · 2012年
2012年11月18日,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北京国际法学会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移民法论坛: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国和世界”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论坛主题是研讨出境入境管理法的起草、制定、意义和影响,从出入境管理法的缺陷和完善、执行实施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的海外人才引进和在华人才管理等多学科、多角度深入探讨该法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中国与全球化研究》2012年29期电子版下载
2014年3月5日 -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第28期 · 2012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留学事业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和新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激增,留学热潮兴起.同时,留学日益低龄化、大众化,留学生的选择也愈加多元化,表现在目的地分布广、专业选择更实用、出国方式多样化、学生层次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样化和就业选择多元化.这些现象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其深层次原因值得探究。《中国与全球化研究》2012年28期电子版下载
2014年3月5日 -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第27期 · 2012年
2012年9月8日, 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主楼会议室召开,探讨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特点、变迁、影响因素及社会意义,为中国国民幸福体系的建设和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此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和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第二届国际积极心理大会幸福企业论坛筹备委员会承办.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几十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媒体评论家围绕中国在转型期国民幸福面临的问题,剖析了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分享了国内、外各种积极探索的实践,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中国与全球化研究》2012年27期电子版下载
2014年3月5日 -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第26期 · 2012年
初秋的北京,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承办的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第七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近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也是中国欧美同学会庆祝建会100 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2012年26期电子版下载
2014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