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十九个片段
葛剑雄教授从多个朝代选取了有代表性并对当时及后代历史发生巨大影响的事件,对中国历史进行了一次照相似的扫描。
2015年9月30日 -
CCG举办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出席并演讲
2015年9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访美之际,为了加强中美人文、教育交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在京举办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美国前国务卿,斯坦福大学原教务长、斯坦福大学教授康多莉扎·赖斯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这是国内首次以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国际化高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政府代表、学者、商界人士共同研讨国内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并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家创业教育先进经验。 教育部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副书记张玲,青岛市副市长王广正,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北亚区总裁林至文,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中国业务副总裁李思彦,美国著名创业大学百森学院前院长、哈佛大学教授Leonard A. Schlesinger、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中国就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宇,青岛市教育局局长邓云锋,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局长纪敏,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艾什中心前执行主任张伯赓,德国商业与信息技术大学校长Stefan Stein、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周成刚、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麦可思公司创始人王伯庆等出席会议并做精彩发言。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出席并做演讲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其推动力就是创新创业。放眼世界,不论是美国的硅谷与斯坦福,还是中国的中关村与海淀高校群,都是高等教育与创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典型案例。正值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期间,本此论坛邀请到中美教育学者、企业家,就美国与中国的创业教育话题展开研讨、共同关注在全球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创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斯坦福大学是世界创新教育顶级学府,惠普公司、雅虎、英伟达等诸多全球知名企业的创始人和高管均出自斯坦福,本次研讨会也特别邀请到美国前国务卿,斯坦福大学原教务长、斯坦福大学教授康多莉扎·赖斯带来精彩演讲。 康多莉扎.赖斯在演讲中指出,经济增长在今后会与创新紧密相关,创新能够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很多国家这都是必经之路。创业精神不仅可以被教授,而且应该被教授。创业教育包括工程、数学、科技等等,这些应该结合在一起,而且需涉及到人文和艺术各方面。斯坦福拥有非常成型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将创业教育,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和创业支持完全融入到了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中,并因此教育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创业人才,成为硅谷的人才摇篮和美国创新创业的核心基地。 提及习近平主席访美为两国合作带来的新契机,赖斯表示,如果没有中国持续性的经济发展,世界不可能稳定的发展,两国对于彼此都十分重要,中美两国在很多重要的领域都有合作空间。在她看来,中国充满了创业者精神,而且全世界都已经认可到这一点。现在很多中国公司走出去,又有很多跨国企业想来到中国,成为中国创业气氛中受益的一员。 赖斯尤其强调了两国间教育合作的空间,她认为,创业创新已经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未来中美两国高校可加强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同时她建议更多的美国年轻人到中国学习,不仅限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应去到不同的区域,包括西部,以全面了解中国。......详细中国未来依靠创业教育 教育部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副书记张玲,青岛市副市长王广正,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北亚区总裁林至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哈佛大学教授、前巴布森学院院长Leonard A. Schlesinger在开幕式中分别致辞。 王辉耀表示,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在此情况下,我国应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开展国际化的创业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国内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可吸引国际上优秀青年来中国创业;当前,是时机以创业教育为抓手,提高我国创业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王辉耀在发言中指出,美国和德国的创业教育值得中国学习,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创业教育中,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着手创办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国际化不足是目前阻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能打造世界卓越的创业教育体系,将是留住本土优秀人才、吸引国际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青岛市副市长王广正在研讨会上分享了青岛市创业教育的经验。他表示,青岛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青岛市出台一系列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政策,目前正在有规划、成体系的推出并执行。 林至文介绍了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在创业教育方面的计划:“我们希望建立一个非常高级别的合作,让我们的课程、创业教育在中国落地,把商业和学术结合起来,达成最大的社会和经济的价值,让创业教育发挥重要作用,支持中国的经济变革。”国际著名院校分享创业教育经验 本次论坛中,国内外官产学精英分别就“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创业教育与国家发展”展开交流与讨论。来自美国、德国的著名学院分享了它们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经验。 美国著名创业大学巴布森学院原院长、哈佛大学教授里昂纳多·A·施莱辛格在论坛中提到,巴步森学院有很长的历史,在本科、硕士和研究生阶段都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创业教育,设立了最大的创业中心和实验室;同时,巴步森学院设立了一系列的管理课程,都是关注在如何强调建立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如何能够更好的建立创业标准,推动新的经济发展的引擎。职业教育是以前的导向,现在应该有新型的创业课程建设起来,在全球达成一致的标准.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艾什中心前执行主任张伯赓在分享哈佛大学创业教育经验时表示,创业教育要遵守几个因素,一是整合性和综合性,不是为了教授创业而教授创业,它是跨部门和跨学科的工作。二是必须要思考创业和创新,不仅仅是为了从技能的角度教授创业,而是一个理念的问题。 德国商业与信息技术大学校长Stefan Stein在发言中提及,希望在中国建立中德创业大学以推动中国创业教育,这也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外合作的应用技术大学,学校将通过体系化的学历教育和全方位的终身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中德两国合作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创业人才和教育人才,并促进两国间的进一步交流。切实推进中国创业教育发展 创新创业对于国家是发展之根,对于民族是振兴之要。大力推动创新创业不仅加速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且必将加强民族创新精神,激发国民的创造性。创新创业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广创业教育,由此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必将为进一步传播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带动并指导更多青年人成功创业,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此次创业教育论坛聚焦中国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关注世界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汇聚各界精英人才的真知灼见,对于探寻中国创业教育的方向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CCG也将汇总此次研讨会上嘉宾的真知灼见,以建言献策的形式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切实推进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还包括超时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陈超、原美国驻华使馆助理法律顾问陈佳、北京华澳信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均、法国欧瑞泽基金董事总经理兼大中华区总裁陈永岚、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程雁、青岛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褚庆柱、美国斯滕集团总裁郭岩华、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董事长胡波、中央组织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北京成华合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焦涌、青岛市委高校工委综合处处长李晓元、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山、英仕曼集团中国区主席李亦非、北京嘉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嘉玲、中国经济广播新媒体基地总经理林心宪、商银信支付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林耀、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刘琛、西安生物医药技术学院院长刘金田、环球资源公司合伙人刘科、广州科天智慧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征宇、国龙文产投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陆兴东、百年职校理事毛倩、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北京法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潘军、北京大学教授荣丽亚、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盛司潼、达信风险咨询中国去负责人孙友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孙玉红、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柏年基金会主席王柏年、麦可思海外业务副总裁王可、德勤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王拓轩、深圳达仁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东、中伦律师事务所顾问王卫东、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王元丰、青岛市人社局办公室主任张文刚、霍普金斯医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柏松、亨瑞集团总裁邹亨瑞等。 本次论坛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田薇主持。来自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出席本次论坛。分议题:开幕式:创业教育推动中国创新议题一: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议题二:创业教育与国家发展美前国务卿赖斯:创业可以且应该被教授
2015年9月29日 -
林耀学长为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捐款
(一)捐赠单位1.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捐款100万元。2.景德镇陶瓷学院,捐赠500件粉彩瓷瓶一对,价值20万元。3.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黑龙江省留学人员联谊会,捐款10万元。4.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大连基地,捐款10万元。5.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捐款10万元。6.“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捐款10万元。7.瑞典青年华人协会,捐款10万元。8.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捐款6万元。9.北京中加美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捐款3万元。10.长森药业有限公司,捐款3万元。11.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武汉欧美同学会、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统战部、深圳市龙岗区委等团体单位捐赠了纪念品。 (二)个人捐赠1.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会长、欧美同学会研讨班一期班班长、美国美中投资基金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徐昌东学长,制作本次捐赠金、银、铜盾,价值40万元;制作历届会长肖像,价值20万元;为“百年大庆”音乐会捐款20万元。捐款合计价值80万元。2. 欧美同学会商务人士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商银信商业信息服务公司董事长林耀学长,捐款30万元。3. 广州市时代地产公益基金会会长李一萍学长,捐款30万元。4. 欧美同学会三期班学员、广州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广州盛润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淦锋学长,捐赠价值30万元小轿车一辆。5. 河北省商务厅酒类局局长刘庄生学长,捐款30万元。6.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海福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福成学长,捐款30万元。7.北京平安怡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凌智勇学长,为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绘画、书法、摄影、陶瓷艺术展”捐款30万元。8.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加拿大加达国际商务投资咨询公司总裁闫长明学长,捐款10万元。9.欧美同学会商务人士委员会会长、万科集团副总裁毛大庆学长,捐款10万元。10.欧美同学会二期班副班长、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副会长、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韩小红学长,捐款10万元。11.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理事、北京远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立光学长,捐款10万元。12.渣打银行投资银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成长青学长,捐款10万元。13.西安凤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樊延都学长,捐款10万元。14.欧美同学会二期班班长、欧美同学会青年委员会会长、北京海外学人创业投资中心董事长陶庆华学长,捐款3万元。15.欧美同学会二期班副班长、欧美同学会朝韩分会副会长、北京中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艾曙光学长,捐款3万元。16.欧美同学会二期班班委、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中心网络中心主任王文生学长,捐款3万元。17.欧美同学会二期班班委、欧美同学会东南亚和南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欧美同学会商务人士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东亚国际技术培训中心主任院长李世昌学长,捐款3万元。18.欧美同学会二期班学员、西港机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鲍剑文学长,捐款3万元。19.欧美同学会二期班学员、杭州弗兰科信息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邵见月学长,捐款3万元。20.欧美同学会三期班班长、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全景赛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忠苏学长,捐款3万元。21.欧美同学会三期班班委、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花木兰基金合伙人王悦学长,捐款3万元。22.欧美同学会三期班学员、冈部置业(武汉)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彬学长,捐款3万元。23.欧美同学会三期班学员、新合纵(厦门)酒店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穆忠学长,捐款3万元。24.欧美同学会三期班学员、哈尔滨恒通排水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祝丹学长,捐款3万元。25.欧美同学会三期班学员、以萨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谢清禄学长,捐款3万元。26.欧美同学会三期班学员、大卫创意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兵林学长,捐款3万元。27.欧美同学会四期班班长、欧美同学会MBA协会会长、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中国业务首席执行官易珉学长,捐款3万元。28.欧美同学会四期班副班长、建信股权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吴兴华学长,捐款3万元。29.欧美同学会五期班副班长、中国太平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总经理白雪卿学长,捐款3万元。30.欧美同学会五期班学员、泉州市丰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华春学长,捐款3万元。31.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渊学长,捐款3万元。32.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舒奇学长,捐款3万元。33.福州市留学生同学会常务副会长、福州新北生化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友玲学长,捐款3万元。
2015年8月10日 -
全联女商会“财智与文化沙龙”成功举办
2015年7月23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财智与文化沙龙”在北京东四环红领巾公园东南角的国龙文产投资集团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四十多位卓有成就的女企业家们济济一堂,出席了这场由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主办、福建企业总商会女企业家商会协办的智慧分享活动。 这次活动由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副会长、福建企业总商会女企业家商会会长陈梅兰女士全程主持。 在热烈的掌声中,沙龙首先由中国金融国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邱劲博士做了《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投资策略---- 股票、债券、房产、大宗商品配置建议》的演讲。 邱劲对GDP增速、工业企业利润、大宗商品价格、地产投资现状等宏观经济的各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当前中国股市急剧动荡的原因,对国内国际股票市场的表现进行了简介,然后重点对股票市场未来“弱复苏、泡沫市、强牛市”三种可能的表现进行了剖析。 当他讲到当前形势下应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时,台下的观众纷纷记录、拍照,表现了对财富的保值增值策略的高关注度。 邱劲的真知灼见让企业家们受益匪浅,接下来著名文化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的陈少峰先生出场演说,《互联网文化产业趋势与商业模式》这个主题也大受欢迎。 陈少峰教授从互联网+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平台、大融合、大联盟、大整合、大视频、大植入、大市值、大研发、大创新、大创业”等十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前瞻性的阐述,观众们也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 中国电影基金会产业委执行会长、国龙文产投资集团董事长陆兴东所做的《电影产业发展方向》主题演讲更是掀起了新的高潮。 作为中国广电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产业商会副会长、美国艾美电视委员会国际委员,陆兴东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产业专家。他指出:“互联网正在快速改造传统电影产业格局。电影生产的民主化、消费的去物理化、发行的去中介化、营销的扁平化、运营的大数据化等方式已逐渐显现,这将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新核心驱动力。无论是内容生产、发行渠道,还是产业运营,先锋性的文化企业都必须迅速做出创新。” 据了解,在互联网切入电影业导致产业链重构的情况下,国龙文产投资集团抓住了新的机遇,努力以大数据分析为切入点,积极与各大片商合作,逐渐向电影上游产业覆盖,并致力于开拓“产业园+主题乐园+特许经营”的产业运营模式,目前已经卓有成就,他们的电影硅谷产业园等项目都受到了多个地方政府的欢迎。 陆兴东的精彩演说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实际操作,展示了一个先锋性文化企业领导者的境界、格局和情怀,赢得了现场多次热烈的掌声。 国家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女士的即席发言同样精辟流畅、干货十足。 作为多项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参与者之一,施俊玲介绍了国家当前积极支持文化产业的各项利好政策,以及各个省、市、自治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 她说,目前国家财政资金大约有50亿元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国家税收也有所减免,尤其是金融领域20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空前加大,文化市场的前景非常明朗。 在目前全国文化企业里98.5%都是小微企业的现状下,国家文化管理部门迫切希望文化企业能够迅速发展壮大,而国龙文产投资集团的很多做法都值得肯定。 沙龙结束后,部分嘉宾和女企业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副会长、福建企业总商会女企业家商会会长陈梅兰表示,商会这种学习型系列活动已经举办了很多次,这些高质量的活动对及时更新企业家的知识结构、促进会员之间的合作交流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文章选自中华网财经,2015年7月27日
2015年8月6日 -
商务部报告:轨道交通产业投融资体制尚存不足
正在全力驶往世界各地的中国轨道交通,目前遇到了投融资体制不足、人才缺乏和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等问题。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德勤中国6月18日发布的《轨道交通产业投资促进报告》(下称《报告》)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产业走出去,并已与多个国家达成合作意向。然而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依然面临技术、标准差异、跨国经营等多方面的挑战,不同地区和国家也呈现不同的市场机遇和风险。 投资额仍将高速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未来,地铁不仅是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人们选择公共交通的重要方式,也会成为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三线城市未来的建设重点。”《报告》编写组成员、德勤合伙人陈岚说。 陈岚说,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有22个城市建成101条地铁。根据国家的规划,到2050年会有200个城市建设300条地铁,“这个市场是非常具有想像空间的”。 《轨道交通产业投资促进报告》编写组成员、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杨依杭表示,从以市场换技术到大量出口技术和服务,从主要在国内“修炼内功”到积极“走出去”构建“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迁。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1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过世界高铁的一半;设备出口26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6%;参与境外铁路建设项目348个,同比增加113个。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报告》编写组成员、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于帅介绍,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较快的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几座一线城市。由于发展时间较长,城市财政支出能力较强以及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上的优势,走在全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前列。天津、重庆、南京、青岛等二线城市近几年发展迅猛,在建和规划路线里程数增长较快。其他省会城市也逐步在建设自己的骨干网络。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公布的资料,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额为2165亿元,2008年至201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6%。另有40多个城市正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准备批复建设,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浪潮正在兴起,预计未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额仍处于高速增长态势。 铁路产业包括运输、基建、装备等方面,涉及机械、钢铁、电力、电子、通信、能源、物流、IT等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装备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市场相对开放。装备领域包含两部分,一是以车辆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第二是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产业。 各地产业基地建设热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轨道交通装备被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重点。 按照此决定要求,并结合国家及各城市及区域“十二五”规划和科技发展战略,各地纷纷开展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或正在筹备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有多个,如北京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天津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唐山轨道装备高端产品制造基地、青岛国家高速动车组实验基地等。 目前,江苏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从地理布局上看,有以南京浦镇车辆厂和以常州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为龙头带动形成的两大产业集群;苏州高新区轨道交通产业链已初步建立,一批国内外总部型、龙头型轨道交通企业相继落户。未来5年内,苏州高新区将力争打造出千亿级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无锡成功打造轨道交通产业的配套产业链,并在安全门、空调等领域取得国内领先地位。 陈岚介绍,新型城镇化推动铁路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出行需求促进铁路快速发展。多元化、社会化投融资体制为铁路产业解决资金问题。“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也将助推海外未来潜在市场的逐步形成。 但《报告》称,目前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投融资体制还存在很多不足。铁路投资中政府职责力度有待加强,投融资结构过于偏重债权性融资,导致铁路负债沉重,每年高额的还本付息挤占了利润空间。社会资本对于投资权益的信心不足。 《报告》称,“走出去”同样面临较多风险。“走出去”战略与外交联系紧密,易受国际政治气候变化影响。各国国情差异大,中国标准在个别地区水土不服。海外人才的缺乏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 “现在面临的问题还是资金的问题。”陈岚说,铁路建设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向社会资本开放,真正的社会资本的融入并没有原来预想的积极,因为它占用的资金很大,投资周期很长,回收的周期比较长,而且技术壁垒比较高,所以怎么能够切实有效地去吸引到有效的社会资本是未来面临的一个问题。 2013年,国家发改委全面下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审批权,自此地方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核心挑战是资金问题,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仍为财政投资和银行贷款,但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持续增大,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将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不二选择。 陈岚说,未来,PPP将成为政府基础建设融资的重要渠道。PPP模式有利于公私合作各方达到互利共赢的长期目标。 外企更多以独资介入 《报告》称,当前高铁车辆生产采用市场换技术的模式,由国内生产厂家与外商合作,外商提供原始技术再通过国内的改进生产适合中国高铁的车辆,即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车辆。 近年中国轨道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海内外投资的一大热点。中国本土企业虽然逐步崛起为新的行业巨头,但外资企业作为关键设备和技术供应商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化背景下行业巨头的跨国人才、技术和市场竞争仍然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从2010年到2014年,外商对轨道交通产业大类的投资呈现“一高两低”的发展格局,即针对铁路道路基础设施的投资额较大,而对铁路运输装备和轨道交通业的投资总额相对较小。但从单个项目的平均投资额来看,城市轨道交通业的投资额超过150000万美元,是三类产业中投资均额最大的子类,说明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 《报告》称,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轨道交通将迎来建设潮,各地方也将结合自身条件,调整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策略和外商投资政策。由国产化、合资化到向外国独资企业开放。 《报告》介绍,多年来,国家层面的轨道交通产业外商投资政策一直呈鼓励“国产化、合资化”的特征,即以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和行政管制为抓手,推动轨道交通零部件设备国产化,促进外资在参与方式上的合资化。 以2007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为标志,中国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市场进一步向外资全面开放。虽然投资形式仍然限于合作、合资,但外商投资可以涉足的领域大大增加,涵盖了从研发设计、制造、配套产品生产以至维护维修等。 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随着上海自贸区改革试验的深度推进,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出台文件,在真正意义上全面放开了轨道交通行业的市场准入,首次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投资轨道交通、石油勘探、盐业、航空运输销售代理等重点领域。 《报告》预测,未来,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国家轨道交通政策将为市场创造更充分的竞争环境,而随着中国高铁“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外商投资于中国轨道交通业,通过与本土企业打造全面的竞合关系,也将从全球轨道交通产业中分得不菲的利润。 随着中国本土企业也逐渐掌握了世界核心、先进的技术,外企通过转让技术与中方建立合资公司的时代已经过去,由此到来的是跨国企业与本土公司一同创新、合作、共同发展的全面竞合时代。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由“中国制造”向基于中国的全球研发转化。 中企海外投资三点启示 于帅认为,外资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有三点启示: 外企进入中国市场一般是主动布局在先,在中国轨道交通建设进入蓬勃发展期之前就已进入,通过与中国的重点国有企业建立联系,直接参与中国铁路、地铁和城轨建设。庞巴迪在1997年,西门子在1998年,阿尔斯通在1986年就分别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通过在中国市场投资,赢得市场和政府信任,从而为拿到订单做准备。 将全球化战略与实行本土化战略相结合,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庞巴迪中国总裁张剑炜曾表示,“庞巴迪要实现的,是真正落地生根。我们愿意将已经掌握的先进技术分享给中国的合作伙伴,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帮助当地市场借力世界高端技术,进而形成适用于当地需要的产品与服务”。跨国企业始终对外强调实现客户的利益,而不是公司自身的壮大和利益拓展。 此外,外资企业还紧密切合中国社会经济新变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解决方案。 于帅说,目前,中国企业在各大洲都有零配件、机车、货车、地铁、高铁出口业务,并且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口碑。“从出口单纯的产品到咱们产品+技术+服务,现在有的企业已经开始抱团在海外建立合作园区”。 城轨是轨道交通企业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2008年首次走出国门,至今已经遍布南亚、东南亚、南美、中东市场,城轨与高铁是铁路行业发展空间最大的两个领域。城轨发展潜力巨大,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出口业绩喜人。 《报告》认为,虽然高铁输出对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短期业绩影响不大,但高铁技术作为轨道交通最前沿的技术是铁路领域最发展潜力的。中国是全球最有机会把控高铁脉搏的国家。世界范围内多国布局高铁规划;在全球范围内,中国高铁优势明显。“高铁外交”已经开启了巨大的海外市场。文章选自一财网,记者:章轲
2015年8月6日 -
第十四届北邮工商管理新年论坛在京成功召开
MBA中国网 2015-01-13 15:24 MBA中国网讯 - 2015年1月11日,第十四届北京邮电大学工商管理新年论坛在京成功召开,正值北京邮电大学60周年,该论坛以"智慧经济新图景"为主题,不仅聚焦在最为热点和前沿的话题,也汇聚了国内顶级的政商学界知名人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调研室主任朱明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安筱鹏、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英海、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助理吕廷杰、阿里巴巴集团高级副总裁梁春晓,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刘煜辉、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金永生等分别发表演讲。 在该论坛上,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英海表示,在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时期,探讨智慧经济的未来,意义重大。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金永生也表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直关注互联网经济,如何解读新常态下的智慧经济?怎样看待互联网趋势?如何勾勒出智慧经济新的图景,都是本届新年论坛讨论的主题。 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勾勒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中长期的趋势。他提出两点看法,一是要正确认识新常态下增长潜力,虽然会减缓,但不会低到发达国家的低速状态;其次,经济新常态要有新状态,增长潜力的释放需要努力争取,积极寻找新的动力源。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室主任朱明春也明确指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高速增长成为过去,旧模式回不去了。新的市场环境和机遇正在到来,日新月异。阿里巴巴、小米、京东等都有核心创意和创新,成为时代新贵。最核心的事情,就是发展模式的转变,技术创新和智慧经济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谈到互联网金融和去电信化时,电信专家、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助理吕廷杰认为,简单以移动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业务直接搬到手机上,这是错误的。电信产业生态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他举了一个很形象了例子,"中国的运营商修了信息高速公路,有一家叫腾讯的物流公司,有一个叫微信的大巴,车上有几亿用户,运营商怎么能向乘客收费呢?逻辑上应该是向腾讯收费。"他指出,在未来,网业分离将是要解决的问题。吕廷杰还特别提醒,在未来的互联网机会中,服务O2O将是无比巨大的商机,高尔夫球场也好、洗衣店也好,都可以利用互联网重新构架服务模式。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阚凯力教授认为,真正的为消费者、为全社会服务的是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电信网络已经从国民经济的基础设置沦落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所以,"电信运营商应该成为像自来水公司一样,成为公共设施,免费向公共提供服务,应该从股票市场中退出,禁止盈利。" 阿里巴巴集团高级副总裁梁春晓从企业运营角度,深刻剖析了信息社会十大浪潮,信息技术的指数增长浪潮远远超出想象,云网端成为新基础设施,平台经济主导新商业生态,大数据潜力加速释放,大众创新不断涌现,大规模协作走向主流,互联网经济体崛起,互联网跨界渗透,跨境经济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信息空间主导权争夺愈演愈烈,热忱地表示智慧经济大势已至,提出了中国互联网将为全球经济服务的美好未来。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劲发展,发表了捍卫金融的演讲,他指出,互联网金融三种主要模式:支付宝、余额宝和P2P分别对应传统的票号、钱庄和融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金融的本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源于160万亿银行体系只满足20%金融需求的现实,是整个金融体制和机制落后和低效率低下的必然形为。互联网金融唤醒了银行。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形态将呈现多元化,一是形成俱乐部,其次构建征信平台,最后是普惠金融,不是每个人都得到服务,而在于获得恰如其分的金融服务。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安筱鹏则阐述了《泛在连接重构竞争规则:从产品的IT化规则的IT化》指出,智慧经济重大变革是竞争规则带来传统电信行业特征。工业4.0、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产品、机器和人的互联。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是要掌握产业生态系统的主导权。智能制造是系统的系统。介绍了美国、德国等抢占主导权的情况。技术的引领者,标准的制订者,生态的构建者,数据的拥有者才能成为主导者。 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金永生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消费四大趋势:互联网一代85、90后成为消费主导,消费者进化趋于完成,得入口者得天下,基于全球化、大数据的消费模式形成。在金永生主持的"智慧经济新图景"的高峰对话上,吕廷杰、刘征宇、朱明春、梁春晓围绕智慧产业展开热烈讨论,万物互联、大数据应用成为未来趋势,个性化需求导向生产,进入服务经济,嘉宾还就在场观众提出相关问题发表见解,犀利的观点和真知灼见激荡出思想交流的火花。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学成向记者表示,智慧经济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口,国内外的发展非常迅猛。北邮作为IT通信领域的名校,一直紧跟产业变化和趋势,在不断向企业输送人才的同时,也将研究成果向社会转化,"我们希望通过北邮工商管理新年论坛这个平台,联合业界的资深专家和企业家,一起探讨和把握产业的趋势和脉搏,能够对产业变革和企业创新,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启发,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杨学成说道。 高峰论坛后举行了北京邮电大学与北京易华录公司的创新基地战略合作仪式,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金永生和党委书记罗红,与易华录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国力,副总裁李华,共同参与并见证了揭牌仪式。 下午新年论坛第一场专题论坛是关于"智慧经济",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启明担任本环节主持人,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殷群教授,3W咖啡创始人、拉勾网创始人马德龙先生,小辣椒手机创始人、深圳语信时代董事长王晓雁先生,广州科天智慧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征宇先生在本环节中畅所欲言,分别从电信、IT技术、管理、战略和运营等多个方面各抒己见, 一致认同这是具有革命性颠覆的新经济形态。 接下来的专题论坛是关于"智慧城市",由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吕亮副教授主持本环节,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万晓榆教授,易华录高级副总裁张国力先生,(达沃斯)巅峰智业集团首席顾问刘锋先生和北京中天创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刘敏女士就智慧城市话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对未来智慧城市的畅想,智慧经济并不只是由企业做出一个科技产品,而是将众多产品从交通、医疗、商务、教育、娱乐、社区、养老等各领域,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凝聚成智慧城市。 最后一个专题论坛是由北京邮电大学张永泽副教授主持的"工业4.0",工业4.0现在已经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和未来趋势,成为每个人关心的话题。西安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张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钦教授,广州高峰科技集团总裁袁闻峰先生,德国电信国际咨询公司副总裁许可先生分享了各自对"工业 4.0"时代到来的预想。 接下来是新年论坛的一个传统环节-北邮经管院"专业项目教育优秀校友"颁奖仪式。罗红书记宣读"专业项目教育优秀校友"名单,金永生院长、罗红书记、宁连举副院长、许林杰副书记为十佳优秀校友颁奖。 最后的压轴环节是北京邮电大学与香港卫视的战略合作仪式,金永生院长、香港卫视国际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助理、创新栏目中心总监宋思轩上台签字并达成合作。香港卫视以"中国元素,国际表达""传播中华文化,倾听世界声音""新人文主义"三大特色,成为新兴传媒集团,以多频道传输、多语种覆盖、多媒体互动、多文化交融、多地区联动之现代传媒科技手段,跳出媒体做媒体、形成了多元发展文化产业的全新模式。
2015年8月5日 -
【China Daily】Returnees heed call of homeland
Individual skills and needs of the market combine to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for startup enterprisesAfter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14 years, Xu Liangfeng took only a few minutes to make a life-changing decision in 2012: return to China to start his own business."I told my wife the decision and she said all right. Then it was settled. We didn’t think too much about it," Xu said.He founded a technology company called Picohood in Beijing and devoted himself to developing and producing customized hardware and software for smart technology terminals."I’m confident in the industry’s future. When I started, China had companies focusing on similar products. But I thought these companies didn’t provide high-quality service to customers. I have the skills, and China’s market has the need. I see the combination as an opportunity," Xu said.Xu holds a master’s degree from Purdue University and a doctorate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US. Before starting Picohood, he worked i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cluding General Motors and Nokia.Xu is one of nearly 2 million overseas Chinese who have chosen to return.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1.81 million returned between 1978 and 2014.The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turnees, released in 2013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CCG), a Beijing think tank, said 81 percent of returnees found that opportunities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were better in China than where they lived overseas.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encouraged people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aiming to boost the market’s vitality. To do so, the government launched a series of actions and offered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overseas returnees who want to start a business.Like Xu, many overseas returnees jumped at the chance. However, they still ran into bureaucracy and a talent shortage."Money is not a priority issue for many startup companies in the very beginning. We need high-quality talent who may choose a more developed company," said Shen Xiaorong, another returnee from overseas, who is CEO of Tianrui Space Technology.Entrepreneurs’ concerns have been noticed.On July 12, 80 leaders from academia,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gathered at the Roundtable Forum of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in Beijing to discuss global development and the opportunities it offers to the country. Entrepreneurship was one of the main topics.The meeting was organiz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hina International Talents Society and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Xu Xiaoping, founder of ZhenFund, began angel investing in 2000, inspiring many young talents’ entrepreneurial dreams. Xu talked at the meeting about a talent shortage resulting from policy obstructions."People in the US are curious about China’s development and long for cooperation. But when foreigners come to China, they meet many problems. We lack developed policies to attract them, including work visas and immigration policies," Xu said, adding that if China is not able to provide good policies to attract global talents, their enthusiasm might fade away.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center, said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Zhongguangcun and Silicon Valley was the talent deficit."Our annual report on Zhongguancun showed only 1 percent are international talents working there, and nearly 80 percent are overseas returnees," he said.Zhongguancun is one of the country’s hotbed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2014, more than 13,000 technology startup companies opened there.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s one of the top concerns of entrepreneurs returning from overseas."In China’s education institutes and enterprises, plagiarism is a big issue, but there’s no effective solution yet, " said Harvard University mathematics professor Shing-Tung Yau.(By Luo Wangshu and Su Zhou)From China Daily, July 27, 2015
2015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