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并设置全球化相关国际议题;在海内外举办了“WTO改革”、“多边治理”、“一带一路”等专题研讨会,把“一带一路”这一主题首次带到国际安全与治理领域的世界高规格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多年对全球化领域的全面研究,CCG发布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等研究报告和图书,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智库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书籍。CCG提出的两项倡议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为中国智库更充分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开拓了崭新模式。此外,CCG与WTO、UN 、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众多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
谁将出任亚投行第一任行长?
作者简介
2015年4月28日 -
2015,中国与全球化展望
作为以研究 ”中国与全球化” 为已任的智库,在2015来临之际,对新的一年中国与全球化的进程进行展望,以作新年祝愿。
2015年1月6日 -
王广发出席联合国妇女署举办研讨会
10月31日,由联合国妇女署举办的“女性领导力与职场多样性对商业发展的启迪”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包括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国别主任汤竹丽、毕马威亚太区运营总裁魏友绅、法政集团董事长王广发在内的,超过200位资深商业领袖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著名主持人杨澜全程担任研讨会主持人。 法政集团重视女性职场环境 王广发董事长一直致力于关注性别平等、关爱女性职位的问题,女性在快速发展的中国会是不可缺失的正能量。
2014年11月18日 -
王辉耀: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打造
北京时间10月26日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举办的[2049战略圆桌]第5期--中国传统文化与促进经济发展在北京举行。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和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发表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打造》演讲,王辉耀表示,软实力是国家形象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文化中国,我们要发出中国的声音,要尽量的在国际上设定我们议事的议程和权利。 以下为演讲全文: 王辉耀:谢谢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很容幸参加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论坛。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也非常容幸可以参与这个论坛的协办,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题目叫《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打造》。 这个话题非常好,像刚才主持人讲的,习总书记最近在政治局学习的时候提到了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对中国的推动,所以,我们今天探讨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 我们谈到国家形象的打造和传统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单从国家形象来讲,2009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欧美同学会举办了一场建国60周年国家形象与国家感染力的论坛,当时我们请了几十位国内知名的嘉宾参加,先谈的就是国家形象的作用,对减少外在国家发展的阻力,对内凝聚人心方面的力量,我们觉得这确实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只有塑造符合国民和世界认知的国家形象,未来60年中国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崛起和腾飞。我们在建国60周年的时候反思,中国需要打造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国内真实国情和建设,二要借助和传播国家的力度和深度,具备怎样的国家感染力,国家的传播力和国家的影响力。当时我们这个论坛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非常有意义。 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分成五个方面: 一、全球化时代的特征与背景。 二、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核心。 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家形象。 四、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如何定位 五、塑造国家形象的一些建议:文化中国。 在我的很多著作里,我把全球化划成三个浪潮,第一个是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十五、十六世纪开始远洋的技术,货物的流动带来了全球化,这时中国已经做的最好了。改革开放时货物流动为200多亿,现在到几万亿,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流动的第一大国,这是全球化的第一波浪潮,中国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二波是国际金融,国际资本的流动,由于有了国际贸易,带来了国际资本,这块需要全球资本配合,这块仍然是发达国家占据优势,美元仍然是主要的结算货币,全球的股票市场发达国家占据很大的份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国际的资本流动,全球化的第二个阶段发达国家仍然占有很大优势。 现在第三个浪潮是全球的人才流动。留学生也好,华人华侨也好,中国每年有一亿人出去旅游。过去,中国的繁荣主要靠国内2.5亿农民工的流动。未来,中国到全世界人才流动和全世界人才到中国的人才流动,会未来第三波浪潮的主体。按照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统计,中美之间每天往来的飞机航班旅客达一万人。 第三个浪潮跟我们打造中国形象,塑造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最终,我们需要靠人员的交流和人才的流动,推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当然,中国的经济地位也在迅速提升,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准,中国的平均购买力已经超过了美国。按照汇率计算,我们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比如2020年左右。中国的经济地位会赶上美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又处在一次历史上新的复兴的时期,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吸引世界的关注,如何塑造国家的形象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谈民族、国家,实际上是一个有思想观念组成的想象的共同体,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感染力,只有表层经济的吸引,这种持续力和它的影响力是很难维系的,难以有由衷的信任和归属感。未来中国输出的不仅是出口的升级和我们占据全球化浪潮的第一波或者对外投资的不断发展。今年,中国的对外投资第一次会超过外国来华投资,已经达到1200亿美元。我们下周三会在社科院将发布最新的一个研究成果--《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蓝皮书(2014)》,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非常迅猛。 更有价值的是文化价值和具有普遍认同力的软实力,我们的产品走出去,要让世界意识到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崛起,对中国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把中国的发展视为机遇,欢迎甚至帮助中国的发展建设,我们要打造这样的软实力吸引力非常重要。 谈到国家形象,软实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写过一本书《SOFT POWER》,硬实力是一个国家军事和经济上的实力,包括领土、人口、科技、自然资源等等,中国在硬实力上走的非常快,包括我们军费不断的在增加,经济也在不断增加,我们领土和人口足够大,科技也在上升,自然资源也还可以,但是软实力方面主要指的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精神力,包括政治制度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信誉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等方面,我们软实力方面能不能伴随硬实力崛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已经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以思想、观念、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国家形象可以说是软实力竞争的核心。 9月24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时候,也强调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习近平书记的讲话说明我们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重视我们的国家形象,这对一个国家来讲是一个很根本的东西。 谈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这方面也不是专家,但是我也总结了一下。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和平和谐。比如儒家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国虽大好战必亡”等思想,这些思想在我们传统文化里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而且这是非常重要的。儒家的思想和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平和谐。 第二是博爱、平等。包括墨家的“兼爱、非攻”,张载的“民胞物与”。 第三,宽厚包容,“人不知而不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容乃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大的优点。 第四,谦虚好学。《论语》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尚书》里的“满招损,谦受益”。 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道德观、价值观、行为观,行为的规范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国家形象,我们的外交政策,投射出中国的国家形象。 进一步发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时代打造国家形象。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的时候讲到“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这说明我们爱好和平和谐,对外形成一个和谐的形象,对外友好的形象,而不是四面树敌的形象非常重要。 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我们有正义仁义,齐桓公伸张道义,维护诸侯国力量的平衡。隋唐时代我们是文化大国,礼仪之邦,各国敬仰中国文化,视中国为东方文化的大本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学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留学生这个词就来自日本,日本留在中国学生的叫留学生,回到日本的叫还学生。唐太宗时期,唐朝不仅有少数民族的官员,甚至还有相当数量的外国官员。聘请了外国人做政府官员,这种思想是非常开放的,这在古代都有先例。同时,历史上的中国开放自信,唐宋时期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包括玄奘取经,中国最早的留学可能是玄奘取经,包括出使印度,遣唐使等等。大唐开放包容的精神,广纳天下人才为我所用。同时,还有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汉朝的丝绸之路。中国在历史上的国家形象也是一个很和平友好,包容开放,广纳天下人才的形象。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定位我们有几个方面要注意。一个是澄清国外对中国的误解,化解国内的矛盾。塑造国际化的公关团队,不指一个公司,而是指全方位的从科学、外交、经济、智库等等方面去努力。另外,我们还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个双刃剑,过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提几个塑造大国形象的建议。首先是文化中国,要发出中国的声音,要尽量的在国际上设定我们议事的议程和权利。 另外,通过智库、专家的学术平台巧妙地发声,包括学术交流,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方面,我们要充分的利用。中国有六千万的华人华侨,按照我们最近发的蓝皮书,华人形象从唐人街的剃头刀、剪刀和菜刀转化成三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包括科学家、企业家、创业家等等。根据我们分析,目前海外有400万的专业人才,这些人会成为中国最好的形象代表。 经济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对外投资,中国已经有了对外投资第一大国的地位,包括在非洲,促进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现在出去的很多是国有企业,怎么促进民营企业走出去,淡化政治色彩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文化方面我们做了孔子学院,但是我们还可以做更多,民间文化外交,习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讲中国留学生要成为人才库、智囊团、成为民间外交的生力军,民间外交要利用我们海外的留学生。 我们国民素质,中国国民在海外的形象不应该是一个土豪或者暴发户的形象。优秀的传统文化、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诚信社会有助于提升我们国民素质和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文化上应该尽快走出去,塑造我们文化大国,比如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是国家形象的载体,怎么样把传统文化客观的对待,去粗取精,把符合人类潮流和现代基本价值观的共识观留下来。我们现在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都是当今人类的普适价值,非常好。可以把它发扬光大。 对于中国文化的优势,要对中国文化有信心。约瑟夫·奈讲到,“我认为中国文化很有吸引力,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价值观不仅在东亚国家有吸引力,在其他地方也吸引了我”。对于中国文化来讲,最大的问题是现在大众文化的部分,必须减少政府干预才能更有影响力,否则,中国不能从文化上发挥在世界更大的作用。这个领域需要更多的变化,以实现软实力的发展。我始终认为中国有非常好的发展软实力的潜质,这已从经济发展得以证明。 最后,今天这个活动也是智库协办。中国智库也要走出去,对中国形象、文化塑造非常重要。智库是大众的思想者,也是思想工厂,智库不仅要引导公众、培养人才、影响公共政策,独立专业,,同时,另外,智库也是一个国家的第四部门,要为国家出谋划策,成为国际关系的第二轨道。智库领域如何更好的走出去也是非常重要,是全球化时代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的智库责无旁贷,我们不能只是在局部,我们要走出去,在世界上更大的价值观和国家文化的体,包括在我们国际话语体系里占据应有的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 要实现中国智库“走出去”,我有几个方面的建议:培育思想产品市场,开放研究平台,拓展国际议题,包括建立国际研究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建立智库人才和政府精英的旋转门,鼓励民营智库走出去。 最后,文化中国还有一个方面,实现中国梦,我在2010年和2011年提出来中国要打造一个人才的中国梦。中国梦实际上是人才梦,让天下人才来中国发展的梦想,第三波的全球化浪潮,全球人才流动时代,我们要回到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代,人才无国界流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人才观,由于时间关系不展开,主要包括孔子、墨子的人才观,这些都是很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它们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启示。 最后用习总书记的讲话来结束我们的研讨。习总书记在最近这几次讲话,一年多来三十多次对人才工作做出重要论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三次讲话提到国际人才,比如欧美同学会百年庆祝大会上“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今年5月份又提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提出“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广纳天下人才”。中国大国形象,我们需要首先大量的吸引海外人才。国际人才,包括中国人才流动起来,中国人才也要都出去,这样对未来全球化时代第三波浪潮我们才能够抓住,从而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我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4年10月27日 -
能源安全的全球化视角
在中国与俄罗斯签下天然气的世纪大单后,如无意外俄罗斯将成为中国天然气最大的供应方。中国目前天然气进口LNG与管道天然气各占一半,LNG的进口主要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分布比较均衡。随着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增加和美国开始向国际市场出口页岩气,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应该在2018年后迎来比较宽松的局面,供应无虞。现在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进一步开拓天然气利用市场,扩大消费,理顺价格,提高中国对进口天然气的消纳能力,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由于海运线路的原因,中国目前有约85%的石油进口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有一些学者因此把这作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隐患,担心会在未来发生冲突时被敌对势力切断,因而需要采取措施分流。尚未正式开始输油(天然气去年7月已经开始运营)的中缅石油管道正是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分流马六甲海峡。然而从中国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所谓的通道安全其实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命题。 首先,如果是出现大的军事冲突,那么中国目前的海军实力的确不足以保障马六甲海峡的通航安全。同样中国也很难保障中缅石油管道缅甸段的安全,因为管道本身在战争中也更容易被破坏。何况管道即使能正常运行,其最大容量也只有中国目前石油进口量的十五分之一,保障意义不大。在战争情况下,中国的经济状况与能源需求水平也将大不一样,连国内产量能否得到保障都是另外一回事情,只能更多利用石油战略储备来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战争作为一种极端特殊的情况,不能用来指导正常情况下能源供应安全的考量。 在和平时期,马六甲海峡不但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通路,更是日韩等东亚国家最主要能源进口通路。每天有约1500万桶原油经过马六甲海峡,而中国进口的400万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除了能源通道,马六甲印度洋的路线也是中国和东亚进出口贸易的主要通路,占世界贸易的四分之一,欧美的消费品和工业产品进口都有赖于此。因此保护马六甲海峡航运的通畅不光关系中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更与东亚的能源供应安全和世界的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即使出现小型的地区性冲突,世界各国也会由于经济利益要求冲突各方保证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畅。国际海运更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国际油轮的所有者、运营方、注册地、目的地都有可能完全不同,针对某一国家实行禁止通航将非常困难。因此除非出现大规模战争或像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那样极端严重自然灾害,马六甲海峡很难对中国能源供应安全产生实际影响。 事实上,在目前全球化的能源市场里,能源安全的关键在于多元化和共同维护一个有效运转的国际市场。即使是美国也不能独力保证自己的能源安全。无论对于生产国还是消费国来说,维护能源国际市场的正常运行都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也是他们之间的共同义务。全球性的能源市场将各国的能源安全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都可能由于其他国家的能源政策受损或受益,比如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减少了其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带来了更大的供应,因此对其他国家的能源供应也带来了利好。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事故导致了日本和德国的弃核政策,前者增加了天然气消费提高了LNG的价格,后者则增加了煤炭消费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 在能源系统日益复杂的今天,能源安全早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能源供应充足的范畴,而是一个国家甚至多个国家彼此相互影响的能源系统性风险。今天能源安全的含义除了供应充足、价格可接受,还需要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社会发展要求。同时,一国的能源系统需要具有足够的弹性以抵御外来的冲击和风险,尤其是在受到冲击时不同能源形式直接相互转换补充的能力。 以美国在两次天灾中石油供应的教训为例。作为国际能源署最大的成员国,美国拥有100天以上的战略原油储备和庞大的国内原油生产能力。当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墨西哥湾时,尽管美国拥有巨量的原油储备,但由于墨西哥湾的石油炼化基地全部停产,美国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成品油供应危机。而在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纽约后,尽管当时美国有原油也有成品油,但是由于飓风造成供电网络的损毁,电动油泵无法将成品油送到城市的加油站,再次出现了成品油供应危机。 由此可以看到,能源安全既有传统能源供应的挑战,但现在更重要的是能源系统本身抗冲击能力和能源供应均衡性的挑战。另外,能源的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也很重要。尽管目前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将美国的这两次飓风与气候变化直接联系起来,但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已经确凿地说明,由于包括石油在内的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气候变化将会增加飓风等极端天气的频度和烈度。而这会反过来威胁我们能源安全。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要增加能源安全不应该简单地将目光盯在能源供应来源和通道上,用传统的安全思想去担心只有在战争等极端情况下才会出现的能源通路中断,而是应该更多地注重整个系统的抗冲击能力,考察在未来气候变化或其他非传统安全因素挑战下整个能源系统的保障能力。 文章选自国家电网
2014年7月11日